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向右歪朝哪边睡:古宅乐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56:54

20多名来自中国、法国、西班牙的志愿者来到苏州平江路,两周时间,他们在这片古老的街道上亲手修复古建

  孙行之

  夏去秋来的时节,姑苏城燥热依旧。深藏于平江路街区腹地的卫道观里,空气中透着濡湿。正南墙上的黑色壁绘和梁柱形制提示着这里绵长的历史,一旁立于乾隆年间的重修纪事碑道出了道观更为确切的年纪:始建于元初。如果不是平江路街区保护与整治公司的副总经理杨青引导着法国遗产保护民间组织REMPART训练营的志愿者前来,铁门深锁应是这里的常态。

  自9月3日起,卫道观的幽暗里浮现了几个翠绿与橙红的身影:参加REMPART平江路工作营的志愿者在这里进行建筑测绘。他们将激光灯、卷尺、纸与笔拿在手中,行走于道观的各个角落比划、说笑。REMPART的技术总监伊劳伦特·巴斯塔格的自行车在观前停下,与一名黑人女孩和三名中国志愿者寒暄几句后,对测绘方式进行指导。十多分钟后,他又跨上自行车匆匆赶往下一个工地。

  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也是将法国遗产保护民间组织REMPART带入中国的决定性人物,他认为:“大家用自己的双手从事遗产保护,带有最少的功利性却能带来最好的效果,身心也能得到放松和愉悦。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民间力量应有所作为。”

  此前,8月16日起,17位志愿者在山西平遥参与古建修复,这也是中国首个城市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

  用双手挽留古老遗存

  REMPART的技术总监巴斯塔格身材高大,英俊中透着憨厚,被在场的很多中国女生笑称为“憨豆先生与乔治·克鲁尼的结合”。在平江路,他总是穿梭于各个工作点,微笑着观看志愿者劳动,时不时搭把手。两年前,他还是一位核电工程师,拥有不菲收入的同时,肩负着匹配的压力。终于,他厌烦了这种挣扎状态,决心给自己一年大假,剔除纷扰,做自己想做的事。

  当一名遗产修复与保护志愿者成了他重新选择的起点。“投入REMPART的工作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停不下来。”巴斯塔格对《第一财经日报》说。于是,原本一年的假期目前看来要被无限期地延长,接下来该往哪儿走?巴斯塔格说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现在的想法与年轻时不同了:“随着年龄的增加,钱对我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自由地投入古建保护能让我收获快乐。”现在,他常年随着REMPART组织的项目,云游各方。在古代遗迹上的挥汗如雨、向同道中人传授古建修复与保护的技巧成了这位工程师的生活方式。

  除了卫道观,平江路街区还散布着REMPART工作营的另外三个工作点:丁宅、242号和一个木工间。20多名志愿者中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有15岁的高中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花甲老人。在两周的时间里,他们在这4个工地之间流转。

  “劳动”是REMPART曾经组织的14万志愿者在遍布全球的几百处营地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在平江路也是如此,每天上午与下午各三个小时的时间,志愿者几乎从不停歇。14位身穿橙红T恤的志愿者不停地劳作,而7位身着绿色T恤的志愿者则身负翻译、照料他人的责任。除了卫道观的测绘工作在体力上稍显轻松,其他的均是体力活。志愿者向太湖古建公司的师傅学习着一招一式,做着砖雕、砌墙、刨木花、凿石这样的体力活。

  平江路242号工地原先是一处老宅,杨青告诉记者:修缮之后,这里将被建成城市文化遗产展示馆。蹲在工地中搞砖雕的是大三女生毛俊英,她正在青砖上塑浮雕熊猫,也许是因为太过投入,女孩的牛仔裤上已沾满了泥浆。身边,整个训练营年纪最小的高二男生则在师傅手把手的指导下,砌起了空斗墙。这种砌墙方法是将薄薄的青砖依“井”字依次向上垒,中留空隙,据工匠师傅说这是此处原先砌墙的方法,既然是修复就要用原来采用的古法让其保持原样。

  “兴趣”是当记者问及志愿者参加活动的初衷时,被提及最多的字眼。同毛俊英一起在242号工地蹲着搞砖雕的18岁法国女孩波琳正在攻读艺术史与考古学专业。在她看来,上一站平遥与此次的平江路都散发着浓烈的中国文化韵味,让她着迷。她告诉记者,是因为对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兴趣,才报名参加训练营的。及至到了平遥与苏州,这个女孩又意外地发现,两地风格迥异的菜肴都同样让她爱不释口。

  “亲手为古建保护做贡献”是志愿者最为珍视的一点。不止一位志愿者对记者说,参加一次活动根本做不了什么,这种活动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宣传一种意识,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古建保护。说到这里,基金会工作人员丁枫与参加过平遥训练营的志愿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及一个名叫斯蒂文的英国小伙子。刚从平遥工作营返回英国的他,前后竟参加REMPART训练营达十次之多。斯蒂文的坚持不懈让他在平江路工作营也成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传说。

  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

  平江路幸而保存了姑苏古城的婉约与旧气:平江河串联起两岸的粉墙黛瓦,耳畔的评弹似有似无地回荡。街区改造时,这里的原住民并未被迁走,因而,也成就了这里完整的文化内核,保留了原生态的鲜活。

  平江路现在的面貌与阮仪三本人关系密切:这是他所规划的众多古城古镇当中的又一件作品。平江路历史街区改造非常贴切地表达了阮仪三主张的一部分规划语言:保护原生态、留住原住民。杨青笑着告诉记者:“阮老师对平江路的改造工作很满意,我们(阮所规划的众多古镇)就像他的儿子女儿一样。”而其实,阮仪三才真正是平江路的儿子。平江路钮家巷是他的出生地。

  正是这层渊源,REMPART在他们的中国合作伙伴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的建议下,将活动的第二站选在了平江路。而之前,REMPART工作营来中国的第一站平遥古城也凝聚了阮仪三的情怀与智力:上世纪80年代“力保平遥城”成就一段佳话,也是他职业生涯的标志性事件。

  “阮仪三的基金会为我们提供建议,也将我们与当地政府联系了起来。”REMPART副主席玛丽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

  2006年,阮仪三创立的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填补了当时古建保护民间组织的空白。“基金会成立的时候,中国还没有这样的组织,现在估计也是唯一。”阮仪三对本报说,“现在中国的古建保护除了政府在做,很少由民间力量的参与,而在国外,像‘城市信托’(International National Trusts Organization )和REMPART这样的组织就可以承担很多工作。”

  阮仪三基金会与REMPART的合作也缘起于2009年英国“城市信托”组织在法国举办的一次年会。当时,阮仪三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与REMPART工作人员在闲谈中发现了合作的空间。紧接着,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与同济大学建筑规划系的几名本科生便被送往巴黎郊外库西堡的训练营参加劳动和培训。今年8月,REMPART第一次来到了中国,在平遥郊外的梁村举办了在中国的第一次志愿者工作营。

  要从事古城规划与保护,除了建筑与规划方面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对历史和传统美学有所体悟。阮仪三提到自己20世纪60年代留在同济大学任教开始用双脚丈量中国古城古村、为保住文化遗存奔走呼号、为众多古城古村作规划时,滔滔不绝。“那时条件太艰苦,考查与测绘都是用双脚走出来的。在外住宿经常被虱子光顾,回到家中,很多衣服被扔掉,余下的也要放在水中煮上好久。”阮仪三说。

  除了当年的种种艰辛与骄傲,陈从周和董鉴泓两位老师的文理兼通、提携后辈也是阮仪三反复提及的。

  “从前,很多知识都是老先生讲给我听,现在也是我这个老先生讲给小先生们听的时候了。”

  在被送往库西堡与平遥梁村训练营的同济学生中就有阮仪三的孙子阮一家。在经历了木工、马赛克修复、石匠的工作之后,阮一家说自己对所学理论有了直观感受。他告诉记者,训练营结束之后,他与几个同学在学校成立了一个“遗产保护青年志愿者联盟”。“目前是组织一些参观活动,还在做一个类似于谷歌地图的‘遗产地图’,是为了发动大家保护文化遗产。”

  年轻规划师张灿灿也是与阮仪三较为亲近的人。这位先前就读于天津美院的学生因为在央视看到关于阮仪三的节目,从此改变了自己的职业路径。“认识了阮老师之后,我对古建保护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来到同济实习,后又留下工作。”现在,张灿灿正准备到华侨大学攻读建筑规划专业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