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主宰怎么突然完结了:药物气味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46:28
2011年04月05日 17:36 阅读(183) 评论(7) 分类:中医讲堂

作者:妙唱

  
中药皆具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高度概括气味理论,“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神农本草经》用四气—温热寒凉是表达药物的寒热属性,而用五味—酸苦甘辛咸表示药物的大致走向,即内经所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伤寒论》中凡发散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均需要久煎,而当前中药教材、方剂教材及绝大部分临床医生均要求患者煎煮解表药时煎煮时间宜短,理由是煎煮时间过长,药物的挥发成分流失过多,解表作用减弱。这里恰恰存在一个需要考证的问题,挥发成分如苏叶中的紫苏油,麻黄中的麻黄碱是不是就必定是解表药能够解表的成分?阴阳应象大论已给出明确的答案—辛甘发散为阳。解表方剂中真正能解表的成分是辛味、甘味,而不是寒热温凉四气。所以一副解表药真正需要的是它的辛甘之味。气为阳,煎药过程中会随着火热之力的不断煎煮而外散,而味为阴,煎药的过程实际上是水火交融的过程,在熬药罐这个小小的天地里,阴阳浑然一体,复归混沌,由“二”的状态返回到“一“的状态,在这样一个无阴无阳的状态下,药物的气味与水充分融合,因熬药罐这个小天地是与天地这个大环境相通的,气是不断运动的,所以煎熬的久暂影响最大的是药物的气,不论是温热药还是寒凉药随着煎熬时间的延长其中的气越来越多的散失,其寒热性质就越来越不显著,而药物的味就会成为这副药的主导力量。因为麻黄汤等解表方剂是需要久煎的,药物的气会大量散失,而辛甘之味成为这服药的主导力量,发挥发散的作用驱除邪气。

 

而我们认为需要久煎的四逆汤,在《伤寒论》中恰恰是短煎的,按照伤寒论所述的药物剂量与用水量,大概是二十分钟左右。四逆汤是回阳救逆的,需要的是干姜附子的大热之气,因此不能久煎。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需要这副药的气去治疗疾病,那么这幅药就不能久煎,如果需要的是这幅药的味就必须久煎。《温病条辨》中吴鞠通在论述银翘散的煎药方法时特意强调“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味厚则入中焦”吴鞠通明确指出了,如果药物久煎则其中的气会减少,而药物的味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即变成味厚之品。温病方需要的是药物的寒凉之气来清除外来的温热邪气,所以绝对不能久煎。

 

附子气味大辛大热,扶阳学派常以大剂附片久煎,用这个理论分析,如果需要附片温阳则不能久煎,而久煎的附子温阳的力量大打折扣,其温热之气散失,而辛味浓厚,这时候的附片不再是大热之品,而是辛温之品,因此久煎的附子偏于走表发散,跟麻黄的作用相类似。因此长时间服用久煎的附片跟天天服用麻黄的结果是一样的,大量耗气。


站在一千八百年前张仲景的时代,战乱不断,寒疫流行,在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下,不危及生命的疾病一般是不会去就医的,到了仲景那里看病的人大部分都是急症或者是生命垂危之人。站在这样一个角度去看金匮要略的处方,其实都是用来治疗急症的,以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来治疗疾病,张仲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急诊科医生,如仲景治疗胸痹处方,都是驱邪的方剂,而如何善后,仲景没有讲,最典型的就是肺胀的处方,一派辛温发散,以驱除邪气为第一要务,我们知道外邪只是肺胀的一个诱因,而根本原因是正气不足,可是仲景的处方没有扶正的。翻开金匮要略,如胸痹,肺胀,下血,反胃,各种虫兽咬伤,各种食物中毒,还有历节病的疼痛难忍,几乎都是危及生命或者痛苦难以忍受的疾病。仲景治病主要是治标,因为内经名言,急则治标,他手里的病人都是些重病号,没时间去看那里小毛病。治标的方剂都是在气的层面上治疗,特别是危急重症,需要用强悍有力的药物将精在最短时间内转化为气,一来驱除邪气,二来维持脏腑的功能。所以仲景的方剂,以姜附麻黄桂枝最常用,因为这一类药物可以在短时间内化精为气,尽量挽救垂危病人,至于后续的扶正工作,仲景少有涉及,仅仅在虚劳篇里谈到了一点点,显然在运用大量姜桂附之后,肾精大耗,需要健运脾胃、补肾填精,不然寿命必定折损。反观一千八百年后的今天,危急重症已被西医包揽,我们现在面对的病人以慢性病居多,精气神俱不足,扶阳学派教条主义运用张仲景治疗急性病的经验,大量消耗病人肾精,夭人寿命而不觉察。急性病来势汹汹,然而治疗起来难度却比慢性病小的多,一是容易辩证,二是受情志影响很小,所以立竿见影。而慢性病看起来病情轻,发展缓慢,可是治疗起来的难度相当大,迁延日久,不断地受到情志影响,见效慢,治疗时间长。纵观中医学发展史,那些顺应了时代需要的医生都成为彪炳史册的大医,如仲景以治疗急性病著称,而河间纠正温热流弊,以寒凉名闻于世,后人称热病宗河间。东垣阐发内伤杂病治法,故有杂病宗东垣之说。当代中医的使命是探索内伤杂病治法,如果能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必定能够发扬中医。

 

附注:

 

这篇文章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妙唱在受了傅元谋老师伟大的启迪之后,激发了智慧之火所写出来的。他真的是非常有才华。请大家鼓掌支持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