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青雪:高考语文作文语言训练之假设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08:45

高考语文作文语言训练之假设句

 

199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第22题获得了语文界人士的交口称赞。有人称这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高考题”,有人说就是“置之于历届语文高考题的‘精编’中,这也是一道设计很别致的考题”。让我们先来看看这“设计别致”、“不可多得”的第22题: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要求:①另举一个事例;②句式与标有~号的一句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很显然,这是一道假设句的仿写题。说它“牵涉到有关议论文的方方面面,既检测了议论文体的理论知识及其运用,又考查了语言的实际操作能力”者,有之;称它测试了“依照特定的语言环境,将所学的各类静态的语言基础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运用能力”者,有之;称它“为我们平时议论文阅读和写作提供了优化的训练途径”者,也有之。通过以上评论,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通过假设句的写作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毫无疑问是切实可行的。

所谓假设句就是通过对假设条件下可能产生结果的推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一种分析方法。因其用假设复句构成,所以称其为假设句。

假设句的主要表达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面例式

记叙文写作讲究点面结合,这种写法其实也完全适用于议论文。如果把详举一例称为“点”,那么,我们可以把略举一组事例,甚至一句一例的写法,称之为“面”。就“面”例式而言,又可分为正反对比式与例证式两种。

1.正反对比式

例1.其实,历史已不正一次向人们鸣响了警钟,假如当初蔡桓公听信了扁鹊之言,他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假如当初马谡采纳了王平的建议,他又怎能遗恨街亭而伏诛于武侯麾下?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何以能称雄于六国?如果我们共产党人不听取李鼎铭先生的意见而精兵简政,又何以能变成贵州的“小老虎”而吃掉宠然大物的“东洋驴”呢?综上所论,不难看出: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

2.例证式

例2.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称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二、点例式

点例式即前面先详举一例,然后接一层假设分析。如事例是正面的,假设句即从反面分析;如事例是反面的,假设句可从正面分析。简言之,点例式可分为正例反设与反例正设两种。

1.正例反设

例3.欧立希为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试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试验了606次方获得成功,制出了以试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试想,如果欧立希仅仅试验一两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那么,新药又怎能会问世呢?如果他试验了一二百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他若认为成功的希望已经渺茫,甚至怀疑了原来的设想,因此而偃旗息鼓,自甘暴弃,不另辟蹊径,那么“606”自然不会诞生。即使他试验了605次,又失败了,如果他这时丧失了信心,希望之火熄灭了,那么,他也会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同样,也决不会有“606”的诞生。正因为他坚持下去了,最后,他终于获得了胜利。可见,坚持就是胜利。

2.反例正设

例4.在这类问题上出差错,诸葛亮并非第一次。赤壁大战后,他明知关羽与曹操有知遇之恩,曹操若经华容道,关羽必然放他过去,但他在关羽一番慷慨陈词,立下军令状之后,就“留这人情”,让他移兵拦守。结果,关羽果然让曹操逃之夭夭。假如当初诸葛亮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拦守华容道,那么,可能曹操会被擒拿;又假如从那次吸取教训,这一次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而事实恰恰相反,诸葛亮并未从第一次的失策中吸取经验教训,而是在重蹈覆辙后,才“深恨自己之不明”,流涕斩了马谡。可是,这只能是明乎法而已了,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的实现,都无可奈何了。可见,与其执法如山在后,还不如任人唯贤在前。

以上两例,事例与假设分析明显分开,有时,也可采用夹叙夹议式,将举例与假设分析融为一体。

三、叙议结合式

例5. 我们不是为中国女排再一次争得世界冠军而欢欣鼓舞吗?我们不是赞赏郎平“一锤定音”的高超球艺吗?但是我们应该想一想,如果没有孙晋芳那巧妙的二传,没有陈亚琼等的默契配合,郎平能打出“一锤定音”的好球吗?女排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是她们依靠集体力量团结一致的结果。

不会分析,是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一个通病,“观点+材料”便是该种弊病的典型特征。犯有该种弊病的同学,往往认为提出中心论点后,只要列举一堆例子,便算完成了论证。因而他们笔下的文章,常常有议论文之名,而无议论分析之实。假设分析,是克服这一弊病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许多人都偏爱这种分析方法。陈天敏主编的《(3+2)最新高考应试指南》中就曾指出:“把材料凝缩到议论式的句子里,在转述材料的同时进行评论,有时能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如‘如果爱迪生习惯了黑暗,也许我们至今仍点着蜡烛;如果赵武灵王习惯了宽大的袍子,沉重的战车,也许赵国早就灭亡了’。”我们的假设句正是这种写法,正体现了举例与议论的完善结合。

例1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将举例与说理有机地融为了一体。四个事例正反相对,再加之排比句的运用、反问句的贯穿,使文章不仅层次清晰,内容紧凑,而且气势充沛,语言雄辩。

例2与例1一样,都是一句一例,这便在形式上限制了对事例内容的陈述,避免了以叙代议。三个假设句构成排比,前半句写条件,后半句写结果,在内容上,严密紧凑;在气势上,感叹句加反问句,如江河一泻千里,不仅读之有力上口,而且听之雄壮悦耳。

例3与例4,先列举事例,后假设分析,正例反设,反例正设,在是非、成败的对比中,有据有理地阐明了中心论点的正确。较之一般的写法,它不仅更易为把握,而且理盛辞壮,更能增强说理的力度。因为假设句的运用,粘结了论点与论据,有力地揭示了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

例5,蓝光中等主编的《高考专题作文训练》对该语段的评析是:“这个事例叙中有议,议中有叙,叙、议结合得好。”这个评语,一语道出了本种写法的特点。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本种形式多用反问句,读起来特别雄辩有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

(1)假设句包含的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如把条件称为A,结果称为B,其表达式就为:如果没有A,那么就不可能有B。如果没有欧立希一次次失败后的坚持,那么就不可能有新药606的诞生。

(2)假设句与例证句在内容上截然相反,如果事例是正面的,假设句则应从反面下笔;事例是反面的,假设句则应从正面下笔。事例与假设句可正反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3)从句式上看,假设的内容常用排比句、反问句表达,不但能增强文章的说理力度,而且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总而言之,假设句如运用得当,既可增强文章的说理性、可信性,又可增强文章的语势文采,从而提高学生的得分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