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正建筑t20 v3单机版:“文化惠民”看广东(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3 18:47:24

10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截图

岭南文化,再放异彩。

率先创造了“经济大省”辉煌,也默默书写着“文化大省”传奇。2003年,广东列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8年多来,广东文化产业规模总量年年全国第一。去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524亿元,占全国的1/4。

富之教之,富而崇文。踏上富裕小康之路的广东,顺势推动“文化强省”建设,不为“装点门面”,而是自觉自愿,视文化建设为转变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把“文化惠民”当做构建“幸福广东”的重要元素。今年初,广东宣布,未来5年,核心任务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则是“幸福广东”题中应有之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多次强调:“牢固树立‘文化民生’意识,把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放在与就业、教育、卫生等同样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以教开智,以文‘化’人,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从“经济惠民”转向“文化惠民”,17万平方公里的岭南大地迈开步伐,加速构建政府、民间、社会、市场、产业多方互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力争“文化广东”与“经济广东”齐飞。

寻求“最大公约数”,保障文化权益共享

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人均享受文化水平却不高。

这种尴尬局面,源于发展失衡。不少地市盲目追求GDP,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一手“硬”,一手“软”,文化建设“欠债”严重。有些“历史名城”,竟然看不到一座像样图书馆。市民自嘲:“有饭桌,无书桌。”外人议论:“有高楼,没文化。”

社会缺文化,发展没后劲,广东上下开始反思“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瞄准的突破口是,增强基本文化设施与产品供给,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03年,广东吹起建设“文化大省”号角。几年来,全省文化事业财政投入(不含基建投入)逐年增多,累计达80亿元。广东省博物馆新馆、科学中心、歌剧院、演艺中心、中山图书馆扩建工程、辛亥革命纪念馆等,在珠江两岸拔地而起,成为耀眼新“文化地标”。

去年,广东进一步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各地文化建设快马加鞭,文化事业经费支出超过财政总支出1%。广东文学馆、艺术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珠海市歌剧院、江门星光公园、潮州博物馆等立项筹建。今后5年,省财政投入文化建设资金,预计达到250亿元。

“这不是‘文化大跃进’,而是‘补课’。”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说:“文化场馆是传承文化的服务载体,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化产品,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硬件,是‘文化惠民’的前提。”

如今,行走南粤大地,座座“文化地标”,造型新颖,引人瞩目。除了省会广州,深圳音乐厅、东莞大剧院、中山文化艺术中心、中国(梅州)客家博物馆、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佛山琼花大剧院、河源恐龙博物馆、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等,仿佛一道道秀色诱人的“文化盛宴”,令人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今年国庆长假,“文化地标”成为游客“新宠”,为“文化广东”赢得了无数“印象分”。省博物馆新馆,酷似“月光宝盒”,投资9亿多元,馆藏品16万多件,平均每天近万人进馆。慕名而来的深圳市民陈秋说:“虽然排队很久,但进去一看,的确感到不虚此行!”

如果说,城市“文化地标”主要面向高端文化艺术欣赏,那么,各基层文化场馆则重在满足群众最基本文化需求。

几番追赶,广东建起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431座,城乡社区文化站17700多间,文化广场5000多个,农家书屋12291家。全省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人均面积、建设水平和功能水平,均居全国前列。

广东决定,全省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免费开放。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等“三馆一站”免费时间表是:今年7月1日之前,广州市、深圳市免费开放;10月1日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免费开放;年底之前,其它地区免费开放。

多元投入,多种需求。两者之间,存在“最大公约数”——“政府承受得起,群众消费得起”。决策尊重民意,做事符合省情。“最大公约数”,最佳结合点。广东“文化惠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激起“全民共振”,彰显岭南文化特色

经济落差大,区域不平衡,“文化惠民”还需跨越一道坎。

占全省面积60%的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文化事业经费总投入仅占全省的1/3。广东区域之间,文化观念反差大,服务水平低,机会不均等。“文化惠民”,不能不面对现实。

不平衡,找平衡;有落差,就补差。

加大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

广东“问诊”,“把脉”,“对症下药”,经济欠发达地区挖掘潜力,文化建设“升温”。

去年,省财政一次性拨款,建成农家书屋7732家。“工业大市”东莞,市级财政每年拨10亿元,支持“文化名城”建设,文化事业费超过市级财政总支出3%。

立足“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广东制订了公共文化设施、体育设施、文化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条例。年内,全省完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

未来15年,“以奖代补”,广东省级预算每年安排1亿元,奖励补助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达标项目,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全覆盖。

“大发展、大跨越、大变化,新作为、新进展、新突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激情高,信心足。

重心下移,送戏下乡,改善服务。

文化艺术“流动”,填补区域落差,为基层群众带来享受,也为文化繁荣培育市场。去年,全省“送戏下乡”1万多场次,电影公益放映8万多场次、观众2300多万人次。全省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今年3月,广东成立全国首家“文化服务志愿者总队”,各地市成立分队,志愿者上万人。“人员常换,队伍不散”,弥补专业演员数量不足,又调动群众创作激情。

文化“流动”,文化“联动”,文化“互动”。去年,“情系岭南”百场优秀节目巡演。节目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员是文艺爱好者。群众演戏,群众看;群众生活,群众演。

今年,“欢乐广东”志愿者百场巡回义演,方式又有改变。专业团体表演,各地群众“点播”,政府购买服务。广州美术馆志愿者何佳琦说:“看到观众的笑容,我感到了艺术魅力,也增强了幸福感!”

从“送戏”到“点戏”,没有空洞说教,充满草根情怀;兼收并蓄,包容宽容。当地媒体这样评论:“延续了岭南文化的优良传统。”

整合资源,全民参与,和谐共享。

群众艺术争奇斗妍,高雅艺术成绩斐然,文化共享,“储备”充裕。政府、民间、企业、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不是文化部门唱‘独角戏’,而是多个部门演‘大合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说:“这是广东‘文化惠民’活动能持久开展的重要原因。”

今年3月,“幸福广东”系列文化活动启动,包括“社区文化节”、“农民读书节”、“美术书法摄影展”、“健身舞蹈大赛”、“草坪交响音乐会”等15项活动。“百歌颂中华——好歌献给党”,2000多支合唱队、近20万人参赛,观众100多万人次。

群众,是文化享受者,也是文化创造者。广东继续实施“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国民文化消费卡工程”,完善“普惠”机制,全民共振共享。

做好“顶层设计”,引领健康文化潮流

愉悦之效,教化之功,文化具有双重特性。

“文化惠民”,要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还要提升公民综合素养。两者兼顾,“顶层设计”,举足轻重。

“顶层设计”核心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把握、理解、推行,文化愉悦、陶冶、教育等功能的制度保障。对此,广东人头脑清醒,“文化惠民”始终贯穿“健康、优质、创新”主线。

健康,是文化共享的基准。

“百歌颂中华”活动,持续27年,节目取舍标准,只一个“好”字。内容健康,方能列入好歌之列。无数务实进取的广东人,找到了艺术享受的巨大空间。

好书、好歌、好节目、好电影,鼓舞人心,引人向上,催人奋进,广东文明程度得以提高。省新闻出版局调查发现:“农家书屋建起来,赌博的少了,吸毒的少了,侃大山的少了,读书的多了。”

精品,是文化共享的追求。

5年,200多项艺术大奖,包括国家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广东专业艺术团体展现出强大实力。

文化活动,也出品牌。“百歌颂中华”、“农民文艺汇演”、“广东艺术节”、“群众艺术花会”、“岭南民间艺术展演”、“大学生电影节”、“国际粤剧节”、“客家山歌节”等活动,火爆多年,“立得住,叫得响,留得下”。

“南国书香节”,集阅读、书展和交流于一体。两年前转型,量变到质变,规模连年攀升。今年8月,开展7天,广州主会场读者80万,全省10个分会场读者200多万,规模与效益居全国书展之首。

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说:“文化建设,应抓两头——打造高端文化精品,普及群众文化活动。”

创新,是文化共享的源头。

无论群众文化,还是高雅艺术,生命力都来自创新。

文化体制改革之后,文艺单位“变身”企业,从“圈养”到“野生”,一时难以适应。但是,抓创新,抓重点,抓经典,激发活力,先苦后甜,精品佳作不断涌现。

去年,广东一举夺得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文华大奖特别奖、文华优秀剧目奖9个,拿下中国电视剧最高政府奖“飞天奖”7个,获奖数量全国最多。

“文化配送”,服务创新。广东建起“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服务网”,公共文化服务“流进”千家万户。“流动演出服务网”,每年演出两万多场。

新出炉的“广东文化网”,提供数字化文化服务。上网看书、看戏、看展览,方便快捷,内容丰富。省文化厅信息中心主任何超说:“这是网上文化‘广交会’,大大拓展了文化服务深度和广度。”

“新广东人文化服务”、“珠三角文化共建共享”,两大工程,同时推进。26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看书、看戏、看电影、上网不再难。珠三角打造全国性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

“吃得饱,不等于吃得好。”饥不择食,是叫花子行为;营养套餐,是文明人追求。把握“顶层设计”,制作“营养特供”,广东“文化惠民”有内涵,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