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肋骨下按压痛:建构主义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59:33

建构主义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建构主义理论成为教育领域各学科学习重要的理论基础,因为它超越了关于知识和学习的传统理论,适应了当前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时代要求。本文将从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如何有效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展开讨论。

关键词:建构主义 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建构主义始于皮亚杰、维果斯基和布鲁纳等心理学家。如今这一理论正在猛烈涤荡和塑造着今天的教育。信息技术也正以锐不可当之势迅速发展并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使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的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展开,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理解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认为儿童具有很大的学习潜能。传统教育理论中认为,儿童在学习时是一片空白的,只有一些片断性的经验,对知识的理解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授;而建构主义则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儿童对各类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当他们遇到新问题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来理解和解决问题情境。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认知经验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使学习者在具体问题前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形成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侧面,因此,教学不应忽视这些,从外部把新知识“灌入”学生头脑,而应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生长点”催生新知识的理解。建构主义理解中的学生差异性也是学生合作学习中进行分组的重要原则。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并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转化”。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倾听学生的想法及其由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和教学设计。

二.创设学生易于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启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在教学中要着重考虑学生兴趣的激发,使其形成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利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环境就是鼓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建构性学习环境的创设,要求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融入到真实的运用该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之中。在教师和同伴的指导、协作下自己解决问题,建构出自己的意义,生成有效学习的策略。因此,学习情境的创设施很重要的。在情境的创设中须考虑几点要素:

1、创设情境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教师通过一定的趣味性情境设置,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学生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而创设情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也不能只为兴趣而创设情境,情境一定要与教师的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创设情境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

信息技术课本身就是一本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并尽可能地让他们亲自体验相应的情境,使他们感觉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将掌握到一种什么样的技能,这种技能能帮助我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这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将要我学会什么转变成我要学会什么。

例如,在WORD的海报策划教学中,主要的内容是图片、剪贴画、艺术字和文本的设置及组合,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份自己设置好的有关六一儿童节的海报,直接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题,要求他们也设置一份个性化的海报,并且要评选出若干份优秀海报,从而使学生马上了解了本堂课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并且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自觉地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把学习当作一次创作和展现自我才能的过程,这样的创作,刺激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探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3、创设情境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

学生才是决定学习到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师在进行情境的设计时要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分析,尽可能地激发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情境创设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条件,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巩固新建的认知结构,促进认知结构条件化、结构化、整合化。这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需要,是基于学生主体思想所作出的必然选择。总之要学生做到建构性的学,累积式的学,目标指引式的学,反思性的学。

总之,教师通过教学的情境设置,优化课堂结构,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真正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成为信息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任务驱动”教学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人物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那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找出哪些是新知识,哪些是旧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再自主探索和互助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

四.设置学生易于建构的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习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要主动搜集并分析相关的信息和资料,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从而去进行意义建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点。“任务”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

3、“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所设“任务”的难易程度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例如,在讲授键盘的基本操作时,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样的任务,让学生在WORD上输入:

*_*   ^_^   @_@   (:   (&_&)     :)

 

*

* @ *

* @ a ! $ *

* @ # 2 + 3 = 5 *

* @ X I N X I J I S H U @ *

I \ I

J / J

P \ P

K / K

| | | | |

M M M M M M M

*_*   ^_^   @_@   (:   (&_&)     :)

 

*

* @ *

* @ a ! $ *

* @ # 2 + 3 = 5 *

* @ X I N X I J I S H U @ *

I \ I

J / J

P \ P

K / K

| | | | |

M M M M M M M

 

 


           

 

 

 

 

 

 

 

 

 

 

学生通过老师的帮和相互的讨论来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字母、数字键、空格的输入,会换行、大小写字母等的输入方法,同时学会使用Shift辅助来输入一些特殊字符,能够掌握起对键盘的一些基本操作。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资助摸索的过程中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兴趣当中学习,在任务之重提升自己,并带有完成任务时的成就感,满足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4、“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鉴于可以预见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知识会越来越陈旧和过时,……总之,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同时,很多学生喜欢独立地获取知识,“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如Word、WPS、PowerPoint、FrontPage等)制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多媒体作品。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7

2.      http://www.edu.cn/20010921/3002277.shtml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浏览时间:2007.10.30

3.  http://blog.pyzjzx.cn/more.asp?name=lizhang&id=1522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的几点体会  浏览时间:200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