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天骄刘世光全集:报答平生未展眉――贤惠的妻子韦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17:40
下载的文章,写得不错,作者不详,供更多人欣赏,也便更多人了解元缜。
曾经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感动了多少人。。。

元稹牺牲自己的初恋,攀上了当时的达官贵人,与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韦丛结为夫妻。当年韦丛(字蕙丛)20岁,元稹24岁。这场婚事对元稹后来的仕途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婚后次年韦夏卿不幸辞世,元稹与韦丛的生活非常艰难。韦丛虽出身豪门,但非常贤惠,勤俭持家,体贴丈夫。

  在元稹的诗歌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种生活的拮据。如《遣悲怀》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家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簪。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作为秘书省的一个小小校书郎,元稹的俸禄低到有时添一件新衣的钱都没有;生活拮据到了朋友来了沽一壶浊酒的铜板也拿不出。不要说玉粒金莼美味佳肴,甚至窘迫到了以野菜充饥的境地;更不要提仆从如云,夫人韦丛亲自操理家务不算,有时竟然还连烧饭的柴草也难以为继。在贫困的生活面前,韦丛表现出了惊人的贤惠。丈夫衣服旧了,她用娘家陪嫁的布亲手为丈夫缝制衣裳。客人不期而至无酒相待,丈夫囊中羞涩,韦丛经不住夫君的甜言软语,把首饰金钗送到当铺换来美酒满足元稹的要求。他们生活非常艰苦,没有吃的,就只好去控野菜充饥,或是采了豆叶子来吃,韦丛却也吃得很香甜。一日三餐合作一顿吃的情况是经常的有的。没有生火的木柴,韦丛亲手把院子里老槐树落下的叶子扫来烧。韦丛虽然来权贵家庭,却没有一点小姐架子,尽心尽力为丈夫操持这个家庭,让夫君感受到家的幸福。

在这首诗歌里面,诗人元稹将自己的妻子韦丛比作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说自己有着王徽之那样的才华,但不得不清贫得如同战国时的齐国贫士黔娄。诗人是在为妻子屈身下嫁自己而感叹,也是为自己不能使妻子过上稍稍幸福的生活而愧疚。

韦丛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无稹,而且她知书达理,元稹在外做官,遇到不顺心的事他总为他排忧解愁同,安慰他。如果元稹去了外地,她会经常给他寄信,安抚他在外的辛苦,倾诉相思之情。而自己在家里吃不上饭,饿着肚子的清苦日子她从来不提,如果元稹来信询问,他也轻描淡写地回信说这种日子她已经习惯了。而她心中深深系念的,则是出门远行的元稹,担心他驿路奔波劳顿,饮食不调,让他注意休息,不要累坏了身子。她这种真挚质朴的爱,令元稹感动不已。元稹年少气盛,见不平之事当即就会发作,因而得罪许多权贵,屡遭贬谪。在这种情况下,韦丛不断地安慰他,给他关怀和体贴,使得他虽身处逆境,也不觉得孤苦无援。

元稹与韦惠丛相濡以沫的伉俪生活持续了七年。这七年,可以说是元稹生活中最贫困的七年。当元稹得到朝廷提拔任用时,妻子韦丛却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这对元稹是个巨大的打击。在《遣悲怀》其二里,元稹写道: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尤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每当元稹闲下来的时候,每当他看到她的遗物的时候,他都会为她的早逝而悲伤。为了减轻这种悲伤,他把她的衣服都包裹起来。他不忍把当年她没有做完的针线丢弃,但看到后又感到悲伤,就把它保存起来,总也不忍打开。现在元稹的官职已经不低,再也不用过那种贫寒的日子了,可是韦丛已经无法享受。每当他梦到她后,他都会为她送去冥界用的钱财,让她不致在亡后还过着贫苦的生活。他不由地发出了感叹:“贫贱夫妻百事哀”。他的“哀”,是在哀叹自己不能给妻子更好的物质条件、更优越的生活环境。

韦丛留给元稹的是往事中的一个个细节。这一个个细节在元稹心中,一次次地复活,一次次地重现,酸涩中透着浓浓的温馨,追忆中含着不尽的愧疚——刻骨而又铭心!怎样才能抚慰九泉之下妻子的亡灵?怎样让九泉之下的妻子舒展开平生因生活拮据皱紧的眉头?元稹在《遣悲怀》之三中以这样的诗句作答: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遣悲怀》三首是诗人悼念亡妻韦丛的,一个“悲”字贯穿始终。前两首悲对方,从生前写到身后;末一首悲自己,从现在写到将来。全篇都用“昵昵儿女语”的亲昵调子吟唱,字字出于肺腑。诗人善于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意思,用极其质朴感人的语言来表现。诸如“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等,无不浅俗之极,也伤痛之极。再如“泥他沽酒拔金钗”的“泥”字,末两句中的“长开眼”与“未展眉”,都是不加修饰的本色语言,状难写之景十分逼真,写难言之情极为自然。在取材上,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事情虽小,但都曾深深触动过他的感情,因而也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叙事叙得实,写情写得真,写出了元稹的至性至情,因而成为古今悼亡诗中的绝唱。清代蘅塘退士在评论此诗时说:“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这样的赞誉,元稹是当之无愧的。 

 

 

别后相思隔烟水――元稹与薛涛的姐弟情

 

 

  如果说,元稹的情感生活到此为止,也许,不会有那么多人斥责他,更不会以《离思》之四来指责元稹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但是,事实是元稹其后的感情生活中,又出现了两位我们不得不提的女子。一位是当时的才女薛涛

  薛涛是当时少有的才女。细数大唐王朝的才女,不过就是李冶、鱼玄机、薛涛等聊聊数人。薛涛公元768年生于京都长安,后来岁父亲入川,比元稹整整大11岁。薛涛八九岁的时候就能写诗,后来因为父死家贫,十六岁堕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定居浣花溪。知音律,工诗词。薛涛正式集子叫《锦江集》,共五卷,诗五百余首,可惜没流传下来。后世各家所本的明本《薛涛诗》一卷,是从《万首唐人绝句》等选本拼凑起来的。

  薛涛的才名之盛,在当时可以说是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文人学士,都渴慕与其一会。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时候,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限于薛涛的身份,朝廷当然不可能批准,但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薛涛的才情。世人也以“女校书”来称呼薛涛。当时的著名诗人王建也为薛涛写了一首《寄蜀中薛涛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树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对于这样的人物,元稹当然渴望一见。元和四年,元稹被唐宪宗任命为监察御史,视察东川。也就是这次机遇,让元稹、薛涛相遇相知。这种相知,对元稹而言,仰慕的成分大于钟情。十多年后,元稹在任唐穆宗朝翰林时曾以诗追忆此事,诗有小序,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寄赠薛涛》

  稹闻西蜀薛涛有辞辩。及为监察使蜀,以御史推鞫,难得见焉。严司空潜知其意,每遣薛往。洎登翰林,以诗寄之。 

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稹闻西蜀薛涛有辞辩”,说明元稹早就关注薛涛,并心向往之。“以御史推鞫,难得见焉”,表面上说的是公务繁忙,审察案情,无法顾及接近薛涛,实际上是在遮掩自己的内心的渴慕之情。否则地方官严司空的“潜知其意,每遗薛往”为什么不被元稹阻拦?岂止是不被阻拦,而且从“潜知其意”四字中,还包含着对严司空“成人之美”的感激之情。

  从诗歌的序言来看,元稹虽然对薛涛十分仰慕,却没有主动要求相见。这样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是由于元稹身为朝廷钦差的御史大人,另一方面,当夫人辞世不久,如果主动接近薛涛,也会让元稹招来社会舆论的谴责。

  不过,元稹还是顶着巨大的压力与薛涛见面了,足见元稹对薛涛的渴慕,也从另一个侧面见出薛涛的才情之高、魅力之大。

  此后十余年,元稹与薛涛常有诗书唱和往来。传说著名的薛涛笺就是薛涛为了方便写诗而创制的,一时风行于川蜀京都。他们之间的交往,被人传为绯闻。

  然而,我们并没有发现更多的细节,足以表明二人间有不同寻常的爱恋关系的存在。从元稹的诗歌中,也看不出这样的迹象,更多的是对对方才情的赞扬。有人将薛涛的《池上双鸟》说成是给元稹的,“朝暮共飞还,同心莲叶间”,大有和元稹双宿双栖的想法。但事实上,薛涛的诗作都已散失,现在流传的都是后人从不同选本拼凑起来的,不足以令人相信。而且,元稹和薛涛毕竟相差11岁,还有一种说法是相差19岁。如此悬殊的年龄差距,都从一个侧面证明传闻有误。

  元稹与薛涛的关系,更多的还是朋友之间相惜相知的情分。所谓“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感情。即便山长水阔,却隔不断对美好往事的记忆,时光悠悠,思念的花朵也并未随岁月凋零。诗句中的“菖蒲”是值得注意的地方。一般而言,菖蒲是用来纪念屈原的,在此被诗人用来代指自己和薛涛之间的相惜相知。

 

 

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元稹续妻裴淑

 

  真正走入元稹感情世界的,应该说是才女裴淑。元和十一年,37岁的元稹与裴淑在涪州结婚。当时,就有人跳出来质问元稹,大意是你说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为什么妻子死去了四、五年就变心呢?看看人家王维,也是三十出头丧偶后,但人家终身未再娶。

  这样质问元稹,并将元稹与王维相提并论,是不公平的。王维不再娶妻子,不能说明他痴情,因为他痴迷的是佛教。元稹虽然也在诗歌中提到了“半缘修道半缘君”,其实并没有真的修道。他一直身在官场,说“修道”,更多的是指提高自身修养。

  事实上,元稹对裴淑同样也是一腔真情。这里有两个故事可以佐证。元稹此后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虽曾一度官至宰相,但任职不到三个月,先后被贬谪任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唐文宗太和年间,元稹又被召回朝廷任尚书右丞,甚至还再次被定为宰相的候选人,只因为朝廷政敌的反对没能遂愿。元稹最后的归宿地是在武昌,官职是武昌节度使。

  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四十五岁的元稹由同州刺史改任浙东观察使,裴淑不高兴,元稹写了一首诗《初除浙东妻有阻色因以四韵晓之》来安慰她:

嫁时五月归巴地,今日双旌上越州。

兴庆首行千命妇,会稽旁带六诸侯。

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

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

  诗歌大意思是,当年你嫁给我的时候,咱们还在穷山恶水地方呆着,现在吹吹打打去越州上任,备受尊重,生活又那么惬意,还是不要闹别扭了。我还要为朝廷好好工作来报答皇上。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五十二岁的元稹出镇武昌,写了一首《赠柔之》:

穷冬到乡国,正岁别京华。

自恨风尘眼,常看远地花。

碧幢还照曜,红粉莫咨嗟。

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

  柔之就是裴淑的字,诗歌下有一小注:“稹自会稽到京,未逾月,出镇武昌,裴难之,稹赋诗相慰,裴亦以诗答”。意思是说,元稹从江南的会稽到京城,没有过一个月,就要远走出镇武昌,裴淑感到难过,于是元稹就写诗安慰她,裴淑也回赠了一首诗。在外为官,还很在意夫人的感受,在唐才子里也是绝无仅有的。大事尚且还要反复给妻子解释,给以劝慰,平时对妻子的尊重可想而知。

  裴氏夫人十分伤感,写下了一首五律:“侯门初拥节,御苑柳丝新。不是悲殊命,唯愁别是亲。黄莺迁古木,珠履徙清尘。想到千山外,沧江正暮春。”既为夫君外放节度使不平,又流露出对京城亲人的留恋,还有前途未卜的忧虑。

  从他们夫妇唱和来看,他们夫妻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彼此相待也可说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最令人感叹的是“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既然跻身仕途,荣辱升沉都在情理当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宿命,只要夫妇相随,哪怕如浮云飘至天涯也有一个温暖的家。这样的诗句,不管是对裴柔之,还是对元稹来说都是一种温存的慰藉。

综观元稹一生的恋情,他对每一个相遇的女子都付出了真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对“莺莺”的始乱终弃,导致后人谴责不断,并进而怀疑他的诗歌中表达的感情是虚伪的。其实大可不必。要知道,文如其人、诗品即人品最早的提出者就是元稹,如果不是真情抒发,怎么可能有这样的诗歌创作理论呢?

或许不该过分指责元稹,他也不过是为了功名奔波的庸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为庸人所设的。太过恩爱的情侣总是不容于世:苏东坡与王弗已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了;陆游和唐婉儿只能“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刘克庄在哀叹“旧日风烟草树,而今总断人肠”;冒辟疆和董小宛“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矣”;还有纳兰性德,感慨着“被酒莫惊春睡重,睹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但是起码他们是能真心相爱的,就算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起码也是“骨化形销而丹诚不泯”,却可怜了单纯的莺莺,一个人用余生去背负全部的思念、悔恨和指摘。我们只能说,元稹的爱情史就像他的那句诗歌一样,“半是天明半未明”,印证了现代科学对爱情保鲜期理论的研究。他是一个情痴,是一个为情而歌哭悲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