かな 38歳:中医西医两个不同的科学的认知体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00:18:36

中医西医两个不同的科学的认知体系

    时下,中医要不要被取消的争论正烈,本来这样的争论我只能是作为旁观者看看而已,不加参与的,但是,看到一种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肆无忌惮的侵袭,并且中医的维护者也不敢正大光明的说:中医是科学的;我觉得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应该为一种文明的保留尽一份责任,于是我选择晚上的时间来写这篇文章,为中医正名。此行为纯属个人爱好,以免被误认为不务正业。

    此文分四个部分来说明,第一是属性与认知,第二个是认知体系的三个规范,第三个是科学的精神,第四个是中西医的科学性比较。

(因为所写时间有间断,各部分之间有重复的部分,另外文辞嫌晦涩,抱歉了。)

 

第一部分:属性与认知

 

    总感觉属性这个概念比较重要,我们还是单独把它拿出来在探讨一下吧。

属性的定义:

   假如一物A与另一物B通过相互作用方式F发生了相互作用,那么这时物A相对与B所表现出来的作用结果称为物A 在作用方式F下相对与B的属性。

   记做:SxA>B=F(A,B)

    比如:一张纸在日光下,被观察者的眼睛看到后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是颜色,那么这个颜色就是上面所说的是纸通过日光以及人眼睛的感光这个方式,被观察者观察到的属性。

属性的值与三个方面有关系:

    一是:与物A有关系,是物A的函数。这个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与物质的本质有关系。比如说纸的颜色属性就与纸的本质有关系。这点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之所以说的这么绕嘴,的确是因为形式化的方式能够比较准确方便的进行推理)

    二是:与作用方式有关系。比如说如果不是在日光下观察纸,而是在紫外线灯下观察纸,那么纸的颜色会是不一样的。

    三是:与相对的观察者B有关系。比如还是观察纸那个例子,即便是在日光下观察,色盲者与正常人看到的纸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蜜蜂看到的颜色也和人的不一样。因为人只能看到7种颜色而蜜蜂看到的更多。

    那么既然属性的值与这么三个方面有关,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属性那?

    首先说说我理解的科学的看法,科学要的是客观世界的客观不变性,为此科学:

    一要剔除的就是主观因素给观察带来的影响,也就是剔除属性定义中B的影响。那么,它是怎么剔除这个影响的那,呵呵,这个剔除的方法有点像鸵鸟逃跑把头扎到沙子里面的感觉。那就是规范这个观察者,(我在“认知体系的3个规范”一文中和“科学改变世界信仰净化心灵”一文中有相似论述)首先规定用一个客观的物去衡量世界的属性,比如,用尺子去度量,并且这个尺子还要是统一标准的,所以科学界总是有越来越复杂的标准体系。这个就叫做观察主体的规范。其实用尺子量出来的属性就不带有尺子的影响了吗?即便是用统一标准的尺子?那肯定是带有了,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消除尺子的影响那?我的答案是没有必要消除也不可能消除,除非我们不去观察世界,我们只要那个相对不变的观察属性就行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构建一个模型,让这个模型包含我们用各种方式观察到的物A的属性,然后用这个模型代替A,进行逻辑推理等等,这个原理就是认识模型的原理,就是说我们在科学的意义上,我们根本无法通过观察的手段直接探求到物的本质,我们只能通过属性来分析本质,因为认识手段的不断变化与深入,我们所发现的世界的属性也越来越多,我们的认识模型也越来越复杂,这个就是认识无限发展看法的来源。

    二要剔除的就是观察方法给观察带来的影响,就是规范观察方法,这个就是认知体系的方法规范。科学的方法是严谨的设计一套与客观世界发生相互作用的方法体系,这个体系中包括试验体系和实际应用的体系。同样方法也影响着我们观察到客观世界的属性,即便是统一而严密了的观察世界的方法与改造世界的方法。

    三是构建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来将观察到的自然界的属性统一起来,并依靠这个逻辑体系更深一步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这个就是认知体系的逻辑规范。那么在规范的主体下,在规范的方法下,在规范的逻辑体系下,客观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和依据体系内的推理所得到的属性必然是相对不变的。

    这三个方面的规范,无论从认识论的角度还是从实践论的角度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我们规范了这3个方面,又因为它们影响着客观世界的属性,所以,我们在创造着世界。

    最为重要的是:科学追求和造就了属性的客观不变性之后,属性几乎就成了客观世界的代名词。

    那么其他的认知体系那?是不是也要属性的客观不变性那?它们承认不承认贯彻的主体与方法对属性的影响那?

    从一般感觉上来讲,人们不认为我们观察到的世界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不同而不同的,比如,虽然有色盲的存在,我们还是认为我们看到的纸的白色或者红色是纸的真色,我们甚至不认为有颜色属性,干脆就把白色或者红色当成纸的本质的一部分了。所以,我们通俗的认识观坚信: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呵呵,这个的比科学的还武断。

    可是实事上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像现代科学那样规范一个主体体系,那么我们怎么追求属性的客观不变性那?那么这个方法就是在方法规范和逻辑规范上下文章,比如参佐的办法,就是说看看我的感觉在实际应用中有那些不对,看看把感觉通过认识模型还原到客观世界时用哪些出入,这样反过来改正自己,或者与其他人参佐,这在现代科学中也常常用到,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这个道理,我在认知体系的3个规范中认为无论是那个认知体系,都有这个体系解释不了的无限现象,可是不管是哪个认知体系最后都要还原到客观世界上,还原到应用上,这个层次是共同的,那么我们在这个层次上互相参考互相改正自己吧。

    以上所说的都是追求的属性的客观不变性,有不追求的吗?有依据属性的主体影响与方法影响而进行的实践吗?有啊,比如电影、录音机等视听设备,其本质意义就是造一个假的属性,骗人有真的感情而已。比如造一个远景在人的头脑中,那么通过追求和实践,也许这个远景就会变成真的。

   我们朝更深层次思考一下,如果这个属性是随观察主体和方法不同而不同的,那么这个属性是客观的吗?是真实的存在吗?我的回答是,属性即便是变化的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因为它发生在一个真实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它留下了真实的结果。虽然这个结果随主体和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那么,再深层次思考一下,前面我们说无法直接通过观察的方式观察的客观世界的本质,那么有没有一种超越的办法直接感知到自在的物,或者说,有没有一种超越观察的认知而直接认知到世界的本质的那?或者我们能不能在观察基础之上来一次超越,而最终克服了主体和方式方法对属性的影响,而直接感知到本体那?

    我的回答是:如果认知的主体还存在,那么,不能。如果浑然忘我,而不执着于我们观察到的属性,那么,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的本体只能是无属性的,无属性的本体是什么?我们自然也就不能表达它,因为一经表达,它就是有属性的了,呵呵,不能表达的东西是什么那?(呵呵,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我不知道,这个是佛的说法。)我相信这个本质的世界一定存在,不然,我们和谁打交道啊,不然我们观察的世界的属性从那里来那,如果,你非要坚持问我它是什么,那你就是坚持要有一个观察者,要有一个主体存在,就是非要说有一个相互作用存在,有一个关联存在,则相互关联就是客观世界之所以能够被表达被认知的原因之一,那么,客观世界还要有一个自在的存在,这个自在的存在也是客观世界之所以被认知的原因之一。可是这个自在的世界如果不能被感觉到,它就不会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因为,如果你说它是一个个相互区别的个体组成的,那么你已经感觉到到它了,如果感觉不到,而是超越感觉的认知,那么前面说了,它就是一个无属性的存在,是无区别的存在。所以,我有如下科学与心灵两个层面的关于世界本质的看法。

    科学的是:万物相区别而存在,万物相关联而存在。

    这个存在是我们感觉到的世界,是由感觉而来的,是可以用科学认知体系解说的世界。

    心灵的是:本体就一个,因缘生差别。

    这个差别的世界就是指的能够被观察和感觉的世界,是属性的世界。这个本体就是自在的世界。这个缘就是一个冲动,一个信念的冲动。

 

第二部分:认知体系的3个规范

 

关于认识的基本假设: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人类站在A的角度对世界的认识构成一个认识体系,站在B的角度对世界的认识也构成一个认识体系,如此众多认识体系构成认识总集合。那么这个认识总集合是无限发展的。

一个认识体系由一下3个方面的内容支撑

    一 、主体规范。就是界定一下什么是考察世界属性的主体。这个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现代科学实际上第三方观察的规范,就是用物去检测世界的属性,然后人作为第三方来进行观察。

    二、 方法规范。用什么方法来检测世界的属性。现代科学的方法是试验的方法。我们平时的方法是实践的方法。方法不是一种,即便是现代科学都暗含着其他方法。

    三、 逻辑规范。象什么牛顿定律之类的。

两个推论:

    一. 任意一个感觉,或者说我们感觉到的现象,都有一个认识体系可以解释它。

  证明:假如没有这样一个认识体系,那么按照认识无限发展的假设我们可以发展一个这样的认识体系。

   二. 任意给一个认识体系,都能找到有一个感觉,或者说是现象,是这个体系所不能解释的。

   证明:如果一个认识体系能解释一切,那么该认识体系就是终极的认识体系。这和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基本假设相矛盾。

    推论2的推论:任意给一个认识体系,都有无数多个现象是它所不能解释的。

 

第三部分:科学的精神

 

    一是追求所观察的世界属性的客观不变性。属性除了与自然世界本身有关外,还与观察的主体与观察的方式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观察者和方法就有什么样的带有主观特色的世界的属性。这样也许是有好处的,但是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不便于交流和构建严密的认知体系。因此,如何排除观察者与方法对世界属性的影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的所在。呵呵,这里还有一个假真的科学精神,注意我叫它假真,那就是如果不能排除观察主体与方法对世界属性的影响,那么我们就规范一个观察主体体系与方法体系,那么用这个统一的观察主体体系与方法体系观察世界,所得到的属性虽然也带有主体与方法的影响,但是它不会改变了,因为主体和方法没有改变。这样座也是一种务实的假真的科学精神。现代科学就是这种做法的代表。

    二是追求可实践性。我们所观察的自然世界的属性能够在特定主体与方法下,被无差别的无数次的重现出来。这样追求的好处是可以用推理指导实践。因为如果这样那么知道了主体与方法以及观察的结果后,就等于知道了它的下次的观察结果,这样就逻辑推理奠定了基础,一个严密的认知体系才会建立起来。反过来,下一次的实践也可以检验上次观察所得认知是否正确。

    三是追求逻辑体系的相对完备。一个逻辑体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属性模型部分。属性模型是指我们构建的一个关于真实世界的思维模型,这个模型包含了我们对这个世界观察到并且感兴趣的属性。这个属性模型是推理规则所操作的对象。

    第二个部分是推理规则。所谓推理规则就是推理所遵循的方法什么的了。

    所谓相对的完备是指逻辑体系所推导出来的结果,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被下一次的实践验证是正确的、或者基本正确。

    四是追求不同的互补。任何一个认知体系都有不解释的以及不能解释的现象,并且这个现象是无限多的。这是由认知体系的主体规范所决定的。那么如何消除观察主体对世界属性的影响那?追求不同认知体系的互补、相互佐证、相互指偏,就是一种方法,这既是一种科学的精神也是一种胸怀。

 

第四部分:中西医的科学性比较

 

    一、 主体的规范

    中医的观察主体是经过严格训练了的医生。

    医生作为观察主体的缺点是为了保证每个医生对同一个病人所诊断的结果的一致性,以及不同次诊断间的一致性,需要对每个医生进行长期的训练,而成长为一名这样的合格医生很难。对一个医生来说,追求诊断的客观不变性也许是他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标。

    医生作为观察主体的优点是,诊断的信息良大而全面,想一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可以同时进行,这几乎就是对病情的一个全息诊断,同时便于不同信息之间的互补以消除主观影响。

    西医的观察主体是规范了的仪器。

    仪器作为观察主体的优点是,它很容易做到微小差别的复制,几乎每个仪器都能近似的做到性能一致,这样就保证了其对病情观察的一致性,正是因为这个巨大的优点,西医才被认为比中医更科学的。但是即便是这样,对病情的观察依然与仪器有关,并没有从理论和方法上消除仪器这个观察主体对病情这个观察结果的影响。这只是一个务实的假真的科学做法。但是切不可以为仪器观察的结果就是不受主体的影响,如果那样就不是科学的精神了。

    仪器作为观察主体的缺点是信息量单一,不便于修正主体对观察结果的影响。

    二、可实践性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追求可实践性,虽然实践的方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

    三、相对完备的逻辑体系

    先来说说中医逻辑体系的两个要素:一个是属性模型体系,中医的属性模型是一个形的属性与功能属性相结合的属性模型,比如中医的脏象模型,它不单是解剖学的模型而且还是一个机理的模型,它不单是一个器官的机理而且是一个系统的机理模型。先别说攻击中医的说中医不懂解剖学,就是现代解剖学发现不了的经脉气穴,中医都能通过实践发现它,呵呵,可不要说仪器发现不了的就不存在奥,现有的仪器发现不了的东西太多了。

    二是推理规则,中医的推理规则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是阴阳平衡论,是五行生克的理论等等。就说这个五行生克吧,它是一个纯粹的逻辑工具,它即不同于数学的逻辑,也不同于一般的推理逻辑,它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创造。此逻辑的操作对象就是与之配套的脏象模型。脏象模型与五行生克的推理规则结合起来就是一个近乎完美的逻辑体系。

    以上两个方面构成中医的逻辑体系,它是相对完备的,这点已经被上千年的实践所证明。

    西医也有一个相对完备的逻辑体系。说明略

    结论:中医西医两种不同的并且具有科学精神的认知体系而已。本应相互佐证、相互指偏,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啊,怎么能站在西端看东端,那么偏执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