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药物副作用口诀:世界著名陵墓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16:34
恭 愍 王 陵(朝鲜)
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境内,以开城市为中心,方圆6至8千米的
地区,有很多高丽历代国王、王后和王族的陵墓。开城作为朝鲜的直辖市,
也是一座历史名城,公元918~1392年,高丽王朝就定都在这里,因为城内
松林遍布,故又称“松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亚洲著
名的国际城市。它地处三八线以南、城东12千米处的板门店就是朝鲜停战协
定的签字地点。在开城周围的众多古墓中高丽第31代王恭愍王(1351~1374
年在位)及其王后的双墓以高超的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而知名于世。
①自918年新兴地主王建建立高丽王朝,到恭愍王时,由于海上倭寇 的持
续侵犯和高丽封建中央集权的极度衰弱,王朝统治岌岌可危。
恭愍王(1330~1374年),名颛,初名祺,是忠肃王之子。他在位时正
值中国元末农民暴动,当时高丽王廷内握有实权的,是以大土地所有者为基
础的世臣大族,他们是和蒙古王室通婚的亲元势力。实际上恭愍王本人就是
蒙古王室的驸马,取名伯颜帖木儿,长期入侍元廷,而他早年依靠的就是世
臣大族奇氏和权氏的势力,但即位后由于目睹了元朝势力日衰,就果断地出
兵反元,并坚决肃清了奇氏和权氏两族的势力,停止使用元朝年号,恢复高
丽传统官制,在一定程度上博得了人心。1362年,恭愍王任用了一个与世臣
大族无任何关系、出身卑贱的僧侣——辛旽,他是玉川寺一个女婢的儿子。
恭愍王颇为赏识他对政事改革的一些见解,令其还俗,委以重任,官至真平
侯。辛旽被起用后,在恭愍王的支持下放手改革,打击兼并土地的大农庄主,
并设置田民辨正都监,将大农庄主掠夺的土地归还原主,还将那些奴婢恢复
为良人,这样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土地兼并,而且打击了豪强,
解放了奴隶,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符合人民的利益,故而被人民称为“圣
人”。可惜恭愍王对这位“圣人”的信任和支持却有始无终。由于辛旽的改
革激怒了世臣大族,他们勾结起来,恶意诽谤他贪恋女色,进而诬告他谋反。
偏听的国王终于倒向世臣大族一边,于 1371年将辛旽以叛逆罪处决,从此朝
政重新落入世臣大族的掌握,恭愍王则于1374年被宦官崔万生等弑杀身亡。
恭愍王虽然不是一个称职的君主,却是高丽王朝末期具有代表性的画
家,他擅长绘画和书法,创作了很多作品,见于文献记载的就有自画像、鲁
国公主(恭愍王的王后)肖像等人物画和风景画、动物画等。著名的“天山
大猎图”残片2幅,据传也是出自他手,这是画在丝绸上的彩色小画,虽然
残损过甚,但仍能看出细腻生动的形象和高超的艺术性。恭愍王陵就是这位
雅擅丹青的国王生前亲自精心构思的,并且亲临现场监督人民修筑。
恭愍王陵位于开城市开丰郡解线里,是恭愍王的玄陵和王后鲁国公主的
正陵并排座落的双墓。始建于 1365年,1372年建成。陵园呈长方形,东西
长40米,宽 20米,以东西并排的双墓为中心。两墓相隔0.61米,东西两侧
各铺有宽24米,长40米的3层长方形大台阶。大台阶间的高度从上到下分
别为1.2米、1.4米,在大台阶正面及两旁共设了 4处小台阶连通。大台阶
下面是宽敞的小台阶,一直延续到山下。从最下一层小台阶到最上一层大台
阶的高度有15米。
双墓建在1米厚的12边形石基之上,墓的东西北三面用花岗石垒成一圈
                                               
①海上倭寇:即日本海盗。高3米的围墙。玄陵居左、正陵居右,是由恭愍王生前亲自选定陵位并按同
一规格营造的。墓高约6.5米,对角直径约为13.7米,由于水土流失,正陵
稍低于玄陵。墓边围以一圈12角形屏风式石墙相护,石屏风上雕有荷花纹、
方纹和12地神像。屏风外又围一圈与其平行的石栏杆,双墓间有1.2米宽的
走廊连通,石栏杆外交错地置放着石羊和石虎。
上数第一层大台阶上有高4米的望柱石,正中放着7.2吨重的石供桌,
桌面上雕有细腻优雅的荷花纹和鬼面纹;第一层与第二层大台阶之间正面的
两处小石阶前分别有一幢石灯。第二层大台阶的左右两侧边缘立着4尊文官
雕像,第三层大台阶与其相对立着4尊武官雕像,武官雕像顶盔挂甲,支剑
挺立,威风凛凛,文官雕像则文质彬彬,这种造型生动的文武石像沿袭了从
前的陵墓雕刻式样,具有这类纪念碑雕刻应有的威严庄重和装饰效果,作为
①陵墓装饰手法,成为后来李朝 陵墓装饰的典范。
王陵内部用大盘石垒成,中间为墓道,再后是墓室,墓室东、北、西三
面墙上各画有12地神像中的4个神灵。天棚分北、南、东南三个方位各画有
②北斗七星、三圣 和太阳。
恭愍王陵尽管体现着君王至上的封建意识,但它同时也是高丽人民高超
的建筑艺术与雕刻艺术的象征。双墓规模宏大,形式豪华,设计考究,各种
装饰造型典雅,雕刻精细,整个布局和各个形象都继承了前代的传统并开辟
了新的境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朝鲜时期,曾炸毁王
陵,盗走许多珍贵遗物。朝鲜解放后,恭愍王陵又得到重修,恢复了昔日的
光采。
                                               
①李朝:系1392年由李成桂建立的封建王朝,国号朝鲜,首都汉城,1910年灭亡。
②三圣:朝鲜上古时期的三位圣人:恒因、恒雄、恒检。 明太祖孝陵(中国)
《红楼梦》里的妙玉特别激赏宋朝诗人范成大的两句诗:“纵有千年铁
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是说人的寿命无论怎样长久,也终究要死。土馒
头是坟的俗称,因圆形的坟,看去恰如馒头。不过在帝陵中,这种馒头坟直
到明代才出现,秦汉唐宋时期的帝陵都是方形的,圆形坟是明太祖朱元璋因
地制宜的创举。因为南方多雨,陵墓作圆形,可使雨水下流,不致浸湿墓穴,
由此可见这位朱皇帝不泥守传统、立足实际的革新精神。
朱元璋选陵址的办法也颇有新意。他登基后,曾向刘基、徐达、常遇春、
汤和征询陵址的意见,并约定时间召集这四人磋商,连朱元璋共五人,各自
先用纸条将陵址写好,到时从各自的袖筒中掏出来一对,结果不约而同地写
着同一地点。这不免让人想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二人手掌上的“火”
字,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这个被普遍看好的陵址就是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的灵谷
寺旧址。紫金山最初叫“金陵山”,楚怀王灭越后,曾在这里掘地埋金,以
镇“王气”。它三峰井峙,气势雄伟,自六朝以来,就流传有“钟阜龙盘,
石城虎踞”的诗句,故有“虎踞龙盘”之说。独龙阜北依紫金山主峰,阜高
150米,泉壑幽深,紫气蒸腾,云气山色,朝夕多变,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陵址一经选定,朱元璋就把原址上的灵谷寺迁到紫金山东麓,让地给自己建
陵。
洪武 14年(1381年)朱元璋开始营建孝陵,翌年马皇后去世,就安葬
在这个墓里。第三年孝陵全部竣工。时隔 15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
终年70岁,与马皇后合葬孝陵。
孝陵周长约30千米,规模宏大,由南向北,纵深达2.6千米,是一组排
列有序、相对集中的木构建筑群。最前面是下马坊,碑刻“诸司官员下马”
六个大字,这是陵寝威严的标志,轻忽不得,否则就得问个大不敬罪。下马
坊东有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所立的“禁约碑”,碑文洋洋数百字,是保护陵园
和谒陵的有关规章制度。禁约碑东北约500米处是孝陵大红门,门上原有重
檐黄色琉璃瓦顶,今只剩下门洞。过大红门是四方城,这里原是一座碑亭,
现在只剩下四周围墙。城内原有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为他父皇所
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一通,满碑全是对朱元璋的颂扬之辞。
四方城略北过御河桥是平坦宽阔的孝陵神通,两侧排列有 12对石像生
①,包括文臣武将各四尊,华表2座,石兽24只,绵亘排列达10千米之长,
象征朱元璋生前拥有的仪仗和侍卫,可以说是“死要威风”。这些石刻比唐
宋帝陵的石雕体态更显壮观,石刻技法简朴,形态虽稍嫌呆滞,但具有静谧
肃穆之感,是明初石雕艺术的代表。
孝陵的神道非常独特,由华表开始北拐,呈月牙形,半抱一座名曰“孙
陵岗”的小山。岗上有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陵墓。神道转弯在帝王陵寝中是
不多见的。据载,当年建陵时,曾有人建议将孙权墓迁走,但朱元璋说:“孙
权也是条好汉子,留为门主。”未予批准,于是神道只好绕行而过。比起同
世之雄曹操“生了当如孙仲谋”(仲谋是孙权的字)的喟叹,孙权——倘若
他地下有知的话——想必会更加感激千载之后这位开国之君的惺惺相惜:成
                                               
①石像生:帝王陵墓神道两侧排列的石人石兽雕像的总称。 全了他的“入土为安”。
神道尽头,过棂星门遗址就是孝陵的正门,门上嵌有“明孝陵”青石门
额一块。正门之后是中门,原来的建筑已经毁坏。清同治四年(1865年)在
中门台基上修建了一座碑亭,里面矗立着五通石碑,中间一通上刻清康熙皇
帝的题字,康熙六次南巡,曾五次亲谒明孝陵,这块“治隆唐宋”碑是他1699
年第三次南巡时所题。其他四碑也都刻有清代皇帝的题字,其中有乾隆皇帝
1751年南巡时所题刻的诗句,诗中对明太祖打下一片大好江山,而后世子孙
却无法守成十分感慨。
碑亭后面是献殿,这是陵园最突出的建筑,原有45间涂龙滚柱的殿屋,
规模十分宏大。这也是朱元璋对陵寝制度的重大改革,他取消了秦汉唐宋时
期陵园中供帝王灵魂起居的下宫建筑,并相应取消了陵寝中留居宫女以侍奉
亡灵起居的制度,而保留并扩展了供谒拜祭典的上宫建筑,从而更加注重朝
拜祭祀的仪式排场。这既说明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陵寝中原始迷信的方式
不能不逐渐废止,也反映出了朱元璋为推崇皇权,巩固统治而借祭祀大作文
章的良苦用心。
然而,再盛大的祭祀也保不住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清军入关之际,孝
陵献殿全部被毁,只剩下遍布刀伤的台基和柱础。清朝占据中原后,为安抚
人心,曾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残存的台基上重建了一个座献殿,但只
①面阔3间,与须弥座 式的台基相比,寒伧而落魄。解放后,人民政府曾进一
步修整和装饰了重建的献殿,部分建筑已恢复了昔日的盛容。
陵园最后部分是宝城,宝城是陵墓前的一圈围墙。宝城上建有明楼,这
是陵园内最高的建筑物。宝城和明楼也是朱元璋的创举。宝城内的巨大土丘
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地,上面条石篆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
关于孝陵地宫的情况,未经发掘,不得而知,不过从陵园地面建筑的豪
华宏伟来看,地宫必然是奢侈宏丽,纵然史家一再粉饰,标榜节俭,也难以
令人相信。
朱元璋虽然在后人的画像里厚唇长颚,十分不堪;安徽的花鼓戏也对这
位皇帝充满了讽刺怨恨,但他能由一介农夫成为一朝开国之君,确有他过人
之处。而他对陵寝制度的改革,也为后世垂范。明十三陵及清东陵、西陵在
规制上就是基本沿袭孝陵,只是规模更为宏大而已。
明太祖孝陵也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起重新对外开放。
那高大精美的建筑和形胜天然的景色令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①须弥座:又名“金刚座”,系佛像底座,又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台基,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凸凹
线脚和纹饰。 古尔—艾米尔陵园(乌兹别克)
“整个有人类居住的世界,不宜有两个君主”,这是14世纪中叶兴起的
征服者——帖木儿(1336~1405年)野心勃勃的狂言,这个妄想建立世界帝
①国的突厥人,是继中国的成吉思汗 以后最大的一个征服者。数十年中,他东
侵西讨,把从中亚到小亚细亚的广大地区都统一在自己的政权之下,建立起
一个辉煌却短命的帝国。帖木儿帝国的首都是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共和国
撒马尔罕市),帖木儿在此建起了许多伟大的建筑物,其遗迹至今尚有留存,
其中就包括古尔—艾米尔陵园(Gur-i-Mir Mausoleum),这里埋葬着帖木
儿大帝和他的儿孙。
帖木儿无论在血统、语言、信仰、习惯和文化等方面都完全是一个突厥
人。不过由于当时中亚人崇敬成吉思汗的后裔,统治者都以属于成吉思汗一
族为荣,不属于成吉思汗族的统治者也想同汗族结姻亲、拉关系,以图增加
自己的威望;再加上帖木儿后来创建了一个大帝国,他下面的历史学家就为
他编了一套光辉的身世,说他先世曾有数代与成吉思汗一族结亲。而实际上,
帖木儿本人才真正是成吉思汗族的女婿:在推翻撒马尔罕的王公忽辛之后,
帖木儿娶了忽辛的寡妻——察合台(成吉思汗次子)后王哈赞汗的女儿,之
后,莫卧儿斯坦的察合台后王黑的儿火者又把宗室女塔瓦卡勒公主嫁给他,
因此帖木儿也被称为古烈干(蒙古语,女婿之意),中国史料则称之为驸马。
有些史学家认为,这种称号说明帖木儿出身寒微。这使他即使在1370年成了
中亚的最高统治者后,仍不得不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旧例,拥立一个成
吉思汗的后裔为汗以服众意。
帖木儿还被称为跛子帖木儿(Tamerlane),这是因为在一次与锡斯人的
夜战中,他被射穿右手和右脚,正骨手术的失误使他从此终身残疾。
帖木儿以残暴著名。凡他征服所及,皆成残破的废墟,被攻克的城市的
居民几乎全遭屠杀,他曾用死人的头颅在城四隅筑成四个塔以纪念自己的胜
利。这样的破坏和残暴甚至超过了当年蒙古的西征。然而,帖木儿崛起之时,
正是蒙古帝国走向分裂衰亡之日,各地群雄割据,混战不休。帖木儿帝国的
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使中亚和小亚细亚的混乱局面安定下来,经济、文化的联
系得以畅通,这是征服的另一面。
此外,帖木儿从小通突厥文和波斯文;长期的流浪奔波和军事活动增长
了他的阅历;而同知识界的多所接触又使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因此,这个
未受过教育的半文盲君主,给人的印象却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他有相当的关
于历史、医药学和天文学等学科的知识,他的棋艺也甚为高明。
对知识的重视和对艺术的爱好使这位嗜杀的君主特别尊重有学问有技能
的人。他在所征服的一切地方,总是把文人、学者、艺术家和工匠通通保护
起来,不予杀害,并把他们送到自己的首都。
因此,他在中亚撒马尔罕等城兴建的各种建筑物可以说是各族工匠、设
计师和艺术家联手创造的精品,这也体现了帖木儿美化自己首都的企图和对
艺术的喜好。据说,建筑师都必须按照帖木儿本人的艺术构思来进行设计。
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属实,帖木儿在撒马尔罕居住的宫殿据记载确是都丽华
                                               
①成吉思汗(1162~1227年);即元太祖铁木真。出身于蒙古贵族,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号成吉思汗。
1218~1223年间,进行第一次西征,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汗国。其孙忽必烈建立中国元朝。美,讲究万分;而帖木儿在1403~1404年下令修建的古尔—艾米尔陵园,虽
然经过时间和地震的摧残,依旧富丽堂皇。
古尔—艾米尔陵园的主体是个八角形的圆顶建筑,正面嵌有高大的凹
廊。八角形的外墙体上有一段高约8米的鼓座,鼓座底部支撑着内层穹顶,
约20米高;鼓座上端托举起外层穹顶,高约35米。外层穹顶呈独特的肋形,
由两层薄薄的钟乳体同鼓座脱开,其外表面由密密的圆形对顶棱线组成,通
体包裹着天蓝色琉璃面砖,色彩淡雅,光耀夺目。陵墓外部墙壁四周镶嵌着
用玛瑙方砖组成的金碧辉煌的壁画,底部建筑用五彩缤纷的砌石装饰,陵墓
的门和栏杆都有精美细致的木石雕刻。整个陵墓外观雄伟壮丽、色彩华美。
陵墓内部呈十字形,墙壁的下部全用大理石砌成,上部则布满了彩砖砌
成的青绿色的阿拉伯式图案和金质的阿拉伯字母,彩砖和金饰交相辉映,浑
然一体。
陵墓中设灵室,里面放着9具石造疑棺。从一条窄梯抬阶而下,就来到
地下墓室。地下墓室用优质的砖石砌成,下面还有4米深的地基。看来帖木
儿死后容身之所的基础要比他生前建立的帝国的根基牢靠坚固得多。帖木儿
于1405年2月18日死在远征中国明朝的途中,尽管指定了继承人,他的庞
大帝国还是分崩离析了。墓室里放着9具石棺,里面分别盛放着帖木儿、帖
木儿的两个儿子、两个孙子(一孙为兀鲁伯)、兀鲁伯的两个儿子、帖木的
国师和一个未查明姓氏者。1941年,考古学家曾开棺验证,其中帖木儿的尸
体保存得很好,他的跛了的右脚和兀鲁伯的被斩的头颅,与有关史书上的记
述都吻合一致。
1434年,陵墓进行了扩建,在北面增建了两座螺旋状尖塔,塔顶是与陵
墓大穹顶造型及装饰完全相同的小穹顶,它们分峙于陵墓入口的左右,使陵
墓显得更加完整雄伟。1967年,残损的古尔—艾米尔陵园得到了修缮,部分
地回复了旧观。
帖木儿一向倾心于伊朗文明,他本人就是个穆斯林。他的建筑艺术除受
波斯的影响外,还受到中国的影响:他在撒马尔罕和大不里土城招用了不少
中国陶工,受中国艺术影响非浅。确实,从帖木儿的宫殿到他的陵墓,它们
呈现出来的面貌和达到的成就都绝非一个游牧民族所能想象,而是中国与伊
朗的艺术传统巧妙结合的结果。 胡 马 雍 墓(印度)
①印度的建筑在莫卧儿帝国 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18世纪以前,
这个帝国的几乎每一位皇帝都在他们身后留下了若干出色的大型建筑,可以
说,除了莫卧儿帝国的第六代统治者奥朗则布以外,所有早期的印度莫卧儿
统治者都是伟大的建筑师。
不过,这里我们提到的胡马雍墓却不是墓中这位莫卧儿帝国第二代统治
者本人的杰作。这座1569年初建成的印度现存最早的莫卧儿式建筑,坐落在
②德里 东部朱木拿河畔,是 1565年由帝后哈克·贝克姆主持修建、米拉克·朱
尔扎·吉亚斯设计的。
这位帝后——一个波斯学者的女儿——是在 1542年初与流亡的胡马雍
结婚的。说起胡马雍的流亡,那得完全归咎于他自身的软弱和优柔寡断。在
他的身上,我们看不到遗传基因的影响。他的父亲巴布尔(1482~1530年)
是莫卧儿帝国的奠基者,这位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后裔,是亚洲历史上最富传
奇性的人物之一,而胡马雍虽然像其他莫卧儿帝王一样知书达礼而且喜爱文
化,甚至在流亡波斯期间仍在研究中国和波斯的艺术,却缺乏他父亲所具有
的智慧、谨慎以及坚强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一切在当时的情况下是
极端需要的。一生忙于流亡和征战的巴布尔虽然在 1526年建立了莫卧儿王
朝,但他无暇制订新的法律和整顿行政,因而他留给长子胡马雍的是一个既
不完善又不稳固的政权。23岁的胡马雍登基时局势不很平静,由于种种矛盾
和冲突,他不能指望得到他的亲属、朝臣和军队的可靠支持,而被征服者的
意图反叛和外部敌对势力的日益增长都是对这位不称职的国王的威胁。开始
他的运气不错(他名字的意思是“幸运者”),曾一年内迅速征服了两个大
省——马尔瓦和古吉拉特,然而由于他的显而易见的弱点,翌年却又失之一
旦。
与阿富汗复兴的斗士舍尔沙·苏尔的冲突是胡马雍不幸的开始。1539年
和1540年他两度被舍尔沙打败,军队丧失殆尽,从而毁灭了巴布尔在印度的
事业,使印度斯坦的统治权又再次转入阿富汗人之手,胡马雍也不得不开始
他约15年的流亡生活。后来他时来运转,得到伊朗萨非王朝的帮助,趁舍尔
沙建立的苏尔王朝内乱之机,卷土重来,挽回了以往的失败,巴布尔开创的
帝国总算失而复得。
这样的一波三折,一方面是由于胡马雍的无能造成的,另一方面却也同
巴布尔的早逝使他无法巩固自己对于北印的征服有关。说起胡马雍父亲的去
世,还有一则比较荒诞的轶事。据说胡马雍生过一次大病,巴布尔曾为此热
切地向真主祈祷,要真主把他儿子的病转移到他自己的身上,因此在儿子开
始好转的时候,父亲的健康就渐渐垮了下来,到胡马雍康复后两三个月,他
就去世了。
而他那个叫做“幸运者”的儿子却未免太名不符实了,1556年 1月 24
日,恢复了莫卧儿统治的胡马雍,还未尽情地享受得之不易的胜利,就意外
                                               

 莫卧儿帝国(1526~1858年):印度半岛北部由异族入侵者建立的伊斯兰教国家。它由突厥化的蒙古贵
族帖木儿的五世(一说六世)孙巴布尔开创、在阿克里(巴布尔之孙)时代稳固形成的。“莫卧儿”即阿
拉伯语或波斯语的“蒙古”。

 德里:印度首都新德里和与其南北相对的旧德里的合称。 地从德里的藏书楼的楼梯上跌了下来,并因此而丧命。当时他远未确保对印
度斯坦的霸权,不过,他的儿子要比他强得多,这个叫阿克巴的第三代帝王
扩大并巩固了乃祖父开创的莫卧儿帝国,成为这座辉煌的“帝国大厦”的建
筑师。
长眠在陵墓中的胡马雍已经没办法知道这一切了,否则他一定会对自己
的名字增添不少自信。
胡马雍的陵墓是阿克巴时代莫卧儿建筑风格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里程碑。
它巧妙地融合了伊斯兰建筑和印度教建筑的风格,开创了伊斯兰建筑史上的
一代新风。这组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完整。整个陵园坐北朝南,平面呈长
方形,四周环绕着长约2千米的红砂石围墙。陵园内景色优美,棕榈、丝柏
纵横成行,芳草如茵,喷泉四溅,实际上是一个布局讲究的大花园。
陵园大门用灰石建造,是一个八角形的楼阁式建筑,表面用大理石和红
砂石的碎块,镶嵌成一幅幅绚丽的图案。
陵园正中是其主体建筑——高约 24米的正方形陵墓,它耸立在 47.5
米见方的高大石台上。陵体四周有4座大门,门楣上方呈圆弧形,线条柔和;
四壁是分上下两层排列整齐的小拱门,陵墓顶部中央有优雅的半球形白色大
理石圆顶。这种圆顶的设计及其修建的方法特别引人入胜,在印度建筑中,
至少在其完美的形式中,双层圆顶的显著优点初次体现出来,这是一种在西
亚相当长期以来所施行的圆顶建筑形式,它在胡马雍陵墓中的应用,证明这
座陵墓的建筑者曾参与波斯的建筑实践。这种圆顶是由两个单独的拱顶组成
的,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上下之间留有间隙;外层拱顶支撑着白色大理石
外壳,内层则形成覆盖下面墓室的穹窿。外层拱顶中央竖立着一座黄色的金
属小尖塔,光芒四射。寝宫内部呈放射状,通向两侧高22米的八角形宫室,
宫室上面各有两个圆顶八角形的凉亭,为中央的大圆顶作陪衬,宫室两面是
翼房和游廊。
胡马雍和皇后的石棺安放在寝宫正中,两侧宫室放着莫卧儿王朝5个帝
王的石棺。
从红砂石精细的镂花、花园式的内景到四周墙壁上的拱型大门,这一切
构成典型的莫卧儿风格。据说亚格拉的秦姬陵就是仿照胡马雍墓建造的。不
管这种说法是否属实,人们确实很容易看出二者风格上的师承关系。
通常人们认为胡马雍墓受波斯艺术的影响,不过其底层平面图是印度的
风格。它的外表大量使用白色大理石也是印度的风格,而没有波斯建筑师所
惯用的彩色砖装饰。整个陵墓给人一种威严、宏伟又端庄明丽的感觉,一扫
过去伊斯兰陵墓灰暗、阴森的风格。显然,它和整个莫卧儿时期的建筑一样,
是伊斯兰教建筑的简朴和印度教建筑的繁华的巧妙融合。 泰 姬 陵(印度)
在印度波光闪烁的朱木拿河南岸,雄峙着一座著名的古城——亚格拉,
美丽的亚格拉城郊屹立着一座举世闻名的陵墓——泰姬陵。宏伟壮丽的泰姬
陵中封存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那是在印度历史上莫卧儿王朝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皇帝是沙·贾汉(贾
汉吉尔之子,1627~1658年在位)。和许多莫卧儿统治者一样,他的王位是
靠武力和血腥得来。他有一个聪明美丽、温柔贤惠的爱妃阿尔珠曼德·巴奴·贝
古姆,二人情深意笃,甘苦与共。在他叛乱失败的不幸日子里,她是他可靠
的朋友、谨慎的顾问;而在他执掌大权的显赫岁月,她则是他多情的妻子、
温柔的伴侣。沙·贾汉赐给她一个非常美丽的封号:“蒙泰姬·玛哈尔”,
讹称“泰姬·玛哈尔”(Taj Mahal),意为“宫廷之尊”或“宫廷之冠”。
沙·贾汉对她极尽宠爱,不仅在后宫与她须臾不离,就是外出巡视也把她带
在身边。
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泰姬从19岁开始为皇帝生儿育女,共生了14个孩
子。1631年,她在随沙·贾汉出巡的途中,因难产不幸辞世,年仅 38岁。
当她弥留之际,悲痛欲绝的皇帝问她有什么要求,她说:“陛下若不忘我,
请为我造一座大墓,以此来纪念我们真挚的爱情。”于是,沙·贾汉遵照她
的遗言,建起了这座规模宏大而又精巧美丽的忠贞爱情的象征物——泰姬
陵。
泰姬陵由来自波斯、土耳其和印度各地的著名建筑师集体设计,由土耳
其的建筑师乌斯塔德、伊萨定下最终的设计方案。动工后,每天雇用两万多
名工匠,费时22载,耗资4 000多万卢比,方始完成。泰姬陵竣工后,沙·贾
汉仍在位,他常坐在王宫的平台上遥望陵园。他曾梦想在朱木拿河的另一侧
为自己建造一座与泰姬陵一样的黑色大理石陵墓,好与白色的泰姬陵遥遥相
对;他还想用黑白大理石建造一座跨河大桥,把两座陵墓连接起来,以体现
他对爱妃的绵绵情思。可惜不到5年,即1658年,这座桥还未来得及动工,
沙·贾汉就被他的第三个儿子篡夺了王位,并被囚禁在亚格拉的古堡中。晚
景的凄凉,更增添了他对爱妃的思念,然而他只能隔窗遥望她的陵墓,在睡
梦中追忆他们曾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所幸最后他终于被安葬在泰姬陵中,
与爱妃共赴亘古不醒的睡眠。
与其他莫卧儿时期的花园式陵墓相同,泰姬陵是印度——伊斯兰建筑工
艺与园林艺术的巧妙结合。整个陵园呈长方形,长583米,宽304米,占地
17万平方米,四周环绕着红砂石墙,总体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前院面积为
16l×123米,两侧各有两个较小的院落。后院作为主院,是一块面积为293 ×
297米的大花园,缎带般的十字形水池将其等分为四,水池的交叉处有碎玉
迸溅的喷泉,使整饬的几何美中充满了律动感。
贯穿前后院的是一条长长的红砂铺就的笔直甬道,甬道的两旁是修剪整
齐的柏树,甬道的尽头,就是典雅圣洁的泰姬陵。与其它莫卧儿时期的花园
式陵墓不同,它不是位于花园的中央,而是矗立在陵园中轴线的末端,即花
园的最北端,从而在它前面形成了一个非常舒展、开阔的空间,增添了陵墓
庄严、肃穆的气氛。
陵墓的主体建筑是一圆顶寝宫,建在一座高5.5米,边长95米的正方
形台基中央。寝宫本身是边长56.7米的正方形而抹去四角,建筑形体四方对称,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是八角形的陵壁,墙壁略凹,正前四面是入口,
各有一座高达33米的巨大拱门,旁侧点缀着分上下两层排列整齐的24座小
拱门。上部是由一段鼓状石座承托的双重复合式穹窿的屋顶,圆顶直径17.7
米,外层硕大优美的球根形圆顶的顶端有一座金色小尖塔。圆顶的四角各有
一座小圆顶的凉亭相护,周围还有16座金属小尖塔,犹如众星捧月,人称“大
理石之梦”。台基四角各耸立着一座约41米高的3层圆柱形尖塔(即拜楼),
为防止倾倒后压坏寝宫,塔身都稍稍外倾。寝宫、台基与尖塔都用白色大理
石砌成,洁白光亮、纯净明丽。陵园东西两侧还有两座附属建筑,是用红砂
石砌成的式样相同的清真寺,以白色的大理石碎块点缀装饰,二者遥相呼应,
衬托得泰姬陵主体更加洁白如洗。
作为莫卧儿帝国最杰出的建筑,泰姬陵成功地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如胡
马雍陵的基本模式等,不仅规模空前,在艺术成就上也达到了顶峰。它对称
工稳、结构严谨、形体简洁、配合巧妙:高大宽阔的台基保证了陵墓的舒展
稳定,圆顶寝宫则打破了正方形台基的单调,四周的尖塔又分散了圆形穹窿
突兀凌空的压重感,陵墓整体丰满、均衡、协调,犹如一支庄严和谐而又充
满幽情的乐曲,无怪乎被誉为“白色大理石的交响乐”。
据说,莫卧儿人以巨人的气魄从事建筑,以珠宝匠的细致进行装饰。号
称东南亚第一建筑师的沙·贾汉在后一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以致其众多的
建筑“成了大型珠宝”。被称作“印度的珍珠”的泰姬陵无疑是其中最晶莹
圆润、光彩照人者。
泰姬陵的装饰华丽细致、精美绝伦。圆顶寝宫的四扇巨大拱门上,用黑
色大理石镶嵌着半部可兰经文,还有贵重宝石的装饰性花边。寝宫内部,以
八角形大厅为中心,共有5间宫室,中间的大宫室由辐射状通路连接着其余
4间宫室。宫室墙壁上装饰着色彩缤纷的贵重宝石镶嵌而成的各式花卉图
案,技艺精湛,灿烂夺目。中央宫室里有一道八角形的白色大理石透雕围栏,
上面嵌着繁星般闪烁的彩色宝石,围栏里面并排摆放着泰姬·玛哈尔和沙·贾
汉的象征性石棺(他们的真正遗骨盛放在地下墓穴的石棺中),石棺上也布
满了奇光异彩的宝石以及浮雕。除了石棺前的围栏,宫室的窗扇也全部采用
了透雕的手法。其中有一扇门扉窗棂,上面透雕着藤蔓花卉图案,以黄金为
梗,翡翠作叶,红绿宝石、水晶和玛瑙等镶花,花纹制工极为精细,就连小
叶子上的叶脉都清晰可辨,据说是出自中国的一位能工巧匠之手。
美丽的泰姬陵仪态万方,一日之中,随着清晨、正午和黄昏之时光线的
不同,呈现出或清丽淡雅,或耀眼夺目,或绮丽多姿的不同风采;而在夜晚
皎洁的月光下,它则显得庄重肃穆,且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变得更加诱人;
更兼清水照影,泰姬陵就如一条白荷,凌波婷婷玉立,上下光影交错,恍若
人间仙境;再加上青青的草地、美丽的花圃、澄澈的水池和飞溅的喷泉,虽
一切俱为死者而设,却绝无死亡的阴森可怖,相反却洋溢着生之欢乐欣悦,
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贾汉吉尔陵墓(印度)
印度莫卧儿王朝早期的统治者都像他们的帖木儿人祖先一样,爱好艺术
并且热情地提倡和赞助文学艺术。贾汉吉尔(1569~1627年),这位莫卧儿
王朝的第四代皇帝,不唯如此,他还是个杰出的鉴赏家和艺术批评家以及画
家。此外,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花卉,而且多情。他曾经为一个叫阿纳尔卡
莉的宫女修建了一座大理石墓,上面镌着深情款款的题词:“啊!如若再得
一见我爱之面容,我当感激真主直至复活之日。”也许正因为他的多情,一
个波斯移民的女儿才能以其妩媚的容颜吸引了这位皇帝的目光,最终成为他
的皇后,并左右了他,从而导致了外戚专权、宫廷内讧加剧的局面。最后,
在平定了儿子沙·贾汉的叛乱以及这次平乱功臣的叛乱之后,贾汉吉尔病故
在由克什米尔回京的途中。临终前,他表示死后要葬在他的皇后在迪尔库沙
的花园里,让这位美貌出众、多才多艺并且野心勃勃的爱妻时时慰藉自己寂
寞的灵魂。真可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贾汉吉尔陵墓(Jehangir’ s Mausoleum)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拉合尔
市西北5千米处的拉维河畔,沙达拉公园的花木丛中。拉合尔是巴基斯坦的
历史名城和第二大城,旁遮普省的首府。1527~1707年间曾作为莫卧儿王朝
的都城。公元7世纪,中国的高僧玄奘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拉舍尔,这是历史
上关于这座城市的最早记载。它因城市处处树木蓊郁、芳草如茵、繁花似锦
而被誉为“花园城市”,同时又以其文化中心的身份赢得了“巴基斯坦灵魂”
的称誉。1637年,在经过斗争得来的王位上坐了9年的沙·贾汉为他的父亲
建造了这座陵墓,虽然它没有沙·贾汉的爱妻泰姬·玛哈尔的陵墓那么著名,
但这座精雕细刻的大理石陵墓也是一件优美的艺术品,是具有天赋的鉴赏力
和建筑才能的莫卧儿人为我们制作的又一建筑杰作。
贾汉吉尔陵墓占地22公顷,陵墓的主体坐落在一个巨大花园的中央,是
一座用红砂石砌成的长方形建筑,而不像其他莫卧儿时代的建筑一样,有个
轮廓鲜明的圆顶。陵墓主体的四角各矗立着一座4层的白色圆顶尖塔,高 31
米。这种尖塔俗称拜楼,原是阿訇呼叫伊斯兰教信徒们向麦加圣地方向朝拜
的塔楼,是伊斯兰建筑的特有标志。尖塔的设计是个奇思妙想,巨大的长方
形寝宫在它们的衬托下不显单调、沉闷,整个建筑由此变得均衡、协调,而
红白两种色彩的对比十分鲜明,相映成趣,纯净中富含变化。陵墓四周规则
地排列着高大的拱门,这是莫卧儿建筑的显著特征。陵墓的四周和尖塔底部
的墙壁上嵌满了精美华丽的彩色大理石花纹图案,这是沙·贾汉时期已达到
至美之境的印度——穆斯林建筑风格在装饰设计上的表现。陵墓内部,装饰
着做工精细的大理石屏风和富有浓郁宗教色彩的壁画,其中尤以99件花卉和
神像的图案最为珍贵,堪称莫卧儿王朝时期的艺术瑰宝。陵墓中贾汉吉尔的
棺椁非常豪华,内棺用金银宝石镶嵌着华丽的图案,外面包金,又套一层石
棺。当年锡克人入侵时,石棺被敲去了两个角,金棺也被盗走。
这座陵墓规模宏伟,建筑风格淳朴,可同印度的泰姬陵相媲美。
陵墓附近还有努尔·贾汉和其女拉德里·贝古姆的陵墓。努尔·贾汉就
是贾汉吉尔的皇后。她原名米赫尔—温—妮萨,是在她父亲来印度的途中出
生于坎大哈的。她 17岁时嫁给了一个波斯人,这个人在贾汉吉尔统治初期得
到了“舍尔—阿富汗”的称号。后来,他“不服从命令并图谋反叛”,贾汉
吉尔于1607年派孟加拉的新任总督去惩办他,他杀了总督,被总督的随从砍成了碎片。于是,新寡的米赫尔—温—尼萨及其年幼的女儿被带到了宫廷。4
年后,皇帝娶了她,并立为皇后,授予她:努尔·玛哈尔”(宫廷之光)的
称号,不久又改为“努尔·贾汉”(世界之光)。这位皇后的影响力使她的
父亲和兄弟成了朝廷中显赫的贵族,她还把她与前夫所生的女儿嫁给了贾汉
吉尔最小的儿子。她的阴谋挑拨使皇帝父子反目,她的敌视排斥又迫使功臣
铤而走险,发动叛乱。对她,皇帝不敢也无力抑制。不过,这位皇后倒是能
跟贾汉吉尔甘苦与共。当他在第二次叛乱中被囚之后,逃脱了的皇后屡救他
不成,居然回来陪他同受拘禁,直到两人共同逃出囚笼。贾汉吉尔死后,皇
后大势已去,自己的兄弟也转而辅佐沙·贾汉夺位:充满野心勃勃的她再也
无法在这个帝国兴风作浪了。如今她的陵墓已大部分被毁坏,只剩下一座有
4个拱门的建筑,供后人凭吊。 清 东 陵(中国)
清朝入关以后,除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外,其余9个皇帝均仿照明
代帝陵,建造了两处规模宏大的陵墓群,因它们各距北京市区东西200余里
而被称作清东陵与西陵。
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的昌瑞山下,西距北京市区125千米,是
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陵墓区。陵区南北长125千米,东西宽26千米,总面积
为2 500平方千米。整个陵区以昌瑞山顶的明代长城为界划分为两部分:长
城以南为“前圈”,周围修砌了近40华里的风水墙,是陵墓建筑区;长城以
北为“后龙”,是风水禁地。
东陵北靠昌瑞山,东依婉蜒起伏的鹰飞倒仰山,西傍高耸入云的黄花山,
南抵宛若倒扣金钟的金星山。更南为天台、烟墩两山对峙,形成一个险峻的
陵口,名叫兴隆口,整个陵区之水汇集于此,水深流急,常有鲤鱼跃出水面,
根据“鲤鱼跃龙门”之说,兴隆口又叫龙门口。整个陵区环境千山万壑,回
环朝拱,重峦如涌,绵亘不绝,真是一块风水宝地。据说这是由清世祖顺治
亲自相中御定的。清入关后,有一次顺治皇帝出外狩猎,纵马扬鞭,偶然来
到昌瑞山下,停辔四顾,但见山川壮美,景物天成,不由龙颜大悦。他翻身
下马,虔诚祷告了一番,然后将右手大拇指上佩戴的白玉扳指轻轻取下,小
心翼翼地扔下山坡。静默片刻,庄重地向身旁敛声屏气的群臣宣布:“此山
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少停,又说;“鞢(扳指)落处定为穴。”群臣
凛遵,赶紧在草丛中细细寻觅,终于找到了那枚扳指。于是,在扳指停落的
地方打桩作记,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陵墓区就此开辟了。
东陵始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圈内有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
嫔陵5座;葬有5个皇帝,15个皇后,13个皇贵妃,6个贵妃,31个妃,18
个嫔,22个贵人,16个常在,9个答应,4个福晋,l7个格格,1个阿哥,
共157人。
东陵陵园的布局与明代相比更为成熟,其体系完整,布局严谨,规模宏
大,整齐划一。东陵以昌瑞山主峰脚下的顺治孝陵为中心,东边是康熙皇帝
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边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和咸丰皇帝的定陵。整个
陵区由大小不等的200多座单体建筑组成。皇帝皇后的陵寝均为黄琉璃瓦盖
顶,按从南到北的顺序,一般都由石牌坊、大红门,至德神功碑楼、石像生、
龙凤门、神道石桥、神道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隆恩殿、东西
配殿、琉璃门、二柱门、石王供、方城、宝城、明楼、宝顶等大小建筑组成。
帝陵较后陵规模宏大。陵园规制基本沿袭明代,只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
规模比明十三陵大,布局也更繁复。陵区外围还有10多座陵寝,那是王爷、
皇子、公主、保姆、勋臣等人的葬处,其规制与妃园寝相似,均用绿色琉璃
瓦覆顶。这些古建筑群和石雕珍品,既是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
物证,又是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孝陵作为东陵的主体建筑,陵园前矗立的石碑坊是进入陵区的第一个建
筑物。它是五门六柱十一楼的仿木建筑,高13米,宽32米,全部采用青白
石料。上面有“云龙戏珠”、“蔓草奇兽”、“双狮滚球”以及各种旋子大
点金的彩绘纹饰,刀法精湛,气势雄伟,成为清代石雕艺术的最有代表性的
作品。
紧靠石碑坊是大红门,孝陵的大红门是孝陵也是整个东陵的门户,门前有两块下马石碑,显示出皇陵的威严。
神功圣德碑楼高大雄伟,楼内屹立着巨大的石碑,碑身阴刻着满汉两种
文字,记述帝王一生的业绩。东陵内只有顺治孝陵、康熙景陵和乾隆裕陵有
神功圣德碑,康熙的景陵甚至立了双碑。这些皇帝在位时,文治武功都很出
色。而到了道光皇帝年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了掩盖战败,五口通
商的丑事,道光皇帝故作自谦地说:自己治理国家的成就,无法与列祖列宗
相提并论。就此把失去国土之耻轻轻放过。他同时下了一道手谕,自本朝始,
不再兴建神功圣德碑。所以从此不再为这些丧权辱国的帝王树碑立传了。
东陵各帝陵(除同治惠陵外)的神道两侧,都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数对石
像生,尤以孝陵的石像生最为典型,数量也最多,共有18对,由獬豸、狻猊、
骆驼、大象、麒麟、马、武将和文臣八组组成。这些雕像虽然形体不如明十
三陵的高大,雕刻技艺却高超得多:动物雕刻体态生动,变化宛转,人物雕
刻造型严谨,形态逼真,风格简洁明朗,敦厚淳朴,堪称不朽杰作。
桥梁是整个陵区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陵的七孔桥是东陵
近百座石桥中桥孔最多、桥身最长的一座,也是最神奇别致的一座。它全部
用汉白玉石拱砌而成,如玉虹垂落,雄伟壮观。而由于桥身栏板的选料奇特,
如顺栏板轻叩,就会听到金玉般的声响,妙如五音,人称“五音桥”。
隆恩殿又称享殿,与明代一样,是陵园的主体建筑。定陵中的隆恩殿以
西太后慈禧的菩陀峪定东陵最为奢华。殿内金壁辉煌,犹如黄金世界。殿内
外的 64根金龙盘御柱,制作精美。连故宫太和殿的六根贴金明柱都为之逊
色。尤其是那立体的鎏金飞龙,头上安装带有弹簧的龙须,借助空气流通,
龙须自行摆动,如群龙低吟,无比美妙。可惜这举世无双的金龙,由于帝国
主义侵略者和军阀的盗窃破坏,如今连一鳞半爪也无从寻觅了。定东陵隆恩
殿前的陛阶石和殿周围的汉白玉望柱和栏板上,还别出心裁地雕刻着“凤引
龙”的图案,充分反映了这位曾挟制两代皇帝的妇人的权欲思想。
明楼是九脊重檐歇山顶的方形碑亭,建在方城之上,楼内正中竖着一通
刻有“××皇帝之陵”字样的朱砂碑。方城南墙正中的洞口叫古洞门,是登
明楼、上宝顶(墓室之顶)的必经之处,古洞门内有个月牙形的小院,叫月
牙城。月牙城迎面的高墙正中,修砌了一座五光十色的嵌琉璃的照壁,掩饰
着地宫的入口。清东陵的地宫以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最为奢华,遭受
的破坏也最为严重,珍贵的随葬品被军阀和土匪地痞洗劫一空。
清东陵是中国古代建筑集大成之作,它作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如今已被修葺一新。裕隆、定东陵及乾隆36位妃嫔的裕妃园寝经过修复
和清理,已对外开放,成为游览访古的胜地。 顺 化 皇 陵(越南)
顺化,越南末代王朝的京都,今天的承天——顺化省省会,西依长山山
脉,东临南海,城中美丽的香江风光,金碧辉煌的宫殿、巍峨的城郭和气派
的皇陵都使越南人引以为豪。
顺化是一座历史古都。13世纪时是占城的乌州、哩州。1306年陈英宗把
妹妹玄珍公主嫁给占王制旻,得乌、哩两州为聘礼,翌年易名顺州、化州。
1428年,后黎朝时,更名为顺化路和新平路。19世纪法国入侵后,改为承天
省顺化市。1635~1945年间,曾先后为旧阮、西山阮和新阮诸封建王朝的都
城。
顺化皇城就是新阮王朝的皇宫,它是越南现存最大而且比较完整的古建
筑群,位处香江北岸,面对御屏山。建筑式样基本仿照中国北京的紫禁城(故
宫)。顺化皇陵——新阮朝皇帝的陵墓——和顺化皇城一样,也是仿照中国
清朝建筑式样的产物。这组皇陵共包括6位皇帝的陵墓,即嘉隆陵(世祖阮
福映)、明命陵(圣祖阮福晈)、绍治陵(宪祖阮福璇)、嗣德陵(翼宗阮
福■)、同庆陵(景宗阮正蒙)、启定陵(阮永瑞)。
阮福映(1762~1819年)是新阮朝的开国之君,庙号世祖。他是广南封
建割据政权阮氏(旧阮)的后裔。当时北郑、南阮以■江为界,长期对峙,
这期间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771年爆发了阮文岳、
阮文侣、阮文惠三兄弟领导的西山农民起义(起义国开始于南部归仁府西山
邑而得名)。西山军推翻了后黎朝的统治,恐慌万分的阮福映从1778年起,
先后勾结暹罗(今泰国)和法国殖民者镇压西山农民起义,英勇的西山军于
1785年和 1789年先后击退了暹罗和中国清朝的武装干涉。1788年阮文惠称
帝,年号光中,建立了西山王朝。但权位之争使兄弟反目、骨肉相残,而且
起义领袖只在为政初期尚能实行部分保护农民利益的经济政治措施,后期则
日益蜕化变质,成为新的封建统治者。阮文惠自立为王后,乞请中国清朝册
封自己为安南国王,当年捍卫民族独立的英雄气概在王权面前已点滴无存
了。1792年,阮文惠、阮文岳相继去世,文惠之子光缵继位,但其威信不足
以服众,王朝内部又矛盾重重,从而失去了人民的支持。1802年,伺机许久
的阮福映勾结法国殖民者,攻入升龙(今越南首都河内),俘虏了光缵,西
山王朝终于被国内外反动势力联手扼杀了,阮福映从而建立起越南的最后一
个王朝——阮朝,他在这一年统一了南北,隆重登基,建元嘉隆,改国号为
越南,建都富春(今顺化)。阮朝统治者一贯对内加强剥削压迫,对邻近小
国则不断蚕食(吞并了柬埔寨国土),而在法国殖民者面前却成了天生的软
骨头和卖国贼。早在法国帮助阮福映扑灭西山起义时,他们就表露出十分露
骨的侵略野心。而从阮福映开始的屈膝投降政策,使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达
80年之久。二战期间,末代皇帝保大(阮永瑞)又充当了日本侵略者的傀儡,
其统治于 1945年为越南八月革命所推翻,阮朝至此灭亡,尽管 1948~1955
年间,保大在日本和法国殖民者的扶持下在越南南方一度复辟,死灰终究未
能复燃。
顺化皇陵分散在顺化以西香江东西两边的山岭上,东北距离市区 7~15
千米,绍治、嗣德、同庆3陵离市区约7千米,其余3陵则距市区较远。每
座陵墓占据一至两个山头,山上青松蓊郁,浓荫如盖。
6座陵墓中以嘉隆陵的形制最有代表性。陵基正对面远处有36座起伏的山峦,被认为是形胜之地。陵园中,华表耸峙,殿宇巍峨,拜祭殿前两侧排
列着文臣、武将、石雕和石兽,殿后是宝城,这是墓穴所在地。陵园内还有
碑亭,石阶两旁有大量精致的石龙浮雕和几处清澈照人的湖池,陵园布局严
谨,环境清幽。
嗣德陵的规模在6陵中是最大的。它外有高耸的石墙围绕,内部庭院叠
套,还建有假山、莲花池、水榭、小桥、禁宫、戏台、书房、祭室等建筑,
供嗣德生前在这里读书、休息、游乐。
其余各座陵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别外,其布局、规制等基本一样,
从这些陵墓的布局中,我们的确能够看出中国陵墓建筑对越南的影响。
阮朝皇陵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当时引起人民的深深怨恨,
而如今它作为越南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又以其宏伟壮丽成为自由了的越南
人民所珍视的文化遗产。 雄 王 陵(越南)
雄王作为越南历史上传说中的开国之君,世世代代受到越南人民的尊崇
与祭祀。在越南北部永富省临洮县希刚乡古迹村附近的希刚山上,就有一座
雄王陵,如今已成为越南著名的古迹。
根据传说,雄王是貉龙君的长子,貉龙君是中国扬子江流域的洞庭君主
泾阳王的儿子,也是越南民族的始祖。他娶了瓯姬为妻,生有百卵,百卵化
成百男,一天貉龙君对妻子说:“我是龙种,水族之长,你是仙种,世上之
人。我们不是同类,水火不相容,虽然结合生子,也难以长时间在一起居住,
现在我们就分开吧。我带50个儿子回归水府,分治各处,另50个儿子跟着
你一同住在陆地上,分国而治,登山入水,有事互相关照一下。于是瓯姬就
跟50个儿子住在峰州,把其中的强有力的长者尊立为主,号称雄王,国号文
郎。分全国为15部,分派弟弟们治理,父位子继,世代相传,都称作雄王。
当时有些山民打鱼为生,被蛟龙所伤,禀告雄王,雄王说:“住在山上的人
与水族不同,所以会受侵害。于是纹身为龙君之形,又命令众人用墨在身上
刺画水怪之形,从此蛟龙见到他们,就不再噬咬了,百越纹身的习俗,就始
于此。
传说中的貉龙是雒越族人,瓯姬是瓯越族人,这两族是中国春秋时代越
族的分支,其中雒越是越南民族的直接祖先。龙子仙孙的传说反映了雒越和
瓯越两个部落的联系,这为文郎国之后的瓯雒国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雄王所建立的越南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实际上是一个部落联盟,雄王就
是这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起初,文郎部落大概是当时居住在越南境内各部落
中最强悍的一个,于是第一代雄王统一了雒越各个部落,这时大概是公元前
3000年左右,正是青铜器时代。传说雄王共有 18世,传到末代雄王——雄
睿王时,已进入公元前3世纪,国势日益衰弱。居住在山区的瓯越族首领蜀
王此前曾打算聘娶雄王的女儿,遭到雄王的拒绝,蜀王因此怀恨在心,企图
消灭雄王,但终其一生也未能如愿,于是临死前他叮嘱儿子蜀泮,势必灭掉
文郎,吞并其国。蜀泮谨遵父王遗命,率兵攻打雄王十八世,雄王兵多将广,
自以为其国固若金汤,万无一失,不免骄纵轻敌;而等到蜀兵逼近时已无力
抗拒,遂口吐鲜血,投井而死,文郎就此被蜀泮吞并。传说虽如此,现代的
一些越南史家却认为,蜀泮是在雒越和瓯越等各部落联合抗击中国秦朝的侵
略之后,利用自己的威信和人民的推崇,集合各部落成立瓯雒国的,貉龙君
与瓯姬的婚姻就是这两族合并的反映。
文郎时期——雄王时期是越南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越南民族和越
南文化的基础以及越南民族精神的传统都是在这个阶段建立的。因此不管后
来外国封建统治者怎样干涉和禁止,越南人民仍然给雄王修建了庙宇。
雄王陵所处的位置就是当年文郎国的京都一带地区。希刚山又称雄岭、
雄山,是从富寿到越池一带最高的山峰。雄王陵由雄王陵墓、雄王庙、井庙
和禅光寺组成,由山脚迤逦直至山顶,工程浩大,规模宏伟。
雄王庙是一组建筑群,从山下至峰顶依次为前殿大门、钟楼、下殿、中
殿和上殿,各部分之间有道路相通。雄王陵墓在上殿左侧,用砖石砌成,有
石碑一通,上题“勅建雄王陵嗣德二十七年”,嗣德是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
朝阮朝(1802~1945年)翼宗阮福王时(1847~1883年)的年号,嗣德二十
七年是1874年。墓前横卧一条厚0.3米,长约1米的方形石枕,称为“祭石”。陵墓四周松柏蓊郁,苍翠欲滴。
前殿大门至钟楼一段左侧的山脚下尚有后殿门和井祠,祠中有一口玉
井,井祠由此得名。相传玉井是末代雄王的女儿玉华公主和仙容公主梳洗打
扮之处,祠内所祀的就是这两位美丽的末代公主。
由钟楼上行便到了下殿,下殿又称“川门祭殿”,旁边是禅光寺,建于

后黎朝。 中殿恰处山腰,是“雄王圣殿”的俗称,前面是殿门,后边是正殿,
右侧有碑亭。正殿内有雄王的塑像,头戴平天冠,一副王者之状。庭前松柏
扶疏,庄重肃穆。
上殿高踞峰巅,是“九重霄殿”的俗称,所处高度约海拔200米左右,
殿中有许多副汉字的对联。
这一组建筑除钟楼外都带有近代风格,大概钟楼是当年的遗迹,其余的
建筑则在后世尤其是在阮朝时得到了修缮,以致无复当年的风貌,不过由此
也可以看出越南人世世代代对祖先的尊崇。
                                               

 后黎朝(1428~1786年),越南清化土豪黎利(1385~1433年)于 1428年创建的封建王朝,国号大越,
定都东京(今河内)。 卡苏比王陵(乌干达)
在东非乌干达境内维多利亚湖北岸,有一处山丘涌聚之地,叫做“坎帕
拉”,在当地语中是“小羚羊之地”的意思。传说这里原是布干达国王放牧
羊群的牧场。坎帕拉稍南的门戈,就是布干达王国的都城。如今的坎帕拉是
乌干达的最大城市,于 1962年被定为独立后的乌干达的首都。当年的牧场早
已变成了美丽的花园城市,不过,这美丽的花园仍然起伏在那大大小小的40
多个山头上。其中大山头有7个,上面有寺庙、教堂和古老的王宫、陵墓等
建筑,著名的卡苏比王陵(KasubiTombs)就在西部的卡苏比山头上。
卡苏比王陵是布干达国王的陵墓。布干达王国是乌干达历史上最强大的
王国。据传说,它兴起在 16世纪末,19世纪下半叶,布干达王国发展到鼎
盛时期。一般认为,布干达王国在18世纪发展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不过
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奴隶。这些奴隶都是从旁边的国家中掠夺来的,特别是南
面的布杜国是一个很大的奴隶来源地,所以在布干达的语言中,干脆就用“布
杜”来表示奴隶的意思了。奴隶的处境非常悲惨,可以被自由买卖,可以被
主人任意打杀。据当时的一个英国传教士讲,有一个奴隶只因为无意间打翻
了一葫芦酒,就被酋长杀了。“人祭”在布干达也长期保持着。每逢重大节
日,就要用大量的活人作祭物。穆特萨一世(1856~1884年在位)在 1856
年登基时,就砍掉了几百个奴隶的脑袋。奴隶的地位虽然低下,但只要他们
同自由农民结了婚,他们的儿女就能取得布干达自由民的身份并享有自由民
的一切权利。
布干达王国的经济比较发达,农业、手工业都达到了一定水平。据英国
的探险家斯皮克——第一个来到布干达王国的欧洲人——描述:在那里,像
英国驿道一样宽广和笔直的道路,穿过茂盛的草地,爬上起伏的群山。居民
的茅屋和花园也很干净整齐。斯皮克赞美布干达人穿着漂亮,写道:同盛装

的布干达人比起来,我的模样显得很不好看。他们穿着整洁的树皮袍子 ,好
像是最好的黄色灯芯绒,摺缝笔挺,像烫过似的,外面还披上用小羚羊皮缝
成的东西作为上衣,缝合精致,英国工匠所能做到的也不过如此。国王的服
饰更为考究,当时在位的是穆特萨一世,他的衣饰的“明亮、整洁和精致”
给斯皮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富饶的布干达王国使外国侵略者垂涎欲滴。从 19世纪上半叶开始,阿拉
伯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先后涌入布干达。他们一面传播宗教,一面藉此掩护
进行无耻的掠夺和扩张。布干达的统治者在明争暗斗的各派传教士的左右下
发生了激烈的斗争,使国势日渐衰落。虽然当时曾有两任国王先后觉察到了
传教士活动的危险性,并为此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但由于势力强大的伊斯
兰教徒的反抗以及王国内部的争权夺位,1896年,整个乌干达沦为英国的殖
民地。
穆特萨一世是第一位察觉到危险的国王,也是第一位葬入卡苏比王陵的
国王。卡苏比王陵所在地原是穆特萨一世的王宫,建于1882年。穆特萨去世
后,遵照他生前的意愿把他葬在了宫内,王宫从此改为王陵。
卡苏比王陵四周环绕着用非洲大象草编织的篱笆,大象草全部倒置斜
                                               

 树皮袍子:树皮布是布干达人的重要产品之一,是用某种无花果树皮制成,染得很漂亮,并且带有花纹。
布干达人常以自己不像周围的人那样赤身露体而是穿衣服而自豪。树皮袍子即用树皮布制成。插,表示院内主人已不在人世。陵地内有7座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草房。最大
的一座高约10米,底面直径15米,这里埋葬着布干达王国的最后4个国王,
被布干达人视为圣地。这座草房正中高悬一块特大的褐色树皮布,恰似一道
屏幕,将房间一分为二。屏幕前是祭祀或瞻仰者盘坐的地方。屏幕下边有一
个隆起的平台,上设4个象征性的国王坟茔,坟前挂着他们生前用过的长矛、
大刀和盾牌。屏幕后边是4个国王的墓地。
王陵庭院两侧的4座草房原是王后和妃嫔居住的宫室。在布干达王国,
国王拥有许多妻妾。因为他要从每个氏族中至少选择一个女子作为嫔妃。不
过,往往只有出身于本氏族的嫔妃所生的儿子才会被选举为国王的继承人。
虽然,布干达王国王位的继承已按父系,但过去按母系继承的痕迹仍然留存
着。太后,王后以及由众公主中选举出来的大公主都在王国里占据着显赫的
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
还有一座草房是禁军的住处。大门左侧的草房则是鼓室,这里保存着象
征王国政权的二三十个形状各异的大小兽皮御鼓。在大门右内侧,原有一个
长方形的火炉。国王在世时,几十名御鼓手在鼓室中昼夜不停地击鼓;几十
个御炉工则在火炉边夜以继日地保持炉火的常燃不熄。不绝于耳的咚咚鼓声
和终年燃烧的熊熊火焰标志着国王的健在和王国的兴旺。国王一旦驾崩,则
鼓息火灭;待到新王登基,则重新击鼓点火,那咚咚的鼓声和熊熊的火焰又
再一次夜以继日地响着、燃着。1967年,王国废止,这御鼓和火炉也随之终
止了自己的使命,而成为陈列的文物,向游人静态地展示从前王国生活的一
个侧面。 桑奇窣堵波(印度)
窣堵波是古代佛教特有的建筑类型之一,主要用于供奉和安置佛祖及圣
僧的遗骨(舍利)、经文和法物,外形是一座圆冢的样子、也可以称作佛塔。
公元前3世纪时流行于印度孔雀王朝,是当时重要的建筑。
相传公元前3世纪时,孔雀王朝(公元前324~178年)的第三代君主阿
育王斥巨资建起8万4千座窣堵波,将佛祖释迦牟尼的骨灰分成8万4千份,
分藏于各塔。其中有 8座建在今印度中央邦博帕尔附近的桑奇村,2 000多
年岁月风雨的荡涤之下,8座中仅存 3座,其中的桑奇窣堵波(the Great
Stupaof Sanchi)是现存最早、最大而且最完整的佛塔。
佛塔的投资者是一个虔诚、热忱的佛教徒。作为古代印度最大帝国的创
建者,阿育王承受着难以摆脱的精神负担。他约在公元前273年称王,但直
到公元前268年才正式即位,那是在经历了一番激烈的夺权斗争之后。执政
初期,阿育王干戈未休,忙于平息叛乱,巩固政权以及执行他的祖先的侵略
政策。公元前260年,他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被征眼者是位于今奥里
萨邦的羯陵迦。这场胜利的战争成了阿育王悔恨与痛苦的根源:大量的财物
被消耗,数十万人死于战争及战后的饥馑和瘟疫——如此深重的灾难使阿育
王的良心受到谴责。另外,此役以后,孔雀王朝统一帝国的大业已告完成。
因此,阿育王从此断然放弃了战争手段,改行和平政策,用“虔诚感化”来
代替弓矢征服,以期在一个民族众多、信仰复杂的国家里,通过怀柔安抚和
促进融合的办法来发展经济文化,巩固新建立的中央集权。而且,大约在公
元前259年,阿育王开始接近佛教,以利用它更加有效地统治自己的国家,
使“战鼓之声”变成“诵经说法之声”。嗜杀君主的良心发现和政治手腕使
印度人民在经历了300年的动乱之后,第一次获得了30年的和平,孔雀帝国
也在这一时期富强起来。所以阿育王才能得心应手地动用其强大的行政力量
和滚滚的财源来弘扬佛教,使佛教从印度的一个地方教派迅速地发展成信徒
遍布全国、影响远播境外的大教,不仅在阿育王时期成为印度的国教,而且
从此奠定了它日后成为世界宗教的基础。
阿育王对佛教的大力扶持,一方面体现在直接参与指导僧团的活动,一
方面则体现在广建寺庙佛塔,后者直接导致了阿育王时代建筑的辉煌成就。
桑奇窣堵波就是这成就的一个非凡代表。它不仅具有历史与宗教的价
值,而且极富艺术价值,从而使桑奇因此一度成为印度佛教的中心地。
桑奇窣堵波又称桑奇大塔,是一个半球形的、缺乏内部空间但却十分独
特的建筑物。同世界各地许多早期的坟墓型制都脱胎于住宅一样,它的造型
借鉴了古印度北方竹编抹泥的半球形房舍。它的中央是覆钵形的半球体坟
冢,球体直径32米,高 12.8米,立在一个直径36.6米、高 4.3米的圆形
台基上。冢体由砖石砌成,表面镶贴着一层红色砂石。围绕着冢体有一圈高
3.3米的仿木式石栏杆,栏杆外四面各辟有一座砂石塔门牌坊,这是在桑加
王朝时代(约公元前187~75年)增建的,其中最古老的南门牌坊建于公元
前75~20年。牌坊高约10米,包括两根垂直的有柱头的柱子和在立柱之间
插榫的3根水平的横梁,断面呈橄榄形,造型独特,反映了木结构的传统。
牌坊的两面覆满了浮雕,轮廓的外缘则用圆雕装饰,此外还有用婆罗门文字
雕刻的捐赠者的名单。整个牌坊比例匀称,形式独特而轻快。圆冢顶部有一
圈石栏杆,正中是一座托名佛邸的小亭,亭上冠戴着3层华盖。 大塔和4座牌坊吸收了波斯、希腊的建筑及雕刻艺术,装饰繁缛富丽。
左右对称的浮雕嵌板及优美的人物雕像多取材自佛传图和佛本生故事或者森
林和动物的生活,堪称稀世之珍。对佛祖的生平行事,雕刻采用了象征手法:
佛祖的母亲站在荷花上表示他的出生;一棵菩提树表示他悟道;一只车轮(即
“初转法轮”)表示他讲道;窣堵波则表示佛祖的圆寂。
桑奇窣堵波的整体建筑完整统一,雄浑古朴,庞大的规模加上砖石砌体
的不可动摇的稳定感和重量感,使整个建筑具有很强的纪念性;而轮廓复杂、
雕刻精巧的栏杆和牌坊,与其身后简洁、粗犷的半球体形成强烈的对比,更
加烘托出主体坟冢的庄严与肃穆。
桑奇窣堵波长期以来被视为佛祖舍利的主要收藏地,被看作是佛祖的化

身,具有印度教特有的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4座牌坊代表四谛 ;石栏杆形
成的回廊表现轮回教义;圆冢相当于圣殿,代表椭圆形宇宙和诸神的故居,
以及宇宙中心山体的须弥山;冢顶上的3层华盖的小亭是王权的标志,被视
为简化的塔;伞柄相当于庙柱,象征宇庙的立轴。因此,桑奇窣堵波在笃信
佛教的印度人民心目中享有极崇高的地位,并以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强调了
佛祖不仅是人类的先师,而且是整个宇宙的灵魂。
桑奇窣堵波充分地体现着印度宗教建筑的独特风格,即把宗教意义与象
征意义融为一体的建筑的功能主义,它着重表现天与地、建筑与自然之间的
密切关系,强调这种无形的力量要远胜于那些单纯的建筑形式美的原则。随
着佛教的广泛传播,桑奇窣堵波的象征意义和造型也在亚洲广泛流传,并在
流传中有所变革,以适应当地的传统和风俗。像中国元代流行的覆钵式喇嘛
塔、缅甸的大金塔和泰国的锥形塔等莫不深受桑奇窣堵波的影响。
                                               

 四谛:早期佛教的最基本教义。谛是梵文的意译,即真理。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沙赫—静达陵园(乌兹别克)
撒马尔罕,作为乌兹别克的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州的首府,是中亚最
古老的城市之一。“罕”在中亚的语言中是“城市”之意,古代此地居住着
撒马尔人,所以“撒马尔罕”即“撒马尔之城”。公元前4世纪时,史书中
对撒马尔罕就有了记载,它是粟特的都城,著名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公
元329年,被亚历山大攻占;712年被阿拉伯人进据;13世纪初被花拉子模
王国统治;后来又被成吉思汗的铁骑所毁;14 世纪末成为帖木儿帝国的首
都;1868年并入俄罗斯帝国;十月革命后,在 1924~1930年间,撒马尔罕
一度成为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的首府;1938年以后成为撒马尔罕州的中心,
现在已经是乌兹别克的文化中心了。
城中有许多 14~17世纪的著名古迹,其中以帖木儿帝国时代建造的宫
殿、陵寝最为壮丽,沙赫—静达陵园(Shakhi—Zinda Mausoteum)就是其中
的佼佼者。
沙赫—静达陵园和帖木儿时代的其它伟大建筑一样,是各族工匠、设计
师和艺术家所同心协力创作出的伟大艺术品,融汇了各种艺术传统,尤以中
国和伊朗的影响最为明显。正因如此,包括沙赫—静达陵园在内的那些建筑
才能那样壮丽辉煌,美不胜收。当时的人曾对帖木儿在撒马尔罕的富丽考究
的宫殿作了细致地描述:宫内影壁,皆由金碧色琉璃砌成。帖木儿接见使者
之殿前,有喷水池,池内红色金鱼游来游去。池之中央有喷泉,泉水喷高如
柱。官内有御花园,庞大而广阔,其中盛植果树。林木之中辟有宽路,路旁
铺以绿草,园内遍张天幕,以蔽烈日。缎幕之上,间或有锦绣。御花园之中
央,又有十字形之寝宫。宫内之陈设布置,极为富丽。壁上悬名贵之地毯,
门口则挂有绣花之门帘。宫内四壁悬以丝幔,颜色取玫瑰色,其上有锦绣及
宝石珍珠之属。天花板上悬有绿绦带,微风入室,绿绦飘荡,使宫中增加无
限美趣。可惜,这样的胜景今人已无缘见到,不过,从沙赫—静达陵园上我
们还可以大致领略帖木儿时代伟大建筑的风采神韵。
沙赫—静达陵园是一组彩色陶瓷饰面的纪念性祭祀建筑群,由13座陵墓
和一座清真寺组成。相传8世纪初,伊斯兰教创建人穆罕默德的堂弟库萨姆
来到撒马尔罕传教,不幸被杀。后来,阿拉伯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的呼
罗珊总督屈底波——一个积极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率军围攻并进入撒马
尔罕城,入城后,他就在那里建筑起清真寺,并焚毁了城中的佛寺,强迫当
地人信仰伊斯兰教。随着撒马尔罕的被征服,大批的阿拉伯人迁来此地定居。
他们不仅是阿拉伯帝国统治的支柱,而且是伊斯兰教的积极传播者。伊斯兰
教在撒马尔罕一度成为国教,于是,库萨姆便被称为“殉教者”,他殉难之
地也被定为“圣地”。“沙赫—静达”,意为“永生之王”,据说,真主安
拉使库萨姆的灵魂得到永生,故得此名。后来,撒马尔罕的执政者将自己和
家属的坟墓建在“圣地”之上,便形成了建筑群。
这组建筑群主要修建于14~15世纪,当时的中亚居民以青色为表色,所
以陵墓建筑的基调大多为青色。它们排列在一条狭窄的甬道两侧,其中最主
要的一座是库萨姆·伊本·阿巴斯之墓,碑上刻有14世纪建造的字样,而实
际上陵墓的装饰工作是到15世纪才进行的;此外,还有沙迪—穆利克的门式
穹顶陵墓和哈贾—阿赫玛达墓,都建于14世纪;还有所谓的卡扎—扎杰—鲁
米陵墓,建于15世纪。 帖木儿大帝(1336~1405年)的王后图玛—阿卡和侄女图卡坎—阿卡也
葬在这里。传说图卡坎—阿卡聪明美丽、善解人意,深得帖木儿的宠爱,可
惜年仅16岁——正是花季的年龄——就夭折了。帖木儿非常心痛,特地下令
把她的陵墓造得比其他陵墓更为精致美观。图玛—阿卡和图卡坎—阿卡的陵
墓建于15世纪初,是包括四柱穹顶的陵墓和清真寺的一组建筑群。图玛—阿
卡的陵墓用镶嵌的花纹图案装饰,色彩纷呈、华丽非凡;图卡坎—阿卡的陵
墓则用彩釉陶砖装饰,以表示等级的不同。
整座陵园的特色体现在其采用的精美装饰设计上,那些精美的陶雕、具
有几何图形和花草图形及铭文的彩陶、华丽的装饰图案以及优美的壁画,它
们巧妙的搭配使用使建筑物更富于美感更显得富丽堂皇而又呈现出各自不同
的风貌,使观者叹赏不已。 先 贤 祠(法国)
174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1715~1774年在位)在梅斯身染重疾,为
此他许下誓愿:如果此番能够痊愈,一定建一座新教堂献给圣·吉妮维耶,
以代替已经残破的老修道院。事隔多年之后,路易十五终于还了这个愿,在
首都巴黎塞纳河南岸的圣·吉妮维耶高地上建起了一座大教堂。
圣·吉妮维耶高地是用一位女圣者的名字命名的。传说公元451年,当
匈奴王阿提拉率军威胁巴黎时,一个虔诚的女基督徒圣·吉妮维耶劝说巴黎
人不要放弃自己的家乡,在她顽强不屈的精神感召下,巴黎人众志成城,固
守家园,结果入侵者反而绕过了这座城市,转而攻打别处。据说,她还曾在
法兰克人攻打巴黎时,为巴黎人民运送食物。后来法兰克人的首领克洛维斯
将巴黎定为他的首都,并改信了基督教,与圣·吉妮维耶死后都葬在了这座
高地,高地从而得名,圣·吉妮维耶也被奉为巴黎主保圣人。
路易十五的新教堂就建在高地之顶,耸立在圣·吉妮维耶墓的上方。这

座18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的代表作品,是建筑师J.—G.苏夫洛(1713~
1780年)的手笔。工程于 l764年奠基,但因为经费困难,进展迟缓,直到
苏夫洛因疲劳过度去世,穹顶工程犹未开始。他的学生龙德莱接过老师未完
的工程,于1790年将之全部完成。但竣工后仅一年,大革命时期(1789~1794
年)的制宪会议就决定把它从教堂改为存放国家名人骨灰的祠堂——先贤祠
(Pantheon)。后来又经过几次反复,直到第三共和国时期(1870~1940年),
从安放雨果骨灰开始,再度改成国家名人祠墓,并保持至今。
先贤祠建筑平面成希腊十字形,长100米,宽84米,高83米。设计非
常大胆,柱细墙薄,加上上部巨大的采光窗和雕饰精美的柱头,室内空间显
得非常轻快优雅。它体现了苏夫洛力求把古代建筑的崇高纯正同中世纪(5~
15世纪)建筑的浪漫热情结合起来的愿望,室内是哥特式的秀丽轻快,建筑
外观则是古罗马的作风。

建筑的正面仿照罗马万神庙 (Pantheon即“万神庙”之意,故而也有

人称先贤祠为巴黎万神庙),本堂与侧廊之间,用华丽的科林斯式 柱廊分割。
由22根柱子组成的巨大柱廊耸峙在台阶上,柱高19米,配置方式奇特。柱
廊上立三角形山墙(即“山花”),这是古希腊神庙正面的顶部特征,这里
对山花的使用在巴黎还是第一次。檐壁上刻有著名的题词:“献给伟大的人
们,祖国感谢你们。”山墙壁面上有著名雕刻像 P.J.大卫·当热的大型寓
意浮雕:中央台上站着代表“祖国”的女神,正把花冠分赠给左右的伟人;
“自由”和“历史”分坐两边。这件作于1831年的浮雕是大卫最重要的作品
之一。
本堂与侧廊之间的上部设计一反传统基督教教堂的作法,不用拱顶,而
                                               

 古典主义建筑:17世纪以后流行的建筑风貌之一,以法国为中心,否定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排斥哥特
文化,提倡古罗马柱式,在总体布局、单体平面和立面造型上强调轴线、对称和几何构图,突出中心,强
调主从关系,富于统一性和稳定感。

 罗马万神庙:古罗马建筑,位于罗马,始建于公元前127年,公元118~128年彻底重建,3世纪初又两
次稍作改动。609年改作圣玛莉亚圆厅教堂,沿用至今。

 科林斯式:是起源于古希腊的3神古典建筑柱式之一,发展最晚,但最为华丽。包括檐部、柱头、细而
带凹槽的柱身和有线脚的柱础。雕有爵床叶饰的柱头是其主要特征。 用带帆拱的扁平穹顶。中央穹顶是立面最突出的部分,直径达21米,有三重
结构。内层穹顶上开圆洞,空间直达中层穹窿,其顶离地近70米。1849年,
物理学家傅科利用从穹顶上悬下的摆锤,完成了著名的证明地球自转的实
验。穹顶外包铅皮,由高大的鼓座承托。鼓座外部环绕科林斯柱廊,由于柱
身比例纤细而且根根独立,因此显得秀美有余而雄浑不足。
建筑的其他各面原来有窗,1791年决定改名后,就将底层原来设计的42
个窗户全部堵死,好让光线如同古代神庙那样只能从上部泻入。这样底层就
形成了大片实心墙面,仅上部还有连续的垂花雕饰檐壁,使原来轻快的外貌
变得严肃庄重,而前面的柱廊则显得更加华丽突出。
先贤祠的装饰除室外的雕刻外,主要是绘画。中央穹顶内壁的巨画是画
家格罗斯(1771~1835年)于 1811年受拿破仑之托绘制的,表现圣·吉妮
维耶的神化。通过下层穹顶的圆洞向上望,倍觉画面深远。用这种方式来造
成虚幻的高度感觉是17世纪以来惯用的手法。室内的其他壁画大都作于1877
年之后。最著名的一组为画家伯维(1824~1898年)所作,描绘圣·吉妮维
耶的身世经历。
先贤祠内的地下室纵贯建筑全长,里面名人祠墓林立。在法国大革命前
后,许多伟大的人物次第涌现,无论他们生前得到的评价和待遇如何,在过
世后,他们都作为对法国作出卓越贡献的伟人而被埋葬或迁葬于先贤祠。其
中有政治家米拉波;哲学家、文学家伏尔泰、卢梭;文学家雨果、左拉;数
学家拉格朗日以及先贤祠的建筑师苏夫洛本人等等,构成了法国大革命前后
的历史天空里的一个庞大璀璨的星系。最后葬在这里的国家名人是法国抵抗
运动领袖让·穆兰(1899~1943年),他被纳粹德国的盖世太保折磨至死,
1964年移葬先贤祠。
这些名人中,入葬先贤祠最风光最隆重的要数19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家之
一的雨果(1802~1885年)了。作为19世纪法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他一生著作宏富,多数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明显的人道主义倾向。
他拥护共和,反对帝政,曾为此被迫流亡国外,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
1870年)垮台才返回巴黎。他卓越的才华和伟大的人格力量使他广受尊崇爱
戴,因此当他于1885年5月22日卒于巴黎后,他的遗体被盛装停置在凯旋
门供民众瞻仰凭吊,国人还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葬于先贤祠。
先贤祠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也是观赏巴黎的一个好视角,
爬到顶层,便可以眺望巴黎市景。每逢假日,这里游人如织,访客如云。 中 央 公 墓(奥地利)
奥地利酋都维也纳作为“音乐城”名闻遐迩。它是优美的华尔兹舞曲的
故乡,也是许多著名的音乐大师的长期驿站。这些音乐家在维也纳居留期间,
除了创作出诸多声动当时、名传后世的作品外,还给维也纳留下了为数众多
的名胜:许多公园和广场上矗立着他们的雕像,不少街道、礼堂和会议大厅
都以他们的名字命名,音乐家的故居和墓地也成为该城的游览胜迹。
在维也纳市郊,有一座庞大的公墓——圣麦斯公墓,它闻名的原因就与
音乐家有关。圣麦斯公墓建于1784年,地面宽广,共有100多万个墓葬,按
宗教划分为基督教墓区、犹太教墓区和伊斯兰教墓区等。在公墓中间有一处
墓区,树木葱笼,气势显赫,纵横交错地排列着许多大理石墓,这些基地以
姿态各异的雕塑组成一个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墓群,而这些墓地的主人的名
字使这个饶富欣赏价值的墓群变得更加引人入胜。这处墓区就是中央公墓
(Central Cemetery),这里安葬着莫扎特、海顿、贝多芬、舒伯特和施特
劳斯父子等著名音乐家。
莫扎特(1756~1791年)这位奥地利作曲家、古典乐派的中心人物,是
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然而如同许多其他才华出众的音乐家的境
遇,莫扎特一直饱受贫穷的折磨。1791年秋天,他的健康状况日趋恶化,怀
着对死亡的预感,莫扎特为自己(一说受陌生人之托)创作了他一生中的最
后一部作品《安魂曲》,还未完成就撒手人寰了。
关于他的身后,有一则传闻令人毛骨悚然。据说他病逝的当天夜里就被
草草掩埋在一个贫民墓地,亲友都不去送葬,也不知身埋何处。60年后,在
墓地掘出一个被认为是他的头骨,当作礼物赠人;又过了60年,它流落到了
他的故乡萨尔茨堡才被收藏,因而至今莫扎特遗骸仍然身首异处。
不过根据另一条材料记载,他死后第二天即1791年12月6日,在斯蒂
芬教堂为他举行了最后的祈祷和祝福,然后移灵圣麦斯公墓安葬。与上面的
传闻截然相反,这样的结局显然风光得多,也让人们心中生出不少安慰。
而莫扎特墓地的开阔明朗则更易使人相信莫扎特遗体的大团圆结局。一
条小径的尽头竖立着半截折断的白色圆柱,它的底座镌刻着死者的姓名;左
侧有一个低眉垂目的安琪儿,肉翅轻敛,静静地卫护着墓中的音乐家,并好
心地照看着墓前那如同拜毯似的一畦花草。圆柱上头是一树樱花、数株青松,
清幽中渗出甜蜜的生机。来此凭吊的人们都不禁庆幸,贫病交加中死去的音
乐家终于可以安眠了。
贝多芬(1770~1827年),这位任何力量都不能令他屈膝、甚至战胜了
对音乐家来说最致命的疾病——耳聋,在一个寂静死灭的世界里重造伟大的
音乐王国的巨人,几乎终身都寄寓在维也纳,尽管他从未忘记莱茵河畔的故
乡,那消磨了他悲惨的童年时代的地方。然而这样一个高傲而独立的天才在
当时轻佻浮华的维也纳却不得人心。贫穷——这个艺术家的永恒伴侣一直跟
随着他。他的居处永远都不舒服,而房东又是一例的不许拖欠房租,致使他
在维也纳的35年中,竟迁居了30次。而通常的入土为安也未能实现。1827
年3月26日,他自认以“喜剧的终场”(贝多芬临终时语)结束了他长时期
悲惨的受难,随后被葬进了瓦林墓园;约 60年后,又迁入中央公墓。相对于
他生前迁居的窘况,这倒是一次乔迁的盛举。这位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
漫主义之先声的“乐圣”的墓地远不如他的成就大,而且十分朴素。灰色的大理石墓碑。呈尖锥形,正面雕刻着他的浮雕头像,底下用黑色花体简单地
写着他的姓名、生卒年月日,四周围着铁栏杆,墓后挺立着雪松和枞树。墓
地周围倒很开阔,似乎能够容纳他的高傲。
贝多芬的音乐和性格举止尽管在当时的维也纳引起一些非议,却也征服
了许多人(参加其葬礼的人多达两万),其中就包括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
(1797~1828年)。舒伯特可谓是贝多芬倾盖如故、甚至未曾谋面的知己。
因为他们一生中只见过一次面。那是在1827年3月,即贝多芬逝世前一星期,
舒伯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面见贝多芬。这位使德国艺术歌曲臻于最高境界
的艺术大师以及最后一位伟大的古典作曲家视贝多芬为他的终生偶像,贝多
芬的逝世使他受到巨大打击。在他为贝多芬葬礼掌火炬后的第 18个月,即
1828年 10月,长期处于贫困处境和恶劣健康状况下的舒伯特因伤寒逝于维
也纳,年仅32岁。遵照他的遗愿,人们把他葬在瓦林墓园,贝多芬的近旁。
60年后,他随同贝多芬迁葬中央公墓,仍是相邻而眠。
舒伯特的墓碑呈长方形,高约4米,上面一个真人大小的男子浮雕依稀
是他的面容。他和一位女神相对而立;女神的右手高扬着桂冠;他脚下是扶
着花篮的安琪儿,正仰脸倾听他们的交谈。两只天鹅衔着一架金色的竖琴,
优游地浮在湖面,使人想起他最后的杰作《天鹅之歌》。墓后是一排常绿乔
木,墓前常有人们敬献的鲜花。这一切都强烈地使人联想到艺术与不朽。
与上面这些音乐家的贫穷相比,“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
1899年)和他的指挥家兼作曲家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年)
的生活相当说得过去。作为 19世纪奥地利从事作曲与指挥的施特劳斯家族
中最重要的成员,小约翰将圆舞曲和维也纳轻歌剧优雅迷人的程度带到了不
可逾越的巅峰,其名字成为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一世时期维也纳生活情感与
节奏的同义词,其收入也相当可观。
他的墓地别出心裁。石头垒叠的底座上是灰白色的高耸石雕。底座和雕
塑所用的石头似乎全部未经打磨,不规则的形状充满了天趣。石雕分上下两
部分。下部分的主体是一位左膝微曲、身体和头颈右侧的立体女神雕像,她
的右手轻按在身畔一架金色的竖琴上,竖琴右侧和底部的一竖一横两块大石
给竖琴以有力的承托;女神的左手轻轻搭在身侧的墓碑上,不规则的基碑中
间刻着逝者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日;女神头部的右侧和右上方是两个可爱的安
琪儿。石雕的上部是一块长方形大石,大石中间是小约翰的头部浮雕。石雕
后簇拥着翠绿的枝柯、粉红的花朵;墓地前和两侧是绿茸茸的草坪,墓前常
有人们敬献的鲜花。这一切恍然使人置身于小约翰那优美流动的音乐之中。
此外,奥地利作曲家、古典乐派的代表、贝多芬当年的老师、莫扎特的
良师益友、“交响乐之父”——海顿(1732~1809年)也安息在中央公墓。
这里成了音乐家们一次永无终止的沙龙,难怪游人对此趋之若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