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酒品牌:美媒:中国为何在利比亚“后知后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8 22:58:57

美媒:中国为何在利比亚“后知后觉”

  美国《世界日报》9月8日载文《中国为何在利比亚问题上“后知后觉”》,摘要如下:


  利比亚战局正在走向尾声,虽然支持卡扎菲的残余势力,仍然在做困兽斗,但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范围,卡扎菲及其儿子所代表的旧势力,已经没有卷土重来的希望,独裁者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定局,下场如何,还有待观察。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际舆论依照惯例,还将“全国过渡委员会”称为“反对派”,可谓“落后形势”。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之前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利比亚国际之友”会议,就是让“全国过渡委员会”登台亮相,接受“冠冕”。

8月22日凌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被反对派攻占,意味着卡扎菲在利比亚长达42年的统治画上句号。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欧盟主要国家,美国、联合国、阿拉伯联盟国家、非洲联盟国家,总数计有60多国,但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独领风骚的金砖国家,只是以观察员的身分列席,其中包括中国。会议的主角,则是一直号称要让法国重返非洲的法国总统萨科齐,连美国的锋头都没有其劲。


  这也难怪,当初利比亚反对派竖起造反的大旗,法国和英国率先支持,在说服联合国让北约在其大旗下设立“禁飞区”之后,又是法国战机率先在卡扎菲控制的首都的黎波里投下第一枚炸弹,随后又第一个正式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地位,如今又组织第一次国际会议,让国际社会解冻利比亚高达15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重建,萨科齐的“豪赌”,为他赢得了“全国过渡委员会”的头号座上宾地位,让美国望尘莫及,让原来是利比亚最大的西方贸易伙伴意大利也紧张万分。


  美国在利比亚问题上不占上风,这不能怪总统奥巴马没有眼光,他在第一时间参与军事干预,但遭到美国国会的强烈反弹,认为总统在战争问题上“擅权自重”,因此百般阻挠。加上美国经济复苏迟缓,高失业率迟迟没有好转的迹象,因此奥巴马担心民意反弹,也难以独断专行,在利比亚军事干预上投入更多的战争资源,只能放手法国、英国带领北约军事力量,在利比亚纵横,美国成了配角。如今,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投桃报李,重视法国、英国,美国也就认了。利比亚问题,造成了北约在国际军事干预的领域中主导力量变更,欧盟声音强化,对未来影响如何,是否显示美国霸权的进一步衰落,值得后续观察。         而在这样的新形势中,地位最尴尬的,当属中国。利比亚变局,中国蒙受的经济损失最为惨重,当时撤出的劳工,数目也最大。在国际力量的合纵连横过程中,中国勉强在联合国同意设立“禁飞区”的问题上投了赞成票,但事后对北约扩大“禁飞区”为空中军事打击和干预的机制,一直持批评态度,对反对派势力,也采取若即若离的态度,给人“脚踏两头船”,政策有矛盾,偏向卡扎菲的印象。


  造成这种局势判断“失误”的原因有好几个,一是机械地坚持所谓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更把忧虑茉莉花革命的“国内视野”,投射到对利比亚局势的观察之中,内心期待卡扎菲当局能够挫败“反对派势力”,而没有看到卡扎菲的42年独裁统治,已经造成人心思变,外强中干,众叛亲离的局面,从而无法客观看待利比亚的变局,采取相应的务实措施;其二,中国的主流学术界,基本上是“揣摩上意”,为上面解释政策的学者居多,提不出独立的观察和见解,从而在国际事务上,尤其是面临局势突变的时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起不到任何积极的幕僚作用。其三,中国新闻机构的战地采访,常常是“瞎子摸象”,为既定政策提供片面的现场注脚,而不是实事求是,传达真相,反映民意,导致领导的“误判”,更为严重。事实上,在8月底,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领袖已经公开宣称,未来新的石油合同或者其他重建合同,不会给予没有积极支持反对派的中国、印度等国。


  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一方面要积极反省自己,不要把意识形态或者好恶投射到对国际事务的判断上,认清外交永远是现实的国家利益,积极弥补与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的关系,一方面则是要通过法国,以及中国与阿盟非盟的传统友好关系,多渠道下功夫,利用中国的经济优势,努力参与利比亚的战后重建,争取双赢和多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