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进水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9:12:1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2011-10-24 15:43:10 来源:黑龙江日报  [字号: ]

  学习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四个“越来越成为”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极端重要性、必要性和关键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提升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的大小强弱,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所谓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它内在包含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综合国力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文化因素,特别在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对此,胡锦涛总书记已作了科学的论述,早在2006年11月10日,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说:“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最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化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于这一点,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10月的十七大报告中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表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和使命,证明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理性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自觉。

  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等相互交融,文化已成为一种综合国力。据统计,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超过1.1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75%,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这与我国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地位极不适应,在我国物质商品大量出口时,我国生产的精神产品出口却少之又少,当我们输出电视机时,却没有输出内容和价值观。特别是我国出版业以1:10的巨大外贸逆差刺痛了希望民族振兴的中国人。我们的电视播放美、日的动画片,而美、日却不播一分钟我国的动画片等等。历史以雄辩的事实告诉人们:“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任何一个国家不是文化强国,难以成为世界强国,其综合国力也难是真金白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已是国人的强烈期盼和必然选择。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协调发展、相互配合的系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本质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问题,因此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动因和支撑,首先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社会发展方式,通过文化发展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塑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现实中,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物质上不断创造着世界第一,如汽车产销量、铁路客货运量运输密度、高铁营运里程和在建规模等。然而对人的发展、对文化发展的投资长期被忽视,导致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脱节。如,我国每年约2.4亿多农民工长年流动,未能享受城市化的成果,未能充分享受文化成果的实惠。这一脱节导致我国软实力相对落后,2009年我国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仅为50.9%,农村学前1年幼儿入园率不到30%。国际图联设定一个国家公共图书馆藏书应达到人均2册的标准,我国公共图书馆藏书人均仅有0.3册。教育改革滞后,导致巨额教育消费外流,2010年全国自费出国留学人数约28万,按年人均支出10万元计算,年流出消费资金280亿元。还有文化转型发展滞后,全社会日益蔓延的信仰危机、信用危机和信任危机阻碍了社会发展。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造成了精神空虚,道德滑坡,广东佛山两岁女童遭汽车碾压,十多名路人见死不救;河南瘦肉精事件,18道部门监管全线溃败,政府形象极大受损等。这一切都以显性和隐性的文化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威胁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因此,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以尖锐的形式把文化建设提到日程上,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国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确立基本道德规范,由此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升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实现由文化软实力带动硬实力发展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