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法师a杖效果:用瑜伽的理念指导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16:48
用瑜伽的理念指导教学

 

           许锡良

 

 

瑜伽是来自印度的一种古老的生命哲学,是对人体生命现象的一种修炼与体悟的功夫。对人体生命的高度尊重,一切顺其自然,是其要旨。最近练了几天瑜伽,虽然不能够说达到了什么境界,但是对其理念与精神却有点体会。若学校的老师能够用这种精神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则必会有帮助。主要体会有这么几点。

 

第一、练习瑜伽,首先要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外在环境。瑜伽练功房,常常布置得十分温馨、和谐、美丽。天花板上,常常是用小灯珠装饰成模拟的满天星斗的夜空,地板平整,色彩淡雅,四周摆上室内绿色植物。令人一走进来,就感觉舒适、安详与宁静。学校的教学也有情景教学一说,罗洁斯非指导性教学,对学习情境的要求也很高,人在舒适的环境中,常常容易进入相应的状态。

第二、瑜伽追求的是老少皆宜,以达到每个人调节自己身体筋骨,提高身体的体质为目标。因此瑜伽没有外在的目标,只有每个人自己的目标,瑜伽功不与他人相比,只与自己的身体作比较,不以他人的感受为标准,只以自己的感觉为目标。而这种目标只以自己的感受作为判断的依据。外在的指导与要求并没有统一的硬性的要求。因此,这种练习完全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每个人在练习的时候虽然有统一的要求,但是,每一个人没有必须做什么哪个程度为标准的要求,每个人的身体的状况不同,只要求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尽力去做就可以了。瑜伽教练并不会强求每一个人都要做成某一种样子,只有方向与方法的要求,没有效果的统一要求。练习的人,虽然要认真努力地去做,但是,做的过程并不是十分辛苦的事情,注重的是自主的努力与内在的感受。因为没有非达到什么什么效果才算合格的规定。这与我们目前学校的教学似乎完全相反。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既有统一要求,又要求达到同一效果。还要求通过激烈的竞赛活动来推动这种效果。奖励与惩罚,统考与升学率,时时在逼迫着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只有适应与被动应付,很难找到学习本身的快乐。而瑜伽功不同。没有外在的统一要求,只要求学员体验练习所带来的身体舒适与快感。自主、自愿而不强迫,进步是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愉快过程。中国历来有苦练什么功之说,但是瑜伽的练习并不强调苦练,而是愉快地练习。没有外在的强迫,只是不断地调动你内在的生命需要,激发你自己生命能量。外在的动作,用内在的生命能量来调节,不追求外在的立竿见影效应,只注重生命的内在愉悦体验。追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内外兼修。

当今中国学校的课堂教学,常常是靠纪律来维持,学生很少体验到学习本身的快乐,知识的快乐,探究过程的快乐。学习效果也常常单方面地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内在的积极体验。

第三,瑜伽功追求是的生命的愉悦感,将身体的畸形修复为自然美,还身体本来的样子。因此,瑜伽教练的身材都是非常好的,身板匀称,胖瘦相宜,生命状态特别好。练习瑜伽常常是紧张与放松互相交替进行。有些动作会让身体很紧张,甚至很辛苦,但是,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随即而来的就是即时的放松。放松功是瑜伽里的最常常用的功。每一个紧张练习之后,就是在教练的指导下,用暗示语,在轻松的音乐声中放松。而且放松的时间还比较长,非达到彻底放松的目的不可。生命的状态原本就是这样的。紧张之后必然要学会放松,而放松的时间长了,又必然要有点紧张。这个过程也可以说就是中国成语所说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因此,练习的时候最忌讳将一种动作单调反复地进行。

纵观现在中国学校的教学,常常大量补课,拖堂,上课的老师也常常是喋喋不休,啰啰嗦嗦,或者是咄咄逼人。把学生的一点自习体悟的时间都挤占了,单调的学习,而缺乏必要的娱乐活动与自主探究的过程。因为学习过程本身越来越没有乐趣,没有吸引力,因此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升学竞赛的目标,学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就是没完没了的“刻苦”、“勤奋”,学习的结果就是让学生的好奇心变得没有了,想像力枯竭了,思维的乐趣、知识的乐趣没有了。为了提高一点分数,将学习过程完全异化了。当一种教学让学生变得对学校厌恶、对课堂厌恶、对老师及一切学习活动厌恶的时候,无论考了多少分,都是失败的教育。相反,无论学生考了多少分,只要学生还保留着对知识的兴趣,对阅读的兴趣,还保留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那么,这个教育就是成功的。对学生的学习,其实是不能够强求一致的,对学生的不同学科也不能够要求门门功课优秀。我们所能够要求的就是让学生尽力,然后找到学习的兴趣。不能够是补短,而是以兴趣为原点的拉长。就像瑜伽要求的那样,没有最好的姿态,你自己感觉最舒适的姿态就是你自己最好的姿态,没有必须要做到的标准动作,而是你自己尽力所能够做到的动作就是最好的动作。瑜伽的指导以表扬与赞叹为主,修正学员不正确的动作,常常只是轻轻暗示,或者走近悄悄点拨一下。轻松快乐,不急不躁,用语轻柔甜美。这一点对教师来说,同样应该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

任何学习过程,都是紧张——放松,引导——自主,外在要求——内在需要,意志力———愉悦感之间的反复交替过程。在这里放松的感觉、自主的状态、内在的要求及产生的愉悦感,才是最终目的,而紧张、引导、外在要求及意志力等等都不过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瑜伽功正是这样的。因此,练习瑜伽功最后的环节都是要求放松,然后在轻松自然温馨的环境中充分体验身体的舒适感与愉快感。对于教师的教育来说,最好的境界就是让学生自己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而不是考试分数与竞赛名次的乐趣。

第四,瑜伽练习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自然而然的效果。也就是说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甚至在没有相关的环境中,你自己也会自主地去练习,不再依赖教练,也不再依赖练习的环境与气氛。在时间上也不作要求,可以根据具体的条件与时间随时随地的作一些练习。

对于受过教育的人来说,他也不需要再依靠学校的环境,不再需要依靠考试与竞赛来敦促学习。真正受过教育的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时间,利用情境作出思考,学习新的东西。他的学习、思考、生活、工作与娱乐,常常是彼此之间,难以分出界限的。比如像李嘉诚先生,每天的工作就是打高尔夫球,边打边思考,边作出重大决策,许多灵感由此而来。爱因斯坦的生活、工作和娱乐,都是用思考来贯穿起来,乐在其中,不知老之将至。

通过对瑜伽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对教育、对学习的误解与异化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