穿越我是弱水小说:鱼文化漫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47:21
劳动创造文化

中国是一个渔业大国,有着悠久的捕鱼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渔业劳动中所形成的鱼文化,伴随着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一起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中国鱼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一章。

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从事捕鱼作业,这在考古发现中已被证实。1983年,我国考古学家在辽宁省海城县位於一条叫海城河的右岸的小孤山仙人洞遗址中,出土了一枚用鹿角制作的用来射鱼的用具鱼镖头,加工采用了锯切、研磨等方法,在鱼镖头上还制成倒钩、正钩、锐尖和利刃,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捕鱼工具,可见当时的加工技术已经大有发展。此外1955年还在河北省唐山市大城山遗址出土了属新石器时代的一枚鱼镖和二枚鱼钩,鱼钩一枚长四公分左右,另一枚仅长两公分左右!并在鱼钩上使用了倒钩技术;1958年在黑龙江省宁安县牛场遗址发现属新石器时代一枚鱼钩;1952年在河南省郑州市商代遗址发现属商代的三枚鱼钩;1958年在辽宁省朝阳县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发现属春秋末战国初的一个渔钩坠子(和现在用的铅片、铅块作用相同),同时也发现了三枚鱼钩。从考古发现来看,人类用以捕鱼的工具已十分精细、实用,可见当时人类的生活已与捕鱼业十分密切。

随着劳动的深化,鱼类不仅作为人类食物的可靠来源,同时也构成其精神世界的神秘意象。鱼骨作为最早的饰物,决非原始人类唯美情感的宣泄,而出于对自然力的崇拜,并寄托着同化于大自然、受惠于大自然的祈望。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涂红、穿孔的草鱼眶骨,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判断的最早实证。而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鱼图、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璜、玉块鱼图,更使中国鱼文化发展到了早期的高峰。鱼类一旦摆脱了单纯的食用价值,成为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创造的对象,鱼文化的系统便开始形成了。


数字看鱼

中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内陆疆土(包括平原、高山、高原、丘陵和草原、河湖)的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有着近2万公里海岸线、5000多
个岛屿和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的海洋国家,是环太平洋沿岸的海洋大国。在我国所辖水域生存的鱼类品种繁多,从古至今都有记载。《山海
经》(公元前145年)中记载有48种,《本草纲目》(1590年)记载有50种,《福建通考》(1684年)记载有84种,朱元鼎的《中国鱼类索引(1931年)记载有1497种。全球鱼的种类约26000种,在伍汉霖等于1999年所出版的《拉汉世界鱼类名典》中已列出有4621种分布于中国水域和海域,占到世界鱼类总数的17%。我国不但鱼类品种多,渔业产量也居世界首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99年的统计数字前三名,已是中国的4151万吨遥遥领先秘鲁的843万吨、日本的593万吨。

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了文字。当捕鱼作为当时人类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时,“鱼”字也随同其它文字一样被创造出来,中国的汉字中很早就有了象形的“鱼”字。从原始社会的彩陶起,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单体鱼纹、双体鱼纹等鱼文化的图案。早在三千年前殷代铜器上的铭刻和甲骨上的卜辞上已出现鱼的象形文字,殷到周朝初期鱼字大都用绘画刻在金属器物或龟甲、兽骨上,周代后朝,鱼字的头部及鳍就开始简化,到春秋战国时代,鱼字上的鳞片消失,尾鳍成火字,再变为四点。秦代开始有篆字,此时鱼字上的背鳍及腹鳍都省略了,到唐宋以后直到现代书写的鱼字,从“鱼”字的演化过程可以了解到渔猎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已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了解“鱼”这个中国字渊源后,到底用到“鱼”
这个字为部首(偏旁)的字又有多少呢?从统计看,古时候的《说文解字》有132字,清朝的《康熙字典》有632字,而到了现在可用计算机“国标码全字库”使用的鱼字旁字共收录了1075个字。

鱼书古记

古往今来,人们在捕鱼、吃鱼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鱼文化。古书中的有关鱼的记载很多,如《易经》、《诗经》、《礼记》、《春秋》、《左传》、《尔雅》乃至于《本草纲目》及《说文解字》等都少不了有一些鱼类的相关记载。《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本诗歌经典作品,创作于2500年前之春秋时代,在这305篇精选出的古诗中,出现的鱼类有鲂、鱮、鳟、鳢、鲦、鲿、鲨、鳣、鲤、鳏及鲜等。《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本人文地理志,也是一本集古代地方神话大全的古书。其中叙述了不少的飞禽鸟兽及鱼类,特别是有图绘其形态,并予批注,非常有趣。当然有不少鱼是怪鱼,应属神话中的鱼,亦即经过作者之想象,穿凿附会或过度夸张所绘出,而不是真正有这种鱼而到今天已灭绝的鱼类。《闽中海错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水产动物志,最早的一部海洋生物专书。这本书是1596年明代屠本畯氏所编撰,后来徐勃又写了《补志》。这本书分三卷,凡鳞部即有鳞片的鱼类共有二卷,记载了167种鱼,介部是贝类和甲壳类则为一卷,记载有90种。还有明朝黄省曾的《鱼经》,杨慎的《异鱼图赞》、胡世安的《异鱼图赞补》、《异鱼赞闰集》等,都对鱼类及捕鱼、养鱼活动有了详细的记载。金鱼是古代宫廷或仕绅最常饲养的观赏鱼类,在宋朝初期由野生的金鲫鱼经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培育而成,作为玩赏鱼饲养在皇宫大院和达官贵人家的庭院之中。明朝屠隆的《金鱼品》及其后《金鱼谱》和《朱砂鱼谱》详细地介绍了金鱼的品种和饲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