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唐门同人原创女主:杨式快拳又一新说[转贴:杨氏快拳世稀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0:11:10
现在传世的各家太极拳,除有速度较慢的拳架外,陈氏有快拳“二路炮捶”,吴氏有“吴氏
94式太极快拳”,武氏有《廉让堂》“两路炮捶”。而广泛传世的杨氏太极拳,极少见有演
练太极快拳的。当代杨氏太极拳传人傅钟文先生说:“总共只有这么一套大功架,没有第二
套拳。”(见《精武》)1998年第8期《杨式太极长拳》一文)笔者亦曾访问过一些杨氏太极拳
传人,他们也持和傅先生一样的看法,以为没有杨氏太极长拳,都把以快速度练习的太极拳
称为“快太极”或“快架子”。?
杨氏太极拳第一代宗师杨禄禅(1799年~1872年),自幼在河南温县陈家沟向陈氏十四世、陈
氏太极拳中兴大师陈长兴(1771年~1853年)习拳,前后达数十年。杨禄禅约于1849年离开陈

沟,后将其所练的陈氏太极拳传给儿子杨班侯、杨健侯。杨班侯(1837年~1892年)曾创杨氏

架太极拳,现在太极拳界仍有人演练,杨健侯(1842年~1917年)“性格较兄温和,从其学艺
者甚多,教授大中小三种架子”。杨健侯将太极拳传长子杨少侯(1862年~1930年)、三子杨
澄甫(1883年~1936年),现风靡于世的杨氏大架太极拳,即为杨澄甫所定式流传。?
杨澄甫幼时不甚喜欢拳术,“年将弱冠”(即近20岁)才开始从父学拳。杨澄甫在其父在世时
并未深研拳中奥妙,父亲去世后(即30多岁时),才顿起觉悟,日夜苦练,功夫由自研而得。
杨健侯所传的大中小架什么样子,今已不可见。杨澄甫所传的大架子,要求姿势大开大展,
与其父风格迥异。?
马岳梁先生是吴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门生和女婿,杨澄甫于1936年去世时,他已35岁。杨
氏兄弟与吴氏过从甚密,马岳梁说:“我经常看见杨澄甫去鉴老家里和鉴老一起推手。我亲
眼看见过他打杨氏快拳。他死后,杨氏快拳也就失传了。”(见《武术健身》1992年第6期)
?
马岳梁先生亲眼看见杨澄甫打杨氏快拳,当是杨氏早年在北平体育研究社授拳时期,杨氏体
态尚未发胖,甚至可以说是英俊潇洒,打杨氏快拳应该是非常轻松的。?
马岳梁在谈到吴氏快拳的来源时,就杨氏快拳现在稀传的原因,曾说过:“当年杨氏太极拳
传人杨少侯、杨澄甫和吴氏太极拳传人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时,都有发劲、
跳跃的动作,有这种发劲、跳跃动作的就称为太极快拳。杨澄甫和吴
鉴泉两人为了使太极拳更适合一般人练习,后来教人时把发劲、跳跃的动作去掉,改变为轻
灵柔和、式式均匀的慢架子,而在一些课程中还传授快架子。杨澄甫的哥哥杨少侯坚持不改
,说:“要改你们改,我不改,要练杨氏太极拳必须按原来的练法来练。”他教学生都教原
始拳路。由于杨少侯脾气很暴,教学时,学生一下子领会不了,他就动手打,人家受不了。
所以
虽然他的功夫很好,但跟他学的人很少。杨澄甫脾气非常好,教人也很耐心,开始教慢架子
,也教快架子。据说后来他胖了,不教原始的快架子了,故现在还未见杨氏快架子整理出来
。”(见严翰秀著《太极拳奇人奇功》)马岳梁先生这段旨在说明吴氏快拳渊源的谈话,同时
亦把杨氏太极快拳现在稀传的原因归之于因为杨澄甫后来身体发胖,不再传快架子的结果。
这种分析有一些道理,从署名杨澄甫著的1931年版《太极拳使用法》上的杨氏拳照中,我们
可以看到其体态的确已经很胖。?
太极拳名家顾留馨先生(1908年~1990年),生前为收集前辈太极拳家史料、轶事,曾做过大
量工作。在《太极拳奇人奇功》一书中,严翰秀写道:“他(顾留馨)首先谈了他所认识的杨
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和杨少侯的情况。他说,杨澄甫功夫很好,体态魁梧,大约有300多磅
重(编者按:1磅=0.4536公斤),个子高大,脾气很好。我的太极拳老师叫武汇川,是杨澄
甫的学生,我和武汇川经常有机会接触到杨澄甫,得到过他的指导,跟他练过。他说:‘在
我所认识的前辈太极拳家中,很少有人练到杨澄甫这样的功夫,我那时个子小,身体轻,一
碰到他就腾空而出了。’”顾留馨先生这段话,说明杨氏晚年体态的确很胖,达一百三十余
公斤。身体如此重,加之杨氏非凡的太极拳功夫,无敌于当世是没有疑问的。杨澄甫1936年
去世时,顾先生已28岁,顾先生对杨澄甫这段描述的话,当是言之有据。?
杨澄甫未到上海前,曾在北京、杭州、南京等地授拳,20年代末应陈微明之邀去上海授拳,
后又去广州授拳。杨澄甫何时不再传授快拳,已无从查起。傅钟文在上海向杨氏学拳时,大
约杨澄甫已不传快拳了。杨氏去世时,除长子杨守中20多岁外,另三个儿子年龄都在10岁上
下,同傅钟文一样,他们也可能没有得到杨氏快拳的传授。从本文开始的引文中可以得知,
傅钟文先生及杨氏后人都不否认,欲全面掌握太极拳技术,一些快速练习仍是必要的。但由
于杨氏快拳传世不多,他们只不过把慢练的架子进行快练而已。?
杨氏太极快拳的存在,有诸多可以引之为据的资料,兹不一一列举。我们可以就这些资料得
出这样的结论:1.杨澄甫早期不但练太极快拳,而且亦传授太极快拳,2.杨澄甫晚年因身体
发胖或其它原因,不再练、亦不再传太极快拳。?
杨氏太极快拳虽传世稀少,然而并未失传。1994年和1997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和人民体
育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孙南馨和张楚全编著的《杨氏太极长拳》。作者于书中各叙述了其源流
,为太极拳爱好者增添了新的学习内容和训练手段。现代高科技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太极拳的
普及水平,如能将杨氏快拳尽早出版发行,杨氏快拳世稀传的局面将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改
变,笔者盼望长于此道者有此善举。
他年红花赠红粉,素娥鸳梦无余温。
昏睛偶逢前情寄,一朝相思画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