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师动画片百度云:导论-人类学:人性及其历史(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42:12
导论-人类学:人性及其历史(一)(2008-12-29 10:37:46) 标签:文化人类学 费尔巴哈 文化  分类:圣经研究

第四节 人类学:人性及其历史

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之前,它一直寄身于历史和哲学之间。即使在19世纪中叶之后,欧美各国相继成立了人类学研究机构,它的历史及哲学的色彩并未消退,换言之,人类学家必须具备历史和哲学的知识背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学有三大任务:一、重建人类历史;二、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三、探讨变迁的动力。[1]20世纪晚期美国另一位有名的人类学家格尔茨则认为,宗教人类学研究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分析那构成宗教自身的象征当中包含的意义系统;另一方面,是寻找那些系统与社会结构和心理过程的联系。他强调,前一方面的研究被人类学家忽略了。[2]从这两位人类学家的主张来看,前者的思路近于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历史方法,但反对进化论、反对思辨方法;后者则与康德、韦伯等人一脉相通,强调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学研究,依然带有哲学和历史两种取向(范式),这是它两位“祖先”留下的印记。

就哲学方面来说,早在古希腊的特斐尔阿波罗神庙就有那句有名的铭文:人啊,认识你自己。这也是苏格拉底的主张。古希腊哲学对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灵魂方面,关心的是伦理道德的状态,苏格拉底学派和斯多亚学派可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但有时候我们很难将它们与神学分开。塞诺芬尼认为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神的、第欧根尼的《论自然》、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都比较接近现代的人类学。[3]我们在上一节介绍过柏拉图将“心灵结构”分为三个构成部件,对应社会三个不同阶层,这些观点也对现代的精神分析学和人类学有启发作用。从早期教父神学家到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他们主要是从人神关系、人的罪性方面来讨论人性的问题。启蒙时代的哲学家由于受到经验主义范式的影响,逐步向历史寻求支援,他们有的实际上已经接近是人类学家了。

就历史方面来说,它对人类学的贡献相对要大一些,历史书籍曾记录了不少“异国风情”。早在荷马史诗中,希腊人就接触过小亚细亚的特洛伊等部落,可是,那时候的“他者”,就是敌人(比较萨特的“他人就是地狱”)。《旧约》中也不乏“外邦人”的记载,但他们多数时候也是敌人。到希罗多德的时代,他“给后人提供了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民族志记述。”[4]但他也是在希波战争的历史背景下插笔记述这些民族志资料的。不过,我们应当承认,各个时代的历史学家为我们保存了许多珍贵的人类学资料。到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旅行家们开始记录那些“他者”的文化,他们或者是出于个人兴趣,或者是为了给后来的人提供一份“旅游指南”,有时也可能是出于殖民的需要。这些史籍和游记,成为早期人类学家重要的信息来源。

在每个民族第一次接触另一个民族的那一瞬间,很少有人把对方认同为人类,那时候“人类”一词即使已经发明,也很少在现代的意义上被使用。本尼迪克特曾指出,许多原始部落的名字,根据其居民的解释,意思都是“人类”,其他人则被排除在这一属性之外。[5]人们常常把别的民族看成是“鬼”:欧洲的传教士将黑人拉到太阳底下去照,看看有没有影子。至于中国人,至今仍习惯称外国人为“鬼佬”。但是,当西方人的足迹到达地球上每一个有人类生存的角落之后,这些“异国风情”肯定要被综合,并且要建立起其它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某种联系,这时候人类学就应运而生了。

1724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J.F.拉菲托就写出了《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一书,此书被有的学者奉为文化人类学奠基之作。[6]维柯的《新科学》、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都可以看作早期的人类学著作,特别是维柯的“新科学”意味着它不同于已往的学科。在康德的写作计划中,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计划是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即人类学。费尔巴哈在研究基督教时曾认为,“现时代的使命就是将上帝现实化和人化——将神学转变、分解为人类学。”“神圣存在不过就是人类,或者纯化的人性,就是摆脱了作为个体的人的限制的人性,就是客观化的人性,即被沉思、尊崇为他者的人性……。”费尔巴哈有时提到人类学是一种新哲学,这就预示着人类学将从哲学中脱胎而出。[7]



[1] 黄淑聘、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154、155页。

[2]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338页。

[3] 莱昂·罗斑:《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陈修斋译,段德智修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第82、132、148页。

[4] 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1页。

[5] 让·杜歇:《第一性》,周征凌、范倍思译,海天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5页。

[6]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4页。

[7] 威尔肯斯、帕杰特:《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二,刘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95、99、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