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生男生女预测计算:养生功的功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58:01

养生功的功能  耕云散人 2009年09月16日

养生功的功能

魏伯阳 如果说养生功百病皆治,那是过分夸大其作用。但经证明,练好养生功只有百益而无一害。其具体功能有以下个方面:

1.补脑养神。静养功的入静,首先受益的是大脑中枢神经。当心定念止入静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充分的抑制和休息,这样既能消除疲劳又能得到补养,从而加强和大了中枢机构的指挥功能,起到补脑养神的作用。

2.固精养炁。养生不固精,结果一场空。只知守死精,不会精化炁,止水易生腐,此为养生忌。养生功法中的固精,是为了精足而下手炼精化炁,炁足而炼炁化神,神足炼神还虚。即使达不到高深程度,也能自然地收到精化炁、炁养神的效果。精旺炁足则神灵。只有具备充沛的精力,能产生超人的聪明才智;也只有具备吃大苦耐大劳的健壮身躯,才是摧不倒、拖不垮的铁汉。固精养炁正是为筑基炼己奠定基础。

3.调息理炁,扩大肺活量。中医学有“肺为百脉之总,位居诸脏之上”之说。肺的一呼一吸,是机体自然的吐故纳新。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促使血液循环和新陈谢,是机体本身内部的自然规律。养生功的调理呼吸(息),要求深、细、长、匀。这样自然会加强和壮大机体内部运动的力量。

4.调节五脏。养生功的修炼是要使人的机体五行相生,阴阳调和,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内生津。津液多则食欲强,食欲强则肾水足,肾水足则七宝(即涕、唾、津、精、气、血、液)全,七宝全则五脏和,五脏和则内病除。故养生功对医治心脏病、脾胃病、肺病、肝炎、肾亏肾寒,以及各种慢性病有独到之处。

5.清神明日。五脏之精华聚于二目(白眼珠属肺,黑眼珠属肝,瞳仁属肾,大眼角属心,小眼角属脾)。二目是心灵的窗户。古称二目为日月,又为金公木母、金乌玉兔。又称人之灵在脑,其机在目。二目的名目繁多,不可枚举。在修炼道家性命双修功的整个过程中,人的二目肩负着最艰巨最复杂而又最重要的任务。如含眼光、返观内照、回光返照、久视、运行日月、大小周天、运河车、转**以神驭气等,都必须借它的神威来达到预想的效果。功纯者不仅耳不聋、眼不花,而且一直到老目光炯炯,神清目明。

6.舒盘活血,通盘活络。养生功中的开通奇经八脉、干沐浴等功,不但能使百脉流通,筋舒络活,而且能保持皮肤润泽有光,防治脉管炎等病。

7.久炼养生功,对于神经衰弱、长夜失眠、梦遗滑精、阳瘘肾虚、身体虚弱等症有独特的疗效。

8.久炼养生功不但能改变身体素质,也能改变人的精神素质,还能开阔人的视野、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增长人的智慧才能,化愚为贤。

9.修炼养生功而持之以恒,就能运用四步下手炼精化炁,收到推迟衰老、延长寿命的效果。再进一步深造,倘真的达到十三步,就会出现奇迹:白发变黑、齿落重生、藏相、返老还童,并能出现特异现象。

养生功的特点

道教龙门派的性命双修养生功,有其独特之处。其特点如下:

1.运用的是与人的生理自然规律背道而驰的逆行法。人的生理自然规律,是由小到大,由大到壮,由壮到老,由老到死。可养生功偏要逆天而行,倒转乾坤,要用功法由老返壮。这是逆着自然规律,走返老还童的道路。这种逆行在用功时是非常明显的。比如,眼睛是往外看的,练功时要求二目垂帘返观内视;耳是听于外的;练功时则凝耳韵敛神内听;鼻是嗅外界五味的,又是呼吸器官,练功时要调息理气,行深呼吸或逆呼吸,以至胎息,至最高境界达到停止呼吸(释家称二禅息住);口舌是用来吃饭说话的,练功时要闭口藏舌,舌顶上腭,有话藏在腹里;心(指管思维活的灵心)是往外想的,练功时首先必须把它集中于双目之间,方算收心求静。即要求心定念止,神不外驰,把放出去的心收回来。这正是孟子所说的:“人有鸡犬放而知求,有放心而不知求”。意思是说,人们早晨把鸡犬放出去,到晚上还知道找回来。可是人的心向外跑,则不懂把其收回来。又如,人的精、炁是宜于外泄的。正如孟子说:“食色性也”。这就是说,食与色是人的天性。然而释家和道家(这里是指出家入庙的和尚、道士)都是畏色如虎。故释家有“断淫”(即淫身、淫心、淫根)之说。他们认为淫身好断(即出家入庙不近女人),淫心难断。当情动炁发、外阳勃举之时,必将牵连身心。食与色是人的本性,也是所有的有生命物的本能。不论是鸟兽虫鱼,还是草木花卉都离不开雌雄交舍、阴阳交配,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呢?确切地说,没有阴阳交配就没有人类,没有万物,也就没有世界。我们不赞成男不婚、女不嫁的绝门户。我们所提倡的养生之道,是既要生儿育女,又不能脱离家庭的养生之道。不过要想老而不衰,并能享受百年之乐,就必须做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对性生活更要有时有节,尤其重要的是要学会一套养生功法:心动收心,炁发收炁,精动收精,神飞收神,把将顺自然规律而去的东西,用逆行功法统统收回来,为我所用。用现代话来说,这叫扭亏增盈,变害为利,转弱为强。人们都习惯于顺从自然规律任水东流去。而道家的养生功法,偏要逆着自然规律迫使顺去的东西逆着回来。这一点即是异于常人之处。正因为如此,最后的效果也异于常人。所以我说,逆行法,是养生功的主要特点。

2.谨守的是勤俭治身的原则。这是养生功的第二个特点。勤是练功要勤。凡学一门知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有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精神方能达到自己所企求的目标,故有业精于勤的格言。勤是事业成功之母。俭是节俭少用的意思。把俭字用在性命双修养生功法上即是要求:眼从俭少往外看;耳从俭少听外事;鼻从俭呼吸深、长、细、匀;舌从俭少开口说话;心从俭减少思虑,心静念止;精炁从俭少用于外而多用于内。这合乎增产不忘节约、开源必须节流的原则。勤能多入,俭可少出,缺能补圆,亏可补足,以德润身,方是真富。勤俭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以此治国则图强,以此持家则家富,以此修身则身不衰。养生功称之为攒炁法:钱多家可富,炁足身必强。故勤俭治身也是性命双修养生功的一个重要特点。

3.同于医学又异于医学。中医学历史悠久,可以说它是我国独有的一颗明珠。这颗明珠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人类救死扶伤,解除病痛之苦,其功与日月同辉。从造福于人类来说,它要高于释、道两家不知多少倍。从《黄帝内经》上可以看出道、医源于一理,都是本着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调理阴阳,以达到祛病养生的目的。而道从远古到当代一直被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其应用于人身上也不如医学那样广泛。故上古之人也不是人人都懂得道。这里的“道”是指养生之道的“道”,也是老子指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道”,又是儒家须臾不可离的“道”。古时医道一家,知医者必知“道”,知“道”者也必知医。随着时间的推移,日久年深,二者逐渐分开。医是治已病,道既治已病,又治未病,即现在提倡的以预防为主。后人虽有医道皆通者,但为数不多。所以说,养生功同于医学又异于医学。

4.同于太极拳又异于太极拳。太极拳与道家养生出于一源,根本不能分开。由无极而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不但与道家养生功联系在一起,而且与太极拳、八卦掌、形意诸拳以及各家拳术,无不密切关连。从历史来看,很多武术名家,又是得道高人。如武当张三丰,达摩老祖,近代余师祖千峰老人,师叔祖自然门社心五等,他们都是将道功与武功融为一体的先例。

太极本身是负阴而抱阳。太极拳的一招一势,一举手一投足都离不开阴阳虚实,刚柔相济,动静相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练功时要求精神集中,全身放松,舌顶上腭,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以意行气,敛神入骨,虚心实腹,是在动中求静,以达到舒筋活络,调节脏腑,百脉流畅,养神补脑而健康长寿。这与道家静养功的要求以及所起的作用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太极拳本身是击技,以动求静,是练形为主,从表向里发展。道功则是以静待动,是练神为主,从内向外发展。两者同样要达到形神俱妙的效果。但是太极拳的特点是既能强身,又能防身,还能御敌。而道功只能养身,而不能防身,更不能御敌。不过道家养生功夫一入手就是筑基炼己,修性保命。从收心入静,静极而动,炁动收炁,精动炼精,以此增强人的体质,改变人的气质以及精神面貌,这是人的生命的根本。而太极拳本身是击技,它的一招一势,都有一定的要求,没有十年八年坚持不懈的苦功夫,很难达到妙处。故有十年太极不出门之说。而道家的养生功法极其简单,不分老弱病残,都能适用。它既没有复杂架子,更没有繁琐的要求。其法简单易行,但易中更有最难处。只是一个收心求静的“静”字足可以一生用之不尽。如果道功与武功兼而用之,不但两者并行不悖,而且更易臻上乘。
5.简便易行。养生功法,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功。没有太多的条件要求。只要在不误本职工作的情况下,不论行、立、坐、卧,二十四小时之内都可以练功。所以养生功法可以称为简便易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