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博士文化产业园:上海金融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01:38
审慎经营当为先 ———从次贷危机谈金融机构经营文化

2008-6-6 09:39  撰文 徐苏江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都是高负债企业,即以少量的资本支撑大量的负债,因此,它具有高风险的特征。金融机构中的主体———商业银行作为信用的创造者以及社会支付体系中的一环,假如一家银行发生倒闭的极端情况,就很可能会影响全社会的资金周转,并引发连锁反应,以至于有可能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安全。
  正是因为金融体系高风险的特点,其文化中就有不同于其他一般企业的特征。其中,注重风险管理、审慎经营是其业务活动中首要的原则。
  事实上,审慎经营这一原则的形成来自于实践,主要是来自于金融机构在历次危机所得出的经验教训。违背审慎经营的原则,或许在一段时间内,金融机构因承担过高的风险会获得超额收益,但从长久来看,必将受到市场的惩罚。譬如,美国的次贷危机的发生原因固然众说纷纭,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金融机构违背了审慎经营的基本原则,见利忘义。在危机爆发前的几年,次级抵押债券是美国各大投资银行最大的收益来源,这样高收益必然与高风险如影随形。可是金融机构对高风险视若无睹,光是对高收益趋之若鹜,最终导致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的教训
自2007年8月起,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其影响远超出各国政府和市场的估计,不仅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跨国银行损失惨重,美国经济也因此结束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走向了衰退的边缘。曾几何时,给国际大银行带来丰厚利润的次级抵押债券,变成了吞噬财富的“黑洞”,正是应了金融市场上经久不衰的一句名言:“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尽管次贷危机的产生原因很多,但金融机构在业务经营中,过分追求高收益而忽视风险管理,有悖于审慎的原则是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次级抵押贷款发放对象都是信用等级较低、消费者信用评分(FICO)分数低于620、收入证明缺失的的借款人,这部分借款人的偿付能力本身就存在问题。信贷审查、担保和收入证明等是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防范信用风险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根本预防措施。然而,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忽视和背离了这些基本的信用风险防范措施,一厢情愿地估计,凭借房产价格不断上涨,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会提高、借款者的违约风险随之会降低,并据此向还款能力不足的借款人发放大量贷款。而实际情况的发展,要遵循市场的内在规律,最终违约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其次,次贷的还款来源主要房屋抵押再融资和出售房屋,现金流本来就不稳定,也就是说根本不符合证券化的基本条件。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工程技术进行结构化处理,增强信用及评级等方式,使之成为可交易的抵押债券。但改变不了的事实是,次贷本身就不是优良贷款,对其进行证券化本身就是不合适的。相反,由于证券化,使其风险从银行体系转移到整个金融市场。一旦次贷本身的问题显现出来,势必殃及全球金融市场。
  再次,机构投资者忽视自身的风险管理,过度依赖于外部评级。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过度依赖于外部机构对次贷抵押证券的评级,而忽视自身的风险管理,大量在次贷抵押债券及相关信用衍生品上进行投资,最终给自身造成了巨大损失。
  尽管风险往往与回报呈正比,但并不等于回报一定能抵补风险。根据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估计,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将有9450亿美元的损失,远远超过次贷抵押证券先前给金融系统产生的利润。次贷危机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其代价更是沉重。
  培育审慎经营理念
我国金融机构对境外投资一直处在严格的限制中,因此,在这次危机中损失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比国外强,相反,在许多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为防患于未然,从监管角度而言,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培育审慎经营的理念。审慎经营理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而是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培育过程。要时刻以风险管理为本,在经营中应贯彻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经营思想。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而其时最大的症结就在于,一些国家为了追求开放速度而放弃了审慎原则。
  其次,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金融机构应对广大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充分揭示投资与风险并存的道理,让其对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有客观的认识。
  再次,加强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落实。审慎理念要落到实处,就是在金融机构内部,加强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推广执行。尽管就中国而言,适度宽松的金融管制,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机构的竞争加剧也提高了金融业整体的水平。但是处理好开放与监管之间的关系,是永远不变的主题。只有这样,市场才会获得长远的发展,市场成长才不会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