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彼岸阳光酒店电话:诗词写作基础训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6:38:44

大家晚上好,我们从今天开始讲诗词写作基础训练

诗词写作基础训练(一)

当前社会的诗词文化现象是影响很普及,质量很糟糕,写诗的多,懂诗的少,诗词艺术的审美水平普遍低下。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真正的爱诗人”,能正确认识诗词文化艺术的本质。只有在尊重其艺术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尊重诗词文化本身。也只有尊重这种文化,才有资格去写作诗词。不为虚名而浮夸,不为俗流而鼓噪,用我们的笔,写我们的心!诗词艺术之体裁,说白了就是为了写心情的。只有用美的艺术性的笔触,才能有效地写出自己的真心和真情。我们不能指望社会体制给予诗文化有多大的帮助,体制是社会性的,人为的干扰因素太多,但我们有祖先留下的丰厚遗产,我们要向传统文化宝库去索取营养。

对于诗词曲联这类的格律性体裁的写作学习来说,建议从“近体诗”开始写起。如果没有近体诗的基础,那么“填词”则很难有高层次的进境,最多只能局限在按格填字的程度上。没有近体诗之格律和意境表现的基础,即使去做“对联”,也只能停留在游戏戏对的层面上

近体诗

“体裁”之间不存在谁优谁劣的比较问题,只是由于这几种体裁之间存在着“血亲”关系,所以,在学习方法上还是有个“序”的讲究为好。所以,基于舍得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从近体诗开始。对于近体诗,其几种形式也是有区别的,七律、七绝、五律、五绝、排律这几种,从哪中格式先着手去学习和写作为好呢?我在转发舍得讲座。舍得群已解散,但是所有的讲座我相信对大家是有用的。

从今天起,我将所有的舍得讲座转发。

其实,在了解其各自的表现特点后,哪种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在体裁上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遵守平仄谱,要有粘对的格律规律。但是,毕竟差异性也是明显的。我在这里先对各种诗格的特性介绍一下,以利于我们写作时考虑好,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我们要表达的诗意更为合适。
舍得在之前的讲座时也多次介绍过,七律字多(相对的),适合从容铺排,多以言情抒意为主要写作方向,我们要记住,七律是以写“意”为主旋律的,所以,七律之景色铺垫,只是起到为这个“意”做序引的作用。所以,在结构上,七律的章法要求比较严谨,一般而言,以景起语的为多(起法可多种)。转联开始,适合进入情语描写,尾联时再回景扣篇。

五律,因为是从五言古诗而来,它本质上属于一种“过渡”性的形式,是从古体诗到近体诗过渡时的一种形式。所以。其格律上可能略宽松些,古诗中所谓的“特拗”之句(或三仄尾等格律特殊现象)多是在五律上出现的,它适以古朴写意为主格调,以客观写实为主要表现写作方向。

所以,五律中“意象”描写是主要手段,一般所谓章法中的“起承”铺垫成了主旋律,说白了,就是多写景物或事件,少写感叹之情语。其“意”的表现,则多是在尾联一带而过,多是对前面意象的点睛之笔,以为结声。舍得在前期讲座中,曾对此说以不同的看法,现在以目前的看法为主。

关于绝句,其表现形式特点,与律诗差别较大。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用在这里做比喻也比较合适。绝句字少,其“体形”之小,则决定了必须以灵活灵动来发挥特长

写绝句必须要以灵动为要写作主格调,这是由其体裁特点所决定的,字少,没那么大的铺排空间,不允许你从容地渲染个够再发挥情绪。所以,其凝练性要求更高,而且要句句精警,吸引眼球。其结构特点又体现不同的形式。

七绝和五绝也存在着差别,七绝是诗之精灵,我们下面可以先从七绝写作说起。认识其特点,才能更好地掌握其写作规律,也使之写作训练有迹可寻,有规律可言。

至于五绝呢,比较不好说。在舍得看来,这种形式的诗格更象是一种“返朴归真”。五绝个头最小(仅20字),却反而不适合以灵取胜了,以小见大才是它的特点所在

诗写到五绝,反而要一字压千斤,个头虽小,要求却反而是一种凝重和大气。这种“返朴归真”之高境界高难度,是近体诗中最难掌握的!不懂诗的人往往觉得它字最少,所以好写,其实正相反。钻石个小,其华丽大气,却远胜一块巨大的石头。

好,先简略介绍一下近体诗不同形式的“体”之特性,我们才能量体裁衣,才能借“体”发挥,这是近体诗写作之前要先有所了解和认识的。这几个形式中,最具特色的,舍得认为应当是“七绝”,换句话说,所有近体诗的形式中,最能出“诗味”的,就是七绝这种诗格。

七律似文,五律如歌,五绝神秘,至于排律,因为长而求工,很易表现古板木讷,那就是很难出彩的诗体。七绝则不同了,大小适中,简易上口,流畅灵动,语气“惊”人,风格多变,非常符合“诗”味的。而且七绝很容易上手,我们做写诗的基础训练,就从七绝开始吧。

对七绝这种形式的特点特征不很了解的,舍得建议去参考一下舍得在以前做过的一次关于七绝的讲座讲义---《浅谈七绝》。舍得个人空间有,今天讲座后,舍得群管理也会将其放在群空间论坛供大家参考的。

这里强调一下写作思维的问题。网络上关于七绝有各种写作的资料和教材,诸如什么绝句五十六法一类的文章,可以参考性的去看看,但不推荐按照他们说的那什么“法”来死板的模仿和死记。其实,所谓的多少多少“法”,是没什么实际意义的,不看也罢

舍得讲座中最常说的一个观点就是“思维模式”,或者是“视角”问题。不论是诗的结构谋篇还是炼字等问题,其实归结到底都是视角问题。

我们学七绝,练七绝,写七绝,不需要依哪条哪条的法来按法填字,我们要掌握的是它的本质特性和形式特点。比如我前面说的,七绝字少个头小,需要以灵动流畅见长。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心思去琢磨如何实现这个“灵动”?这才是主要问题!
 所谓“灵动”,就需要新颖,机警,不平淡,突兀,使人一睹之下便有为之神情一振的感觉。那么怎么实现这样的效果呢?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语气上动脑筋。同样一个意思,语气不同,效果自然就不同。舍得在做七绝讲座的时候推荐的是,七绝要善用特殊语气辞,例如“疑问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句”。

尤其是七绝的转句处,往往很平淡的一首诗,如果在此语气如此一变,那么必然就凭添了几分诗意的灵动!强调转句的“突兀性”,是从结构角度来分析的,借用“黄金分割法”的理论,在这里也最易出彩,呵呵。比如杜牧的这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精彩之笔在哪呢?

当然在这“借问”之句了,它使前面沉郁的氛围立即有所突破,你下雨惹人烦,那我就借酒来浇愁。笔法上,以问代叙,这就是用“语气”来的突破突兀来表现诗味的手法了。

 再看小杜的另一首“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们注意到,这“商女不知亡国恨”则采用了“否定”语气来说话的。否定,则意味着一种“转折”或突出的效果,使诗句不流于平淡而精警提神。

看,若实现七绝的“灵动”特性,我们这就有法可依了。我们的“法”是客观的艺术审美规律之认识,是依据七绝这样体裁的特点而来的,而非人为规定的几条几条。

象我说的这样的“特殊语气”,是我们写七绝时尤其要善于使用的。说的严重点,这就是七绝最大的特点。这种语气不一定非要在转句处使用,在起句,转句已及结句上都可以考虑使用。

 但是,一般而言,比较忌讳在承句上使用。至于是什么原因,以后在分析作品时我可详细再讲解。总之,我们要掌握的,就是这“语气”与“七绝”的关系。

 七绝还有一个特点不能忽略,那就是起句要“压阵”!为什么呢?七律体裁就没这样的规律要求,七律的惯常起法多为平铺而起,是因为它有足够的渲染铺垫的空间,可以从容的谋篇,渐渐的进入佳境。而七绝则没这样的天然条件,还没等它从容铺垫好呢,这28字的指标就早被用完了。

 所以,七绝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想办法,“先声夺人”才是他的出路。这也是它的特性之一。看一下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起句先醒目地把题点出来了,后面再从容描述。这就是起句“压阵”。

我们写七绝这样的体裁,先要认识它体形娇小的先天特点,根据这样的特点,再总结出其相应的表现特点。然后则可采取办法,“量体裁衣”,采用例如我上面说的两个“办法”来实现这样特点下的诗意写作。既然七绝是个应该灵动的诗格,那么我们就应该灵动的看待它表现它。
 诗词写作基础训练(二)

 我们先来看一首诗吧。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是南宋诗人赵师秀写的《约客》,流传非常广。有的文献记载说作者是北宋的司马光(小时候砸缸的那位),其实是不准确的。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这诗里最后一句,很经典!常常在悠闲自得的时候,我们都会随口吟出这句---“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首诗读来流畅顺口,自然而然,生活气息特别浓厚。我们看不出有什么刻意雕琢堆砌的痕迹,娓娓道来如说家常。好,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七绝”体裁的一个特点---通俗性。我们练笔写作的训练,就先从认识这种“通俗性”开始吧。

所谓七绝的“通俗性”不等于平时说话时的那种口语。它明白、流畅而顺口,使人一看就知道啥意思,不用去翻字典查典故,不用多去转脑筋琢磨诗句到底写的是啥意思。

所谓七绝的“通俗性”不等于平时说话时的那种口语。它明白、流畅而顺口,使人一看就知道啥意思,不用去翻字典查典故,不用多去转脑筋琢磨诗句到底写的是啥意思。

对了,关于这首诗里的押韵,这里附带说明一下。“花”在《平水韵》的[下平六麻]这里,我们都比较熟悉了,但是这个“蛙”字,我们查询一般网上收集的《平水韵》表中,却在[上平九佳]声部这里,是不是“落韵”了?其实,我们查一下《增广诗韵集成》,“蛙”字,也是在[下平六麻]这里的。

这个“蛙”字,包括“蜗”、“娲”、“娃”、“哇”等这些字,我们以后可以通用它们。九佳六麻,分的不是那么严格。具体原因,我们以后有机会再好好研究它。

书归正传,我们继续今天的话题。写七绝,通俗流畅性是比较明显的特点,我们可以试着读一下那些前人的七绝名篇,基本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那么我们下笔的时候,就不要故做深沉地把七绝写的那么艰深难懂了。最明显的,就是尽量少“引典”,特别是那些多数人都不很熟悉的典故,尽量不要引用。如果真的想引用,就引那些妇孺皆知的典故。

这一点,一定要注意!我在以前做七绝相关的讲座时说过,七绝,相当于“私字一闪念”,那写的就是一时一刻的感想和印象,它不需要那种深刻的反思沉思严肃思。篇幅所限,你深也深不下去,厚也厚不起来,不如就地取材,触景生情,即情起句。

比如我们前面说的这个《约客》,那就是说作者约了客人,客人却没来,在那闲等的无聊,闲听外面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敲敲打打地玩弄一下棋子,看着那灯花一绺一绺地滴落,喀嚓地给个镜头,就是这么个画面----一闪念的写照!
对近体诗不同的形式类型适合表现什么样的题材也大致介绍了一下。这点,在写作前一定要有所认识。昨天一位朋友拿给我看一首七律作品,要求给评价一下,这首七律的前三联都是做的景色描写,只是在尾联把“意”给稍稍带了出来。我的建议是,把诗中每一句的前两个字都给去掉,让它变成一首“五律”。我这建议的理由是,七律,是以抒情言志写意为主的。也就是以主观意识为主要写作方向的,即使写景,也是为“意”服务做铺垫的。
单纯地写景状描述,而无深刻含义,则有失其体裁的写作功效了。五律则不然,以古朴自然的客观写实为主,前几联尽可以在景状描写上下笔泼墨,只须在尾联处轻轻一“点”,意味即出。近体诗是从五律开始的,所以,五律的表现之高古朴拙之痕,还是有一定艺术特点特征的。那么回到我们说的七绝,其特点就是这样---即“景”生“情”一念间。

关于体裁特点的一再强调,主要是为了避免一些不伦不类的写法。不少初学者写七绝,往往写的“四大皆空”,也就是把这四句诗,句句写的高大广阔,意图每句都写的意义深远。写的过于“大”,那么就必然虚浮而空泛。
其实,所谓的“老干体”就是这特点。什么“祖国山河一片红”“神州大地起风雷”“高山流水浮云远”“神马腾空琼宇新”这一类的,句句虚大,那么就空而无味,令人生厌了,这还不如高喊几句口号来的痛快呢。
我们不反对大,也不反对辽阔境远,但是关键的一点是,要注意艺术上的虚实相间相衬这样的规律。想象力再丰富,也别没边没沿的飞出去而收不回来,要做到“收放自如”才是写作意境的最佳状态。具体如何做到呢?舍得的建议,就是“以实为主”“相机而虚”。

可以神龙见头不见尾,也可以神龙见尾藏起头,你总得给点“实在的”让人见一见才好。若是写的头朦胧,尾朦胧,最后也不知道你所云为何物

还是以这个《约客》来举例,看这前两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多实在的景色描写啊!请注意这些意象的排列---“黄梅”、“雨”、“池塘”、“蛙声”,非常的生动而真实,用这很具象的意象之陈列,就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

这类的写法,就是以自然的感受,我们可以借环境而起笔的,身边景物皆可起笔,不需要远到天边去找那浮云万里,去找那天山雪莲。比如我们这里正值隆冬,没“黄梅雨”,那总有四季风吧?没有蛙声响,总有麻雀或者黑老鸦吧?

模仿一下我们可以写成“隆冬时节家家冷,寒树枝头阵阵鸦”,也不错吧?呵呵。再换一个场景试试“新春近日家家喜,旧历如尘片片飞”,舍得的这即兴之句不算多么精彩,但是可以提供一个思路,就是不用费尽力气是找景写,而是就近取材,挥笔可出。其实,我们在玩对联的时候,也要这么去做,那么,既锻炼了思路,又可快捷地应景对题。

这里有个概念问题我们要搞清,景物的具体性和现实性的寓意问题。也就是说,写的景物小,意境不一定小,也许寓意比你写的天高海阔还要大呢。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善于捕捉身边景物,借题发挥,才是写作的基本功。再详细说明一下,所谓的“捕捉身边景物”这句话,也不要死板的来理解,诗思是不受具体的景状限制的。

我们要“捕捉身边景物”,其目的是在于落实这“虚实相幻”中的“实”字之意。我们也可以写记忆中的场景啊,写传说中的场景,只要它具有“实”的性质,我们就可以写。

如果自己身边,自己家里真的找不出可写的,走出去也是车水马龙的不爱写,那么,就写我们去年春暖花开时的场景,去写我们前年面朝大海时的情景,还可以去写小时候听奶奶讲的故事里的情景,如此种种,,这也都属于“身边”这个范畴中的概念。

比如我们看杜牧的一首七绝《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前面两句写的,都是他对以前的经历之回忆和回味。我们所说的“实”,就是说诗句要有“落脚点”,要有一定的“具象”体现,不管是这具象是你身边的眼前物,还是你回忆中的,或是你记忆中的某场景某人物或某事件。

这类“意象”一定要有一定的“具体性”。如这句“楚腰纤细掌中轻”,那就是轻揽美人的小蛮腰了,很具体清晰的意象描写哦,具体的这句象征着什么含义,则需要结合全篇来看的或来设计的,但是在具体写作上,这具象的“具”一定要有所体现。

 还看一首诗“若向人间觅真趣,摘花飞叶也成诗。登高望断天涯路,花落千重尽是痴”,呵呵,这是舍得临屏为赠友写的。起句“若向人间觅真趣”属于虚写了,但是承句“摘花飞叶也成诗”则是寓虚于“实”了,用摘花飞叶这具体的动作描写,来写一种自然随意的“实”的形态。

舍得临屏赠友还有一诗为“暮色朦胧唤鹧鸪,长安北望醉难扶。青山不改歌犹在,一揽愁情有却无。”这里的“暮色”“鹧鸪”“长安北望”“醉”“扶”,都是比较具象的刻画,虽然我是坐在电脑前写的,但是,“暮色”对我来说不陌生而且很具体,“鹧鸪”“长安”“醉”,这都是比较具象的陈列。

这些具象和我们很贴近,贴近,则不虚!比较前人的作品,我们高山仰止,但是看到我们自己的作品则感到亲切和熟悉。以自己或群中朋友作品做例,更接近我们的实战战例。

    我的朋友“风中芦苇”也有首七绝很不错

    梦里不知双鬓秋,醒来却是幻中游。

    又逢岁暮天涯远,只道风寒难遣愁”。

写上梦里来去,写上虚中的真,写上实中的幻,用这种虚实不定的状态,表达出一种忧郁和忧愁。“又逢岁暮”也是比较贴实的写境,这篇七绝写的也是相当的不错。

好,总结一下,上面强调的其实就是一点,写七绝,先要落实一个“实”字。我从多个角度来阐述了这个“实”字的含义,要广义地理解这个“实”字。我们练笔,不妨就从“实”招来。这一点为啥要说的这么多呢?舍得个人认为,这是七绝之“灵动”“灵性”的基础。在这基础上,我们再考虑体现“虚”的概念之联想、夸张、比喻、梦幻等进一步的施展。针对的也是常见的写作上的弱点---“四大皆空”。利用剩余的一点时间,我们再欣赏几首诗,我们现在要注意的,这些作品是如何落实这个“实”字的。

师☆紫雪忧韵(990943006)  20:36:06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起句“梅雪争春未肯降”先提出一个假设的现象,就是梅花和白雪在争,争什么呢?在比美比色比雅吧?“骚人阁笔费评章”,面对梅和雪,诗人也大费脑筋,难以做出比较了。虽然这是一个虚拟的假设中的情况描写,在诗中,这就是“实”的体现。
转结二句,则是诗人的结论了:你们二人各有所长吧,梅花呢你没有雪的颜色白,白雪呢你没有梅花的味道香。这首绝句的特点很有趣,它是后两句采用了对仗的形式。这个对仗,是根据诗人判定的“比较”这样的要求而决定的,非常适用。

 

我们注意一下,前面我们介绍的那个《约客》,则是前两句做的对仗形式的。七绝前两联的对仗使用,多是在起句需要仄句脚的时候用到的。在起句采用仄句脚的时候,建议尽量采用对仗的形式,即使不能“工对”,也要“意对”起来,至少在前两句的前四字能尽量的“对”上,这个建议,是有其声韵学的理论根据的,道理可参考舍得相关于此的诗学讲义。


 送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七绝大家都比较熟悉,我简单说一下。它也叫《渭城曲》也叫《阳关三叠》。在编唐诗的时候,把它列进“七绝”中其实有点勉强。主要是考虑它的句子符合格律的平仄韵律,虽然第三句没有“粘”上,但是后来人提出了“折腰体”这样的说法,也就将就算七绝了
但是我们注意它的另一名叫《阳关三叠》,所谓“三叠”是指着可以重复而唱的曲的形式。至于怎么个“叠”法,大家解释的就不一样了。有的说是整首诗唱三遍;有的说首句不叠,其余三句叠唱;还有的说是只最后一句叠唱。
因为谱的失传,没有定论可言,但是比较可信的是这样的形式“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

不管怎么说吧,这首诗是被编入乐府中的,是可唱的形式,也就类于歌行这样的乐府诗歌。因此,其实它更象是歌词,也就是后来的“词”。所以,所谓的“折腰”之说其实比较勉强,若是按词而言,那么“折腰”处“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可以解释为是“词”的“过片”。

为了抛砖引玉,现在将舍得前几日在群里临屏的小诗拿来几首献献丑,都是对朋友的即兴赠诗。虽然匆匆几分钟成诗,却也权当练笔了。希望喜欢七绝的朋友也都来写写。现在写的水平如何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摸索一种感觉,体会七绝的味道在哪里。各人写来一定会各有自己的感觉,多写,才能有进步。

寒松

笑傲风寒一劲松,诗联杯酒不平庸。春情满袖歌当舞,笙曲流光看醉龙。

风中芦苇

芦花塘里芦花痴,斟满三杯便是诗。风卷长歌谁傲立,一江春水托灵芝。

 沙子

大漠狂沙掩日神,英雄本是性情人。年年岁岁诗当酒,大喝三声率最真。
醉花仙空山鸟语若无声,彩蝶悠然带醉鸣。白鹭一行寻梦去,风移花影足音轻。 灵筠碧玉通灵借佛缘,含枝怒放便盈鲜。新春几滴瑶池露,塞外松花如雪莲。
拂尘悟透方圆万事通,镜花水月不成空。随缘过海凌波笑,一袖云霞一袖风。 一袭青衫一袭青衫托翠微,春秋几度洗尘归。漂浮半叶诗音去,谁倚唐风唱夕晖。
水质玫瑰
滴水观音拂竹枝,满天花语摘成诗.年年东风玫瑰舞,香阵袭来人不知. 竹林听箫岁寒三友恁谁痴,韵踩风情竹叶诗。慢抚箫音随夕醉,月浮清影我衔枝。
 无为一曲闲来天净沙,笛声轻压小桥斜。 不知昨夜何风过,十里秋园尽菊花。 云水谣借道春风扫寂寥,摘云为句水为谣。谁知去岁香何在,桃花人面不堪凋。好,今天就说到这里!下周同一时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