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天里的人物关系:凭良心教书 用爱心育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17:44:46

凭良心教书  用爱心育人

 

在近几年开展的社会行业行风评议中,教育行业颇为令人关注,突显了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教育因“高收费”等问题在大遭诟病,一方面又因其地位日益重要而备受重视;一方面因教师队伍中出现师德不良、教风不正的问题而屡遭指责,一方面又因大多数教师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而保持口碑不倒。总体上看,教育在社会上的“人气指数”发生摇摆,但目前仍居高不下。
  这是教育这一特殊服务行业的性质和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就像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一样,是为了获取报酬来谋求生存,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会与大多数社会成员一样,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浸染,其中个别人难免产生过分计较人人得失、唯利是图、以教谋私、丧失师德等不良风气,不负责任、不敬业、不作为的现象也在所难免。但相对于其他行业,教育界内部的大多数人还能够奉行业内常规,基本上保持了传统作风,而且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在努力消除消极的不利因素,用更加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教师,采取多种管理措施来保证教师不越轨、不偷懒,也用了很多必要的激励手段使教师爱岗敬业、多做奉献。
  但教师的工作并不是完全依靠制度的制约就可以做好的。学校采取的激励机制,无非是按工作量、工作业绩及工作责任的轻重程度来适当进行经济奖励,这种奖励名义上可以“拉开分配差距”,实际上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一方面教师工作因其特殊性而很难定量和定性,病人的办法和结果都难以做好完全公正合理;另一方面,那区区的几十元或一二百元钱的差距,实在不是经济上的差距,而主要是“面子”上的差距。教师作为一群知识分子,是很看重“面子”的。所以学校的一切评价制度、激励措施,甚至学校一切工作运行机制,都是以教师爱面子、重名声为基础而确立起来的。我们常听到老师们说:我努力工作,根本不是看在钱的份上。那么,老师们全身心地投入在教书育人工作上,是看在什么分上?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是看在学生分上,我是凭自己的良心干工作。
  凭良心教书,用爱心育人,这正是教师的可贵之处。在我国“穷国办大教育”,政府对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在条件极为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有许许多多中小学教师“一厢情愿”地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地在三尺讲台上消磨一生,就是由于他们看在学生分上,凭良心教学。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看在学生分上”和“凭良心干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天性。除了教师,还有谁干事情会看在别人的孩子分上?这一天性越强,就越是一名好老师。你既然选择了教育作为终身职业,你就必须讲良心,有爱心。我们看到的事实太多了。有的老师身体有病,可是他一想到学生那双求知渴望的眼睛,他在病床上就躺不住了,只要能坚持,他就要走上讲台;有的老师家务缠身,分身无术,一想到学生高考临近,他就会抛开一切私务和杂念,全身心投入辅导;有的老师用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有的老师一听到学生求助,即使深夜也要赶到学生身边……这一切,都让人看到了教师那颗滚烫的良心和博大的爱心。
  凭良心教书,要求教师立足于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应尽的职责,既是对所得报酬的等值付出,又是教育这一特殊服务工作的独特要求。学生跟你上学,最起码的需求是获取知识,你必须满足他这一要求。对教师不作为和教学工作失误最严厉的谴责就是:误人子弟!而教师的工作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人,需要教师付出的就不仅是良心,还有有一颗博大的爱心。爱心是在良心基础上产生的人类最美好的天性。教师以爱心育人,就不仅要为学生知识的增长而努力做好教学工作,还要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样,全面关心他的思想进步、心理健康、生活幸福,为了他的美好未来付出大量的心血。同情心和慈悲怀是人人俱有的,但教师每天都在与孩子们打交道,天长日久的厮磨,“灵”与“灵”的冲撞融通,同情心和慈悲怀被激发得格外充分,于是便成为世界上最多情感的一群。良心与爱心使教师的心灵更加完美、更加丰富,支撑着他们终生从教的信念,使他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卓然独立,点亮了人们心中希望的明灯。
  良心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道“道德防线”。尚处于困境中的教育依靠教师的良心得以维持。教师们自己用是否“凭良心教学”来评价自我,专门实施评价工作的部门和机构在研究制订评价办法时,是否也将“良心”列入了指标?我们期待着一套科学的、完善的、合理的、公正的评价体系,能够准确地衡量教师的工作和业绩,但如果在这套体系之下评出的“优秀”教师却缺乏起码的良知,那后果将是十分可怕的,道德防线一旦失守,教育阵营将溃不成军。
  让我们牢牢守护自己的良知,让我们的良心保持纯正,爱心更加充盈,让教育行业道德风尚的旗帜永远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