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抓娃娃机下载:从三个张将军谈历史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3:44:21
何仰捷
余远环先生的《历史是大于零之整数字的开根号》(《羊城晚报》花地专栏2009年10月30日)是一篇笔调幽默、轻松、证据带点“调侃”但却寓意严肃、深刻的好文章,言之有物,发人深省。且容在下不揣浅陋,来个就文论史。
余文一连用了六个“我们一直认为……”,列出了一些多年以来的历史表象或者假象,其中的第一个正是我记忆里小学六年级时就已听说的“蒋光头老婆用牛奶冲凉”,而当时也正是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记得这个传说尤其激起并加深了我们革命人民对祸国殃民的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派的阶级仇恨!然而,几十年后,我却从史料知道,“八一三”淞沪会战时,身为中国军队最高统帅夫人的宋美龄,多次亲赴烽火前线慰问浴血奋战的国军将士,并因遭日军飞机空袭而车祸受伤,还断了几根肋骨。
余文的“六个”里及后文,几次提到了张学良。我有这样一个印象:多年来(直到最近全国评选“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重大贡献的英模人物”活动),我们都说张是爱国的、抗日的,但他在“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而放弃了东北,那则是因为蒋介石的命令。甚至还曾有此煞有介事的说法:1936年西安事变,张和杨虎城联手逼蒋抗日,后来蒋杀杨不杀张,只是因为“九一八”时蒋给张的“‘不抵抗’手令”,被张的妻子于凤至带到了美国,蒋若杀张,她就公开此手令,云云。但近八十年过去了,不仅从来没有人能拿出这个“手令”来,而且在已开放党禁、报禁和走上了自由民主道路的台湾重获自由的张学良本人,也不敢说有这个“手令”或中央政府曾要他“不抵抗”的命令。“蒋的手令”根本子虚乌有,张少帅就是个“不抵抗将军”。则这应该是历史真相了吧?可是,因为西安事变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共产党,所以张既是我党的“千古功臣”,当然也就一贯是爱国、抗日矣!
我同样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来思考历史的真相”,“漫步”于史林,与历史人物神交,这确实“别具一种特殊的感觉”。也所以,读到余文提到的“张学良为何至死都不愿回大陆”问题,则又引起了我对同样也是至死仍坚持不回大陆的另一位张将军的追思。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也就一直以为北伐“铁军”就只是叶挺独立团,几十年后才知道,“铁军”指的其实是包括了其辖下叶团的名副其实的整个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而不是仅得一个团。四军在北伐战争中功勋卓著,军长张发奎因此被誉为北伐名将。抗日战争中,张又率部参与指挥了著名的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等多个大战役,更成为民族英雄。国民党败走台湾,张未跟随而滞居香港,因此一直是重要的统战对象,包括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共高层领导及统战部门,多次邀请、动员张回大陆定居或者先回来看看。但咫尺之间,张却至死也不踏入大陆一步。为啥?乃因张将军的祖坟竟于土改时被翻了个底朝天!可见,虽然舆论总喜欢把社会道德和风气的败坏归罪于林彪和四人帮,但那些极左的罪行,其实并非文革始。四五年前,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举办张发奎展览,我慕名前往,瞻仰了这位名将和英雄的上将军服等珍贵文物,也见到了张将军去世时与他有乡情旧谊的叶剑英元帅的唁电。
我也很有同感:“官方确认的所谓史实与典故……疑点重重。”其实但凡假冒伪劣,其质量就必“劣”,有破绽、有漏洞,甚至连小孩子也不相信。十多年前,我一个自小就喜欢军事的外甥还在念小学,就已质疑:“大(舅)父,只是地雷战、地道战、游击战,就能够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童言无忌、小子可畏,令我等须眉汗颜呀!
也诚如余文所言:“如果没有怀疑……可能会被错误地引入死胡同。”我认为,一个有头脑有使命感的历史爱好者,还应有司马迁精神,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科学和认真的态度,对所谓的历史结论、定论,哪怕它有“凡是”的大来头,但只要发现破绽、疑点,则不仅仍可以大胆怀疑,而且还应该敢于公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言者无罪”,就算有误,但若能抛砖引玉,则也有意义、有价值。一些御用历史学家,往往奉命而作、“上”云亦云,以致如国军在抗日主战场―――正面战场英勇杀敌的史实和事迹,竟也要到抗战胜利近四十年后,才得以在中国大陆重现光辉,这不能不令爱史和尊史者唏嘘?又或者人云亦云,比如现在坊间所见的一些什么“战史”、“纪实”、“秘闻”……仍往往你抄他的、我抄你的,若一旦有假伪,就易以讹传讹、谬种流传――关于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几十年来一直被咱革命人民视作顽固反动家伙典型的国民党将领张灵甫(又一位张将军),还要从人格上被描绘成狭隘疑妒、暴戾残忍,说他因怀疑妻子外遇而枪杀她。大陆不少出版物甚至连较严肃的作者、作品都对此津津乐道,有的甚至还把枪杀“场景”渲染得绘形绘声。但近年披露的真相却是:张杀妻的起因是发现妻子偷去他的军事文件;而且他与这个妻子所生的女儿后来也坦承:母亲是中共地下党员。贵报读者朋友如有兴趣,请见拙作《从电视剧〈红日〉”谈张灵甫和孟良崮战役》(载北京《军事史林》2009年第4期)。
政治是政治,历史则应归历史。在历史中掺伪造假,其后果的严重性并不比在“三鹿”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为轻。历史也不应只属于胜利者,更不应是“御史”、而应是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