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于萧九的小说:寿山石形成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23:31

在地质的中生代(距今约2.3亿年至6700万年),浙、闽、粤的东部处于板块边缘地带,受到来自南东方向另一板块挤压、碰撞、俯冲、下插的岩石板块被地壳深部炽热岩浆所熔融,沿上复板块内北东向断裂上涌、侵入或喷发,形成闽东沿海北东向的火山—侵入岩浆岩带。在大规模火山喷发间歇期,形成寿山—峨嵋火山喷发盆地。

盆地基底地层为流纹质凝灰熔岩。盆地内火山喷发岩系,分为两个岩段:下段以沉积的火山碎屑岩为主,包括晶屑凝灰岩、粉砂岩、角砾熔结凝灰岩等;上段由凝灰熔岩、熔结凝灰岩等组成。

盆地中另一类构造是环形构造。环状断裂控制一系列的寿山石、叶蜡石矿脉分布,如黄巢山火山口周边环状断裂控制瓦坪、柳坪、旗降、松柏岭等矿点;加良山火山口控制峨嵋叶蜡石矿及寿山石脉分布。

寿山石脉产生于中生代火山岩岩层中,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地质作用。不同品种的寿山石,经历的地质作用是不同的。各种原生矿是内生矿作用形成的。田坑石、坡坑石(独石)则是外生地质作用的结果。

(一)内生成矿作用

火山活动时,处于高温状态(1000℃以上)的地下岩浆和沸腾着的流动体沿一定通道,由地壳裂缝溢出,形成岩浆河,冷凝后形成熔岩流,或是喷射气体或是灰尘,在地下深处混在一起,呈熔浆状态,成为混合热液。热液沿着火山口附近环形断裂或其他线形断裂上升,遇到多孔隙的易于交代的岩层,如本区小溪组的凝灰岩、凝灰角砾岩等,即与之发生化学作用。形成叶腊石、高岭石和地开石。

叶蜡石和地开石矿又分为三种:

热液交代型 主要分布在虎口、大山、柳坪、加良山,部分分布在旗降山及善伯山、月尾山等地。矿体多呈层状。次为不规则脉状、团块状、透镜状。矿石以叶蜡石为主,次为硬水铝石、石英、绢云母、高岭石、地开石等。

热液充填型 主要分布在高山、都成坑段。其余地段只零星见到。寿山石呈脉状。脉的宽度大小随裂隙变化而异,一般与围岩界线清楚。质地细腻,色泽艳丽,透明度较好,多为高、中档寿山石雕原料。

交代充填混合型 主要分布在善伯洞、旗降山、松柏岭等处。其他地段亦有所见。矿体以脉状、透镜状产出;矿石多以地开石或高岭石为主,部分以叶蜡石为主。

(二)外生成矿作用

随着地壳作用,地下的矿脉暴露于地表,经强烈物理风化,岩石崩解成岩块、岩屑,在重力影响下沿山坡滚动,并在低凹处堆积。坡积层中的寿山石块,称之为“独石”、“坡石”。在工艺分类中“掘性高山”石、“鹿目格”石等属之。这种坡石经历水化学作用、氧化作用及原生矿风化侵蚀后,再经一定距离的搬运,形成滚石。滚石表面常见后期形成的皮壳,常呈淡黄色,肌理隐约也可现萝卜纹。但毕竟坡凹中水分较少,物理、化学风化作用也不如田黄进行得彻底。因而质地逊于田黄,但一般高于原生矿石。

寿山石的形成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举世无双的寿山石。

寿山石加工史

寿山石的加工古已有之,下列为为简要的寿山石加工史:
新石器时期:福州先民开始利用寿山石制工具和饰品。
南朝:福州人开始以寿山石雕为殉葬品。
唐朝:唐光启年间(885~887年)寿山村建成广应院。寺僧采集寿山石雕制香炉、花瓶等供佛用品。
宋朝:高山“和尚洞”为寿山石第一洞。挖洞采石,官取造器。
元朝:王冕以“花乳石”刻印,寿山石为印石首选。文人以寿山石篆刻成印。
明朝:
   洪武年间(1368~1398年)
   朝廷在寿山设厂采石。“皇帝之宝”、“大明皇帝之宝”、“玄谷帝君金丹之玺”、“成化皇帝之宝”皆以寿山石刻玺。
   明代思想家李贽篆章2枚,皆为寿山柳坪石。
   寿山石雕从殉葬品的“圆雕”发展到印石的“钮雕”。
   寿山有山、寺、石3宝,成为旅游胜地。
   嘉靖年间(1522~1566年)
   福州有“青芝田”图章店,雕刻和出售寿山石印章。
   万历年间(1573~1619年)
   重建寿山广应院。
   崇祯年间(1628~1643年)
   礼部尚书曹学佺发现田黄石价值。清朝:
   康熙年间(1662~1722年)
   康熙皇帝以寿山芙蓉石章为御宝,文曰:“御赐朗吟阁宝”。
   社会风行收藏寿山石和寿山石雕。
   福州著名寿山石雕艺人杨璇、周尚钧技艺冠绝一时。周尚钧的钮雕被称为“尚钧钮”,多被地方官吏搜罗,做为进贡朝廷的贡品。
   康熙七年(1668年)
   高兆著《观石录》,这是研究寿山石的第一部专著。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毛奇龄著《后观石录》,是研究寿山石的第二部专著。
   雍正年间(1723~1735年)
   雍正皇帝拥有寿山石刻成的御宝,分别为芙蓉石雕刻的“壶中天”、“膺天庆”印玺,高山石雕刻的“和硕雍亲王宝”印玺,虎岗石雕刻的“谦斋”印玺。尚有寿山石制成的印玺100多枚。
   乾隆年间(1736~1795年)
   乾隆皇帝以田黄石制成的《三链章》为御宝。分别文曰:乾隆宸翰、乐天、惟精惟一。传至清末帝溥仪,献给国家。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曾印作《中国邮票.寿山石雕》的第一枚图案和马达加斯加国的邮票图案发行。
   嘉庆年间(1796~1820年)
   寿山被称为“采取一空”的坑洞恢复生产。石农黄大健开采高山大健洞,张世元开采高山世元洞。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林则徐以寿山石刻闲章,文曰:“浮生宠辱君能忘,世事咸酸我亦谙”。
   咸丰年间(1851~1861年)
   咸丰皇帝有寿山石御宝2枚,分别文曰:“御赏”和“同道堂”,以后分别传给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
   光绪年间(1875~1908年)
   鼓山后屿村石雕艺人林谦培传林元珠,创东门派寿山石圆雕流派。
   西门凤尾村潘玉茂、潘玉进、潘玉泉三兄弟创西门派寿山石雕薄意流派。民国:
   民国2年(1913年)
   石农嫩嫩开采高山嫩嫩洞。
   民国4年
   梁津发表《闽侯县寿山及月洋冻石矿》论文。
   民国11年
   石农黄其恩兄弟发现善伯洞石。
   民国14年
   石农王盛铨挖掘柳坪洞。
   民国17年
   石农王盛尊挖掘大山洞。
   民国20年
   石农黄琪源开采琪源洞。
   民国22年
   龚礼逸著《寿山石谱》。
   民国23年
   张幼珊著《寿山石考》。
   福州“马桢记”提供寿山石章参加台湾博览会。
   民国24年
   清代周彬(尚均)的《群螭钮》石章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民国25年
   石农黄其恩、黄其孝开采房垅岩洞。
   民国26年
   冯坚华、陈宗士的94件寿山石雕作品参加福建省会美术作品展览。
   李岐山发表《闽侯县月洋等地印章石矿调查报告及开采计划》论文。
   民国28年
   陈子奋著《寿山印石小志》。
   民国30年
   “冯华记”、“马桢记”寿山石商号17件寿山石雕作品参加福建省工商品展览会。
   民国32年
   8月,开采寿山狮公洞。
   民国34年
   石农黄光伙等3人挖成鹿目格坑洞。
   民国35年
   石农黄大嫩兄弟挖成马背洞。
   民国36年
   石农王财修挖成旗降洞。石农张可亮发现老岭石。

寿山石文化史

寿山石因质地温润,色彩艳丽受人钟爱。其天然美,天然纹彩,天然图像及天然韵味,更是天公之作。寿山石文化已自成一部历史。

历代咏石的诗作亦有相当数量,诗人或言石,或写景,或惊讶“别有连城价,此石名田黄”,或描述当年开挖寿山石盛况“日役万指佣千工”。

在宋代梁克家编撰的《三山志》中就有关于寿山石的记载:“ 沙鸥山石洁净如玉,大者可一二尺,柔而易攻,五花石坑,相距十数里,红者,缃者,紫者,惟艾绿者难得”。

宋代祝穆编撰《方兴胜览》论福州特产有:荔枝、寿山石与海盐等。

明代陈道修,黄仲昭撰《八闽道志》记载:“寿山在四者,与芙蓉、久峰二山相对峙,山有石莹洁如玉。”

明代何乔远撰《闽书》载:寿山有九峰,峰生美石,莹润可研,可印……。

在清朝,出现了有关寿山石的专著,将一般记叙文学引导向寿山石的科学理论探讨。第一篇开山之作是侯官人高兆的《观石录》,全文二千七百字。它虽然只评判了一百四十余枚寿山石,但却第一次提出“石有水坑、山坑”之分,水坑“质润姿温”、山坑“姿暗然质微坚”,为此后的寿山石大类的区分打下了初步基础。第二篇专著是浙江萧山人毛奇龄的《后观石录》,全文三千六百余言,是对自藏的寿山石章及印纽刻工进行评价的。他在水坑、山坑的基础上第一次增加了“田坑”类,而且提出“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的观点,影响寿山石的分类和评价,成为一种固定化的格局。

民国龚伦著《寿山石譜》,张俊勋著《寿山石考》《寿山石譜》是完整的寿山石专著,对寿山石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并考证了寿山石开采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陈子奋著《寿山印石小考》,潘主兰的《寿山石史话》,方宗珪的《寿山石全书》,陈吉主编的《中国寿山石文化大观》,福州日报主编的《中国寿山奇石》,陈石编撰的《寿山石图鉴》,《寿山石雕刻艺术》等不下百余种,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寿山石。

寿山石的动人传说

在长达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各朝代的民间传说中都有着一些动人的寿山石传奇神话故事。

传说一、女娲遗石在人间

相传在“混沌初开,乾坤如奠”的时候,有位女娲氏驾着祥云遨游在苍穹之中,见到苍三山峰,泱泱寿溪水,竞打动了这位仙女之心,将补天用的斑斓彩石,飘洒在寿山的田野山林溪河之间。这天上的彩石,洒在寿山溪畔一带良田沙滩中堆积,经后期自然条件改造,由于堆积环境的差异,有的变成了金灿灿、黄橙橙的“石中之王”田黄石;有的形成了花田石、黑田石、白田石以及硬田石;有的漂落在溪水及河流中形成了鹅卵状的溪蛋石、溪管石以及在水洞中堆积的牛角冻、水晶冻、玛瑙冻及环冻;而更多的彩石则飘洒在连绵不断的山岗上和山坡沙地粘土中,形成名目繁多的寿山石品种,如高山石、旗降石、大山石、芙蓉石、杜棱石、全狮峰以及牛蛋石、鹿目田、鲎箕石、坑头田等宝石,这就成了“天遗瑰宝留闽中”之佳话传奇故事。

关于“女娲遗石在人间”另有一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上古时代天塌地陷,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曾经炼石补天,女娲补天之后,还剩下许多大小不一的灵石,于是她在神州大地上空巡视,最后发现福州寿山细林清幽,景致绝美,就把这些曾经用于补天的灵石撒向了寿山的大地,这就是寿山水田中的田黄石。寿山石田黄石传说更令人神往,因为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甚至在整个地球上,为什么只有寿山的水田里才会有这种珍贵宝石的存在呢?这是女娲对寿山特别眷顾的结果。

传说二、凤凰彩卵留人间

相传,在天帝御前凤凰女神奉旨出巡到福州北峰郊区寿山,在寿山秀丽景色的吸引下,途中降下云端,在寿山的幽林山野中憩息片刻,喝了金山顶的天泉水,又食了猴潭的灵芝果,在寿山溪的清泉沐浴戏水,嗣后,更枕着高山的山峰酣然而睡。当她一觉醒来的时候,百鸟正朝她歌唱,此时山花也为她怒放,而自己身上的羽毛也变得更鲜艳,更加溢彩流露,体态愈加雍容华贵,令她对寿山生起来了思恋之情。离别之际,依依不舍,离愁无限,她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这秀丽无比的山间阔地繁衍生息,后来凤凰女神留下彩卵变成了晶莹璀璨、五颜六色的寿山石。

传说三、仙人遗棋子 陈长寿捡石发大财

传说过去北峰的寿山不叫作“寿山”。山下住着个樵夫叫“陈长寿”,十分喜欢下棋,而且棋艺很高。有一天,陈长寿上山,看见两个老人在一块大岩石上下棋,心里发了痒,就站在旁边看得入了迷。两个老人觉得有趣,便说:“先生,难道你也懂得下棋?”陈长寿点点头笑着说:“颇懂得一些。”两个老人都高兴起来:“那好,我们同先生下几盘棋。”想不到,下了几盘棋,陈长寿都赢了。老人说:“想不到人间有这么高的棋艺。今天我们都输给了你,没有什么好送,就这一盘棋子给你吧!今后你不必去砍柴了,自有好日子过。”说罢化作一阵风走了。陈长寿知道两个老人必是神仙,忙收拾了残棋,跪在大岩石上朝着苍天叩谢仙人的送棋之恩。

陈长寿得了一盘棋子,依然没有忘记要砍了柴再回家。他一边砍着柴,一边还想着下棋的事。谁知不小心,袋子里的棋子都掉到地上。正想捡起来,一颗颗棋子忽然间都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石头。小石头长成大石头,大石头又生下小石头。他捡着捡着,一时也捡不完。陈长寿并不贪心。他捡了一些小石头,便挑一担柴火回家,对妻子说了神仙赠棋的事。妻子说:“你真傻,这些石头说不定都是宝贝,可以卖许多钱。明天你也不用去砍柴。我们一起到山上去捡石头。”自此陈长寿夫妇天天上山捡石头。每天天色将暗,石头差不多也将捡尽了,可是第二天又会生出许多的石头。

陈长寿捡了石头后挑到福州,果然卖了许多的钱。自此陈长寿发大财,出了名。以后这座山就用他的名字称“寿山”。那些小石头也称为“寿山石”。

传说四、蜂蜜化石

传说清康熙时,寿山石农,犁田世世兼养蜂,采花酿蜜自何代,金浆玉髓相交融,深埋土内久成骨。亦如琥珀结自千年松,即是瑰丽的寿山石里由蜜蜂躯身和蜂蜜长年深埋地下而化成的。

传说五、高僧求石

传说在南宋时有一位高僧(有的说是皇帝),在寿山山岗上设“台”奠天、念经,十分诚恳,精诚所至,连续几天几夜,长久不眠,感动上帝,即天降彩石、天花落地,化作五彩石子,这就是寿山石,故传说寿山石是上天赐于人间的瑰宝。

传说六、乾隆一梦

相传乾隆皇帝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受到玉皇大帝的召见,玉皇大帝赐给他一块黄色的石头,还赐给他“福寿田”三个大字。乾隆醒后觉得这是一个“瑞兆”,但是对梦境中的情况,又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他召集大臣给自己“圆梦”。一位闽籍大臣听后连忙脆倒禀告:玉皇大帝赐给皇上的一定是产于福州寿山的田黄石,因为这正合玉皇大帝赐书的“福寿田”三字。乾隆皇帝听后极为高兴,认为这确实是老天爷对自己的恩赐,从此,每年元旦祭天大礼中,都要在供案的中央供上一块田黄以祈求上苍赐于自己多福高寿、王土广袤。

传说七、田黄治病

相传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衰鸿遍野,民不聊生,在安徽风阳有个穷小子朱元璋,为了躲避灾荒逃到了福州寿山。他饥寒交迫,又偏偏碰到大雨,走投无路后躲进了一个寿山石农采掘寿山石的山洞。这场雨一连下了几天,他也就在山洞里睡了几天,幸好没有饿死,否则就没有后来的明太祖了。等到雨止天晴,朱元璋一骨碌爬了起来,这时奇迹发生了,他原先满身的疥疮,突然不治而愈。原来他睡在田黄石的石粉上面,是田黄石治好了他的病。到后来,他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还专门派太监来开采田黄石。

在清代帝王的眼里,田黄的地位超过一切的珍宝。而民间相传,田黄石可以驱灾避邪,益寿延年,所有这些都为田黄石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此,自清乾隆以来,田黄石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至宝,也正因为如此,寿山村的水田自清代以来已被翻掘了无数次,如今的田黄几近绝产,在民国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而今一块极普通的田黄也要数万元人民币,其价格早已超过“一两田黄十两金”,而精品田黄更是价格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