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手小说合集小雪: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经济社会的主导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42:02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经济社会的主导力量  小中大 改变字体 作 者: 本刊记者来 源: 时 间: 2011年01月04日

    

  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该决定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这是一项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十二五”时期更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带给人们怎样的期待?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昌林接受本刊专访,揭开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面纱。 

  明确内涵,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并非难辨 

  目前,大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由于认识不同,各地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存在较大不同,一些地方甚至将林业、煤化工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的专家认为,物流、文化创意等服务业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创新性、阶段性等特征,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王昌林所长和他的团队对新兴产业有着深入研究,他将新兴产业范畴进一步具体化。他认为,从国际上看,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 

  王昌林告诉记者,战略性新兴产业较之高技术产业,二者都具有战略性特征,高技术产业中的新兴部分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二者也有区别,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更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外延更大,还包括伴随着新需求、新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些新兴行业,如高效节能、先进环保等。较之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很大一部分是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而催生的新兴产业。 

  放眼全球,世界新科技和产业革命再掀高潮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世界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这是我国紧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球环境,王昌林向记者枚举了许多例子。 

  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于2009年先后颁布了《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机会》、《重整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提出要围绕解决能源、健康、气候与环境等问题,重点发展清洁能源、生物工程、先进汽车、新一代信息通信、航空、纳米技术等产业。在《复苏法案》中安排资金1000亿美元,用于支持重点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连接美国:国家宽带计划》、《奥巴马拜登新能源计划》等一系列重大行动计划。并从加强教育和培训、加大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建立有利于产业化投融资的安全有效资本市场、加强先进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准入和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改进商业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政策措施。 

  欧盟制订了《欧洲2020》战略,提出欧盟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实施“创新驱动的增长、可持续的增长、高就业的增长”的新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等产业,2020年要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20%,可再生能源在欧盟总能源消耗中的比例占到20%。《建设英国的未来》提出,要为未来投资,从现在起,就要着手建设“明天的经济”,要以建设世界级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为支撑,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生物产业、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确保英国的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内阁府制定了《面向光辉日本的新成长战略》,提出要充分发挥日本的优势,发展环境与能源、健康(包括医疗、护理、医药)两大产业,开拓亚洲新市场,到2020年在上述领域要分别创造50万亿日元和45万亿日元需求的新市场,创造140万人和280万人的就业岗位。 

  韩国制定了《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提出重点发展“六大产业、22个重点方向”,即能源与环境、新一代运输装备、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产业融合、知识服务六大产业及太阳能电池、海洋生物燃料、绿色汽车等重点方向。 

  放眼全球,信息技术正在并将继续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物技术发展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将引发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的深刻变革;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产业化加快,人类可能迎来以“绿色革命”为标志的新的产业革命;制造业呈现出绿色制造、极端制造、再制造发展趋势,将促使现代制造业发生重大转变;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呈现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许多科技问题如环境、疾病等越来越呈现国际化、大科学等特征。 

  剖析现状,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进入调整转型期,要从根本上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必须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剖析我国这一产业的发展现状是王昌林及其团队必修的功课。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连续8年来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09年总产值达到1.49万亿元;近年来风能、光伏产业规模翻番增长。2009年风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2580.53万千瓦,成为全球第二风电装机大国。光伏总装机容量2008年达到140兆瓦。太阳能电池产量2.5GW,占世界太阳能电池总产量的37%,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医药制造业近5年平均增速约为23.8%,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 

  王昌林说,在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我国还在部分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比如多兆瓦级风电机组研制、高纯硅大规模与低成本生产技术、新型疫苗研制等均取得突破。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一批高速成长的企业。如在信息网络、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涌现出以华为、中兴、阿里巴巴、腾讯、东软、迈瑞等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型骨干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形成了无锡尚德、保定英利、华锐风电等龙头企业。不仅如此,我国还初步形成了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以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区,上海、西安综合高技术产业基地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群均在快速发展。 

  “在我国,各地也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他们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规划。如广东、浙江、深圳已成立了由主要省市领导担任组长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江西、江苏、湖北、河南等发布实施了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规划,辽宁出台了新兴产业指导目录。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如深圳将连续7年、每年安排15亿元,支持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山东将在3年内安排1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三是组织实施重大市场培育和产业工程,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链条。如北京提出实施12个重点工程,推进3G及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演进、纯电动汽车示范应用、新能源推广应用等。四是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如湖南、上海、北京等7省市推动设立了创业投资基金。五是加快招商引资引智步伐。如辽宁实施“双百工程”,鼓励企业收购100个国外科技型企业和引进100个海外研发团队。“总体来说,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王昌林说。 

  反思实际,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不足 

  与其他新兴事物的两面性相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存在着不足,现行体制机制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是王昌林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全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到5%,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没有解决;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不完善,企业高端人才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节能环保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三网融合”相关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药物的市场准入和价格形成机制、通用航空发展的空域管理规定、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机制等不健全。 

  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档数控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不到2%,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专用设备等长期依赖购买国外产品。风电整机设计和轴承、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没有掌握,生产光伏电池的设备主要依赖国外,第二代薄膜电池技术、第三代高倍聚光太阳能发电技术等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很大。生物、海洋工程等前沿科技领域总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10年以上,在产业化阶段差距更大。所以,关键技术不掌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又一不足。 

  “我国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也不完善。比如政府采购政策落实不够,对完全可降解生物基材料、秸秆制乙醇等缺乏财政补贴政策;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并网运行困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电池回收体系等市场应用支撑体系不健全等等。”王昌林说,“还有,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场外交易市场尚处于摸索阶段,资本市场不健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投融资体系没有形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分散,支持方式和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实不够。” 

  此外,各地在高度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程度的“一哄而上”苗头。据初步调查,目前全国有27个省区市的100多个城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许多地方都在规划发展风电、新能源汽车、平板显示等产业,有可能造成结构性过剩问题。 

  实现目标,新兴产业发展需重点突破 

  提及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王昌林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们要通过10到20年的努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3-4个新兴支柱产业,使之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成为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制造中心。” 

  通往实现目标之路,需要针对现实情况,切实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王昌林进一步解释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是技术的竞争。目前我国战略性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掌握少,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科研与经济结合不紧密,全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到5%。如我国风能虽然装机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风电整机设计和轴承、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没有掌握。太阳能电池虽然产量世界第一,但生产光伏电池的设备主要依赖国外。为此,要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超前部署,加强资源整合和联合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要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激励、扶持政策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创新环节,以企业为主体,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促进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金融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加快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投融资体系。要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扶持和引导发展创业投资。加快完善包话创业板、场外证券交易在内的资本市场。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信贷方式创新。”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还不完善,不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如对生物基材料、秸秆制乙醇等缺乏财政补贴政策,新药审批时间长、定价机制不健全、难以进入医保目录,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并网运行困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电池回收体系等市场应用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针对这种情况,要组织实施若干应用示范工程,培育市场;加强市场应用配套设施建设,引导消费模式转变,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新的服务业态发展,促进市场大规模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市场准入、行业标准和价格形成机制等,加快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 

  此外,还要加强对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宏观规划引导。要加快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目录,完善技术等准入标准,防止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历史表明,人类文明的进步首先要有人类思想新的解放。观念、体制的创新是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资金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人才缺乏等制约问题,其深层次原因是体制机制制约。为此,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要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加强统筹协调。要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机制,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要加快‘三网’融合、电力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节能环保规制等领域的深化改革。所以,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着力突破的另外一个关键性问题。”王昌林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