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手x姊妹书包网:下一个逃跑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48:06
2011年10月24日 06:42 AM

下一个逃跑者

中国资深汽车行业评论人 付辉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评论[3条]   

跑路潮来袭。

2011年10月12日,徐勇消失了,这开始引发恐慌。据媒体报道称,他累计欠债1亿元人民币。与温州民间借贷引发的各色跑路潮不一样,徐勇处于引领中国汽车经销商跑路的潮头。始终处于增长状态的中国汽车,在多变的政经形势下,也开始为资金所累。依照目下的形式,这绝不会是最后的逃跑者。

“在这个市场中(指经销商领域),总有一些是你无法看清的,而且也根本看不清,但大家共同的担心是不知道哪一天会遭遇灭顶之灾,所以短期利益比长期的投资收益更有诱惑力,”马自达上海的数位经销商投资人都有如是的感受。至少在2011年已经过去的时间中,经销商领域发生的事件都让他们始料未及。他们所言及的是汽车经销商集团的并购。

不过,就徐勇事件而言,它触及的则是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的根本。

“逃跑者”,徐勇

徐勇是东风悦达起亚佛山地区首家经销商南海悦亚专营店(以下简称:南海悦亚)的董事长,在他的名下还有东风其他品牌的6家专营店以及1家长安商务车的专营店。发事的为南海悦亚,这家专营店正式成立于2002年6月5日,迄今已有9年的营运时间,且曾是东方悦达起亚在当地的销售旗舰。

从已经公开的消息看,南海悦亚事发有清晰的轨迹。2011年3月,徐勇资金链遭困。6个月之后,即2011年9月30日,南海区法院查封了这家专营店。2011年10月初,从该专营店购车的消费者无法拿到被抵押给银行的《车辆合格证》,遭遇用车困难,进行维权。

这一系列的事件并不孤立。对于大部分的汽车经销商而言,抵押新车的《车辆合格证》成为他们融资的主要渠道。在这一过程中,经销商、贷款银行、抵押的合格证三者之间形成了闭环的游戏。没有严密的制度层面的约束。

因此,类似的事件在中国汽车市场并不鲜见。2009年4月,北京众义达资金链断裂。2008年6月,浙江金乌集团资金链断裂,作为担保人的浙江中汽陷入深渊。2008年6月,浙江众城汽车破产。2008年4月,山东华达集团遭遇资金困扰,整个集团难以为继。

由是观之,徐勇只是拉长了这个名单而已。所不同的是,逃跑的传言,让这件事情在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有了别样的含义。

钱多,钱少

在徐勇与南海悦亚遭遇困境后,在诸多其的追责中,屡被提及的是,徐勇把汽车销售的资金挪作他用。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他把汽车领域的资金投入到了房地产行业。时下,房地产行业正面临严酷的调整。在资金无法及时回收的情况下,汽车销售业务难以为继。

可以佐证此说的是,东风悦达起亚在事发后称,南海悦亚的销量不错,数年来一直赢利。其问题本身,并非出自汽车业务。

与徐勇面临同样拷问的是吴瑞平。后者曾为浙江众城汽车的创始人。在1990年代初期,吴瑞平在汽车销售市场缺乏规则的情况,凭借销售进口车掘到了第一桶金。1997年,众城的销售额达到2亿元。2003年,其销售额为7亿元。就整车销售而言,现金流充裕。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吴瑞平从2002年开始进行了多元化的投资。他先后投资了的汽车消费网站、音乐网站等,但这些业务并为给他带来多元化所能产生的收益。2007年,众城库存超过1亿元人民币,但销量持续下滑,未能及时偿还银行贷款,终至现金流枯竭。2008年12月,众城汽车破产。

徐勇与吴瑞平为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提出的问题是,经销商(集团)应该是什么样的企业。在他们营运正常的时候,这不是问题;在他们面临困局的是,这个问题问的太晚了。当他们处于这两者之间的时候,没有人会问这个问题。

美国最大汽车经销商集团AutoNation的创始人韦恩(Wayne Huizinga)曾说:“在决定进入汽车行业时,必须首先要想清楚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企业”,“这与资金的多少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选择,集团化

徐勇事件让更多的经销商作出或者已经作出了另一种选择。这便是在中国汽车经销商领域备受推崇的集团化发展。在大部分的汽车经销商投资人看来,集团化与上市是他们最终的目的。这已经成为中国汽车经销商领域的潮流,就像即将开始的跑路一样。

2011年9月30日,中升控股(0881.HK)以6.43亿元人民币收购龙华汽车50%的股权;2011年8月22日,联拓集团(NYSE:LAS)完成对马自达和一汽大众经销商的收购;2011年8月23日,正通汽车(1728.HK)以55亿人民币收购中汽南方。按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10的排名,前者位列第20名,后者为第9名。

这些大型经销商的频繁收购,在强化着中国的汽车经销商集团规模化的神经。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如果不能实现集团化,那么独立的经销商将难以生存,已经成为共识。作为支撑的是,经销商通过集团化后上市融资。两者之间互为因果。

这是否是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最为正确的选择?

其实,在本质上,这与徐勇所面临的选择一样。只是,这需要新的爆发点。按照现在市场发展的态势,下一个徐勇会很快出现,它或者是独立的汽车经销商,或者是大型的汽车经销商集团。

毕竟,中国的汽车经销商(集团)自身并不能完全掌握其命运。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系《21世纪经济报道》汽车研究部主任,著有《汽车的底牌》、《赢法》(上中下三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