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园的午餐1 5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48:00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云溪学校 肖 丽#TRS_AUTOADD_1295398161383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95398161383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95398161383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95398161383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95398161383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了让学生习得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教师不但要认真备课,而且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开发智能和体验欢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

 

关键词:工具性 人文性 钻研 备课 艺术主体

 

语文是什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统一。”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其实语文是一个民族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产物,又是这个民族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母语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学者,教好语文是我们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中实施语文教学呢?《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现身为课改教师,深知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我的课堂教学精彩起来,必须让学生在我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那么,现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谈谈自己的一些体验。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现在也产生了这么一个误解:似乎只有实现了人文性,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工具性则与儿童的发展无关。这表现在比较关注语文的人文情怀,却淡化了“学语习文”,甚至讳谈语文的知识技能,怕被人扣上“工具论”的帽子。而这样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败俱伤。其实,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没有工具性,便没有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

 

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地字、词、句、段、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恰当的做法是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进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使学生既掌握了语文这一交际工具,又吸收了精神方面的营养,打下人生的底色。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守土有责。要警惕内容庞杂、形式翻新、喧兵夺主、淡化本体,使语文教学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本质,进行教学设计,开展好课堂教学。如我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组织学生按照以下的步骤学习:(1)在读中了解课文的整体内容;(2)在此基础上提问:其实这篇课文只写了两个字,谁知道是哪两个字?(板书“死”“活”)(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中有关“死”的段落和句子(小姑娘和阮恒都面对着死,但主动选择权在阮恒,而小姑娘是被动的);(4)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阮恒输血过程的有关课文,并提问:“阮恒在输血中,他内心也始终存在着两个字,哪两个字?(板书“勇”“怯”)(5)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阮恒既怕又不怕的情感;(6)引导学生认识阮恒虽然害怕而又勇敢献血的情感动力──回扣文题“她是我的朋友”。这样讲下来,教师始终紧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实现对文章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很好地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备课与教材意图的统一

 

所谓备好课,首先必须熟悉教材,理清教材的脉络,把握教材的中心,不仅要了解本节课的总体任务,还要认准知识点,即应让学生了解哪些,掌握哪些,哪些只要懂得就行,哪些必须学会操作,应用;搞清一般知识、重点难点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次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结构。即使相同的教材,同一教师执教,如果班级学生不同教学的侧重点和过程的安排也应不尽相同。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语文课上得十分精彩,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下课后大家请教他有什么良方,那位老师说我是用我的这一生来备这一节课的,这句话正道出教师备课的境界。

 

其实在教学中,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环节,甚至是寥寥数语的一个过渡,有时却牵一发而动全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况且学生生命的每一天都需要新的“营养”,为师的你必须悉心“浇灌”,来不

 

得半点马虎。比如我上《秋天的怀念》一课,仅一个导入环节就十易其稿。每一次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思路,每一次课后反思,总结修改都有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收获,一次一次记录下这些,留待以后作进一步思考。这种反复的教学历练最终化作对人生的磨砺。

 

除了这看得见的备课以外,还应当有更多隐形的备课。比如,读书、写作,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除了读有字的书以外,还要读无字的书,关心时政、深入生心、广交朋友。还有就是写作,对日常教学的得失、公开课前后的备课体会、读书心得、人生感悟,把那些只道是寻常的思想与细节,在头脑中一次次的重现,能够保持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清醒,自觉的辨析批评的声音,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

 

三、教学艺术与教学手段的统一

 

课堂教学艺术是优秀教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它是教师遵循课堂教学特有规律,科学地运用各类教学手段、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综合创造性活动。

 

(一)创设学习氛围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云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1.开放师生关系

 

让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新课程让教师卸下了“至高无上”的“权威者”的身份,强调尊重、赞赏学生,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找回自信。在一次课堂上,我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时,点了班上一位沉默寡言的小女孩。开始小女孩站起来半天都没读出一个字,我一次又一次的耐心引导──“你肯定行,老师跟你一起读,好吗?”“你先试试,轻轻地读给老师听。”“真不错,声音稍微响亮一点,同学们就都听见了。”“老师就知道你肯定行,这不,读得多流利、多响亮啊!”小女孩终于战胜了害怕的心理,流利地朗读了课文。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小女孩满怀喜悦地坐下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真心呵护,用“心”施教。

 

2.张扬学生个性

 

把学生从“学生听教师讲”的枯燥课堂中解放了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大胆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等待被灌输的“瓶子”,不再是书本的奴隶,不再是老师的“应声虫”,而是“一团待燃的火”,是真正的主人。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学习伙伴,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课文。有时甚至可以接

 

过教师手中的教鞭,将自已的所见所闻、所学所知与同学分享。课堂不再只是教材的天下,不再只是教师满堂灌的天地。

 

如在教学《鲸》一课,在学习鲸的生活习性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介绍鲸的生活习性中,你对哪一方面最感兴趣。接着让学生自由选择跟自己有共同兴趣的学习伙伴一起学习,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内容。在汇报展示学习内容时,有的学习小组展现了高超的表演天分,为同学们表演了精彩的鲸的吃食;有的学习小组发挥自己的绘画才能,用笔画出了鲸的呼吸图。有的则利用自己天生的好嗓子,为大家美美地读了一段……学生的学习方式太丰富,太精彩了!确实,给孩子一份想象的空间,他们将插上无尽的暇思的翅膀!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他们会给我们一个若大的惊喜!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在课堂中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个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张扬。

 

(三)巧妙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课堂偶发事件是指与课堂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无关而出乎意料之外发生的,直接影响和干扰课堂教学过程的无关刺激或事件。课堂偶发事件的发生有多种原因。如:周围环境干扰而引发、教师教学的失误或失败引发、因学生异常言行而引发。当然,无论何种原因,课堂偶发事件,都会导致课堂教学系统的变化。如果不能灵活处理,对教学作适时适当的调整,则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的错误行为,如果采取批评、训斥等方式往往会对错误行为本身起强化作用。因此,处理违纪行为的一种好方法就是对违纪学生不予过分指责,而是正确友好的引导,提醒学生当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去追究学生违反纪律的原因。我听过一个有经验教师的《雷雨》一课的教学。讲课中,突然窗外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好像一场暴雨就要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去。对着窗外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看到这里,这位教师很平静,既没有立刻制止,也没有大声地批评。而是幽默地说道:“瞧!老天爷也来听课了,也许它知道我们正在谈论它们呢!看来,大自然的确有灵性啊。同学们,让我们仔细观察窗外的雨,再回顾一下文中的作者又是怎么写的吧!”孩子们的注意力立刻回到了课堂,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后来,雨慢慢地停了,而课堂仍然在继续。在课后的练笔中,这位教师特别布置了以“雷雨”为题目的课后小练笔。,孩子们的作文特别成功,内容丰富而具体,实际而新颖。

 

(四)正确认识读与说的关系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技巧,也不是教师讲述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感受体验,领悟语言规律和人文精神,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自得。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但是,现在我们却发现一些教师已经静不下心来教语文了,他们似乎简单地认为有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就是在实施新课程了。这主要表现在不恰当地使用一些教学手段或教学方式上,如滥用表演法、“放羊式”的讨论、学科间无目的的整合、多媒体的过度使用等。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读完一段课文后,往往要问:“你读懂了什么呢?”或者提一个内容上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干脆说:“你想说些什么呢?”接着便是较长时间关于说感悟的对话。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说的时间远远超过读的时间。说得过多,自然挤压、侵占了读书与思考的时间,说出来的也难免浮泛。在此我不免要反问:语文教学究竟是“以读为本”,还是“以说为本”?

 

以上这些新课程教学中的不和谐音符,使语文教学在繁花似锦的假象背后,缺乏了实质性的东西,迷失了自我。因此真正树立“以读为本”的理念,处理好“读”与“说”的关系,让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沉潜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情感,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钱正权老师上的《少年闰土》这一课就巧妙地处理了“读”与“说”的关系。课文是这样开头的: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刺过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课文接着用大部分篇幅介绍了闰土,写了他的四个小故事──雪地捕鸟、瓜地刺猹、海边捡贝壳、捉跳鱼儿。课文在记叙少年闰土的海边生活后,有一段是写“我”对闰土生活的感叹的: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

 

在教学开头这一段时,由于教师深刻地认识到作者描绘的少年闰土看瓜刺猹的形象,意境美,人物美。而审美想象是丰富的、无限的、个性化的,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一旦说出来意思就变得单调和枯燥

 

乏味了。因此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在说出意思,而是在审美,让学生能在脑海中浮现形象。教学时教师没有让学生说你学懂了什么?而是反复地让学生一面读一面在脑中想象画面,融入文本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赐予的美景。

 

读描写闰土丰富多彩海边生活的故事时,教师也没有让学生每读一个故事就说一说感受,重点依然放在朗读指导、情感体验上。在朗读时要求学生边读边联系自己生活经验,体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并提示学生留意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生活趣事,饶有情趣地用简洁的笔墨写下来的。而情感体验的交流只需师生简短的对话。倘若每读一个故事就要说一说,说的意思多半是零碎的重复的,费时低效。

 

整堂课“说出来”的重点则放在写“我”的感叹上。教学时教师围绕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后交流两个问题:一是闰土的心里有哪些“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稀奇事,你对这些稀奇事有哪些认识?二是为什么作者说“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从而反映出学生思维和认识的深刻性,这是很值得花时间说出来交流的。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语文姓“语”,阅读姓“读”。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读”是“说”的基础,“说”是“读”的升华,“说出来”与“不说出来”各有价值所在,这要视教学的目的和需要。语文教师要牢记“以读为本”,让朗朗的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使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1)扎实(有意义);(2)充实(有效率);(3)丰实(有生成性);(4)平实(有常态性);(5)真实(有待完善的课)。希望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牢记这几点要求,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每一天的教学工作,刻苦地钻研,不懈地追求,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我们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心胸变得博大起来,不再感到迷茫,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