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志第二季全集资源:新时期信息网络化背景下监狱机关应对和引导"涉警舆情"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25:27
【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在社会舆论引导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稳定和群众情绪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的监狱,其管理活动和执法行为,已经成为各类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甚至成为互联网负面炒作的焦点。本文就监狱机关涉警舆情的基本定义、基本特点和应对网络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涉警舆情的相关措施。以求抛砖引玉,促使监狱机关更加重视网络舆情,加强网络舆论的应对、管控和引导,不断提高监狱机关处置突发事件和应对"涉警舆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监狱机关的公正、文明、廉洁执法水平,切实服务保障法治化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 监狱机关 涉警舆情 引导原则 应对措施     新时期,随着网络化向经济社会领域的不断延伸,信息化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互联网作为兴盛的"第四媒体"在社会舆论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传播的快速性、影响的广泛性、交流的即时性、舆论的聚集性等对思想意识领域影响的深度、广度、密度、强度已远非传统媒体所能比拟,对网络信息的应对、处置和引导已成为当前党和政府亟需面对重大课题。
    监狱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承担着惩罚和改造罪犯的法定职责。在我国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特殊时期,社会舆论对涉法涉诉案件(事件)高度关注。监狱刑罚执行作为刑事司法的最终环节,其管理、执法、教育、改造活动乃至于监狱工作的现实效果和监狱民警个人的情况,已经成为网络媒体关注的重点,甚至成为某些网站负面炒作的焦点。长期以来,由于固有的封闭性,监狱与社会联系不甚紧密、信息交换相对闭塞、对外宣传工作不够,远不为社会公众所了解和熟知,造成监狱机关执法活动和监狱人民警察警务生活在公众中具有神秘感,而舆论为满足公众追踪猎奇的属性无疑使监狱工作成为进一步挖掘新闻素材的重点,于是一系列以"警察"和"罪犯"为关键词的网络新闻纷纷出笼,某些新闻不断挖掘甚至制造警察和罪犯之间的冲突性和案件的悬念性,以期成为吸引受众的"卖点",这种趋势不能不引起监狱机关的高度关注和警觉。当前,由于监狱机关应对网络舆论还存在着许多缺失和不足,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进而导致网络炒作的涉警舆情,处于媒体监督和社会舆论风口浪尖的监狱机关,能否准确、及时和有效的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舆情,如何正确处理与新闻媒体的关系,进一步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积极主动应对和引导舆论宣传的正确方向,事关监狱机关的社会形象,事关国家法治文明和法律权威。
一、网络信息时代"涉警舆情"给监狱机关带来重大挑战
    网络是一个真实的虚拟社会,既是现实社会的镜像,又反映了网民的心声、思想和意愿,还具有隐身性的特点。由于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使网络舆情进而成为真实反映广大群众思想动向的"显示器"和"数据库"。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问题日益复杂的阶段。据有关数据反映,1997年到2007年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1)。同时形成资本所有者与普通劳动者收入差距拉大、东部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北(京)广(州)上(海)核心城市群与偏远农村社会发展的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这种社会现实决定网络舆论重点必然聚焦在诸如城镇拆迁、土地征用、住房医疗、就学就业、管理执法等涉及民生的问题上,而这期间发生的一些以"涉法"、"涉警"、"涉罪犯"为内容的突发事(案)件又往往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快捷、覆盖面广,又具有匿名性、互动性、不讲话语规则的特点,致使一些有关监狱的"涉警舆情"更是在互联网上受到网民的持续"关注"和"热捧",有的负面消息、负面舆论往往在第一时间造成广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危及社会的安全稳定,对监狱机关引导和应对舆论的能力形成了新的挑战与考验。
    (一)涉警舆情的基本定义
    涉警舆情是网络舆情的一个分支,是指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警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社会公众对警务工作人员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社会公众关于警民关系、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2)。应当看出,涉警舆情的中心是警民事件,其主体是国家赋予执法权的警察和享有公民权利涉及某一事(案)件的当事人、犯罪嫌疑人以及罪犯,其焦点是警察如何依法行使执法权和公民如何依法保护自身权利,因此涉警舆情的实质是涉法舆情,关键在于是否依法。如果作为执法主体的警察在执法原则、执法对象、执法手段、执法流程、执法环节、执法效果等方面存在偏差和瑕疵,引发执法对象或者其他群体的异议,而又具备引发网络舆情关注的各项要素,就有可能转化为涉警舆情。
    (二)网络涉警舆情的发展趋势
    当前社会逐步进入一个高度信息化、民意广泛表达的时代。在这个思想多元的年代,普通民众利用法律武器和网络舆论手段进行自我保护的愿望空前强烈,而由此引发的涉警舆情不断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仅2009年前3个月,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事关公安、检察、监狱等执法机关的涉警舆情事件,互联网进行持续炒作的就有80余件,与2008年同比相比上升30%,且负面报道占全部报道的66%。同时,受到网民持续关注或引发万条以上评论的热点事件就有22条,平均5天不到就有一起涉警舆情事件。难怪有网民评论说,这两年的涉警舆情事件"天天有新闻、周周有事件、月月有风暴"(3)。诸如:2008年发生的江西鄱阳市民报警求助与警察发生冲突事件、贵州瓮安"6·28"打砸抢烧事件、黑龙江发生"六名警察打死一名大学生"事件;2009年发生的云南"躲猫猫事件"、湖北邓玉娇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等不胜枚举。同样,近年来在全国监狱系统先后发生了多起涉警舆情事(案)件,也呈现出多发的态势。例如:2008年5月某省监狱管理机关招考公务员发布的信息被网民热议和攻击;2008年底某省监狱系统因民警津补贴政策标准存在地区差异,引发部分民警不满而遭到网络舆论广泛关注事件(4)。又如:2010年新闻媒体报道了某省监狱1名罪犯申请为弟弟捐肾被拒绝的新闻,立即被国内多家知名网站转载,并对事件发展进行连续追踪报导(5)。近期发生的内蒙古呼和浩特第二监狱"10·17"四名重刑犯杀害民警集体脱逃案件,立即连续多日占据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头条位置,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公众对监狱安全的猜测铺天盖地,无一不对监狱予以严厉指责(6)。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损害了监狱机关的社会形象。监狱作为社会敏感点的一部分,高墙电网已经不能阻断公众视线关注与新闻媒体入侵。因此,监狱如何学习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塑造监狱机关法治、公正、廉洁、文明执法形象,营造利于监狱稳定和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二、当前网络涉警舆情的特点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利益调整尚未达到良好的平衡状态,社会矛盾的关联性、复杂性、敏感性明显增强,给监狱机关应对复杂局势带来了新考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明显增强,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力度空前加大,给监狱机关执法活动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公众固有的传统工作生活方式,已成为群众获取信息、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也成为反华势力对我进行渗透破坏、放大破坏能量的重要手段,给监狱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挑战。深入分析,涉警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一)网民数量众多,传播速度快
    网络炒作来势凶猛,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影响巨大。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居世界首位。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活色生香的民意表达的主渠道。在网络新闻中,如果当事方是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及其公职人员,极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热点,当出现"政法机关"、"警察"、"警车"、"官员"、"富豪"等一些显著性的"标志性的符号因素"时,就很容易引起舆论热炒。在互联网上的涉警信息一直是网络媒体追踪的热点和焦点,民警"执法规范"、"工作形象"往往是负面炒作的主要内容,涉警舆情事件一出来,网民、媒体大有一番追根究底、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
    (二)法制不健全,管理难度大
    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并不一定需要太熟悉,只要有共同话题,人们就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个"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联系,网络信息24小时滚动更新,具备可复制性、可传播性、可定制性、可记忆性和反复性,短时间内网络集中跟帖极易引发群体事件。现行的宪法、刑法、集会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等仅对具体的社会群体性事件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但对网络上的群体行为,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均未作明确规定,除危及国家安全、涉及国家机密或工作秘密,方可用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处理,因而规范管理难度很大。
    (三)隐蔽性极强,参与者复杂
    互联网是获取信息的平台、信息交流的平台、电子交易的平台、滋生违法犯罪的平台、敌我双方进行政治较量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中,网络舆论的威力巨大:"炒谁谁死,捧谁谁红。"由于网络具有特殊的"匿名性",网民可不以真实身份进入网络,广大的匿名网民根本不必担心为自己在网络的非理性行为承担责任,因而很多参与者是抱着一种娱乐心态、看客心理、从众意识,不乏有唯恐天下不乱者、借机发泄不满情绪者和非直接利益参与者混杂其中,甚至有敌对势力伺机插手对我进行诋毁、攻击、捣乱、破坏,他们往往肆意炒作司法个案,以我国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题,打着民主、正义、人权的幌子,对事实进行歪曲、扩大、渲染,将个别问题扩大化、将单一问题复杂化、把所有问题说成是"社会制度弊端"的结果,极力煽动社会的"仇官"、"仇富"、"仇警"情绪,企图摧毁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摧毁群众对政法机关的信任和信心,达到"点火"、"松土"、"掘根"的目的,对此要进一步清醒思想认识、坚定立场态度、冷静分析应对。
    (四)影响面积广,消除难度大
    由于网络作为虚拟空间,遍及与网络联接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参与者可能来自世界各地,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便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扩散开来,并且还可能与现实的社会群体性事件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将事态逐步放大,因而消除其影响的难度非常之大。石首群体性事件的起因正是有人在互联网上散布谣言;新疆乌鲁木齐打砸抢事件是通过境外指挥实现,尤其通过网络煽动,热比娅在网上发表过"要勇敢点,出点大事"之类的言论。可以看出,正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少数人的不满情绪和网民的特殊结构,抓住了社会的"易燃点"、网络的"兴奋点",极力煽动、妄加造谣、大肆点火,造成政府机关说什么有人都不相信、出台什么政策措施都有人谩骂,而且越骂越出格、越激烈,形成了政治性"网络聚集"甚至 "街头政治"的危险。
    三、引导和应对舆论媒体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2007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强调指出: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最新一期的《求是》杂志撰文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新闻发布制度,确保一旦发生重大涉警舆情,能够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发布权威信息、公布真相、引导舆论,把握主动权(7)。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在应对和处置涉警舆情过程中,监狱机关必须把握好正确引导舆论媒体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政治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网络化和对外开放深入化的时代背景下,监狱机关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政策性、敏感性越来越强,需要考虑的因素、受到的制约越来越多,监狱宣传和应对舆论工作日益成为特殊领域的特殊较量,日益成为监狱执法能力的重大考验和重要检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关系政法工作成败。"监狱机关和广大监狱民警必须坚持党对监狱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狱制度不动摇,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决抵制各种攻击诋毁我国监狱制度的言论,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是监狱机关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的前提与基础,也是监狱新闻宣传工作的生命线,更是正确引导新闻舆论的基本要求。监狱机关要进一步强化对民警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之成为监狱系统意识形态阵地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特别要针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采取有力的手段,不搞公开论战,着眼于正面教育、成果教育。"事实胜于雄辩",要站在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形成舆论的新高地和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筑牢广大监狱人民警察"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职业精神,使监狱人民警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二)准确把握舆论定位,建立科学的舆论关系准则
    作为"追赶型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都要通过进一步加快社会和经济转型,在发展中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和逐渐完善。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实现现代化,需要几代人做出牺牲和付出努力。而目前,现实问题无从回避,公众的各种催促很有必要,网络舆论的抨击批评也属正常。但从社会全局发展的意义上讲,舆论导向不应该也不能只停留在"揭短处、发牢骚、喊口号"的简单层面,而必须立足于对现实国情的充分认知和对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上。当前"网络舆情"最需要和最应该做的,是集中声音推动监狱机关尽快构建"公正、文明、廉洁、高效"的新型监狱管理体系。只有新型监狱管理体系框架基本成型了,社会主义监狱制度才能更加完善,监管执法和教育改造工作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乔新生教授在《信息时代新闻行走在监督与审判之间》一文中指出:"我们需要正当的新闻舆论监督,但是不需要脱离法律约束的'新闻审判'。我们需要正常的新闻舆论监督,但是不希望新闻媒体刻意营造虚假的舆论氛围,干扰司法机关正常审理案件"(8)。监狱在与新闻媒体打交道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与舆论的关系定位,既要借重媒体达到宣传效果,又要有自己独立的立场与姿态,通过积极有效地行为引导舆论为监狱工作服务。同时,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舆论关系准则。现代国际社会,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基于司法机关特殊性,往往由立法或者最高司法部门出台专门的文件来规范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与媒体的关系。如美国联邦司法部专门颁布的《处理媒体关系的指南》(MEDIA RELATIONS),一方面对新闻媒体进行限制,另一方面也规范了执法部门公开信息的义务与规则(9)。我国执法机关也应尽早制定和完善与媒体关系准则,指导执法部门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既能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司法监督和促进作用,又能避免不当新闻舆论冲击司法公正,妨碍执法行为。
    (三)完善媒体舆论工作机制,实现监狱与媒体的良性互动
    现代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则两利双方,否则将两败俱伤。网络舆论既是监狱工作的"监督者",又是监管瑕疵的"检验员",也是执法腐败的"扫雷兵"。因此,监狱机关应当建立健全与舆论相处的良好工作机制,善待、善用、善借媒体,通过温和且公正的态度、理性且务实的立场、谦虚且积极的精神适时接触媒体,及时与媒体准确有效沟通,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地接收各个层面意见,通过分析处理提出改进监狱工作的具体措施,进而促进监狱工作查缺补漏。同时,监狱机关要深刻体会网络媒体对新闻素材的渴求,把那些媒体感兴趣、监狱要宣传、群众想知道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媒体,通过传媒发表监狱机关的主流声音,在舆论阵地针对性地有所反映、有所提倡、有所反对、有所强化、有所淡化,主动有力地回应各种声音,科学有效地加强舆论引导。四、监狱机关对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涉警舆情的应对措施
当前社会环境下,涉及监狱工作的突发应急事件不可能完全避免。随着公众敏感性的增强,也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在监狱突发事件中涉警舆情也将随之产生,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时、全面、有效地掌握舆情动态,加强舆情的监督和引导,做好舆情应对工作,引导社会涉警舆情的走向,化解矛盾和危机,避免网络舆情次生灾害,最大程度降低涉警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建立专门的涉警舆情领导和监控机构,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实践证明,一起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置工作,包含现场处置和舆情引导两个重要方面。要在及时、准确地做好事件、案件现场处置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舆情工作,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公开说明事件真相,努力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1.建立专门的涉警舆情机构,掌握处置涉警舆情的主动权。监狱机关"一把手"的观念要进行更新,充分认识到加强涉警舆情的引导和应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程。监狱机关要密切关注尤其涉及监狱关注方面的舆情、动态,特别是一些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以及上访案件,完善信访接待制度,认真受理信访案件,对重大疑难案件逐案分析,找准症结,落实专人跟踪采访、回访,并做好法制宣传和劝访工作,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真正使涉法涉警问题在源头上得到解决。
    2. 健全新闻发言工作机制,抢占网络舆论的制高点。监狱要积极培养"新闻发言人",提高专业素质,应对公共危机,引导舆论向有利于监狱的方向发展。一是构建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对一些重大案件、涉警突发性事件,充分尊重群众知情权,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争取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真相,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以正视听,消除不实传闻。2009年4月,我省某监狱1名罪犯在监狱与其他罪犯踢足球时,因突发心脏疾病导致死亡。其亲属没有了解事实真相,在新浪网新浪杂谈中发出了"躲猫猫vs踢球球=真相?"的贴子,肆意歪曲事实。我省监狱机关在第一时间掌握了网络舆情,通过检察机关全程介入,向罪犯家属提供事实证据,并通过网络评论员迅速在网络上公布事实真相,依法依规合理进行处置,及时解决和防止了一起突发涉警舆情事件的发生,维护了监狱机关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新闻发言人关键时候不"失语"。第一时间利用新闻发言人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发出客观、真实的声音,正面回应社会媒体。如果监狱管理者不尊重客观事实,一味搪塞、回避、甚至"胡言乱语",势必加剧舆论的极度偏斜,进而出现"集体失语"的尴尬局面。要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要对偏激言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对蓄意炒作,要进行有力批驳。我省监狱系统于2009年底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省局成立新闻工作领导小组及新闻发言人办公室,由省局主要领导任新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选拔了4名综合业务素质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沟通协调的工作人员为新闻发言人,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委派他们到先进发达省份参加了系统学习培训,并开展实战模拟练习和演练,切实提高了我省监狱系统的涉警舆情的应对和处置工作水平。
    (二)建立完善涉警舆情信息收集、分析和研判工作机制,提高危机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强对监狱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分析研判与形势预测,是增强舆情引导准确性和有效性工作前提条件。一方面要加强事前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研判。通过社会各界对监狱机关的意见,梳理监狱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措施。要以司法部监狱劳教人民警察"岗位大练兵、执法大培训"活动为契机,通过召开警民恳谈会、问卷调查、警风警纪监督员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人员及各界人士对监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做到评议工作不护短,处理问题不回避。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对政协委员提案认真答复,切实解决广大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针对代表和记者们反映的问题,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警风警纪监督员和媒体记者,召开政风行风评议座谈会,诚恳接受他们的批评监督,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做到任务分解到位,职责明确到位,措施跟进到位,督导检查到位。另一方面,要加强事中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研判。从2010年开始,我省监狱机关成立舆情监控工作小组,指定专门的网络舆情监督员,对互联网上涉及监狱机关的网络舆情进行信息采集、信息分析和危机研判,将网络舆情信息处理从一种非流程化的过程,转变为一种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努力做到提前预知、及时预警、尽早防范、妥善应对,最大限度的为各级监狱机关领导决策提供辅助信息。以互联网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和论坛(BBS)三大渠道为信息源,以其它类型网站为辅对涉警舆情进行跟踪分析。利用搜索引擎以最快速度粗略统计网络关注的总量;研读门户网站的新闻排行和每日跟帖统计数量则能够有效把握涉警舆情演变情况;论坛舆情则是进行涉警舆情分析的主要来源,对互联网几个知名论坛的发帖和跟帖进行分析。此外,个别网站发起的舆情事件投票调查,也成为我们涉警舆情收集的有利工具。网络舆情分析的质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决策的制定是否科学,是处理和应对涉警舆情工作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在舆情分析研判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注重时效,捕捉具有苗头性的信息。如果错过了决策的最佳或者关键时机,再有意义的信息价值也无从体现。做到信息数据更新每两小时一次,遇有重大情况立即上报。二是把握总体态势,加强深度分析。通过把海量零散的信息贯穿起来,拼出网络舆情信息的架构图,由点及面,由形及势,找出问题的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逐日形成舆情报告。三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不但要统计量的增减,更要分析质的区别,充分考虑环境、背景、原因、人群等特征要素。四是根据涉警舆情分析,预测和判断事件的发展和走向,以期做到未雨绸缪,及早做好应对准备。(三)沟通协调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做好网络涉警舆情的管控工作
    各级监狱机关在处置和应对突发应急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涉警舆情时,既要处理好与各部门对突发应急事件的联动工作,采取及时有效措施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害,还要与网络、传统新闻媒体进行有效引导和沟通,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舆情应对措施和机制,强化正面引导,积极引导舆论为我所用。
    1.构建监狱与媒体的沟通联谊机制,争取新闻舆论支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与新闻媒体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将监狱机关开展的社会帮教、心理矫治、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爱心捐助、就业指导、教育挽救罪犯等工作进行大力宣传报道,让社会了解、理解、支持监狱工作。要充分利用突发事件中的有利因素,善于顺势而为,就是善于发掘、放大突发事件中的"闪光点","策划"媒体舆论的"兴奋点",如在有民警受伤或牺牲的突发事件中,要浓墨重彩的宣传报道民警与罪犯的殊死搏斗、英勇牺牲的事迹以及罪犯在平时的不良表现、民警苦口婆心的教育,借助民众和舆论的同情弱者的普遍心理,引导社会舆论关注罪犯的凶残性、民警的英雄本色、监管工作的危险性,巧妙地转移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最大程度地减少监狱机关的社会负面影响。
    2. 通过技术手段,加强涉警舆情控制。常用的涉警舆情控制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发布等。这些手段必须与公安网监等部门通力合作才能达到。这些做法对一些纯粹的谣言和炒作尤为有效。
    3. 关注涉警舆情的利害关系人和活跃分子,加强对"意见领袖"的引导。网络上的"意见领袖",指网络上具有影响力、活动力,和号召力的人。他们的一句话就可能顶的上普通网民的百千句话。积极培养和争夺"网上意见领袖"为我所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0)。
    (四)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尽量消除社会负面影响
    根据新闻传播学原理,如果没有权威声音在第一时间占领舆论阵地,小道消息就会大行其是。当出现关于监狱的负面涉警舆论时,保持沉默、消极敷衍绝非明智之举。因此在保持冷静态度同时要予以积极应对。及时汇报、统一口径、整合力量,做好信息传播策划。要充分尊重和认识新闻传播规律公认的三原则:即"以我为主的说、迅速的说、全面的说"。做到重大问题不得回避、媒体询问不得推诿,重要事件不得失语,热点问题不得搪塞。通过及时、准确、真实的信息迅速澄清谣言,掌握主动,占领舆论制高点。要培养一支专门在网络发贴对舆论进行干涉的网络评论员队伍,根据监狱应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要求,主动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对涉狱涉警的负面信息,多向导流,化害为利,形成监狱新闻发布与网评队伍的有机配合呼应。网络评论员必须是政治坚定、语言能力强、应变能力好、关心时政、善于利用各种媒体、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在职民警或工作人员,他们以网民的身份运用网络语言对网络话题进行发帖或跟帖,干涉网络舆论,让整体舆论朝着有利于监狱管理和执法工作的方向发展。
    (五)加强涉警舆情评估总结,不断提升监狱机关涉警舆情的应对能力
    涉警舆情处置和平息后,要认真进行评估和总结工作。评估内容应包括危机情况、应对措施、对事件结束后一短时间内网络舆情走向的研判。对前一阶段应对的总结、反思与建议等。通过对涉警舆情评估和总结,能够更有效的建立或完善网络涉警舆情工作的规划,对将来的工作进行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评估和总结机制,每经历一次危机,就是对监狱机关应对网络涉警舆情能力的一次大提升。
    (六)加强监狱执法规范化建设,着力提高民警严格、公正、文明、理性执法能力
    坚持严格、公正、文明、理性执法,是监狱工作的生命线。要从根本上防范网络舆情对监狱机关的影响,还在于监狱民警自身执法立得住、站得稳、过得硬。应当看到,很多网络舆论炒作究其本源是监狱民警在工作中的不慎重、说话的不严谨、管理活动的不认真和执法过程的不负责任引起的,面对当今完全开放、公开透明的执法环境,监狱民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在网络上被展示,民警工作中的不良习惯、疏忽大意、毛病瑕疵都可能被罪犯亲属或媒体紧抓不放,过去习以为常的做法今天会因为一个具体的问题而受到广泛质疑、引起争论,会被人用"放大镜"、"显微镜"、"透视镜"去仔细观察。"身正不怕影子斜",应对网络的治本之策还在于监狱机关自身要严格管理、规范执法、科学教育,只有把监狱各项基础工作做好,实现严格、公正、文明、理性执法,监狱机关才能在打好舆论仗、打好主动仗上立于不败之地。要实现严格、公正、文明、理性执法,必须首先做到规范执法,把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民警执法能力作为事关监狱工作全局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1. 转变执法理念,注重执法效果。衡量监狱机关的执法能力、执法水平,最终要看能否有效地教育改造罪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无论是狱政管理还是劳动改造,无论是教育改造还是心理矫治,都要以这一标准来检验、来衡量。在当前复杂的执法环境下,监狱执法活动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考虑网上网下两个因素,既要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又要坚持理性、平和、规范执法,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在全面开放、高度透明的执法环境下,必须更加注重树立理性、公正、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把这一理念根植于每一名民警头脑中,落实到每一名民警实际行动中,贯穿到每一项执法活动和每一个执法环节中。
    2. 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要按照规范、公正、文明、理性执法的要求,改进执法方式,切实从言行举止、方式方法上规范和改进民警的执法行为,使民警尽可能地在执法活动中做到明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真正融法、理、情于一体,使罪犯通过民警执法活动,既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尊严,又感受到监狱机关的关爱、温暖,实现执法形式与执法目的有机统一。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宽严有据、宽严适度,所谓"严不过囚、宽不过人"就是这个道理。无论遇到的情况多么复杂,都要做到不任我冲动、不感情用事、不滥施惩罚,都要禁止说过头的话、做过激的事、侵犯罪犯的合法权利,防止因执法行为不规范损害监狱机关的执法形象和执法公信力。 3. 健全执法制度,规范执法流程。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关键在于健全完善各项执法制度,对执法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约束。要以监狱执法规范化建设为契机,从基层民警日常执法活动最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入手,健全执法制度,细化执法标准,严密执法程序,规范执法环节,确保民警在各项执法活动中、各个执法环节上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近年来,《青海省监管改造工作流程图》和《青海省监管改造岗位职责流程图暨民警一日工作流程图》的建立,在规范民警执法标准、环节上确立了制度基础。同时要强化执法监督,大力推进狱务公开,最大限度地将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公之于众,确保执法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规范运行。我省建立的政治、监察、管教部门监管改造联动监督检查机制,最大范围整合了组织人事、监察审计和监管业务部门的管理权限,形成了管理、监督、检查、处罚、追踪为一体的执法监督机制,确保了民警严格、规范、文明、廉洁执法。


    注 释
    (1)参见周蓬安著:《工资占GDP比例下降,是贫富悬殊的根源》一文,载于价值中国网,网址http://www.chinavalue.net
    (2)涉警舆情定义,载于天涯社区网,http://www.greatell.com/
    (3)参见《近两年的涉警舆情事件引发的思考》,载于百度网书生惆怅英雄梦空间,网址http://hi.baidu.com/lb103116/blog/item
    (4)吴正国著:《新形势下监狱机关如何有效防控"网络群体性事件"》,载于《四川监狱》2010年第3期,第27页。
    (5)胡晓娟著:《监狱形象塑造与媒体良性互动关系研究》,载于《湖北监狱》2010年第4期,第29页。
    (6)乔成杰著:《监狱突发事件时"集体失语"的反思》,载于《江苏警视》2010年第3期,第45页。
    (7)孟建柱著:《完善新闻发布制度, 第一时间发布重大涉警舆情》,载于新华网,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
    (8)乔新生著:《信息时代新闻行走在监督与审判之间》,法制日报网络版,网址:http://news.sohu.com/
    (9)高一飞著:《警方如何对待媒体》,载于中国改革网,网址:http://www.chinareform.net
    (10)吴峰著:《论突发公共事件与公众知情权的保障》,载于《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安玉海 青海省监狱局办公室副主任、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刘 岩 青海省监狱局办公室主任科员、新闻办公室工作人员
    游 波 青海省西宁监狱副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