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盘老版本3.2.2安卓版:乱世文臣不值钱:西汉功臣陆贾为何未封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2:47:09
前面我们一直在讲高帝六年十二月、正月的两次大规模的批量封侯,这两个月中,刘邦共封列侯二十九人。在这一章中,我们来讲一些未得封侯的有功之臣,甚至是大功之臣,他们为何会被刘邦“忽略”呢?

  文臣的尴尬

  前面我们曾提到,十六国时期匈奴汉国的创建者刘渊曾对刘邦这两次封侯点评道:“吾常耻随陆无武,绛灌无文。随陆遇高帝而不能建封侯之业,绛灌遇文帝而不能兴庠序之教,岂不惜哉?”“绛灌无文”是说绛侯周勃与颍阴侯灌婴文化修养不到位,无法在文帝一朝倡导文治;那么“随陆无武”具体作何解释?“随陆遇高帝而不能建封侯之业”又是什么意思呢?

  “随陆”是指高祖时代两位重要的外交家,随何与陆贾。随何曾在刘邦彭城之败后成功策反黥布,陆贾是汉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二人都以辩才著称于世。刘渊对两人在高祖时代均未得到分封感到很疑惑,他的评判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他们有什么功劳?二是他们为什么没有得到封侯?

  我们先说陆贾,他可是西汉初年的大功臣之一,对大汉的功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南越归汉,二是治国理念。

  谈判高手的重要作用

  陆贾是楚国人,曾以“客”的身份在刘邦手下任职,凭借极佳的口才常被刘邦外派出使各诸侯国。

  当年刘邦西入秦关,在峣关遭遇阻挠,陆贾和顶级说客郦食其一道前去游说秦将,重金诱使秦将与刘邦联合灭秦。峣关守将见钱眼开,立马表示同意。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趁其懈怠不备,偷袭成功,顺利拿下峣关。这便是陆贾的第一次惊艳亮相。

  汉四年,陆贾被派去游说项羽,让项羽放了太公、吕后等人,由于难度实在太大,未能成功。

  作为专属使臣,陆贾经常被派遣到各国执行任务,凭借天生的巧舌屡有斩获,其中最为成功的当属出使南越国。

  南越国是什么地方?陆贾为什么要出使南越国呢?

  原来,刘邦灭秦后,南面又突然冒出个南越国,多出个南越王。

  说起这南越王,我们不得不将时间转回到秦朝。

  秦始皇成功兼并六国后,并没有停止用兵,他看上了南越,也就是今广东、广西与越南北部一带,那里居住着百越族。秦始皇动用五十万大军,历时四年,最终平定了南越,建立了南海郡、桂林郡与象郡。当时的南海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地区,桂林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广西地区,象郡则相当于今天越南的中北部地区。

  秦末大起义爆发后,这支五十万人马的南征大军滞留在南方,由征伐南越的副统帅赵佗指挥。因为没有参加镇压秦末大起义的战斗,这支秦帝国的大兵团因此躲过了被义军歼灭的命运,成为今天客家人的祖先。

  秦始皇在世时,赵佗曾担任龙川县令。此人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勇夫,而是一位颇有些头脑的武将。他曾上疏秦始皇,要求移民三万中原女子到岭南,秦始皇打了个对折,批准了一万五。这些女子和南征的秦军将士们共同生活,繁衍后代,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带到了岭南,大大加速了该地区的发展,这一万五千名中原女子至今仍被客家人尊称为“客娘”。当然,赵佗当时提出移民计划,未必真有如此高明的可持续性发展眼光,更多的当是为了稳定军心,以便更好地统领队伍。

  秦二世时期,南海郡郡尉任嚣在病重弥留之际,把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紧急召来,他对赵佗说,秦朝无道,天下百姓深受其害。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各聚军队,争夺天下。整个中原已经大乱,天下豪杰一个个都叛秦自立。我们南海郡地处偏远,眼下还算安定,但我担心中原的义军早晚会打到这儿来。所以,我想起兵。只是我重病在身,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番禹(今广州)的地理形势很好,背靠险峻山脉,面朝浩潮南海,东西千里,正好是一州之地,具备立国的条件。我遍观郡中官员,没有别人可以商议大事,所以把你召来。说完,任嚣亲自写下任命书,要赵佗接任南海郡郡尉。任嚣死后,赵佗随即向各关口下令:盗兵将到,迅速断绝道路。然后收聚军队,亲自镇守关口,又利用法纪诛杀了秦帝国委派的官员,安排自己人取而代之。

  趁着秦亡之际,赵佗出兵偷袭桂林郡、象郡,收归自己管辖。待一切安排妥当,赵佗扯起了南越武王的大旗,南越国就此诞生。

  刘邦建汉后,考虑到天下初定,不宜再发动战争,便打算用赐封的方式让赵佗归顺,于是选派陆贾出使南越国。

  赵佗接见了贾谊,端出一副趾高气扬的架子。面对傲慢无礼的南越王,陆贾沉着应对,一番话说得赵佗心悦诚服,最终归顺了西汉中央政府。按现在的眼光来看,陆贾绝对算是一位谈判高手,那么他究竟跟赵佗说了些什么呢?

  一是告诫赵佗。

  陆贾直言不讳地说,武王你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的冢墓都在真定(今河北石家庄)。如今却违背天性,抛弃中原文明,想借南越这块弹丸之地与“天子抗衡”,恐怕就要大祸临头啦!

  二是上天佑汉。

  秦帝国无道,天下“诸侯豪杰并起”,那可不是一两个人,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仅一个楚地数千人一支的义军就数不胜数。最后汉王率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违背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他统辖,项氏集团一时间强大无敌。汉王自汉中起兵,攻伐天下,威服诸侯,最终诛灭项羽,短短五年时间,“海内平定”。如果单纯地依靠人力,能实现这一切吗?完全是上天有意庇护大汉啊!

  三是劝其归顺。

  你自立为王之后,朝内众臣都主张出兵讨伐,但皇上不愿再让百姓受苦,所以才没有动用武力。我奉皇上之命来到这里,还带来了南越王印,为的是正式封你为南越王。本来你就应该在城郊迎接大汉使者,面北称臣,现在竟还想以一己之力与朝廷对抗,如果这个消息传到了都城,皇上立马就能派人掘了你家祖坟,灭了你全族,再派一员偏将,率十万人马杀过来。真要出现这样的局面,越地百姓拿你的人头换太平,也是易如反掌的事吧。 赵佗战战兢兢地听完,惊得一骨碌坐起来,赶紧向陆贾道歉说,我长居蛮夷之地,大失礼仪,请先生千万不要介意。见气氛有所缓和,赵佗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究竟谁更厉害?陆贾回答说,好像你更强一些(王似贤)。赵佗又问,我和汉朝的皇帝相比呢(我孰与皇帝贤)?陆贾说,皇上起丰沛,伐暴秦,诛灭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承“五帝三王”的事业,治理中国。中国的人口以亿计,方圆万里,土地富饶,“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天地开辟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繁荣的景象(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大王手下不过几十万人,所辖之地又都是山岭、海滨,最多也就抵得上汉朝一个郡,怎么可能与汉帝相比呢(王何乃比于汉)?赵佗听罢,哈哈大笑,我不在中原起兵,所以才能在此称王,我若是在中原,未见得就不如你家皇上?陆贾不愿答理他,干脆不吱声了。

  一番唇枪舌剑之后,赵佗对陆贾顿生好感,再三挽留他住下。陆贾推辞不过,便在赵佗那里住了好几个月。赵佗对他说,南越国中,实在找不到一位像你这样值得交流之人,自从你来到这里后,我每天都可以听到从未听过的东西。赵佗赐给陆贾千金,相赠的其他礼物也价值千金,陆贾则成功拜赵佗为越王,使他对汉称臣,遵奉汉约。陆贾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回朝向刘邦作了汇报,刘邦很是高兴,随即封他为太中大夫(掌议论之官)。

  陆贾出使南越,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战争,维护了西汉政权的稳定,可算是有大功的臣子。

  骑在马上岂可治天下

  汉初政权的统治阶层主要以布衣将相为支撑,这些功臣们在灭秦、亡楚的战争中浴血奋战,协助刘邦开辟了新帝国,但他们这些人大多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文化素养严重跟不上。先不说以绛、灌为首的武将,即便是号称帝王之师的张良,奇谋天才陈平,贤相萧何等人,对如何治理国家也鲜有真知灼见。

  萧何收集秦时文献主要是为了一户不落地收敛赋税,至于治国之道也非专家。毕竟在这方面缺少经验,大家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所以由始至终,都没有人提出过有建设性的意见。说起来,也只有陆贾算是汉初时最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毕竟他提出了一系列能够确保西汉长治久安的治国方针。

  陆贾常在刘邦面前提起《诗》、《书》(《诗经》、《尚书》)中的教诲。《诗》、《书》是儒家经典,第一个将其带入西汉政府用做“公务员教材”的就是陆贾。

  我们都知道,刘邦不喜欢儒生,更不懂得《诗》、《书》的重要性,每每听到陆贾大谈《诗》、《书》他就发飙:老子我是在马背上打下的江山,要《诗》、《书》干什么用?

  陆贾尖锐地反驳道,马背上能得天下,难道还能治天下吗(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对于这个问题,刘邦压根儿就没想过。他和陆贾“马上”、“马下”的争论,其实争的正是治国之道。

  陆贾不仅在观点上与刘邦针锋相对,还以史为鉴,引经据典。他侃侃而谈道,商汤、周武王皆以臣子的身份夺取天下,但后来人家则是用仁义来治理天下,这就是所谓的“逆取而顺守之”。只有“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术”。

  所谓“文武并用”是说以“武”力夺取天下,用“文”化治理天下。当年吴王夫差、晋国的智伯,实力都很强大,最终却因为只懂得用武力而灭亡;秦朝重用刑法,最终亡国。假若秦国统一天下后能施行仁义,效法先圣,皇上哪有机会打下秦帝国的江山呢?

  陆贾用逆耳之言给刘邦做启蒙教育,阐述了两个刘邦闻所未闻的道理:

  一是逆取顺守。

  二是恃力而亡。

  什么叫逆取顺守?“逆取”就是以武力夺取天下,“顺守”就是以仁义治理天下。什么叫恃力而亡?

  自恃兵力强大的吴王夫差,晋国六卿中实力最强的智伯,还有一统天下的强秦都是“恃力”者,最终夫差亡于勾践,智伯死于韩、赵、魏,强秦亡于陈胜、吴广。

  陆贾对刘邦得天下的分析最富启迪意义。刘邦曾提出过著名的“三杰”说。“三杰”说概括了刘邦灭项的原因,至少说明他还是认真思考总结过一番的。

  但同时他的认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他只总结了自己与项羽的争斗,而没有好好思考反秦、灭秦这一历史大事件。

  另外,刘邦一入咸阳就想入住秦宫,这不仅将他本性中贪图享乐的劣根性完完整整体现了出来,更说明他没有思考过秦亡的原因,也没考虑过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西汉帝国的建立实际上是承秦而立,西楚霸王只不过是这次历史大变革中的插曲。

  刘邦建汉之后最应该总结的是秦亡汉立的经验教训。但是,显然他脑子里压根儿就没这根弦,好在陆贾一直替他“上下求索”着这个重大课题。

  基于此,陆贾才敢理直气壮地反问刘邦:如果秦能“行仁义,法先圣”,你刘邦怎么可能夺得强秦的天下?

  一语中的,刘邦面露羞惭,立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让陆贾详细写了一份秦为什么会失天下、汉为什么能得天下的情况说明,并总结一下历代政权成败的经验教训。陆贾受命,著书详解存亡之道,总共写了十二篇,每一篇被呈上的文章,刘邦都喜欢得不得了。这十二篇文章最后汇集成为一本著作,就是中国思想史上鼎鼎大名的《新语》。

  《新语》的出现源自陆贾对刘邦治国思想的改造工作,并由此开启了西汉初年的历史大反思,促使西汉政府走上革秦之敝、承秦之制的正确道路。

  陆贾提出的一系列治国安邦的战略思想可以大致概括为三点:第一,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第二,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第三,无为而治。

  这些思想后来被汉文帝时期的贾谊所汲取,成就了著名的《过秦论》,留下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至理名言。

  军功易见,文臣难封

  现在一说汉初的功臣,我们常常会想到才华出众的陆贾,但事实上,他在当时只是一位管议论的太中大夫,毫无封侯的可能。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汉初因功封侯的“功”,更偏重奋勇杀敌的军功!尽管陆贾功劳卓著,但谁让他的“功”不是军功呢?所以自然是上不了台面、封不了侯的。

  这样的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不妨来作个比较:

  《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的曹参军功:

  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

  《史记·灌婴传》记载的灌婴军功:

  别破军十六,降城四十六,定国一,郡二,县五十二,得将军二人,柱国、相国各一人,二千石十人。

  《史记·樊哙传》记载的樊哙军功:

  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曹参、灌婴、樊哙的受封是实至名归,别人不敢议论什么,毕竟他们军功显赫。从刘邦起兵开始,诸将的军功都被一一记载下来,因功分封的时候也就少了不少麻烦。不过即便如此,诸将争功的兴头一起,也难免“岁余不决”了。由此也说明,司马迁根据如此翔实的文献所写就的《史记》,其真实性是有保证的。

  作为文职人员的随何、陆贾,按我们今天的标准来衡量,都是大功之臣,但在汉初,凭口舌所立的功劳不足挂齿。当众人都认可这样一种制度时,随何、陆贾本人也就不觉得自己委屈了。

  那么,这样的分封制度是否是一种惯例呢?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萧何、张良等人封侯时的状况。萧何封侯时,刘邦认为他功居首位,因而封他为酂(cuó)侯,封地也最多。功臣们一看,群起反对。这样的集体抗议对刘邦来说还是第一次碰到。大臣们说,我们身被铠甲,手执兵器,久经沙场,多者身经百余次战斗,少者也有好几十次,“攻城略地”,各有多寡,萧何他没有任何“汗马之劳”,没有打过一次仗,仅靠舞文弄墨,发表意见,如今论功反在我们这些浴血奋战的将领们之上,这是为什么(何也)?

  我们当然了解,萧何的功劳绝对不在这些将领们之下,单就后勤保障这一条来说,已经是不可磨灭的功绩了。若是一两个功臣闹别扭提意见,倒还可以敷衍一下,但这次毕竟是集体抗议(功臣皆曰),不能不重视!

  这集体提意见说明什么?说明大家对“功劳”的标准有着一致看法,那就是:一切以军功为衡量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众人的反对也不是没有道理。

  刘邦面对功臣们的集体抗议,发表了一段有名的精彩演讲,并创造了中国词汇史上两个仅用了一次的词:“功人”与“功狗”。刘邦说,你们见过打猎的吗?众臣回答,见过。刘邦又问,你们见过猎狗吗?大家说,知道。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杀猎物的是什么?猎狗。发出指令要猎狗追杀猎物的是谁?猎人。你们攻城略地,奋勇杀敌,是有功之狗;萧何,则是发指令的猎人,是有功之人。更何况,你们追随我,多则两三人,少则一个人,萧何可是全族数十人都跟着我,这个功,怎么能忘!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群臣自然都不敢再多嘴(群臣皆莫敢言)。

  “三杰”之一的萧何封侯时遇到的麻烦,位居“三杰”首位的张良同样也遭遇了一番。《史记·留侯世家》里写道:“汉六年正月封功臣,张良未尝有战斗功。”这个“战斗功”就是军功!刘邦心里明白,按照军功封侯的标准,张良怎么也扯不上干系,索性亲自站出来为张良说话:“运筹策帷幄,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就连萧何、张良受封都能引出这么大的乱子,可见汉初军功封侯的标准着实根深蒂固。所以,陆贾因未立军功而痛失封侯机会,也是正常的了。

  刘邦的军功封侯顺应了功臣们的诉求,切实地巩固了西汉政权,同时也带来了两大后果:

  一是形成了西汉初年的军功阶层。

  西初的军功阶层,特别是因功封侯的功臣,成为西汉政权的基石,是刘邦后来平定诸侯王叛乱的主要力量。

  二是军功封侯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

  像陆贾这样为西汉政权提供统治思想的重要文臣,因为没有军功而得不到分封,这不能不说是制度上的一大缺憾。

  军功封侯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权宜之策,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想要再立军功对每一位朝臣来说都是难上加难。因此,西汉的封侯制度势必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军功封侯既然是以军功大小来判定,这就必然会致使没有军功但对西汉政权的建立有过重大贡献的人,与军功卓著的功臣产生利益冲突,并在某些时刻还会表现得异常尖锐。面对两方的不同意见,刘邦下一步究竟会怎么处理呢?

.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