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怎么屏蔽手机广告:文化自觉·文化强国·民族复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1:17:13
文化自觉·文化强国·民族复兴——学者纵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与现实要求□《北京日报》理论周刊

  开栏的话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会上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本刊从即日起开辟“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专稿”栏目,以话题、访谈、文章等形式,约请权威专家学者对有关精神进行深入解读和阐释。

  特邀嘉宾·语萃

  韩震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发展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杨金海

  (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研究员)

  “文化自信”问题是针对我们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来的,即针对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文化防御心理等等提出的。不自信的历史原因有:客观上是“三座大山”长期压迫的产物,主观上是我们的人民由于文化落后而形成了弱势文化心理。

  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副主任、教授)

  当今中国社会,社会深刻转型带来价值观的多元化,利益格局的改变带来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动;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风云际会,交锋交融。这既为我国社会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也带来了从未有过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陈少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文化强国”的基本目标应当包括:对内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对外能够发挥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建设“文化强国”,要求我们必须把文化建设融入强国战略的整体框架和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之中。

  (人物漫像:孙晓纲 作)

  ■确立核心价值观、凝聚“兴国之魂”,奠定全民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促进全社会文化认同,已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主持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那么,这次全会为什么把文化命题作为重要议题?

  祁述裕: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就我国情况而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文化建设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而紧迫。30多年前,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初,文化界、思想界需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当时的思想解放对改革开放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30多年后的今天,社会深刻转型带来价值观的多元化,利益格局的改变带来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动。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风云际会,交锋交融,既为我国社会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但也带来了从未有过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可以说,当代中国再次处于迫切发挥文化先导作用的时期。在这种形势下,确立核心价值观,凝聚“兴国之魂”,奠定全民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促进全社会文化认同,已成为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突出现实问题。正如全会提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因此,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陈少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六中全会把文化命题作为重要议题,标志着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六中全会公报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那么,这个论断包涵了怎样的深意?

  杨金海:这个命题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觉”,是“指谓一个民族或者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具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具有充分的认识,也就是要达到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对于我们党来说,“文化自觉”就是如何推动中国文化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文化的自觉意识,就是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六中全会把文化命题作为重要议题,标志着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我们党既是一个在理论上高度自觉的党,也是一个在文化上高度自觉的党。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怎样振兴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新路何在,一直是中国有识之士在探寻的问题。我们党成立之前,许多有识之士从思想文化上反省,认为中华民族不仅应该学习西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更多的是应该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许多有识之士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此中国的文化建设才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们党自成立后就非常注重先进文化建设。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即要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同时也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等;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先进文化建设;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次会议全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把文化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加以系统考虑,使得文化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

  六中全会还明确提出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的命题。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党提出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要。“文化自信”问题是针对我们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来的,即针对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文化防御心理等提出的。我们的“文化不自信”是有历史原因的:客观上是“三座大山”长期压迫的产物,主观上是我们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由于文化落后而形成了弱势文化心理。从清朝末年到现在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后来又争论“西体中用”等等,争论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心理问题。文化上的自卑心理、弱势心理、防御心理,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建设,也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外交,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走出去”。怎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如何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理?一百多年来,中国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创造我们的新文化,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近30多年来,我们在创造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文化成果,这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的思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们的“文化自信”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必须建设与“经济强国”相匹配的“文化强国”

  主持人:这次全会公报中有一个重要亮点,即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那么,提出这个目标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陈少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应当同时是经济强国、文化强国、军事强国的统一体。尤其是在当今世界,人们常常把“文化强国”视为强国的一个主要标志;国家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已是文化的比拼。因此,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也必须建设与“经济强国”相匹配的“文化强国”。“文化强国”的基本目标应当包括:对内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对外能够发挥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

  杨金海: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重大,标志着我们党开始自觉地把中华文化从原来的世界边缘向世界中心推进。“文化强国”的基本要求,就是使我们价值体系、思维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文化体系、大众文化体系等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发挥一定影响,其中最核心的是价值体系。因为,在当今世界竞争中,与物质、制度层面的东西相比,文化特别是价值观更为重要。

  陈少峰:显然,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以文化和科技双驱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在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和弘扬传统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已经迎来了进一步建设文化强国的良好契机。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我国文化建设总体上相对于经济建设具有事实上的滞后性。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强国”既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展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之力量源泉,更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强大信心保障。建设“文化强国”将不仅仅体现在我国作为大国的实质竞争力提升,体现在为人类繁荣模式的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这一活动和过程也将有效地促进我国人民坚持更高标准的道德,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形成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建设“文化强国”,既要着力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生产力,又要着力于扩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

  主持人:那么,如何推进建设“文化强国”这个战略目标呢?

  韩震:建设“文化强国”,一方面,要着力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生产力,即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当代中国,发展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首先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也就是六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

  先进的文化生产力本身就是代表人类发展前进方向的文化,即无论是从生产力发展、政治制度还是思想文化上,都应该是代表人类发展的前进方向或历史演进的发展趋势。落后陈旧的文化,不可能成为人类文化发展趋势,因而也不可能形成较高水平的文化生产力和持续的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产业不是一般的生产,而是有明显价值取向的生产,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政治制度,往往决定着文化的先进性质,而先进文化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往往对生产力和社会制度有强大的塑造和引导作用。人类的任何再生产都是创造性的,这尤其表现在文化领域,因此人类的社会实践往往产生突破原有文化形式的新内涵,通过逐渐的积累而成形并且突破原有文化形式的限制,从而推动文化的创新。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我们才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也必须着力于扩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即满足人民越来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消费是一种具有能动性或生产性的消费,因为文化能够提高国民的素质,提高和激发人的创造力。满足了人的文化消费,也就是在生产着高端的生产力。在某种意义上,文化消费使消费活动与生产活动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消费文化产品同时就在激发精神生产,消费过程直接就成为精神生产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社会越发展,也就越需要具有较高文化消费能力的国民。

  主持人:那么,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呢?

  韩震:发展文化消费,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目的和任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以往,我们比较注重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而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方面却很不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成为现实要求。既然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那么我们就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需要指出的,发展文化消费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要注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这样才能实现文化的历史发展功能,即在传承基础上创新,通过创新实现传承。二是要关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结合,这样的文化产品才能够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能够引起国际市场的共鸣。三是要达成思想性与愉悦性结合,使文化产品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四是必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这样的文化产品才能有竞争力,从而达到占领市场、服务群众的目的。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主持人: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那么,文化产业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具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

  祁述裕: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与经济紧密交融,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凸显,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更好地发挥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

  陈少峰:建设“文化强国”,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重中之重。这次全会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具体部署和要求,提出: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等等。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也为今后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条件,指明了方向。在此指导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如体制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欠缺、制造水平低下、内容粗浅等突出问题,必将得到解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将迎来“黄金十年”。

  主持人:那么,怎样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陈少峰: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摒弃那种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思维;必须把文化建设融入国家战略的整体框架和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之中。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例,必须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将经济成果的一部分用以文化建设和文化提升,将经济发展的部分成果转变为我国对外竞争中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转变“一事一议”的工作方式,要制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文化推动社会各项工作;鼓励各级政府参与探索文化可持续增长的方式,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着力转变“惟GDP主义”的发展格局。

  韩震: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激活文化创造力。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思想理论研究的投入,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工程,发展与高科技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

  过去,我们在世界各处销售的标有“Made in China”的产品,大多还是一些附加值比较低的低端产品,我们应该逐渐走向高端产品,但最高端的产品就是文化,是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为了提高我们产品的文化品质,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强化我们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我们必须改革和创新文化体制机制。而改革和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就要打破地域和条块限制,这样才能建立运行高效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市场;就要破除行业之间的界限,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就要建立灵活开放的管理体制,这样才能充分激发每个人的首创精神和能动性;此外,还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以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创造这样的环境,必须是在法制框架下进行,即人人互相尊重且尊重规则。如果说物质生产和技术创新需要自由竞争和民主氛围,那么文化生产更需要自由竞争和民主氛围,更需要开放、包容的气氛。为此,我们要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并将其落到实处。只有在法律框架下,才能实现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良好的文化产业秩序。先进文化及其软实力的生成有其自身规律,它需要在法律框架下的开放、自由和谐的文化生长空间与环境。

  另一方面,还必须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文化是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文化的许多表现形式,需要具有特殊才能和训练的人才创作和表述出来。而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为此,我们要为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紧迫的是转变观念,做到“四个崇尚”

  主持人:当前,建设“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认识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祁述裕:必须注意到,当今我国社会上对文化建设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偏见乃至错误观念,影响和阻碍着我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认识上面临的一个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转变观念。首先,应改变“厚古薄今”的观念。以对当代艺术的评价为例:不少人对当代绘画艺术很排斥,认为没有多少价值。实际上,中国当代绘画艺术是中国当代文化中很有成就的一个门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艺术品交易市场就证明这一点。但不少人对当代艺术不屑一顾,认为传统的写实艺术有价值,中国当代绘画艺术不过是些胡乱涂鸦。这些都是误解。认识当代艺术要从中小学教育开始,大学教育也应该增加艺术教育课程。只有全民的艺术素养提高了,文化发展才有良好的环境。其次,应改变重视文化产品的教育功能、轻视娱乐功能的观念。以网络游戏为例:近十年,我国网络游戏发展迅猛,深受年轻人喜爱,也已经成为网络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但受传统的“玩物丧志”观念影响,现在在舆论环境上对网络游戏的发展还有不少限制。游戏的本质是什么?是提供紧张、意外、震惊、痛苦、快乐等不同的体验。好玩、奇特、怪异、神秘、悬念是游戏的基本元素。网络游戏之所以受到消费者喜爱,就因为网络游戏有刺激、能互动。对网络游戏我们当然也要加强正确的引导,引导的途径是分对象管理——对未成年人要从严把握,对成年人则可放宽些,不能一种尺度,一个标准。如果把教育功能放在不恰当的位置,轻视游戏的娱乐功能,那么就不利于文化发展繁荣。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是培育创新文化。而培育创新文化,必须打破成规,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天经地义的观点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那么,如何才能促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认为,至少应该做到“四个崇尚”。一要崇尚自律。文化建设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人的素质。二要崇尚多元。文化发展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崇尚包容,鼓励多元文化共存,为激发文化创造力培育适宜的环境。现在,很紧迫的是要完善文化内容管理机制,为精品力作的不断涌现创造条件。三要崇尚创意。苹果公司产品功能和造型上的独创性,来源于设计师乔纳森·艾维团队的创意。而乔纳森·艾维则是由英国崇尚创意的氛围培育出来的。现在,我国各地越来越重视创意和设计人才,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创意和设计活动。这是可喜的,但还很不够,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人才、崇尚创意的氛围,文化发展繁荣才能落到实处。四要崇尚法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文化。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都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主持人: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要义: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对此,我们应牢牢把握。

  (主持人:李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