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日本的影响: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15:20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要改变我国农村落后、农民贫穷、农业薄弱的现状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要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的自身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大量未曾改变的城镇景观,这就为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就业,还有利于农村、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顺应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认清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和优势。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对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绿色旅游、田园旅游、生态旅游等。乡村旅游从西方开始,18世纪后期,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可识别的旅游活动在欧洲就出现了,到了20世纪,乡村旅游变为一种更加广泛的、享受型的活动。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才有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要求。

(二)乡村旅游的模式

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原因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的内容各有侧重。比较分析我国各地乡村旅游的形成过程,对其影响的较大的是地理区位。乡村旅游的布局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作用重大。我国乡村旅游根据其资源特点及其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如下一些模式:

1、森林公园模式

对于那些区位条件好,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环境优良、景色秀丽、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园。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和科考的理想会所。

2、度假区(村)模式

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

3、观光购物农园模式

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此乃国外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满足了人们休闲放松、回归自然的需求。

4、民俗文化村模式

农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礼仪、婚恋、丧葬、节庆、禁忌、喜好、歌舞、戏剧、音乐、绘画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文化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5、休闲农场模式

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等。这是一种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好方式。

6、 农业公园模式

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能够促进城市人对乡村农业的了解。

7、租赁农园模式

是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这是体验乡村农耕生活的有效的方法。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作用

旅游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产业,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的农村,乡村旅游作为支持“三农”建设、促进农民观念转变、拓宽农业致富渠道、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之举。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就业

旅游活动是一项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产业,不但可以直接吸纳较多的劳动力,同时还能间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性决定了旅游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将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岗位。让农民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旅游的季节性和农业的季节性的特点,可以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用,同时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缩小城乡差距

发展乡村旅游把一部分城市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农民生产的土特产品销售给游客后获得的收入、农民为旅游者提供各种劳务所得的收益、特色旅游商品加工经营及从业者的收入,都会为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为了吸引旅游者的到来,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会更加注意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开发,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这样一来,他们会更加注重改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环境卫生、村容整洁。这些都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实现了农村的对外开放,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的推广,城市居民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给农村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旅游者的到来将带来新的信息和理念,对农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的素质将得到较大的提高。经营者将形成市场意识,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

3、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由于蔬菜、水果、鸡、鱼、肉、蛋等农副产品以及花卉有了销路,农民瞄准市场,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出现直接与市场对接的种植、养殖专业户、专业村,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改变了传统的农民生产什么游客就买什么的模式,而转向为游客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特色产品。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向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必然带动乡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4、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农村在文化、经济、社会、生态各方面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乡村农民的思想文化观念会逐渐发生变化,乡村会向更文明、更进步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科技方面,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村生产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生态方面,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没有整洁的村容村貌,没有良好的环境就没有新农村新气象。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将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有更多的钱投入到环境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人口总数的近70%,即使是城里人也有着浓厚的农村情结。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灵气清新、价值与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可借着旅游发展的契机,利用地理人文优势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优势体现在:

1、具有独特的卖点——乡村的原真性

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的乡村文化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生态性旅游活动。其人天合一的旅游环境,健康、朴素、简单的生活,即原真性,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基础。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保留有许多未曾开发的城镇景观。这些锁在深闺中的处女地区,将是发展乡村旅游强有力的物质依托。

2、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在中国乡村旅游中,乡村是构成整个文化的宏大的地理背景,是乡村旅游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广大乡村旅游存在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奇峰异岭、河流水库、多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同其他旅游方式一样,这些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元素。其自然的农事活动、人居环境、生活习俗、农耕生态环境、农业的收获物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景观。这是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

3、我国乡村旅游享有广阔的旅游市场前景和发展的空间。

我国乡村旅游享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方面是由国家对农村问题日益重视的宏观政策环境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有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决定的——工业化带来了更多的逃离工业环境需求的城市人口。有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客源支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二)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

目前部分学者将乡村旅游等同与农业旅游,有的甚至片面的理解为观光旅游,严重的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它类型。据调查,部分领导干部和农民受到传统农业模式的影响和制约,不能“跳出农业看农业”,没有意识到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和优势。许多农村旅游景观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正真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有的甚至把开发乡村旅游和发展农经济相对立起来,陈旧保守的观念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2、经营者缺乏经营理念

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饭菜的质量、味道、价格,而对于一些至关重要的吸引游客的因素:特色(农家风味)、环境(绿化环境)、服务(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重要的地位上。经营者愿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再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乐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主张少投入多产出,粗制滥造。在招徕客源上舍不得花钱做广告,仅迷信于“回头客”和口碑的传播,最多也就是发个传单或名片作为促销手段,影响力有限,造成大好的旅游资源无人知晓,客流不足,效益欠佳,形不成旅游产业的规模化,更谈不上和现代旅游接轨。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与游客之间存在差距,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尤其缺乏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政府的引导。这些势必会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

3、产品开发程度低、层次浅、开发模式单一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过分的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开发模式单一。乡村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可有效的转化为相关的旅游产品,进而满足游客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但是为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失去其原真性不应该成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的取向。有的乡村旅游不在产品创新上动脑筋,产品开发程度很低。由于产品错位和深度开发不足,个性彰显不够,乡村旅游地留给旅游者的大多是“千村一面”之感,提供的产品层次较低,服务的项目大同小异,从而造成彼此间的激烈竞争,增大了市场风险,导致一些地区开发效益下降。目前乡村旅游地主要集中于观光旅游,而观光游客逗留时间短,“门票经济”突出,没有足够的消费时间不可能产生足够的消费,游人的消费潜力有待开发。

4、乡土文化城市化,缺乏特色

乡村旅游地的最大的资源特色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乡村性”。对乡土文化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开发,使其凹显特色是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有许多的乡村旅游地的建设严重出现了现代城市化的倾向。经营农户易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农村人向往城市的生活,把城市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目标。常常爱把极其具特色的东西花大力气改造成普通一般化的东西。如把乡村小道改成水泥路;菜园田垄改成停车场;把花木庭院改成露天饭堂或是卡拉OK厅。他们本着“城里有的东西我们样样不缺”的思想,劳神费力却消弱了景区的特色和吸引力,极大的破坏了乡村资源的乡村性和原真性。

5、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管理混乱,品牌效益差

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的层次上,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过程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担甚至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和低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效应、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由于人才的缺乏,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

6、资源开发破坏性大

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其他任何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虽然旅游产业是一个“无烟产业”,但并非是无污染的产业。随着旅游者的涌入,将会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和生态造成消极的影响,从而使良好的自然景观受到影响。乡村旅游资源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有其脆弱性易变性的特点,一旦变异,很难进行恢复。由于开发者就是当地居民,他们一旦意

四、小结

乡村旅游将成为未来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的一大亮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存在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在发展中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不断的走向成熟。发展时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