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六个月腹部下方疼:也说佛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20:06:58
 

 

 

  易 云

 

 

       佛教的魅力(也是它和其它宗教的最大区别),最在于它的众身平等的概念。人人都可以成佛,所以有“千佛”之说。

       佛,即“觉悟”之意,是一种不喜不悲的境界,而非唯一的高高在上不可攀的造物主。所以佛教研究的主要是如何达到一种致高的境界,而非像其他的宗教侧重对世界本原的解释。从这点看来,佛教是更近于哲学甚于宗教。所以真正研究佛教的人都称“佛学”,庙里的法师都说是“佛法”。

       整个佛教学说的基础是关于对“悲”的解脱。生命在佛佗的眼里最初是充满了“悲”的。生老病痛还不说,还有那无止尽的“欲”。而佛佗最后却摆脱所有的这些痛苦,方法是“忘我”。“忘我”者,忘掉自己的私欲也。而之所以能忘掉私欲,是因为佛佗把自己的人格融进了大自然中,在发现了自身的渺小的同时又寄渺小之身于宏大的自然。大自然是永恒的,所以我们也在这融合中得到了永生。

       佛的境界,不只是限制于人,还在于整个自然。所谓一草一木皆有情也。这种把人自然化和把大自然人格化的思想被称为“物我两忘”。在结合了佛教和道家的禅宗里体现得最深,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所在。

 

 

 

 


 

 

 

 

       19世纪德国的一个文学家赫尔曼_黑塞有一短篇小说叫“席特哈尔塔”,描写的是一位王子,在目睹了生命的苦难之后在大自然的宁静之中找到了解脱。这小说的故事是以佛佗本人“释加末尼”的生活为原形,而对他的“觉悟”的境界的妙述,则非常的细腻和自然,即显示了禅宗的无喜无悲的空灵感,又有西方文学的那种对人和自然的优美的描绘。

       之所以在此提到赫尔曼_黑塞的小说,是因为我觉得佛学的精神是有一定的国际性,即它从某种意义上揭示了人类的共性---对生命本身的欲望的恐惧和对宁静的心理状态的追求。

       然而,虽然佛教和其它宗教比较起来有这样本质的区别,但自从它成了“宗教”以后,它仍然没有摆脱和其它宗教一样的“迷信”的命运。哲学即科学与宗教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科学哲学永远对思考的人留有空间,永远让思考的人自己做决定,而宗教却是一潭死水,让人照本宣科,不得有自己的思想。于是,即使是佛家弟子,还是没有几个能象释加末尼作的那样去靠自己的“悟性”而成佛,大多都仍然是和基督教徒一样,把“释迦牟尼”当成救世主一样的供起来,在“阿弥陀佛”的念经声中度过没有“觉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