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梦txt书包网zydzyd:宝宝发育知识-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18:27

宝宝长牙过慢4大原因

  宝宝明明已经到了长牙的年龄,为何迟迟不见牙齿冒出呢?父母不禁焦虑起来:“是不是发育有问题?”“要不要补充钙片?”其实,牙齿生长缓慢并非缺乏营养那么简单,以下4大因素均有可能与长牙过慢有关。

  
      先天遗传

          幼儿长牙较慢的主要原因来自遗传,包括家庭病史、种族等,甚至连性别也会有所差异。根据多数研究报告来看,女孩的长牙时间会比男孩早一些。

   
        后天环境

          除了先天遗传因素之外,后天环境也可能间接造成长牙缓慢。就拿早产儿来说,他的长牙时间就必须先扣除早产时间,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比较准确。如果是胎龄30周就出生的早产儿,那么长出第一颗牙的时间就必须延后10周(通常是出生后6~8个月时)。另外,凡是出生体重过轻的婴儿,也很可能出现长牙较慢的问题。

  
       系统性疾病

           唐氏症、脑下垂体分泌异常、外胚层发育不全症候群等,都有可能造成幼儿长牙的速度有所差异,必须通过抽血检查才能确定真正的病因。

   
       外伤与感染

          如果孩子的乳牙出现高低不一的情况,则很有可能是牙齿受到过外力撞击,导致与牙齿相连的韧带坏死,而以新生骨头取代(骨沾黏),从外观看来只是某颗牙齿生长较慢,实际上却会影响到恒牙的萌发。如果幼儿乳牙提早丧失,牙龈表面便会生成结缔组织,一旦恒牙此时还未充分成长,就会受到压迫而导致恒牙出牙较慢。另外,有时幼儿所服用的药物会让牙龈增厚,牙齿不易冒出,也会让父母产生长牙较慢的误解。

   
       TIPS:定期检查,放松心态

           如果父母不是医生,那么通常都无法正确判断幼儿长牙缓慢的真正原因,因此,从幼儿长出第一颗牙齿到满1岁之前,建议定期前往牙科诊所做检查,请专业医师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来处理,争取尽快改善长牙状况。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幼儿的长牙周期都不尽相同,虽说应在约6个月大时长出第一颗牙齿,不过就乳牙而言,出牙的时间差距在半年之内都算正常,而恒牙萌出时间的合理差距甚至可延长至1年。所以,一般无需过度担心,通常只是长牙时间的快慢不同,并不会影响到牙齿的功能。
 

吮手习惯,若长期得不到正确引导则会影响宝宝将来个性的发展。因此,爸爸妈妈们应多花点时间和宝宝沟通,和宝宝一起玩玩具或是陪宝宝聊聊天、讲讲故事,适当地转移宝宝的注意力,给宝宝更多的爱。

  
       抱、多接触和多按摩宝宝能带给宝宝安全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帮助宝宝逐渐建立自信,消除敏感心理。此外,当宝宝开始长牙时,妈妈也可以给宝宝准备磨牙饼干或是牙胶,让宝宝的小嘴里有个东西在,作为小手的替代品。妈妈们也可以给晚上睡觉也喜欢啃手指的宝宝套个手套,这样可以避免宝宝咬伤自己的小手。


       宝宝吃手


       帮助宝宝戒掉手指“棒棒糖”,最需要的是爸爸妈妈的爱心和耐心。因为宝宝也有逆反心理,强行阻止宝宝的吃手习惯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强化这一行为。在给予宝宝关爱的同时,爸爸妈妈应让宝宝明白小手除了吃之外还有更多的用途,多多鼓励宝宝探索小手的技能,鼓励他去触摸,去探索和去认识更多的新鲜事物。

  
       2岁以下的宝宝吃手爸爸妈妈不用担心

  
       吃手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


      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人世,外物对宝宝来说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初到人世的宝宝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大脑的定位系统尚不成熟。因此,把手放在嘴里吃对这个时期的宝宝来说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宝宝再长大一些,手指功能开始分化,初期的手眼协调功能也开始显现了。

  
        2~3个月后的宝宝会开始出现手的动作,他往往会挥舞着他的手臂和这件大“玩具”玩得不亦乐乎。当宝宝真正能把手放在嘴巴里啃的时候,则说明宝宝的运动肌群与肌肉控制能力已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了。这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爸爸妈妈应当为宝宝的这个举动自豪才对。

  
       吃手是宝宝心理发展的需要

  
       宝宝长到2~3个月时正处于口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很多宝宝喜欢含着妈妈的乳头或是咬着小手睡觉。有个东西放在嘴里对他们来说会多些安全感,而一旦吸吮、舔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让他不安,并产生暴躁、抑郁的不良情绪。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认为,在宝宝吃手的活动中还包含了人类性快感需要的自然反映。这里的性快感只是一种近似于成人快感的情绪,吃手可以消除宝宝的不安、烦躁、紧张,具有镇静作用。强制性的让宝宝停止吃手,会使得宝宝产生逆反心理或是心理上的阴影。据国外研究发现,在这个时期若宝宝的行为受到强制约束、口的敏感期没有得到正确对待的话,当他长大后将更易形成具攻击力的性格。男孩易具有暴力倾向,女孩则会更爱说闲话,讽刺挖苦人。

  
       两周岁以前的宝宝有吃手的行为,爸爸妈妈不用特别担心,没有必要去阻止它。吃手是宝宝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发展阶段和心理需求。大部分是一种一贯性的行为,长大后也不大会养成吃手的习惯。爸爸妈妈要做的只是经常帮宝宝洗手,保持宝宝的手部卫生,以防细菌入侵引起宝宝的胃肠道感染。

儿童三个坏习惯影响骨发育

  每位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有一个挺拔的身姿,但可能想不到一些常见的生活习惯都可能影响到儿童的骨健康哟!当然,毕竟形成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家长也不用太紧张,哪方面做得不够好,及时纠正就是了。

 
      受访专家简介:邓京城,首都儿研所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长治疗:小儿脊柱畸形、小儿髋关节脱位,四肢及足畸形、创伤后畸形、大龄性髋关节脱位等。出诊时间:周二上午。

 
         同床睡→斜颈


         坏习惯:小婴儿就是有这个牛本事,即使闭着眼睛也能用嘴找到妈妈要奶吃。过去我们总提倡婴儿和妈妈分床睡,是为了避免大人捂着宝宝了,其实这样还有一个坏处,就是孩子和家长同床睡时孩子会自然地长时间面向妈妈的一边入睡。

        可能后果:斜颈

 
        专家点拨:长此以往,这种睡姿会使孩子的头、面部习惯性地向一侧倾斜,形成习惯性或姿势性斜颈(一侧脸大一侧脸小),俗称歪脖子。姿势性斜颈一般都是由于不良睡姿、抱姿哺乳习惯或一些眼科异常影响形成。左右交替哺乳或平卧睡姿,一般情况下可自行缓解。    但是如果发现宝宝在出生两周左右出现头面部总倾斜向一侧颈部,则需要警惕宝宝的一侧颈部是否有肿块,一旦有可以感触到的坚硬肿块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这种极有可能是先天性肌性斜颈。

 
        支一招:宝宝能独睡最好,或者妈妈勤换着点方向。

  
       牵手走→肘脱臼

   
        坏习惯:宝宝开始学走路了,听说学步车对身体发育不好,还不安全,那就家长亲自弯腰牵着宝宝走吧。可是如果总是牵一侧的手,或者太过用力,也会有问题哦。

   
      可能后果:桡骨小头半脱位

   
       专家点拨:婴幼儿骨骼硬度差、弹性大。尤其两岁以下孩子刚学会走路,家长长时间单侧向上牵领走,孩子重心易发生偏移,这对骨骼发育不利。另外由于孩子肘部桡骨小头的环状韧带薄弱,也易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如果领的途中孩子突然跌倒还可能会脱臼。

   
      支一招:左右手交换、轻轻领着孩子小手。

    
      早走路→O型腿

   
        坏习惯:别家宝宝都能自己走路了,咱也抓紧练吧。有些父母把婴儿能够独立行走看成是可喜的开端,在宝宝还没有准备好时就早早地锻炼他站立、行走。

  
        可能后果:O型腿和X型腿

  
        专家点拨:过早地站立与行走会对婴儿的骨骼发育造成一定影响。由于儿童出生时骨骼正处于发育时期,没有完全钙化,包围在骨骼外面的是一圈软骨,孩子一岁以内就学着走,由于站立不稳,就会向内或向外用力,导致两边软骨发育不平衡,时间久了,容易影响腿部骨骼发育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即常见的O型腿和X型腿。

    
       支一招:放松心态,孩子想走时拦都拦不住。小提示:

   
       坐时背部凸小包很正常


       宝宝坐下时后背会凸起小鼓包,因为这个来就诊的家长可真不少,以为脊柱上长了东西,其实,这是正常的椎骨的棘突,较瘦小的孩子更易显现。

   
       一周岁以内的幼儿,刚刚学会坐着,背部肌肉还不发达,所以坐起时很容易出现含胸、驼背,弯腰时后背会有一节一节的脊椎棘突隆起,这都是骨骼发育的正常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脊柱的发育,这些表现会慢慢消失。

轻摇宝宝,激发前庭运动觉

我国传统育儿方法里面,“摇篮”、“抱着摇”等是应用最普遍的。但“摇晃”在现代育儿观里面有很多不好的解读,也是有科学原理的。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前庭•运动觉”,还是需要“摇”。请大家注意,要轻轻的摇,不能过激、过频。

 

  宝宝从出生起就喜欢摇啊摇

   从出生第一天开始,宝宝就格外喜欢动的感觉。妈妈抱着宝宝,轻轻地摇,轻轻地晃,一会儿宝宝就睡着了。再长大一点的宝宝“前庭•运动感觉”更发达了,旋转、晃荡,或是被高高举起,都会令宝宝特别开心、快乐。宝宝会特别喜欢重复这样的动作,不愿停下来。

 

  宝宝的第六感官:“前庭•运动觉”

   宝宝感知世界,除了依靠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人们常说的“五官”以外,还有一个不易被察觉到的“第六感官”——那就是不可忽视的“前庭•运动觉”。宝宝的“前庭•运动觉”的末稍器在内耳的前庭和三个半规管内,形成前庭神经,再把信息传递到眼睛、脊髓和小脑。最后,确认人体的位置,调整身体姿势。

  宝宝前庭运动觉试验:有趣的转轮椅

   将3~13个月的宝宝分成旋转组和两个对照组。

   旋转组的宝宝被妈妈抱着坐在转椅上,将椅子转10圈,每转一圈都骤然停下。每周一次,共四次。婴儿乐于这种运动,不愿停下。对照组:一组不接受试验,另一组坐在椅子上不旋转。结果:旋转组婴儿反射运动,运动机能比对照组超前。坐、爬、站、走等运动机能有明显差异。

 

  宝宝“前庭•运动觉”的早期经验

   抱着婴儿轻轻摇,上下晃动或者竖直依偎在肩上安抚,比只是躺在婴儿床上的宝宝更容易处于机敏状态,更容易吸收周围信息,更容易获得前庭•运动觉的早期经验。如果选择宝宝喜欢的音乐、儿歌,让宝宝合着音乐的旋律、节奏,合着妈妈的“语声”,就更能吸引宝宝。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过度摇晃婴儿是不可取的。一些父母将孩子抱在手里不停地摇晃,或将孩子放在摇篮里不停的摇晃,甚至将孩子向空中以使其快乐。过度的摇晃会使孩子脑子受伤,变得反应迟钝。刚吃饱奶的孩子被摇晃还会吐奶,甚至呛入气管。

宝宝吃手指的利弊解析 

吮手习惯,若长期得不到正确引导则会影响宝宝将来个性的发展。因此,爸爸妈妈们应多花点时间和宝宝沟通,和宝宝一起玩玩具或是陪宝宝聊聊天、讲讲故事,适当地转移宝宝的注意力,给宝宝更多的爱。

  
       抱、多接触和多按摩宝宝能带给宝宝安全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帮助宝宝逐渐建立自信,消除敏感心理。此外,当宝宝开始长牙时,妈妈也可以给宝宝准备磨牙饼干或是牙胶,让宝宝的小嘴里有个东西在,作为小手的替代品。妈妈们也可以给晚上睡觉也喜欢啃手指的宝宝套个手套,这样可以避免宝宝咬伤自己的小手。


       宝宝吃手

       帮助宝宝戒掉手指“棒棒糖”,最需要的是爸爸妈妈的爱心和耐心。因为宝宝也有逆反心理,强行阻止宝宝的吃手习惯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强化这一行为。在给予宝宝关爱的同时,爸爸妈妈应让宝宝明白小手除了吃之外还有更多的用途,多多鼓励宝宝探索小手的技能,鼓励他去触摸,去探索和去认识更多的新鲜事物。

         2岁以下的宝宝吃手爸爸妈妈不用担心

  
       吃手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

      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人世,外物对宝宝来说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初到人世的宝宝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大脑的定位系统尚不成熟。因此,把手放在嘴里吃对这个时期的宝宝来说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宝宝再长大一些,手指功能开始分化,初期的手眼协调功能也开始显现了。

          2~3个月后的宝宝会开始出现手的动作,他往往会挥舞着他的手臂和这件大“玩具”玩得不亦乐乎。当宝宝真正能把手放在嘴巴里啃的时候,则说明宝宝的运动肌群与肌肉控制能力已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了。这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爸爸妈妈应当为宝宝的这个举动自豪才对。

  
       吃手是宝宝心理发展的需要

         宝宝长到2~3个月时正处于口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很多宝宝喜欢含着妈妈的乳头或是咬着小手睡觉。有个东西放在嘴里对他们来说会多些安全感,而一旦吸吮、舔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让他不安,并产生暴躁、抑郁的不良情绪。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认为,在宝宝吃手的活动中还包含了人类性快感需要的自然反映。这里的性快感只是一种近似于成人快感的情绪,吃手可以消除宝宝的不安、烦躁、紧张,具有镇静作用。强制性的让宝宝停止吃手,会使得宝宝产生逆反心理或是心理上的阴影。据国外研究发现,在这个时期若宝宝的行为受到强制约束、口的敏感期没有得到正确对待的话,当他长大后将更易形成具攻击力的性格。男孩易具有暴力倾向,女孩则会更爱说闲话,讽刺挖苦人。

         两周岁以前的宝宝有吃手的行为,爸爸妈妈不用特别担心,没有必要去阻止它。吃手是宝宝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发展阶段和心理需求。大部分是一种一贯性的行为,长大后也不大会养成吃手的习惯。爸爸妈妈要做的只是经常帮宝宝洗手,保持宝宝的手部卫生,以防细菌入侵引起宝宝的胃肠道感染。

宝宝喝着奶睡觉损害大门牙

就像大人们每天要吃晚饭一样,宝宝们大都会在睡前喝点奶。不过,过于舒适的姿势和氛围,常常会让他们喝着奶就睡着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习惯,要尽可能避免,以防出现奶瓶龋。

 

  宝宝的乳牙质地不如恒牙,没有那么坚实,如果他们喝奶的时间过长或边睡边吃,就会令食物、细菌与牙齿发生作用的时间增长,再加上宝宝睡着之后,唾液分泌减少,被较高浓度奶水附着的齿面就成了细菌生长的温床,极易引起牙齿脱钙,进而被蛀蚀,奶瓶龋也就随之而来了。通常,奶瓶龋最先“侵犯”的是门牙,因为这部分牙齿最早萌出,喂入口中的奶最先及接触最久的也是这些牙齿。

 

  面对这种情况,新生儿和婴幼儿可以分开对待。对于新生儿,不必过于苛求,尽管让他们喝好了,只要有需求,就可以满足。如果小宝宝喝奶睡着了,可以用拉耳垂、挠脚心来叫醒他们,使他们能够有一段时间清醒,进行吞咽动作,产生唾液,以起到清理口腔的作用。

 

  稍微大一点,有了基本作息规律的婴儿,最好能够让他们在喝完奶入睡前进行“漱口”工作。例如宝宝晚上9点入睡,那么可以提前40分钟让他们喝奶。在宝宝清醒状态下,家长可以用手指套形的牙刷蘸着清水帮他们清洁牙龈、牙齿。如果宝宝喝奶时睡着了,也不必非要把他们叫醒来做这项工作,偶尔少一天没关系。1岁以上的幼儿,喝完奶后可让他们有意识地练习用清水漱口,2岁以上的幼儿,则要让他们练习用幼儿牙刷刷牙。1—3岁的孩子一天刷一次即可。

宝宝5种爬行姿势大解析 

目前西方把宝宝的爬行定义为腹部朝地的任何形式的移动,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家对爬行宝宝进行过专门的观察,发现总共有25种不同的各身体部位动作来推动宝宝在地板上活动。最常见的有以下5种爬行动作。


   蠕动爬

    这是最初宝宝学爬的姿式,宝宝腹部始终贴地,以腹部为支点蠕动,四肢则不规则地划动。宝宝可能只是原 地打转,如果移动,也是象虫子一样,向前蠕动,行进缓慢,感觉有些吃力。

     姿势解析

         宝宝开始爬行时以腹部为支点蠕动,与他的手臂力量太小有关系。这个姿式是由于宝宝的臂力不够,不足以撑起上半身,要加强胳膊的力量,妈妈可以通过一些小方法,帮助宝宝爬行进阶。

      

       妈妈可以这样做

  1.爬行对手臂的力量要求很高,所以首先要训练宝宝的手臂力量。每天让宝宝俯卧几次,然后帮助他用手臂撑起身体,时间可以从短到长,慢慢地宝宝就可以很好地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上半身,这时正式开始训练宝宝爬行的效果会比较好。

         2.如果宝宝练习爬行一段时间后腹部仍然离不开地面,大人可用手或一条毛巾放在他的腹部,然后帮助宝宝提起腹部,让他练习手膝爬行。开始的时候宝宝手脚的力量不够,可能还会习惯性地依赖腹部,妈妈可要多些耐心。当看到宝宝是手和膝盖着地时,就用两手轻轻托起他的胸脯和肚子,帮助他的手和膝盖着地,然后再向前稍微送一下,让他有爬的感觉。不断地练习俯卧,反复锻炼双臂、双腿的力量及重心移动,宝宝很快就能学会爬了。

 
    匍匐爬

      宝宝爬的时候总是用一边爬,总是右边的手和脚用力,感觉像是用右腿爬行来带动另一条腿,肚子紧贴在地上,有如‘解放军匍匐过草地’。

         姿势解析

     宝宝在爬行时如果总向一侧歪,可能是手脚的协调性还没有掌握好,也可能是两臂、两腿的力量发育不对称。如果是只用手爬行,那就更需要加强手脚的协调性训练了,这样才可以爬得更快。当宝宝学爬时,四肢如何协调一致地运动成为他们最不易突破的难题,他们经常是顾得了手却顾不了脚,或者是顾得了左边却顾不了右边。这时需要父母给予一定的爬行姿势的训练。

 
   妈妈可以这样做

         1. 一开始时,妈妈可以用双手贴着宝宝的脚底,当宝宝左手向前移动的时候推右脚,移动右手的时候推左脚,利用条件反射让宝宝的四肢被动协调起来。

 
    2. 让宝宝趴在床上,用毛毯兜住胸腹部,爸爸把毛毯提起,妈妈推动宝宝左手、右脚,前进一步后,换推动宝宝右手、左脚,轮流进行,训练宝宝手、膝爬行,在训练中要注意适时休息,并要多给宝宝鼓励。刚开始可以从几分钟做起,经过反复练习,宝宝的手脚协调性会得到很大提高。

 

    螃蟹爬

         宝宝用胳膊在地板上推,这样就使得宝宝的身体向后退,而不是向前进。这种结果往往并非宝宝的意愿,往往让宝宝感到沮丧。

 
    姿势解析

         宝宝在爬行时后退,可能是没有掌握好手脚,特别是脚的用力以及方向,经过逗引和训练,宝宝可以学会爬着向前进。

 
    妈妈可以这样做

         1. 宝宝开始爬行时往往会后退,这就需要大人的帮助。在宝宝爬行时,爸爸或妈妈可以用手顶他的脚底,这样会使他有东西蹬着,易于往前爬,这样也可以练习宝宝腿部的力量和用力方式。只要经过努力宝宝有了进步,就要给予他鼓励。

         2. 妈妈可以利用一些宝宝所喜欢的玩具逗引宝宝往前爬,这也是提高宝宝爬行兴趣的好办法。让他爬着去够你手中的玩具,注意一开始妈妈逗引时离宝宝的距离是只需他向前爬一步就可够到的地方,以免宝宝因为太困难,而失去兴趣。

  3. 当宝宝逐渐熟练以后,可以用会动的玩具,比如小汽车、球类等让宝宝练习,这样对宝宝更具有吸引力,因为宝宝都喜欢追逐这些玩具,这样可以让宝宝更多地爬行。

 
    狗爬

         宝宝交替使用胳膊和腿,左胳膊伸出去,左手着地的同时右腿也往前移动,然后右胳膊往前伸,右手着地的同时左腿再往前移动。

         一些宝宝一直保持肚子着地的姿势爬行,直到开始走路,另一些宝宝会从肚子爬转变到狗爬,然后再开始走路。

  
       姿势解析

         爬行如果发展顺利,宝宝到9个月大时,可以把小肚子完全提起来,用手和膝盖爬行,这时速度也可以很快,这就是所谓的“狗爬”。狗爬属于爬行的高级阶段,是爬行中的高手啦。
妈妈可以这样做

    1. 这时候的宝宝活动范围扩大了很多,妈妈要注意安全第一,把家中所有宝宝可触及的范围全部检查一遍,避免危险发生。

  2. 在爬动中的宝宝,速度很快,千万不要让他离开你的视线范围,一个掉落的硬币也会成为宝宝的口中之物。


婴儿期是宝宝人生中的第一个成长高峰期,这一时期宝宝的各项发育指标都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而爬行,是婴儿时期一项特殊的身体活动,是介于“坐”与“走”之间的一种活动形式,对婴儿的体智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爬行的作用

 

  首先,爬行是一项全身运动,不仅有助于颈部,胸部肌肉及臂力的发育,也有助于腰部肌肉及腿部肌肉的发育。 

 

  其次,爬行是手脚并用,手脑并用的运动,利于宝宝身体的协调性,也有助于走路姿势的协调。 

 

  再次,爬行需要宝宝保持身体的平衡,有利于宝宝左脑右脑、大脑小脑以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平衡发育。

 

  最后,爬行是一项消耗体力的运动,能锻炼宝宝强健的身体,也能让宝宝胃口大开,吃得香睡得好,有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父母如何帮助宝宝爬行

 

  一、多创造爬行的机会。现在很多父母考虑到爬行会弄脏衣服,或者不安全等因素,早早就把孩子放进学步车,这样就断绝了宝宝的爬行机会。父母平时可以为宝宝物色很多的爬行场地,床上,地板上,空地上,只要为宝宝买好专门的爬行服,而且细心照看,还是非常可行的。 

 

  二、积极引导宝宝爬行。当宝宝出现爬行欲望时,妈妈可以在边上细心照顾和引导。譬如,把手掌放在宝宝的脚掌上,宝宝就会借力向前蹬,慢慢出现向前挪动的倾向。当宝宝不太熟练的时候,妈妈可以尝试着移动宝宝的胳膊和大腿,让宝宝慢慢熟悉爬行的过程。 

 

  三、给宝宝的爬行注入快乐元素。爬行是一项枯燥的活动,宝宝不一定有耐心坚持下去。妈妈应该开动脑筋为宝宝准备一些新花样。譬如,在宝宝的前方拿着玩具逗乐,或者伴随着音乐或者故事,让宝宝觉得爬行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也可以带宝宝到伙伴中去,大家一起爬行,让宝宝体验到集体爬行的乐趣。 

 

  爬行需要注意的要素 

 

  一、安全。在爬行过程中,家长应选择安全的场所,而尽量避免危险因素。高高的桌面,有尖锐物的地面,摇晃的摇篮,潮湿或有水的洼地都不是适合的场地。尽量选择平整,稳固,无危险物的场地,而且要做到全程有大人看护。 

 

  二、穿衣适量。爬行过程中要让宝宝尽量保持身体行动自如,不要给宝宝穿上过多厚重的衣服,导致宝宝活动不便。这样既不利于宝宝爬行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培养宝宝对爬行的乐趣。最好给宝宝穿连体服,这种衣服的上衣和裤子形成一个整体,爬行时不会暴露宝宝腰部和小肚子,同时衣服合体,没有太多累赘的东西,不会影响宝宝爬行的兴致。 

 

  三、保护措施。宝宝爬行着力点在于双肘和双膝,随着宝宝体重的增加,宝宝双肘和双膝承受的压力也增加了,再加上频繁的爬动很容易磨伤宝宝的皮肤。妈妈最好给宝宝带上护肘、护膝,以免给宝宝的身体带来伤害。

 快乐爬行,成就体智全能宝宝

一岁多小孩学走路,有的总是要妈妈抱,有的晃着晃着就摔个跟头,还有的走起来像只小鸭子,这些现象都说明孩子走路姿势不对,妈妈们要特别注意。专家提醒,孩子如果有以下三种情况,又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会对他今后的成长发育造成很大影响。

 

  八字脚需补充钙

   宝宝的八字脚表现在腿上。X型腿的宝宝爱夹着大腿走,一般都不爱走长路,老嚷着让妈妈抱。有时候这种姿势的宝宝是缺乏肌肉负重锻炼,妈妈别老宠着,要让他多做些锻炼;O型腿的宝宝走路像骑马,不过慢慢自己就能调整过来。这两种走态一般在2岁就能慢慢恢复正常,但如果一直这样,就有缺钙和维生素的迹象,需要治疗。像O型腿严重的宝宝甚至要给双腿打上石膏来纠正。

 

  跌撞易影响平衡

   宝宝学步时,跌撞、摔跤都正常。不过,如果到2岁后还是这么跌撞着走,那么就要带他去医院,一种可能是骨架结构的问题;另一种可能是小脑疾病影响平衡,也可能是脑缺氧或脑瘫。

 

  跛行要查髋关节

   鸭子步和跛行。这种步态一开始学步就很明显,一种原因是因为他还是平足,走的过程中要慢慢练,不妨让他蹬小轱辘童车,一般到5岁前就会自然出现弧度;另一种原因是由于两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要赶紧去医院。走路跛行的多是得过小儿麻痹的孩子,若是一开始走就这样,那可能是单侧髋关节脱位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