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天命贵妻完结了?:欣赏国画需常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23:56:35

 

欣赏国画需常识

  古人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又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其中不约而同地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事物的了解、学习,要尽可能借助事物自身。赏读国画也当如此,我们首先应了解它是什么人画的,怎么画的,画的是什么等等。
    在原始社会以及早期奴隶社会中,绘画并无专门的作者,它们隶属于“百工”的范畴。现在,我们习惯于按材质来称谓这些原始的国画,例如:画在岩石上称为“岩画”,画在丝帛上称为“帛画”,还有“陶画”“地画”“骨画”,等等。
    造纸术的发明使“纸”成了国画的重要载体。绘画得到空前发展和普及,大量专业画工出现了。他们师授相传,行业相扶,从事例如建筑、纺织、陶瓷等各类实用场所与器用的装饰性绘画。他们以画业为生,其中也有不少名师巨匠,专门从事画稿(古称“粉本”)的创作。这类绘画确立了国画的基本题材与样式,被称之为“画匠”或泛称“匠作画”。自唐代末年开始,皇家渐渐出现了“宫廷画院”的组织形式。有了以画入仕与以画谋生的专门画家,他们有较强的绘画能力与严谨的绘制法度,对国画技艺的形成、完善与规范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们的作品一般呈现出工丽规整的面貌与较高的绘画技能,常常会被作为民间画工与画匠的“粉本”与“画谱”而再三传播。这类绘画也因此而泛称为“院体画”或“画师画”。自宋元开始,大量的文人士大夫开始进入国画领域。他们不以画业谋生,反而更加重视国画对心灵的干预与对文化的造就。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追求独立自由,作品有独特的画法与个性追求,重视诗文、书法与篆印对绘画的全面影响与造就,他们的许多作品与主张得到了较广泛的社会认同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文化影响。后世一般将其称之为“文人画”或“士夫画”。
    国画也因不同的画法而形成了不同的体裁,自唐代开始,已形成了“疏体”与“密体”两种体裁。密体主要以勾填画法,因而有缜密之感,后来这种画法发展成了完备的体系,被称为“工笔画”。而疏体更重视画涂法的应用,使人有疏脱之感,这种画法后来加入了不少其他的制作方式,被称之为“简笔画”(或“减笔画”,谓笔画减少),20世纪下半叶又被普遍称为“写意画”。随着各类画法的丰富完善,有一类不靠勾勒法而直接点染成画的方法被称为“没骨画法”,这类作品也泛称“没骨”。而杂有勾勒与没骨画法便称为“兼工代写”。于是,以画法而分国画体裁便大致上有了“工笔”“写意”与“兼工代写”3大类,其主要区别是在于用不用“勾”(正画)与“勒”(反画)这种方法画画。应当指出,画法的选择不代表画格与画艺的高下优劣,这是观画时要注意的。
    最后,以国画的题材来区分体裁,也是自古皆然的分类方法,古代将按题材分类的国画称为不同的“门”或“科”。在唐代,国画被列为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到了元代,已发展成为十三科了。自明清以来,国画按题材分类,大体上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3大类体裁,它们又各自包容了古今众多的国画题材。人物画包含了一切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与现实人物;山水画包含了一切天文地理著作中的山川名胜,故事传说中的海外奇境;花鸟画包含了花鸟虫鱼、疏果干鲜、珍禽奇兽,以至各类人造器用、佛道法物、芥子微尘、清供博古、断简残篇等等。从中看来,国画题材几乎是不胜枚举、无所不包了。
    诀曰:“欲求画魂,须识画体。知画六要,二曰识体。画为人作,可随人分。社会分工,各有出身。工巧匠作,仕宦杂陈。先范百工,匠作逞能。文化发展,画渐专门,官举民倡,院画才生。生存无忧,名利无常,更求高逸,绘画乃文。匠俗文雅,渐成世论,院体工丽,熟能巧生。疏密二体,各有传承,工笔筒笔,渐次而分。简笔画法,世呼写意,兼工代写,又作别论。题材分类,自古使然。呼门称科,一一罗列。唐分六门,元十三科,今分三类,生生不绝。人物山水,花鸟并列。历史传说,帝王圣贤,妖魔鬼怪,佛道神仙,肖像绣像,文载口传,类属人物,丰富无边。古树名刹,名山大川,田园村野,海外奇观,神仙洞府,地狱深渊,异域形胜,佛国仙山,皆属山水,然有可观。花鸟虫鱼,蔬果干鲜,清供博古,断筒残篇,水陆禽兽,山海精灵,祥禽瑞兽,龙凤龟麟,人间器用,芥子微尘,皆属花鸟,有繁有简。古来分料,皆可类属,既合史迹,法理周全。画之体要,理所当然。”
    陈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