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嘴耳朵下面骨头响:同性恋形成的生理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1:52:45

【摘要】人们常责难科学家,认為他们总是喜欢将所有问题化约到物质层面,而显得太过於简化专断,但是这毕竟是看清楚问题本质的第一步。

从古至今,不论东方或西方,「同性恋」一直被视為社会禁忌。虽然目前的社会风气日渐开放,许多旧时禁忌不再存在,但对於同性恋的看法仍普遍属於负面印象,认為同性恋者是不道德、离经叛道、甚至是变态淫乱的。然而人们真的可以只凭自由意识选择自己的性取向吗?同性恋的形成是纯粹的心理事件吗?

答案是否定的。目前许多研究指出,同性恋的形成可能和性联遗传有关;在比较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的脑部结构后,也发现了许多不同。此外,同性恋并不只是出现在人类社会,在一些果蝇的突变种中也可发现类似的现象。因此,或许同性恋是只一个不正常的性徵,就像血友病或色盲一般,和宗教或道德是毫无关係的。

虽然人们常责难科学家,认為他们总是喜欢将所有问题化约到物质层面,而显得太过於简化专断,但是这毕竟是看清楚问题本质的第一步。本文主要介绍同性恋形成和性联遗传的关係,以及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的脑部结构差异。此外,并以果蝇為例,说明同性恋并不只是存在於人类社会中。除了上述实验结果,在本文中也可看到质疑与反对的意见,以提供更宽广的思考空间和日后改进实验的依据。

同性恋形成和遗传的关係

在观察同性恋者的家族组成员时,常可发现男同性恋者有男同性恋的兄弟,而女同性恋者有女同性恋的姊妹。这个观察结果显示,同性恋的成因可能和家庭养育环境或家族遗传有关。在进一步的实验中,以双胞胎、亲生手足与被收养的子女為研究对象,确定了同性恋和家族遗传的关係。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男女同性恋的形成原因可能不同,而男同性恋的成因可能较為明确。因此目前有关同性恋成因的研究是以男同性恋者為主。以下所要介绍的研究也是如此,利用家谱分析(pedigree analysis)与家族去氧核醣核酸的连锁研究(family DNA linkage study),确定男同性恋的形成和家族遗传是否相关,以及相关性為何。

人类的性取向是多样性的,可能是异性恋、双性恋或同性恋。為了确定受试者的性取向,除了自我认定(selfacknowledgement)為男同性恋外,受试者还必须接受金赛性取向测验(Kinsey scales)。金赛性取向测验以下列四个项目作為决定性取向的依据,分别為:自我认定的性取向(selfidentification)、產生性吸引力的对象(attraction)、性幻想的对象(fantasy)以及发生性行為的对象(behavior)。由图一所示,我们可将同性恋与异性恋视為两种截然不同的特徵(dimorphic trait),而不是同一特徵的不同程度表现(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it)。受试者除了必须符合金赛性取向测验对同性恋者定义的要求,还要年满18岁,在人种上分布平均。此外,在受试者的家族中还要至少存在另一名同性恋的家族成员。藉此,才可研究男同性恋成因和家族遗传的关係。

与遗传相关的特徵,通常会出现在家族的成员身上,并且有代代相传的情形。因此人类疾病遗传性的研究,常由家谱分析开始。首先,随机选出76位男同性恋受试者,请他们写出家族中男同性恋成员与受试者的关係;然后再刻意选出36对同性恋兄弟进行相同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表一):同為同性恋的家族成员中以「兄弟」所占的比例最高(13.5%),约為人类族群中男同性恋比例(2.0%)的6.7倍。除了兄弟之外,还有两种亲戚关係高於人类族群中男同性恋比例,分别為「母亲的兄弟」(7.3%),与「母亲姊妹的儿子」(7.7%);相似的结果也出现同性恋兄弟的调查中,「母亲的兄弟」占了10.3%,而「母亲姊妹的儿子」占了12.9%,较前项调查的结果约高出一倍。相较之下,父亲那方的亲戚中,男同性恋者的比例就小得许多,几乎和人类族群中的男同性恋比例相同。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看出男同性恋的成因的确和遗传有关,而且是母系遗传。虽然受试者的兄弟与部分母系亲戚有较高的同性恋比例,但是还是低於孟德尔遗传定律中性联遗传的比例(男性得到隐性基因的机率為100%或50%)。此外,仍有一些家庭中同性恋的形成是属於父系遗传,而女同性恋的成因也无法用简单的性联遗传解释。

或许同性恋的成因并非只由单一个基因决定,有些和性联遗传有关、而有些受更复杂的基因调控。就像「贫血」这个症状在人类族群中的分布一般,不同的基因缺陷均可能造成此症状的表现,而环境也可能会影响这些基因的表现与否与表现程度。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存在有某一种男同性恋,其成因和母系性联遗传有关。下述实验即為有关此成因的研究,以希望能得到更深入的了解。

X染色体连锁研究

因為男性唯一的X染色体是来自於母亲,所以只要是X染色体基因所控制的特徵,都可能存在或源自於母系一方的家族成员身上。而某些男同性恋的成因又具有母系遗传的特性,因此很可能和X染色体密切相关。如果在X染色体上真的存在一个可能造成同性恋的基因,则在血缘相关的男同性恋者的染色体上,应可找到相似的特徵;而此相似特徵在X染色体上的位置,很可能也就是「同性恋基因」的所在。反之,若找不出任何在统计上有意义的相似特徵,在X染色体上存在「同性恋基因」的机率则显得非常渺茫。

我们可利用去氧核醣核酸连锁分析法(DNA linkage analysis)来决定不同X染色体之间的关联性。首先,选择40对同性恋兄弟,以他们和其母亲的X染色体进行配对分析(sib-pair experiment),利用X染色体上22个不同位置的特殊标记(X chromosome markers)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可分為四类:

一、「后代一致」(concordant-by-descent, D),母亲的X染色体為异型合子(heterozygous),而其两个同性恋儿子都只遗传到某一个对偶基因(allele);二、「可能為后代一致」(concordant-by-state, S),两个儿子具有相同的对偶基因,但是缺乏母亲的资料;三、「不一致」(discordant, -),两个儿子具有不同的对偶基因;四、「不具有意义」(noninformative, n),母亲為同型合子(homozygous)。「可能為后代一致」中可能為「后代一致」或「不具有意义」,所以利用「后代一致」可能出现的机率加以校正。最后将「后代一致」与校正后的「可能為后代一致」视為相关,分析同性恋兄弟X染色体的相似性与相似的位置。结果显示:同性恋兄弟们彼此在X染色体长臂的末端(distal portion of the long arm of the X chromosome, Xq28)有高度的相似性。在40对同性恋兄弟中,有33对兄弟在Xq28区域為「后代一致」,而只有7对兄弟為「不一致」。此结果表示,在Xq28区域上可能存在一个或一些基因,和形成同性恋有关。

另一个的实验中也得到与上述类似的结果。在这个实验中除了分析男同性恋之外,也研究了女同性恋。分别以男同性恋兄弟之间与女同性恋姊妹之间,Xq28区域上的相似性為研究重点,并以受试者非同性恋的兄弟姊妹為对照。如果Xq28区域和形成同性恋无关,则不管是在同性恋-同性恋或同性恋-异性恋手足之间,Xq28区域相似的机率应都為50%。反之,若Xq28区域和同性恋的形成有关,则在同性恋-同性恋手足之间的相似机率会大於50%;而同性恋-异性恋手足之间则小於50%。此外,因為同时以男女同性恋者為研究对象,可以比较Xq28区域在影响男女同性恋形成所扮演的角色。

实验结果显示:Xq28区域的确具有影响男同性恋形成的能力,但和女同性恋的形成无关(图二)。此实验结果和家谱分析时的结论相符,暗示著同性恋的成因并非只由单一个基因决定,有些和性联遗传有关、而有些受更复杂的基因调控。

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脑部结构的差异

人类有许多外表型(phenotype)在男女之间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们可以轻易地在外观上分辨出孰男孰女,也可定义出何者為男性的外表型、何者為女性的外表型。在脑部的结构上也应如此,男性的脑使男性具有男性的行為模式,如喜欢女性,反之亦然。但我们尚不清楚所谓结构上的差异是存在於后天环境的修改或先天的不同。在下述实验中以探讨男女脑部结构的不同為主,并比较同性恋者脑部结构的差异。

一般认為人类的下视丘控制性衝动的產生,而在老鼠的下视丘前端(anterior hypothalamus)又有控制性行為的功能,且因性别不同有结构上的差异(dimorphic)。因此,本实验的重点即為比较男性、女性与男同性恋者下视丘前端的差异。实验操作者将下视丘前端的间核(interstitial nuclei of the anterior hypothalamus, INAH)分為四个区域,分别為INAH 1,2,3和4(图三)。其中INAH 3的体积在异性恋男性较大,约為女性的两倍,而同性恋男性INAH 3的体积则和女性类似。其餘三者(INAH 1,2,3)在男女中并无显著差异(图四)。虽然尚不知道是这个差异造成了同性恋,还是成為同性恋之后才造成此差异,但是可确定男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在脑部结构上的确存在著不同之处。

果蝇的性倾向和脑部的关係

在果蝇(Drosophila)的脑部结构中有一个区域称為蕈状体(mushroom body),负责果蝇的记忆和其他复杂的功能;此外,蕈状体和果蝇嗅觉记忆(odor learning)的形成密切相关。在人為造成的果蝇突变种中,存在一种公果蝇,其蕈状体被部分更改為类似雌果蝇的形式。这种突变的公果蝇会和公果蝇及雌果蝇產生交配行為,类似人类社会中的双性恋(bisexual)行為。此外,还有另一种蕈状体发生突变的公果蝇(sat),只和公果蝇交配,类似人类社会中的同性恋(homosexual)行為。

虽然此项发现尚不能解释果蝇性取向的形成机制,但在结构较简单的生物上也可发现性倾向改变的现象,而性倾向的改变可能和果蝇嗅觉记忆发生变化有关。突变的公果蝇可能因此不能区分雌雄果蝇所放出的费洛蒙(pheromone),或只认得公果蝇的费洛蒙,导致双性恋或同性恋般的交配行為。

结论

在同性恋形成和遗传的关係实验中,我们可知道:部分男同性恋的成因和母系遗传有关。因為母系遗传不能解释所有同性恋的成因,表示应该还存在其他更复杂的机制。因此,我们或许可将「同性恋」视為一种复杂的表现型,受到不只一种的基因调控,虽然在外表均显现同性恋的行為,但其基因层次的组成可能大不相同。就如前文所述,「贫血」这个症状可能由不同的基因缺陷或环境影响所造成。因為人类性取向的决定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研究同性恋形成的原因,可能对找出此机制有极大的帮助。

在研究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的脑部结构差异时,可以发现INAH 3的体积在异性恋男性较大,约為女性的两倍,而同性恋男性INAH 3的体积则和女性接近。虽然这个实验结果只显示了「相关」(correlations)而非「成因」(causation),而且其男同性恋者的脑部切片又都大部分源自於爱滋病患者,很难确定是否真的和同性恋有关,但是这个研究的价值应在於:发现了某一相关的现象,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和更宽广的思考空间。也许后续的研究会推翻原先的结论,但只要对问题能有更清楚的了解,就达到科学研究的目的。

一般认為构造简单而不存在「道德」的果蝇,在其突变种身上竟也能发现性取向改变的情形。虽然果蝇性倾向的形成机制或许和人类截然不同,但至少证明了性倾向的改变可以和意识道德无关。在上述果蝇的研究中,蕈状体的嗅觉记忆功能可能和性倾向的决定有关。而人类的行為模式远比果蝇复杂许多,性倾向的决定可能不只由一种因子控制,任何一种因子发生了变异都可能改变行為模式的表现程度,这也是為何会有多种性倾向存在於人类社会中。

不可否认的,许多人将当今社会非异性恋族群的扩大归咎於社会风气的败坏,但為何不以為是社会风气开放,使有同性恋倾向的人不必再压抑自我?将社会问题泛道德化可能可使世界看起来较单纯,但如此的单纯确是建立在粉饰太平的基础之上。如果人类的本质即為如此复杂,人类就应该尊重所有的复杂,不应建立绝对的标準,藉以打压异己。如果同性恋的形成和肤色的决定一般,是天生且无法改变的,那我们是否应该也秉持著「种族平等」的态度看待同性恋族群?

人类一直将自己视為独一无二的生物,而「心灵」的存在更使我们引以為傲,因此,人类总是很难接受:心灵的表现是建立在物质的整体运作之上。即使存在这麼多的脑伤病例,造成了几乎无法恢復的行為缺陷;即使手术和药物在精神分裂治疗上,远比心理治疗有效许多;即使有许多德高望重的人在得到老年痴呆症之后,仍不免行為性情丕变,人类还是坚持身心二元论,还是坚持心灵是超出物质的。这些坚持和当初相信「地球為宇宙中心」的坚持,不是一样的缺乏理论根据吗?如果我们能够接受基因遗传决定人类的相貌,為何不能接受基因遗传也会决定人类的性情和性倾向?每个基因虽只决定一种RNA或蛋白质,但是所有的基因活动表现会形成人类的特性,就像从水分子中看不出水的流动性,但在集合许多水分子之后,水的物理性质便会显现。

研究同性恋形成的生理基础,除了能对这个问题有更深的了解外,还能藉此探索人类性倾向决定的机制。此外,将心理事件给予物质化的解释,并不会因此污衊了心灵的崇高性。反之,在窥探其复杂深奥之后,对心灵的得来不易应会更加珍惜,对不同个体的不同表现应会给予更多的尊重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