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后侧 按压 酸痛:推进网络民主建设 建设新的有序民主参与渠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9:15:22

推进网络民主建设 建设新的有序民主参与渠道

                                周天鸿

 

以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为特征的信息社会,带来了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形成一种新的网络文化。网络民主为此应运而生。而且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一、我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状

今年1月1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人。“网络民主”也为此开始影响着社会生活,具体表现在:(1)网民政治参与平台逐步增多:快速发展的虚拟社区和层出不穷的时政论坛,为网民提供了广阔的言论表达和意见陈述空间,促生了“强国论坛”、天涯社区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论坛。与此同时,党和政府也在不断通过开通各级官方网站并增设相关栏目,为网民提供正式的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平台。(2)网民政治参与热情日渐高涨:网民通过网络提出利益要求,参与重大事项讨论,表达政治情感,积极建言献策。2008年两会期间,网民通过各种方式“向温总理提问”,相关内容占两会主题的23.7%,而且社会上一旦发生重大事件,如西藏事件、奥运火炬传递受阻、汶川大地震等,很多网民就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某个网络论坛,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评论;一些被严密掩盖起来的不端事件,如“天价烟局长”、“周老虎”等事件频频在网络上得以“曝光”。(3)网民政治参与影响不断增大。网民政治参与所产生的“舆论场”,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孙志刚案”和“最牛钉子户”等事件,引发了网民的强烈关注和参与,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热潮,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二、“网络民主”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1)“网络民主”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渠道,拓宽了民主参与的渠道。从民意表达方面来看,网络是民意表达和公益诉求的重要途径。网络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媒介由于时空间隔而造成的信息传输的种种障碍,为公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网民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版、新闻组和网上论坛等方式获取政治信息,参与政治生活。任何网民都可以在网络中随时对任何即发的事件表达意见,都可以对公民权力的行使提出意见和建议。与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相比,网络的出现为网民民主参与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和方式。(2)“网络民主”培育了公众自由、平等的民主精神,增强了公民的民主参政意识。从政治参与角度来看,“网络民主”可以充分实现人民参与政治过程的直接性、真实性、平等性,进一步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也极大地激发了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围绕共同关心的话题或者社会热点问题,自由地进行政治信息的交流,自由地发表和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可以直接与政府官员对话,向政府提出要求和建议。特别是各级决策者与社会公众有可能建立许多新的多向度的联系渠道,减少信息衰减,大大增强行政过程的透明性、互动性,从而增加行政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扩大了社会公众参与体制内民主的范围和形式。(3)“网络民主”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强化了民主监督的效力。从民主监督来看,利用网络可以强化社会监督效力。“政府上网”、“阳光工程”等既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也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更加直接便利(4)“网络民主”为公众的政治参与营造和发展了新的公共空间。网络媒体的快速与公开性,为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提供了一个表达渠道。目前,我国的一些新闻媒体或政府网站中的论坛,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新浪网的时事论坛等已经成为政府与公众进行日常直接沟通的重要桥梁,为公众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话语平台和条件支持。

“网络民主”促进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但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等特点,它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如虚假信息和网民言论的过度自由,网络“暴民”、民主“哄客”和网络意见领袖的出现和被追捧而导致的“少数人暴力”,政治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和网络非法活动等。虽然“网络民主”有其相应的问题,我们应当通过如加强对网民的引导和管理,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加强网络技术管理等手段加以有效的规避。

三、“网络民主”建设进程中的建议

1、创建网络环境下政府与人民信息交互模式,健全和完善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沟通机制。政府治理社会的过程实际上是信息收集、加工与处理的过程。网民参政为政府提取信息创造了新的条件。建议创建一种网络环境下网民参政议政、政府回应、部门整改的信息交互模式,健全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沟通机制。政府部门通过与公众的对话,了解公众的问题和疑惑,然后应对面临的问题、挑战进行统筹,努力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

2、加大政府信息在网上的公开力度,让人民有更多的知情权。信息公开是做好民主监督的前提条件,互联网技术使得这种前提条件有了实现的可能。目前,政府部门的网站所提供的有利于人民群众监督的信息远远不够。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在网站上有计划地、较为详细地公布包括工作计划、经费预算、工作进展、单位和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职责履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重大事件的应对情况等各方面的信息,通过信息的及时有序的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3、强化政策法规与敏感事项的网上征求民意的程序,让人民有更多的参与权。新的政策法规出台前征求民意的工作现已逐步实施,但往往时间比较短,民意表达不充分。关系到民生的措施出台前,征求民意的工作还比较欠缺,即便征求,敷衍了事的现象也时常发生。通过网络渠道广泛征求民意,有利于落实民生和体现民意,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建议各种政策法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项、人事变更、干部任用等的出台前,应规定必须将方案挂在网上,留下充分的时间来征求意见,并根据各种意见认真修改和完善方案。

4、建立发帖、跟帖、定期上网对话的机制,让民意充分表达。从“向温总理提问”、奥运火炬传递受阻等事情来看,每当社会上有敏感事件发生时,网上跟帖的数量相当可观,说明网民对社会事务有很大的参与热情,但在网上论坛我们很难看到政府或官员的帖子。建议政府就一些矛盾比较突出的事项在网上发一些帖子,让大家能够跟帖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要对跟帖尽快答复和做到诚心沟通,疏通情绪和促进问题解决。另外,可设立一些如书记、省长与网友见面会,政府职能部门网上对话日等,通过网络与人民直接交流,联系群众、化解矛盾、集中民智。

5、制定及时分析处理网民意见的条规或办法,让人民的监督权落到实处。网络监督快速便捷、廉价有效,为纪检监察及司法部汀提供了丰;富的反腐线索。建议对网民在网上所提出的意见和监督,要制定相应的处理条规、法规和办理办法,及时分析、调查、处理和回复。正确传递党和政府的决心和信号,改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本文系作者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二次会议上的大会发言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