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院小说女主穿越:丧 服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22:03:05

丧 服 2

丧服也叫孝服。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守制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佛、道两教兴起后,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穿孝、戴孝,谓之成服。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按周礼所传统下来的定制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谓之遵礼成服。

《仪礼丧服篇》把汉族的孝服分为五等。即斩续(缭,亦作衰。音崔)、齐绩(齐,音资)、大功、小功、缌麻谓之五。这种服制对于满、蒙等其它民族也有一定的影响。

五服在历史长河中,有传承,有变异,但两千年来,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定制。

最重的孝服是斩续,也作斩衰。古代孝服上身日衰,不身日裳。所谓斩,就是孝服不缉边际。这里不说剪裁,而说斩是表示极度哀痛。

儿子、儿媳、未出嫁的女儿,为父、母穿孝;承重孙为祖父、祖母穿孝;妻子给丈夫穿孝。都用斩续的礼制。

斩缭的孝服是用最粗的本色生麻布做成的。其具体样式因地区不同,稍有差异。旧时,北京地区,男人头戴口袋底式的白布孝帽子,上边缀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余者类推。南方人戴三棵冠(用竹皮做成三道操,上边带有纱布帘)。还有的外乡人戴麻冠,披麻柬。身上一律皆穿大白孝袍子,大领,无钮绊,只钉飘带。下摆不砸边际。孝袍里边为灰布衬衣。腰间束白布孝带。外乡人束麻缕,直托地下。脚穿青布鞋,绷上粗白布,如双亲均已不在世,就将鞋蒙严,如还有一亲在世,则露一点青后跟。妇女例用麻花包头和搭头布。就是用粗自布拧成麻花,其粗细、大小,近似蒜辫。捻成圈,如帽口大,套在头上,前高后低,成桃形花圈状,谓之麻花包头。下垫方布,谓之搭头布。凡梳苏州撅、喜鹊尾、平三套的妻媳或直系妇女,都要先换白纂或包上白布,换系白头绳,然后戴上搭头布,包头。麻花包头以花少为孝重。妻子为丈夫穿孝,大儿媳妇为公婆穿孝,均用单花包头。

妻子为丈夫穿孝,麻花包头上还有白棉球五个;姨太太包头上只有三个;儿媳妇、女儿等也有三个白棉球,但当中一个是红的。正如清初朱彝尊《日下旧闻引露》所载:京师期功以下服,帽顶心皆缀绒一朵,日花花孝。莫知所自,流俗可笑。

亲丧守制例为三年,百日脱大孝后,仍穿本年白孝(灰衣、白鞋、青布帽头白疙瘩顶)。次年穿灰素服(灰衣、青鞋、青布帽头青疙瘩顶)。第三年穿青素服(青衣、青鞋、青布帽头青疙瘩顶)。次重孝服为齐续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收边,日摆贴边都砸上边际。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重孙、重孙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均遵齐缭的礼制。孙子孝帽子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孙子媳妇带三花包头,插一小红福字。未出嫁,且未梳头的孙女用长孝带子在头上围一宽箍,结于头后,余头下垂脊背,头上亦插一小红福字。孙子、孙女的孝袍子肩上钉有红布一块,有的剪成蝙蝠、有的剪成其它图案。按亡人性别,男左女右。谓之钉红儿。重孙子孝帽子上钉粉色棉球,亦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孝袍子肩上钉红布两块,亦男左女右。谓之钉双补丁儿。元孙肩上钉三个补丁儿。青布鞋上一律绷上粗自布,但后跟却蒙有一寸红布。孙子、孙女(未嫁者)为祖父、祖母服丧一年;为曾祖父、曾祖母服丧五个月;为高祖父、高祖母服丧三个月。在此期间,仅素衣白鞋。

稍轻的孝服是大功系用本色熟麻布做成,质量比齐缭稍细。为伯叔父、伯叔母、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出嫁的女儿为母亲、叔伯父、兄弟服丧适用此制,服期为九个月。

次轻孝服为小功,是用较细本色熟麻布制成。为从祖父、从祖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及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穿孝适用此制。治丧期间均为孝袍、孝帽,并不一定柬孝带子,一般也不绷白鞋。 外孙子、外孙女为外祖父、母穿孝,孝袍肩上钉蓝布一块,亦男左女右。重外孙、重外孙女钉蓝布两块,余类推。小功按制服丧五个月。自此制以下,仅素服而已。最轻的孝服是缌麻,是用稍纽的熟布做成的。近世皆以漂白布为之,谓之漂孝。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以及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适用此制。一律只穿孝袍,无孝帽、无腰缍。女眷穿漂孝的就在头上围一窄箍或戴一白福字而已。

缌麻规定守制三个月。

以下五服根据服孝人与亡人血缘关系及其它具体情况,还有所谓正服、义服、加服、降服的说法:

(一)正服:于情于分,皆当为之服,而不屈已。如子为父、母服斩缭之类是也。

(二)义服:亲虽异于所生,而其分同,则以义为之服。如妇为舅、姑服斩绩之类是也。

(三)加服:本非及所服,而礼主于进,故自轻以从重。如嫡孙为祖父、母承重斩绩之类是也。

(四)降服:情不可落;但分有所制,故自重以从轻。如女子已嫁,为父、母服者,降期之类是也。

此外,还有殇服以次降一等的说法。旧时,以八岁至十一岁死者为下殇;十二岁至十五岁死者为中殇;十六岁至十九岁死者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不为殇。

为殇亡者服孝,一律从大功开始,亲儿子为死去的少年父亲亦如此。而且仅服九个月即除服。上殇服大功九个月;中殇服大功五个月;下殇服三个月。应服大功以下的(多是弟、妹)以次降等。不满八岁的亡故无服。

凡服重孝未满,又遭轻丧,只在丧礼上易为轻服,但。灵出孝满,除去轻服,仍从重服。如果重服已满,轻服未满仍须易轻服,以终其制。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有关丧礼中的服制规定极为复杂、繁琐。以上仅为汉孝之一斑。凡未尽之处,可详见下列各表。

满蒙旗籍的孝服,虽然也按斩缭至缌麻等五服来区分布质粗细及毛边、缝边。但从总体说来比汉孝要轻得多,而且,守制穿孝的日数也少。

父、母以至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亡故,其子孙晚辈等直系亲属,均用大庄粗布缝制孝袍,衣边不缉,谓之吐边孝。不钉钮扣,只钉布条飘带。系粗布孝带。男人一律头戴青布帽头,上缀青线帽结。足穿青布靴(后改青布鞋)。如果有官职的男人,则穿四开启儿(启,读气儿音)的孝袍子。除下樱左右开启儿,前后也要开启儿。与官人穿的袍子一样,而且是小领,钉钮绊。春、秋、冬三季,头戴青布制的官帽;夏天戴凉帽壳(苇连),上缀一小黑算盘疙瘩。儿子穿的青布靴上有青沿条。本族人均穿绒花粗布缝制的白孝袍,可以钉钮绊。唯有胞侄为胞叔穿孝是以大庄粗布缝制的,但孝袍为青布领。外甥为舅父、舅母、姨父、姨母;亲家儿对亲翁母;婿对岳父、岳母都穿漂白布的孝袍子,蓝袖头(挽起)。钮扣均用广扣、铜钮扣。婿为岳父母穿孝,在漂孝外边,加穿石青色马褂(绸布均可)。腰系凉带。外甥给舅父母所穿的孝服一样,只是不套马褂而已。假如甥舅或翁婿本人家中已无老亲,也可以穿绒花粗布的孝袍子。男子遇亲丧须解发辫,将辫梢截去寸许,谓之截发。并自成服之日起,百日内不剃头。

父死,守孝二十七个月;母死,守孝三年。其中,自成服之日起,百日白孝,以后着青素服。冬天穿青大棉袄,挂白里。据《天咫偶闻》载:满俗丧礼,轻于汉人。轧续上百日;期服六十日;大功三十五日;小功一月;缌麻二十一日。较之古礼,似不及远矣。然其居丧也,哀服不去身,不听乐,不与宴,居室皆用素器,木几素席,以终三年。期功各以及等降,相率行之,无敢逾。

满蒙旗籍妇女穿的孝袍子,下樱不留开启儿。孝带系腰之后,多余的部分,须由肩膀子上边搭过脊背后,以亡人性别来区分,男左女右。由于旗籍妇女当时都梳大两把头。所以.重孝的就要拆头撂辫,有的撂双辫,有的撂单辫。孝轻的不拆头,但要撂辫;再轻的则既不拆头,也不撂辫。如妻子为丈夫穿孝,就要摘去两把头,拆开头鬏和燕尾,另扎一个大把,以青头绳扎紧,将大把分为两绺,各编一小辫,辫稍散开,不系辫绳,头把上按骨制扁方或铜扁方,长只三、四寸,用发绕住,将辫绕在脑后。再用粗白布包头带子将头上缠好,结于头后,用别针卡住。带子余头则垂于身后,太长的可以拴在腰带上,此谓之拆头撂双辫。儿媳妇为公婆穿孝也要拆头撂辫,但只撂一个辫,并可用青头绳系扎辫梢。公死撂左辫,婆死撂右辫。此谓之拆头撂单辫。以上拆头撂辫的女眷一律不施脂粉,去掉首饰。妻为夫穿孝去掉耳环;儿媳妇为公婆穿孝。两耳只系青线(王府儿媳妇峨银耳环;侄媳妇、孙媳妇改戴珐嘟质耳环)。极远族媳辈不去掉两把头,而将挽发垂下一端编成辫,以亡人性别分为男左女右。头上用白粗布做包头,白头首饰。亲家媳妇和外甥媳妇的两把头上,则用漂白布交叉着盘上两个十字,但不扎脑门。可以戴些翠首饰,也可以将黄首饰用青布包扎代用。至于a儿媳妇不拆头,也不撂辫辫,但以白粗布包头,作交叉十字,箍上脑门。以示与前两者有所区别。凡不拆头,不撂辫的女眷都穿漂白孝,蓝袖头;可施脂粉,不易耳环。民国以后,妇女没有梳两把头的了,所以孝式越发汉化,以至满、汉不易区别。

至于远亲和朋情的孝服,多数是丧家递过去的。朋友穿孝没有一定规矩。有的感情深厚,自己主动赁来孝衣,穿来吊唁,谓之赶情穿孝。丧家递孝往往只递孝带子,对于近亲,递给粗布孝带;对于远亲和朋情则递给漂布孝带。所以,有的人穿来孝衣,去不系孝带,专等丧家递孝。凡属远亲或朋情孝服,通谓之浮孝。均只在举行丧礼时穿峨,一旦亡人下葬礼成,立即就地除服。
http://www.du8.com/readfree/16/04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