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入洪荒新作品集: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29:00

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纯智法师著

作者简介:

养觉法师,字纯智,笔名漂泊。69年生,俗姓程,祖籍安徽桐城。92年完成学业后,礼上一下诚大和尚出家于江西永修云居山真如寺;95年受具足戒于山西五台山碧山寺;97年在宝山闭关学律,2000年出关。出关后,先后受聘为河北省佛学院等国内多所佛学院的教授、律学讲师。

 

 

 

自序

首先非常感谢学人的依止师,河北省佛学院院长上净下慧大和尚,在老人家大力推行的生活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理念的感招下,应邀从南方到北方来弘扬戒律(到省佛学院来授课),才有这个机缘。另外更加感谢学人的剃度师上一下诚大和尚,能够成就学人四处参学。

而后由于弘法的需要,在基层与居士们的接触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居士们,根本不明了佛教戒律。有两个极端:一是不愿守戒律,自由散漫,我行我素,这个样子跟没有学佛又有什么两样,甚至连最简单的“人”都没有做好,怎么能得到学佛的好处呢?二是左得出奇,大有唯我戒律“最”清净,自我感觉“高”人一等,故作神秘,疯疯癫癫,走火入魔,其实这是以身谤法,给人的印象是,没有学佛还可以,学佛后反而变坏变神经了。须知佛教戒律是最圆融、最中道、最民主、最自由自在的,如果学佛比做牢还辛苦,设想还有谁敢来信仰佛教呢?学人曾经在张家口,有一次乘车,驾驶员就问学人,“你们是佛教吗?”学人说“是的。”“你们佛教真好,可是我不敢信。”学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听你们教徒讲,你们佛教不准吃荤,又不准吃晚饭,那我可受不了。”你看,不懂戒律,不圆融明了戒律,就会造成这样,使许多世俗人不敢信仰佛教的严重后果。

本书是学人在基层弘法时,由众居士的提问汇集而成,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居士们回答复杂的戒律明相,由于学人的律学和文学知识有限,肯定有不如法的地方,请大德和读者们谅解。

本书主要参考《南山四大部》、《优婆塞戒经》、《菩萨戒相》;弘一律师的《在家律学》、《在家备览》;圣严法师的《戒律学纲要》等。

在整理本书时,得到了柏林寺首座明海法师及《禅》刊编辑黄明尧居士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向帮助和支持本书出版的各位大德菩萨们,顶礼致谢。如果本书能有一点功德的话,就请回向给他们。

 

 

 

 

佛历二五四五年春

公历二零零一年二月

学人纯智整理于赵州祖庭柏林寺


第一章归依三宝

 

为什么要有戒律?

答: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守法与犯法的善恶界限,也仅仅是一念之差别。为了警策公民,不要犯错误,所以要制定法律。主要是保护合法的公民,不受伤害。佛教之有戒律也是如此。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有这样那样的习气毛病,而修行的道路是漫长的,稍微不留意就会犯错误,那么就永远不能了生死,所以就一定需要有戒律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少犯错误直至不犯错误。特别是在现世,修行人的根基差,若没有戒律来约束,那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戒律至于修行人——是生命,是必不可少的。

 

佛陀为何制定戒律?

答:佛陀弘法的最初数年,根本就没有戒律,因为初期的佛弟子们,他们的根器特别深厚,在听了佛陀的开示后,马上就开悟证果了,所以初期的佛教,用不着制定戒律来约束佛弟子,因为大家本来就是清净的。直到佛陀成道的第五年,由于一个弟子(出家人)受俗家母亲的逼迫,为了给家里传宗接代,与原来的妻子又睡在了一起,犯了淫戒。于是,佛陀就开始一点一点地讲授戒律,佛教的戒律,就渐渐地制定起来了。这是为了维护僧团的清净庄严,是为了保护佛弟子们戒体不失,也是成道的助缘。

 

戒的功能是什么?

答:戒的功能是在断绝我们生死道中的业缘业因。如《三世因果经》中说:“欲知过去事,今世受者是;欲知未来事,今世作的是。”如果我们不造生死之因,那么生死又奈我何!戒的主要作用是,正确的指导我们应该怎么做,不有关怎么做,或者有关做的要做等等。

 

我认为戒律是修行的束缚,法师认为对吗?

答:是错误,也是谬论。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对佛教弟子的一种束缚,实际是佛弟子解脱道的助缘,是僧团的防腐剂。佛教如果没有戒律作为教化的依据,那么佛教将会是自私自利,乌烟瘴气;佛弟子如果没有戒律作为日常行止规范的依据,了生脱死是很不容易实现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戒律也不适宜了,会消除吗?

答:不会的。前面已经讲过戒律对于佛教的重要性了,再简单地讲一下。佛在灭度时,告诉训诫后世的弟子,应当以戒为师。因为佛已经灭度两千五百多年,也只有以戒为师了。佛教只要有戒律存在,佛教的本质就不会变,佛教就会永远存在。反之,没有戒律,佛教也就不存在了。末法时期,特别要提倡持戒的风气,这样才能让正法久住。修行人如果没有戒律来约束,那么了生脱死是很难实现的。

 

为什么要以戒为师?

答:因为佛在灭度的时候,告诉后世的弟子,要以戒为师。戒为佛制,尊重与遵守戒律,就是尊重佛陀。唯有以戒为师,才能有警策,约束自己守戒,也能协助和保护他人持戒,这样学佛才能有收益。如果人人持戒,佛教必然兴盛。

 

刚刚步入佛门有哪些步骤?

答:入佛门有三个步骤:第一必须受戒;第二必须学戒;第三必须持戒。

 

为什么要受戒?

答:佛教的根本精神,在于戒律的神圣与尊严,在于佛教弟子们对戒律的尊重与遵守。所以,刚步入佛门的第一件大事情,就必须要受戒——归依三宝。不然,即使自称信佛学佛,也不被我们佛教所承认。是个门外汉,当然也得不到多少学佛的好处,也就是种一点善根而已。

 

在家人的戒有哪些?

答:1、归依三宝;2、五戒;3、八关斋戒;4、菩萨戒。

 

归依三宝是戒吗?

答:有些人认为“三归”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其实“三归”也是戒,因为戒是禁止的意思,而归依三宝后也有三种禁止:一是归依佛,尽形寿不归依邪魔外道;二是归依法,尽形寿不归依外道邪说;三是归依僧,尽形寿不归依外道徒众。所以,归依三宝的本身,就含有戒的特征了。

 

佛法讲平等那么戒也是平等的吗?

答:佛法讲平等,是讲性体上的平等,也就是立足点上的平等,而不是讲事相上的平等——没有老少、尊卑、前后的平等。佛说众生皆可以成佛,是讲皆有佛性,但是由于无明,佛性未显现,要有漫长的净化过程。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上,也有等级和层次的,从归依三宝至五戒至八戒至菩萨戒(以在家戒为例),层层增加,层层提升,以归依三宝为基础,菩萨戒为具足。比喻为例;归依三宝——小学生;五戒——是中学生;八戒——大学生;菩萨戒——博士生。博士生当然能做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题目,小学生怎么能做中学生、大学生、博士生的题目呢?学佛也是如此,必须要循序渐进,不要好高骛远一步登天。这不是佛教执着,而是必要的修行层次。

 

居士是不是归依三宝后戒就具足了呢?

答:归依三宝仅仅是引导学佛入门,菩萨才是进入佛门的最后具足身份。因此,归依三宝后,应当继续发心,求受五戒;受五戒后,继续发心,求受八关斋戒;受了八关斋戒后,应该再进一步求受菩萨戒;受了在家菩萨戒后,如果发心出家,自是功德无量;如果不能摆脱世缘,做一个合格正信的在家菩萨戒弟子,定会有了生脱死机会的。

 

什么品位的师父能做我们合格的归依师?

答:戒律上是这样规定的:首选的归依师是清净比丘;如果千里之内没有清净比丘,当归依清净比丘尼;如果千里之内没有清净比丘尼,当归依清净沙弥;如果千里之内没有清净沙弥,当归依清净沙弥尼。戒律上还特别规定出家人:戒腊十年以上才有资格收(度)出家弟子;戒腊五年以上才有资格收(度)在家弟子。另外还规定出家人必须生活在僧团中,而不是“江湖游僧”。由于前几年佛教没有太重视戒律,造成了僧人好坏混杂,而我们是凡夫又不能分辨,唯有归依大和尚,才比较有把握。中佛协前几年就行文提倡,每省只能归依一个大和尚,就是每个省的省佛协会会长,因为这个大和尚,一定是饱参饱学,戒律清净耆老高僧,也只有他能代表每个省的十方僧宝。但是在实际运作中有困难,因为在家弟子,有信仰这个那个师父的自由,这就弟子们自己去甄别。

 

什么是戒腊?

答:佛制出家人,冬参夏学,夏天必须要“结夏安居”。所以每结一次夏,才算一年戒腊。比如有些出家人,出家二三十年,而一次夏没有结,那么他(她)就一年戒腊都没有,只有二三十年的僧腊而已。

 

什么是僧腊?

答:出家人受具足戒后,才是合格僧人。也就是沙弥(沙弥尼)登了三坛大戒,成比丘(比丘尼)后,只要没有犯根本戒或者没有还俗,每出家一年就算一年僧腊。

 

什么是冬参夏学?

答:每年的雨季(阴历四月十五——七月十五),也就是各种动植物活动最频繁的时候,佛陀慈悲,怕弟子们外出误伤它们,造成不必要的杀生因果,故制定这个时期,结夏安居,僧众集中起来学习,学习戒律和各种经论。而冬天气候恶劣,最是用功办道的好时候,出家人集中在禅房内,既能抵御寒冷,又能安心参禅,安心悟道。

 

 

为什么要学戒?

答:受戒只是一个佛弟子的身份阶段层次的开始,绝对不是其身份阶段的完成,所以在受戒之后,必须学习戒律。佛教的戒律,便是教人学佛所学,行佛所行,而后证佛所证。因此,我们只要时时刻刻把戒律放在心中,时时刻刻约束自己散漫的凡心,就一定能到达生死的彼岸。学习戒律后,对戒律的开、遮、持、犯有认识了解了,行者就会注意,不至于轻易犯错误了。

 

佛教的“戒”是什么意思?

答:戒是禁止,禁止佛教弟子不得作恶。其实佛教的戒律不但禁止作恶,也禁止不作善,有作持与止持。一般人只知道佛教的戒律,是消极的防非止恶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也有积极的众善奉行的一面。层次不高的人,只知道死守戒律,保证不犯戒律,须知在守好戒的同时,还要积极行善积德。

 

什么是作持?什么是止持?

答:应当要做的事情,就必须一定要做,叫做作持。如果应当一定要做的事情,而不去做,那么就犯戒。不应当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叫做止持。如果不应当去做的事情,而去做了,那么就是犯戒。

 

为什么说归依三宝是根本呢?

答:因为没有归依三宝的信士,还没有步入佛教的门坎,不能算是个居士,仅仅算是个善男信女而也。只有归依三宝的居士,才是信佛学佛,算是个佛教徒。因为归依后,就就了三宝的戒体,所以归依三宝,是学佛信佛的开始,是步入佛门的第一步,也是根本。

 

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吗?

答:佛教的戒律很多,但是都离不开五戒的根本原则,一切戒都由五戒分支开出,一切戒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五戒的清净。无论是八关斋戒、菩萨戒,甚至出家人的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没有哪一种戒不是根据五戒引生的,也没有不将五戒列为根本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也是伦理的基本道德,五戒的究竟处,却又是了生脱死的正因。所以,一切戒中,五戒最重要,五戒学习不好,一切介将无从着手,五戒持的清净,其它的戒,就容易持了。因此,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五戒虽然只有仅仅的五条,但是要想持得绝对清净,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出家人那么清净,持好五戒都很难。)

 

为什么要持戒?

答:受戒和学戒的目的,是为了更很的持戒,所有的佛教弟子都能守戒,犯戒的人一定就少了。如果我们受了戒,而不去守戒,那就是犯戒,后果是很严重的。既然学佛了,就必须要持戒,因为戒是教我们做守法的好人(最底的讲),如果不守戒,干吗要信佛学佛呢?我们学佛的宗旨,是为了了生脱死,戒能守得绝对清净,离佛国净土的时间,也就不会太远了。

 

看到别人犯戒能讲吗?

答:看到别人犯戒,不但不能讲,更不能妄加批评,乱施攻击胡言乱语。因为一个真正持戒的人,不希望自己犯戒,如果见到他人犯戒,只有向那个犯戒的人当面劝告,劝告三次,经过三次劝告,他若听了劝告当然更好,如果不听,只好内心为他悲痛,为他忏悔,或者在例行会议中,为之举罪,由大众秉公处理。在家居士也可以定期举行竭磨会议,选一个戒律清净,正信的菩萨戒居士为主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样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某个居士经常说这个那个犯戒这样做对吗?

答:听到这些,学人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受,内心只有为这个居士忏悔了。这肯定是不对的,绝对不可以随见随说,见人便说,不分场合,不拘时间,也不管对方听的人的身份。不然,说他人犯戒,如果说的是真的,自己便犯了“说四众过戒”;如果说的不真实,更加犯了“妄语戒”;如果说的是出家人,则犯了“毁谤三宝戒”。这三条都是(波罗夷罪)重戒,堕地狱的罪。所以一个持戒严谨的人,绝对不会轻易说他人犯戒。如果常常说别人犯戒的人,他自己首先就是一个常常犯戒的人。

 

怎样举罪?

答:举罪有严格的品位等级,它们的区别次序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菩萨戒居士——八关斋戒居士——五戒居士——归依三宝的信士。如上,比丘可以举以下七品的罪,比丘尼可以举以下六品的罪,却不能举比丘的罪,以此向下类推。而归依三宝的信士,却不能举以上七品的罪。如上,只能以大举小,万万不能以小举大,否则就犯重罪。

 

在家居士能讲出家人犯戒吗?

答:在家居士不许听诵大戒,不许看出家人的戒,怎么会知道明白大律的内容,而来指责出家人犯了什么戒?这就是今日佛门,最痛心的事情,佛门丑事,大多数是由佛教弟子传播出去的,今天说这个和尚犯戒,明天说那个尼姑不规矩,而且添油加醋,越说越离谱,惟恐说得不狠,惟恐揭露得不深,到后来佛门变成乌烟瘴气,也没有一个清净的佛教弟子了。这不但毁坏了佛教弟子自身的名誉,也让许多善信退失了信心,更加糟糕的是损坏了三宝的尊严。再说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僧团规章制度,出家人犯戒,自会有僧团来制裁,不需要在家居士来操心,在家居士怎么能越级犯上,亵渎举罪?同时,一个不明了大律,不能对大律的开、遮、持、犯,有圆融认识的在家居士,即使举了出家人的罪,也是举不中的。所以,出家人如果犯戒,在家居士不但不能举罪,就是连劝的资格也是成问题的。

 

什么是波罗夷罪?

答:按照俗世法律讲,就是触犯了极重的刑法,也就是死罪,要枪毙的。在佛教而言,波罗夷是现在失去戒体,死后当堕地狱的大罪,若犯了一条,堕地狱的时间是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相当于人间的九十二万一千六百万年。

 

什么是竭磨?

答:是僧团会议制度,也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会议。按照竭磨法中的规定,佛教弟子犯了戒,如果不自行发露,见他犯戒的弟子,应该劝告他发露忏悔,要是劝告他三次,他都不听,便在大众竭磨的时候,为之举罪,使得大家以会议的方式来处罚他。如果在会议制度无法遵行的情况下,可以在布萨诵戒的时候,为之举罪,(要知道品位等级,不能以小举大。),由大众秉公处理决断。凡是依照佛教戒律,竭磨作法之后,即可得到十方大众僧的印可。但是竭磨时,必须全体通过,只要有一人持反对态度,竭磨则不成功。

 

什么是发露?

答:就是自己把自己所犯的戒或者过错,向别的清净比丘面前讲出来,求他们忏悔,叫做发露。另外,以其犯戒类别的轻重,或者在一位,或者在二位,或者在三位清净比丘面前发露忏悔,也或者在大众僧面前发露忏悔。

 

律藏是如何编辑的?

答:当佛灭度后,佛弟子中,就有一个愚蠢的比丘跋难陀,感到非常高兴。他说:“那个老头子死得更好,其在世时,规定我们这样必须作,那样不准做。现在其死了,我们就自由了。”(《长阿含游行经》)这句话传到迦叶尊者的耳中,感到非常的悲痛。尊者想:佛教的精神和救世的工作就会随着佛陀的入灭而随着结束吗?同时,佛陀在入灭的时候,最后说法,一后头就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本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遗教经》)于是,决心召集当时的大弟子们,编辑了律藏。

 

有人说他是学禅宗的不需要持戒对吗?

答:持这种想法的人,其本身就对佛法不了解,也就不是个正信的佛教弟子。因为佛陀的教法,是平均发展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就是在一平均发展的基础,如鼎的三足,缺一不可。戒律是三学的基础,不持戒要想解脱,便是痴心妄想。所以,戒是任何一个佛教弟子,都要持的,不管你是学禅、学净土、学唯识还是什么别的法门。学禅的更加要守戒,如果没有戒律的约束,就会想入非非,难以入定。

 

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什么?

答:根本精神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也就是依法不依人,只要依照戒律制度而行,佛法自然会历久常新。

 

为什么弘扬戒律困难?

答:这个问题很难一时讲清楚,只好引用圣严法师的观点来说明,有五点困难:(一)律本太多,纵合不易:传来中国的戒律,共有四律五论之多,其中各部广律的制戒因缘以及戒相条文,相差不了多少,但是其中律论对于条文的解释,各彰本部的宗义,互异的就多了。有的要求很严格,有的要求很轻,如果逐部看了之后,即使自以为是,也无法肯定已经是到什么程度。因此,南山道宣律师,没有见过新译有部的律文,他的好多观点是相左于新译有部律的。有部律虽然后出,但是,以义净三藏留学印度二十多年,考证了当时所有的印度律制,并且作《寄归传》以用说明,他的观点可能要比南山较为正确,如果今天用有部诋毁南山,恐怕又觉得不可,不圆融。今人如果要治律弘律,思想必须要冲破这个难关。(二)戒相复杂,不易明记:大家知道,佛法之中,以唯识宗的名相最多,最难一一明记,殊不知律宗也有如此的困难存在。大家只知道戒律最少的是五条——五戒,最多的话是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但是,这个仅仅是条文而已,就象一个仅仅熟背宪法条文的人,并不能成为宪法专家。因为差不多在每一条的戒相中,都有开、遮、持、犯的分别,同时开、遮、持、犯,各个都有轻重等级的区别,同样犯一条戒,由于动机、方法、结果的不同,犯罪的轻重,及忏罪的方式,也随着不同。戒律的条文,固然是戒,凡是不在条文中而仍然违反了佛法原则的,也都算是犯戒。犯的是什么戒?应当怎么办?这些都应该了如指掌,了解大小乘的一切戒律,才能称为通晓戒律。所以研究戒律,首先必须付出耐心和苦心,从枯燥的戒相名目之中,培养出持戒的精神与弘法的悲愿来。(三)学戒弘戒,必须持戒:一个学戒弘戒的人,虽然不必事事如律而行,最少是个戒律的忠实信徒,他虽然未必持戒到位,未必如律规定的修行到位,未必持戒严谨,最少是个向往着如律而行的人。否则他的弘法事业,也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四)中国的环境,不崇律制:因为中国的佛教,尤其是南宋以来,根本丧失了崇尚律制的习惯,事业我们要在不崇尚律制的环境下去弘扬戒律,将会有很大的阻力,因为多数人不崇尚戒律,也就讨厌崇尚戒律的人,唯恐会以律制去约束或者抨击他们,使得他们无法安心。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因为弘一律师弘律,他老人家戒律清净,处处以身作则。事业很多地方都不欢迎他,甚至有人把他当成怪物。其实,大家都是怪物而不自知,反而把非怪物当成了怪物。是故,弘一大师弘律,起初数度不如愿,数讲数停,最多的听众,也不过数十人。后来以“不立名目,不收经费,不集多众,不定地址”为其弘律的方案。(五)律文刻板,时代变更:戒律的条文是死的,社会的演变是活的。要以死板板的条文,硬生生地加在新时代的每一个佛教弟子头上,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也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这个就是弘扬戒律,最大的阻力,也是很难克服的。

 

为什么讲戒的法师很少?

答:学禅的可以不拘小节,学律的事事都得谨慎,学教讲经的法师,可以大座说法,可以广收徒弟,可以名利双收。持戒弘戒的律师,没有大规模的僧团,讲戒不必登高座,或者有些大道场,却又未必欢迎你去讲戒。学戒持戒的律师,绝对不敢滥收徒弟,否则就是犯戒。因此,若要立志弘戒,必须先要准备甘于寂寞。身为一个弘戒的人,他的生活必定要比一般出家人更加刻苦,他的资身用物,不敢过好,又不敢过多,否则便是犯戒。所以,如果发心弘戒,思想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设想,现在能有几个出家人愿意这样。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故意拉拢信徒来学律,希望你们能尊重这个难得的听戒机会。

 

佛教的戒律能修改吗?

答:佛陀灭度后,迦叶尊者曾经提出这样的原则:“佛所已制,不许废弃;佛所未制,不许再制。”因此,历代的许多大德,都不敢赋予灵活适应的生命。而以印度人的观念来规范中国人,以古代的观念来规范现代人,宁可让戒律废弃一边,也不愿意让它于时代潮流适宜。《五分律》卷二十二中有如此说明:“佛言:虽是我所制,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可知佛教戒律,并不刻板,只要不违背佛制的原则,就可以随方应用,自然也可以随着时代的潮流而应用,但是怎么随方应用,就必须熟悉戒律之后,才可以灵活圆融,才不会违背佛制的原则。时代虽然有新旧,但是律制的精神则是历久常新的,不能泥古不化,更不能因为有些不适应,而废弃不用。要发扬佛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悲精神,要圆融地理解戒律,使之更好地于新时代相适宜。

 

信佛只要心诚,为什么一定要归依呢?

答:这种观念,简单地听起来觉得有道理,实际上是错误的,也不如法的。比喻学生上学,首先必须办理注册手续,不然,学校中自然不会有其学籍,也不会得到毕业学历文凭。一个正常情况下的学生,一定是按照学年学程,而逐级升学的,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最初进小学要注册,进了中学与大学,除了注册,还得进行考试,对其进行全面测试,看其是否有求学的能力。但是,不进小学,便想取得大学文凭,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要信佛,应该从归依三宝开始,归依三宝,虽然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是如果不走第一步,怎么能走第二步第三步来?要走第二步第三步,必须首先走第一步开始。

 

佛教弟子的等级是如何定的呢?

答:佛教弟子的等级,是以所受戒别的层次而定。出家弟子的品位从大到小依次是:菩萨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在家佛教弟子的层次:菩萨戒——八关斋戒——五戒——归依三宝戒。按照这样的修行层次,定的品位等级。

 

归依三宝有限制吗?

答:归依三宝是信佛学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众生,所以,对请求归依者的尺度,放得很宽大很轻松,六道众生(除了地狱内的众生,由于罪逆深重,不能听闻佛法外。其余的不论天、人、神、鬼、畜生。),只要发心归依,佛教无不接受。就好象也到了入学年龄的儿童,不管他贫富贵贱,漂亮还是丑陋,不用挑剔,全部都可以进入国家开办的学校去读书一样。

 

归依三宝是那三宝?

答:三宝是:(一)是佛宝——本来是创立佛教的佛陀,而现在不管是木刻、石雕、泥塑、彩绘等等,只要是佛、菩萨像都是佛宝;(二)是法宝——佛陀所讲的一切佛经,和有诸大菩萨、祖师的言论,都是法宝:(三)是僧宝——是指所有清净的出家人,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归依师父。(现在有很多居士眼里只有自己的归依师,而对别的出家人根本不尊敬,这是要不得的。)

 

我能看懂佛经不归依行吗?

答:能看懂佛经,而不归依三宝,肯定是不行的。自己以为自己有看经的能力,可以直接从佛经之中,探求成佛之道的真理,不必要归依三宝,同样可以得到学佛的受用。这在理上说,似乎可以通融,但是从事相的规制上说,那么就错误了。佛经是由佛陀(佛宝)所说的法(法宝),再由佛的出家弟子们(僧宝)结集成编,传之后世。如果只知道佛经(法宝),而忽略了说法的佛陀(佛宝),以及流传佛经的出家人(僧宝)。最多是归依了法宝,这是无知的忘恩行为。佛、法、僧三宝不能分开信仰,如鼎的三只脚,缺一不可。如若不然,怎么能有资格称为三宝弟子呢?

 

归依三宝有什么好处?

答:不但能得到学佛的种种好处,而且还种了成佛的因。所以,佛经上说:世俗人虽然行善,终不能破坏先世的恶业,如果能受了归依三宝的戒,就能破坏先世的恶业。

 

怎么归依呢?

答:受归依时,不但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题。受归依时,不仅仅口中念着,心里还得想着。最主要还是在于心的领受——纳受三归的戒体,戒体必须是早已先受了三归戒的人,师师相传,这是法统的一脉相承。在凡夫而来讲,不能无师自证,所以三归依,不得在佛菩萨形像前,自誓自受。由此可知,求受三归依的庄严性、严肃性、重要性了。

 

三宝能分开信仰吗?

答:不归依三宝,便想成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年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只信佛、而不信佛法、不信僧宝;或者,只信佛法,而不信佛、不信僧宝;再或者,只信僧宝,而不信佛、不信佛法。根本先就违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宝不能分开分家,如果一定强迫要把三宝分家,他便破坏了佛法,一个违背佛法而又破坏佛法的人,那是永远不会得到学佛的善果。既然,相信了三宝其中的一宝,为何不归依三宝呢?

 

我害怕归依后受约束,所以一直不敢归依?

答:这件事很普遍,俗世有很多人对佛教有好感,但是他们(她们)却不愿意马上归依三宝,唯恐归依之后,会受到约束,或者害怕归依后无法摆脱,他们就存着观望的态度,他们把归依的意义,看成合同,一旦不信佛了,不容易摆脱等等。其实这些观点,是错误的。佛教固然希望人人归依三宝,并且从归依开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是由于众生根基的差别,不能接受佛法的胜义,不能如法遵行的,只要向一个懂事的人说,我舍弃归依,马上就舍弃了,可以去信别的宗教,或者什么宗教都不信。(如归依三宝之后,除非有魔障遮心,否则是不会舍弃归依。)但是,佛教的慈悲之门,仍然永远开着,随时欢迎浪子的回头。你看,信佛都自由。

 

什么是归依?

答:归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归是回转、或者是归投;依是依靠、或者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者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归依。小孩子归投向他母亲的怀抱,依靠母亲、信赖母亲,所以能有安全感,这一安全感的产生,便是出于归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于归投信赖而产生安全感的行为,都可称之为归依。但是,凡是不究竟、不真实、不可靠的信赖信仰的人,都不能称为真正的归依。凡是能认清世事无常的,能明了一切世相都由对待相因而成,走向回家的道路的人,才是真正意义的归依。

 

我在书上看到我们本来就于三宝同在对吗?

答:对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归依三宝的目的,正是在于寻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与佛一样,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道回家的道路,所以我们叫做众生。如果我们从今天开始,归依三宝的怀抱,信仰三宝,仰赖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解脱的道路,实际上就是浪子回头,回到原来的老家而已。

 

为什么称三宝?

答:三宝就是佛、法、僧,因为在佛法僧中,能够产生无量的功德,发挥无尽的妙用,并且取之不尽,无极无限,无边无际。世间以金银财宝的价值高,所以称为宝。佛、法、僧的功德妙用,就是通于世间、出世间的,所以更加可以称为宝了。由于三宝的教化,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间生活,更可以使人在人间离苦得乐。所以三宝是宝,并且是超出于众宝之上的众宝之宝。

 

三宝有什么含义?

答:这问题很重要,只有知道了含义,才能发起信仰。佛宝——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满;法宝——法是法则,有规范,使人理解与保持自性不失的功能;僧宝——僧是和合众,于事于理和合相处。

 

三宝有哪些种类?

答:从大体上说,主要由于事相和理体的不同,大约分为两大类:(一)从事相上说,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二)从理体上说,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

 

什么是住持三宝?

答:(一)凡是用玉琢、木雕、石刻、泥塑、绘画等等的佛像,便是佛宝;(二)凡是三藏经典,或者古今大德的佛教著作,便是法宝;(三)凡是剃头的出家人,便是僧宝。因佛陀灭度后的佛教,就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什么是化相三宝?

答:(一)释迦佛成道而之入灭的阶段中,释迦佛便是佛宝;(二)佛陀当时向弟子们所说的种种教示,如四圣谛、八正道,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宝;(三)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便是僧宝。这唯有佛陀住世应化,才有的情况,称为化相三宝。

 

什么是一体三宝?

答:就是佛法僧三宝之中,各个都有三宝的功德:(一)a,佛有觉照之能,所以是佛宝;b,佛能说法于法自在,有轨持之能,所以是法宝;c,佛无争之过,所以是僧宝。(二)a,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所以是佛宝;b,法的本身,就有轨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宝;c,法法平等,互不干扰,所以是僧宝。(三)a,僧有观照之智的,为佛宝;b,僧有轨持之用的,是法宝;c,僧为和合之体的,是僧宝。

 

什么是理体三宝?

答:理体三宝是说一切众生,各个本具之三宝(这个必须修行到一定的品位,才会显现。),分为两类:(一)从修证上说,凡夫都是以“惑、业、苦”而流转生死,如果能翻迷成悟,a,惑即成为般若;b,业即成为解脱;c,苦即成为法身。般若为佛宝,解脱为法宝,法身为僧宝。(二)从真如(理体)上说,a,能观之理为佛宝;b,所观之事为法宝;c,事理一如为僧宝。这个三宝贝,不是所有的众生都有的,必须经过踏实的修行,才能表现出来。

 

三宝分这么多到底有几种性质呢?

答:三宝虽然分为四类,只有两种性质——不出事、理的两面。事相的三宝,是现实的,所以也就比较容易懂得。理体的三宝,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已经开悟,已经证得了自性真如,否则总是感到陌生的,但是,这个却是我人的究竟归依处。

 

这么多三宝到底信仰哪个三宝呢?

答:因为我们是凡夫,只相信事相的三宝,但是只要信,信到某一个阶段之后,理体三宝也就自然显现了。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住持三宝,就不能显现理体三宝,没有理体三宝,住持三宝也无以安立。住持三宝是理体三宝的用,理体三宝是住持的体。信仰佛教,应该从信仰住持三宝开始,信仰住持三宝的目的,就是在追求理体三宝的显现。现今有在家的佛教弟子,自己没有证理体三宝,却以只信理体三宝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宝,那是本末颠倒,求升反堕的行为。

 

为什么讲僧宝最重要?

答:三宝之中,虽然以佛为最珍贵、法为最高最胜,却以僧的地位最重要。佛陀灭度之后,佛教的道场,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有僧宝来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宝来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时,佛教以佛为中心,佛陀灭度后,佛教则以僧宝为重心,所以现世信仰佛教,应该以僧宝为归依。恭敬三宝,也应该以僧宝为着眼。僧人之中,虽然龙蛇混杂,我人归依,不妨择善而从,但是恭敬供养的心,则应该一律平等。佛经中说:“虽然是破戒比丘,仍然可以为人天之师。”(因为他最少当过一天的清净沙弥,或者当过一天的清净比丘。)所以,不得分别高低,更加不得妄加批评。三宝是一体,归依佛、归依法而不归依僧,便不成为归依。真正的归依,必须是虔诚的相信三宝,而不是一二宝。

 

归依三宝有哪些种类?

答:归依三宝的种类,共有五个等级:(一)、翻邪三归——最初进入佛门;(二)、五戒三归——信佛之后加受五戒;(三)、八戒三归——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四)、十戒三归——沙弥(尼)受十戒;(五)、具足戒三归——比丘(尼)禀告受大戒(具足)戒。

 

为什么说归依三宝最重要?

答:归依三宝,是否得戒,非常重要,因为最初学佛,必须要受三归,加受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都以三归为得戒而纳受戒体。没有那种戒受戒时,不行三归依的。因此,三归依戒,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早晚课诵,都有三归,一切一切佛事的终结,也都是以三归为宗本。

 

如何归依三宝?

答:归依三宝的词句,其实是很简单的,但是最好在归依之前,先能念熟悉。一般的是在归依时,由归依师念一句跟着念一句,有的人由于归依师口齿不清,或者由于自己心情紧张,归依之后,竟然还不知道归依词的内容是什么,按道理讲,这样的归依是不能成为归依的。归依词共分为三归三结,现在抄写如下:我某甲(法名或者本来的名字均可),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依僧。说三遍之后,再说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前面的三归说三遍,便是三归依戒的正授,后面的则是三归的三结。归依的紧要关头,便是在三说三归的正授之时,纳受三归依的无作戒体,也就是在此正授之际,请各位千万要注意。

 

归依要作什么观想?

答:在正授三归之时,作一种观想:说第一遍三归依文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发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动,并且有功德之云,从十方大地冉冉上升;说第二遍三归依文的时候,十方涌起的功德之云,徐徐汇集于自己的头顶上空,结成华盖之状;说第三遍归依文的时候,此一云集的华盖,即成漏斗之状,缓缓下注于自己的顶门之内,遍满于全身,并且由身内扩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随着功德云的扩展弥盖,而充塞于十方世界——到此为止,自己纳受了三归的戒体,自己的身心,也跟戒体的功德一样,与宇宙同等体量了。设想,这样的归依,应该是何等的神圣和庄严啊!

 

归依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归依时,一定要将归依词听得明明白白,说得清清楚楚,这是绝对不能马虎。受归依时,最重要的有二点:第一,要注意归依三宝是何意义;第二,当受三归时,师父所说应当十分明白,如果师父所讲的话,全是文言文不能了解,这样是绝对不会得三归的;再或者隔离的太远,听不明白,亦是不得三归;或者虽然能听到大致了解,其中还有一二句怀疑处,亦是不得三归。又正授之时,就是在“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这很重要,应当十分注意。以后的“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是名三结,无关紧要。所以,诸位发心求戒,应当先了解三归的意义。又当正授之时,要在“归依佛”等三语注意,就可得三归依。——摘录自弘一律师的《律学要略》。

 

归依三宝有哪些仪式?

答:从宗教感情上说,受戒的仪式越隆重,越能激发虔诚的心;受戒的要求越严格,越能使人生起神圣庄严的感觉。本来求受三归时,只要请求一位归依师,在佛像前三说三结就可以。但是,为了郑重其事,共分八个项目:一,敷座请师——由求受归依的人为师父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烛整齐,再去礼请归依师升座;二,开导——开示三归依的意义;三,请圣——迎请十方三宝,证明受归,以及护法龙天,监坛护戒;四,忏悔——忏悔往昔业障,以求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之后,纳受无杂无染的三归戒体;五,受归——三归三结,并且发三誓;六,发愿——发无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众生;七,显益劝嘱——说明三归的功德殊胜,并且叮嘱依教奉行;八,回向——将此受戒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沉溺的众生,速脱生死,早生佛土。菩萨是以利生为目的,学佛的终结目标是成菩萨、佛,因此,将功德回向给众生,就会滋养自己的菩萨道。

 

仪式这么多是否可以减少一些呢?

答:在实用方面而言,这八个项目,简直可以说缺一不可。一,比丘不能站着为白衣(居士)说法,所以要敷座;二,示知三不宝的意义,所以要开导;三,归依师是代表三宝为人授归依,所以要请圣;四,为求重新做人,就要忏除前罪,所以要忏悔;五,三归三结与三誓,是受归依的重心,所以在所必行;六,三归共分上、中、下三品,所以劝导发心求上品,也是必要;七,为增精进的心与坚固的志,显益劝嘱,也是应该的;八,为了养成不自私的慈悲精神,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也是对的,菩萨行者必须要这样做——利益众生。因为修行人,成佛、菩萨是我们的终结目标。

 

归依分哪三品?

答:归依分上、中、下三品:发心自度度人的为上品;只顾自脱生死的为中品;只求不堕三途而仍生在人天的为下品。

 

归依三宝后还能信仰别的神吗?

答:受了三归依后,如果为了维护家宅、财物、国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与礼天拜神,只要不存归依的心,就不会失去归依。如果有归依的心,便失去归依。

 

归依后有哪些禁戒?

答:归依后只能食五净肉,并且不得作屠业、酒业、淫业、赌业等的作恶行业。每年的阴历正月、五月、九月为长斋月;其余每月的六斋日,要持戒斋。佛陀慈悲,怕初发心的居士,受不了很多的禁戒,故也就规定了这些。

 

什么是五净肉?

答:我们以前只讲三净肉,现在讲五净肉:一,不是为我杀;二,没有看见杀;三,没有听到杀;四,自然死亡;五,鸟兽食残。

 

六斋日是那几天?

答:每月的阴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八、二十九(月大就是二十九、三十)。

 

归依后是不是只尊敬自己的归依师?

答:我们归依三宝之后,就是归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宝。所以应该恭敬供养一切佛菩萨的圣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不过我们的本师佛是释迦佛,我们的本师僧是归依师,为了报恩,偏重于本师佛与本师僧,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只认为本师佛为佛,其它诸佛就不是佛,那是违背佛教的;同样的,如果只尊敬归依师,而不恭敬其它的一切僧,也是不对的。就好象农民只种一处田,而荒芜了千万处田地,这不是愚蠢吗?但是就有些在家居士是这样,开口我师父,闭口我师父,这是要不得的。

 

归依三宝有哪些好处?

答:归依三宝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现世乐;可以求得后世乐;更可以由此得到Lipan寂静的究竟乐。归纳起来大约有八种:(一),成为佛的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础;(三),业障减轻;(四),能积广大的福德;(五),不堕恶趣;(六),人与非人均不能扰乱;(七),一切好事都会成功;(八),能成佛道。

 

有哪些佛经讲了归依三宝的种种好处?

答:佛经中讲归依三宝的好处实在太多了,由于时间的关系,就选择四部经,来说明:(一),《优婆塞戒经》——人若归依三宝的话,将来所得的福报之大,大得不可穷尽。比喻有一个宝藏,全国人民搬运七年,搬运不尽,三归功德,比这还要大到千千万倍。(二),《折伏罗汉经》——过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在天福享受尽后,身体也变得衰败不堪,同时寿命也将在七天之后死亡。他自己知道,命终之后,将在猪中投胎,所以非常恐慌,于是请教天主,但是天主也没有办法,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佛陀教他归依三宝,死后就没有堕投猪胎,得生人间,并且逢舍利弗,请佛说法,因此而证得圣果。(三),《校量功德经》——如果东西南北的四大部州之中,全部都是二乘果位的圣人,有人尽形寿供养,乃至为其一一造塔,那个人的功德之大,是不可计量的,但是远不如归依三宝的功德。(四),《木Lu子经》——过去有位莎斗比丘,专诵三宝之名,经过十年的岁月,便证得了初果斯陀含,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

 

听别人说归依三宝后有善神保护,请问法师有哪些善神?

答:佛陀说过:只要归依三宝,便有四天王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随身护持,并且希望受了三归的弟子,将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写下来,随身携带,便可辟除邪恶,出入无畏。现在是比较方便了,大多数佛教流通处,通常都有这些物品请购的,希望你们多去请购,带在身边,保佑事事如意,出入平安。

 

具体有哪三十六位善神呢?

答:一,弥栗头不罗婆(善光)——主疾病;二,弥栗头婆呵娑(善明)——主头疼;三,弥栗头婆逻波(善力)——主寒热;四,弥栗头旃陀罗(善月)——主腹满;五,弥栗头陀利奢(善见)——主疮肿;六,弥栗头阿屡呵(善供)——主癫狂;七,弥栗头伽婆帝(善舍)——主愚痴;八,弥栗头悉诋哆(善寂)——主嗔恚;九,弥栗头菩提萨(善觉)——主淫欲;十,弥栗头提波罗(善天)——主邪鬼;十一,弥栗头呵婆帝(善住)——主伤亡;十二,弥栗头不若罗(善福)——主坟墓;十三,弥栗头必师伽(善术)——主四方;十四,弥栗头伽隶婆(善帝)——主冤家;十五,弥栗头罗师遮(善主)——偷盗;十六,弥栗头修干陀(善香)——主债主;十七,弥栗头檀那波(善施)——主劫贼;十八,弥栗头支多那(善意)——主疫毒;十九,弥栗头罗婆那(善吉)——主五瘟;二十,弥栗头钵婆驮(善山)——主蜚尸;二十一,弥栗头三摩驮(善调)——主注连;二十二,弥栗头戾谛驮(善备)——主注复;二十三,弥栗头波利陀(善敬)——主相引;二十四,弥栗头波利那(善净)——主恶党;二十五,弥栗头虔伽地(善品)——主蛊毒;二十六,弥栗头比藜驼(善结)——主恐怖;二十七,弥栗头支陀那(善寿)——主厄难;二十八,弥栗头伽林摩(善逝)——主产乳;二十九,弥栗头阿留伽(善愿)——主县官;三十,弥栗头师利陀(善固)——主口舌;三十一,弥栗头阿伽驮(善照)——主忧恼;三十二,弥栗头阿可婆(善生)——主不安;三十三,弥栗头娑和逻(善至)——主百怪;三十四,弥栗头波利那(善藏)——主嫉妒;三十五,弥栗头固陀那(善音)——主咒骂;三十六,弥栗头韦驮罗(善妙)——主厌祷。以上摘录于《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神咒》。

 

第四章威仪

 

什么是居士?

答:是指虔诚信仰佛教,并且受了三归五戒的,优婆塞(男)优婆夷(女)的统称。在习惯上(不管你有没有受过五戒),对所有男女在家信众,都称为居士或者护法。而实际上,只受了归依,没有受五戒的男女在家信众,只能称为信士。

 

什么是威仪?

答:戒律守得清净后,所有的德行自然就显现,所以令人可畏佩服,并不是势力的“威”。摄受别人,主要是由于心具备戒德,容止和雅,所以令人可敬,不是诈现的“仪”。所谓“诈”现威仪,就是为了得到信众的信仰,从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名和利。实际上,佛门的威仪,就是佛教徒日常生活言行的规范。

 

居士如何称呼出家人?

答:对寺院的方丈或者住持,应该叫大和尚;对受过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应该叫长老、老法师、法师、师父,还有按照寺院执事叫,比喻:当家师、知客师、僧值师等等,或者统一叫法师也可以;对沙弥(沙弥尼),也应该叫师父。各位千万要注意,不要叫出家人什么师兄师弟,否则罪过很大。背后或者书信,应该称上某下某大和尚、上某下某法师、上某下某师父等。

 

看到出家人应该怎样?

答:应该见须起立,坐须让位,如果在路上碰到了出家人,应该在下道合掌侧立,等待出家人走过去了,自己才走。

 

什么时候看到出家人不用招呼?

答:有五种时候,暂时不用招呼出家人:a正在读经的时候;b生病的时候;c理发的时候;d吃饭的时候;e工作的时候。

 

在寺院中如何拜见师父?

答:想进房间拜见师父,必须约两个居士以上(如果是女居士),首先应该先在门外三弹指,为何先要三弹指呢?主要是怕惊扰师父参禅打坐,先要让师父知道。如果房间内师父答话可以进,就进去,如果师父没有答话,就在门外安静等候。进去后,先向佛菩像问讯顶礼;次向师父顶礼,师说“一拜”答“依教奉行”就拜一拜,千万不要自认为虔诚,尊重师父,师说“一拜”,还要拜三拜,这样不但不是尊重师父,而且还是藐视——不听师父的话,也就是不依教奉行了;然后才向师父请益。实际上,在寺院中,是不准出家人随便在房间内,接待信众,而客堂才是会客的地方,否则,就违反了“长住规约”,会被“迁单”的。应该先通过客堂,只要客堂知客师同意,就可以。一般情况下,居士应该先到客堂,拜见知狂师,说我求见上某下某法师,知客师会吩咐招客师去叫某某法师到客堂来,接见信众。

 

信众到寺院中如何“挂单”?

答:首先到客堂,从右边进入,右脚先入,把包裹放在门边,顶礼佛菩萨像三拜,然后说顶礼知客师,再然后到登记的地方,拿出归依证(五戒证、菩萨戒证)和身份证登记,如实回答知客师的问话,并且仔细听知客师讲寺院里的规矩和吃饭休息的时间,再然后招客师就会送信众到某某房间住下。

 

在哪些时候不能向师父顶礼?

答:一,师父参禅打坐时;二,师父行走时;三,师父吃饭时;四,师父讲经说法时;五,师父洗脸刷牙时;六,师父洗澡时;七,师父休息或者睡觉时。另外,师父关着门,不能在门外礼拜,到房间去礼拜,首先弹指三遍,师父没有应声,应该离去,应声则进礼拜。

 

为什么方丈大和尚很难见,是不是我没有缘分?

答:不是的,大和尚都是很慈悲的。主要是由于日常事务太多,应接不暇,不能一一接待信众是可以理解的,见到了自然好,没有见着也不要生烦恼,不可勉强。拜见方丈时,应该事先拜见衣钵师(负责方丈日常起的师父),衣钵师会与你预定好某某时间来拜见大和尚,到时候,应提前十至五分钟,到方丈室去等待接见,这是比较如法的。

 

持戒有哪两种清净?

答:一,受戒之后,严守戒律,宁愿死也不违犯,这个就是上品清净;二,遇不得已,犯中下品可悔罪,应该赶快到师父或者在佛菩萨形像前,哀求忏悔,尽情发露,精诚悔改,还得清净。

 

什么是覆藏和发露?

答:犯了戒,想办法不让人知道,叫覆藏;和盘向别人说出,这个就叫发露。

 

于师父说话要注意什么?

答:凡是向师父问经问话,应该仔细听师父讲话,如果有听不明白的地方,应当等师父讲完了话,然后再问。不能待师父还没有讲完话,就急忙发问,扰乱了师父的思路,很不礼貌。如果师父训诫,自己确实有过错,应该改正,没有过错,也不要讲话,不能与师父争辩,我们修行人,应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然而,现在的居士,都是很了不得的,很难有这样虔诚的了。

 

贪睡有哪些过错?

答:佛说多睡有五过:一,多恶梦;二,诸天不喜;三,心不入法;四,不思维名相;五,喜出不净。

 

什么是地狱五条根?

答:财、色、名、利、睡,就是地狱五条根。

 

亲近师父有哪些好处?

答:a信心坚固;b其心觅进;c身无诸病;d精进;e具念心;f心不骄慢;g能成定慧;h具足闻智。

 

在寺院中听到钟声应该怎么办?

答:凡是听到钟声,应该合掌默念:闻钟声,烦恼轻,智能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俺,伽罗帝,娑可(偈一遍咒三遍)。能除五百亿劫生死大罪(《阿含经》)。于闻钟声,返闻闻自性,空却能闻所闻,所以烦恼顿轻;继续静听下去,觉所觉空,寂灭境界现前,所以智能长菩提生,而且能超越世间,所以说离地狱出火坑,,证得十方圆明,所以说成佛,获二殊胜,所以能度生。另外,寺院击钟,早晨击破长夜的昏沉,晚上击拔幽冥的苦暗。如果在卧时听到钟时,应该立即坐起默念。《比喻经》说:闻钟声不起,护法善神嗔恨,现世损福慧,后世堕蛇身。

 

我听别的居士讲不能多使用水对吗?

答:是的。洗脸洗脚用水,以水覆盖毛巾少许为宜。多使用水,浪费成常住物(在家则浪费财物),最损福报。另外水中还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生命,多使用水,就会伤害更多的生命,会给自己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杀生因果。

 

在寺院中能随地吐痰吗?

答:不能,应该要注意卫生在僻静的地方,用卫生纸包好弃到垃圾箱。古代有一个僧人晚上坐在佛塔,偶尔吐痰,月光下见护法神伸手来接,这个僧人很害怕终身注意。

 

我很好奇喜欢笑,是不懂规矩吗?

答:多笑失正念,大笑失威仪,哈欠是疲倦懈怠的样子,都是应该戒的。气有两种:a上气;b下气(放屁)。上气如果要出时,不要当人张口令出,要回避无人处。如果下气要出时,不能在大众中出,应该作方便外出,到无人处放出,然后才入群,不要扰乱众念。另外还要注意几点:a入塔殿时,不能出口气;b和尚大德上座前,不能放屁出声;c如果下气来时,应当忍,万一不能忍时,应该在下道在下风放之。居士听到这里可能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佛教会这么严格,俗话说“拉尿放屁,皇帝老子都管不着。”须知殿堂等都是神圣的地方,稍微有修养的人,都会有所克制的。

 

供佛用的香、花、灯、烛的遗留物如何处理?

答:这些遗留物,先用塑料袋装好,放在干净的地方,因这些都是供佛用过的物品,等积聚多了,到野外用土掩埋起来。

 

师父叫我们应该怎么答?

答:师父的呼唤,应该立即答应。但是不能答“哦”或者“呵”,应该答“阿弥陀佛”。为什么要这样呢?这个表示不忘本。父母生我色身,如来长我慧命,永出苦海,所以我们应当常念佛恩。

 

到寺院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一,不要随便与出家人拉关系;二,不要穿得妖艳要干净庄重;三,不要不洗手就穿海青等衣服;四,凡是上殿要衣裳整洁;五,不要随便乱走,也不要多言;六,不要坐看大众劳动而偷懒;七,不要私自拿常住的东西;八,不要谈论政治及居士家的长短好恶;九,不要因为小事情而争执,如果大事情难以忍受,也应该心平气和,以理论辩,不可不辞而别,或者打架闹事。总之,一切听客堂招呼。

 

供养师父应该怎样?

答:首先应该跪在地上,把红包用双手举过眉头,说供养师父就行了。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师父并不一定要你的钱财,而是你非要供养师父,师父拿了你的钱财,就要给你消灾植福,这是“亏本”的买卖。所以一定要恭敬,希望师父年给我们消灾植福。供养并不一定是钱财,只要是出家人办道所需要的资身用物,都是可以供养的。

 

随众食有哪些好处?

答:1听到板声立即就去——不懈怠;2供养现成——省力;3作平等观——无人我;4息诸戏论——存正念;5如法观想——深入理;6不偏众食——绝疑谤;7甘苦同受——无选择;8起止威仪——不放逸。故居士入寺,应该随众食,感受出家人的生活,与大众师父结同斋供的缘分。

 

居士在家如何出生(出食)?

答:出食须以饭、面、馒头等为主,蔬菜瓜果等,鬼神不得食,所以不出。出食,饭不过七粒、面不过一寸、馒头不过指甲许,多了则贪,少了则小气。出食的东西,放在门外干净的地方,但是不能放在桃树或者石榴树下。念偈:“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如果加念“施无遮”及“普供养”真言各七遍,就更好。但是我们不提倡居士在家里出食,为什么呢?主要有两点:一是大部分居士家里都不是绝对清净,另外也不一定能做的到位,鬼神不能得食,就会嗔恨报复;二是想到左右不信仰佛教的邻居,会对我们佛教产生误会和反感。

 

为什么有些寺院的斋堂不叫斋堂而叫五观堂呢?

答:因为出家人吃饭的时候,要作五种观想: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思量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如果不好好修行,粒米难消;2秤己德行,全缺应供——思量自己的德行,如果不持戒、坐禅、诵经、营三宝事,便不能受此食;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修行人须防三过;上味食起贪心、下味食起嗔心、中味食起痴心,如此的思量预防,受食才没有过错;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思量如果不吃饭,就不能生存,也就不能办道,所以饮食不求美好,只要能养活色身就行了,不必好恶;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饮食可以营养身体,资益道业,身体每天消耗热量,新陈代谢,行住坐卧都需要热量,如果没有饮食供给营养,就会饥渴病生,怎么能办道,现在为了成就道业,所以饮食,应该作此观想,生惭愧心。

 

吃饭时应该怎样?

答:吃饭时应该口口作念,第一口默念“愿断一切恶”;第二口默念“愿修一切善”;第三口默念“愿所修善根,回向众生,共成佛道。”若能长期坚持这样做,其功德是很大的。

 

在斋堂吃饭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不能呵斥食物的好坏;2不能私自拿常住食物过乞丐或者喂养其它动物;3加菜加饭要用手势,不能讲话(斋堂有很多规矩,以后再讲。);4不能用手抓头,怕赃物落入别人碗中;5不能含食语,不能笑谈杂话;6不能吃饭有声音,如果挑牙,以衣袖掩口;7如果食物中有虫蚁,应该默默掩藏起来,不要让邻坐看到生疑心;8吃完了饭就默默坐在座位上,不能随便走动;9不能用手指或者舌头添碗;10吃饭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与大众基本保持一致;11行堂迟迟未到,不要生烦恼;12如果需要什么,默默地用手势,不能高声喊叫;13不能敲碗作声;14不能吃完饭就走;15如果违犯了斋堂规矩,处罚时,不能抗拒不服;16如果饭中有稻谷,去皮食之;17不能看到自己喜欢吃的,就起贪心大吃;18不能私自带食物到斋堂,自己单独吃;19出家人还没有吃,不要先吃等等。这些对于到寺院里来求福报的信众,一定要注意。

 

礼拜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礼拜时不能站在大殿的中央,因为这是方丈或住持的位置;2有人礼佛菩萨,不能从其头前经过;3凡是合掌,不能十指参差、不能中虚、不能将手指插鼻中,但是也不能太底,应该平胸,离嘴唇大约四、五寸远即可;4不能非时礼,比喻在上殿中、佛事中、讲经说法中等等;5师父礼佛,不能与师父并排礼拜,应该随着师父的后面远拜;6师父拜长辈,不能与师父一起拜,应该等师父拜过之后,再向彼礼拜;7师父在跟前,不能与同类互相作礼;8师父在跟前,不能受别人礼;9如果手持佛像,不能给长辈作礼,应该手持佛像齐眉一举,就足够了。

 

什么是住持?

答:就是寺院的最高负责人,也叫方丈。事繁莫惧、无事莫寻、是非莫辩,能做好这三点,才是合格的住持。另外说明一点,住持经过升座的仪式后,才能称为方丈。

 

为什么不能从礼佛者头前经过?

答:从礼佛人的头前直过,一是自失尊敬;二是乱他观法,罪过很大。应该远绕而过,这样彼此都不会干扰。

 

礼佛有哪些种类?

答:一,我慢骄心礼——自认为自己了不起,身虽然礼拜,心里没有恭敬,表面看来很恭敬,实际内怀我慢;二,唱和求名礼——但求名利,诈现威仪,口里唱着佛号,心不知想到那里去了,不是真供养;三,身心恭敬礼——口里唱佛号,心内念佛身,相好光明,好象就在眼前,身心恭敬,没有散心杂念,供养礼拜,情无厌足;四,发智清净礼——所谓慧心明了,达到佛的境界,内外清净,虚通无碍,礼一佛,就是礼一切佛,礼一切诸佛,就是礼一佛,因为诸佛法身,体本都是融通的,礼法礼僧,亦都是这样的;五,遍入法界礼——所谓自观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性相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就是礼遍法界一切诸佛,就好象一室千灯,灯灯相照,如果这样观想,那么功归法界,德用无边;六,正观修诚礼——所谓摄心正念,恭对佛身,礼自佛不缘他佛,为什么呢?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平等正觉,一念无明,迷于本性,造成许多罪恶,如果能返照本觉,那么解脱的时间就不远了;七,实相平等礼——有礼有观,自他两异,用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能礼所礼,其性空寂。上面的礼佛,有是非深浅的不同。一至三是事礼,后四个是理礼。事礼中,前两个是错误的,第三个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礼佛,应该要学习后五种,千万不要学前面两种。

 

什么情况下不能礼佛?

答:律制有染不能礼佛。染有两种:一是不净染,就是上厕所后未洗净;二是饮食染,就是吃饭后没有漱口。(有些人乱说女人来了月经,污秽不能礼佛,那是错误的。)

 

听法要注意什么?

答:一,要提前进入讲堂,方可免得临时仓促,身心烦躁,不入法理;二,整衣平视直进,目不邪视,这个就是意业肃敬;三,坐必端正,这是身业肃敬;四,不乱语,是口业肃敬;五,凡是听法,必须闻而思,思而修,不能专计名言,也资谈柄;六,不能没有懂说懂;七,不能自己还没有领会,就在别处乱讲佛法。

 

 

什么是三慧?

答:闻、思、修称为三慧。闻须谛闻、思须审思、修须如实修持。闻、思、修三慧缺一不可,为什么呢?学道不闻法,就好象去宝山,而不问在那里怎么去;闻而不思,就好象知道宝山在那里怎么去,燃而却不计划怎样去;思而不修,就好象准备好了计划,却不行动不实行。只有三慧具足,才可得到三乘圣果。

 

我刚刚入佛门,不知道先学什么经?

答:应该先学习戒律和规矩,等自己稍微懂一些戒律和规矩后,再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喜欢禅宗,就看一些禅宗的经典;喜欢净土宗,就看一些净土宗的经典;喜欢其它各宗,也是如此。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暂时纪录在本子上,到有时间的时候,去寺院去请教师父。如果不先把戒律的开、遮、持、犯搞清楚,就先学习其它经典,是没有什么利益的,因为戒律,是一切佛学的根本和基础。

 

看经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一,凡是想要看某某经,必须事先告诉师父,能看不能看,应该看什么经;二,不能用口吹经书上的灰尘;三,不能在经桌上放置杂物;四,不能把非佛教的书放在佛教的书上,也不能把帽子以及衣服放在经典上;五,别人正在看经,不能在案前走来走去,扰乱病人心念;六,如果经书年久损坏,应该马上修补;七,如果居士三归五戒及菩萨戒还没有领会,不能学习别的经典;八,不能看伪造的经典,比喻寿生经、北斗经、血盆经、血湖忏等等;九,不能学习看相算命的书、医书、兵书、天文地理书、神鬼符水等书;十,不能不洗手就执经书,对经如对佛,不能戏笑;十一,不能把经书放得乱七八糟,也不能高声诵读,扰乱他人;十二,不能借别人的经书不还,或者不爱惜,导致破损。经是佛语,是佛开示修行法门的慈航,所以对经如对佛。受持佛经一句一偈,智的当下悟道,愚的亦可永为菩提种子。

 

进寺院要注意什么?

答:凡是进入寺门,不能从中央进,必须从左右两边进,如果从左边进左脚先入,从右边进右脚先入。不能无故登大殿游行;不能无故登塔;不能殿塔中涕唾。入殿塔应当右绕,不能左转,按照顺时针方向绕,绕三匝或者七匝,甚至十百匝,必须是单数,应该知道遍数。不能把雨具或者拐杖带进大殿,应该放在门外,或者放在寺里统一规定放东西的地方,那里有信众为你看守,不要带着包袱进大殿礼佛(一切东西都应该放在门外)。

 

为什么不能无故进殿、塔?

答:大殿是供奉佛菩萨像,宝塔是奉安舍利,都是神圣的地方。凡是进圣地,都应该恭敬礼拜,或者诵经持咒唱梵呗赞佛,这样一瞻一礼,一偈一句,功德无量。如果就好象观光游客,无事进殿塔中闲走,轻慢三宝,罪过很大。古人说的好:“无事不登三宝殿,等闲莫向塔中行,不因扫地添香水,纵有河沙福亦消。”

 

发心帮寺院做事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一,要爱惜常住的东西;二,要服从客堂的吩咐,不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三,如果洗菜、米,应当三易水;四,如果烧灶,不能燃腐烂的木材;五,如果倒赃水,不能倒在路中,不能高手扬泼,应当离地四五寸,慢慢到倒掉;六,如果扫地,不能逆风扫地,不能把垃圾放在门后;七,洗衣被,须男女的衣被分开洗;八,不能把热水直接倒在地上,须冷却了才倒;九,一切米面等,不能随便浪费,须爱惜;十,要有平等心,执事、清众一视同仁地看待,不分贵贱。

 

洗澡有哪些好处?

答:律制修行人,半月半月洗澡一次,除了生病或没有时间。洗澡有五种好处:1除尘垢;2治皮肤令一色;3破寒热;4下风气调;5少病痛。

 

在寺院上厕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一,想要大小便,有关就去,不要等到内逼来不及,才匆忙失措,有失威仪;二,应该换鞋去厕所,不能穿上殿用的鞋;三,须三弹指,提醒坑中啖秽鬼,及时回避,这样就不会触怒它们,彼此都不骚扰,并且心里默念:“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烛去罪法。”;四,不能低头看阴部、不能持草划不能努气作声、不能隔壁与别人说话、不能吐痰到墙壁上;五,碰到师父不能作礼,应该侧身避开;六,不能边走边系裤带,应当在厕所内整理好;七,大小便后要洗手,没有洗手不能拿东西,洗手应该默念:“以水洗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俺,主迦罗耶娑可。”(偈一遍,咒三遍。)

 

什么是吉祥卧?

答:睡觉之前,应该先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无常六念。修行人应该这种睡法——右肋而卧,两腿自然屈起、合口、舌抵上颚,右手枕在头底下,左手自然放在身体上,这个就叫吉祥卧。因为这种睡法,能令身得安稳,心无动乱,睡不昏沉,夜无恶梦。须知,仰卧是阿修罗;覆卧是饿鬼;左卧是贪欲人。

 

什么是非时说法?

答:如果在家人不信三宝,不尊敬僧伽,不喜欢听闻佛法,在这样的在家人前,不能对他们说法。如果不注意随便随地就向他们说法,不但不能弘法,反灭佛法。因为这种人不领会,就会诽法谤僧。有些出家人,为了能得到别人的供养,不管别人信不信,就随便说法,这是很不应该的。

 

请问有几种人问法不用回答?

答:律制有五种人问法不用回答:一,试问;二,无疑问;三,不为悔所犯故问;四,不受语故问;五,故意刁难而问。学人曾经碰到这些问题,说了不如法,不说又怕违道,后来学人查了许多佛经,才知道是不能回答的。

 

出家人到居士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本来这个问题学人不回答,这不是居士要关心的问题。但是又想到现在是末法时期,居士难以识别真伪,所以就简单地讲讲。出家人到居士家要注意:一,有上座才能做,不能胡乱坐;二,不能多笑,不要夜晚到居士家;三,主人设食供养,虽然不是法会,亦不要失仪规,主人设食供养,不论大小都是福田,出家人到了,就是法会,主人信心,就是道场,所以吃饭前,要合十念供养偈咒,出食,作五观想,吃后要结斋;四,男女之间要保持距离,不能单独在一起;五,如果由于天气或者身体方面原因住在居士家,应该独自睡一室,多坐少卧,一心念佛;六,不能左右邪视,不能杂语;七,不能诈现威仪,假装老修行或者老禅师的样子,求得居士的恭敬;八,不能妄说佛法,乱答他问,显得自己见识渊博,求得恭敬;九,不能象俗人一样,互相送礼;十,不能管在家人的家务事情,不能杂坐酒席;十一,不能结拜在家人为干父、母、兄、弟、姊、妹;十二,不能讲说出家人内部事情。

 

为什么必须尊重僧人?

答:僧人以释迦为姓氏,以如来为归宿,以如来的教法为资养色身,以佛慧为生命,以修禅定所得到的快乐为精神食粮。所以不仰仗世俗之人,不经营世俗家庭,不追求肉体长生,不贪恋生命,不畏惧死亡,不贪求美味。他有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有禅定来收摄身心,有佛慧来分辨事物。所谓戒律,指清除贪嗔痴三种迷惑,终身不受其污染;所谓禅定,指恬静思考,整肃精神,终日不昏乱;所谓佛慧,指崇尚德行,辨明迷惑,使自己合于道理。以此修行叫做因,以此成就叫做果。他不说假话,所以最受人相信;他提倡无我,所以真诚谦让。他有威严可以警戒,有规矩可以遵守。他给世人带来福址,能化导世人。僧人,他是人中最高贵的;他心胸广阔,他德行周备,他所行的道是伟大的。他是贤人,但是他不是世俗的贤人;他是圣人,但是他不是世俗的圣人。他是出世的最高的圣贤,僧人这样能不尊敬他吗?

 

什么是痴和尚、哑羊和尚、鸟鼠和尚、秃居士?

答:不明白因果报应,不知道自己的本性,不知道种庄稼的艰难,不知道施主所施的东西难以消受,只知违反戒律,奉养个人,身材高大漂亮而没有智能,佛称他为“痴和尚”;有舌头而不能说法,佛称他为“哑羊和尚”;似僧人非僧人,似在家人非在家人,佛称为“鸟鼠和尚”或“秃居士”。

 

什么是修行人八件大事?

答:一,拜佛——敬佛的德行;二,念佛——感佛的恩情;三,持戒——履行佛的行为;四,看经——明白佛所说的道理;五,坐禅——达到佛的境界;六,参禅——与佛的心地符合;七,得悟——证成佛说的道理;八,说法——具足佛的愿力。

 

在家人如何修行?

答:修行人应该把生死二字贴在额头上,每天十二时辰,讨求生死大事才好。如果只是随群逐队,哄哄闹闹过日子,一日忽然死了,阎王老子找你时,看你怎么办。要是做功夫,必须时时检点自己,刻刻提醒自己,那里对修行有帮助,那里对修行无益,那里对,那里错。有一种学佛法的人,经又不看,佛又不拜,才坐到蒲团上就打瞌睡,等到醒来,胡思乱想。才下蒲团,又和人说闲话,这样学佛,何时能了生死。希望大家除去我慢,开智能,忠于自己的信仰,回心向善。应该来世转生,胜过今生,不要今世胜过来生。

 

为什么说做人难?

答:难在天资、学问、见识、气度涵养。有天资然后有学问,有学问然后有见识,有了见识然后才有气度涵养。天资不高,学问不广博,见识不高明,气度涵养不雅致,也是不行的。天资不高那么就平庸,学问不广博那么就窒碍,见识不高明那么就暗昧,气度涵养不雅致那么就粗野。天资高才有智能,学问广博才明达,见识高明才正确,气度涵养雅致才有文才。这说个都具备了,才是做一个合格的人。另外不知道修行多少次,才能投个人胎,所以做个合格的人真难。

 

为什么佛教弟子要注意现象意识?

答:因为每一个佛教徒,不管是出家或者在家,他们(她们)的所作所为都代表着佛教,佛教在世人心目中地位的高底,将取决于佛教徒形象的好坏。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起形象意识,出家人要有出家人的品格和威仪,做出家人的本分事;在家信众要按在家的戒律来要求自己,持五戒、行十善。好的形象,实际上就是对世人行不言之教,这就叫“以身表法、以身弘法、以身护法。”

 

为什么佛教弟子要有本分意识?

答: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要尽自己的本分。出家人的本分就是修行和弘法;在家人的本分首先是尽好自己作为普通人应尽的世间义务,其次是搞好个人的修行并且扮演好护法的角色,如果尽了自己的本分,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工作干得出色,心态安详,自然就能吸引那些不信佛的人来亲近佛法。在家信众失去本分的现象很普遍,很多人常常借修行为名,终日谈玄说妙,自绝于社会人群,人际关系搞得很僵,不安于自己的工作,逃避家庭责任和社会义务,给别人的印象是,不学佛时还可以,学佛后变得古怪起来,这叫“以身谤法,以身毁法。”

 

杀戒的犯罪要件有哪些?

答:有五个:一,有生命的众生;二,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三,故意起杀心;四,运用各种杀生的方法;五,被杀害的众生死亡。

 

杀戒的犯罪品类有哪些?

答:上品——杀诸佛、圣人、师、僧、父母犯逆罪,杀人犯重罪;中品——杀天、龙、神、鬼犯中罪;下品——杀畜生及异类旁生犯轻罪。

 

杀戒的开缘有哪些?

答:有三个开缘:一,无意杀生不犯;二,疯了失去理智不犯;三,救众生而杀生不犯,比喻为了救大多数众生,而自己甘愿堕地狱的杀生,虽然犯了杀戒,但是由于其发心是救众生的菩萨精神,所以虽犯无过。

 

杀生的果报怎样?

答:一,犯逆罪的,堕阿鼻地狱;二,犯重罪的,失去戒体(破戒)不通忏悔;三,犯中罪以及轻罪的,通忏悔,应该马上到师长前,发露忏悔,忏悔之后,仍然恢复清净,但是杀生一命,还是要偿还的。

 

我的淫心很重,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降伏?

答:由于时间关系就简单地讲四种降伏淫心的方法:一,《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如果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二,观念法门——如果有男人女人,多贪色欲的,立即想如来马阴藏相,欲心就会停止;三,九观想——于人的身体起九种观想,淫心就会消除:1死想,2胀想,3去瘀想,4坏想,5血涂想,6浓烂想,7虫啖想,8散想,9白骨想;四,不净观——种子不净、住处不净、自相不净、自体不净、毕竟不净。这样观想,便知道自己全身不干净,所以淫心立即消失。

 

众生轮回六道的生死根本是什么?

答:一切众生,所以轮回六道,都是由于淫欲未除,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生死根本,欲为第一,不动淫欲,就没有投胎的事情,所以淫欲是轮回六道的生死根本。

 

农作物生了害虫应该如何处理?

答:农作物生虫,洒大悲水驱逐之,令它得善处,我除灾害,皆大欢喜。但是洒大悲水,一定要有信心、有耐心,才有感应。必须在佛前至诚祈祷菩萨显灵,并且念大悲咒加持,必定会有成效。如果由于因果或者福报的原因,还是不能清除害虫,那么只有用农药处理了。(一般情况下,跟你没有因果关系的害虫,都已经离开了。)

 

听别人说日本的僧人可以娶媳妇,那么中国的僧人也可以这样吗?

答:不可以,因为你们误会日本僧人,可以娶媳妇,实际上只有净土真宗的传教师,可以娶妻生子,须知日本净土真宗的传教师,是居士身份,并不是“结婚比丘”。另外,日本其它各宗派的僧人,都是严守戒律的。为什么日本净土真宗的传教师可以娶媳妇呢?是起源于摄政关白时代,亲鸾上人年轻漂亮,善于说法,很得朝野钦敬。当时摄政王关白的女儿,喜欢爱上了亲鸾,很想逼亲鸾还俗结婚,刚好亲鸾的师父法然上人,弘扬净土“依靠他力了生”的法门,于是关白询问法然上人道:“我今在家,上人出家,我们同是念佛,是否功德同等——同生西方,同了生死?”法然上人回答说:“是一样的”(按净土法门,出家众可得上品往生,在家众最高仅能中品往生。)。关白抓住这句话就说:“既然出家在家念佛功德同等,那么就请上人命令高足与小女结婚。”亲鸾惧于关白的淫威,如果不答应他,他就会毁佛,会给佛教造成严重后果,于是就舍戒还俗结婚。后来由于亲鸾善于说法,信众很多,于是独成一派,就是现在的日本净土真宗。他们并不“自称僧人”,是以“居士身份”传教的“佛教讲师”。但是目前我国,有些不讲修行的出家人,东施效颦,根本不了解日本传教师,娶妻生子的根源,也学这样做,岂不贻笑大方。

 

僧人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答:主要特色是:僧装、素食、独身。只要能坚持这三点,才是合格的僧人,另外还要融入僧团,这点也很重要,因为现代人的根器差,只有融入僧团,才能有警策有约束,才会知道应该怎样正确修行。

 

大小乘的修证果位有哪些?

答:小乘有七贤四圣,大乘为三贤十圣。小乘的七贤是:1,五停心观、2,总相念住、3,别相念住、4,暖法、5,顶法、6,忍法、7,世第一法;四圣果是:1,须陀恒果、2,斯陀含果、3,阿那含果、4,阿罗汉果。大乘三贤:1,十住、2,十行、3,十回向;十圣就是十地。

 

有些僧人经常讲这个寺院那个师父不行对吗?

答:当然不对,而且还有很大的罪过。有些不讲修行的出家人,为了拉信众,不惜用妄语、恶口、诽谤别的寺院以及别的师父,妄想以为这样可使信徒到自己的寺院,或者拜自己为师。他那里知道,信众听到你们出家人互相攻击,为了避免是否,以后干脆什么寺院都不去,也不会再去亲近出家人了。这样愚蠢的僧人,既损人又损自己。向在家人说出家人的过恶,会永远不得成佛的,因为他的法身已经坏了。象这样堕落的出家人,你们干什么和要理会他呢?正信的居士,应该疏远他,使他没有市场。但是目前这类“出家人”的市场却很大,其原因是他们大多会故作玄妙,既会看相,又会算命,又会看风水,甚至预测未来,迎合了一些不是正信的信徒,久而久之,正法却没有市场,真是可悲。

 

饮酒有哪些过失?

答:有三十六种过失:1,资财散失;2,现多疾病;3,因与斗诤;4,增长杀害;5,增长嗔恚;6,多不遂意;7,智能渐寡;8,福德不增;9,福德转减;10,显露秘密;11,事业不成;12,多增忧苦;13,诸根暗昧;14,毁辱父母;15,不敬沙门;16,不信婆罗门,17,不敬佛;18,不敬法僧;19,亲恶友;20,离善友;21,弃饮食;22,形不隐密;23,淫欲旺盛;24,众人不悦;25,多增语笑;26,父母不喜;27,家属嫌弃;28,受持非法;29,远离正法;30,不敬贤善;31,违犯过失;32,远离Lipan;33,癫狂转增;34,身心散乱;35,作恶放逸;36,身坏命终,堕大地狱。

 

什么是不着着香华幔?

答:华幔是妆饰品的代表,不着着香华幔,包括不能戴耳环、项链、手饰等妆饰品。

 

什么是不香涂身?

答:就是不能用香水、雪花膏、胭脂、花粉等一切有香味的化妆品,涂抹身体。

 

什么是不歌舞倡伎?

答:歌就是唱歌是口过;舞就是跳舞是身过;倡伎就是吹箫弹琴,操奏乐器,是身口都犯过。歌舞倡伎如果是由意业发号施令,便是意过。现在的电影、电视,还包括打麻将,下棋等等,都是属于这条戒的。如果自作歌舞倡伎,那么身、口、意三业都不清净。有些人讲,看电视只看新闻不犯戒,这个都是错误的。

 

什么是不往观听?

答:也就是上面所讲的种种,不要故意去看去听去玩,如果无意碰到不犯。

 

什么是不坐高广大床?

答:佛制修行人睡的床规格是:高一尺六寸,宽四尺,长八尺。超过这个尺寸的,就叫高广大床,如果坐在上面或者睡在上面,都是犯戒。

 

 

什么是过午不食?

答:就是过了中午就不能吃饭,按照中国的计算,就是过了中午十二点,就不能吃饭。(前面也讲过原因了)

 

我守戒律但不懂威仪(规矩)行吗?

答:戒律是“体”,就是止持;威仪(规矩)是“用”,就是作持。如果有戒律没有威仪,那么戒律就是虚设,亦没有得到戒律的体;如果有威仪不守戒律,那么持犯无从依据,亦没有达成威仪的用。有戒律有威仪,内外一如,才是修行人。这才是佛的真正弟子,也就是有资格当众生依止的规范,就能得到众生的恭敬。

 

什么是三学?

答:一,持戒——欲脱离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必须持戒;二,听教——因解起行必须听教;三,参禅——悟明心地务必参禅。

 

什么是三无漏学?

答:一,摄心为戒:初学持戒摄诸妄想——戒是定之本;二,因戒生定:戒行清净便容易得定——定是慧之体;三,由定发慧:定性现前发无漏慧——慧是定之用。

 

在家烧香拜佛,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首先要做到三个不妨碍:一是不妨碍社会秩序;二是不妨碍生产秩序;三是不妨碍生活秩序。前面两条比较容易做到,最难的就是不妨碍生活秩序,生活秩序包括个人的生活、家庭的生活、邻里的生活、社区的生活,还有精神、物质、饮食、起居等都是生活。不要只想到自己烧香念佛的重要性,而对家里其它成员和隔壁邻居想得太少,不管是早上四点,晚上十二点钟,把木鱼敲得响响的,把念佛声音念得大大的,把香烧得旺旺的,想我在念佛,你们还在睡觉,你们这些地狱种子,我念得大大的,敲得响响的,让你们种种善根。却不去想想他们是不是难受,心里是不是骂你,你这样做是违反宗教政策的。宗教政策里规定,公民有信仰的自由,也有不信仰的自由。因此希望在家信众,一定要注意不妨碍生活秩序,应该顺其自然,千万不要勉强。

 

全家人都反对我信佛,我应该怎么办?

答:最好你暂时放弃信佛,千万不要勉强,不要认为自己已经学佛多年了,要放得下。你要靠自己好的心态、好的言语、好的行为来感化他们,要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家务活自己多干点,对家人多体贴些。年老的人多关心年轻的人,要把菩萨的精神在具体的家庭生活中体现出来。菩萨的精神就是慈悲的精神,你要把你的慈悲心在家庭生活中体现出来,你就可以慢慢地感化你的家人,让他们也和你一起来信佛,这样,他们不但不会反对而且还会支持和帮助你的。

 

 

什么是正信?

答:归纳起来只有四句话(净慧大和尚经常讲的):一,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二,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三,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四,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什么是正行?

答:一,以三学为修行的总纲;二,以四摄为利他的方便;三,以六度为修行的正行;四,以老实做人为修学的起点;五,以轻安明净为修学的验证。

 

怎样才能让信众的信仰变得更加坚固呢?

答:不是说让信众拿了归依证,他的信仰就坚固了,这需要有长时间的净化过程。出家人不要只想到信众布施,还要想到怎样向信众布施,布施给他法、布施给他欢喜、布施给他希望、布施给他温暖和关怀。出家人要平等地看待信众,对他们要一视同仁的欢喜。你能够做到平等,你就能够摄受众生;你自己有良好的佛法修养,你就能够教化众生;你能够时时刻刻给人以欢喜、亲切、关怀,你就能够令众生生信。只要能做到上面那些,信众的信仰就会变得更加坚固。反之,你用分别心来对待信众,信众就会感到失望,那么如何能让众生生信。

 

师父每次走我都哭,很想师父对吗?

答:是不对的,应该用聚散随缘的心情来看待。我们修行人,一定要破掉这个情执,才能了生死。但是反过来讲,在一起相处久了,彼此想念,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毕竟是有情众生,有情就是有感情,有感情就会想念。所以要多想想无常,就会克服这个毛病。

 

我是共产党员能信仰佛教吗?

答:不能,因为你已经信仰了共产党,就不能违背自己的誓言,而去信仰别的宗教,这样做不但违反了贵党的党章,这是很不道德的,而且我们佛教也不会接纳的。除非你向贵党组织要求辞去党员资格,经过你组织的批准后,才可以。

 

我的家人认为我身体差,不要我信佛对吗?

答:信佛跟身体的好差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这是你的家人误解了。实际上越是苦恼人,越容易受益,因为他的心是真挚的,一心求佛菩萨保佑的缘故。大约估计四种可能使你的家人产生误解:一是你执着于修行,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使你的家人担忧,所以你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因为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二是吃长素,你的家人误认为素食没有营养,使你的家人担忧,所以你不要执着,因为在家居士,是可以吃五净肉(六斋日除外)的;三是你接触的都是一些不讲修行没有威仪的师父或者是一些故作神秘的居士,使你的家人担忧,怕你跟他们学坏了,所以你一定要注意,都接触一些良师益友,改变家人的态度;四是整天在外面乱跑,回来身体不舒服,使你的家人担心,所以要注意,因为修行就是修心,不是从外面能跑回来的。

 

为什么法师经常讲“先把人做好再来学佛”呢?

答:因为只有把作为一个普通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做好了,才能得到社会和家人的认可(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安于本职工作、孝顺公婆或者岳父岳母、团结邻里、体贴丈夫或者妻子、关心子女。),才是一个合格的人。只有是个合格的人,我们佛教才接受你,学佛才有收益,才有好处。反之,如果工作不做、家务活不干、不关心团结人,象这些人社会上都不要,佛教要你们干什么?要了只能败坏佛法,根本得不到学佛的好处。曾经一个居士的家属跟学人讲,他的媳妇整天在外面帮助别人修庙,早出晚归,家里乱了,家务活不干,孩子不管,孩子们都说他妈妈疯了,没有信佛是个贤妻良母,信佛后怎么变得这样。你看没有把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做好,就会造成这样的后果,然而我们佛教却要给他背黑锅,所以学人常讲,“先把普通人做好再来学佛”这句话的。

 

是不是真和尚头是有戒疤而假的没有?

答:不一定,戒律上并没有严格规定,受戒一定要燃戒疤,那是个人的发愿,这与《梵网经菩萨戒本》燃身供佛之说有关。所以识别真假出家人,并不一定看他头上有没有戒疤,而是看他守不守戒律有没有威仪。反过来说,假和尚绝对不会在头上燃戒疤,因为这:一不利与还俗;二他也发不了那个愿,吃不了那个苦。所以,这也是个识别真假和尚的简单方法。

 

 

什么是菩萨?

答:菩萨,原是印度梵文的Bodhisattva的音译,全译是“菩提萨踱”,意译“觉有情”。觉是觉悟、觉了、觉知、觉见的意思;有情是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也是众多生命的意思。但是众缘和合的众多生命之中,有的是有情爱以及情性的动物,有的是没有情爱以及情性的植物和矿物等等。这里所说的众生,是指有情爱以及情性的生命,所以称为有情。组合起来有两重意思:一重是发心上求无上觉(佛)道的有情众生,并且也发心启化一切有情众生都得无上觉(佛)道;二重是自己已经悟见了觉(佛)的本性,同时也要使得一切有情众生都能悟见各自本具的觉(佛)性。概括起来说,便是上求佛道以自觉,下化众生以觉他,这就是“菩萨”。

 

“菩萨”之名如何得的?

答:菩萨,是由于实践了成佛之道而得名;成佛,是由于实践了菩萨之行而得果。菩萨道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萨道的结果;要成佛,必须行菩萨道,行了菩萨道,必定成佛。

 

信佛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答:我们信佛学佛的目的,是希望我们自己也成为佛。但是佛的境界,是至高无上,至妙、好、大、刚、圆、明、实、真的,成佛的道路,也是非常艰巨而且漫长。一个人才最初信佛学佛,要经过漫长的时间过程,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佛虽然是难成的,终究是能成的,不过要付出努力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的菩萨行或者菩萨道。不断地洗刷自己从无始以来就玷污了自性觉(佛)体的烦恼无明。自己的烦恼无明,也不断地帮助他人(众生)洗刷从无始以来就玷污了自性觉(佛)体的烦恼无明。自己洗刷烦恼无明,可以增长智能,用以自照,也用以照人,协助他人洗刷烦恼无明,可以增长自己的福德,用以自利,也用以利人。这就是智能与福德双修变成的菩萨之道,也就是逐段前进逐层向上的成佛之道。

 

菩萨的品位有哪些?

答:因为成佛之因的菩萨道,是漫长而遥远,所以佛经中将之分为许多的阶段与层次。菩萨品位,按照天台宗的判别,分为藏、通、别、圆四种菩萨的分类。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五十二位的菩萨。

 

什么是通教的菩萨?

答:通教的菩萨,是通于三乘根器的一类,是以十地的阶段,概括三乘的层次。初地是初信的凡夫、二地是贤者、三(四)地与小乘的初果圣人相同、五地同小乘二果、六地同小乘三果、七地同小乘四果阿罗汉、八地同小乘辟支迦佛、九地从空出假,获得法眼而习气将尽,称为菩萨地、十地便是佛地。

 

什么是别教的菩萨?

答:是专摄界外根器的一类,根器不一,所以称为别教。分五十二个品位,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熟称的分别法。

 

什么是圆教的菩萨?

答:圆教的菩萨,与别教不同的是,别教是次第渐修的,圆教则是一心圆具的。所谓,以圆闻圆修而修于圆行。别教的位次是各别的,是要逐级修证的,圆教虽然也是有凡夫贤圣的差别等次,但是那是能够位位相融,阶阶相摄的。圆教的凡夫(外凡五品)位,便可称为佛,那叫做观行即佛;贤者(内凡五品)位,称为相似即佛;圣者(十住)位,称为名字即佛;经过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位时,才是究竟即佛。圆教的初信,便可称为成佛,但是那仅仅是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佛,而不是究竟圆满的佛。

 

什么是十信?

答:所谓十信,又叫十信心:1,信心;2,念心;3,精进心;4,慧心;5,定心;6,不退心;7,回向心;8,护法心;9,戒心;10,愿心。

 

什么是十住?

答:1,发心住;2,治地心住;3,修行心住;4,生贵心住;5,方便具足心住;6,正心住;7,不退心住;8,童真心住;9,法王子心住;10,灌顶心住。

 

什么是十行?

答:1,欢喜心行;2,饶益心行;3,无嗔恨心行;4,无尽心行;5,离痴乱心行;6,善现心行;7,无着心行;8,尊重心行;9,善法心行;10,真实心行。

 

什么是十回向?

答: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心;2,不坏回向心;3,等一切佛回向心;4,至一切处回向心;5,无尽功德藏回向心;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8,如相回向心;9,无缚解脱回向心;10,法界无量回向心。

 

什么是十地?

答:1,欢喜地;2,离垢地;3,发光地;4,焰慧地;5,难胜地;6,现前地;7,远行地;8,不动地;9,善慧地;10,法云地。

 

在家里敬佛时,要烧几根香为适宜?

答:一般情况下,在家里供佛,最好是烧三根香,因为这样就是供的是三宝(佛、法、僧)香,是最如法的。如果摆放佛龛的房间很小,烧一枝香也可以,只要用虔诚的心去供养,一枝就可以代替三枝,甚至千万枝香。

 

在家供佛是不是早晚都得上香?

答:这个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如果条件许可有时间的话,早晚应该上香,这样做的就会比较圆满,有始有终。如果条件或者时间不许可的话,只要早上起来,首先自己洗刷干净,然后给佛菩萨换一杯净水,烧一枝或者三枝香,拜三拜也就行了。如果能长期这样坚持,也就很难得了。

 

是不是亲近大寺院的师父不要亲近小庙的师父呢?

答:处于末法时代的众生,又不明了师父的好坏,最好是亲近大寺院的师父比较好,因为他既然能在大寺院里生活,肯定是守规矩的,也就是说戒律是清净的。况且大寺院有众多的师父们在一起共修,所有的一切都会如法,共同照顾、共同监督、共同修行。然而小庙的师父,由于二三个人住在那里,没有长住的规约,就会变得散漫(末法时代的众生,根基都比较差,很难凭意志约束自己的行为。),很难有什么修行和作为,也就是说不是我们亲近和依止的对象,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小庙的师父们由于因缘或者因为根基好想独立修行,这些也是可以了解的。

 

经常看见出家人化缘,他们是真的出家人吗?

答:可以肯定地讲,在外面化缘的所谓“出家人”,肯定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因为普通出家人根本不用到外面去化缘,长住会承担其的一切。这些所谓的“出家人”,都是骗子伪装的,他们穿著出家人的衣服化缘,说这里修庙,哪里塑菩萨等等,欺骗信佛的人和善良的群众。派出所曾经抓了几个这样的骗子,从他们身上搜出的戒牒以及某某化缘本等,全部都是违造的。因此希望大家警惕和提防这些假出家人,免得上当受骗。

 

为了常常向出家人亲近,因此长期把出家人供养在家里,这样做对吗?

答:当然不能把出家人长期供养在家里,出家人应该生活在寺院里。这要看什么情况,有些情况下是可以开的,戒律上是这样规定的:一是年龄在六十岁以上(其中戒腊最少十年以上),年老体弱,不能适应长住的生活,有发心的居士,可以接回家去长期供养;二是有传染病或者严重难治的病,在寺院里不能好好疗养,短时间内又不能痊愈的年轻(六十岁以下)出家人,有发心的居士,也可以接回家去供养(但是身体痊愈后应速回寺院)。这样做,功德很大。然而现在有许多在家人,喜欢把年轻的师父供养在家里,这样做不但没有功德,而且有很大的罪过,因为这样就会促使年轻的出家人不好好修行,甚至还俗。出家人只要有三次,没有参加布萨诵戒(有特殊情况或者请假的除外),僧团也就不承认其是出家人了。因此希望居士不要轻易把师父供养在家里(上面所说的两种除外),如果不相信因果,那么后果自负。

 

居士能在家里搞佛教流通处吗?

答:不能,必须是佛教组织(政府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才可以办佛教流通处,比喻居士林、寺院、佛教协会。有些居士在家里办了佛教流通处,其向工商部门申请批的却是经营工艺品,先不论有什么功德,首先他(她)便违犯了戒律——妄语戒,根本就没有功德可言。而且更加严重的是违反了宗教政策,不是在宗教活动场所搞宗教活动,破坏了佛教的良好形象。另外还有些社会上的人,也经营佛教物品(他们向工商部门申批的也是经营工艺品),牟取暴利,这严重干扰了佛教的整体形象。我们有机会会向政府反映这个情况,杜绝类似的情况出现,已保证佛教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相信政府会支持我们的。

 

我请的佛像没有开光是不是就不灵呢?

答:只要心中有佛,佛像开不开光都是一样灵验的。但是我等众生,由于宿世业障深重,越是不神秘容易得到的东西,就越不知道珍惜。所以通过开光的神秘和隆重仪式后,就会注意,不至于懈怠。开光后不注意或者懈怠了,心里就会想到活的佛、菩萨在那儿,自己就不敢胡作非为,那么学佛一定会有成就。另外还需要向你们说明一点,并不是所有的出家人都可以给佛菩萨像开光的。给佛菩萨像开光的出家人,必须是接过法的戒律清净的师父,是某一个宗派的法子,也就是说是某大丛林的方丈,或者是候补方丈,只有这些师父才有本领给佛菩萨像开光。一般的师父自己还是凡夫,那里有资格给佛菩萨像开光。因此,信众想在家里供佛菩萨像,最好到大的寺院流通处去请,因为这些佛菩萨像,都经大和尚或者接过法的师父们开光过了。

 

什么是接法?

答:佛教最重要的宗教仪式之一,是指为了延续某一宗派法脉,上辈祖师将某一宗派的法传给得意弟子的仪式。比喻临济宗第几代、云门宗第几代、法眼宗第几代等等。

 

出家人能给别人算命、看风水、看手相吗?

答:原则上是不能的,因为出家人的正业是修行,是弘法利生,是为了了生脱死。正统的出家人是不会给别人算命、看风水、看手相的,因为哪些都是迷信和不究竟的。如果为了因缘,必须要这样做,偶尔做一做也无妨。但是一定要注意分寸,免得让世人诽谤佛教。

 

什么是六和敬?

答:六和敬就是:一,身和共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悦;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为什么需要忏悔?

答:小乘戒不到阿罗汉果,不能保证绝对不犯、绝对清净;大乘戒不到佛果,也不能保证绝对不犯、绝对清净。所以凡是佛教戒律,除了重罪,都有忏罪的方法。这是佛的慈悲方便,如果一切戒律,只有犯法而没有忏悔法,那么任何一个众生也没有学佛成佛的可能了。

 

有哪几种忏悔法?

答:有三种:一是作法忏;二是取相忏;三是无生忏。三种忏悔法实际共分为两大类。其中作法忏、取相忏是属于事忏;无生忏属于理忏。忏悔法,是佛教不同于别的宗教,最根本的区别。

 

什么是作法忏?

答;所谓作法忏,就是戒律上所规定修行人的悔罪法,是依照规定的作法而说罪悔罪。作法忏能灭戒罪,但是却不能灭烦恼性罪。

 

什么是取相忏?

答:所谓取相忏,就是在佛菩萨形像前,虔诚忏悔,得见好相。什么是好相呢?好相就是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等种种异相。取相忏能灭烦恼性罪,但是却不能灭障碍中道观的无明。

 

什么是无生忏?

答:所谓无生忏,就是正心端坐,默观万法空如,然而又即真即俗,中观现前,开佛眼而破无明。无生忏能灭无始的无明。这个忏法,如果能修成,最少已经到初地以上境界了。

 

什么是事忏?

答:就是用事相来达成悔罪的目的,所以称为事忏。比喻作法忏、取相忏。

 

作法、取相、无生三种忏法能一起用吗?

答:如果能将作法、取相、无生三种忏法,相互并用那是最好的。取相忏与无生忏是化教的通忏法,是通用于大小乘的,也通用于在家人和出家人的;作法忏是制教的忏法,是限于小乘的,是主要适应于出家人而副及在家人的。如果仅仅依照化教的忏法忏罪,虽然灭性罪,但是戒罪仍然还在;如果仅仅依照制教的忏法忏罪,虽然灭了现前的戒罪,但是无始以来的业障性罪仍然还在。

 

佛教为什么要有羯磨法?

答:成就善举,要靠羯磨法;去除恶业,也要靠羯磨法。成善去恶的主宰,虽然是僧团大众,僧团大众之所以能成善去恶,仍然是依赖于羯磨法的促成。所以,一个没有会议的团体,绝对不是民主的团体,一个不行羯磨法的僧团,也就不可能是六和敬的僧团。

 

羯磨法有几种?

答:羯磨法的种类,共分为三大类,一百零一种。一,单白羯磨,或者称白一羯磨,意思是“唱言”,这是对于不必征求同意的事,向大众宣告常行惯行而应行的事情,唱说一遍就成,共有二十四种;二,白二羯磨,这是宣告一遍,再说一遍,征求大众同意,共有四十七种;三,白四羯磨,这是先作一遍宣告,再作三番宣读,每读一遍,即作一次征求同意,如果一白三羯磨了,众中默然的,便表示没有异议,于是就宣布羯磨如法,议案成立,一致通过,共有三十种。

 

佛教的羯磨法有什么精神特色?

答:羯磨法的精神,与现代的议会程序比较,那就显得更为庄严和神圣了。现代的议会提案,通常是三分之二投赞成票的,就算通过,有的则以超过半数为准,有的则以超过四分之三为准,但是却很少要求一致通过,才算合法的。然而,佛教的羯磨法,通常是要求一致通过的,只要有一人有异议,便是不和合,便是羯磨不成。{仅有“灭诤羯磨”是行黑白筹(投票)而取多数表决的。}但是在羯磨法中,也有规定:凡是如法、如律的羯磨法,便不许无理取闹而故意破坏。如果有一人无理取闹而破坏如法如律的羯磨法的,僧团便可对其一人而作羯磨;如果有四人以上的小集团无理取闹而别作羯磨的,便是破羯磨罪。所以,佛教的羯磨法,是一种极其神圣,而又极其周详的议事法。

 

羯磨具备几个条件,才可以成立?

答:按照羯磨法的规定,具备四个条件,羯磨才可以成立:一,法——即是羯磨法的本身,必是出于羯磨法的种类中的,法有心念法、对首法、众法的三类;二,事——或犯罪之事,或忏悔之事,或授戒之事,即是羯磨所行的事实,事有有情事、非情事、情非情合事的三类;三,人——举行某种羯磨时所规定应该参与的人数,便是人,人有一人、二三人、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的六大类;四,处——举行羯磨,必须有其处所,此一处所称之为界,所谓界,分为作法界与自然界的两大类,作法界又分有大界、戒场、小界的三类,自然界则分有聚落、蓝若、道行、水界的四种,作某一种类的羯磨,也各有其规定所用的界别。

 

请简单讲一下菩萨的阶位?

答:从初住到十回向,一共三十个阶位,就是菩萨的贤者位,通常简称为三贤位。十回向的最后一念,首先破一分无明,便入初地。十回向位修习中道观,以中道观破一分无明,便显一分三德,而证第三不退,称为念不退,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初地以上,便是圣位菩萨了。但是,也有的经上说,须八地以上,才是圣位菩萨。

 

什么是开佛眼?

答:圣位与贤位的分别,就是在中道观的修证与否。只要中道观修成一分,便破一分无明,便显一分三德,破除无明及显现三德的智能,便称为佛眼。所谓佛眼,实际就是指的体证不真不俗与即假即真的智能而已。能够体证了真俗圆融的道理,便是开了佛眼,但是此绝非止于口头说说,一定要彻心彻性地亲证之后,才能算数。如果没有彻悟,单靠一两次的显现,那都是虚假的,不能算数的。

 

什么是一切种智?

答:能够知道一切法一切相,空如寂灭,又能知道一切法一切相的种种分类差别,能够如此地空有双照,真俗圆融的智能,便称为一切种智。

 

什么是三德?

答:一,体证了佛性本体,称为法身德;二,如实明了觉知一切的法相,称为般若德;三,远离一切系缚而得大自在,称为解脱德。

 

什么是念不退?

答:是指了知生死本际、Lipan本际、烦恼本际、菩萨本际;生死Lipan,烦恼菩提,不一而异,念念能与佛智相应的意思。

 

菩萨的生死能有自己决定吗?

答:初地以前的菩萨生死,是由业力决定的,不得自主的;初地以上圣位菩萨的生死,是由自己的愿力决定的,能够自由作主的。所以菩萨到了初地以上,便能自由化现,虽是菩萨,而能分身百界,以佛的姿态出现,教化有缘的众生。

 

初地以上的菩萨怎样才能成佛?

答:初地以上的菩萨,要究竟成佛,尚须地地破除无明,地地分证中道,地地增显三德,地地开一分佛眼。到了第十法云地,再破一分无明,便进入一生补处的等觉阶位。到了等觉位的菩萨,除了佛陀,无人能够测知等觉于佛的不同之处。

 

什么是等觉?

答:就是相等于佛而又略微不同于佛的意思。

 

什么是一生补处?

答:所谓一生补处的生字,是指尚有一分变易生死未了的意思。凡夫与贤位的菩萨,有出胎入腹而又老病死亡的生死,称为分段生死;已了分段生死的圣位菩萨,自初地以上脱离三界的分段生死,他们每破一分无明,每更向上一层,也是称为生死,那是叫做变易生死。仅余一分无明,仅须更上一阶的等觉菩萨,便称为一生补处。另外还有《八相成道》中说,由兜率天下来人间,投胎、住胎、出世、出家、说法、Lipan之后,不再受生的意思。

 

什么是劫?

答:劫是梵语Kalpa劫婆的简称,印度通常是用作计算时间单位,所以对于劫的应用,非常广泛。劫的含义也有长有短,不过一般的解释是这样:人寿自八万四千岁,百年减一岁,渐渐减到人寿十岁,再由十岁,百年增一岁,渐渐又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如此的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称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通常经中所称若干劫的,就是指的大劫。劫是个很大的数,但在佛、菩萨眼中,却是个很小的数。

 

什么是阿僧祗?

答:所谓阿僧祗,就是梵语Asamkhya无央数的意思,这是印度大数字名称的一种,如果要问一阿僧祗究竟有多少?勉强可以说,以万万为一亿,以万亿为一兆,一阿僧祗的时间,大约为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劫。

 

菩萨的阶位很多,世间果报是否也不同?

答:菩萨,本来是出世而不离世的,为断烦恼,所以要出世;为度众生,所以要住世。菩萨既然在世间,自然会因为自己的福德而感得世间的果报。不过,这仅仅是菩萨感得的世间果报,而不等于非要得世间果报不可,因为菩萨的阶位越高,所能化现的范围与品类就可越多越广,越是高广,也越能底下。如等觉菩萨,可感三界之王,也可化三途之王。到地狱饿鬼中则为鬼王,到畜生中则为兽王,人中则为人王,乃至化为三界之王。所以不能肯定地说那一阶位的菩萨,一定要感得那一等级的世间果报。唯有其果报的等级,每一阶位,都有一个最高的限度而已。

 

所悔罪名的方法与所对人数怎样?

答:如下图:

 

罪名能忏罪名代号数所对人数

波罗夷A与学波罗夷ABC二十人

僧残B忏僧残C四人

偷阑遮C忏偷阑遮C三人

波夷提D忏波夷提

悔过法E忏悔过法CBEF一人

突吉罗F忏突吉罗CF自责心

 

注:忏悔,不是一种罪名就对一种悔罪的方式,有的一种罪名,用一种方式忏悔;有的一种罪名,要用二种,甚至四、五种方式忏悔。

 

菩萨层次及其修行时间怎样?

答:如下图:

 

阶位时间品位含义

凡夫位经一二三劫十信修十信、行十善、五戒、八戒、六度

三贤位第一阿僧祗劫十住常行八万四千波罗蜜,入空界住空性空位

十行常行八万四千波罗蜜,进入五法性空位

十回向习百万亿波罗蜜,入众生空无我空平等无别位

十圣位第二阿僧祗劫初地舍凡夫行,生在佛家习中道,破无明通向佛地

二地以证无相,入众生空,现万佛世界,六通变化

三地修习古佛道,所谓十二部经,并以此法度众生

四地上观诸佛功德下观六道众生,慈悲喜舍度众生

五地三界无明疑见皆空,因果内道外道,无不通达

六地上顺诸法,观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法一合相

七地无生忍诸法,观烦恼非有非无,三界最后一身,一入一出

第三阿僧祗劫八地舍三界报用八中忍无相慧,出有入无化现无常

九地复入上观,光光佛化,无生忍道,现一切佛身

十地入中道第一义谛行佛行处,受佛记位学佛化功

等觉百千阿僧祗劫修相好之因行过十地,解与佛同,入百千三味,集佛仪式用,似佛非佛,一切佛等

妙觉因圆果满,成等正觉,常寂常照,是佛果位

注:凡夫位——万劫奠信三贤位与十圣位——三祗苦行等觉——百劫修福

妙觉——佛的境界

菩萨断惑及世间果报怎样?

五十二位分位断惑分感世间果报

十信位伏三界见、思、惑上品铁轮王,化一天下;中品栗散王;下品人中王

十住位断三界见思惑开佛眼铜轮王,化二天下

十行位渐断三界尘沙开法眼银轮王,化三天下

十回向位伏无明,习中观金轮王,化四天下

初地以中道观,渐破无明,渐开佛眼七宝相轮,四天王

二地如上八宝相轮,忉利天王

三地如上九宝相轮,夜摩天王

四地如上十宝相轮,兜率天王

五地如上十一宝相轮,化乐天王

六地如上十二宝相轮,他化自在天王

七地如上十三宝相轮,梵天王

八地如上大应宝相轮,光音天王

九地如上白云光宝相轮,净天王

十地如上无畏珠宝相轮,净居天王

等觉如上觉德光宝相轮,三界王

妙觉法界一切无明,顿断千福相轮,法界王

注:我们应该从分位断惑的程度上,自己衡量一下,自己修持工夫,究竟已到了什么阶位。调伏见、思二惑,不受偏见、我见所迷惑,亦不受贪、嗔、痴等所动,尚不过在十信位中的凡夫而已。有些人自认为开悟,相信都受不起考验。

 

菩萨应当怎样?

答:被人称为菩萨,很容易;自己要被称为菩萨也很容易。但是要真正的做到菩萨的行为,那就难了。菩萨虽然分为凡夫与圣贤,不必要求初发心的菩萨做到跟圣位的菩萨一样。然而,菩萨行的目标是统一的,菩萨道的希望是相同的。我们虽然没有抵达目标,却不能没有希望。菩萨道是很难的,佛以许多身体的许多生命来为救济众生而牺牲,没有一点爱惜的心理。作为一个菩萨,既然不能作恶造罪,但是为救度众生,也绝不怕为救众生而自己作恶造罪。宿世的业报临头了,或者冤家债主光临了,菩萨只有欢迎欢喜而不恐惧害怕的,因为那可以将罪业的账目早日清理。作为一个菩萨,受持佛法,就要完全如法;受了佛戒,就要如律清净。菩萨要以坚决的信心,才能毕竟成佛;要能博学内外各种知识,才能顺化广大的众生;要以慈悯的心怀,柔软的言语,去接近众生,不可反而中伤他人。菩萨虽然不妨与妻子(丈夫)共同生活——在家菩萨,但是要如同防止冤家一样地谨防她(他)来破坏自己的道念;虽然谨防妻子(丈夫)如养冤家,但是终不得以冤家的态度对待妻子(丈夫),仍然需要经常爱护体惜她(他)的情意。菩萨应视女人(男人)如虎狼,但是也并不畏惧爱欲的破坏与动摇,因为菩萨的清净心地,如同莲华,虽然生于污泥而不沾污泥;菩萨是离欲舍欲的,虽然为度众生而入爱欲阵中,却不会因此而被爱欲之所玷污。菩萨独身居住深山中,不会感到恐惧;虽然共妻子(丈夫)生活在家庭之间,也好象是独处于深山之中,经常是在怡然安定的心境之下,没有痛苦与欢乐的思想分别。作为一个真正的菩萨,应该能够入水不沉、入火不烧,有人要脑袋,就给他脑袋,有人要什么,就给他什么;即使投身喂虎,也不怜惜身命,唯有如此,才是大士菩萨的功德。实际上十信位的凡夫是“名字菩萨”,或者叫“假名菩萨”,到了初地以上,才是“绍菩萨位”,而成为真正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