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是油耳朵遗传规律:社论:为学生培养“施予的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18:18:16

为学生培养“施予的精神”

(2011-10-24)

fieldset { width: 306px; border: 1px solid #990000; align: center;}legend { font-family: Arial,"宋体"; font-size: 12px; font-weight: bold; color: #990000;}
早报导读热点:2012年高考‘必考点’首曝光!
  教育部长王瑞杰几天前在国会辩论总统施政方针时,针对议员的问题作回应指出,教育部将推出的新的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将显示教育部对品德教育的重视、增加体育课的时间和在小学实施主动学习,以及让教师在学生社交和情感发展中扮演更积极的辅导角色。教长最近已宣布过“以价值观为导向”,重新调整教育方针,他在国会中的重申与强调,突显教育政策必须因应社会情况的改变,否则新加坡即使培养出更多很会应付考试的精英学生,但社会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富有人情味,有成就的人只为自己,甚至认为照顾社会上的不幸人士和弱势者纯粹是政府的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体育课时间的增加,也预示着一个故有观念的改变。学校一贯重视学术成绩,会考排名是各校努力的目标,除了少数把个别体育项目当作强项发展的学校之外,体育课常变成可以灵活利用的“多余”时间。其实体育课既可发掘学生的运动才能,也可协助发展健康的精神面貌。

  政府一贯提醒国人面对竞争,个人必须自我提升,“勇于竞争”已成为国人的价值观。社会上人人只追求个人成就,产生的后果是个人主义的泛滥,整体社会道德观念的滑波,我国对这个问题适时给予充分的关注,并落实于教育政策之中,可加强我们对重振优良价值观、端正社会风气的信心。

  学校争取好成绩、家长“望子成龙”无可厚非。在强调竞争的社会环境下,要向家长灌输“考试不是一切”就显得很不容易,王瑞杰说,“如今考试成绩对个人前途的影响不如以前那么大”,这一番话也许可以让一般家长感到欣慰。学生有更多的升学途径,将来也有不同的发展机会,学生的学习倾向和天分未必符合家长的期望,家长还是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

  正如王瑞杰所反映的,没有人反对考试制度,家长都期望孩子考到最好的成绩,但期望归期望,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在孩子的不同学习阶段都是很重要的。教育体系照顾不同资质、不同倾向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保持一份尊严、一份自信,这是不可忽略的原则。

  新加坡未来将发展成为一个怎样的社会,决定于我们的教育政策下生产出怎样的“产品”。学校的教学的持续改善和资源的投入,让新加坡学生的数学、科学在国际上的排名中经常名列前茅,我国的数学课本甚至被不少国家采用。现在更重视学生的品格教育,多少是要扭转过去只看成绩、注重考试的偏差 。

  今天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都呼唤一个更富有同情心、以助人为快乐之本的社会的形成。教长形容这可以“软化竞争本能”,也就是对竞争文化的一种平衡。

  王瑞杰在国会中的第二次演讲重点是教育改革,也可以说是社会改革。他引述孔子的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呼吁国人使志愿服务精神、慈善精神、企业负起社会责任等等,成为新加坡人的生活方式,成为新加坡人的DNA(基因)的一部分。其实,“施予的精神”,不只是儒家所提倡,也是西方的社会价值观。西方社会虽然崇尚个人主义,但也不乏成就大事业的人回报社会的典范。西方社会校友长期捐助母校、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等等的风气很盛,这些都是值得新加坡人“见贤思齐”的。

  我们要使这种仁慈、宽厚的心态,成为新加坡人的天性还有一段路要走,单靠学校教育还是不够的,家庭教育才是个人“修身”的开始。

  因此,家长不应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孩子的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也许眼前不容易感受到,但总有一天,家长会体会到孩子的人格不是赚钱能力所可以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