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腹总是隐隐作痛:我练太极拳的体会 - 王馥源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01:07:38
 1.太极拳的要领,是学太极拳的人必须遵循的方法。不按太极拳的要领锻炼,不去体会、感悟太极拳的要领,尽管架子比划像太极拳,但是,那只能说像,并不是规范的太极拳,也收不到太极拳的效应和好处。

        杨式太极一代宗师杨澄甫提出了十条要领,其弟子李雅轩老师细化为十六条。由于太极拳是内家拳,因此,其要领基本上是“内在”的,不容易看清和掌握。有的人练了几十年,依然空无所有,打不上一点意思。动作起来,虚实不清,竖肩抬肘,摇摇晃晃。尽管天天打,经常练,依然老样子。这是什么原因?难!未得其窍!据笔者体会,是要从某一个要领开始,下功夫着意单项突破。只要突破一个,其余就容易逐个地突破了。因为,各个要领是互为条件、互相联系、协调动作、相得益彰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具有同性,有相通之处。

        2.练太极拳的人,一般都晓得四肢要用腰部带动,可是,总难做到。究其原因,是对太极拳的力道不懂。太极是圆象,转动着的“圆”,是不着力的,力一挨着就被旋转开了。因此,主张以腰脊为,动作走螺旋。手伸出去时,要腰部先动,腰带肩,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掌达于手指,而不是手部先动;脚伸出去时,也要腰部先动,腰带胯,胯带膝,膝带脚腕,脚腕带脚掌达于脚趾,也不是脚部先动。这样,用的力比日常生活中轻得多、小得多。而太极拳研究的就在于用最小的力来制服最大的力。所以,学习太极拳,首先就是要求改变用力的习惯,放弃硬力、僵力。李雅轩老师指出:硬劲不如僵柔动;僵柔劲不如松软劲;松软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这就具体地指出了一条由硬到软、由重到轻、最后到达虚无境界的途径,是逐渐丢掉大力、硬力、到学会使用最小的软力的过程。而太极拳主张的这种力道与日常生活中用力的习惯是不同的。日常习惯不易改掉,这正是学习太极的难点。也许正由于此,使得当前的太极拳锻炼流于空架子、形式化。从形式上看,在清晨的公园、体育场等场所,出现的集众的太极拳活动,阵容可观,颇具规模;可惜,多是比划个架子。无需讳言,单就架子说,连领队的教练在内,在行的像样的都很少见到。长此下去,祖国的这份极为宝贵的遗产,可能失传,这是堪忧的;虽说如此,但有志者只要按照腰部带动四肢的方法以及太极其他相关要领,依照程序坚持自身的锻炼,有决心有恒心,也是能够逐渐掌握的。如果能得到良师指导,就会避免走弯路,取得更快进步。待到明显地觉得一举一手投足都是腰在带动,而且带动得极为自然顺遂,这时,你就在练习太极拳的道路上班向前跨出了关键的一步。随之,也就会感悟到太极提示的“命意源头在腰隙”的道理。再随之,腰在带动四肢运转的同时,在“提顶”、“吊档”以及其他要领协同发挥作用下,腰更加灵活;因而,四肢更加灵活;尤其,手和足更加灵活。

        3.“虚灵顶劲”,是太极拳要领中排次居首的一个。对此人们易于忽略;其实,“虚灵顶劲”在整个要领中是个“纲”,“纲举日张”。因其动作细微复杂,操作难度较大,往往不易掌握,才更应知道它的重要性,从而加强锻炼,寻找切人点,去感悟,去把握。

        首先,太极所练在“神”。没有“虚灵顶劲”,精神就不能提起来;精神提不起来,意便不能专一,全身皆不得体。其次,“顶劲”与“沉气”使百会穴与会阴穴反向对拉拔长,这样,上下之势得以相称,腰脊的松沉直竖得以形成,就可有效地保持身体的平衡,沉稳。第三,“顶劲”和“沉气”,是上下对称的,因而,是相提并论的。随着“顶劲”上拔的同时,配合以“吸气”,可使力拉上移,从而减轻了下肢的压力和负重,有助于转体的圆活、动作的轻灵、步履的稳健。第四,不会“虚灵顶劲”,就不会配合呼吸。因为,太极拳的呼吸运动,是通过“气沉丹田”和“虚灵顶劲”进行的。这个在“腹式呼吸”中详述,这里从略。

        4.“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又一个要领。

      “意”,即意念、思想。就是说在练太极拳时,要用意念或思想而不是力。怎样用思想呢?李雅轩老师讲得既形象又透澈。他说:“思想要像一盏灯满照全室一样地照满全身,使内外上下等规则通通融人拳架中”。太极拳的用“意”在身内,不在身外,不能想到一手一式的用法;倘若想到用法,就违反了太极拳“听劲”的原则,就将内家拳变为外家拳,就将暗劲变为明劲了”(大意)。这里,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太极拳的用“意”,即是用思想练拳,同练拳过程中排除杂念收住思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用思想统领全身,使每一个拳式都按要领规范地进行;后者,是练拳时收住思想不走神。前者,思想是统帅,处于驾驭地位;后者,思想是从属,处于被驾驭地位。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用“意”(同时包括对其他要领的掌握)达到一定程度时,你就会觉得肢体内外上下,都是在“意念”指导下协调地动作的,每个架式的衔接更变、起承转合、自然形成,毫不费力;先前那种刻意放松,也变得自然,且有沉劲;还会感到意之所至,气亦至焉。这时,通体舒爽,稳沉轻快,精力焕发,其妙无穷。此时此际,你就会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并做出这样的结论:“打太极拳,竟然是一种享受。”

         5 练习拳架时,肢体要放“松”。这个,凡是学太极拳的人,都是耳熟能道的。其实,在整个要领没有掌握之前,无论主观上怎样刻意去放“松”,总是牵强做作的,是极不自然的,不会符合太极拳“松”的要求。只有很好地去体会要领,规范锻炼,默识揣摩,潜心感悟,天长口久,功到自然成。一旦基本上掌握了各个要领,进而达到一定程度、这时的“松”,才能“松”得整,“松”得匀,“松”的自然,“松”的潇洒。

        这里说的“松”,是指整体上的松。如同说“虚灵顶劲”这一要领,是整个要领中的“虚灵顶劲”一样,它不能同其他要领割裂开来。

        6 腹式呼吸。太极拳锻炼时,要求始终保持腹实胸宽状态,这样,下盘才能稳键。要做到这点,就须采取腹式呼吸的方法。

        腹式呼吸,有顺式呼吸和逆式呼吸两种。顺式呼吸,即呼时小腹内收,吸时小腹外突;逆式呼吸,即呼时小腹外突,吸时小腹内收。

        小腹外突时,就是“气沉丹田”;反之,小腹内收时,就是“气不沉丹田”,是交替进行的;这恰好顺应了“气”的一呼一吸,是交替进行状态。这里,会出现这样个问题:当“气不沉丹田”时,‘气”必然上升到胸部,胸部外挺,气拥胸际、上重下轻,影响身体稳定。但请注意,太极有它的解决方法。太极拳有两个要领——“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始终保证了胸部的平正,再加上“提顶”、“吊档”的配合,即便“气不沉丹田”时的深吸或深呼下,“气”也不会在胸部拥聚。这是因为“含胸拔背”、“沉肩垂肘”使胸部始终保持着平正,不凹不凸,没有给上升的“气”提供扩张的条件;并在“提顶吊档”的疏导下(即“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使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反向对拉拔长,这样对称分势),使胸部反而出现宽松的感觉。这正是腹式呼吸的必要条件,也是腹式呼吸能够成立和顺利进行的依据。

        笔者从锻炼实践中感悟到,“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 就是太极拳主张的呼吸法。

        太极拳在呼吸法上,曾经出现的主张,主要有两种:

        (l)按拳架与呼吸的对应方法,即合、虚、蓄、起、屈、退 … … 为吸;开、实、发、落、伸、进, … 为呼。硬去配合。这样,不是不行,而是难度较大,往往容易出现气喘气憋、顾此失彼现象。

        (2)呼吸任自然,到一定程度,呼吸自会与拳架结合的。笔者很长时间里,系采取此法,并由此法切人的。

        以上所述,还很浮浅和欠缺,很不成熟。

        笔者20多岁时休弱多病,因此,开始学习太极拳。现已年逾古稀。40多年的时间不算短,可是进步不大原因就是停留在练架子阶段,没有从“要领”上下功夫。也不是不知道“要领”,而是难以掌握,走了不少弯路。而今,打上点意思,有了点体会,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开始时如前所述,侧重单项突破,我是从“沉肩垂肘”做起,然后,逐个逐个地解决。就这样慢慢地靠近了门(记得李雅轩老师曾讲过自己:“我只不过是才入门而已”。作为太极名家,此说显然是谦语,不过也说明太极境界高深莫测。以此而论,我说靠近了“门”,都是过头的话),并增加了锻炼时间,越体味,越有意思,越坚持深钻,一发而不可收拾,直至今天提笔想写点锻炼心得出来,以供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们参考。诚挚地希望他们锻炼得法,费时少,收效快,尽早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勿蹈笔者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