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肿瘤严重吗:毛著《两论》刍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21:54:30

毛著《两论》刍议  

2011-06-19 21:20:40|  分类: 党、党史及党史人|字号 订阅

盛禹九 [原创 2011-04-18 10:01:45]  陶世龙五柳村海外版 http://www3.nbnet.nb.ca/stao/ 字号:大 中 小毛泽东的《两论》——《实践论》《矛盾论》是毛哲学著作中的“扛鼎”之作。长期以来,人们称誉这两篇著作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阐述”,它“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傲视古今的哲学雄文”,是“人类哲学史上两颗闪耀着异彩的明珠”,等等。“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后,人们解放思想,批判“两个‘凡是’”,对《两论》也发表一些不同意见,受到了主流媒体的批判或封杀。究竟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这两篇作品,其来源、背景、理论是非如何,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两论》的“来踪去迹”

毛泽东的《两论》写于1937 年7月到8月。这两篇著作是如何写成的?曾经有许多专家学者发表文章,其中以毛泽东研究专家汪澍白教授所著《毛泽东的来踪去迹》一书最为详尽。汪书“《两论》与苏联三十年代这些著作的关系” 一章中谈到:苏联三十年代在批判德波林的过程中,为了宣传列宁和斯大林的观点,涌现出一批哲学新著,其中最著名的为西洛柯夫、爱森堡编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和米丁所著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教科书》(以下简称为《教科书》)。这两本书经李达、沈志远、艾思奇等人翻译成中文后,引起毛泽东极大的兴趣。毛曾反复进行研读,作了详细批注;特别是西洛柯夫《教程》一书,毛泽东先后看过三四次,批注达1200多字,《教科书》也批注了 2000多字。之后,毛参照《教程》《教科书》两书的内容,写了《辩证法和唯物论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汪澍白说:  
毛泽东的《两论》是在其《提纲》基础上扩写而成的,网上有文章说乃别人“捉刀”之作;不管此说是否确实,其基本观点和结构仍属于毛泽东,并以西洛柯夫的《教程》和米丁的《教科书》为主要依据。对此,汪澍白作了详细的对勘研究,发现《实践论》中有24处,《矛盾论》中有23处的观点、文字表述与《教程》《教科书》基本雷同。汪书中有多达32页的详细列表,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提纲》和西洛柯夫的《教程》、米丁的《教科书》的原文“逐段逐句”地加以排比对照,其“来踪去迹”一目了然。举例如下:
例一:《实践论》开篇——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关系。

《教科书》原文——费尔巴哈抛弃了人底社会性,他就不能了解认识对于社会实践底依赖关系……丢开人类底实践活动,丢开他底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这不仅是费尔巴哈底唯物论底根本缺点,而且也是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唯物论底根本缺点。


例二:《实践论》原文——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教科书》原文——当作认识对象的现实之主体而出现的东西,不是从社会游离了的个人,而是社会的人类、社会的阶级。在阶级社会中,周围世界的认识,带有阶级的性质。

例三:《实践论》原文——改变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教科书》原文——不只认识客体,并且认识主体,也在客观的实践过程中起变化。人类作用于外部自然,一面变革它,同时又变革自己的性质——马克思说。

例四:《矛盾论》原文——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为辩证法的核心。

《教科书》原文——邬梁诺夫(即列宁)说:“就本意上讲,辩证法是研究客体本质中的矛盾。邬氏说,“将统一体分裂为二而论证它的矛盾部分——这就是辩证法的实质。”邬氏在他的哲学扎记称对立体底一致为辩证法底核心。

例五:《矛盾论》原文——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该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人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

《教科书》原文——吾人概念的每一差异,我们都应该把它看作是客观世界中的差异、对立的方面、力量的倾向……在每一差异中已经包藏着矛盾。

例六:《矛盾论》原文——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矛盾的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会在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马克思把这一法则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的时候,他看出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度私人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于在个别企业中的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在全社会中的生产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阶级表现则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教科书》原文——当他们(马克思、恩格斯)将这一法则应用到历史过程底认识上去时,他们看出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基本矛盾,社会斗争底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与思想的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底经济结构底认识上去时,他发现了这一社会底基本矛盾——生产底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它表现于个别企业中的生产底有组织和全社会中生产底无政府之间的矛盾;它底阶级的表现则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间的斗争。
如此等等,不一一引摘。

著名学者王若水在评论《两论》时写道:

《实践论》是讲认识论的,《矛盾论》是讲辩证法的。这两篇文章都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思想的解释和发挥。这个解释和发挥的功劳属于苏联哲学家;毛泽东并没有什么增添。但是苏联哲学家的著作写得冗长累赘,加上翻译的问题,读起来诘屈聱牙;毛泽东把这些著作中的精华加以集中和概括,又用通俗易懂的、形象的、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应该说他在普及化方面作出了贡献。   
(王若水:《毛泽东时代的两桩哲学公案》)
 由此可见,毛泽东的《两论》尽管不少地方联系中国革命实践,进行了理论上的发挥和补充,但不论从理论、结构,还是文字表述方面,基本上“脱胎”于西洛柯夫的《教程》和米丁的《教科书》两书;此外,还参考了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和艾思奇的《哲学选辑》和《大众哲学》(见许全兴著:《为毛泽东辩护》第 200—243页 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中的一些观点,这在1988年3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已有详细披露。因此,说毛泽东的《两论》是 “集思广益”之作,应不为过。

汪澍白《毛泽东的来踪去迹》一书构思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脱稿于2000年,书中翔实地介绍了《两论》的“来踪去迹”,正如一位学者说的,汪书“挖了人家的祖坟”,因而长期不能在大陆公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