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小农民无弹窗:鲜药特殊作用 (鲜药的临床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02:27:28
鲜药的临床应用
中医临床应用鲜药的历史,早在秦汉时代就有记载,可谓源远流长。
据调查,在2000多种常用中草药中,有近1/3在传统用法中是以鲜用为主的。尽管鲜药具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使用经验,但在20世纪中期,鲜药一度在临床上销声匿迹,鲜药一词也变得鲜为人知。
用现代科学观点来看,鲜药品质新鲜,未经加工、干燥或其他方法炮制,保持了天然的状态和分子结构,因此有效成分含量高,药效好。就好像鲜苹果与干苹果相比,新鲜苹果所含营养成分自然更为丰富。在我国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中,鲜药一直占有一席之地,直至我国解放初期,鲜药的使用还相当普遍。但随着近几十年门诊量的增大,药材保鲜技术落后,鲜药培养、保存、运输成本较高,绝大部分的鲜药品种被干品取代,鲜药渐被人们淡忘,临床经验也濒于失传。20世纪80年年,国内中医药领域的有识之士呼吁:恢复鲜药供应,并加强对鲜药保鲜技术等基础工作的研究。
在二干多年的临证实践中,历代名医都曾应用过鲜药组方治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治疗危重温病、内科杂病以及解毒、外治等方面,疗效显著,在中医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根据文献记载及有关资料来看,从清末民初宜至解放初期一段五、六十年的时间内,成为中医临床应用鲜药之鼎盛时期。所用鲜药品种达40余种。各大药店均设有自家药园,中小药律则将常用鲜品以盆钵种之或湿沙埋之,对本地不易得之鲜品则用土冰柜(天然冰)保存,病家随用随付。
近代中医临床常用之鲜品药有:地黄、生姜、石斛、荷叶、藕、藕节、莲子、艾叶、侧柏叶、扁豆花、葛、大蓟、小蓟、百部、白薇、枇杷叶、沙参、麦门冬、天门冬、藿香、佩兰、茅根、山药、葱白、马齿苋、瓜萎皮、银花、蒲公英、薄荷、菖蒲、芦根、何首乌、竹叶、竹茹、地骨皮、香薷、西瓜翠衣、浮萍、佛手、莱菔、建兰叶等。
中医临床应用的鲜药.根据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为捣烂外用;
其二为捣取或榨取自然汁内服或外用;
其三为入水煎煮内服。
总之,运用鲜药治疗多种病证已经成为重要的中药应用方法之一,且为历代医家所喜用,并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的用药经验。同时,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可使人对鲜药的作用有更进一步明确的认识,以使这具有传统中医特色的临床用药方法,在保障人民健康的事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鲜药在临床应用中的特殊作用
(一)寒凉性药鲜品较干品偏凉偏润
中医临床上使用的鲜品药物,大多数属寒凉之品,适用于急证、表证及伏暑、伤暑血热等证,对药物的要求多取其凉润之性,以达清热润操之效。鲜品药所含水分较之干品为多,水得热方可气化.鲜药得热失水而变干,这一由鲜变干的过程.实质上是经历了一次由寒到热的炮制过程。因此就同一药品而言.鲜品药物与干品相比,其寒凉之性更强。如干姜辛热.而生姜辛温。这一热一温就表明了寒凉之性的差异,若治感冒风寒、劳嗽、胃气虚热等需用生姜之病证时.而改用于姜代之,则难收相同的治疗效果。又如地黄.目前一般认为干品甘重于苦,故偏于滋朗养血.临床多用于阴虚阳亢、血虚化燥及血热发斑诸证;而鲜品则苦重于甘。其气大寒,故偏于清热凉血、生津.临床多用于温病伤阴、大热烦渴、神昏、吐血、衄血等症。清代张德裕早巳认识到鲜干地黄的不同,在《本草正义》中云:“《别录》生地黄一条,云大寒,则以新采得者而言.故结以‘皆捣饮之’四字.谓捣饮其自然汁也,较之干者已经日曝,自有不同。其治鼻衄吐血者,指气火升腾.挟血上逆.妄行汹涌而言,如大吐大衄之属于气火有余者,是宜以大寒直折其逆上之势。而下血溺血之实症火症,亦同此例”。再如石斛,干品味甘而凉,鲜品味甘淡而寒。虽然同具生津益胃,清热养阴之功,但在临床应用上却又有所区别。若对肾气虚弱,精亏腰痛及阴伤目暗者.宜用干石斛, 其重在养阴补虚;若对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律,温疟舌苔变黑之证.则必用鲜石斛,取滋阴清热,益胃生津之效。二者决不可混用。
由此可见.就清热类药品而言.鲜品的作用强于干品,其原因在于性味有别,鲜晶药的寒性更强。同时,鲜药所含的大量浆液,能直接以汁补体,滋润五脏,生津止渴,养阴而清热;而干品药无浆汁水分,就滋润滑热而言,也就大不如鲜品了。就如水果皆以鲜品清香益胃,止渴醒脾,当其精微入脾则化生律液,而干果无浆汁,其作用与鲜品是无法相比的。
近现代植物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体受伤后,活细胞的呼吸作用可增强20%一180%,并伴随三磷酸腺苷的大量增加。这种过程促使受伤组织细胞内产生“生物原刺激素”.因而具有刺激细胞恢复活力的能力。“生物原刺激素”进入人体后,则能强化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应激能力,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此外,生物体(特别是植物的根、茎、叶及果实)只有在新鲜的状态下,其所含的对人体有益的各种酮类和维生素类物质的含量最高。这些物质对提高人体免疫力。调节体内阴阳失街状态,均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若将根茎类药材经加热干燥后,其所含的多种酶类将大部分失去活性。若将新鲜植物在常态下放置10天,其中的维生素c就会损失大半,维生家A、维生素B6、维生京B2、维生素K几乎全部氧化失掉生物活性。因此,某些清热类药物在治疗外感风邪、燥热津伤的温热病证时,其干品的治疗效果就远不及鲜品了。
(二)辛香气药鲜品较干品味厚力峻
一般来讲,凡味辛的药物多具有芳香之气,如桂枝、藿香、薄荷、青蒿等等。因味辛属阳,其性主升主散,而温热也为阳。当药材在加工炮制过程中.鲜品受日晒或火烘变干之时,其自身的辛味得热(阳)助,自然就会升腾发散而失味,原有的疗效会受到损失,以至完全丧失。现代中药化学研究结果证明,大多数辛味药物的有效化学成分多为挥发油。挥发油是一类化学性质不够稳定的物质,在离体的植物组织中遇光、遇热,均极易分解变质(如常变为性质完全不同的树脂),或随所含水分的蒸发而挥发散失。含有这类成分的植物体,由鲜变干以后经常会因挥发油的部分散失或其理化性质改变(化学结构、粘度、折光率等)而减弱或改变药理作用。如薄荷的有效成分为薄荷醇、薄荷酮(亦属挥发油),新鲜叶片中的含量约为0.8%一1%,经晾晒干燥的叶片含量则为1.3%一2%,若按每1500克鲜品可晾晒得到500克干品计其,薄荷油的损失约在50%左右。同时,薄荷的鲜干品在气味上也能嗅出很大差异。鲜品入煎.在凉爽感中夹有浓缩香气;而干品入煎香气则明显淡薄。鲜薄荷叶具有消暑除烦的作用,而干品则无此功效。故在解暑饮料中使用薄荷时必用鲜品。再例如姜,《本经》云:“干姜,辛味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表明干姜性味偏温而除寒,重在温中止血;鲜姜性味则偏辛而主散,功在发汗,逐风湿痹。所以现代中药学将鲜姜列为解表药,以散为用,主要用于发汁解表之剂;干姜则归为温里药一类中.以热为用,以达回阳温中,温经止血之效。鲜姜与干姜,若以昧辛主散主行来看,鲜姜疗效定高于干姜;但若以鲜药变干,寒性有减而观之,鲜姜性温,干姜则性热,鲜姜较干姜相对偏凉。再如半夏,性味辛温,有毒。其块茎的有效成分亦为挥发油。鲜品较之干品味厚而力峻,但毒性也更强,临床应用时常须经炮制去其毒性,事实上也就减弱了其固有的气味。有些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敢于利用鲜半夏性峻力猛之势,治疗癭瘤痈肿而获得持殊的疗效。
(三)药汁鲜纯润燥之性强于干品
临床应用鲜药,取自然汁服用占大多数。中药自然汁具有药汁鲜纯,保持天然药物原有性昧,气味俱存,润保之性远胜于干品。
中药防病治病主要是通过药物偏性而起到调节机体平衡的作用。四气五昧理论就是药物偏性的集中概括。每一味药物均有气味之偏,各种气味之中又寓意着阴阳,能调节疾病所表现出的阴阳偏盛、偏衰,达到祛除病邪,消除病因的治疗作用。绝大多数中药在临床应用之前都须经过加工炮制,旨在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性。
对于鲜药自然汁的药效不同于加工炮制品,古人亦早有论述。唐代孙思邈认为,某些药物必须取汁使用,才能产生最佳治疗作用。在《千金要方·用药合和》中云:“凡麦门冬、生姜入汤,皆切。三捣三绞,取汁。汤成去滓下之。”明代缪希雍也指出:“生姜,不宜使熟,宜捣绞汁,待药煎成倾入,方不失生姜之义。。清代张璐在《本经逢原》中认为:“生地黄,《别录》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胎动下血,鼻衄吐血,皆捣汁饮之……予尝纵览诸方,凡药之未经火者,性皆行散,已经炙焙,性皆守中,不独地黄为然也,”清代石寿棠也曾指出:“病有燥湿,药有燥润。凡质地柔软,有汁有油者皆润;体质干脆,无汁无油者皆燥。”阐明饱台自然汁液的药物为润药.以其天然的润性,能除燥病。他还将润药分为辛润、温润、平润、凉润、寒润多种。辛润药包括牛蒡、葛根、青篙、石菖蒲、莱菔、薤白、生姜、葱白、韭汁、芹菜汁,凉润药有荷叶、芦根、白茅根、梨汁、蔗汁、荸荠汁,寒润药有鲜生地等,均为多汁多油润之品,取汁饮服,能使药物纳润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润燥滋液方面具有特殊的疗效。(四)药汁制备简便收效快
(五)腮腺炎、乳腺炎、扁桃体炎
腮腺炎即痄腮,又名腮肿、含腮疮。多为感受温毒病邪后,肠胃积热与肝胆郁火壅遏少阳经脉所致。临床表现为一例或先后在两侧腮腺部位肿胀,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有疼痛和压痛感,并或伴有身热。治宜清热解毒为主。常应用的鲜品药物有:仙人掌、侧柏叶、苍耳、鸭跖草、垂盆草、马鞭草等,均以捣烂外敷患处,可以收到较好疗效。
乳腺炎即乳痈.多由肝气郁结,胃热壅滞而成。初起时乳房出现硬结、胀痛,全身可见恶寒发热,继则肿块增大,徽红剧痛,寒热不退,蕴酿成脓。在治疗上除内服舒肝清胃,通乳散结的药物外,常以鲜药捣烂外敷.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之效,配合内服剂,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蒲公英,以鲜蒲公英治疗乳痈,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在临床应用中,既以捣烂外敷,同时续取自然汁内服,疗效更佳。对乳痈有较强治疗作用的鲜药还有:野菊花、泽漆、马鞭草、旱莲草、半夏、仙人掌、夏枯草、积雪草、益母草、桑叶汁、菝葜、萱草根等。
扁桃体炎即喉痈,是指发生于咽喉部位的痈疡。多因六腑不和,血气不调,风邪客于喉间.为寒所折,气壅而不散,结而成痈。喉痈发病迅速,常见恶寒高热,痰涎壅盛,呼吸困难等症。治宜疏表解毒,清热消肿。在临床中亦多为鲜品药物所擅长,具有解表退热力快,清痈散肿力胜的持点。用于治疗这类病症的鲜药有:垂盆草、野菊花、鸭跖草、万年青、鬼针草、马鞭草、蛇莓、蒲公英、穿心莲、金莲花、积雪草、白毛夏枯草、西瓜翠衣等。
(六)伤、外科病症
如跌打损伤,水火烫伤,痈疽疮疡,蛇虫螫伤。以及湿疹、荨麻疹、痱疹、小儿黄水疮等各种皮肤病。这是一类局部性病症,及时地对症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病痛。应用鲜药内服配合外敷,或单纯捣烂外敷,或煎汤水洗等均有极好疗效。对这类病症常用清热解毒、活血散肿、凉血止血之类的鲜药,局部外敷时具有较强的渗透作用,通过涂擦患部,药物可被迅速吸收,直达病所。《千金要方》载:孙思邈用鲜蒲公英茎汁治疗恶刺疮肿,“手到则愈,痛亦即除,疮亦即瘥,不过十日寻得平复,此大神效”。痱疹痱毒为夏季小儿常见多发皮肤病,多由于暑湿蕴蒸,汗泄不畅所致。局部搔痒并有灼热感,常因搔抓破后引起继发感染,痛苦异常。笔者曾用鲜葎草煎汤同时外用水洗,治疗多例小儿痱疹.每获捷效。轻者一至二次见效,重者经三五日疗程亦愈,破处结痂,若入暑后,每日以葎草汤浴身.有很好的预防作用。葎草分布极广,城乡处处可得,采用十分方便。
用于治疗这类病症的鲜品药物还有:百部根、野菊花、苍耳、万年青、蛇莓草、大蒜、马鞭草、仙鹤草、虎耳草、鬼针草、车前草、马齿苋等。
(七)恶性肿瘤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恶性肿瘤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均为现代难治之重症,世界各国的医药工作者都在努力试图从多种途径找到治疗的办法。
1988年,北京一批中医药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者根据古代文献应用鲜药的记载,先后研制出全部以鲜药制剂组成的扶正荡邪合剂与胶囊,并摸索出了一整套制作鲜药复方制剂的低温冷冻加工工艺,这种新工艺使鲜药的粉碎、浓缩、干燥等制剂过程在低温中进行,使鲜药中的有效成分不会或尽可能少地受到破坏,使临床疗效大大增强。
扶正荡邪合剂与胶囊系由鲜壁虎、鲜白花蛇、鲜土鳖虫等药物加工而成。研究证明:壁虎含有与马蜂毒类似的物质及组织胺类成分,其水提物对人体肝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壁虎制成的注射液曾用于治疗食管癌、肝癌、胃癌。白花蛇提取物经体外试验有抗白血病的作用,并可用于治疗颅脑肿瘤、淋巴肿瘤等。土鳖虫浸膏体外试验表明对人肝癌、胃癌细胞等有抑制作用,适用于胃癌、鼻咽癌、舌癌、骨肿瘤、白血病、肝癌等症的治疗,经由先进工艺加工,临床应用显示出独特的治疗作用,即攻不伤正,补不助邪,扶正解毒,化瘀散结。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缩小肿瘤,减轻疼痛,缓解病情.增进食欲,增强体力,迅速改善因放疗、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症状,使白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升高。
在临床验证中,应用技正荡邪合剂与胶囊治疗各类晚期恶性肿瘤患者400例,其中有手术、放疗、化疗所复发者,有失去手术机会单纯放疗、化疗后复发者,还有肿瘤巳广泛转移的患者157例。肿瘤类型有肺癌、肝癌、乳腺癌、食道癌、肠肠、胃癌、肾癌等。这些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经过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多种方法治疗后,身体巳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尤其是放疗、化疗常使病人骨髓、胃肠、肝肾、免疫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同时,病至晚期病人常阴阳失衍,气滞皿瘀,痰积内阻,邪毒蕴结.临床症状错综复杂,治疗上难度很大,病人几乎丧失了生存机会。应用扶正荡邪合剂及胶囊后治愈了许多患者。依据《抗癌中草药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了治疗结果,治愈者(症状及客观检查阳性征象消失并恢复一定劳动能力)为5.12%,显效者(症状基本消失,癌块缩小一半以上)为l5.96%,有效者(症状有所改善,癌块基本稳定)为63 86%,无效者占15.06%,总有效宰为84.94%。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与异病同治的原则,在临床上以具有解毒化瘀、调节免疫功能作用的扶止荡邪合剂为主治疗以热毒炽盛、血瘀痹阻为主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天疱疮、硬皮症等免疫功能异常病人ll6例.总有效率达94%。经治疗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发热、蝶形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疲乏、浮肿等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大部分患者抗DNA抗体转阴,C3升高,ANA比值降低,血沉趋于正常,尿蛋白阴性。
此外,从古代文献记载到许多民间治疗肿厢的单方验方,仍不乏对治疗肿瘤具有一定作用的鲜品药物。可以说,从鲜药中开发寻找具有抗癌活性的特效新药,有着广泛的前景.
(八)急危重症的急救与解毒
应用鲜品药物,特别是使用鲜药自然什,对于急危重症的抢救具有易于被机体吸收、荡涤作用迅速,气味俱厚药性剧烈,急则治标的待点,应急切中,疗效显著,在前一章已述。
使用鲜药自然汁解毒历代均有应用。《本草纲目)解毒篇中.解草木之毒列举药物127味,其中43味是鲜药自然汁。《干金方》解百药毒中记载:菖蒲汁解大戟毒,葛根汁解野葛毒,蓝汁解射罔毒等。
直到现代,广大民间亦仍保留以鲜药解各种中毒症的宝贵经验。如;大蓝茎叶汁解雄黄毒,鸟桕根解砒石毒,浮萍解硇砂毒,葱汁解生银毒,紫苏、芦根、大黄、马鞭草等解虫鱼毒,紫苏汁、藕汁、冬瓜汁、蒜汁、姜汁解蟹毒,菖蒲汁、葛根汁、藿香汁、芦荟汁解巴豆毒,荠麸汁解莨菪毒,防风汁解芫花毒,人参汁、防风汁、远志汁解乌头、附子、天雄毒。在解毒方面应用得最广泛者即生姜,以生姜汁口服,对于半夏、乌头、阐羊花、木薯、百部等物中毒的急救,均有明显效果。
除上述八类病症外,对鼻炎、中耳炎脓肿、各种风赤火眼(急慢性结膜炎)、阑尾炎、各种淋证、阴道炎及外阴瘙痒、寻常疣、扁平疣、缠腰火丹(带状疱疹)、鹅掌风、头癣、脚癣等多种病症,应用鲜品药物治疗,均有较好临床效果。在临床中对某些病症的治疗,特别是对急症的抢救,要求药物迅速到达病所,才能收到转危为安的目的。这时若采用干品药煎汤熬制,则会延误病情。用鲜品药制取自然汁则十分简便快捷,尤其是对一些医疗条件较差的山区或边远地区,更显得十分重要。
另一方面,鲜药原汁原液,气味浓郁,清凉柔润,易于消化道吸收,故能迅速直达病所,往往可收到起疴回生之效。若以干品相代,则绝难取得同样的效果。如历史上扁鹊捣生菖蒲根绞汁灌服治卒死,张仲景用鲜韭汁灌鼻救治卒中恶死、奄息而绝之症,葛洪捣香菜汁救治心腹烦满及胸胁疼痛欲死,及以生苏汁饮服急救霍乱重痘。在现代亦有报道.用鲜生姜60克,捣烂取汁,加蜂蜜60m1,分2—3次口服,对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在临床医疗实践中鲜药发挥着其持有的疗效,现代化学药理研究亦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在某些病例治疗中应用鲜品与干品的效果差异不明显,即或言之可以干代鲜。但在某些场合.持别是对如外感伤阴之重症,热伤脉络所致血热妄行出血不止,中毒急救及特定秘方等,就必须严格使用鲜药,方可奏效。对鲜药的临床适用范围将在下一章中讨论。
鲜药在临床上的适用病症
严格来讲,鲜药也是药物加工炮制的一种形式。药物加工炮制的目的在于保持或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性。鲜药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手段,保持药物的新鲜程度,保持药物原有的气味,从而发挥特殊的疗效。在处方中某味药物前的“鲜”字,与“炙”、“炒”、“焙”等具有同等的地位。而每一种炮制加工品在临床上都有其所适应的病证范围。根据历代医家文献记载及现代临床实践,可以看出,鲜药的应用在内科杂病的调治,急危重症的抢救.解毒以及外伤治疗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一)外感伤寒、温病及伤暑
外感热病,一舱均会造成邪热炽盛或火热伤阴,阴伤则律亏。故在治疗上应以清热为主,辅以养阴而生律。在临床上若以苦寒或甘寒的清热泻火之品酌情配伍性凉清润的鲜药,则更能收到清热快捷,养阴而不滋腻之效果。孙思邈在伤寒论治中.广泛应用汤、丸、散等剂型外,非常注重对鲜药及自然汁的应用.所创立清热解毒、养朗生律的代表方生地黄煎,以鲜生地黄汁、麦冬汁合瓜蒌.知母、地骨皮等甘寒濡润之味,配合清热泻火的石膏、竹叶,佐以生姜汁之辛散,实乃甘寒养阴诸方之典范。并为后世温病学派所宗。对于温病的治疗原则,素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故温病学家对养阴生律看得尤为重要,对津伤而邪热不甚者或温病恢复期的调治,均以柔润滋阴为其大法。经常选用的药味有芦根、麦冬、鲜藕、甘蔗、荸荠、梨等,均以捣烂收取自然汁用之为佳,功能凉润清补生津。如温病学家薛生白有一精辟论述:“《内经》称三阳经乃成膈者,单指太阳、阳明、少阳也。今从脉色较之,少阴与厥阴亦病。若以填补下焦为首务,固所当然。但胃关一部,从何飞渡?且有一团郁火,挟木邪横亢于中州,得热为伍,愈肆猖狂,苦寒势所不容,甘寒势不容缓。倘令肺不生津,大肠不生液。津液愈亏,为病愈繁矣。且逆上者,肝邪也,水不生之耳。不纳者,胃气也。肝气不降耳。一身之中,津浓真精,皆为切要。愚见专事于此.末识如何,先进五汁,次商投药可也。”方为:芦根汁、甘蔗汁、茅根汁、鲜藕汁、水梨计、生姜。当代名医蒲辅周对热
病伤津的证治亦有相似的见解:“一般热病在三、四天之后表证已罢,高热不退.烦渴引饮,或有时谵语,目赤气粗,或汗不出。因肺胃律伤不能达热外出。此时不能再用表剂重伤津液,然而义无里实证.不可用下药再伤正气,惟宜生津退热轻宣之法引热外出,可用二鲜饮生津退热。二鲜饮为余经验方,方用鲜芦根切三两,鲜竹叶一握约一两许,浓煎取汁,不拘冷热频频服之。余在农村行医时行之屡效。”温病学家还常以麻杏石甘汤外加鲜鱼腥草或鲜金养麦根,治疗邪热壅肺的风温之证。此二味皆为寒性之品,鲜品寒性更著,且有润性,清热作用更强。故极能清泄肺壅之热,肺热清则身热、口渴、喘咳诸症自消。方中若以干品相代,虽亦具清热之效,但临床效果及奏效的速度均不及鲜品。所以温病学家甚或在广大民间,在治疗风温肺热用及色腥草等一类寒性清热药物时,均以鲜品为上。
在治疗暑证方面,吴鞠通曾用鲜药自然汁治疗一典型病例。患儿5岁,本为暑热伤胃阴之证,但前误以为风寒挟食,发表消导,致邪气深入下焦血分,夜热早凉.与煎厥、瘅疟相似,食减脉大,汗多便结。先与救阳明之阴,元参5钱,梨汁1酒杯,荸荠汁1酒杯,麦冬5钱,藕汁1酒杯,芦根汁1酒杯.三剂。这是热伤律液所致,胃阴已明显不足,胃阳偏亢之故。故以五汁辈加减施用,救其胃朗,方可奏效。若以辛燥开胃之品只能复伤津液,则适得其反。
伏暑是发于秋末而临床上具有暑湿见证的一种急性热病,多为热重湿轻之候,初起表里同病。故治宜解表情里。临床常用于此证的黄连香薷饮,以黄连、厚朴、甘草,配鲜香薷与鲜扁豆花。鲜香薷气味辛香,功能发散而透表,鲜扁豆花性味甘凉,长于清暑化湿,和胃健脾,干品则性平,清暑热之力弱。
秋操是秋季感受燥气而引起的外感热病,而燥邪为病,最易伤津,所以治疗此证以滋润律液为主。如对燥热结于阳明,津伤气滞之证点用调胃承气汤加配鲜首乌、鲜生地、鲜石斛等,功在滋阴养液。
(二)咳血、衄血、吐血诸血证
对于血证,一般地说出血的病因病理与治疗原则均有着共同之处,但对不同部位出血的治疗又有不同之点。引起出血的原因,大致可分为热、虚、瘀三个方面。热,有外感风热犯肺,或肠胃蕴热,心肝火盛,以致迫血妄行;虚,有脾气虚弱,统摄无力.或肺肾阴伤.虚火妄动,则络伤而血外溢;瘀,为离经之血,阻滞于内,血不归经,使出血加重或反复不止。在治疗采取的主要原则不外乎清热泻火,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或化瘀止血。治疗血证,一些方列出较注重炒炭的应用,而鲜药及其自然汁的运用则更具优势。鲜药寒凉之性强于炭药,清实热,泄脏腑之火力胜;鲜药富含汁液,滋润养朗,以补阴虚而能降火;鲜药自然汁又往往多具行散之性,能取凉血行散.止血而不留瘀之效。故在临床上若以某种药物治疗咳血、衄血、吐血等一类血证时,采用鲜品或取自然计,定会收到比干品或炒炭更满意的治疗效果。如《太平圣惠方》载:以麦门冬、生刺蓟、生地黄取计相和,调用伏龙肝末服,为治吐血、衄血的验方。又如朱丹溪曾治一虚损大便下血者,每日下血二三碗,身黄瘦,以四物加藕节汁1合,红花、蒲黄各1钱,白芷、升麻、槐花各5分.服之即愈。再如《妇人良方》中之四生丸,以鲜荷叶、鲜艾叶、鲜侧柏叶、鲜生地,治疗血热妄行引起的咯血、吐血、衄血.每获良效,已成为经典名方。其中以鲜生地清热养阴,凉血止血为君,侧柏叶、荷叶收敛止血以为臣,配以艾叶温经散寒为“反佐。,并能加强止血之功。近现代遵其方旨,已不泥于其方,常用鲜藕、鲜茅根、鲜小蓟、鲜大蓟、鲜旱莲草、鲜马蓝、鲜菊叶三七等,以治疗各种血证。
(三)急性菌痢腹泻
急性菌痢是夏秋季节的一种常见病,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具有起病急、发病重的特点,如不及时救治,可以引起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饮食不节.起居不慎,感受时令的湿热之邪,以致湿热与食积郁滞在肠中,损伤肠道,气血与邪毒绞结,化脓而下注,成为痢疾。对这一类疾病的治疗,从古代文献记载到现代民间应用,都有大量使用鲜药如应桴鼓的临床经验。如;马齿苋、鬼针草、鱼腥草、地锦草、仙鹤草、车前草、蛇莓、泽漆、仙人掌、葎草、莲肉、生姜等,以鲜品或捣汁入药,对急性菌痢、小儿腹泄等均有较好疗效。对广大农村及边远地区,具有取材简便,行之有效的待点。在夏季,每日3餐,每餐均佐以1—2辩新鲜紫皮大蒜,对于防治
细菌性痢疾有显著效果。
(四)肺炎、肺痈、脑结核、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白喉这是一类呼吸系统的传染性疾病,多由外感风寒邪毒所致,患者多具有恶寒发热、咳嗽痰多、咯血吐血等症状。临床上常以清热解毒、滋阴润燥的药物为主组方或单味治疗。这一类药物之鲜品其寒凉、滋润之性远胜干品,其疗效得到广泛临床实践的证实,特别是对某些伤阴重症患者,鲜药可直达病所,迅速补充津伤之不足,起到快速治疗的作用。如鱼腥草是目前治疗肺炎、大叶性肺炎、肺痈等病症的常用药物,很多临床病例均表明以鲜鱼腥草或自然汁入药,疗效优干干品,具有临床见效快捷,清热解毒力强,润操保津的特点。又如白茅根用于肺痈咳血吐血之治疗,惟用鲜品嚼之多液,故能入肺胃滋阴以生律.透发脏腑郁热邪毒。实践证明,若以干品相代,其疗效明显见拙。适用于治疗这类病症的鲜品药物还有:百两金、虎耳草、泽漆、万年青、马鞭草、益母草、鹅不食草、鸭跖草、旱莲草、仙鹤草、大蒜、莱菔、大蓟、麦冬、天冬等。鲜药的临床应用方法
在临床应用中,根据所治病症的不同、轻重缓急的差异及患者的体质状况等,采用适当的应用方法,方可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主要有如下几种应用方法。
(一)直接入汤剂法
这是一种最普遍的应用方法。适用于外感伤寒、温病及伤暑,衄血咳血吐血诸血证.肺炎肺痈,腹痛腹泄等内科杂病的治疗。
入汤煎煮对用水和火候都有一定要求。所用的水必需洁净新鲜,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鲜药的煎煮特别要注意火候的控制,主要根据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加以区别。一般发散性及其他芳香性药物,尤其是一些全草类、花叶类药物,如藿香、佩兰、蒲荷、艾叶等,不宜久煎,应当以“武火”迅速煮沸几分钟后,改用“文火”略煮即可,煎煮过程中应加盖,以尽量避免挥发性物质耗散而使药性受损。一些滋阴清热的根茎类药物,如地黄、沙参、麦冬、天冬等,煎煮时间可稍长。如果是复方应用,方中既有鲜品又有干品或其他炮炙品,则鲜品特别是全草花叶类应后下,即在其他药昧已煎煮将毕时,再混入汤中稍煎。在煎煮过程中,如发现因加水过量而致药液太多时,最好不在火上直接熬煮宜采用水浴方式,即将药液倒入一小容器中(如烧杯),再将容器置于水锅中煎煮,以浓缩至适量。这样可避免长时高温加热破坏有效物质。
服用的方式.可根据不同病情采取热服、温服、凉服等多种方式,对一些热证及咳吐血重者,服药次数应加多,每日可3—4次或3—4小时服1次。对咽喉肿痛及夏月伤暑者,可煎取浓汁以代茶频饮.细细呷下。
(二)自然汁内服法
这也是应用鲜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特别适用于急危重症与中毒的抢救,以及外感热病、邪热炽盛或化火伤阴等病证的治疗.
榨取鲜品药物的自然汁,首先要保证药物的新鲜.最好现用现采。或采用有效的保鲜方式。对已见萎蔫的全草或茎叶不宜再榨汁。对用来榨汁的鲜药先用清水洗涤2—3遍,持表面水分干燥后,剪切成小段或碎块,再置石臼或陶瓷容器(最好不用金属器皿)中捣至稀烂,对不易捣烂者可加少许食盐(易烂者加盐可使出汁量增多),捣烂后用消毒纱布2—3层裹紧,挤压使汁出尽。一些根茎类药物可捣绞2—3遍,方可将汁挤尽。
自然汁内服的方式一般有二种。一是入汤,一是直接冲服。入汤法多用于复方制剂,可在其他药物煎至将好时,将自然汁兑入,再用武火煎开一二沸即得。也有的药汁是在其他药味煎煮取汤放待温凉后,再兑入药汁搅匀服用,可依据病情及药物的性质而定。直接冲服或灌服适用于重症或中毒患者的抢救。有些药物自然汁具有特殊酌气味或辛苦重味,对咽喉及消化道有强烈的刺激性,如生姜、败酱等,容易引起服药者恶心呕吐,可在药汁中添白糖、冰糖等加以调味后再冲服或灌服, 对刺激味较浓或寒凉之性较强的药汁,在服用时应由少到多,逐渐加大服用量,使肠胃有一个适应过程,否则一旦引起呕吐后,病人将难以接受。
(三)蒸露法
以露剂应用鲜药古已有之,露剂既可保持鲜品药物的性味功能之持性,又便于保存备用。但蒸露法仅适用于以挥发性物质为主要成分的药物,持别是一些芳香仕花类及茎叶类,如金银花、玫瑰花、梅花、簿荷、艾叶、荷叶、石斛、枇杷叶等。
制作露剂应在每种药物的最佳采收时节进行及时采收。尤其是一些花类药物,一天之中早午晚问其有效成分含量均有所不同,一般来讲上午采收较为有利。采收后应及时处理,洗净杂物,适当粉碎,以水浸泡。其具体制法是,将粉碎后的鲜药连同浸液一起放入蒸馏嚣(可用制酒的烧锅)内.用水蒸汽蒸馏,收集馏出液,即成为露剂。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①蒸馏时,水量最好一次加足。火力要足,保持沸腾。蒸馏器上面的冷凝器中的水.要保持足够的冷度。⑧蒸馏液宜用细口玻璃瓶贮存,待放冷后过滤分装。瓶及塞用前须灭菌消毒,装入蒸馏液后,压紧瓶盖,粘蜡密封。
露剂一般味辛性凉,适用于伤暑头晕恶心.外感发热头痛,湿热食滞腹泻等病症。如金银花露,功能清凉散暑.开胃宽中,解毒消火,除治暑热湿邪外,还擅治小儿胎毒及诸疮痘等热毒症。露剂亦有以干操药材蒸馏而得者,但其功力远不及由鲜品制得者佳。
(四)煎膏法
煎膏法亦是鲜品药物临床应用的一种传统方式,在民间应用范围很广。煎膏法与前述蒸露法一样,具有既能保持鲜药持有性昧功能,又便贮存,适合不同季节应用的特点。煎膏系用水煎煮药材后去渣,蒸发浓缩至一定稠度时加蜂蜜、冰糖或蔗糖等调制而成。
煎膏剂的效用以滋补为主,兼有缓慢的治疗作用,故又称膏滋。且因含有蜂蜜、蔗糖等而味美适,为病家所喜用。在临床中常可依据病情开写处方,临时配制。一船适于以煎膏形式应用的鲜药多为滋阴润肺、化痰止咳、生津止渴、凉血止血类药物,即适用于肺炎、肺痈、肺结核引起的咳血吐血,老年慢性气管炎,百日咳及肺热咳喘等病症的治疗。常见的以煎膏应用的鲜品药物有:鱼腥草、枇杷叶、麦冬、天冬、仙鹤草、青果、雪梨等。
膏剂制作法简要介绍如下:
①配料;按处方将药味称量配齐,洗净.适当粉碎。②煎汁:将药料置于锅内,加适量清水,加热煎煮,水量蒸发减少时,可适当添水。煎煮的时间相次数视每种药物的性质而定,根茎类药物如麦冬、天冬,可较长时间煎煮,全草类则宜短。全草茎叶类药物煎煮时,最好在其上覆以重物,这样利于在短时间煮透。煮得后过滤取汁,并将残滓取出压榨,榨出汁与煎汁合并.再过滤,静置。②浓缩:将合并所得清汁再置于一容器内,把此容器置于水浴锅中,隔水加热煎煮,药汁表面起泡沫时即捞除.汁转浓时可降低火力,同时用勺不断搅动。炼成清音取少许滴于能吸潮的纸上检视,以不渗纸为度。④收膏,待清膏煎至适度时,兑入提前煎炼过的蜂蜜、蔗糖或冰糖.加热微炼,搅和均匀,除去泡沫,入容器待凉。所加蜂蜜或糖的量,视不同药物性质而定,合糖及淀粉较多的药物,蜂蜜或糖可适当减少,一般以与清膏等量或倍量配兑。煎膏宜装入瓷器或有色玻璃容器内,置低温处保存备用。
(五)捣烂外敷法
以鲜品药物捣烂外敷,适应范围较广。可作为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的辅助治疗,尤其是在外伤、皮肤等病症方面,由于将药物直接用于局部病所,其效能比内服起效更加迅速,是一种方便有效的鲜药应用方法。
用于捣烂外敷的鲜药多以清热解毒,化瘀消肿,凉血止血的药物为主。适用于治疗伤暑头晕、急性腮腺炎、乳腺炎、痈疽肿毒、疔疮、荨麻疹、湿疹、各种皮肤癣、跌打损伤、关节扭伤、外伤出血等。使用时,先取鲜药洗净,切碎,再用乳钵等器皿细捣,但不要捣至过于稀烂,柔润适度即可,兑入所用药量之5一10%的75%浓度酒精,可以增强药物的渗透性。再将患处局部擦洗干净,若疮肿已溃可先将脓血挤净再洗净,将捣烂的鲜药乎摊于患处,面积应稍大于患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并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每日换药若干次(据具体病情而定)。所用的鲜药最好随用随捣,不要一次大量捣烂贮存备用以免有效物质损耗过多。
(六)自然汁外用法
鲜药捣烂榨取自然汁除前述可供内服外,亦常常外用。广泛他应用于痈疽疮疡、水火烫伤、跌扑外伤、蛇虫螫伤、各种眼疾、中耳炎、鼻炎、阴道炎、头癣、脚癣、鹅掌风、带状疤疹(缠腰火丹)、扁平疣、寻常疣等多种病症的治疗。所用药物多为清热解毒、活血散肿之类的鲜药,如;大青叶、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马鞭草、穿心莲、月季花、白花蛇舌草、苍耳、大蒜、仙人掌等。
取汁方法与前述内服取汁法相同。外用又分为直接滴用、棉纱浸润外敷及外涂等几种不同的应用方式.直接滴用鲜药自然汁适合于治疗中耳炎、鼻炎及各种眼部疾思,直接作用于患部,迅速起到消炎抑菌的效果。所用的自然什应保持新鲜,过滤得干净,每日滴用数次,每次数滴。棉纱浸润外敷法适用于痈疽疮疡、水火烫伤、蛇虫螫咬、阴道炎、各种皮肤疾患等。用时,根据患部面积大小剪取稍大一点的消毒棉纱,完全浸透于鲜药自然汁中数分钟,为增强消肿止痛作用可在所用自然汁中兑入汁中兑入适量米醋。将患部清洗干净,并用75%洒精作局部消毒,再将蘸满药汁的棉纱乎铺于患部,井以纱布等固定。每日更换数次。自然汁外涂适用于扁平疣、寻常疣、头癣、脚癣及各种皮肤病等。用时,先将患部清洗干净,对扁平疣等应将疣头刺破直至血出,再用消毒棉签或棉纱蘸药汁反复涂擦患部,
每次15—20min,每日数次。
在临床中应用鲜药,除所述常见的六类方法外,针对某些具体病症和患者情况亦还有多种不同的应用方式,如制成酒剂、糖浆剂、针剂、片剂等形式应用,或二种以上方式井用。但其基本方法均与前述数种方法的某一种相类似。鲜药的常用贮藏保鲜方法
在临床上应用鲜药,一套行之有效的贮藏保鲜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过去,在大中城市里老字号中药铺能常年供应多品种鲜品中药,是与多年形成的鲜药保鲜技术分不开的。中药保鲜费时费工且占地面积大、损耗多,故近几十年来不为经营者所重视。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屉,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对鲜药特殊作用酌认识了解,鲜药的贮藏保鲜技术与方法亦将得到继承和进一步发展。常用的鲜药贮藏法有自然贮藏法、砂藏法.砂植法、冰箱贮藏法、薄膜包裹法和移栽法数种,下面分别作简单介绍。
(一)自然贮藏法
自然贮藏法比较简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场地,适用于含水分较多、肉质肥厚的根茎类药材,如藕、莱菔根、葛根、葱白、大蒜等。可选搀凉爽、通风、干湿适度的地方作为贮藏地,药材自然堆放。冬季温度较低时,可加草袋或麻袋覆盖,温度较高要注怠通风降温。入贮之前,应将茎芽或根茎及须根等切除干净,拣除腐烂者。入贮过程巾,应每隔15—20天翻晾1次,及时淘汰腐烂变质者,见有生芽或生根者亦应及时切除.
(二)砂藏法
适用于生姜、地黄、首乌等根茎类药材的贮藏保鲜。选择通风、湿润的地方作贮藏地。取河中细沙,以适量水湿润.按贮藏量多少,选一适当面积,将河砂平摊,厚度约10cm,在河砂四周,撒上一圈生石灰,防止害虫侵害。入贮前,先将有病斑或腐烂者挑出,若是局部腐烂,可将烂的部分用刀切去,井在太阳下将切口晒干(俗叫封口)。如是新采挖的药材,还应在平地摊晾数日,使药材表面风干。入贮时,依河砂平面摆放,相互间隔不可太紧.也不要几块叠放,其上再覆盖一层约10cm厚的湿石砂层。上层砂不宜过湿。亦不要从上往下浇水,如贮存过久,河砂太干时,可将上层砂换掉。总之河砂不宜过湿或过干。
贮藏过程中,应注意保持空气新鲜,特别是春季应适当通风,以免湿度过大而引起腐烂。每隔20一30天应仔细翻检一遍,及时去除染病腐烂者。遇有萌芽或生根亦应及时予以切除。
(砂植法)
适用于石斛、鸭跖草、积雪草等以茎叶入药药材的贮藏保鲜。选择通风阴凉的地方作贮藏室。用金属或木材做成约高1.5m宽30一40cm的架子,架子可分作2—3层。用粗木板做成长30—40Cm,宽20一30cm,高15—20cM的无盖木箱。将木箱依次徘故于架子上。往箱内充满大小如绿豆样不带泥的砂子,用水湿润。将采挖后的药材先进行挑选,选取茎叶粗壮,根系发达者,再将根部放入净水中浸泡24-48h,取出放于竹篓内滴尽水。将根茎展开按顺序排列,最后植于砂百箱内。石斛茎立生,而鸭跖草、积雪草茎多横生或蔓生,均极易生根。鸭跖草等可树茎条横着码贴在砂石上,使其节间多处生根,可早日萌长新茎。每日淋水2—3次,以保持足够湿度,生新芽后每天浇水1-2次。砂箱之间要留有一定距离,以利茎叶生长。石斛生嫩叶后应将下部叶片随时掐去.以促其茎生长。室内要注意通风,温湿度均不可过高,否则易引起烂根。一般砂植1个月左右后即可采用。
(四)冰箱贮藏法
分天然冰箱法和电冰箱法。适用于全草类和小根茎药材以及各种鲜药自然计的短期贮藏保鲜。
电冰箱贮藏简便易行,随着时代发展,冰箱已较普及。用电冰箱贮藏的药材应先清洗干净,去净杂质,扎成小把或捆成小包,应分门别类,有持殊性气味的应单独贮藏。入贮的药材应置于冷藏室内,将温度控制在3一5℃,冰箱内不可再贮放其他异昧或油脂类物质。已榨取好的鲜药自然汁用电冰箱贮藏最为方便,将自然汁装于消毒过的有色玻璃瓶内,以软木塞塞紧瓶口,并用蜡封口,一般在电冰箱中可保鲜20天(指夏季)以上。全草类或根茎类药材在贮藏过程亦应注意随时翻检,及时去陈腐烂变质者。电冰箱的冷凝器在运转过程中,会使箱内空气中的水分蒸发,使箱中湿度变小,故应在箱内放一平盘装水,以保持箱内足够湿度。此外,以鲜药制成约露剂、煎膏剂等亦都适合用电冰箱贮藏保鲜。
(五)塑料薄膜保鲜法
塑料薄膜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保鲜材料,是用聚丙烯塑料制成,质地极薄而柔韧性较强.适合于根茎及全草类药材短期贮藏保鲜,尤其适用于已经切块所剩余药材的贮存。用这种保鲜膜包裹鲜品药材既有一定的密封性,又有一定的通透性,如能与冰箱贮藏法配合应用,保鲜效果更佳。特别是对于生姜、地黄、葛根、藕等含水分较多且块大经常切用的鲜品,以保鲜膜包裹再置于冰箱贮藏。在使用中应注意,将薄膜抻平,围绕着入贮的鲜品紧贴表面包裹,中间不应出现褶皱。如是全草类药材,应先将茎叶捋顺,用薄膜尽量贴着茎叶裹紧,使其中的空气存留最少。保鲜膜一次用后,洗净阴于可重复使用。
(六)移栽法
移栽法也是一种普遍采用的保鲜方法。在过去传统老字号店铺中,大多设有自家的药园,或大或小,既使没有能力开设药园的,也都充分利用前店后院的条件在天井、院落、走瘸及厅堂等可利用的地方,用盆钵裁种常用应时鲜品药物,既可方便病家之急,又可供观赏美化庭园之用。
移栽法适用于全草类及小块根茎类药材的保鲜。如:薄荷、香薷、藿香、佩兰、仙鹤草、虎耳草、旱莲草、天门冬、菖蒲、沙参等。移栽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场地,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如利用盆钵栽植则比较灵活。其次要选择适宜的土壤,一般以黑色壤土为佳,最好能渗一定比例的有机肥料。移栽宜选在阴雨天进行,挖取根部时要尽量宽一些、深一些.多带些泥土,包紧不要散落,地上部分最好用塑料薄膜覆盖或包裹,以避免在运输途中萎蔫枯死。栽入盆钵或移栽地后,应立即浇水以完全吃透为度,地上部分如能做成塑料罩或以玻璃瓶加以覆盖,可促进移栽植株的恢复生长。移栽前几天每天应多浇水,尽量避免太阳直接照射,以放阴凉地为佳。移裁成活后,每日浇水1—2次。以地下根茎入药的鲜品药物,应控制地上部分的生长,及时掐去新生的茎尖。在夏季要随时注意除虫、除草等管理工作。具体每种药物的栽培管理方法.谓参见有关的中草药裁培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