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两侧发胀怎么回事:经方,想说爱你不容易 名词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4:38:58
经方,想说爱你不容易我接触经方差不多半年了,深深被其严谨的构成,卓越的疗效所吸引,也不时地在想,如此疗效确凿的经典药方临床上用之甚少呢,答案几乎也在瞬间出来,经方太廉价。
或许很多人还不太明白我所要说明的问题,下面我细细道来,所谓经方,一般指的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子,其结构严谨,配伍精妙,只要辩证准确,其有效性经历代中医所证实。学中医的人一定接触过经方,即便没有学过医的人,也一定听说小柴胡冲剂吧,感冒的时候经常会用到的,其原型小柴胡汤就是经方的代表之一,再比如说妇科经常用到的桂枝茯苓丸,也是经方的代表之一,上述两种药在一般医院药店都是以成药的形式售出,因其使用方便且疗效显著而为人们所熟知。
然而经方中绝大部分都是以汤药的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医生开具的处方在医院的中药房抓药,然后再煎成汤剂服用。然而临床中经方的使用率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太廉价,现如今市场经济,什么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如果医院的医生纯粹开经方,不仅养不活自己,也养不活医院,具体如群方之首的桂枝汤,一剂常规剂量的桂枝汤才1元左右,绝大多数经方的每剂价格都在10元以下,试想如果在医院经方普及,恐怕光靠这点钱连维持医院的水电,空调费都不够,更别提医院的改造扩建了。如此看来,经方实非“金方”也。
更为现实的是,作为五年制本科毕业或者八年研究生毕业,面临就业成家的年轻中医师们,生存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问题,面对高额的房价,以及举办婚礼等高额开支,似乎运用经方治病以获取微薄利润更成了遥不可及的事情。
当然,还是有人“慧眼识经”的,都是哪些人呢?首先是对经方痴迷的中医师们,这些人往往毕业时没有能进得了如意的医疗机构,回老家自己开个诊所,其老家一般都不在大城市,房价较便宜,所以没有住房之忧,开经方足以维持其日常开销,病人服用经方后所取得的疗效也极大地刺激了其继续使用经方的动力,更加孜孜不倦地研究经方。其次是一些经方方面很有造诣的专家们,他们往往已经年过半百,家庭事业处于稳定阶段,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又兼其热爱经方,看病人首先从疗效出发,大医精诚,当然,因为他们都已是专家,所以挂号费用相对较高,所以收入也还不错。他们成为推广经方的中坚力量。
经方,犹如一位蒙着一缕轻纱,婉约动人的女子,望之使人不免心生怜惜,或许只有你拥有望穿世俗的慧眼,静如止水的涵养,才有缘望清其超凡脱俗的真面目。
名词解释:
经方: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中医学界最为普遍的说法,是指中国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之方剂。乃是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的,共计178方,用药151味。经方是“医方之祖”,后世中医学家称《伤寒杂病论》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赞誉张仲景为“医圣”。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依辨证论治的原则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剂。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
经方分类
桂枝汤类
麻黄汤类
葛根汤类
柴胡汤类
泻心汤类
白虎汤类
承气汤类
陷胸汤类
抵当汤类
五苓散类苓桂剂类
四逆汤类
理中汤类
附子汤类
验方:临床反复使用而有效的方剂。验方不是古代医书上的流传方,而是没经过论证,但是临床却有疗效的.一般是民间的方子!验方和偏方有点相似的!
秘方:有效而密不外传的方剂。 古称“禁方”。不外传的灵验的药方。医药概念  从严格意义上讲,祖传秘方不属于医药学上的名词和概念。但是在祖国中医医药史上,有古方和验方两种医药的概念,该两种概念基本上是以时间的先后界定的,前者的界定时间一般为清朝以前的药和方,主要是指以古籍医药书籍记载的处方和药方开发出来的制药和诊断疾病的方法,且在中成制药上有丸剂、撒剂;后者的时间界定为清朝以后的药和方,主要是指从事中医药学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制药药方、诊断疾病的方法和处方,且在中成制药上不但有丸剂和撒剂,还有胶囊。 文化遗产  我国民间流传有不少“祖传秘方”,这其中不乏行之有效甚至药到病除的奇方、妙方。严格地讲,祖传秘方是中医学发展过程当中遗留下来的形成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应该是我们国家的国粹之一。但是对于祖传秘方,要对它进行挖掘研究开发利用。
古方和验方:从严格意义上讲,祖传秘方不属于医药学上的名词和概念。但是在祖国中医医药史上,有古方和验方两种医药的概念,该两种概念基本上是以时间的先后界定的,前者的界定时间一般为清朝以前的药和方,主要是指以古籍医药书籍记载的处方和药方开发出来的制药和诊断疾病的方法,且在中成制药上有丸剂、撒剂;后者的时间界定为清朝以后的药和方,主要是指从事中医药学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制药药方、诊断疾病的方法和处方,且在中成制药上不但有丸剂和撒剂,还有胶囊。
单方和复方:多为用单味药或简单的药味组成的方剂。单方是指单味药制剂,是与复方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复方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制剂,可以是中药、西药或中西药混合)。 追溯人类用药的历史,是以用单味药也就是单方用药开始的。随着人们对药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对病 因病机理解的逐步提高,才逐渐将药物配伍使用。复方用药数量较多,药效较强,多用来治疗较复杂的病证。又可称为重方。
偏方:民间流传不见于古典医学著作的中药方。偏方,即单方验方。指药味不多,对某些病证具有独特疗效的方剂。数千年来,在我国民间流传着非常丰富、简单而又疗效神奇的治疗疑难杂症的偏方、秘方、验方,方书著作浩如烟海。
偏和正相对,偏方一般没有被正式的药物或医学典籍收载,但有时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的治病的方法。
偏方的来源主要有二种:经验的积累和家族内部流传,前者主要在民间流传能被大多数人所知,后者往往是单传的。
偏方治大病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偏方中可能蕴含着现在医学所不能认识到的作用机理。通常人们不会选择偏方,只有在医院医治无效,或者传统治疗费用较高的时候才会选择。
良方:药效好的处方。唐·柳宗元 《与李建书》:“所欲者补气丰血,强筋骨,辅心力,有与此宜者,更致数物,忽得良方偕至,益善。” 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乃大取(金银花),依良方所载法饮之,两日至数斤,背肿消尽。”
经方应用(黄煌)
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
近年来,我使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的机会很多,有时门诊上常常接二连三开出这张方。有时我也怀疑是否是思维定势?是否先入为主?但没有啊,定神看眼前的病人,精气神俱足,腹部大多充实有力。不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就是便秘、头痛、腹胀;不是哮喘、胆石症、肥胖,就是闭经、痤疮;不是面红充血,就是脉实有力。而用下此方,大多通体舒坦,不仅病情可控制,而且常常能精力充沛,不是补药,胜似补药!为什么呢?细细思忖,当逢盛世,物质丰富史无前例,而工作节奏也史无前例,紧张、压力、过劳、过食,已经成为当代新的病因。在中医看来,气滞、血瘀、食积、郁热、湿毒、心肝火旺,构成当今人们体质的重要元素。不排毒,不通腑,不理气,不活血,不除烦,不解郁,焉能保持体内脏腑气血的和谐和调畅
经方大柴胡汤消食除积通便止痛,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清热,两方相合,通理全身气血,是当今调理体质不可或缺的好方。
视神经母细胞瘤与桂苓甘露饮
今天接到退休医生季女士的电话,她兴奋地告诉我,她的患有视神经母细胞瘤的小孙女这次去北京同仁眼科医院检查结果良好,肿瘤不仅没有转移,而且缩小,已经没有了肿瘤的“种子”。她说当时她高兴地向许多患儿的家属介绍经方疗法的好处。她说,黄教授的方不但有效,而且药汁不难喝,孩子入口容易,价格还极其低廉。我这才明白,这两天有好几个外地来的咨询电话,原来是她介绍的!
视神经母细胞瘤是婴幼儿眼病中极为凶险的恶性肿瘤,发生于视网膜核层,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多发生于5岁以下,可单眼、双眼先后或同时罹患,本病易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常危及患儿生命。记得是去年夏天季女士抱着一线希望来诊的,其媳妇则一脸的不屑,认为中药不可能治疗此病,让孩子每天服药徒增痛苦。婆媳为此有口角。当时,患儿右眼充血突出,原本明亮的大眼睛竟如牛眼,十分可怜。我根据眼病大多用五苓散的经验,再看患儿肤白唇红舌嫩,询得平时喝水较多,确认有石膏证的存在,遂用五苓散加石膏、滑石、甘草的桂苓甘露饮。此方服用了很长时间,至少有半年以上,期间来过两次,每次均有好转,主要表现为眼睛变小,充血不明显。这次检查的结果则更能说明疗效。中药治疗视神经母细胞瘤的前景可喜。
季女士说同仁医院内这种病人非常多,她问我是何原因?我说不清楚。我想,除禀质遗传外,后天的饮食习惯恐怕也有很大关系。现在孩子们经常饮用各种饮料,过度食用鲜美肥甘,可能也是诱因的一部分。按中国人传统的生活经验,饮食过度鲜美肥甘常常导致体内水湿热毒积聚,本应明亮的眼睛居然白瞳、失明,或目痛、呕吐,目睛充血等,总是这些水湿热毒作祟!而五苓散是利水良方,再加上石膏、滑石清热,则有利于季女士小孙女体质的调整,整体状况改善了,局部的病变也得到了控制。这可能是桂苓甘露饮治疗视神经母细胞瘤的机理假说。但是,视神经母细胞瘤有好几种类型,五苓散及其类方对哪种类型有效?此病到底还有哪些经方可用?我还要观察。
除烦汤其实是栀子厚朴汤的加味方。栀子、厚朴、枳实、黄芩、连翘、半夏、茯苓、苏梗,基本药物仅八味,所以又名八味除烦汤。对消除焦虑,改善睡眠,特别是治疗春天的夜汗身热最有效果。如果有尿黄尿痛者,加入六一散。如果有心下痞痛者,加黄连。栀子厚朴汤是经典除烦方,《伤寒论》用于治疗“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许多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常常有胸闷腹胀等躯体症状,用此方能宽胸膈,除腹胀,常常让患者神情气顺。
回想当学徒时,家乡的老中医常常有“气火”一说,即气郁所化之火。此火一起,常常失眠胸闷,烦躁不安,头昏头痛,或呛咳不止,或咽痛口苦,或吐血,或衄血,或腹胀腹痛。(肝木不升,胆经不降。)所用之药,不能温补,不能养血,养阴润燥也不行,只能用山栀、黄芩、批杷叶、枳壳、厚朴、丹皮等,如脉数心烦者,当加黄连苦泄。现在看来,这些疾病,有的是焦虑症,有的是抑郁症,有的是神经症,有的是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有的是功能性胃病等。这种“气火”综合征,以春天最多。老中医说,是春天肝旺所致。确实,这些患者大多情绪不稳,急躁者多,郁闷者多。这种在临床上观察总结而来的经验,非常朴实,也非常有用。我的除烦汤就是家乡老中医治疗“气火”综合征经验的总结。此方多年来屡用屡效。前几天,学生亮亮欣喜地告诉我,她的咳嗽十多天,咳得两胁都胀痛,用除烦汤半剂就好啦!
能美手的温经汤
今天,有位熟人执意要来拜年,她告诉我她的女儿烦人的手掌皲裂今年大好。原来她女儿每年手掌裂口、皮肤粗糙,皮肤科看过,外涂药膏,没有效果。但服用了我开的膏滋药以后,效果十分明显。我记得那是三个月前,她带女儿来诊。闭经多年,服用雌激素替代。姑娘发育不良,个头也比较矮小。我当即告诉她,必须长期服用中药。
我开的是温经汤。温经汤可以治疗女性手掌皲裂,是日本大塚敬节先生和史数道明先生的经验。他们用温经汤治疗不孕症、月经不调时,发现患者的手掌皮肤干燥开裂,随着月经状况的好转,手掌也变得滋润。这个发现很有趣,原来月经不调与手掌皮肤相关!后来,我在治疗女性月经不调时,也注意其手掌皮肤,一般来说,手掌皮肤滋润、嫩白者,大多月经正常,而手掌皮肤干燥,尤其是指端皮肤粗糙干裂,甚至擦手时沙沙作响者,大多有月经不调或闭经。有些虽然没开裂,但甲沟多毛刺,指甲脆裂者,也常常伴有月经异常。值得惊叹的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已经提及温经汤证有“手掌烦热”。所以,我常说温经汤是美容方,也是美手方。
温经汤可用汤剂,也可以用膏剂。放上红枣、桂圆、冰糖或麦芽糖,可以使药味可口,便于常服。如加芝麻、核桃仁更香。鹿角胶是传统补肾填精的药物,对月经不调、不排卵等有调理作用,所以,我也常加入。我称之为温经膏。许多女性每天早晚各冲一汤匙,十分方便。服用以后,肤嫩,唇红,女人味更足。
妻子的哮喘与大柴胡汤
我妻子患有支气管哮喘,前年曾大发。上周感冒又引发咳喘,胸闷痰堵,非常痛苦。按之两胁疼痛,不敢多吃,唯恐饱食后胀闷。其痰黄而粘,量不少。察其舌暗红边有瘀斑,是痰郁在内,肌体供氧不足,解痉平喘化痰是关键。我以大柴胡汤加连翘、山栀,方中柴胡用20克、枳壳枳实各用10克,赤芍白芍各用10克,并令泡服自制排痰散(枳实,桔梗,芍药),当茶不拘时服,服药当天痰即减,且易吐,气趋平缓,而大便不泻。三天后基本无咳喘,但尚有白痰。再服原方,觉甚苦,大便不成形,日数次。她年轻时曾患心肌炎,肤白唇暗淡,以前咳喘发作常用桂枝汤加味,而不能用麻黄,此次虽有变化,但基本体质未变,便停大柴胡汤,为其煎服姜枣浓汤送服排痰散,次日即诸症悉除。
此案提示,第一,大柴胡汤不仅仅是用于治疗胰胆疾病,还可以用于哮喘,其解痉平喘的功效值得重视;第二,中病即止,有是证用是方,无是证即停是方。用大柴胡汤是治疗咳喘,而非调理体质。
止血经方:泻心汤及黄连阿胶汤
患干燥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肖女士今天是第三次来诊,她的血小板已经升到13万,精神状况也非常好。她非常满意中药的疗效。仅半年来,她为了治病已经花去了数万元,而仅仅是6味药的中药方,让人很快恢复了健康,这能不让她充满感激之情吗?
肖女士丰腴白皙,一直身体很好,从未生病,但今年夏天突发心动过速,在医院检查发现血小板只有16000,后确诊为干燥综合征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然后又做了脾脏切除手术,术后同时服用激素,血小板一直维持在3万左右。一个半月前,她经人介绍来到就诊,希望中药出现奇迹。那时的她下肢紫癜,每天肌肉注射以后往往瘀紫一片且难退。同时异常口渴,饮水多,晚上睡眠差,身上出汗,手足心热,视物模糊,四肢麻木,大便干结如栗,询得月经半月一行,量多,有血块。舌暗红,舌面干燥,脉滑数,102次/分。我的处方:黄连6克,黄芩20克,制大黄10克,生地40克,白芍30克,阿胶20克。药后两周后复诊,肖女士兴奋地告诉我,药后一周查血小板上升到98000,同时患者皮下紫癜消失,大便畅快,盗汗消失,视力亦恢复,睡眠佳,针眼恢复快,期间经来血块消失,激素使用量减少,脉滑90次/分。我将生地加至50克,白芍加至40克嘱咐患者继续服用,并停服激素。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她的血像已经恢复正常,我也非常高兴。
她所用的配方是经方三黄泻心汤与黄连阿胶汤的合方。
泻心汤又名三黄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三药组成,起源甚古,据说《史记》中记载的“火齐汤”就是本方。泻心汤的首见于《金匮要略》,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后世也沿用治疗出血,效果灵验。我用泻心汤治疗出血,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溢血、鼻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上消化道出血等,屡用屡效。
黄连阿胶汤最早记载在《伤寒论》,原文主治很简单,就“心中烦,不得卧”六个字,但以方测证,此方必定用于出血,因为出血用阿胶,是仲景的用药的惯例,如胶艾汤、温经汤等均有阿胶。
为什么要加生地?不是用来养阴,也是止血。生地是古代的止血药,炙甘草汤用大量生地,就是去其止血作用。另外,在《金匮要略》内补当归建中汤条下,有“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三两”的记载。生地用于止血,量要大,一般宜30克以上,我最多用达80克。
东方的阿司匹林
昨天,孙老来复诊了,中药已经服用半年多,效果挺满意,本来要装心脏起搏器的他,上个月做了24小时心电图测试,室性早搏已经由5月15日的29604次减为20392次,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也由3次减为1次。自觉症状也好转,表现为每天早晨走2500米左右不气喘,早餐后还要打两场门球,感觉还不错。另外,原来入夜的噩梦以及流口水也明显减少。面色已经不潮红,下肢浮肿虽有但程度已经大大减轻。应该说,自3月中旬以来服用中药还是有效果的。民间中医网 ngotcm.com;f%t1S(T&B
孙老的用药很简单,就是桂枝茯苓丸加牛膝大黄方,但其中桂枝和肉桂分别用10克。张仲景用桂枝治疗“气上冲”,其实就是循环系统的疾病。孙老面色潮红,不是实热证,而是古人所说的“戴阳”,因为其红色发暗,缺少光泽,而且下肢浮肿。对于许多心血管疾病,我常常使用桂枝肉桂,效果不错。牛膝,用怀牛膝,用来治疗下肢浮肿,对孙老的前列腺增生,夜尿多也有好处。其经常便秘,故用制大黄。
桂枝茯苓丸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强心通脉功效,仅仅将此千古良方锁定在妇科病上,是令人惋惜的。可以说,桂枝茯苓丸是具有东方色彩的阿司匹林,而且是具有强心作用的阿司匹林。
寻常型银屑病——桂枝茯苓丸
某机关驾驶员之妻,三十余岁。得银屑病多年,身上红黄色丘疹点点片片,询得月经周期正常,但色黑有块,并有腹痛。大便干结难解。病人问其体大虚否?答曰:体无抓之脱屑或出血。久治不愈,希望中医能给以调理,改善体质。2004年秋天来诊。其人面部暗红,虚而有瘀,需长期服用中药调整体质状态,古方桂枝茯苓丸可治。遂用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川芎、丹参。先服半月后,丘疹有减少趋势,且大便通畅。后原方服用3月,躯体下肢皮损基本消失,唯两肘后有黄豆大一二处,头枕部发际有一处。多年夏天不穿的裙子也上身了。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古代的中医书上还称为“干癣”“松皮癣”“风癣”等。本病分寻常型和非寻常型两大类型,上述患者所患的就是寻常型银屑病。寻常型银屑病(Psoriasis Vulgaris)临床上最为常见,大多急性发病,迅速扩延全身。初起损害往往是红色或棕红色的丘疹、或斑丘疹。以后逐渐扩展,成为棕红色的斑块。皮损上覆盖干燥的鳞屑。刮去鳞屑可出现点状出血。有些病人的鳞屑又厚又硬,呈蛎壳状,可以影响皮肤的伸缩。在关节面上的厚硬的鳞屑很容易破裂,使皮肤发生皲裂而感到疼痛。寻常型银屑病可泛发全身各处,但以四肢伸侧最为常见,特别是肘部,膝部,可对称发生。皮损一般冬天重夏天轻,常常容易复发。本病病因目前不清楚,大约11-20%的患者与遗传有关。
我不是皮肤专科,那么从经方的角度,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配方呢?患者来求方时,其目的很明确,由于专科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所以,她转向中医,希望能够调理体质,以减轻痛苦。这个要求,正是中医的所长。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在哪里?如果用最通俗的话来表述,那就是:西医治人的病,中医治病的人。那么,这个患者是什么样的“人”呢?换句话说,她属于何种体质状态呢?
皮肤位于体表面积最大的器官,也是反映体质状态最清晰的镜子。皮肤的色泽如何?湿润如何?脱屑有无?常常可以判定其该用何方何药。比如本案患者皮肤干燥,头屑多,特别是特别是冬天,情况更严重,两下肢的皮肤会更干燥,如薄薄的鱼鳞片。这种情况,用张仲景的术语表述,叫“肌肤甲错”,这是使用桃仁等活血药的一个指征。瘀血,也称之为“干血”,有瘀血的人,其皮肤绝不可能如凝脂,不是干枯,就是暗红。另外,患者比较结实,面色皮肤偏红,毛孔较粗。这也是内有瘀血在面部的表现。所以说,她属于瘀血型体质。
瘀血型体质应该用何方调理?我选择了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是古代的妇科方,张仲景曾用来治疗“癥痼害”的妇科病。这种疾病,可能就是死胎。因为原文说“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显然,这是先兆流产。日本汉医也用此方来治疗胎死腹中。《类聚方广义》说“孕妇颠仆,子死腹中,下血不止,少腹挛痛者,用之胎即下”。但是,桂枝茯苓丸为何可以用于银屑病呢?这是因为这张经方是活血化瘀方,按中医的理论,只要是有瘀血的人,都可以考虑使用桂枝茯苓丸加减。现代北京著名的经方家胡希恕先生曾说:“本方不仅能治妇人癥病下血,且无论男女因瘀血而下血或其它血证,不宜桃核承气汤的攻下者,大多宜本方”。桃核承气汤是比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更强烈的经方,大多需要伴有精神症状或腹痛者,服用以后可以导致腹泻等。而桂枝茯苓丸就要平和些,不会出现腹泻。所以,这张经方在临床也是常用的,现在,不仅有现成的丸药出售,还有软胶囊等新型剂型,一般药房均有售。
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牡丹、芍药、桃仁。原文规定剂量为各等分,研为末,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临床也可改用汤剂内服。特别是需要有所加减者,汤剂就比较合适了。如本案患者就加入了丹参和川芎两味活血药。用川芎,因她时有头痛和腹痛。川芎本是痛证使用的。丹参,古代也是用于心痛的药物。有时,我还加也有活血作用的红花。方中芍药有赤白两种,按传统用药习惯,有瘀血者,一般用赤芍。本人推荐汤剂用量如下:桂枝12克、茯苓12克、牡丹皮10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水煎,日分2-3次服用。
被人们传抄的经方
我有几张被人家传抄的方子。这都是因为治愈了难治的病,遂被人家当成了宝贝一样的验方。
一张是猪苓汤加山栀子。此方曾经治好了一位中年妇女多年的膀胱炎尿血。那病非常烦人,一累就发,尿血尿痛,腰痛腹坠,甚至还有发热的。中药西药都用了不少,就是没有效果。后来,我用猪苓汤加山栀子,竟然就此而愈。那张处方被很多患同样病痛的妇女传抄,最后方签纸也揉烂了。
另一张是桂枝茯苓丸加怀牛膝,改丸为汤。那次,一位司机为他高年外公小便潴留久治不愈而来索方,询得老人是当年的游击队长,身材高大,体格强健,面色红黑,我认定是瘀血在下,于是用此方。竟然服药三天即拔除了导尿管,遂出院。人皆视为奇方,许多患有前列腺病的老人争相传抄。
再一张是柴苓汤加连翘。这是我用于肿瘤手术化疗以后调理用的常用方。组成很简单,但效果确实不错,服用以后,患者不易感冒,食欲增加,大便转成形。对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也有效果。服用的人很多。那天有位患肺癌三年的中年患者来访,他说手术后三年服用本方,从未间断,服药后自我感觉很好,每天能步行10余里而不疲惫。他告诉我南京肿瘤医院的复查报告已经出来,原来肿大的纵隔淋巴结已经消失,各项检查指标均正常。我嘱其继续服用原方。他欣喜地说,此方已经被不少病友抄去了。
这些方不是我的,是张仲景的,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方。大家传抄我非常高兴,这说明经方实用,经方具有魅力。细细想来,中医的很多配方正是这样在民间广泛传抄流转,并在实践中不断改正和完善,最后定型,才成为当今所谓的经方。可以这么说,只有被民间广泛传抄认可的配方,才是有生命力的配方。
天然的雌激素
无锡的毛医生告诉我,上次他介绍给我治疗的一位双下肢疼痛的中年女性,已经明显好转了。记得那个病人四十多岁,比较瘦弱,皮肤憔悴,双下肢疼痛病史二三年,除了腰椎间盘轻度突出外,均无异常,先前已经用过八味解郁汤、大柴胡汤、小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甘草汤加牛膝、木瓜等,效果不明显。患者主诉双下肢疼痛难忍,行走不便,疼痛以双侧腓肠肌为主,有牵挚感,用手按压疼痛明显,伴有双脚心发热感,易汗,多汗,腰酸疼,大便七八天一次,排便费力,每次排出少许细小软便。她的手掌皮肤也比较粗糙。我给她用的是温经汤。考虑到接近更年期,皮肤粗糙、手足烦热,面容消瘦憔悴,是我所谓的温经汤体质,遂不管何病,但治其人,居然有效。这可能是当年柳宝诒先生所说的“肝气下注”,而之所以下注,也是肝血不足的缘故。温经汤是传统的养血方,是天然的雌激素。
伏热体质与膀胱癌
昨天我在办公室接待了一位来自常州的周先生,他今年4月份因患膀胱癌作了膀胱以及前列腺的切除术,手术很成功,术后恢复也很好,精神食欲睡眠均正常,看上去,红光满面,虽已近古稀之年,但身板硬朗,两眼炯炯有神,看的出,当年是个美男子。
他的病是妻子无意中发现的。有次洗衣服时发现丈夫内裤上有血迹,而且连续出现三天,就去医院检查,便很快确诊。问其平时有无不适,说从不看病,只是有火气大。我说什么是火气?妻子说:他口中有异味,还有,眼睛易发红,并有眼屎。我见其唇色较红,又问有无鼻衄?有!他说经常有,但不多。问其大便情况,说很好,但以前有肛裂。他并补充说,原来有前列腺肥大,后来听人家介绍,每天早晨食用生姜,坚持两年,回来检查说已经不明显了。
他们来我这里的目的,是让我用中药调理。显然,他的体质状态属于伏热型无疑。而长期的食用生姜,可能也是招致膀胱癌的帮凶。虽然说,生姜有抗癌作用,动物试验也证实。不过,从中医的角度看,生姜辛温,长期服用也是有偏性的,尤其是对于伏热型体质的人来说,应该是不适宜的。
我用的方是三黄泻心汤合黄连解毒汤,再加六一散、连翘,药味不多,量也不大,但需服用两三个月。并嘱其停服生姜,并避免食用含有辛辣的菜肴,平时喝绿豆粥、菊花茶,多吃点苦味的蔬菜。希望经过数月的调理,其体质状态有所改善。我说虽不能说就此方一定抗癌,但通过清热解毒的配方,让机体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可能会摧毁导致癌症的体质基础。当然,这仅仅是假说。不过,按其人其证,用此方此药,倒是有数千年实践经验作为依据的。
抽动症与麻黄附子细辛汤
前天熟人老张来看病,失眠个把月了,不想服用安眠药,还想喝几剂汤药。他相信中医,特别相信我开的方。因为他的儿子曾患有顽固的抽动症,是我给治好的。
那是三年前的病例了。他儿子正读高中,时常甩头晃肩,无法自控,非常自卑。家里带他到处求医,花费万元也没有看到效果。因老张的亲戚是我单位的驾驶员,遂来索方。他儿子个头一米八以上,长得熊腰虎背。我先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温胆汤等,效果有,但不明显。后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大黄、甘草、姜枣,煎汤送服自制的定风胶囊(半夏、天麻、全蝎、蜈蚣),药后症状很快控制,患者本人也信心陡增,坚持服用近半年而愈。
当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依据,一是患者肤色偏暗,是麻黄体质,二是性格不活跃,话语不多,三是睡眠很好,从无失眠之苦。既然清热潜阳镇静无效,干脆反其道而行之,用发散剂,让其兴奋一下看看,到底是否能否出现“其人如狂”的反应,不料竟然顽疾得止。这也是让人喜出望外的。
回想起来,有许多经方家治疗精神病,也使用麻黄附子剂,其中道理值得深究啊。没有充分的兴奋,哪有充分的抑制呢?现在,我遇抽动症的孩子,除配以合适方药外,常常嘱家长让其多增加运动量,最好每天有大汗淋漓一场。这也是从此得到的启发。
两位乳癌患者
今天上午,陈女士来复诊了。她患有乳腺癌并手术3年多了,服用中药也三年多了。人显得越来越有精神,肤色更为鲜亮。今天她告诉我们,i长期居高不下的CA15-3已经降到20以下。我开的处方没有变化, 还是那张常用的方,而且是被许多医生认为没有抗癌药的方。她高高兴兴地取原方半月量回去了。她与晓旭女士同姓,长得也很漂亮,但两人命不同啊!
小j的爱人也生了乳癌,手术后已经复发,局部脓水淋漓,而且肺部已经转移。咳嗽,盗汗,小腹胀,食欲差,烦躁不安,无法片刻入睡。她病前体质很好,大眼浓发,体型丰腴,至今肤色尚润泽,但一头假发,因手术后伤疤牵拉,无法抬头,且左乳切除以后,左手臂肿胀,其痛苦之情可见一斑。我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还有生石膏30克,力挫其邪势,药进五天,即能安睡,脓液减少,腹胀消失;再进一周,咳减,痰也没有。虽未收功,但给其精神为之一振。一般乳癌患者大多经手术化疗多呈虚象,而小j爱人依然属实证热症,故用药与前方全然不同。
酸奶调服当归芍药散
经方中散剂很多,如五苓散、四逆散、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排脓散、侯氏黑散等。如何调服?古代有不少调服法,五苓散、四逆散用白饮,可能是米汤,当归芍药散用酒调服,枳实芍药散用麦粥调服,排脓散用鸡蛋黄调和和用水送服,侯氏黑散用酒调服。但现在临床,也可以用其他辅料送服,比如,当归芍药散用酸奶调服,很好入口,不会出现呛咳,且味道很好。酸奶的种类很多,有原味,有水果味,有低脂,有高钙等,可以供各种口味喜好及不同体质的人选用。
胃癌、肝转移——炙甘草汤
张某,60余岁,男性。泰兴人。2004年秋因贲门癌作胃切除术,又作化疗两次,因体力不支而作罢。整日卧床,年后腹泻频作,每日五六次,在当地治疗无效,精神更委顿,食欲更差,经复查提示胃癌肝转移。病人欲来南京求诊而无力下床。05年3月初,我嘱家人带来全身近照,见其形容枯槁,满脸皱纹,舌质淡红。诊时与其通电话,语音低沉,有气无力。遂处炙甘草汤加龙骨、山药,另嘱每日食用煨至极烂的红烧蹄膀。方开五剂。一周回老家,张竟来我下榻的宾馆复诊,说服用中药两剂后,食欲渐振,腹泻竟止,大便成形,再服余药,气力渐生,能下床,而红烧蹄膀亦觉味极美。惟上腹部尚有隐痛,此乃癌肿作祟。后继续服用此方,维持至10月中旬去世。
当时我接手看这个病人,就如同收拾残局。病人形容枯槁,贫血、消瘦,因为食欲不振,再加上腹泻,已经严重的营养不良。从中医看,其人正气已经消磨殆尽,胃气尚存一息。这时候,不可能指望那些抗癌的中药起效,我提出的方案,是四个字——“留人治病”。所谓的留人治病,就是不管他所患的什么癌,什么病,现在只管他的整体状况的改善,食欲要有,腹泻要止,就有生存的希望。《医述》上有句话,“人赖胃气以生,药亦赖胃气以运”。老中医也常常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个胃气,就是指的生命力,活力,而生命力的在外表现,首先是消化吸收的能力。
如何留人?如何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当时这个病人已经呈现中医所说的气血俱虚的地步。其特征是羸瘦形容枯槁。这种情况,我的经验是用炙甘草汤。为什么说炙甘草汤用于羸瘦的人?我的依据是:
第一,方中的人参、麦冬、甘草都是用于羸瘦之人的。
先说人参,这是传统的补益药。张仲景都是用于剧烈的发汗、吐下以后的疾病。比如过汗以后脉沉迟,是桂枝汤加人参,名新加汤;发热、大汗、烦渴者,是白虎汤加人参,名白虎加人参汤;下利不止,脉伏不出的,是四逆汤加人参,名四逆加人参汤。你说,经过汗、吐、下以后,体液大量丢失,人都脱水了,哪能滋润呢?而且,张仲景时代兵荒马乱,连年饥荒,那时的病人又几个是脑满肠肥的呢?人本来就瘦。
再说麦冬,麦冬是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以其块根入药。其块茎如枣核,味清香,能养人。《神农本草经》说得很清楚,“治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 《方函口诀》说“又治老人津枯枯槁,食物难咽,似膈症者”;《松原家藏方》说“治虚痨咳逆,手足烦热,羸瘦骨立者,或咳血衄血者”。以上都将羸瘦作为一个重要指征。
再说甘草,甘草用于瘦人,古时候就有这个经验。《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能“长肌肉”。《伤寒论》的甘草制剂大都用于大汗大吐大下以后各种病症,如肌肉拘挛,或气逆上冲,或心下痞硬,或往来寒热,或动悸等。在大量体液丢失以后,其人必然形瘦肤枯。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治“产后下利虚极”(二十一)。产后亡血,复加下利,津液更为不足,患者羸瘦至极,故为“虚极”。这种羸瘦,多为皮包骨头、肌肉萎缩、肤色干枯。《玉函经》附遗记载用甘草粉蜜丸,可以治疗小儿羸瘦。其实,大人羸瘦,也是可以用甘草治疗的。如唐代的著名方书《外台秘要》就记载用小便煮甘草数沸服,治疗大人羸瘦。女人枯瘦,服用甘草能增加体重,去除皱纹。日本筑后市国立疗养所安德恭演医生研究证实甘草中的甘草甜素有延缓肌肉营养不良发展的效果。羸瘦,可以看作是使用甘草的重要客观指征。凡羸瘦之人的疾病,大多可以使用甘草及甘草类方。
人参、麦冬、甘草,是炙甘草汤中的主要药物,都用于羸瘦之人,那炙甘草汤绝对不可能用于肥胖之人了。
第二,从张仲景应用炙甘草汤的历史场景推测。
炙甘草汤是张什么方?我认为,是古代的止血强壮方。因为张仲景所处的时代是战争十分频繁的时代。那么,这个社会上的优良资源必然要为军事服务。也就是说,作为名医的张仲景必然会看军人的疾病。推测张仲景当年可能用于治疗那些出血的伤员。冷兵器时代的战伤,多以出血为主。许多伤员经过辗转多时,才能送到张仲景处就诊,这时,许多伤员因为疲劳、出血、疼痛、寒冷、饥饿,已经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脉结代,心动悸”,这一在脉象上反映出的循环衰竭的重要信号。炙甘草汤是一张集止血、强心、强壮为一体的大复方。方中的大剂量的生地黄、阿胶是重要的止血药,人参、桂枝、炙甘草、麦冬是强心定悸药,30枚大枣能给机体充足的糖分能量。这对于那些已经处在体液匮乏几绝的伤员来说,炙甘草汤无疑是一支有效的强心剂和强壮汤。所以,这张配方有称之为“复脉汤”。那么,试想一下这些患者是什么状态,对炙甘草汤证的总体把握也就不言自明了。
第三,原文的提示。在《伤寒论》中,炙甘草汤的原文仅有一条,而且非常简略。“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脉结代、心动悸,是指脉象出现跳跳停停,患者自我感觉心悸心慌。但从这个条文,看不出是用于羸瘦而极度虚弱的人。但《千金翼方》中有一条,就说得比较清楚些。内容稍微多一些。原文是“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金匮要略?第六篇?附方》)虚劳,是古代的病名。虚,指羸瘦;劳,指无力。不足,是指形体枯槁,肌肉萎缩。当时这个患者与《千金翼方》的描述很相似。而且提示患者的预后不良,不出百日,甚至十一日就会死亡。这个描述就和这个患者很近似了。
第四,后世也有应用经验的提示。炙甘草汤被后世定为养阴的祖方。所谓“养阴”,主要指纠正体内营养物质的匮乏的状态。阴,主要指有形的血液和肌肉等,所以,所谓的阴虚,也主要表现为羸瘦肤枯。日本明治时期的著名汉医浅田宗伯治疗一四十岁妇女,伤寒后,心中动悸甚,咽喉时迫急而少气,咽喉外壅肿如肉瘤(甲状腺肿大),脉虚数,形体羸瘦如柴,腹内虚软如贴(腹部凹陷),饮食不进。浅田宗伯用炙甘草汤加桔梗,连服其方,数旬动悸渐安,肌肉大生,咽喉壅肿自减,气息爽快。此医案载于他的《橘窗书影》一书中。
所以,本人用炙甘草汤比较强调其整体状态,形容枯槁,羸瘦是客观指征。这种体质状态,多见于大病以后,或大出血以后,或营养不良者,或极度疲劳者。目前在临床上多见于肿瘤患者及老年病患者。肿瘤患者在经过手术、多次化疗放疗以后,出血、食欲下降、高度恐惧和抑郁,再加上有些刻意控制饮食,使许多患者的肉体和精神均遭受巨大创伤,非常容易导致炙甘草汤证。我多年来,用炙甘草汤治疗肿瘤也取得很好的效果。首先是食欲的改善,然后营养状况好转。我经常将面色是否红润,体重是否稳中有升,作为炙甘草汤的评价指标。随着体质的改善,不仅极大地鼓舞患者与疾病抗争的信心和勇气,而且也会今后的化疗或放疗打下很好的物质基础。所以,我经常和病人说:我不是尖刀排,我是后勤部长。
配合炙甘草汤的是红烧猪蹄,这是食疗方。这猪蹄一定要有皮的,且要用上好的黄酒,加上葱、姜、桂皮、冰糖、文火慢慢炖,一般要3-4小时,至猪蹄软烂,可撇去熬煮后渗出的油,放大火收至汤汁浓稠,这时的猪蹄色红油亮,香气四溢,猪蹄甜咸,入口即化,如同上等阿胶。所以,这红烧猪蹄,简直就是美食的炙甘草汤!据说,猪皮中富含的胶原蛋白可促进毛发、指甲生长,保持皮肤柔软、细腻,指甲有光泽。经常食用猪蹄,还可以有效地防止进行性营养障碍,对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有一定疗效,并可以改善全身的微循环,从而能预防或减轻冠心病和缺血性脑病。对于手术及重病恢复期的老人,有利于组织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加速新陈代谢,延缓机体衰老。以上的说法,只是供各位参考。但是,我发现许多肿瘤患者都是喜欢吃红烧猪蹄的。特别是食道癌、、胃癌患者,或者那些被所谓的饮食禁忌套住长期不敢使用肉食者,当得知可以吃红烧猪蹄的回答以后,笑容也有了,眼睛都放光了!而且,许多人吃了以后,确实感觉很好。但也要防止过量导致消化不良。
用炙甘草汤治疗肿瘤,我还有几点经验,
一是全方的用量无需过大,过大量会导致腹胀。我曾经治疗一例肾癌患者,贫血、低热不退,我用炙甘草汤,生地量为30克,麦冬30克,服用一周后出现舌苔厚,不想吃东西。后改为每两天服用一剂,结果很适应,体温也正常了,人也胖了。至今尚健在,已经存活近半年了。如果汤液比较浓厚粘稠,还可以用开水稀释后服用。还有甘草的量不能过大,治疗心律不齐,可能甘草的量要大些,但对于肿瘤患者,甘草量大可以导致浮肿。所以,一般3—6克就可以了。
第二点经验,是煎煮的经要求,就是煎煮的时间要要久些,要用文火慢慢煎,所以,一开始煎煮,水要多放些,以免烧干。还有煎煮时要加酒。这是经典要求。本方煎煮时加“清酒”久煎,清酒,为古代的米酒,酒精含量不高,且经煎煮后,仅酒精挥发后,则剩下酒内营养物质。我家乡苏南民间也有产后用米酒煮熟核桃仁作为补益保健的习惯。另椐现代药理研究,加酒久煎,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析出。观仲景用地黄入煎剂,多用酒煎煮,此也是经方定例。
第三,本方汤液浓缩以后,可以稠如膏,所以如在冬季可改用膏滋剂型,以方便服用。本方营养丰富。据报道,对本方煎出液中19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含有丰富的氨基酸,9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牛乳、鸡蛋、肉类、面粉和大米。
第四,我经常加枸杞、天冬、山药等药物在炙甘草汤中,这些药物都具有营养滋补作用,如果有心悸心慌者,加龙骨、牡蛎;恶心者,加半夏。
经方医学的源流与现状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
《医学源流论》这本书是徐灵胎先生所写,这本书教你如何来读中医的书,如何来认识中医的理论,如何来做一个医生。好书啊!我看了以后,思维一下子就活跃了。学中医要从源流入手,源是哪里?就是《伤寒论》、《金匮要略》。徐灵胎先生非常了不得,他的书一定要读,历史上的医生非常多,但是能成为医学家的并不多,如果要说医学家,徐灵胎算是一个。因为他有科学的精神,科学的头脑,他的文章和书是掷地有声的。他晚年写的《慎疾刍言》,对当时医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说当时很多医生只想着用六味地黄丸,而对经典的理论、方药,都没有深入研究。《慎疾刍言》是一本小小的书,也是他的医话,写得非常好。我看了以后很震惊,也很受刺激,当时我在讲各家学说,讲赵献可,赵献可是谁?明代的一个医家,他写的一本书叫《医贯》。这本书讲的是命门学说,它说我们人体最本源的是真火和真水。就像太极一样,就是说我们腰间有一个太极,就是左肾和右肾,然后肾里头有两个小点,就像太极图里的鱼眼,这两个孔里有真水和真火,然后它周流全身,人的生命才能够生生不息。当时我讲的头头是道,同学们也很爱听。但是后来我看到了徐灵胎先生写的一本书,它居然叫做《医贯贬》,他在批驳赵献可的学说,批判什么?他说《医贯》这本书其实不用写那么多卷数的,只要两句话就行了:阴虚,六味地黄丸;阳虚,八味丸。人身不外乎阴阳,阴阳也不外乎就是虚损,那么就“阴虚,六味地黄丸;阳虚,八味丸”,何必要写那么多的文字呢?他说,“天下庸医一见此书,无不狂喜,做名医原来有如此之捷径,独此二丸矣。”何必要去读那么多的经典著作呢?那就不需要了,只要有“六味”、“八味”,那就足够了。他说从此之后我们千古流传的良方将无人继承,医道将就此中断。
我看了心里一抖,他说得对啊,医学有这么简单吗?就像我们说的脾虚肾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就行了吗?有那么多的病,我们要去辨性;那么多的方,我们要去记住它的方证;有那么多的药,我们要去研究它的药性、药证;剂量问题,煎煮法问题,剂型问题等等……我们都要去研究。这些问题不研究,只讲一些阴阳水火,能解决问题吗?理论上讲的非常好听啊,太极在什么地方,命门在哪里啊?两个孔有多大?真水真火什么的,根本看不见摸不着。从那个时候我清醒了,哦,原来中医毕竟是中医,它不是哲学。医理是不能用哲理来替代的。所以《易经》的东西可以看,但是我们还要看《伤寒论》、《金匮要略》。
虽然我们中医的理论牵扯到天际的奥秘,但是起步的时候我们还是从一个病、一张方、一味药、一个穴位开始,这个就离不开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是我们学医的基础,没有这些基础,你去讲一些空头的理论都是没用的。当初我搞《易经》的时候,也试图开展一些中医多学科的研究,也想请数学家来论证五行的关系,请天文学家来搞一些中医和天文学的联系。表面上讲的很好,但是落实到最后并不能解决问题。后来我就和他们分道扬镳,搞一些实在的东西。因为我是开方用药的,所以一定要研究《伤寒》和《金匮》,就像针灸家一定要看《灵枢》一样。学中医如果你不从经典入手,那是行不通的。我对中国330个名中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他们都认为《伤寒》、《金匮》和《黄帝内经》是基础,也是重中之重。
现在的教科书好不好?好。但是那仅仅是入门的一个讲稿,是我们研究经典著作的一个阶梯,而不能把它看成是中医学的全部。有一次我在日本,一个日本朋友说我们现在学的中医好像都差不多。我就问他,“你学的中医是什么年代的中医?”因为中医是有时代性的,汉唐时代和明清时代的中医不一样,明清时代近代的中医又不一样,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中医。所以我问他学的是什么时代的中医?他愣住了,他没想到我问这个问题。我还有第二个问题,“你学的中医是什么区域的中医?”就像中国菜一样,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川菜,红、油、辣;广东菜,生猛海鲜;我们江苏的菜,鱼虾比较多;山东菜,量大肉多。地域不同,中医的特色也不相同。岭南有岭南的特色,吴门有吴门的特色,浙江有浙江的特色。那个日本朋友说不上。我还有第三个问题,“你跟谁学的中医?”中医有流有派,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思路。如果你是刘渡舟先生的学生,那你就有刘老的一套,或者你是邓老的学生,那么你自然有邓老的一套方法,哪怕你私塾也好啊,王清任就是叶天士的私塾学生,你是谁的学生啊?他说我就看你们的教科书啊。我说教科书只能是一年级,还是本科,上面还有研究生,有硕士博士,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中医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它的精华在经典,它的精华在临床。因为《伤寒》、《金匮》、《黄帝内经》都是来自临床的。所以不要以为这些已经过时了,它们都是非常实在的东西。
所以学中医一定要从经典开始,读经典,才是学中医的正路。现在为什么很多人越学越糊涂?因为他们不读经典,光背教科书。教科书的东西好像非常有条理,在黑板上写起来也是井井有条,但是那些终究是写在黑板上的,你在临床上找不到。所以好多同学最后就只会辨个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肾虚也辨不清楚,一看人家腰酸腿软就是肾虚。其实很多神经症的患者都是腰酸腿软的。看到怕冷就是阳虚,比如你们有些人四肢冰冷,根本不是什么阳虚,你们阳气旺得不得了,冬天只要穿一件衬衫加一件外套,手冰冷是什么?气郁,阳气郁在里头,那并不是阳虚啊。所以我在这里要说我们学中医,是要借助教科书的,但是教科书不能代表中医的全部。要走出教科书,走进中医经典,这样你就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中医原来还有这么一个鲜活的世界,这才是我们中医人耕耘的方向。很多同学为了考分,拼命去背那些东西,背是要做的,但是完全高分也没意思。我们更应该把重点要放到读经典上。
学中医为什么要读经典著作呢?说白了,就是要培养一种眼光,一种鉴别是非、优劣的眼光。因为中医太难学,它历史非常长,有好的也有坏的。有的是表面一块石头里面是璞玉,但是里面也有误区。我们学中医就像红军过草地一样,弄不好就要陷下去,黑洞太多,沼泽太多,而且一旦下陷以后无力自拔。我看现在有很多学生钻牛角尖,钻这个病到最后他也不晓得中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感觉很可惜,思路有问题,只能越学越糟糕。很多同学刚入大学的时候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后来就变得麻木了,最后成了一个宗教徒,没有了怀疑没有了实践,更不敢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只认为我心不诚,我学得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就是缺少一种科学的精神。他已经分辨不出什么是优什么是劣,不会选择。
学中医又好像是吃自助餐,要自己选择,吃现成的是学不好中医的,你看哪一个老中医是吃现成餐的?都是自己去摸索体味,在临床上跌打滚爬得来的。所以说中医难学,没有鉴别精神的人不要来学中医。否则就学不好,反而觉得中医假的东西太多了。也难怪,中医是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价值取向的结晶。民俗的、宗教的,什么东西都有,哪能像现代科学那么规范,那么好懂啊!为什么大家要学文献,要学经典,就是要了解过去。经典最重要的是给大家一个脾胃,让你能够腐熟水谷,运化水谷,让你有一个思考的标准,这就是经典带给我们的益处。
有人说中医是没有规范和标准的,这显然是错误的。如果我们没有标准,没有规范,我们的学术就不能被称之为学术了。现在的标准之争焦点在于到底是以教科书为本还是以经典著作为本,我是坚持回归经典的。因为我们的教科书偏离了方向,刚开始的教科书是五十年代的老专家编的,他们有临床经验,编得很好。后来的教科书越编离临床越远。越追求完美,就越偏离中医的本态,中医并不是像教科书所描述的那么严密,那么完美。中医是非常朴实的,它就是那些实实在在的方药,就是那些穴位、针法、刺法。有些是在书面上的,有些在民间,有些就是在医生的脑子里。所以学中医真的是难,没有文献功底不行,没有临床经验不行,没有科学的头脑更不行。
同学们,你们在学医的过程中出现困难,出现困惑,是完全正常的。没有困惑,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中医。我搞中医三十多年,前十年基本上是混混沌沌,根本摸不到头绪的。后来搞了临床,看了很多书,特别是搞各家学说,比来比去,发现就那么几本好书。你不要说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其实还是要从《伤寒论》入手,要从经典入手。
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特别提倡读经典,用经方呢?现在各个地方都在搞经方班,同学们也对经典非常感兴趣,为什么?它的现实意义,我认为有三条,第一,拒绝神秘,回归朴实。现在中医界有一种倾向,就是把中医玄学化,神秘化,这种倾向表面上是为了中医的发展,其实是害了中医。我绝对反对把中医神秘化。经典来源于秦汉时期,那个时候的医学是非常朴实的,但是它又是具有科学精神的,是后世的医家所无法比拟的。那个时候的医生是真医生。因为那个时候的医生是奴隶,是要为奴隶主服务的。你看不好奴隶主的病,轻的鞭打,重的杀头,甚至满门抄斩。他不用心行吗?但是后来不一样,宋代以后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医生变成了一种赚钱的行当。你们看看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上就有很多的药房。医生是怎么赚钱的?第一方子要大,四十多味、五十多味药,算起来钱多。《伤寒论》小方多啊,所以一般是不用的。第二,要生僻的药,大家不大用的药,名贵的药要加进去,这样就可以大大加银子,价钱往上窜。第三,最好大家都吃,像保健品一样。所以这张方子能够治男女五劳七伤,能够治七十二种风,能够化三十六种食,能够补元气。跟现在商家卖补肾药大同小异,不仅男人有肾虚,女人也有肾虚,甚至孩子也有肾虚。冬天补,夏天也要补。还有一个就是要故弄玄虚,因为中国人就是这样,中国人喜欢神秘,如果你把方子拿出来一看,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人家会说“这个叫方子啊”!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方,当时我是开给了一个捐肾后、汗多低烧、食欲又不好的病人。她是一个瘦瘦的中年女性,成都人,她捐给自己弟弟一个肾,然后就出现上述症状。她问我要用什么药,我说“桂枝十五,白芍十五,甘草五,生姜五片,大枣十粒”,她说她到药店去配,药房的人说这个不是方,为什么?赚不到钱,太便宜。但是这就是正宗的经方,如果你把它密起来,不说这是什么方,你加价的话人家就买了。
所以从宋朝以后,我们中国人就搞这个,然后整个医学界就乱了。所以为什么说宋金元以后我们中医的血统出现了一次断裂,就是因为市场化介入了,中医变成赚钱的工具了。一旦学术与商业结合,那就乱套了。我也不能说它不好,但是为我们的学习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到后来更糟,明朝时候的理学化,清代时的文学化,那时候看一个医生有没有水平是看他的文采如何,看字写得漂亮不漂亮,还要先写很多道理,“经曰什么什么”,写一大堆,最后才写几味药,这叫有“水平”。那个时候就是这样衡量一个医家的。到了后来竟成了一种文化,所以鲁迅先生笔下所批判的就是这种医生。现在有人说我不像中医,我说什么样像中医啊?好像中医就得说一通听不懂的话,衣服要穿得比较多,要戴帽子,还要用毛笔来写字,那才叫中医啊?我们的中医也穿西装,拿电脑,可以讲两国外语。
虽然后来的中医学变得那么复杂,但是这并不妨碍它里面很多好的东西。好东西在哪里?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些东西是后世医方所无法比拟的。比如说经方配伍,配伍是非常严谨而有规矩的。比如说药味,有单味药,喉咙痛,甘草一味,叫甘草汤。如果喉咙还痛,再加一味,桔梗,叫桔梗甘草汤。如果咽喉干燥,人消瘦,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玄参、麦冬,变成一个成药,现在叫“玄麦甘桔颗粒”。芍药甘草汤两味药,就是芍药配甘草。有效啊,张仲景当时治疗脚抽筋,喝下去痉挛就解除了。现在我们可以用来治疗所有痉挛性的疾病,比如说你现在痉挛性的便秘,大便一粒一粒像羊屎状的,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用芍药甘草汤;还有胃痛得厉害,芍药甘草汤也有用。如果加上桂枝加上饴糖,那更好,那就是小建中汤。它还可以用来治疗什么?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它的特点是黄疸持续不退。我常用赤芍、白芍各60g,甘草10g,用下去,效果很好!连当时主管病房的西医都非常认同,有效果。后来那个西医说,现在的研究表明胆汁淤积型肝硬化的毛细胆管平滑肌痉挛,所以我们把它放松了,胆汁通过了,黄疸指数下降,肝功能好转。有道理啊!所以这种配伍非常精妙。至于是怎么想到的,我也弄不清楚。为什么想到了芍药配甘草?这么多的植物他想到了这样配,这是种经验啊。这种技术是不得了的。
我一直说中国人对世界有贡献,经方就是一个。这种天然药物的配伍,也就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才能实现。泱泱大国,这么多的样本,大家用了药以后互相交流,经验慢慢就积淀了。如果是小国,人数少,样本小,经常打仗,也是产生不了经方的。只有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经方才能得以诞生。三味药的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这个治吐血,陈修园先生说过,“我治吐血,诸药不止者,泻心汤百试百效”,这就是在临床上见功。赵本山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种出血可以用什么?三黄泻心汤,而且是非常有效的。“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寥寥几笔,但却包含了多少古人的经验啊。
还有四逆汤,三味药,这个大家都听说过,李可先生善用四逆汤,原来云南中医学院的老院长吴佩衡先生,外号叫“吴附子”,他四逆汤用得也是呱呱叫,往往能够救人于危亡之际,他的用药量非常大,李可先生的用药量也是让人心跳的。但是方子的结构非常严谨,附子、干姜、甘草一配伍以后,它就能够解毒、增效。古人怎么想到的呢?长期的实践。中国人吃中药最少也有几千年了。从杭州跨湖桥遗址挖出的一个陶罐,里面有一束碳化的植物根茎,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七千年前古人的一个煎药罐。一束根茎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当时古人用的是单味药。后来慢慢才有复方。那么怎么想到药物之间的相配呢?就在人身上实验!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祖先用嘴尝出来的。鲁迅先生说过,古人有了病,就是这个东西尝一点,那个东西尝一点,不对症的人就死了,对症的人活了就记录下来,慢慢就形成了记录,就像《本草纲目》。鲁迅先生批判中医,但是他不否认中国人进行临床实践这个艰苦的经历。神农尝百草背后是什么?是累累的白骨,是无数的代价。因为那是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砒霜在《本草纲目》上写的是“大毒”,为什么不写中毒、小毒?因为吃一个死一个。这个“砒霜大毒”的字面里死了多少人!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所学的东西。对古人的东西要敬畏,对经典要敬畏。但是现在很多人蔑视经典,甚至践踏经典,这是很有问题的。我们要晓得古人的艰难历程。很多人开方都有自己的一些配伍,好像不加减方就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这都是教科书惹的祸,教科书总是说辨证论治,好像辨证论治就要变动。其实不需要,你没有这个水平,就不要随意加减。我建议同学们先开成方,开成方不代表你没水平,相反显示出你是懂中医的。经方的组合非常严谨,它有很多的搭档,我们称这些搭档为“方根”,它是组成方剂的配伍,而这些配伍都是长期实践中形成的。
比如说黄连、黄芩,合在一起用可以治疗心下痞,你不要认为左金丸治疗胃痛效果最好,其实半夏泻心汤最好。因为黄连、黄芩是半夏泻心汤的一个拳头,参、夏、姜、枣、草是另一个拳头,两拳出击,治疗胃痛就很有作用。黄连、黄芩出现在很多组方里头,葛根芩连汤、黄连阿胶汤、三黄泻心汤,所以这两个药的组合很有道理。止痢、除痞、除烦,黄连、黄芩都要合用。再比如生地阿胶合用,古人是没有补血的概念的,首先要止血,阿胶是止血的。为什么要和生地合用?因为生地也是止血的。凡是血暴崩、吐血、皮下出血,离不开生地阿胶,所以你看张仲景的方,凡是大便出血,小便出血,或者子宫出血都用到阿胶,严重的要加生地。包括炙甘草汤,它里面有大量的生地和阿胶,因为血去以后才出现“脉结代,心动悸”,这是一个失血性休克的前兆,这就是治疗出血的一对搭档。所以凡是用生地、阿胶的话,都有止血作用。
大黄、桂枝、桃仁,这是一个经典的活血化瘀方。对于瘀血引起烦躁不安,其人如狂的情况,一定要用大黄、桂枝、桃仁。这比你单用丹参、红花要好得多。它是经典组合,不要以为活血化瘀只是桃仁、大黄,桂枝也有活血作用,所以这种活血结构非常严谨。枳实、芍药是一对搭档,经常出现在止痛的方子里,特别是腹痛,四逆散、大柴胡汤都有,它能够解痉止痛,除痞,很多腹痛、便秘的病人,一定要用枳实、芍药。柴胡甘草也是一个搭档,小柴胡汤的核心是柴胡甘草,有人用小柴胡汤里面没有甘草,那不叫小柴胡汤。《伤寒论》里小柴胡汤主治范围非常广,所以它要加减,其他黄芩、生姜、大枣都可以减,唯独柴胡甘草不可以减,因为它是一个核心,是小柴胡汤的主药。所以我们这里讲到的配伍是很有意思的,包括干姜、细辛、五味子的配伍,治疗咳逆上气,治疗一些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花粉症等。麻黄、附子、细辛合用以后镇痛作用大大加强……这些都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你们只要翻翻《伤寒》、《金匮》这些组方,不难发现都是非常实在的。这些都是学中医的规矩,一定要把它记住。就像下棋,你不知道车怎么走,马怎么跳,你就不能做一个棋手。这些东西我们要下大力气去研究。比你记住脾虚气虚,脾主运化之类,不知要好多少倍。
经方里用量也非常实在,我们开方就讲用量的问题。大家讲得比较多的,桂枝汤里面桂芍是等量,如果芍倍于桂就是桂枝加芍药汤。麻黄,大量用和小量用是不一样的。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是用来发汗,但是你如果治疗一些哮喘,或者和附子、细辛同用,麻黄小剂量就行。所以麻黄量越大,发汗作用越明显,而小剂量是温阳通经的作用。附子也一样,大剂量镇痛,小剂量温阳。大黄附子汤,治疗胁下痛得厉害,要三枚,麻黄附子细辛汤就只用一枚。厚朴也是,如果治疗腹胀,肚子滚圆,手一敲咚咚响,这个时候就要用大量的厚朴,用八两;但是小剂量治疗咳嗽气喘,用二两。所以你说这个量实不实在,我们一定要研究到这个程度。
现在很多同学连中药都没尝过。我的研究生在我的安排下,都要尝药。但是我没叫他们尝很毒的药。有一个尝麻黄尝到了45g,一个晚上没睡觉;有一个吃附子,他不断加,50g,60g,吃到100克,到最后他说看到的都是黑白照片,有点恍惚了。我说你吃得太厉害了。但是他说要做记录。这种研究生在做实践,他是科学的。我不是主张大家都去这样吃啊,巴豆、马钱子大家不能乱吃,砒霜不能乱用。当然砒霜用好了也是一味好药。通过这些实践我们发现学的东西不是玄虚的。我们是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的。还有很多配比、组合、服法需要我们去研究,你看看经方里服法是很讲究的,不像现在一剂药分早晚服,它有的药一天要服四次,朝三夜一,比如半夏厚朴汤。喝半夏厚朴汤的人是神经症患者,它可能是用以治咽中如有炙脔,难受,可能是一个女人,因为丈夫突然去世,痛哭到气喘不过来,变成歇斯底里的一种神经症。这个要用半夏厚朴汤,白天三次,晚上一次。不断吃药,可能还加强了她心理上干预的效果。桂枝汤也是,有的是吃一次,出汗了,就不吃了;有的是不出汗再吃,一天有时候要吃好几次,吃到发汗为止。所以我们要打破服法上只是单调的一天两次的服法。最近流感比较多,我在南京治疗孩子们的发烧,用黄芩、甘草、柴胡、连翘,还有大剂量的柴胡,三小时一次,煮了以后,好几碗分几次吃,吃到出汗为止。一般吃两次,然后大量排汗,体温就降到正常。六小时八小时一次的话,那样就没有效果。所以服法的问题我们要研究。
还有剂型的问题,原来我都用汤剂。我的一个学生,是一个真正的经方爱好者,不过他已经去世了,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做手术没有成功,非常可惜。他原来是搞工科的,后来喜欢中医就转到中医的队伍中来。叫赵立波,河北人,他用经方,完全是按照张仲景的剂型。五苓散、当归芍药散就是散剂,他还去做了一个“方寸匕”。方寸大小的硬板子,让人家每次就按照这个量挑一勺,他说这样五苓散的效果要比五苓汤的效果好,当归芍药散要比当归芍药汤的效果好。后来我也觉得有道理,桂枝茯苓丸就要丸剂,现在我给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开方,他们脸上的痘痘很多,我经常推荐用桂枝茯苓丸,而且要自己做药,打成粉用蜂蜜搓,搓了以后如兔屎大,每天吃几粒,慢慢就好了。中药里面有好多剂型需要我们去研究,但是我感到非常难过的就是,有一次我问一个考中药硕士的同学怎么煎煮中药,他说他们从来不会烧的。我说一个中医院校的学生连中药都不会煎的话,那是不合格的。你们会不会煎?最后还要做膏制药,现在要冬季了,给你们的妈妈做一个温经膏,是让女人保持魅力的一个方子,有美容、美发、美甲的作用。温经汤,《金匮要略》的一张好方。如果你妈妈现在已经更年期了,嘴唇黯淡了,人也瘦了,你就应该帮她熬制温经膏,要自己试啊。我们学校有一个经方研究会,同学们就自己煎药,还有模拟煎药室,现在还有模拟的诊室和药房。不实践,你怎么把经典的东西学好!
而且我要告诉大家经典并不难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都是白描式的手法,很多东西比我们现在四个字的理论好记得多,老师写的很多四个字的病机,表面上听起来耳熟能详,但细细想想什么东西啊?不知道。你们想想看,你们都背下来了,怎么去描述这种场景啊,说不出来的。但是张仲景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是可见的。黄连阿胶汤,主治什么?“心中烦,不得卧”六个字,这个人什么病他没有讲,只是这个人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焦虑不安的状态。所以黄连阿胶汤有除烦的作用,当然它引起的热病,可能是晚期了,低烧不退,人消瘦,舌头通红,也可能是大便便血非常多,人烦躁不安。但是他把这个人勾画出来了。大柴胡汤症,最典型,最客观,“按之心下满痛,此为实也,当下之,大柴胡汤主之”。临床就这样用,一点都不复杂,不要以为中医的东西都这么复杂。中医的东西最容易,比西医的东西容易得多。所以中医为了不外传,要保密!同学们要是要秘方,好,把《黄帝内经》背熟了,这就是秘诀。我把它说出来,就像很多魔术,其实很简单。就像有一个化工企业,老是做不好某种材料,后来请了一个德国人来,那个德国专家就多搅和几下,就解决问题了。但是你要懂得这个,是不容易的。中医也是一样,如果张仲景不把这些简单的东西讲出来,我们也不知道中医会是什么样子。经方是前人流传下来的,他违反了当时的规矩,第一个勇敢地把它记录下来。所以现在我们也要破一破规矩,就是要把中医非常实在的东西讲出来。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规矩在哪里,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的很多规矩很简单,包括桂枝甘草汤,非常的质朴、形象,说“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讲伤寒的老师都会讲到这个问题,“其人叉手自冒心”非常形象地写一个人抖得厉害,心慌得厉害,就用桂枝甘草汤,这些大部分是心血管疾病。桃核承气汤,治疗的是“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八个字把这个状态描绘得非常清楚,你可以想一想,这个人首先有少腹症,两少腹急结,腹硬,甚至疼痛,如果按压的话有反跳痛,然后病人精神极度烦躁,不是精神病,就是烦躁。而且思维迟钝,甚至是狂乱,他把这个描述出来了。所以我说经典是古朴的,简略的,实在的,是不会骗人的。
古人这些东西本来是传给子女的,是在家族中间传的,都是非常真的东西,当然它不像现在我们可以细细地描述,那个时候惜墨如金,写在书上的东西一般都比较简略,所以经典的东西是不全的,是不完全表述,但它是真实的表述,可能只是把你身材婀娜多姿的样子记录下来,但是具体面孔怎么样没有描述。这个就需要用我们的经验和常识,用我们的实践去反推,去复原。我们要把张仲景没有说的东西复原出来,最后描述出一个完整的形象,这样用经方就更对证。为什么要有老师?老师就是有经验的医生,来帮你复原。炙甘草汤证是什么样的形象?桂枝甘草汤证又是什么样的形象?什么样的人?那些刚从战场上下来疲惫不堪的将士,他们多次冲杀、多次流汗、饥寒交迫,他们衣衫褴褛,面如菜色,就像在地震中三四天不吃东西的人一样。他们已经累得不得了,血糖极低,这个时候最好的是什么?稀粥。所以张仲景那个时候已经备好了,军人下来每人先一碗桂枝汤,强心温阳,然后马上一碗稀粥,让他血糖能够上来,肚子饿的时候只要吃粥,血糖就能上来,像饿昏过去的一些穷人,给他喂稀粥,一会儿血糖就上来了。所以现在糖尿病人不能喝粥就是这个道理,它糖化指数最高。疲惫不堪的战士要温服药,要卧床休息,他们喝了以后浑身热了,出汗了,第二天疲劳感消失了,重新上战场。还有桂枝汤就是用在那些瘦瘦白白、弱不禁风的人,饿了很多天营养不良的这些人,效果最好。
炙甘草汤呢,桂枝、甘草加人参,麦冬加进去以后,研究出来对心肌有保护作用。血糖很低了怎么办,用三十枚大枣,三十枚河南大枣煮出来的话,那是糖汤啊。另外还要酒,这个酒是米酒,又有姜,煎出来的炙甘草汤黏黏的、稠稠的,闻上去香香甜甜,它具有强心止血强壮的作用,吃了以后血止了,脉搏好了,心功能也好了,所以炙甘草汤又叫作复脉汤。你把这个人复原以后你就晓得怎么样用炙甘草汤,怎么样用桂枝汤了。炙甘草汤是给那些消瘦的,贫血的人用比较好。我现在用在肿瘤患者身上,肿瘤患者消瘦贫血,就用炙甘草汤。这样用以后就清楚了。同学们你们要运用想象力,回归历史,跟张仲景出门诊。大柴胡汤治什么?可能是庆功宴上这个人大块肉大碗酒吃多了,半夜胰腺炎发作,就用大柴胡汤。所以大柴胡汤治疗胰腺炎百发百中。也可能胆石症急性发作,都有可能。所以要复原,这样我们就可以拒绝中医神秘化,我们搞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大家都听得懂的。不要讲那些阴阳五行生克制化,浮泛笼统。当然不是说讲阴阳五行不好,我是说青年学子要把重心放在技术性强的方药、治证、剂量、剂型上面。从经典着手,回归经典,抛弃那些神秘兮兮的理论。
中医是自然科学,严格的讲,我们所追寻的经方医学是自然科学。搞经方就是要回归医学的朴实,不要搞玄乎其玄。这就是我们强调要回归经典的原因。我们还要修正思路,回归本源。为什么中医会被人家骂,被人家侮辱,被人家践踏,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就是我们的思路变了。我们失去了本源,所以变得庸俗。最后你病也不能治了。我们中医变成治已病了,你已病都不会治,连最起码的中工都不会当,还当上工?现在有很多中医的思路出了问题,看到失眠就想到合欢皮、夜交藤安神药,看到了浮肿就想到了利水药,看到了久病就想到气虚要用补益药,甚至感冒了,老想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想到肺气虚,哪知道这个病人感冒是喉咙通红,扁桃体红肿,突然高烧,还去用玉屏风散,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从理论上讲,为什么生病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没错,但是你没想到“虚处受邪,其病质实”。生了病以后就是实证啊,这些东西古人给我们留下来,我们要通过读经典,看一些经方家的医案,才能把思路转过来。张仲景看病不仅仅是看症状,虽然一些方证很简单,你不要以为只是一些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自汗,烦、痞,你不要以为这些是症状,表面上它是症状,其实它是一类病,一个系统的病。“悸”是指循环系统,“咳”是指呼吸系统,“痞”是消化系统,“利”是指肠道的问题,“烦”是心理上的焦虑,“恍”是精神症状,一个字代表的是一大类疾病。像“往来寒热”,你不要以为这是怕冷怕热,往来寒热是一大类疾病,是指好好坏坏,时发时止,对外界适应能力差都叫“往来寒热”,甚至一些过敏性疾病,有节律的疾病都是属于“往来寒热”。“往来”嘛,来来往往。
所以我写《张仲景五十味药》时,把它大大地拓宽,现在的很多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免疫性疾病,那些好好坏坏,反复发作的疾病都可以归属于“往来寒热综合征”。它是中国人民发现的,只是没有把小柴胡汤的这些治证,规范以后写入到综合征的大字典里去。但是很多人认为经典就是要对证治疗,错了!我们这个方证的证,有的就是病,甚至把西医的某几种病和在一起,大柴胡汤证,“心下按之满痛”,是一个很多疾病汇集过来的,是一个综合征,我们都把它归纳为大柴胡汤证。有的还不仅仅是一类病,有的就是一种体质状态。现在西医考虑更多的是疾病,我们中医还要考虑到人。我们从来不是专门看病的,我们是看有病的人。人最重要的一条信息就是有精神状态,有思维特征,有心理特征,有社会属性,这个在张仲景的书里边都有记载。
《伤寒论》很多方子里都有精神症状,“气上冲”是桂枝一类的方证。气上冲不是心跳的气冲,更不是嗳气,是指人容易紧张惊恐。“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这是指人处在一种抑郁状态,白虎汤证的“烦渴”的“烦”是指狂躁不安的状态。少阴“脉微细,但欲寐”,“但欲寐”是什么?是一种精神萎靡的状态。所以古人辨证都要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的。“其人如狂”不是吗?“咽中如有炙脔”是半夏厚朴汤证,“咽中如有炙脔”是咽中其实没有烤肉,只是一种感觉,这就把人的心理情况反映出来了。所以张仲景的东西是以人为本,和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心理特征,甚至和人的社会地位都是相关的。黄芪桂枝五味汤治疗血痹,血痹治疗什么人啊,是治疗尊荣人的,就是社会地位高、养尊处优的人。所以在张仲景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病症,更是一个有病的人,这才是真正的整体观。但是现在的教科书呢,讲的都是西医的一个病,然后分型,讲来讲去都是讲病的,没有讲人。为什么现在体质学说被大家重视?经典是讲体质的,只不过《伤寒论》是讲急性病的,急性病的过程中重证不重疾,直到《金匮要略》有失精家,湿家,尊荣人,强人,羸人等等……像这些思路我们要从经典里好好吸取。日本的汉方比较重视腹诊,还有我们现在比较强调舌诊,其实这个不是看病,而是看体质。肚子大还是小,舌头胖大还是瘦小,这都是一种体质状态。同样脉搏也是反映人体质的。瘦的人脉浮,因为皮下面就是骨头,所以桂枝汤治疗脉浮是瘦人用的。肥人脉沉,为什么?手肉乎乎的,脉搏当然在里头了,所以一般胖人是脉沉的。这些都是和辨体质有关的,对于这个思路,我们一定要重视。
除了看经典,我们还要看一些经方家的书,后世医家补充经典的一些医案。这些医案能让我们大开眼界。我当时看一个伤寒家舒驰远先生的医案,让我震惊。他是乾隆年间的江西名医。这个医家刚开始学医很苦啊,不知道怎么学,后来碰到了喻嘉言先生,喻嘉言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伤寒家、古方家,他的学生叫罗子尚,罗子尚介绍说你一定要看《尚论篇》,《尚论篇》是喻嘉言先生写的一本伤寒论著作。他一看,大开眼界,从此就以《伤寒论》为中心,成为一个经方大家。舒驰远先生有一个医案我看了也是惊心动魄。他治疗一个产妇,羊水破了,过了几天,孩子下不来,很多药都吃过了,补气药、养血药,就是下不来,后来又请道士来做道场,又用符咒烧成灰让她吃,最后都没有效果。这个时候舒驰远先生到了,他主张六经辨证,凡病皆辨六经,都用伤寒方。他跑过来一看,这个女人身体强壮,恶寒无汗项背强,病在太阳,用了一剂麻黄汤。喝完一身大汗,肚子饿了,又吃了粥,后来气力就来了,这个小孩子一下子就出来了。我说怎么从来没见过医生用麻黄汤治难产?还有一例是治疗胎动不安的,胎动不安我们想到的是什么啊?阿胶,苎麻根,桑寄生,那个时候都是这样的。哪晓得这个舒老先生用的什么啊?白虎汤!原来她有烦渴,大汗,白虎汤证在,就用白虎汤。还看到一个医案是关于堕胎的,那个时候七十年代初期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很多人希望吃中药把胎儿打下来,我用大量的活血药给她,结果没用。什么三棱、莪术、红娘子用上了,就是下不来。结果我看到舒老先生的说法,他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此乃天道,怎么会生下来的?有邪,风寒之邪。有病有邪就用六经来分,在太阳,就用麻黄汤。有邪热,属阳明气分,所以他用白虎汤来清热。
看了以后大受启发,马上看他的一本小册子,叫《六经定法》,现在已成为火神派的一个老祖宗。凡病都按照六经来。这本小书后来启发了一个大家叫汪莲石,是安徽的一个经方大家,当时在上海行医,丁甘仁先生常来请教,汪莲石先生说,你要看这本书,《六经定法》,丁甘仁先生也得到了启发,所以他也成了一代大家。他治疗湿温病,阳热证用卫气营血辨证,阴寒证用六经辨证。所以附子干姜他经常用在湿温病上。我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那个时候我认为经方一定要加减,不加减就好像是迂腐,直到我看了曹颖辅的医案。曹颖辅是经方大家,不过这个人在政治上是不合时宜的,已经光复了,他还拖了一条小辫子,因为他是末代举人,清朝最后一代举人。这个人性格非常刚烈,认中医,认死理,他认为张仲景的东西就是好,因为他自己临床是用经方的。他自己的毛病用,母亲的毛病也用,用大黄牡丹汤治疗佣人的阑尾炎,用皂荚丸治疗妈妈的胸满、痰多,在上海号称“野郎中”,因为他用的都是经方,一味不更一味不改。当时慈善堂经常叫他去,因为他开的方便宜。他大胆呼吁,“仲景之法,今古咸宜”。他治疗夏令的腹泻,空洞无物,就用五苓散。章次公先生就用五苓散在上海治好了很多人。夏令受寒,桂枝汤、麻黄汤照用。曹老先生从来不加不减。所以这个就打破了我们说方剂一定要加减的神话。还有就是看到了范仲林先生的医案,范仲林是四川的名中医,善用六经辨证。他治疗一个前列腺炎的患者,原来的医生都是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的方药。结果老先生是用附子、干姜、甘草,因为这个人精神萎靡,脸色晦暗,腰痛小腹冷,这是一个阴寒证,用四逆汤治疗。没有清热药,照样把他治好。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吴佩衡先生的医案,他在五十年代治疗一个十九岁的女青年,肺脓肿,大量的脓排不出来,而且已经是呼吸衰竭了。脸色发青,嘴唇乌紫,她去看的时候,脉搏非常微细,老先生马上给她肉桂泡水服,这边用大量的附子煎汤,用四逆汤,结果硬把她救过来了,第二天病人脸色好转,吐出很多的脓痰,后来就慢慢恢复了。没用什么金荞麦、鱼腥草,就用附子、干姜、甘草、肉桂,治疗这个热毒的病,这才叫中医。那时候我才晓得,原来中医的方是这么开的。又看到胡希恕先生的书,他是著名的中医大家,善用经方。刘渡舟先生说他去病房会诊的时候,人家辨不清楚了,老先生一到,寥寥几味药,用下去,其效如神。冯世纶先生总结他的老师胡希恕先生的医案,尤其是用大柴胡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原来支气管哮喘总是归为咳喘,都用麻杏石甘汤,定喘汤,小青龙汤,哪晓得这位老先生用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他认为这种哮喘不是风寒,是气滞血瘀。我看了很受启发,我的太太也是支气管哮喘,一用果然有效。现在很多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就是感觉到心下按之满痛,而且嘴唇乌紫,因为供氧不足以后,肺循环不好,舌头也暗,然后肚子胀,不能多吃,一吃肚子就胀得厉害,大便还不通,很多人还伴有食道反流。你们不要以为支气管哮喘只是支气管这个地方的毛病,全身都有问题的,这个人就是个气滞血瘀的人,结果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合用,很快症状就缓解了。我治愈了很多人,有的不用桂枝茯苓丸,我加小陷胸汤,也有效果,原来大柴胡汤不只是治疗消化道的问题,还可以治疗呼吸道的问题,关键就是要心下按之满痛。原来治疗感冒,我和你们一样,就想到用板蓝根,或者银翘散,或者桑菊饮,没有什么大的效果,直到后来我看了山东著名老中医刘惠民先生的医案,他替毛泽东看病,57年毛泽东在山东开会的时候,受凉感冒,发烧不退,省委书记舒同,赶快请西医给主席治病,但是西医就是死活不敢治,后来请中医,毛主席说中医好嘛!很多中医都是这样子的,西医没有办法了,才来找你治。治好了,就说是应该好的;治不好,就说你这个中医没有水平。中医看的病都是西医看不好的病。刘惠民先生看到毛泽东人高马大,红光满面,正气好,这种壮实之体,不用麻黄下不来,大青龙汤,厉害吧。大青龙汤下去以后,一汗而解。现在我们国家中管局推荐的治疗流感的药方,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两三钱,十几克怎么解决问题啊!后来毛泽东再请刘惠民先生来,说刘老我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吃中药了,他说刘老的医术好,说中医好。其实应该叫经方好。毛泽东不在了,如果在的话,那经方就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了。
还有葛根汤,平淡之中见惊奇,在中国知名度不高,但是在日本知名度很高。葛根汤不仅能治疗感冒,还能够提神,日本一个著名的汉方家叫大冢敬节先生,晚年他还看病,看病的时候喝一种饮料,就是葛根汤。吃了葛根以后精神抖擞,很多日本学生知道,要考试了,喝葛根汤,因为里面有麻黄,有兴奋作用。所以这个要告诉大家,体育选手比赛之前如果用了葛根汤,成绩肯定上来。当年日本兵在二战的时候,就吃这个麻黄制剂,吃了以后嗷嗷乱叫,就开了飞机去撞美国的军舰。我现在也用它来治病,一个老师晚上睡不好觉,白天昏昏沉沉的,很受影响,调不过来,看着脸色发黄,发暗,鼻子经常塞,我就用了葛根汤,用了以后,马上精神抖擞,白天兴奋,晚上就呼呼大睡,从此进入良性循环。
炙甘草汤,我经常用来治疗肿瘤,这个人已经是骨瘦如柴,我说好,我治不好你的病,但是我留得住你的人,这个肿瘤你说吃了药以后把它缩小,我没有这个能力,但是我要留住你这个人,不让你消瘦,不让你胃口倒,我说你做到三条就行,第一,精神不垮。如果你自己放弃了,那没办法;第二,胃口不倒;第三,体重不减。做好三步,你就能和肿瘤和平共处,肿瘤也是你身上的一块肉,你不要忌口到鸡肉不吃,鱼肉不吃,什么都不吃,成天吃素,最后肿瘤细胞汲取营养的能力比你正常细胞强得多。你营养状况下降它会疯狂汲取你的营养,你不给它肉吃,它吃你的肉,你不吃荤,它就吸你的血,我说赶快不要忌口,红烧肉,红烧猪蹄……因为红烧肉是饭桌上的炙甘草汤,红烧肉有猪皮,就是阿胶嘛,然后要放桂、姜、糖、葱、酒,烧出来以后一样是炙甘草汤,一样的价值。病人一听,两个眼睛瞳孔放大,为什么?他想吃,但是大家都说忌口,中医也说,西医也提,一旦出了事,他就说我这个药对,是你没忌口。如果我们逃避风险,这样治下去人没了,还治什么病。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思路转过来。我们强调读经典,用经方,就是在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这就是三基训练。
但是我这里也要提示大家,思路要宽一点,不要只局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你们要看经方家的书,还要收集整理。通过他们的实践,来启发我们的思路,这样我们才能学得好经典。陆九芝先生说过,学《伤寒论》的时候好像很难,但是慢慢就容易了,但是你从后世分类方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所以经典要学啊。这样我们才能做真正的中医。我们学经典还有一个理由,就是要传承经验,如果经验不传承,临床不去做,还搞什么中医啊!很多人认为中医也像西医一样,是讲理论的,其实中医没有什么基础临床之分,凡是搞中医就必须会看病。凡是搞科研、搞中医教育、中医管理的人,都要会临床。临床是中医的一张通行证,是我们的护照。临床就是我们的实验室,为什么说你们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伤寒、金匮搞得好?因为你们很早就有临床,有病房。但是现在很多高校连诊室都没有,很多老师不去临床,讲什么《伤寒论》、《金匮要略》啊!问题就出在我们的教学体制上。我们在临床上能够发现很多的东西,很多经验,比如说同学们脸上痘痘非常多,可以用桂枝茯苓丸,这个适合于疮起比较饱满,硬结。同时这个人经常腿冷,下肢皮肤粗,大便干结,晚上睡不好觉,白天打瞌睡,这个是有瘀血。但是还有一种,他的脸像个菠萝,坑坑洼洼,有疤痕形成,有囊泡,就要用防风通圣散。再有一种女孩子肤色发暗,胖胖的,月经又不来,老是往后拖,也不容易出汗,动作也比较迟缓,经常打瞌睡,没有精神,用葛根汤!还有一种美女,嘴唇通红,咽喉通红,脸上有很多痘痘,里面还有脓,月经一来更厉害,舌苔黄,有点口气,眼睛有神,汗多,脸上油多,用荆棘连翘汤。这些方子有的是后世方,但是都有经方的影子。这些方子我们通过临床实践以后,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坚定了我们的临床信心。
提到中医的经验医学,那是不得了的。西医是实验医学,中医是经验医学。西医讲循证医学,中医是随证医学。张仲景讲过“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我们是随证的医学。他们是在老鼠身上试出来的医学,我们是从人身上试出来的。他们从微观入手,我们从宏观入手。两方面我们都可以,不要以为我们做了中医以后就自卑了,我们靠的是经验,经验有什么不好啊?治理国家也是这样的,治国政体是不能随便试验的,我们一搞多党制就麻烦了,国家就变样了,我们国家在政治改革上非常慎重。治人也是一样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找你开方的机会也就这么一次,你要是随便试的话,是要贻误病人的病情的。为什么我们在出诊的时候要非常小心,全神贯注,就是因为病人把生命都交给你了。所以要靠经验,要靠前人留下来的东西。所以我现在呼吁大家要多临床。我总是说同学们要先给自己看病,小病自己吃药,再下来,你爸爸妈妈的病你治,他们是肯定愿意让你治的,然后亲戚朋友、同学。很多同学学完经方以后就能给其他同学看病了,给南大的、南师大的,都很有效。还有的同学听完三黄泻心汤以后,就跟父亲讲:“把人参停掉。你的体质,三黄泻心汤主之!你血压高、血脂高、满脸油光,还经常有痘痘,应该吃大黄、黄连、黄芩。”他爸爸人参不吃了,冬虫夏草不吃了,开始吃三黄,结果血压下降了,肚子也小了,人也变轻松了,口也不臭了,后来他爸爸打电话说“你打了多少次电话,就这个电话最有用。”
很多人第一次尝到了当名医的感觉,然后他就坚持下去,逐渐积累经验。学校一定要为他们创造有利条件,要开设模拟诊室,模拟药房,这样才能培养出好中医。所以你们现在提倡读经典、读经方不是一般的读书活动,而是一次积极的引导,是一次思路的调整,也是一次学术视野的开拓。所以你们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党政领导有眼光,研究生会有眼光,这是积极的引导,因为现在正是振兴经方的时候,也是我们经方走向正轨的时候。只有引导年轻的中医关注经典,关注医学基本功的训练,关注科学精神的弘扬,关注中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才是我们倡导读经典、用经方的真正含义。所以我希望大家学好经方,读好经典,人人都成名中医,因为没有名的中医是没有价值的。就像拿破仑说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要当名中医就要学经典,因为名中医说过中医必读的书:《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谢谢大家!
【名师答疑】问:用药是否要考虑患者体质?
答:我讲的“药人”,就是一种体质,还有“方人”,也是一种体质,因为我们中医讲药证相应、方证相应,我们现在就是要寻找一种方式,把人的体质状态和药、方结合起来。比如说,桂枝体质,就是用桂枝的量比较大。长期服用桂枝的人,是什么样的特征呢?我发现是皮肤白,容易出汗,舌质淡暗,脉搏比较弱,血压偏低,同时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我们称之为桂枝体质。反过来,身体非常强壮,皮肤粗糙,不容易出汗,对寒冷不敏感,但是容易鼻塞、气喘、关节痛,我们称之为麻黄体质,这就叫“药人”。
还有一种叫“方人”。比如防风通圣散,它治疗一种特殊的体质,人胖,皮肤痒,肚子大,尤其是肚子要以肚脐为中心,这种人我们叫“防风通圣散体质”。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我的《十大类方》,《十类药证》,还有《药证经方》等等,这里面都有一些论述,这就是把方、药、人结合起来看问题。我们不知其他环节,就直接对应,这是一种方法,我也正处在研究的过程中,希望在座的各位总结、提炼,形成新的“药人”和新的“方人”,不要只关注四个字的方证,而是回到一个活生生的人身上。问:中医讲求辨证论治,有些名老中医辨病机,有些提出要抓主证……中医治病,方不定方,法不定法,现今还出现了辨病论治,诸多方法让我们初学者理不清头绪,您如何看待?
答:这个非常正常,学中医刚开始非常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知道听谁的,我说,听张仲景的!要回归经典,我们从经方上来,各种各样的辨证方式落实到最后都是给病人一张方,所以我们就从方入手,而方是药组成的,你们非常强调理法方药,我说应该是药方法理,现在把药方搞清楚,然后再去搞临床。现在问题是我们的好多药还搞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