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神英雄传变身台词:经典诵读与儿童潜能开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4:21:57
余一彦 2009-08-07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然而,作为中国人,有几个人读过《四书》、《五经》?作为美国人有几个人能背《独立宣言》?即使是一名专门学习中文的大学生,又有几个人可以背诵《论语》和《大学》?即使是专门学习英语的中外大学生,又有几个人能够背诵莎士比亚和亚里士多德的名篇?而这一切,一个几岁的孩子即可做到,而且因此日益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胸怀博大,你相信吗?

  前后算起来,从小学到博士后读了将近二十多年的书,不说很有知识很有水平,但是至少应该感觉到比较踏实,比较充实,但是我真实的感受是什么呢?我常常会感觉到比较空,比较虚。我们现在都说素质教育,到底什么是素质?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说:“素质就是把你所学的知识统统忘光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如果我把我所有的文凭都拿掉,把自己所学的知识都忘掉,还剩下多少?可以说所剩无几。总有一种隐痛,当想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时候,总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总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最切实的问题就是语文程度不够,心量不广,涵养不深。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育人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按照中国传统的回答,“读书明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大学》开章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人之学”的目的在于明白“明德”的修养,内在的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但是,光这样独善其身还不够,还须要兼善天下,还须要反过来在于“亲民”,还要把自己的学问修养要和光同尘溶于百姓,要造福于人类,造福于社会,再“止于至善”。这样内圣外王的修养和学习渐渐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这是古人读书的目的。那么我们现代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谋生,是为了上大学,出国留学,为了一个好的职业,有一份高薪的收入,简单地说,就是能赚很多钱,能够过很好的生活。这是我们的家长、社会、老师对下一代一致的期许。因而我们的教育就变得非常的功利化,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对于文化底蕴的奠定,对于人格的提升,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都非常的缺乏。所以狭隘的教育观念就导致了狭隘的教育内容,而狭隘的教育内容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可能是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

  在国外,中国的留学生非常多,而且中国留学生非常聪明,非常勤奋,他们考起试来成绩非常优异,但是这些人到了社会上去,往往只能做人家的高级雇员,只能是一个将才,一个器才,很难成为一个帅才。我们有很多奥林匹克的冠军,但是没有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没有一个菲尔斯奖的获得者。有一次在一个座谈会上,有一群外国专家和一群中国学生座谈,其中有一个外国专家,他是华裔的中国人,在会上他提了一个问题,他问“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什么?当时没有一个中国学生能够回答,会后这个专家非常感叹:“中国学生的业务素质非常不错,但是对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精神了解得太少”。“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呢?“君子不器”是《论语》中孔子说的话。所谓“器”就是一个器皿、容器。任何一个容器都有大小、限度、范围。“君子”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有道德、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学问的博大,修养的深厚,道德的崇高是没有办法用一个东西来衡量来限制的,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所谓与天地同其德,与日月同其明。我们说一个人素质很好,我们说他“大根大器”,“君子不器”比这更高一层。所以是古人是这样来定义“君子”的,也是古人一辈子的奋斗目标,要做“君子”那样的人物。而我们现在的高级知识分子,出国留学,对什么是“君子不器”意思都不知道,所以也难怪只能成为将才,成为器才。我们现在非常注重科技,但是很多人就以为只要一味地把数理化学好,就能够成为一个科学家,就能够把科学学好。其实不然,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家的素质?科学家的素质是对宇宙和谐发展规律的一种敏感度,是对宇宙终极真理的一种体悟,是一种美感,是一种悟性,是一种很有灵性的素质。在科学史上,凡是做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没有一个不是文理兼通的人物,比如笛卡尔,帕斯卡尔,牛顿,高斯,爱因斯坦,希尔伯特等等。这些人都能写出一手漂亮文章,都非常喜爱文学,甚至有的人对诗歌,对音乐都有极高的造诣,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极高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的创造性的成果也都闪烁着美的光辉。而这样的素质靠知识技能的灌输是没有办法培养的,越灌输可能对这种灵性的扼杀便越厉害。所以没有深厚的文化素质、人文底蕴是很难成为高素质的,有创造性的人才的。

  然而在升学的压力下,这些家长往往忽视了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素养的训练。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训练呢?

  在儿童时期就给予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熏陶,我们也称为儿童经典诵读的教育,儿童经典诵读的教育有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就是教材是经典,古今中外的经典。第二个重点,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具体地说就是0—13岁的儿童。第三个重点,教育的方法是不要求理解,只要求熟读背诵。象《老子》、《论语》,还有《易经》等,这些书都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是几千年来所有知识分子公认的最好的书,熟读这些有价值的书就可以直探人性的本源,就可以较轻便地了解人生的智慧,就好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心胸会更宽广,我们的眼界会更深远,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教养。有了这样的底蕴,这样的基础,再去学习比较浅近的应用性知识文化,我们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说,小孩背诗一点都不困难,好的诗词,含义深远,自己如今已经七十多岁了,但对诗词每十年都有新感受。确实对于少年儿童来讲,尽管他们的理解力远不如成年人,但他们拥有人一生中最好的记忆能力。背诵中西文化经典,不仅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记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加强,这些古代经典对他们的文化素养上的熏陶是不言而喻的。

  著名学者南怀瑾说:“曾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地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13岁之前是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如其让他们背电视广告,还不如引导他们去背诵中西文化经典著作。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