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王宠妃免费阅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鉴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4:02:01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鉴定2009年06月08日 星期一 12:21             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指春秋和战国(公元前770年—221年)两个社会阶段。东周社会的特点是,各诸侯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相互争夺,形成分争战乱的局面。在此政治背景下,生产力却有很大发展,手工业的玉器、铜器、陶器、金属货币、纺织、漆器、铁器等,获得极大进步。东周玉器是继西周之后的高峰发展期。数量丰富,出现不少新造型,纹饰和工艺技巧也有新变化,形式和标准大大提高。玉器的总体风格是:细腻精美。统治阶级享玉,由西周时代注重礼仪性;转向注重装饰审美性。故此,装饰品占主导地位,礼仪器与之相应发展。从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前770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史称春秋。春秋玉器的发掘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及中原两大区域。

(一)玉器的种类、造型与工艺

1、种类。生产工具有玉斧、玉环;装饰品有璧、环、璜、罐、斧形饰、竹节形饰、璋形饰、玦、梳、襟钩、串饰、笄、贝形饰、璇玑、管、珠、剑首、双系拱形饰、双鸟首拱形饰、双龙环形饰。动物形玉饰有玉龙佩、虎、鸭首、鱼、蚕、蝉、双鸟形玉柄、兽形佩、兽面形饰、龙鳞形饰、龙虎合体佩。人物形玉佩有人首形佩、玉人、人形饰;礼仪器有圭、戈、琮、璋、璜、璧等。

2、造型。器物造型分几何型、人物型、动物型。纹饰造型以阴线龙首纹最多见:龙纹、谷纹、勾云纹、凤纹、龙鳞纹、蟠螭纹等为主要纹饰;谷纹的纹饰造型与布局的特点是满密均细。

3、工艺。玉器的材质主要是透闪石软玉,包括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碧玉等,内含陕西蓝田玉,河南南阳玉与甘肃酒泉玉等。其他材质有大理石、滑石、绿松石、玛瑙、石髓、水晶、煤精等。说明玉料采选地域较广。装饰品玉器的开料,如凤翔秦国的璧,厚度仅为0.1至0.35厘米。此种精薄的玉器,唯用很薄的金属工具旋切方可奏效。装饰品绝大多数都刻纹饰。礼仪器多数无纹饰。纹饰的刻法,以单阴线和双阴线为主,线条细密匀称。所用工具是直径很小且很薄的金属工具。所刻出的线条,一般不足0.1厘米的宽度,线条圆转柔丽,工艺技巧颇熟练。龙首纹的龙眼,为细小的圆圈,直径约为0.1厘米,有的小得肉眼难辨。所用工具是极细的金属管钻。多数玉器表面,虽注重抛光,但其光泽晶莹程度,与战国玉器相比显得逊色。

(二)春秋玉器的特征

1、西周玉器的遗风。中国玉器发展过程中的一条基本规律是承前启后,说明玉文化有承传性与流变性双重特点。一般的情况是承传性不如流变性表现得突出;流变性主要表现为在承传基础上呈现多方面的创新。春秋玉器在继承西周玉器的造型、纹饰上,亦表现出这一特征。如双龙首璜饰有宽窄双阴线纹的龙首纹等。双龙首延续了西周的基本造型,但有了新变化,如方嘴龙首是春秋时期首现的,这些种龙首被战国玉器所沿用。西周晚期始兴的宽窄双阴线纹在春秋时沿用,但线形有新变化。两条线的宽窄比例扩大,即定线加宽,且线底呈凹圆形,纵剖面为凹形,即在宽线的一侧加刻极细的单阴线。

2、玉觿的广泛使用。

3、龙虎合体造型。龙虎合体造型的玉器,在商和西周时尚未见到,春秋时始有这种创新造型。

4、云纹龙形佩。春秋云纹龙形佩,大大突破与发展了商和西周的同类器型的造型与形制。云纹变商和西周多见的勾云纹为对称内钩卷云纹(简称卷云纹),春秋云纹龙形佩为战国两汉同类器开了先河,特别是战国飞动优美的玉龙造型,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形成的。

5、首现谷纹。古代以饰谷纹的玉器为祥玉,玉器谷纹是谷物种子颗粒的象形。

玉器中最早的谷纹,见于春秋晚期。谷粒的造型及布局特点是:其一,浅浮雕,谷粒圆鼓,体形较大,手感圆钝;其二,谷粒后端较尖细,常加细弯阴线(表示种子萌发后的根须);其三,排则较稀疏,且不太规则。

6、谷纹龙形佩。谷纹与玉龙的结合,始兴于春秋晚期。典型的谷纹龙形佩,龙星主雨,天田星主谷,龙降时雨;有利于农业生产。春秋谷纹与谷纹龙形佩为战国玉器谷纹及谷纹龙形佩的直接源头,并一直流传下去,直至清代的仿古玉器。谷纹与谷纹龙形佩的源远流长及其强大的生命力,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立国为根基,是其文化架构的主梁之一,归根结底是龙星崇拜(祈雨)文化。

7、螭纹初现。玉器的螭(蟠螭)纹始见于春秋。河南温县所出玉龙,刻有典型的螭纹。

8、龙鳞纹造型的新变化。龙鳞纹在商和西周玉器基础上,出现了从简到繁的新形式。玉器龙鳞纹造型发展的趋向大体是从简到繁。把握龙鳞纹的变化是鉴别商至春秋(从战国起基本不见龙鳞纹)玉器的一个重要依据。

9、龙首纹是玉器的主体纹饰。这是春秋玉器总体艺术特点和风格特色的所在。作为单独纹饰的龙首纹,最早见于商代。春秋玉器龙首纹造型的基本共性是:由单阴线或双阴线勾云纹或卷纹构成在一件器物上,龙首纹按一定的方式(方位及顺)排列铺置;极为细密,龙眼睛细小难辨以龙首为单位,绝对不见龙身;龙口吐舌。较有代表性的龙首纹,可举下面几例:上唇上卷,下唇内敛,吐舌,立耳椭圆眼睛;唇、舌、眼形同卜器,尖耳,开战国玉龙耳形之先河(龙形躺);圆眼睛,下唇向下卷(龙纹饰);双阴线构成,双唇呈S形,是战国玉龙唇形的源头。

10、新创的蟋虺纹。

11、双龙合体佩。春秋新兴的双龙体佩,其造型突破了西周双龙合体纹饰的旧范,变成独立成体,以环为中心、边缘凸出二龙首或兼二龙爪,是二龙组合一体的形象。此类双龙合体佩,极可能是战国玉器中,以环为中心边缘附连二龙造型玉佩的直接源头。这类的玉器造型,俗称为“出廓”即龙纹超出环的轮廓。

12、玉石圭矢的发现。圭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那么,圭与矢的合体器,当然是其身份地位及兵权的象征。圭矢是盟誓者的礼仪用器,它暗示主人在政治和武力斗争中必胜的信心。圭矢的缘起,应上推到旧石器时代的狩俗文化(矢)和新石器时代玉圭的象征意义。然而,二者本身本无内在联系,东周人的发明,却创造性地把‘兵’与“礼”牵合在一起出现了圭与矢合体的新造型。

13、工具剑的发端。铜质或铁质长剑上(含剑鞘)镶嵌四种玉饰者;在西汉时专名为“工具剑”。镶有玉饰的礼仪佩剑发端于春秋时期。吴国玉器出土剑首及剑格,证明镶有玉饰的剑,为战国和汉代工具剑的形制提供了规范。

14、纹饰的新技法和新风格。概观多数春秋装饰品玉器上,雕刻一种新型的纹饰,即满满雕刻了由勾云纹或卷云纹组成的复台型龙首纹(整体看为龙首纹而龙首纹均由勾云纹或者卷云纹构成)。这种新型龙首纹,开一代纹饰新风值得深入地研究。纹饰的工艺技法是以单阴线勾画出龙首纹、勾云纹、卷云纹的轮廓结构,然后将阴线全部深入地刻下去,使龙首纹能突出起来,最后将突出起来的部分,琢磨得圆润而有光泽。这种工艺方法可称作‘阴线刻兼浮雕法’;因为,在整体视觉上,龙首纹呈浅浮雕形。这样的龙首纹表现出敦厚而灵秀的美感,它大大优秀于商和西周玉器多平面阴线刻技法的艺术水平和艺术表现力。阴线刻兼浮雕型的纹饰具有的形式美特点是:其一满密充实;其二敦厚圆润。满密充实是指纹饰不仅布局满铺,不留一点余地,而且细密均匀排列有序,表现出装饰手法的严密丰实的新风格。敦厚圆润是指从纹饰表现出的视觉效果看上器物比原来加厚了,有柔秀厚实之感;浮雕有匀圆莹泽之美,手感滑润舒适,敦厚圆润的艺术美,恰与厚朴温润的本质美相谐。春秋时通过纹饰的装饰美来表现玉器的审美特征及审美价值,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阴线刻兼浮雕型的纹饰,在战国玉器中得到继承。 “游丝刻”也是春秋玉器中的新工艺与新风格。这种极为细密的阴线纹,其细微的程度,有时肉眼会难以辨清好象手表机芯上的游丝。游丝刻多施饰于龙首纹的耳、唇或舌上,实际为表示束丝纹。另外在虎形饰、兽面饰和器物的边缘上,也有这种纹饰。“游丝刻”以细如毫毛、间不一发的纤微秀美,表现出工艺的精巧妙绝。游丝刻阴线纹的刻划工具,可能不是小型金属航轮。因为,航轮过后必很柔软,易弯曲而不能达到效果。设想,这种工具可能是金刚石质尖锋刻具,利用金刚石结构结晶体的锋利棱角刻划阴线是完全可能的。在战国玉器中可广泛地看到游丝刻的线纹形式。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因诸侯相争,战事不断,故称这个多事之秋为战国时期。有关战国时期的古玉发掘成果极为丰富。

(一)玉器的种类、造型与工艺

1、种类。装饰品有璧、环、玦、璜、管、珠、佩饰、觿、镯、串饰、组佩、剑饰、挂饰、碟、玉人、蟠螭纹饰板、龙首带钩、笄、虎、马、龙、龙凤、鸟、蝉、背面、龟壳等;礼仪器有圭、璧、琮、玉幂目、口塞、鼻塞、琀、玉俑、玉册等;日用器有梳、嵌玉镜架、耳杯、盘、灯。

2、造型。饰品以片形为主,厚度均匀,边缘犀利。礼仪器的玉璧尺寸较大。创新造型有龙首带钩、耳杯、镜架、玉剑佩、大型挂饰、整玉形玉幂目等。纹饰造型基本延续春秋时式样,如谷纹、勾云纹、卷云纹、蟠螭纹等。创新型纹饰较多,如阴线连锁乳钉卷云纹、蒲纹、兽面纹和束丝纹及谷纹(或薄纹)组合等。

3、工艺。材质多为软玉,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开始多见)等,其中含河南玉、新疆和田玉、岫岩玉、珉玉、玉色为白色、青白、灰白、青绿、黄绿、黄色、红褐等。其他玉石类材质,有玛瑙、石髓、绿松石、水晶、紫晶、滑石等。镶嵌工艺空前盛兴,且工艺精美。雕琢处布局繁密,图形多样,边缘犀利规整,做玉精细。抛光技术精湛,是战国玉器工艺的一大特色,其成就空前优异可称中国古代玉器抛光工艺的代表。许多玉器的抛光度能达到光彩照人的效果,能把玉材的硬度与光泽度充分地表现出来。按物理学原理,质地越坚硬的物质其抛光度越强、越充分。如滑石的硬度为1,在玉石材质中最软,故抛光效果不佳;金刚石的硬度为10故抛光效果达到顶级。战国玉器所施抛光者,一般选择质坚色美的玉器,抛光度能达到玻璃光泽,平滑细润,视觉自然舒适。施过抛光术的玉器,更显华丽精美。抛光术所用的研磨料,因无考古发掘实物证明,迄今尚得不到科学的解释。可能是细若泥浆状的金刚砂。从近现代琢玉工艺看,这种方法是基本奏效的。抑或可推测,用丝麻纺织品在玉器表面反复“勒门自磨”,也可达到其效果。物理学将物体表面的光亮度单位即称“勒”,说明玉的光亮度与“勒磨’技术有关。

(二)战国玉器的特征

1、双龙首佩的新造型。春秋时期已多见双龙首型璜,其造型是单纯地作拱桥(虹)形。这种玉器发展到战国时期变成较为繁复的双龙首佩。这些玉佩的造型仍以原来的双龙首为主体,在其上下边缘附设对称式镂雕双龙、双凤、兽面等纹饰,使玉佩造型更为丰满;由原来的单行对称,变为二或三层对称,丰富和增强了对称形式美;由于施用透雕工艺,加强了器物及其形象的玲现剔透的生动感。此类玉佩的创新形式被汉代玉佩所继承。

2、龙首形带钩。春秋时期带钩,形体较宽而短,钩头较薄。战国时期的玉带钩,造型变化了许多,其特点是:形体窄长,弯曲,较短;多四方体,多四方钮;钩首作龙首形,嘴较薄,稍上翘,尾略向下弯曲;如将它平放,则钩尾略高于钩钮底边线;多数光素,个别的于钩身雕出几条阳线直线纹。战国玉带钩为汉代直至明清时期的玉带钩奠定了基本造型(如龙首形),开玉带钩大系列之新起点。

3、谷纹龙形佩的分类。春秋谷纹龙形佩少见,且造型较单一,形体弯转不甚。战国时它的形体变化较大,如按时间先后顺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波折形,或作一个弯转;其二,作两个弯转;其三,作三个或更多弯转。这些造型的系列,表现出它们从简单到繁复的发展过程,似乎说明人们对龙文化的审美意识的不断深化(弯转多者,则动感强)。战国玉龙的艺术特色是飞动之美。飞腾的形态与 “飞龙在天”的意趣相合,从而加强对龙神力的崇拜。玉龙造型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年代越晚者,形体姿态的美越突出。古代玉龙的造型,唯战国者达到了美的极至:它是战国激荡若狂澜,欣欣而勃发的时代精神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动感特色的一次极好的展现。

4、螭人形佩。片形镂雕兼线刻螭衔裸人,双爪抓住人的上下肢,人肩部生羽翅,两侧有二肩生羽翅的仙人,脚踏小媳。而二翼人即中国最早的羽人形象。羽人即道教中的羽化登仙的飞仙。羽人形象初见,是早期道教羽化、仙化思想的珍稀实物例证。

6、伎人项饰。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由5个卷云纹玉管、双使人、谷纹卷云纹龙形佩及金环链串系组成。相类的造型又见于同地所出伎人,作长袖舞动状。是宫廷欣舞者的早期记录。此项饰型式对称,长袖过头或垂至股胯,舞姿若飞燕。其阴刻线条极为流畅生动,把衣料柔软风旋的质感和动感,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了。观裙的静中寓动与人的端丽凤仪,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战国伎人玉饰的造型与意趣,成为汉代玉舞人佩的楷模。

8、玉剑佩。玉剑佩表现的是贵族行为文化中尊礼尚仪的思想。

9、玉石羽。学术界俗名“耳杯”者。可见它的文化价值巳超过了一般酒器。战国玉羽见于传世典型器,有龙首纹羽。此器耳部有线雕龙纹,雕琢极精美,是战国玉羽治之代表作。玉(石)羽是战国酒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为汉代玉、漆质羽造型之本。

10、玉幂目的新变化。西周时的玉幂目,特点是结构繁复,每每由数十件玉片组成。春秋时则有所简化。而战国玉幂目的特点有四:其一,玉片的组成一般在十几片,形制已简约;其二,更趋向五官的拟形,玉片所代表的五官,更有写实性特点。眉、目、鼻、口形象极像真人;其三,加入龙形佩;其四,战国玉幂目造型的重要价值是:面部五官写实性的璜似造型,应是汉代“玉塞九窍”的前身。因为,九窍的具体部位,都是由五官璜似造型的直接引伸与繁化而来。玉焕目上设龙形佩,与社会意识形态的龙神崇拜有关。黄帝驾龙的神话,为后人所崇信。

11、谷纹的造型分类、谷纹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浅浮雕谷纹,它是春秋晚期玉器谷纹的承袭型,特点是形体比例多数为趋小。中间突起部分手感尖锐;谷粒底部出尖钩,表现籽粒已萌发。排列密致有序(从上下或左右方向看,都成行列)。艺术风格是缤密典丽,精秀繁华。

第二类,扁矮形谷纹。用阴线钩出谷纹轮廓、使中间处成略突起的谷粒。特点是:手触感觉凸起回钝,无尖锐感;谷粒底部有尖钩线;排列有序或无序;艺术风格绵密流丽,亲纤委婉。

第三类,阴线谷纹,可视为第一、二类谷纹的简约型。线组宽度均匀刀法粗放有力排列有序或无序手感平坦。艺术风格浑朴和谐,圆活精劲。阴线谷纹,初见于春秋晚期。

上述三类谷纹造型与工艺,呈现从繁到简的顺序。第一类谷纹是战国玉器中最常见、具有代表性的;第二三类谷纹,则相对较少见。谷纹是战国玉器中最盛行的一种装饰纹饰。谷纹的社会背景,是当时农业文化的高度发展,如水稻可一年两获,其粮食生产之兴旺,可见一斑。作为意识形态的玉文化,器物上谷纹的普遍应用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表现出显时玉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12、复合纹的始兴。在谷纹造型的基础上发展出新型的硬纹,是战国玉器纹饰的始兴风尚。由两汉时期玉器浦纹证明(汉蒲纹璧),这种六方格形纹饰即是硬纹的最早形态蒲,即请草。蒲纹即古代用蒲草做成的编织物形式结构的纹饰。编织物结构形式是几何效果的唯一的最直接的源头。蒲纹(或结合谷纹)在玉器上首现,证明本于生活,善于借鉴他种艺术形式,是战国玉文化的审美特征。而后被汉代玉器所沿用。

13、初现的星纹。该纹饰实为阳纹、排冽无序。此种纹饰于前代未见。一般认为,它表示星星,即显纹、或者是玉上所见最早的星纹。璧之星纹,证明战国承袭先民的星占文化,并巧妙地在星上反映出来。因为,古时认为“天圆地方”,圆即象天,璧上饰星纹,恰是星空迹象的描刻。战国星纹不仅开玉器星纹之端倪,而且为汉代普遍出现的列星纹(星星之间加刻直线纹)的造型作了准备。

14、新兴的乳钉阴线连锁卷云纹,是由单阴线与淡浮雕乳钉相结合形成卷云状且彼此连锁的纹饰。这种纹饰考古界、学术界皆无公认的定名,我们姑且将它简称为“乳钉卷云纹”。它的形式,细线代表阴线纹,圆点代表乳钉(所说钉纹,即像钉帽状之凸起,似由谷纹简化而成,多见于东汉玉器)。这种纹饰的直接源头可能是春秋玉器常见的阴线刻卷云纹。如果将其两端的卷云状变成乳钉形,则与孔钉卷云纹相似。乳钉卷云纹的形式特征是:阴线与浅浮雕相结台,丰富了纹饰的层次感、相互连锁的结构增强了纹饰的繁稠华丽的格调。新创的乳钉卷云纹,在汉代玉器中得到广泛的继承。

虺龙纹冲牙

玉虺龙纹冲牙,春秋,长7.4cm,端宽1.5cm,厚0.3cm。

玉冲牙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状,形似弧形长牙,上端宽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绳悬挂。冲牙表面饰阴线刻出的花纹,线条呈方折状,图案中隐有多个虺龙纹。此种方折的阴线纹图案在陕西地区发现的一些春秋时期的玉器上也可见到,据此推测这件玉冲牙为春秋时期我国西部地区的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简练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时期关中地区佩玉的风格。



玉饰纹卧虎

玉饰纹卧虎,春秋中期,长7.7cm,宽2.2cm,厚0.3cm。清宫旧藏。

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状,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褐色色变。虎伏状,整体呈“弓”字形,头部刻画精细,张口,上唇上卷与鼻相连,前后足皆呈卧状,尾大而上卷,虎身饰“人”字形阴线虎皮纹,四肢饰勾云纹。

在春秋及战国早期墓葬中曾多次发现玉虎,其往往被成双使用,可能具有合符的功用。春秋时期的玉虎一般比此件更宽,且饰纹更复杂,而这件作品的造型较一般作品更为生动,形态准确。“人”字形虎皮纹继承了商、周玉器的某些装饰风格。作品中部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孔状,皆可穿绳悬挂。此玉虎可能是成组玉佩中用于中部的玉件,较一般玉虎更为珍贵。



玉龙纹璜

玉龙纹璜,春秋晚期,长9.3cm,璜面最宽6.3cm,厚0.3cm。

此玉璜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色变,局部呈黄褐色。体扁平,扇面形,弧度超过半圆,此形制在春秋时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见。璜两面满饰隐起的勾云纹,纹饰密集,局部组成侧面的兽面形。璜两端为侧面龙首形,边缘沿龙首之形呈凸凹变化。

璜类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用作礼器与佩玉。西周时期盛行以璜作杂佩,一套佩玉中出现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这一时俗影响一直延至春秋、战国时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占比例较大。这件玉璜仅上部有一孔,两端无孔,下方不能再挂物,应为悬置在成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



玉勾云纹灯

玉勾云纹灯,战国,高12.8cm,盘径10.2cm,足径5.9cm。

灯白玉质,有赭色沁。灯盘中心凸雕一五瓣团花为灯芯座。盘外壁和灯柱上部饰勾云纹,内壁及灯柱下部饰勾连云纹,底座饰柿蒂纹。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形势,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玉雕作品的风格也为之一新,新颖的造型和先进的工艺成为创作的主流,开创了玉雕史上新的艺术流派。本器的座、柱、盘分别由三块玉雕成,嵌粘密实,纹饰精美,富有层次感,显示出精湛的雕刻技术。造型设计独具匠心,灯柱上部处理成三棱形,下部为圆柱形并收腰,于简单流畅的造型中又显露出丰富的变化。目前所知,此灯为孤品。



玉镂雕龙形佩

玉镂雕龙形佩,战国,长21.4cm,宽10.9cm,厚0.9cm。

玉料呈青色,有深浅不同的灰白和褐色沁斑。佩体片状,龙形,两面镂雕相同纹饰。龙张口回首,龙身满饰谷纹,尾上雕一大鸟,龙头内外侧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鸟。于龙身中部有一圆形钻孔。

此器1977年于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墓为战国晚期的楚墓群,距楚国都城寿春仅20公里。同此形制的玉佩,该墓共出土两件,出土时分别置于人体盆骨的左右,显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组玉佩之一。此种龙凤佩是战国时期特有的造型,手法夸张,图纹精美,线条卷曲相连,龙凤组合浑然一体,体现了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此器体大且完好精美,实属罕见,显示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



玉扭丝纹瑗

玉扭丝纹瑗,战国,直径8.3cm,厚0.3cm。清宫旧藏。

瑗呈内、外双重环状,环面饰扭丝状纹饰,两环相连之6处,其中3处饰横向的扭丝纹。两环间有细长的透孔相隔,共6处,其中3条透孔中部开圆形小孔,应为穿绳悬挂所备。

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遗址中就已出现内、外双重的环形玉,可见这类玉环源远流长,但在战国玉器中这类器物并不多见,尤其是扭丝纹环形玉多为单层,所以此双重玉瑗更显珍贵。



玉镂雕螭龙合璧

玉镂雕螭龙合璧,战国,直径11cm。清宫旧藏。

此璧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色变,圆形,内、外边沿略平。璧两面皆饰凸起的谷纹,作交错的斜线排列,谷粒呈旋状。璧孔内镂雕一螭龙。

谷纹璧是战国时期常见的玉器,此件玉璧较一般的战国谷纹璧更为精致,谷粒圆旋高耸,其精致整齐超乎一般。所雕螭龙细颈粗身,肌肉微隆,挺胸似直立,尾自身后上冲贴于颈,形似猛兽,表现出蓄势待发之状。商、周以来,对于凶猛动物的表现多集中于头部,而对体形的表现则有所不足。此件战国璧之螭龙身体态势的刻画极为生动,在造型艺术表现上是一重大进步。作品自中部对半剖开,成一对合璧,从剖口看,并非原设计,应是重大事件发生时临时所致。



玉镂雕双凤式璜

玉镂雕双凤式璜,战国,长13.7cm,高6.2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柳公乡2号墓出土。

璜玉色暗青,表面有沁斑,并有较亮的玻璃光泽。器呈扇面形,较薄,边缘呈凹凸齿状。璜两面形式和雕纹相同,表面铺饰谷纹,谷粒呈菱面状,微凸起,谷纹间又有6处卷云纹,其形与凤尾相似。璜顶部镂雕一对相背的凤,细身长尾,尾端粗而回卷,与凤首相对,凤身局部有较多的镂孔,可穿绳系挂。

战国时期,璜是玉组佩的重要组件,用作佩玉的璜一般都制造精致,除表面花纹外,很多玉璜还特加装饰。这件玉璜表面的云纹及顶部的双凤饰纹在目前已知的战国玉璜中是仅见的。



玉云纹剑首

玉云纹剑首,战国,外径5.3cm,厚0.7cm。清宫旧藏。

此剑首玉质青白色,呈薄片状,中心有圆孔,一面花纹较复杂,环孔有一周6瓣柿蒂纹,其外又有两周阴线勾云纹。另一面以双阴线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素而无纹,有3个隧孔,外区饰“丁”形勾云纹。

玉剑首中以圆形剑首最为常见,但像这种两面饰花纹的作品并不多见。



玉谷纹璏

玉谷纹璏,战国,长6.5cm,宽2.3cm,高1.4cm。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

此璏由典型的青玉料制成,这种玉料在除璧以外的战国玉器中很少出现。作品呈长方形,片状,两端向下卷,表面饰凸起的谷纹,每3个谷粒为一组,以阴线相连。

关于古代玉剑饰的各部位名称,文献记述有所不同,反映出时代、地区间的称谓差别。宋以来的古代图册中,多把此类作品标注为“璏”。吴大澂《古玉图考》把这类玉件称为“璲”,但古文献中把“璲”释为与剑饰有别的佩玉,吴大澂是将剑鞘视为剑衣,将玉饰视为服饰的延伸。从考古发现看,它是饰于剑鞘侧面的玉件。目前所见这类玉饰主要为长短两种,其花纹、形制多有变化。



玉云纹珌

玉云纹珌,战国,高6.3cm,宽5.95cm,厚2.25cm。清宫旧藏。

玉料为青白色,表面有较重的赭色斑,其色非玉料本身所带。器呈上宽下窄的梯形,两侧内凹,中部向两面凸起,表面饰阴线勾云纹,勾云纹中又有细阴线环形图及双短线。

此作品底面有细阴线花纹,应是后人所刻,又有相通的双孔,穿有绳结、长穗,是清宫所为。剑珌是剑鞘底端的饰物,所处位置很低,不能再饰长穗,此作品于宫内可能作为人身挂件或器物挂坠使用。



玉兽面纹剑格

玉兽面纹剑格,战国,高2.2cm,宽5.5cm,厚1.7cm。清宫旧藏。

剑格为新疆和田玉质,青白色,截面为菱形,两端薄,中间厚,两面均饰兽面纹。兽面为粗眉、凸眼,鼻以下不明显,兽面两侧饰勾云纹。作品中部有通孔,用以置剑柄。全器边棱锋利,光亮度强。



玉螭凤云纹璧

玉螭凤云纹璧,战国,宽14.2cm,璧径11.5cm。

此璧为新疆和田白玉制。璧两面各饰勾云纹6周,勾云略凸起,其上再刻阴线成形。璧孔内雕一螭龙,兽身,独角,身侧似有翼,尾长并饰绳纹。璧两侧各雕一凤,长身,头顶出长翎,身下长尾卷垂。

此玉璧不仅螭龙、凤鸟造型生动,璧表面的纹饰也不同于一般作品,没有采用常见的谷纹、蒲纹、乳丁纹,而是采用了勾云纹,使其与螭龙、凤鸟的搭配更为和谐,且加工精致。目前所见的战国玉璧中此件玉璧最为精致。从样式上判断,此器应是佩挂于人身的大型组佩中部的主要饰件,佩带者应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玉兽面谷纹璧

玉兽面谷纹璧,战国晚期,璧径16.5cm,孔径4.8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

璧玉料呈绿色,因埋藏产生褐色沁。璧较大,略薄,两面饰纹相同。璧外缘和近孔边缘以单阴线为界,中部以两周阴线隔为内、外两区。内区饰谷纹,谷纹微凸起,呈旋状,其上又加阴线旋纹。外区一周饰3组双身兽面纹,兽面较宽,朝向内孔,以细阴线刻出,兽面两侧有伸出的肢体,细而长,似蛇身,交叉盘绕,兽面及兽身的局部以粗而浅的阴线界出。

这种兽面谷纹璧在战国及汉代墓葬中多有出土,以4组兽面纹者最为常见,兽面多朝向璧的外缘。



玉龙首璜

玉龙首璜,战国晚期,长17.4cm,高6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出土。

璜玉料暗青色,局部有因埋藏浸蚀而产生的色变,片状,弧形,约为三分之一圆周。璜两端雕侧面的龙首图案,其形似兽,耳贴于颈部,上唇厚大,下唇尖细,嘴部镂空且刻有齿纹。璜身饰凸起的谷纹,谷粒间以细阴线勾连。璜的上部中间有一小孔,供穿绳系挂。

龙首玉璜在商代已出现,一般为单龙首,璜体似龙身。西周时期出现了双龙首璜,璜身多饰以弧线勾连而成的龙身。战国时期的龙形佩较多,其中一些制成了璜形。这类龙首璜的璜身完全没有龙的含义,所表达的内容较龙形璜更为宽泛。此璜为战国时期龙首璜中较大的作品,两端的龙嘴可悬挂其它佩件,因而应是成组玉佩中位于上部的玉件。



玉镂雕双龙首佩

玉镂雕双龙首佩,战国晚期,长13.5cm,高7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晚期墓葬出土。

佩青玉制,有色变沁斑,薄片状,整体呈“弓”字形。佩以中线为对称轴,对接双龙,两端雕龙回首仰视,唇吻部位卷曲夸张。龙身短而宽,饰凸起的谷纹,谷纹以短阴线勾连。佩中部廓外上、下镂雕云纹,上部及两下角都有镂雕的孔洞,可穿绳。

这件玉佩为成组玉佩中部的中心玉件。这类带有前肢的半身龙玉佩在战国玉佩中非常罕见。



春秋


玉虺龙纹冲牙

玉虺龙纹冲牙,春秋,长7.4cm,端宽1.5cm,厚0.3cm。

玉冲牙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状,形似弧形长牙,上端宽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绳悬挂。冲牙表面饰阴线刻出的花纹,线条呈方折状,图案中隐有多个虺龙纹。此种方折的阴线纹图案在陕西地区发现的一些春秋时期的玉器上也可见到,据此推测这件玉冲牙为春秋时期我国西部地区的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简练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时期关中地区佩玉的风格。



玉饰纹卧虎

玉饰纹卧虎,春秋中期,长7.7cm,宽2.2cm,厚0.3cm。清宫旧藏。

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状,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褐色色变。虎伏状,整体呈“弓”字形,头部刻画精细,张口,上唇上卷与鼻相连,前后足皆呈卧状,尾大而上卷,虎身饰“人”字形阴线虎皮纹,四肢饰勾云纹。

在春秋及战国早期墓葬中曾多次发现玉虎,其往往被成双使用,可能具有合符的功用。春秋时期的玉虎一般比此件更宽,且饰纹更复杂,而这件作品的造型较一般作品更为生动,形态准确。“人”字形虎皮纹继承了商、周玉器的某些装饰风格。作品中部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孔状,皆可穿绳悬挂。此玉虎可能是成组玉佩中用于中部的玉件,较一般玉虎更为珍贵。




玉龙纹璜

玉龙纹璜,春秋晚期,长9.3cm,璜面最宽6.3cm,厚0.3cm。

此玉璜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色变,局部呈黄褐色。体扁平,扇面形,弧度超过半圆,此形制在春秋时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见。璜两面满饰隐起的勾云纹,纹饰密集,局部组成侧面的兽面形。璜两端为侧面龙首形,边缘沿龙首之形呈凸凹变化。

璜类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用作礼器与佩玉。西周时期盛行以璜作杂佩,一套佩玉中出现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这一时俗影响一直延至春秋、战国时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占比例较大。这件玉璜仅上部有一孔,两端无孔,下方不能再挂物,应为悬置在成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