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鲁迅原文:以色列“千囚换一兵” 感动中国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43:18
以色列“千囚换一兵” 感动中国人

 

 10月18日,以色列政府决定用1,027名巴勒斯坦囚犯换回一名被囚禁的普通士兵沙利特。以色列铺上红地毯,总理出面,像对待英雄一样地迎接沙利特归来。(Getty Images)

 

10月18日,以色列为了一名被囚禁的普通士兵沙利特,决定释放1,027名巴勒斯坦囚犯。以色列铺上红地毯,总理出面,像对待英雄一样地迎接沙利特归来。

 

“即使世界都已经抛弃了我们,我们绝对不会抛弃自己人”,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引用犹太教法典向国民说明为何决定批准换俘协议。

 

消息感动、震撼大陆网民。许多网友对比了中国和以色列两国的巨大差异,表示泪流满面,以色列这样珍惜生命、人活在有信仰有尊严的国度才叫国家,令人无限向往。还有网友表示:“下辈子投胎要去以色列。”

 

以政府:“我们绝对不会抛弃自己人。”

 

最近30年来,以色列动辄释放成百上千的战俘只为换回一名士兵,这类不计代价的“赔本买卖”屡见不鲜,为何以色列人的命那么“值钱”?

 

据大陆媒体报道,犹太主义的古老信条是:“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孩子抛弃在战场上。”犹太主义的传统强调生命可贵和解救战俘义不容辞。以色列政府始终向国民灌输这样一种信条:“即使世界都已经抛弃了我们,我们绝对不会抛弃自己人。”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向全国说明为何决定批准沙利特的换俘协议时,曾引用了犹太教法典《塔木德经》的教诲──“救一条命应被视为是救世”。

 

“千囚换一兵”成历史传统

 

1985年,以色列曾用1,153名战俘交换回3名在黎巴嫩战争中被敌方俘获的士兵。

 

2011年10月18日,以色列决定释放1,027名关押在以监狱内的巴囚犯,以换取被哈马斯俘获的以军普通士兵沙利特。这次战俘交换“价码”是上一次“价码”的两倍还多。

 

历史上,以色列为拯救本国国民从来不遗余力,即便双方战俘的交换人数比例大为失衡,也在所不惜。过去30年,以色列已经释放大约7,000名巴勒斯坦和其它阿拉伯国家的战俘,用以换取16名以色列人的自由。战俘交换的平均“价码”约是438名阿拉伯人换取1名以色列人。如果再加上换回来的10具尸体,那这个“价码”则大约为269名阿拉伯人换1名以色列人。

 

上世纪60年代,以色列情报部门曾经以包括9名将军在内的5000名埃及战俘为筹码,将特工沃尔夫冈?洛茨从埃及换回。

 

2004年,以色列用包括真主党高级成员奥贝德和迪拉尼在内的436名阿拉伯囚犯,换回了被俘的以色列退役上校坦嫩鲍姆,并同时换回3名以军士兵的遗骸。

 

不放弃一兵一卒绝非空话

 

因为犹太民族人口有限,以军非常珍视每个军人的生命,指挥官总是尽可能考虑士兵的安全,哪怕是尸体也要千方百计地抢回。在这种氛围下,每一个军人对集体都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在以军部队里,长年进行“抬担架行军”的演练,要求士兵们抬着最重的同伴翻山越岭行进几公里。此外,在以色列空军建有一支专业的航空救生部队,能够到达和出入任何敌军目标,精心培训的空中救护中心能进行最复杂的医疗护理。

 

以色列航空救生部队的战斗能力在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得到充分发挥,前四个月中,有85%的伤亡人员通过空中运回以色列,其中直升机共进行了2,518次飞行。

 

千万美金25年寻找52囚换飞行员1把枪

 

25年来,对黎巴嫩作战中失踪至今的空军领航员罗恩?阿拉德被媒体描述为世界上有史以来赎金最高、被寻找时间最长的人质。为了寻找他,以色列民众发起“为自由而生运动”,募集了1,000 万美元,作为提供线索的奖赏。组织者充分利用先进科技,互联网的弹跳广告不停的跳出阿拉德的照片和赏金的细节;借助卫星电视,寻找阿拉德的电视广告在伊朗和中东的十几个城市播出;寻找热线有志愿者24小时接听电话。

 

关于阿拉德的最新消息是,以方以52名在押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囚犯从黎巴嫩真主党手中换取这位飞行员所携带的一把枪支。

 

穿越5个敌对国家的领空营救人质

 

以色列对于“生命高于一切”这一信念的最好诠释莫过于1976年以色列国防军参与的“恩德培机场人质营救行动”。

 

当A—300“空中客车”被一伙恐怖分子劫持到乌干达首都的恩德培国际机场时,总理拉宾果断下令实施“闪电行动计划”,280名突击队员搭乘C-130“大力士”飞机长途奔袭4,000公里,穿越非洲大陆5个敌对国家的领空。这次奇袭前后只持续了53分钟就宣告胜利,7名劫机者被击毙。103名人质中有3人死亡,唯一阵亡的突击队指挥官是现任总理的哥哥约尼?内塔尼亚胡。

 

 


本文来自神州智慧网(http://www.szzh9.com)
详文参考:http://szzh9.com/24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