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至尊陈九老婆:帝石之美——关于田黄石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52:25
   
复兴论坛 » 艺术品投资 » 帝石之美——关于田黄石的。。。。。。【转载】 田黄石概述
石中之王田黄石
田黄石产于福建福州市北郊寿山村田坑,是寿山石中的珍品。有着“福”(福建)、“寿”(寿山)、“田”(财富)、“黄”(皇帝专用色)之寓意,故被人们称之为“帝石”。田黄石是我国特有的“软宝石”。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1公里的田中出产,其材质温润凝腻,在软质雕刻石中居第一品。

田黄石分上坂,中坂和下坂三个地段组成,上坂是靠溪水崐上游地区,这儿出产的田黄石透明度高,有通灵感,颜色略显微黄的白色调为主。崐由于上游的水源好,出产的田黄石犹似玻璃一样的光泽明亮。田黄石的上品称“银崐裹金”和“田白石”,出自上坂区。中坂位于溪河的中间部分,所产之石大多标准崐而规范,而且石质洁净湿润,色泽浓重,石中的萝卜纹理清淅,田黄石中的“田黄崐凉石”、“金裹银”、“桔皮红”、“黄金黄”、“楷杷黄”、“鸡油黄”等极品,崐大多产于此坂。下坂因处坑头一带,缺乏水冲性,故石质透明度较差,多为桐油色、崐暗赭色,纹理较粗。

关于田黄石的由来,传说田黄石是女娲补天时遗留在人间的宝石;是凤凰鸟蛋所变……据说还有史书记载:咸丰帝临终时,赐予慈禧一方田黄玉玺,末代皇朝解体,溥仪不要所有珍宝,只将一枚“三连章”缝在棉衣里。这些官方的、民间的传说无疑给田黄石平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田黄石质地宝洁、透明、通灵,肌里纹路隐约如丝,明显细致,宛如萝线纹。寿山石的筋格有好几种,而田黄石的筋格唯有红色盘格一种,在一块田黄石上表里的色调是可能变化的,因此,田黄石方章价值更高。将田黄石锯成方章,前人谓之“解石”,古人有“解石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这是因为田黄石很难从外表看出其色调是否表里一致,锯开来也许数倍增值,也许价落万丈。田黄石大多为卵状,故用手抚摸时会有圆顺温润之感,一块好的田黄石还须经艺术加工,加工的手法有薄意、浮雕、圆雕和制成方章。

田黄,这一数百年来一直受文人雅士所喜好的收藏“旧宠”,除了田黄本身蕴含了高雅、品位等文化内涵外,还因为田黄石材稀缺。田黄属传统雕刻石材寿山石中的上品,出产于福建寿山乡一条名为寿山溪的西边古沙层中,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开采历史。由于多年的开采,田黄石材已趋枯竭,石材价格猛涨。以前说“一两黄金一两田黄”,但时至今日,一两田黄的价格早已比一两黄金高出好几倍。据广州市文物总店的专家介绍,去年1克品相普通的田黄石材要价已达300元。
产于福建寿山的寿山石,是印章中的极品。
田黄石是我国特有的“软宝石”。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出产,因色相普遍泛黄色,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石。其材质温润凝腻,在软质雕刻石中居第一品。明、清各朝均被作作贡品献入皇宫,被雕刻成御用玺印及艺术摆件,故田黄石又被尊为“石中之王”、“石帝”,故其身价无与伦比。
从田黄石的属性看,凡经雕镌的艺术品,都可以当作文物看待,因为它不能复制,属没有再生性的艺术品。
田黄石在历代本来产量极低,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挖掘,到目前为止,已挖掘殆尽。历代挖掘的田黄石,能流传至今的,已成为稀世珍品,进入国内外的收藏机构。流散民间的,皆被藏家所珍藏。
寿山石制印历史,至少可溯源到晋朝的“零陵太守章”。一般而言,寿山石含大量三氧化二铁,所以色泽显得特别绚美不凡,尤其田黄石更令人爱不释手。
寿山石大致可分为田坑、水坑与山坑石三种类别。
其中,著名的田黄石属田坑石,产于寿山溪边的“水田中”,石质极为温润、绵密、细腻,并具有萝卜纹,有的还带有红筋或红格。田石产地在寿山乡到高山峰之间,分为上中下坂田和溪中搁流田四个区域,产量小,因而相当珍稀难得。田石按色分田黄、红田、白田、灰田和黑田,田黄又分桔皮红、桔皮黄、金黄、枇杷黄、桂花黄、熟粟黄等。
田黄因质佳色浓,稀少难得,尊为“石中之帝”,价格极高,早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而先如今田黄的价值可以说是“一两田黄万两金”,足以见得其收藏价值。

所谓田黄,顾名思义,就是产于寿山田坑中的黄颜色石材。笼统地说,田黄的产量并不低,留在民间的旧田黄件和印章也不少。但值得提醒的是,田黄的质地优劣悬殊,价值高低差异大,不能一概而论。而值得收藏、高价投资的也仅是田黄中少部分特征明显,各方面俱佳而无可挑剔的上品。要品鉴一枚上品田黄石材或田黄印章至少得掌握以下几点:
一、色。既然是田黄,直观的第一眼就应当是它的颜色———“黄”,这必须放在首位。因为黄颜色是中华民族的正色,是国色,“黄” 和“皇”又是谐言,和封建社会的皇帝沾边。这无疑会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所以,田黄的“黄”,就要求黄得浓艳俏丽,黄得娇美醒目,黄得明朗神采,如同金子般的灿烂。如果外面有包裹着的皮质层,如“银包金”、“金包银”、“乌鸦皮”等品种,也应当要求色差大,黄白分明,黑黄清晰。而某些颜色黯淡、混浊,偏杂色或模糊色的田黄,即便质地不错,块头再大,也称不了上品田黄。

二、质。田黄的品质高低优劣一般以“六德”作为欣赏、品判的标准,即细、洁、温、润、凝、腻。上品的田黄,可集凝结、脂润、通透、纯净、细腻为一身,宝光四溢。握于手中,如同婴幼儿的肌肤,温嫩细润无比。平时即使不加养护,也能保持湿润,无干燥之感。同时,上品的田黄,纹理要美,格路要少而浅淡,如生有皮质层,应求薄而质细者为佳。

三、形。石材或印章以高大方正为优。但田黄“无根而璞”,出土时均为椭圆状,一般人不忍取方正。那么,如果是椭圆形,则应尽量取饱满、浑圆、规矩,长、宽、厚比例协调的为好。那些、小、仄、薄,棱角尖凸,未加取舍,纯为凑重量的则不值得高价入藏或投资。在形的方面,宁要小巧而别致的,不要选择大而平庸者。

四、工。除上述三点外,上品田黄玩件、印章还必须要有制作工艺。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田黄亦然。即便是质优的田黄,如未雕未琢,无钮无工,充其量也仅是一块上等石材,一方美石而已。

  
田黄石走红的时代背景与价值

明朝田黄石被称为“黄石”,未被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至明末才引起当地名流的注意。据施鸿宝《闽杂记》记载:“明末时有担谷入城者,以黄石压一边,曹节憨公见而赏之,遂著于时。”田黄石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身价陡增是进入清朝的事。

自清朝统治入关,复灭了明王朝以后,建立了清朝政权,为了巩固其统治,清政府一方面镇压反清力量,另一面大力恢复经济,并在全国采取了以汉文化为特征的一系列文化统治措施,利用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历史人物、各地有文化背景的物产,与上天联系起来,与朝廷统治者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达到统治人心的目的。如康熙皇帝梦与关羽对话的故事轰动全国,并下旨在关羽的原籍山西解州按皇宫规格修建关帝庙,一时关帝庙遍布全国。这一举动,利用了人们崇尚正统的心理,大大削减了人们的反清心态。田黄石就是在这种政治措施逐步完善的形势下交上了好运,被尊为“石帝”、“石中王”的。乾隆皇帝梦见玉皇大帝赐他田黄石,并赐书“福、寿、田”三字,元旦以田黄祭天的故事,在文人达贵中流为美谈,以福建寿山所产的田黄石,喻上天所赐“多福多寿,王土广袤”,意味着大清江山为上天所赐,以宣扬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全国臣民必须忠于大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意识。为此,乾隆皇帝大量收藏田黄石,多用田黄石治以印章。有名的“三希堂”、“长春书屋”印和以一块田黄石镌成的“惟一精惟”白文方印、“乐天”朱文圆印、“乾隆宸翰”朱文方印的三连章都是乾隆皇帝以田黄石制的印章,现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样一来,朝野上下竟相购以田黄石制印,以炫身份,或为祈福、祈寿、祈田(田喻土地、喻产业)而收藏田黄石。或以田黄石制印。为此,田黄石的身价,一发而不可收拾。有郑洛英《无题》诗可证:“别有连城价,此石名田黄”。

当时,田黄的价值以重计价,与黄金等值,所谓“一两田黄一两金”或“易金数倍”,“黄金易得,田黄难求”。至清末,普通田黄价已涨到“三倍黄金”,史树青先生《清怡亲王田黄对章》谓:“田石产于田中,无脉可寻,呈天然块状,沉积田底,采掘极难,多为当地农民掘田偶然发现。得者视为至宝,故稀有而见珍。…… 今则田坑久绝,黄金有价,田黄可以无价矣”。可知田黄石极难开采,是田黄绝少的原因之一,再者,笔者所见收藏家之旧田黄印章,多为数分高之印,从纽式可知原为盈寸之石,(多为薄意形钮),均为得之者磨去印文,刻已名号,碾转数人,已成“侏儒”,若再磨则无法制印。由此可知不少田黄印多因履磨而消失,此为田黄印绝少的原因之二;田黄产于“寿山溪”旁水田底之砂层中,产石地总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清代末已遍挖一百余年,今石农挖之数月而不得一石,旧日石农偶而寻得,亦被台湾人购运国外,此为田黄印绝少的原因之三。其价格已无法以黄金而计,数年前,笔者见朵云轩在日本东京分店之石章价目表,其中有一方不定形无皮田黄,印面为1.4×0.9、高为6.2厘米,重量约27克左右,定价为2720000日元,近国际黄金价的百倍,由此可知田黄在日本的习惯价格,此为不定形印,若是方印,则不可估量。在1999年6月福州市举办的“精品拍卖会”上一块500克左右的不定形田黄起叫价2100万元人民币,合国际黄金价的 600倍。这个喊价,创下了国内田黄价格史上的最高记录。至于此价是否合理或能否成交,并不重要也不在这里探讨,重要的是更加说明了“今则田黄久绝,黄金有价,田黄可以无价矣。”

  
田黄石的产地、生产现状与种类

1、田黄石的产地与现状
对于田黄石或称为“上坂”、“中坂”、“下坂”的,过去人们一直不能甚解,尤其是外地人,在概念上总是空泛的,为此,笔者曾于72年、87年、98年三次到寿山田黄产地进行了考察。98年在那次考察,在友人的带领下,可谓详尽。在寿山村南面的内外洋隔界的高山山麓中,一股小清流从溪口流出,此溪当地人称为坑头溪。从溪口流出大约五、六百米间和从高山西侧流下的大段溪汇合,汇合后的溪流就是寿山溪。沿溪而下,弯弯曲曲,从寿山村内外洋绕过,又与发源旗山的大洋溪交汇。交汇处,溪中有一巨石,溪面突然狭窄,水流湍急,人们原先在此处设置水车碓米,故称“碓下”。经廻龙、双溪、带下及结门潭后缓缓流入连江县境内。人们将产田石的沿溪水田分为上、中、下三个地段,俗称以“坂”。对于这个“坂”字,外地人多不解其意,或认为有什么奥妙,其实是地段和地点的意思。将田黄产区分为上坂、中坂、下坂,这也是当地人的习惯称谓。文人们根据“地名从当地”的习惯原则,著之于书,公之于世,遂成为田黄产地的正式称谓。前人将坑头溪与大段溪交汇的大段以上的水田,称为上坂,大段到大洋溪交汇处这一段的水田称为中坂,此后至碓下的水田称为下坂,从碓下到结门潭称碓下坂。近年来寿山石农根据近二十年来所产田黄质地和生意需要又习惯地将中坂、下坂合称中坂,碓下坂称下坂。各坂所产田石分别称之为上板田、中板田和下板田。

就产田石而言,据记载,在这“从坑头发源地到下游的结门潭,总长大约七、八公里。数百年来,就在这溪旁或宽或窄、总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水田中曾产过不少珍贵的田黄宝石”。但是,也就是在这样小的产地里,经过人们数百年的挖掘,在民国时期就有“久不产石”的传闻。我国改革开放后,寿山村民为“寻宝”又掀起了二十年的扫尾挖掘,在这二十年的挖掘中,可以说是把所有能挖到的田土又重翻了数遍。有时是全村男女老幼齐出动,不分昼夜的挖掘。目前的状况是:除中坂地段的二亩四分地,由当地政府用石砌起加以保护禁止再挖外,其它田中就连小指头大小的“田黄仔”也遍挖殆尽。当地石农仍在不停地挖掘,他们将地段扩展到上坂的山边,偶尔能挖到质差的小块田石。

2、以地段区分田黄石:
三坂田中所产的田石略有区别,但是这种区别,不是本质上的区别,只是色泽与质地显现上的区别,就是同种田石根据质地及色泽微妙的变化可大致分出何坂段所产。

上坂田、产于上坂,以色泽略浅者为多。林文举先生云:“上坂田质偏嫩,细腻而晶透” 。方宗珪先生亦云:“色淡而质灵,酷似坑头水晶冻”。也产色浓黯褐而质如鹿目类的杂田,同时也产白田和带黑皮的乌雅皮田等。

中坂田、产于中坂地段的水田中,大多色、质俱佳,曾多产色浓而质嫩的标准田黄。也产白田及乌鸦皮田。

下坂田、产下坂地段,以往给人的印象是质地凝腻,色泽黝黯,多产桐油地田或黑田,但后来也曾产过不少质地灵透的上好田黄冻,该地所产田石常含细黑点。

—碓下坂田、产碓下坂地段,质地虽灵而多硬黝,乾裂偶带青皮;黄而红褐,外层色浓至里而趋淡、萝卜纹明显、细密而稍直。多有虱卵状的小白点。另外还有一种无皮、无萝卜纹、质地嫩,裂格少质地通灵度稍逊,色泽与下坂田相同,也含有虱卵状小白点者。

溪管田、在中板溪管屋附近的溪底出土的田石,当地石农称之为“溪中冻”或“溪管田石”或“溪坂独石”,透明度极佳。专家们认为是经山洪冲荡而落入溪底的田石,田石久蕴水中,受其浸蚀,外表泛淡黄或暗赭,石质倍加莹澈。在整个寿山溪底偶能发现。

搁溜田、即流石当地人称“猴流田”、“滑溜田”。(搁溜为方言滚动之意),田石经田父耕作翻地,山洪雨水的冲刷转移而露出地面的田石,往往一部份经阳光曝晒而退化,变的粗涩干裂,纹多偏直、偏粗。色泛绿灰,皮黄而少,肌里伴有黑砂钉与小白点。在上三坂及溪田表层及碓下到回龙、双溪、带下的沙土表层可见,在这些田石中也可见到如染酱油式的田石,或无纹或有如丝状纹,特别细密。

九手田、产于碓下坂至善伯山脚一带的寿山溪深层砂土中。掘采艰难产量稀少,相传采掘时溪底的土石须倒九道手方能运到地面,或曰,五人为股,一人因采石断手一只,共剩九手,故称之。该田肌理或无纹或纹细如丝,皮多稀薄,色有褐红色,也有淡黄色而泛白者。质地通灵,偶见零星小白点与黑钉。

硬田、各坂所产肌质坚硬而粗劣的田黄,皮泛微绿,质如鹿目皮,甚至如牛旦皮,肌理或无纹,或纹路粗杂,通灵度差且含硕砂。质地略好的类于杂田。而杂田差的也类“硬田”。无一定标准,然而以硬田制作印章者,仍不失庄重品格,当优于其它山石,兹因属田石家族,无山石火气的“皇家”风度所致。

3、 以色泽区分田黄石:

田黄石的色泽普遍泛黄色,无论是白田、红田、黑田、绿田、银裹金、乌鸦皮等,虽色泽各异,但骨子里均带黄味,这是田石泛称田黄的一个重要原因。田黄的各种称谓是在产地、色泽基础上的称谓。如“上坂田”,即“上坂所产田黄”、“乌鸦皮”即“黑皮田黄”,“白田”即“泛白色的田黄”等。

橘皮红田、色如红橘皮,即橘皮黄之最浓者,色艳似红,黄中泛红。产三坂田,鲜艳通明,萝卜纹细致入化,文举说“材积不盈两”,占田石产量比例最少,极为稀罕,故材、形俱佳者被列为田石极品。

煨红田、表皮的一部份为枣红色,其它部份则泛黄,或带黑皮及黑斑,产于上、中坂田中,此为田父烧草积肥等人为原因至使土中小田黄受高热而产生变化的产物。一般质地坚硬、乾涩、无明显萝卜纹,材积极小,不为藏家所重,见有以作随形小印章者,印身刻巧色薄意,也可爱。

橘皮黄田、色近橘皮红,略泛黄色。三坂田均产,以色泽取名,或有皮,或无皮,多有细密的萝卜纹,质嫩色浓,凝灵润洁,鲜艳通明之标准田黄。邓散木《篆刻学》记载清末田黄价值时说:“其橘皮黄,四方者,两以上,价三倍黄金。”实指此石。用此田作印章可显庄重而堂皇,见帝王气象。为田黄之上品。

黄金黄田、以色泽取名,即橘子快成熟时其皮之金黄色,明快而灿烂。三坂田均产,或有皮、或无皮,萝卜纹细密而隐现,为黄中带赤的标准田黄。以此田作印章者,可显富贵而雍荣,有敌国巨派,为田黄之上品。

枇杷黄田、色黄如枇杷色者,有浓浅二色,色浓者,较之黄金黄略带赭意,似桔皮黄,色浅者稍淡,香港、厦门等地人均喜此色,三坂田均产,以色取名。或有皮、或无皮,萝卜纹细密有致,温润可爱,气度典雅之标准田黄。以此田作印章者,端庄而显书卷气,乾隆皇帝不少御书玺印即用此田制成。为田黄之上品。

桂花黄田、色如桂花,或浅枇把黄。三坂田均产,产碓下坂为多。以色相取名,较之枇杷黄田略淡而泛粉色,石皮或有、或无,萝卜纹或隐或现,色泽虽淡,仍娇艳无比,深受闺中人所爱,巾国 夫人或大家闺秀多喜以之为印章,随身雅玩,庄重而清雅,据陈兴邦先生云,宋美龄的“宋氏”小玺即选桂花黄田。

鸡油黄田、如鸡腹中之块状鸡油者,三坂田均产,以色质取名,灵腻而细嫩、石皮与萝卜纹如桂花田。制为印章,有隐现富贵之感。

熟栗黄田、以色相取名,色如熟栗,三坂田均产,以制印章,庄重大雅,不失文豪气派。吴昌硕“一月安东令”印,即以此田为之。

肥皂黄田、色如黄肥皂,较之熟栗黄色淡而滞腻。三坂田均产,有时皮略厚,时有杂质,通灵度也略差,上等肥皂黄田可列为田黄中下品,差者俗称杂田,曩见旧日文人常以之为印,究其原因,价廉而不失格调故也。

糖粿黄田、以色、质取名,色泽黯褐而质如鹿目,三坂田均产,又如浙江临安之玉山山黄,多不通灵,然不失田黄韵味,多无石皮,或有少量石皮,一般无萝卜纹,时有少量杂纹,不明显。以之作印章,甚为大方,格调高于水坑山坑之石。价廉而能以别尊卑,为文人们欣羡之主要原因。

蜜蜡黄田、色如蜂蜡,三坂田均产。以色、质取名,较之鸡油黄滞结,人称之为“蜜蜡”,因产量少未见之,旧日曾见一小印,见之愕然,不知其名,主人告之为“蜜蜡印”,索观之,果为蜜蜡黄田。


蕃薯黄田、色近蕃薯,三坂田均产,以色、质取名,质燥凝,多无纹,不通灵。上等者可列为田黄中下品,差者为杂田。为印者甚多,也倍觉可爱。

白田、白色田石,以上品者,色近羊脂玉,又似坑头白水晶而泛黄、泛红。多产上、中坂田。有格,似血缕,萝卜纹细致而鲜明。差者色白而浑浊,有白皮深入肌理。此田稀有为贵,旧日以此田为印章者多高官达贵,以显纯洁、清廉,多不注目,行家见之惊然。

金裹银田、白田有黄皮者,罕见。多产上、中坂田。甚名贵。曩在山西太谷见有陈巨来为孔祥熙所制小闲章。即此为之,黄皮薄意为林清卿雕。甚雅。

黑田、黑色田石。或黑中泛赭,或黑中带灰,带灰常有黄皮肌质较其它田石粗,萝卜纹或粗而显,或细而密,产于三坂田,在铁头岭一带水田中居多。近于杂田,人们多以制不定形闲章者。

绿田、青绿色田石。肌质细腻而透明,萝卜纹细密而有条理,旧日通常将其列为黑田之中,其实比黑田质优,但极罕见。近日见在善伯山下九手田一带有出土。


乌鸦皮田、又称“蛤蟆皮田”,为田黄、白田外裹黑皮者,皮微透,略带绿灰,或青绿色,肌理多伴小黑钉,多产于下坂一带。制作印章以不定形闲章为好。

银裹金田、以外白内黄两种色组成的田石,色泽明快淡雅,质纯净而细嫩,萝卜纹细密隐约,一般材积较小,制印多作不定形之闲章。



田黄石的品类
田石——产於寿山乡内外洋的溪田中。上有坑头洞,洞旁有溪,长约数里,即寿山溪。通常以溪水所灌溉的水田范围,作为出产田石的界限。其品种根据产地不同,分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及搁溜田等,其中中坂所产田石尤佳。色分红、黄、白、黑等。红者曰“红田”,黄者称“田黄”,白者呼“白田”,黑灰者谓“黑田”。另有外白内黄的“银裹金田”、外黄内白的“金裹银田”、外裹黑色薄皮的“乌鸦皮田”。
一、田黄石的品类

        田石——产於寿山乡内外洋的溪田中。上有坑头洞,洞旁有溪,长约数里,即寿山溪。
         通常以溪水所灌溉的水田范围,作为出产田石的界限。其品种根据产地不同,分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及搁溜田等,其中中坂所产田石尤佳。色分红、黄、白、黑等。红者曰“红田”,黄者称“田黄”,白者呼“白田”,黑灰者谓“黑田”。另有外白内黄的“银裹金田”、外黄内白的“金裹银田”、外裹黑色薄皮的“乌鸦皮田”。

    (一)橘皮红田

        橘皮红田为上三坂所产。色素以红,黄为主,尤以深红居多。色似红橘皮,而红得更深更浓,似红琥珀,但比琥珀温婉可亲。肌理蕴极细致之萝卜纹,绵密而欲化。其质纯优,凝灵成冻,为田石中色度最饱和者。橘皮红应为正红田,占田石产量比例中最少部分,且材积多不盈两,故极稀罕。材、形好的橘皮红被列为田石的极品。

    (二)煨红田

        煨红田多产於上、中坂田中,外层色红如丹枣,表面常有黑色斑块如黑皮,材积亦极小,灵度逊於橘皮红田,显微透明状,质亦比田黄稍坚硬、乾涩、常无明显的萝卜纹。

        相传乃因石农垦地烧草时,土里的小田黄经火熏烧,达到一定温度而变色,故也属稀品。但多因质燥,材小而不为收藏者所珍爱。

    (三)田黄

        指黄色的田石。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的溪田中,及沿溪而下数里至双溪皆可掘得,占田石产量最多。各坂的田黄色质微有区别:上坂多偏嫩而清淡;下坂以下多偏硬黝;中坂的色质为最佳。其黄色之浓淡各有千秋,人们按其色相之差别,又划分三个等次十种类别:

    1、  标准田黄的色泽,属上品

    (1)  色浓而微泛橙红,接近桔皮红,但红的成分略少,称“橘皮黄”。

    (2)黄中带赤,色明快的,曰“黄金黄”。
    (3)黄而带赭,如将熟或熟透的枇杷色,叫“枇杷黄”。

     2、  中品

    (4)黄色再淡的有“桂花黄”,虽属黄色但略带粉白色调。

    (5)比桂花黄清淡、质灵腻、细嫩、而又比白田稍黄的称“鷄油黄”。

    (6)黄而微褐如熟栗的,称“熟栗黄”。

     3、  下品

    (7)稍淡於熟栗黄,质滞而黝的为“肥皂黄”。
    (8)色黯褐而质如鹿目的称“糖粿黄”。

    (9)黄色淡如蜂蜡,质比鷄油黄滞结些的称“密蜡黄”。

    (10)介於桂花黄和肥皂黄之间的,称为“蕃薯黄”。

       这四类田较为乾燥粗杂,几乎不通灵,也多无萝卜纹,俗称“杂田”。

    (四)白田

        指白色的田石。多掘自上、中坂、质灵腻嫩透,酷似坑头水晶。常有赭黄格似血缕,萝卜纹如鲜嫩之白萝卜肌理,极细而化。因石通灵,色纯淡,故格、纹比各色田石更为明显而有致。白田偶有黑色的裹皮,也有色白浑浊且状似砂粒的斑皮,斑皮均多深入肌理而似雪花。  有黄皮的白田,即所谓“金裹银”,极难觅得(图28),其色并非纯白,皆略带淡黄或蛋青色,灯照则肌理皆泛黄红,有别於掘性白高山。

    (五)黑田

        黑田有纯黑和灰黑二种。

        纯黑田指黑赭色田石。多出於铁头岭及下坂一带的田中,常见有黄色石皮。质亦较细,萝卜纹比它色田石略粗,肌理浑而微透,并常伴有细小黑砂钉。

         灰黑田色较淡而灰。皮或黑或黄,质多粗硬浑杂而间有黑砂点。萝卜纹常粗散不匀。产地除上述外,上、中坂也常有出产。为下品田(图32)。   

         黑田中偶有质灵、纹细,肌理灰黑而显青绿色调,人或称之为“绿田”

    (六)黑皮田

        即“乌鸦皮”田。外表附有微透明、黑色石皮。上、中,下三坂均有出产。皮无纯黑,而黑中又微带青绿或灰绿色,又称“蛤蟆皮”。其皮内或白田或田黄,色质、纹理和寻常无皮之田无异,唯多伴有小黑钉。单层的乌鸦皮田灯下能透,其肌质易于鉴识,若乌鸦皮内再有一、二层黄皮或白皮则难以灯照鉴别,不过这类含多层石皮的田石,若皮质细腻、无杂色、无砂斑,则多见其裏色质俱佳,尤如冻石,实属难得之材。
(七)银裹金

指外白内黄的田石。

        许多白田或多或少总带有黄心,田黄亦常带有白皮,“银裹金”原指白田中有较多的黄心,或田黄的白皮稍厚稍多的,皆统称为“银裹金”田。前者的黄心如蛋黄亦如黄心的蕃薯,黄亦明快纯净而淡雅,质极细嫩灵腻,而纹路比各色田石更隐约难寻,几乎不可见。後者的黄多介於黄金黄与桂花黄之间,接近黄金黄,但稍含粉色,萝卜纹细密有致。材积好、色质佳的银裹金,亦属田石之上品。

    (八)碓下田

        产白碓下坂。皮青黄而稀薄。外层肌质色较浓,黄而偏褐,肌理浅淡。或有明显的细密萝卜纹,纹痕稍直,并伴有虱卵状小白点。质灵透,但乾裂较多。

    (九)搁溜田

         又称滑溜田。属沿溪迁移而下的田石。上四坂溪田表层或沿碓下坂而下至九手、回龙、双溪,溪中浅表沙层中偶或可得。纹多偏粗而显露,纹行齐直,有的疏密不均、粗细不匀。粗者极粗,细者仅微小部份亦同寻常田黄。色多褐黄。亦常附有小片黄皮,黄而灰绿,粗涩如士粉。肌理常伴有黑砂钉或星散小白点。其中露土被阳光曝晒的,阳面往往退化,变得粗涩乾裂,而阴面还不失田黄本色。

    (十)“九手田”

         产於碓下坂至善伯山脚一带的寿山溪流周围,多为深层砂土中掘得,产量稀少,亦属难得。其色或淡且泛白,或显褐红色。肌理无纹或纹细如丝。多附有稀薄小片黄皮。质地绵韧,显半通灵或微通灵状,裂格较少,偶有星散小白点或细小黑钉。温润稍逊於上三坂之田。色浓质优的“九乎田”,人们通常将它归类於下坂田。

    (十一)硬田

        是指各坂所掘的田石中,肌质坚硬而粗劣的。所带之皮似牛蛋皮或鹿目皮,皮质比牛蛋黄略细,皮色也沉而微绿。肌理或不见纹或纹路粗杂。通灵度差,且时含硬砂。







[ 本帖最后由 www.↑ 于 2009-5-19 21:05 编辑 ]

28

顶一下

点击转帖给你的好友 转帖 #cntvuc_repaste{font:12px/20px arial,verdana,tahoma,simsun,sans-serif;color:#1d1d1d;background-color:#fff;} .tipsbox{width:44px;height:20px;position:relative;display:inline-block;} .tips{width:133px;height:27px;background:url('http://my.cntv.cn/theme/default/images/repaste/tips.gif') 0 0px no-repeat;position:absolute;top:-30px;left:-95px;} .tips .tiptxt{width: 115px;text-align: right; font-size:12px;height:27px;line-height:18px;*line-height:20px;background:url('http://my.cntv.cn/theme/default/images/repaste/tips.gif') right -27px no-repeat;padding:0 18px 0 0;color:#999999;position:relative;} .tips .tiptxt a{position:absolute;right:7px;top:5px;} .tipsbtn a{float:right;font-size:14px;text-decoration:none;} .tipsbtn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a.delete{width:8px;height:8px;background:url('http://my.cntv.cn/theme/default/images/repaste/deletebtn.gif') 0 0 no-repeat;overflow:hidden;} a.repastebtn{width:44px;height:20px;line-height:21px;overflow:hidden;text-align:center;color:#0062b9;display:inline-block;vertical-align:middle;overflow:hidden;background:#d9f3ff;border-right:1px solid #a1d8ec;border-bottom:1px solid #a1d8ec;} 一键分享:

 

7y102 发表于 2009-3-28 16:47

回复

7y102

用户组: 主编

积分: 14818

威望: 6144

金钱: 7213 金币

2#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石中之王

附件

114388f6b33.jpg (13.82 KB)

2009-3-30 09:34

7y102 发表于 2009-3-30 09:34

 

田黄石的产地和成因


原来在地质的中生代(距今约2.3亿年到6700万年),在今日福建东部的范围内,曾出现过一次地质大变动,火山大爆发,大量岩浆突破地表形成了冲天的烈焰,伴随火山喷发带来大量的酸性气体、液体,交替分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长石类矿物,将其原先含有的比较活跃的钾、钙、镁和铁等元素分化,而保留下较为稳定的铝、硅等元素,这些含铝、硅元素的溶液,后来重新冷却结晶成矿,这就是分布在寿山乡群山中的寿山石诸矿。
  至于田黄石,通行的说法是在数百万年前的第三纪末期,由于风雨的剥蚀,盛产寿山佳石的“高山”矿脉中的部分矿石从矿床中分离出来散落在溪旁的基础层上,以后逐步为砂土层所覆盖。这些矿石埋没于砂土中,天长日久,表面所含的三氧化二铁受周围土壤、水分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渐渐酸化,使石块改变了原有的面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田黄石。
  根据现有的地质学成果,我们知道寿山石的形成是低温热液矿,寿山石都是“填充”在花岗岩的缝隙之中的。但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田黄石,或其他“掘性独石”却都是单一的“寿山石”,而没有寿山石和花岗石“粘”在一起的石头。那么,是不是当初有极少的一部分低温热液矿未能填充到花岗岩的岩缝中,而是留在地表了呢?只有这样它们才可能在地壳的变动和风雨的剥蚀下从高山上滚落到山下去。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发现没有和花岗岩粘在一起的寿山掘性独石和田黄石。
  我们不知道高山的原始地貌,但从今天的地貌看,高山是一座典型的锥型山峰,如果地壳变迁或风雨剥蚀,高山地表的寿山石原生矿应该往四周滚落下去。可是我们至今只在高山东南面的坑头溪及其下游寿山溪的流域发现了田黄。而同在高山之下,仅隔坑头溪数步之遥的大段溪,却至今没有发现过田黄。
  从坑头溪的源头到寿山溪的下游结门潭,全长八公里,出产田黄石的土地仅为一平方公里。而且即便是“出产”田黄石的地方,也被分之为: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四坂所产的田黄也有较明显的区别,上坂田的田黄质灵色淡;中坂田的田黄质嫩色浓;下坂田的田黄质凝腻,而作桐油色;碓下坂的田黄,质粗硬,色黝暗。为什么同为从高山上滚入田中的母石,会在各坂的水田中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至今我们还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前面已经说过了,田黄石的形成是数百万年的事,而“田”只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应该说人类活动产物的“田”对田黄石的外部特征及色泽变化所起的作用不会太大(但因系农民烧稻根做肥料,而造成的“煨红田”除外),影响它们的应该是日夜浸润着它的溪水———即和坑头溪的水质有极大关系。
  据寿山石农介绍坑头溪的水是非常“利”(音)的,早先人们开采的白色寿山石被废弃在溪水中,如今表皮已变黄。人类开采寿山石的历史不过一千数百年,被人类废弃地头溪中的寿山石历史最长也不会超过这个时间,短的可能只有几十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都会起变化,那么被浸润数百万年的田黄石其变化是完全可以想见的。
  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寿山溪在数百万年前的原始状貌,但是就目前人们对上、中、下三坂的划分,却是与寿山村的三条溪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即上坂是坑头溪流经的地域;中坂是坑头溪和大段溪汇合后流经的地域;下坂则是坑头溪和大段溪汇合后又与大洋溪汇合后流经的地域。如果用溪水来解释田石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质地和色泽的差别,好象比较容易理解一些。即上坂田石浸润的是100%的坑头溪水,这种水质中某种元素比较浓,所以被浸润的田石比较通透,颜色较淡;中坂田石浸润的是50%的坑头溪水,此时水质的某种元素比较中和,所以被浸润的田石比较湿润。颜色也比较饱满;下坂田石浸润的是25%的坑头溪水,此时水质中的某种元素已经较淡,对田石的作用减少,所以被浸润的田石比较凝腻,颜色也比较黝暗,当然各溪的水流量不尽相同,这里不过是个比喻,或许这样才能解释田黄石的成因及上、中、下坂田黄石的区别。
  不过,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因为田黄石不光是有通体一色的,外部色黄而内部色淡的,不仅有“金包银”的,而且还有“银包金”的,还有乌鸦皮的,这或许是除了溪水浸润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每一块田黄所处的“小环境”的影响。据寿山石农介绍,挖于白砂砾处的田黄多为挂黄皮,挖于黑泥处的田黄多为乌鸦皮,这种说法是否科学,目前无法求证。在田黄石已近绝产,而田黄石产地原始地貌已遭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今后可能也无法求证了,只能将此说法做一记载以备参考。

附件

106726_1195804819390.jpg (28.44 KB)

2009-3-30 09:41

103562_1-1.jpg (26.16 KB)

2009-3-30 09:41

102082_5-1.jpg (18.88 KB)

2009-3-30 09:41

102021_1-1.jpg (6.25 KB)

2009-3-30 09:41

7y102 发表于 2009-3-30 09:41

 

田坑
田黄的产地被称为田坑。
田坑就是丛高山边上水坑矿洞开始,向寿山村延伸的溪流冲击平原,说得只是有产田黄的产地.只在寿山溪的两边最宽不超过20米的区域.其中的主要独石,田黄和坑头田都是高山矿脉的独石,可以说是高山系的衍生物.也就是说溪水运送高山系脱落的矿石到田地里,其中一些经过种种磨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在很长的时间后形成了田黄

附件

田坑.jpg (142.74 KB)

2009-3-30 09:49

20090306_bcbab6f8f14be12a734aAMqA6Eya8yyY.jpg (118.73 KB)

2009-3-30 09:49

20090306_ba7aed519654a4b2986finV5Cz155Cg1.jpg (166.34 KB)

2009-3-30 09:49

 

上坂

上坂是外洋的稻田(从坑头下方大致到最后的两亩地之间),不过这些稻田因为无数次挖掘田黄已经无法耕种了,一路走去,只有有争议的那两亩地种着番薯,其他地都已经荒废了.许多家石农正在挖掘,在表层的土壤挖掘到的多是坑头田,深层的地方才是上坂田黄。挖掘中,把挖出来的其他无用的卵石堆砌成墙,标明各家的地界,是整个产田黄的前稻田的一个景致。

附件

上坂.jpg (125.16 KB)

2009-3-30 09:51

7y102 发表于 2009-3-30 09:51

 

田黄石的鉴别
怎样鉴别田黄
一、鉴别田黄的第一种方法是田黄的“六德”

   先说温,温指没有火气,温雅可人,看上去非常舒服。

   润,指水头好,不干,像含着一汪水要滴下来的感觉。我们说一个姑娘水灵灵的,润说的就是这种感觉。
   细,指结构细腻,分子细小。
   腻,指油脂性,看上去由内向外出油。
   凝,指石头的灵性,向冻一样能够一定程度透光。
   结,指分子结构紧密。
  上述这六德也是鉴识田黄的基本标准。

   田黄是寿山石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于福建省福州市郊寿山,寿山溪从坑头始到下游结门潭共约长8公里,其中只有1平方公里的地下埋有田黄石,这1平方公里又被分成上坂、中坂、下坂和zui下坂。所产田黄:上坂田色淡,中坂田色黄,下坂田质好,唯下坂田质则差。
   田黄的种类分为绿田冻、橘皮红田黄冻、橘皮黄田黄冻、黄金黄田黄冻、黄金黄田黄、金包银田黄冻、金包银田黄等20多种.
   有句说的是“一两田黄数两金”,田黄为何如此珍贵,近年来市场上田黄的升值空间有多大?
    第一,田黄珍贵是因为它稀少。从明末开采到现在,田黄资源越来越少,现在一亩地只能开采出一个小拇指盖大小的田黄,稀有性可与熊猫相比。
    第二,田黄色泽庄重,似含宝气,它的黄色与皇家之气吻合,所以人们称它有贵气。
    第三,在印石中,人们讲究温、润、细、腻、凝、结六德,符合这六德的惟有田黄,其它印石最多只占4德。
   有六种石与田黄相似,成为常见的冒充田黄的石种,分别是鹿目田石、连江黄、蛇匏田石、溪管田石、牛旦黄石、坑头田石。比如说连江黄,素有“连江黄假田黄”之说,冷一看,酷似田黄,令不少人走眼。但连江黄比较干,少温润细腻。田黄石有萝卜丝纹,连江黄的纹路是芝麻纹.

   用放大镜检查寿山石,可以看到条纹构造,细密有秩,并无纠结,起伏也不大,通常被称作“萝卜丝纹”,是田黄石的重要依据;即使是断口处也呈现光滑的贝壳状,没有参差不齐的明显断纹。高岭石等小石种也具有该类纹路,如无光学鉴别仪器,收藏者还需要通过手感来确认。田黄石与多数石头触手冰凉的感觉有很大差别,冬季触感温润,夏季则清凉温润,常年不上油,也不会干燥。
  最后, 福建新坑所产的田黄石多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外表常裹着一层黄色或黑色的皮层,且体内隐有红筋状的裂痕格纹;该特点近日常被人用来鉴别田黄石,其所谓“无格不成田”之说。但裂纹毕竟是瑕疵,是一种石病,“格”多终非好石,收藏者切勿盲目迷信或依赖该规则。
  田黄石珍贵无比,价逾黄金数倍。人们在雕刻时,一刀一痕也得思前算后,构思取题,反复思量,用刀去皮慎之又慎,一般的雕刻家是不敢冒险的,所谓“雕人睨视不敢琢”。



二、鉴别田黄的第二个方法是 田黄外观特征:

① 色泽(颜色及光泽):田黄的颜色有黄、红、白、黑。常为褐黄及褐红过渡颜色。油脂光泽。
② 结构特征:田黄都有“萝卜纹”。“萝卜纹”是田黄最重要鉴定特征。田黄有时可见“红格”或“红筋”是由褐铁矿充填细小裂隙而成。
③ 外壳(外皮):田黄有时可见一层薄的外部皮壳,表皮颜色与内部的颜色明显不同。外部为褐黄,内部为白色的,叫“金包银”。外部为白色,内部为褐黄的,叫“银包金”。
④ 质地:田黄的质地细腻。手摸,有滑腻感。
⑤ 透明度:田黄的透明度由不透明至半透明。透明度好的,可称“冻状”。
田黄的物理性质:折射率为1.56,密度为2.5-2.7g/cm3。需用折射仪和测比重的仪器进行测定。田黄的矿物成分为:迪开石或珍珠陶土。需用X光衍射分析法准确测定。



三、鉴别假田黄主要以下几方面加以鉴别:

    1. 仿田黄塑料品无外皮,颜色较均匀。田黄常见外皮,颜色常不均匀,外浓内浅。
    2. 田黄有萝卜纹、红格(或红筋),透明度不均匀。仿田黄塑料品无萝卜纹、无红格(或红筋),透明度均匀。
    3. 田黄的密度较大(2.5-2.7 g/cm3)。仿田黄塑料品的密度较低(一般1.05-1.55g/cm3)。手掂较轻。然而,有时,在仿田黄塑料品中加入金属块,使密度加大了,让人迷惑。
     4. 仿田黄塑料品,可见气泡及流动线构造,而田黄无气泡和流动线构造。
     5. 仿田黄塑料品,用手触摸,有温热感。而田黄给人以凉感。
     6. 用热针触及仿田黄塑料品时,会熔化或烧焦,通常还伴有辛辣难闻的气味。而田黄则无这些反应。
    7. 用小刀片刮样品时,田黄呈粉末状脱落,而仿田黄塑料品,呈片状脱落。


四、鉴别田黄的第四个方法是从石形、石质、石色、石皮以及萝卜纹、红筋等六个方面评估

石形:田黄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状,光嫩圆滑,没有明显的棱角。这是由于矿块在迁移滚动过程中,受到溪水不断冲刷研磨的结果。

石质:田黄石的质地湿润可爱,为微透明或半透明体。如果仔细观察,会焕发出一种其它石材品种所不具备的迷人光彩。


石色:“田黄石”顾名思义,是一种黄颜色的宝石。尽管按照色相来区分,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以及银裹金、金裹银等品种,但无论什么色彩的田黄石都是以黄色作为它的基调,只不过偏白、偏红或偏黑而已。比如“红田石”其色近橙黄如桔皮,绝不可能出现桃红、朱红和血红的色彩;“黑田石”则黑中带赭;即使被称作“白田”的田黄石,也并非纯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带淡黄或蛋清色。

石皮:多数田黄石的外表都有黄色或黑色的皮层包裹着,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挂皮,形态变幻无常,虽然也有一些田黄石因为色皮极薄,一经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黄石的颜色都不是表里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里层逐渐转淡,乃至泛白。这种色彩的变化规律,块头大的田黄石尤为明显。

萝卜纹:凡是透明度较强的田黄石,在强烈的太阳光线下观察,它的肌理往往隐约可见到一条条细而密的纹理,其形状犹如刚刚出土的白萝卜纤维,故有“萝卜纹”之称。

红筋:红筋是指田黄石表层偶尔出现的红色筋络,红如血,细如丝,俗称“红筋”又叫“血丝”。它是田黄石在迁移过程中产生的细裂纹,经土壤中氧化铁渗透而形成的格纹。田黄石的真伪鉴定,主要是依靠肉眼进行,根据上述外观特征基本可以辨别清楚。



附件

101324_4-1.jpg (25.43 KB)

2009-3-30 10:00

7y102 发表于 2009-3-30 10:00

 

鉴定田黄的技术标准:GB/T16553_2003



鉴定田黄的技术标准简述重点如下:
   
   光泽:抛光面蜡状光泽,个别可呈玻璃光泽
   光性特征:集合体
   摩氏硬度:2—3
   韧度:高,适于雕刻
   断口:贝壳状,较光滑
   折射率:1.56(点测法)
   放大检查:萝卜纹
田黄鉴定标准实际上参考GB/T16553-2003珠宝玉石鉴定——天然玉石5.2.31 寿山石(田黄)
  5.2.31.1 英文名称:larderite(tian huang)。
  5.2.31.2 矿物(岩石)名称:主要矿物为:地开石、高岭石、珍珠陶土、尹利石、叶蜡石等。
  5.2.31.3 材料性质:化学成分:多种矿物集合,其中地开石:Al(Si4O10)(OH)8。
  结晶状态:晶质集合体。
  常见颜色:常为黄、白、红、褐等色。其中产于中坂田中的各种黄色田坑石称为“田黄”。
  光  泽:土状光泽,抛光面呈蜡状光泽或油脂光泽。
  解  理:无,具贝壳状断口。
  摩氏硬度:2~3。密  度:2.5g/cm3 ~2.7 g/cm3。
  光性特征:非均质集合体。
  多 色 性:无。
  折 射 率:1.56(点侧法)。
  双折射率:无。紫外荧光:通常无。
  吸收光谱:不特征。
  放大检查:致密块状构造,隐晶质至细粒状呈显微鳞片状结构,其中田黄或某些水坑石常具特殊的“萝卜纹”状条纹构造。
  特殊光学效应:无。
  5.2.31.4 优化处理:
        热 处 理:用烟熏或加化学试剂烧烤或恒温加热,将其表面处理成“黑色”或红色。其颜色分布均匀完整,且仅在前表面,无“萝卜纹”。
       染色处理:用蒸煮或罩染等方法将寿山石染成黄色或红色至暗红色,以仿“田黄”。其颜色沉淀集中于裂隙或孔洞中,无“萝卜纹”。
        覆膜处理:用黄色石粉与环氧树脂混合调匀,涂染于表面,制成假石皮,以仿“田黄”。其表面光泽异常,易具擦痕,刮下石粉呈黄色,石质较干燥,无“萝卜纹”。 7y102 发表于 2009-3-30 10:04

 

昌化田黄的鉴别



作者:崔文元1徐健人2王长秋1
1、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润古轩:邮政编码:311300

一、引言

田黄是寿山石的一个品种,仅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北效寿山村田地中,是我国独有的印章石。已有一千多年开采和利用历史。随着时代前进对其研究不断深入,已有很多专著问世。

根据现代研究成果可以把田黄定义为:田黄是产于寿山溪田地中、具有六德特征和其它标志、主要由迪开石和/或珍珠陶石组成的块状独石。

浙江省临安市昌化北区西北玉岩山一带盛产质地温润、适于雕刻的昌化石。根据其是否含“鸡血”(辰砂),昌化石被分为两类:昌化鸡血石和昌化图章石(当地人称之为“白石头”)。产在玉岩山一带田地中的(昌化图章石的一个品种)的独石被俗称为昌化黄石或昌化田黄,虽然在市场上大量出现,但研究甚少,资料贫乏。

昌化石的开采和利用最早记载于明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人们对昌化石的喜爱与日俱增,并把昌化鸡血石列为“中国四大名石”,与巴林石、青田石、寿山石齐名。

本文运用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红外-拉曼光谱、扫描电镜等现代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产于浙江昌化玉岩山一带的近70件昌化田黄样品,提出了昌化田黄的鉴别标准。

二、矿区地质概况

昌化石产于浙江省临安市昌化西北的玉岩山一带。矿床位于江南地轴的边缘,扬子地台与华南褶皱系的过渡带上,在绩溪宁固复背斜的东南翼。矿区出露地层简单,以上侏罗统火山岩为主[1]。昌化石矿体主要赋存在侏罗系上统劳村组第四岩性段(J3l4)浅灰-灰白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中,矿化带长约13km,宽50-150m,最厚达350m[2]。围岩蚀变有硅化、迪开石化、明矾石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矿区位于中生代火山盆地西北翼,构造较为简单,以单斜构造为主。北东向断裂纵贯全区,北西向断层亦较发育。

三、 本文工作

本次研究昌化田黄所用样品编号及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昌化田黄所用样品编号及测试结果
样号测试结果备注
明-2,明-5,润-3,润-14,A01,A02,A06,A08,A12,A13,A16,A18,A19,A20,A22,A23,A25,A27,A29-A33,A35,A37,A39,A42- A45,A47,A48,A52地开石
明-1,明-3,明-4,明-6,润-1,润-2,润-4,润-5,润-6,A03,A04,A07,A11,A14, A15,A17,A21,A24,A26,A28,A34,A36,A38,A41,A46,A49- A51,A53。高岭石
A09,A48地开石与高岭石过渡矿物。
四、 昌化田黄(石)定义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可以把昌化田黄定义为:昌化田黄是产于昌化玉岩山一带田地中、具有六德特征和其它标志、主要由迪开石或高岭石组成的块状独石。

在这个定义中,首先指明了昌化田黄的产地,即昌化田黄产于浙江省临安市昌化北区西北面的玉岩山一带的田地中;其次指明了田黄具有六德特征(见下文)和鉴别标志,即石形、石皮、红格和萝卜纹;再次,指明田黄的矿物组成为迪开石和/高岭石;最后指明了其产出状态为独石,表明它是次生矿床。

五、昌化田黄的分类

根据作者收集到的标本,本文以颜色把昌化田黄石分为黄、白、红、黑四种,此外还有银裹金和金裹银二种,尽管田黄石有不同色调,但黄色是基本的,这是鉴定标志之一。

六、昌化田黄的宏观鉴定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一)   石形及其形成机理

田黄石的原石均经过搬运、磨蚀作用,而使其成为自然卵形,无明显棱角,手摸有滑感。

(二)   皮及其形成机理

大部分田黄都有石皮,薄厚不等,颜色各异,有黄、白、黑等色。石表面包一层浓淡厚薄不均的黑皮者,状如乌鸦之羽毛,俗称乌鸦皮。肌里为黄色,外部包一层白皮的,叫“银裹金”。肌里近纯白的白田,而包有一层黄皮的,叫“金裹银”。

根据偏光镜下、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初步获得如下成果。
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田黄的皮与肌里的矿物成分完全相同,主要由迪开石组成。

从扫描电镜下观察,皮及肌里结构不同。色皮中的迪开石呈不规则板状紧密堆积在一起,结构紧密;而田黄肌里扫描电镜下迪开石为发育较好的片状,局部可见六边形断面的自形到半自形的晶体。

从能谱分析中可以看出,田黄外皮的铁离子含量要比肌里的铁离子含量高。说明色皮增多的铁离子是田黄的色皮与外界发生反应由外界带入的。同理,白色皮显然减少的铁离子是田黄的色皮与外界发生反应往外界带出的。

(三)   萝卜纹及其形成机理

“萝卜纹”是田黄石内部的纹状结构,密而不乱,排列有序。为了研究萝卜纹的组成与基质的关系,我们科研组利用拉曼光谱对寿山田黄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白色萝卜纹除了有迪开石外,含有水铝石,也就是说,主要由水铝石构成的萝卜纹;
黄色萝卜纹除了有迪开石外,含有微粒的黄铁矿和赤铁矿;
棕色萝卜纹除了有迪开石外,含有大量微粒的赤铁矿和其它杂质,成分复杂。
昌化田黄萝卜纹形成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   红格及其形成机理

在田黄石表或一定深度内常出现一种红色脉络状物体,称为“格纹”或“红格”,亦叫“红筋”。其成因是带有裂隙的原生矿石,经外生作用,裂纹逐渐被铁离子染成脉络状。
    上述颜色、石形、石皮、萝卜纹和格纹是田黄石的鉴定特征的外部标志。

(五)   昌化田黄也具有“六德”特征

1982年石巢先生在《印石辨》中,首次提出了石之六德,即“细、结、温、润、凝、腻”。他认为只有好田黄才具有六德。根据本文的研究,昌化田黄也具有六德之特征。

细:即质地很细,也就是组成矿物颗粒很细小。扫描电镜研究表明,昌化田黄中的迪开石晶体大小为2-5μm。上等田黄除了萝卜纹没有任何其它杂质。

结:就是指矿物颗粒结合紧密,光泽好,手摸有滑感。

温:是指如玉之蕴,有宝气,观其外表即以人相亲。

润:是指石内生泉,在手里握一会,石头就布满细小的水珠,有如露之欲滴。

凝:就是凝灵,有一种通灵感,石凝灵即如半透明的冻状。

腻:是指肌里油溢用手稍微摩挲一会,就像往外冒油一样,有如油之欲滴。

七、矿物学的研究

通过XRD、IR-Raman、EMP、SEM等测试方法,测定出所采昌化图章石的主要组成矿物为迪开石和高岭石,少量地开石与高岭石过渡矿物。

(一)、矿物化学
选取典型样品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实验是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电子探针实验室进行的。仪器型号为:JEOL JXA-8100,分析条件为:加速电压15KV;束流1x10-8A;束斑1μm;修正方法PHZ。测得的昌化田黄石数据列于表2,

表2 昌化田黄主要矿物的化学组成(WB%)  (电子探针测试结果)
样品号K2ONa2OMgOCaOTiO2Al2O3SiO2Cr2O3MnOFe2O3NiOH2Ototal矿物名
标准值[5] 0.030.060.19 37..6047..69  0..31 14.0699..94高岭石
0.0600.0290.0450.0780.00037.61046.3000.0000.0270.775.0.025 84.249高岭石
0.0210.0290.0430.0810.00038.06046.8000.0290.0000.0620.013 85.137迪开石
0.0060.0000.0360.0590.09538.96045.5900.0240.0570.0560.008 84.892迪开石
测试者: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舒桂明高级工程师

由电子探针分析可见所采样品中图章石的主要矿物组成是高岭石族粘土矿物,结合XRD、IR等后续实验,测试出主要是高岭石和迪开石。它们的测试值与标准值非常接近。

(二)、扫描电镜观察

选取典型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实验是在北京大学物理学系电镜室进行的。实验仪器型号:AMARY 1910FE,工作电压5.00KV。照片扫描精度是400dpi。

实验中观察到昌化田黄中呈假六方板状和鳞片状的高岭石晶体和呈假六方板状的迪开石晶体,如图1所示。
(a)  昌化田黄石中的高岭石   ×3000     

                              ( b) 昌化田黄中的地开石  ×3300
图1    昌化田黄扫描电镜图象

(三)X射线衍射分析

挑选典型样品进行了X衍射物相分析。实验是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X射线衍射实验室进行的。实验仪器为日本理学公司(Rigaku)Dmax/2000型粉晶衍射仪(数据表中用a表示)和12KW转靶Dmax/200PU型粉晶衍射仪(数据表中用b表示)。前者实验条件为:CuKа靶,靶电压40KV,靶电流100mA,发散狭缝1/2°,接收狭缝0.3mm,防散射狭缝1/2°,步进宽度0.02°,扫描速度4°/min。后者实验条件为:Cu靶,靶电压40KV,靶电流100mA,发散狭缝1°,接收狭缝0.15mm,防散射狭缝1°,步进宽度0.02°,扫描速度8°/min。
由测试结果可见昌化田黄的主要组成矿物是迪开石和高岭石。其测试结果见表5所示。高岭石的特征性强峰为:7.18(100)、3.57(100)、2.34(70);迪开石的特征性强峰为:7.08(100)、3.57(90)、2.318(80)。

表5   昌化田黄中高岭石和迪开石的X衍射数据
Table 5 XRD data of Kaolinite and Dickite in Changhua Seal Stone
高岭石(标准值) [6]样品号(a)样品号(a)迪开石(标准值) [6]样品号a)
I/I0d/nmhkld/nmI/I0d/nmI/I0I/I0d/nmhklI/I0d/nm
1007.180017.18611007.15531001007.080021007.0553
604.420204.45655.14.44479304.47020,11094.4447
604.331 04.38185.14.27117304.3311 74.2711
404.121 4.13474.84.13357504.1011174.1355
103.78021  3.78574403.9411 43.9798
1003.570023.585680.63.575871403.7802243.7857
203.44 3.43681.4  903.57004,112713.5758
203.111 3.10420.4  203.4111   
302.770222.79730.6  203.33 63.3459
602.571 02.56323.82.56166103.29023  
602.501 ,2002.50544.02.49806102.93111   
402.380032.38778.6  102.779024  
702.3420 ,1 12.33424.82.32829502.55320062.5616
402.291 ,1312.29882.5  502.500131,20 62.4980
202.19201, 1 ,    302.382006,13292.3841
501.98320 ,1 21.98711.71.98284802.31813 ,20292.3282
101.930221,132    102.207220,133  
101.895113,13 1.89660.6  501.973224,20441.9828
401.7850041.79063.81.78734101.890044  
501.6652 0,20 1.66382.51.66214101.854027,206  
501.643   1.64784201.789008,11741.7873
201.616 1.62360.9  401.65015 ,13 41.6478
201.580 1.58610.4  201.556137,208  
201.555 1.55671.0      
201.54513 ,2011.54341.1      
601.489060,33 1.48943.31.48785     
(四)、红外光谱分析

挑选典型样品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红外-拉曼实验室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测试。实验仪器是Nicolet Magna-IR 75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实验条件是:分辨率4cm-1,扫描次数32,波速范围400-4000 cm-1。
由测试结果得到昌化图田黄的主要矿物成分是迪开石和高岭石。它们典型的
红外光谱图见图2所示。

结晶较好的高岭石在高频区有四个吸收带:3695cm-1、3668cm-1、3653cm-1和3620cm-1。而有序度较差的高岭石在高频区只有三个吸收带,其中的3668cm-1吸收带消失。从图3中可以看出,lm-1-2是结晶度不太好的高岭石。在迪开石样品的红外光谱图中可以看到:3700-3620cm-1间出现的吸收带,是Al—OH伸缩振动,其中3620cm-1应为层内羟基吸收带;1100cm-1附近的吸收峰,是Si—O振动;1000cm-1附近的吸收带,是Si—O—Si振动; 1006 cm-1、754 cm-1、695 cm-1和540 cm-1吸收峰是Si—O—Al振动带引起;937 cm-1和9134cm-1吸收峰是Al—O—H弯曲振动带;471 cm-1 和430cm-1吸收峰是Si—O—H弯曲振动带引起。对于有序度较高的迪开石来说,它的3696cm-1±,36520cm-1±和3621 cm-1±三个峰会分裂得很好,并且吸收强度由小变大。
                     
(a) 高岭石                                          (b) 迪开石
                   图2     昌化图章石中高岭石和迪开石的红外光谱图
                               测试者: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翁诗甫
高岭石、迪开石的主要吸收谱峰和归属性见表9[7]所示。
表9    高岭石、迪开石的主要吸收谱峰和归属性
高岭石迪开石
波数(cm-1 )谱峰归属波数(cm-1 )谱峰归属
3700-3600OH伸缩振动3700-3600OH伸缩振动
3420附近层间水伸缩振动3420附近层间水伸缩振动
1620附近层间水弯曲振动1620附近层间水弯曲振动
1200-1000Si-O伸缩振动1200-1000Si-O伸缩振动
950-900Al-OH弯曲振动950-900Al-OH弯曲振动
800-600Si-O或Si-O-Si振动800-600Si-O或Si-O-Si振动
500-400Si-O弯曲振动500-400Si-O弯曲振动

通过对浙江昌化田黄进行野外调查、手标本观察、光薄片观察等传统分析手法和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现代分析手段表明主要矿物成分是高岭石、迪开石;另外有少量地开石与高岭石过渡矿物。

八、昌化田黄的鉴别标准

(一)、要用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多晶衍射等方法确定其矿物组分是否是由迪开石、高岭石组成,这是鉴别昌化田黄石矿物组成上的标准,也就是说,昌化田黄石的矿物组分必须是迪开石或高岭石或地开石与高岭石过渡矿物,但由迪开石或高岭石组成的图章石不一定是昌化田黄。主要组成矿物为高岭石、地开石及地开石与高岭石过渡矿物,而未发现珍珠陶石,而寿山田黄无高岭石而有珍珠陶石,这是两地田黄主要区别之一。

(二)、田黄不仅具有细、结、温、润、凝和腻六德,是鉴别田黄石重要标准,而且还要看是否具有田黄的石形、石皮、罗卜纹、格纹或红格四大宏观特征。

(三)、要特别注意以绿泥石、叶腊石、石膏、滑石等图章石以及染色、做假皮等方法假田黄石。

(四)、寿山田黄已基本开完,而昌化田黄无疑是我国田黄新产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因时间和篇幅关系,大量图表、照片、典型标本的描述及测试结果从略,将在报告时展示

附件

昌化田黄1.jpg (87.64 KB)

2009-3-30 10:12

昌化田黄2.jpg (76.69 KB)

2009-3-30 10:12

7y102 发表于 2009-3-30 10:12

 

7y102

用户组: 主编

积分: 14818

威望: 6144

金钱: 7213 金币

9#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田黄的颜色种类


较为珍贵的有以下几种:

   田黄冻石:田黄石中最上品,全石通体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润泽无比。
   银裹金:似去了壳的新鲜鸡蛋,外表生着一层浅色白皮,光泽明亮。
   田白石:该石出产于上坂区,如冰似玉,石中红格外醒目。现已绝产。
   金裹银:田黄石中上品,似羊脂油块,外表色着一层鲜嫩黄皮,皮与肉形成鲜明的色彩反差。
   鸡油黄:出产于上坂区和中坂区的交界处,质细密坚实,湿润凝腻,石之表面色有一层似鸡油的皮。
   桔皮黄:刻石出产于中坂区,色泽艳丽,黄中略带微红,质地纯正。
   黑皮田:亦名“乌鸦皮”,色泽多为桂花色,外皮如漆似炭,利用此石雕刻作品,外表黑皮和里面的黄色,反差尤为强烈。 7y102 发表于 2009-3-30 10:14

 

7y102

用户组: 主编

积分: 14818

威望: 6144

金钱: 7213 金币

10#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鉴别田黄的6个方面

据专家介绍,田黄石自从由母矿中分裂出来再埋藏到田间,其间历经了数百万年之久,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条件下,田黄石逐渐地改变了它原来的形态、色彩和质地,出现了其独具的外观特征。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石形、石质、石色、石皮以及萝卜纹、红筋等六个方面,我们可依此来鉴定。

1、石形:田黄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状,光嫩圆滑,没有明显的棱角。这是由于矿块在迁移滚动过程中,受到溪水不断冲刷研磨的结果。

2、石质:田黄石的质地湿润可爱,为微透明或半透明体。如果仔细观察,会焕发出一种其它石材品种所不具备的迷人光彩。

3、石色:“田黄石”顾名思义,是一种黄颜色的宝石。尽管按照色相来区分,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以及银裹金、金裹银等品种,但无论什么色彩的田黄石都是以黄色作为它的基调,只不过偏白、偏红或偏黑而已。比如“红田石”其色近橙黄如桔皮,绝不可能出现桃红、朱红和血红的色彩;“黑田石”则黑中带赭;即使被称作“白田”的田黄石,也并非纯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带淡黄或蛋清色。

4、石皮:多数田黄石的外表都有黄色或黑色的皮层包裹着,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挂皮,形态变幻无常,虽然也有一些田黄石因为色皮极薄,一经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黄石的颜色都不是表里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里层逐渐转淡,乃至泛白。这种色彩的变化规律,块头大的田黄石尤为明显。

5、萝卜纹:凡是透明度较强的田黄石,在强烈的光线下观察,它的肌理往往隐约可见到一条条细而密的纹理,其形状犹如刚刚出土的白萝卜纤维,故有“萝卜纹”之称。

6、红筋:红筋是指田黄石表层偶尔出现的红色筋络,红如血,细如丝,俗称“红筋”又叫“血丝”。它是田黄石在迁移过程中产生的细裂纹,经土壤中氧化铁渗透而形成的格纹。

田黄石的真伪鉴定,主要是依靠肉眼进行,根据上述外观特征基本可以辨别清楚。 7y102 发表于 2009-3-30 10:17

 

7y102

用户组: 主编

积分: 14818

威望: 6144

金钱: 7213 金币

11#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田黄鉴别



田黄石的鉴定
1、田黄石的地质生成

田黄石的矿物成份,目前地矿学界认为是由高岭石族矿物组成,其中以地开石、高岭石为主,还含有石英、黄铁矿、辉锑矿等。它与寿山石的矿物成份基本相同,是由寿山石“进化”而成。它的成因,目前学术界基本达到了共识,即认为属寿山村南面矿系的原生寿山石因受长期的风雨剥蚀,自矿床分离散落于山坡下,经溪水冲刷搬运至溪旁及附近,逐渐被砂土层复盖,在田中沉积下来,埋藏于田底,形成了“冲积型寿山石砂矿藏⑧”。该砂矿受周围土壤、水份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长期表生作用下,辉锑矿便会转化为锑的氧化物。这种锑的氧化物和氧化铁在田底地下水的作用下,对地开石浸润,使地开石集合体染色。使其颜色往往显得外浓而向内渐淡。质地变得格外的晶莹、温润,并在表面产生了石皮,肌理出现了隐约有致的萝卜纹,红格纹等特徵,仿佛能散发出光彩。这些田黄石的化学成份,生成的原因,以及它的萝卜纹、石皮、格纹等特征,都是田石鉴赏者普遍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田黄石鉴定的三个概念
在田黄石实际的鉴定当中,人们往往不采用地质鉴定的方法去细究它的化学成份,而是通过眼学来解决问题。所谓眼学,即直观、感悟的方法。通过直观、感悟迅速得出结论:是或非,真或伪,优或劣。

在田石鉴定中,有一种本来是它坑之石,前人误定为田坑石;或在市场上遇到的印石,石贾含糊其词当田石以售;或有人持而求鉴;另一种是以它石经过人为的作造,如染色、做皮、凿形、镶嵌等手段伪造的假田坑石,从田坑石鉴定而言,前者属明是非概念,后者属辨真伪概念,当然明是非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辨真伪。

明是非的鉴定步骤有二:界定是田坑石还是它坑之石,这是明是非的第一步。在这个界定的概念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鉴定田坑石与接近田坑石的其它掘性石的概念体系,通过“比较”二石的外相特徵,进一步认识田石的质性。这是明是非的第二步,两步合一,以达到田坑石鉴定明是非的目的。

辨真伪的方法是在把握田坑石天然生成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田坑石辨真伪概念体系。鉴定步骤也有二:一是从识真入手,在一堆鉴品中,将真田石捡出,剩下的就是假田石。或一件鉴品,先确定是否真田石,如果不是,那就假田石。二是从辨伪入手,将伪田石捡出,剩下的即为真田石。或遇到一块“田石”,看是否有假,主要是看是否有伪作的痕迹,是否他石假冒。总之,以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在鉴定田石当中,有时明事非和辨真伪是掺在一起的。曾见过有一种真假掺半的田黄,1972年冬,有太原古董商小老高携一块大田黄石雕来售。高约15厘米,宽约18厘米,厚约8厘米,不定形,高浮雕山水人物《牧归》。从外表包装及雕工可判断为清中期作工,小老高言称是徐沟王氏家旧物,匣为木制,软缎装里,已破,露出绵絮,匣盖上有王端臣题“田黄巨山”四字签。枇杷黄色,初观之有做旧痕迹,从山顶部,山腰前后凸部、底部露亮处,身部,牛身部凡属亮处共有十余处看均为田石无疑,色泽各略有差别,其余处被人造石皮与人造包浆作雕刻掩盖观察不清。但掌中感觉总觉不对,似略轻又不知所以,后细察之,发现在一山坡亮部失掉一小块石皮,致细观察,乃以胶粘合而成,遂顺藤摸瓜,方知凡亮处均为拼接粘合而成,接缝全由雕刻掩映不易发现,后经细审,整体以黄高山石坯而制。此种鉴例,既是辨真伪概念,又是明是非概念。若是该鉴品已确定为田石,则根据色泽、质地及用途评其优劣。即田石鉴定的评优劣概念。评定田石优劣的概念体系则是在确定田坑石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个问题在谈田石的种类时已阐明,不再赘述。

3、认识田黄石的“质”与“相”
在田石鉴定中,要解决明是非、辨真伪的问题,就必须下“识真”功夫,认识真田石。真田石是由它的质性因素与相性因素构成。质性因素是田石的质性,是守恒而不变的,是田黄石的内因,它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相性因素具有可变性,是在本质因素的作用下显现给人们的一种表相,不是一层不变的,在质性因素起作用时,显相因素可起印证作用。

田石作为宇宙中的一种物质,在特殊的环境中生存了数百万年,其质性已经发生了一定变化,已经形成了它的本质规律,这就是田黄石的质性。这种质性是一种不可见的非线性的高级物质构成,不是能以现代科学仪器所能测到的可见物质。如同人的经络,是以任何仪器也测不到,而客观存在的光导系统是同一道理。但是这种高物质却能作用物体分子的运动:“在北京的隆冬季节,印泥常常冻结,如果把田黄石立于其上就可立即解冻。郭柏苍《闽产录异》所称田石“盖地气挟土力所结者,故隆冬不泐”即有此意。还有人说,长期服用田黄石粉末,可以延年益寿⑨”。正是由于它这种高物质作用人体,使人体细胞发生变化的原因。为此,如不从它的质性去把握而是将由质性反映出来的外表特徵去鉴定,往往会自生干扰因素。如将田黄的共同特征:呈卵形的块状独石为鉴定田石的入手依据,则只限于原石与随形雕件。若经加工为印章之后,这一特征业已破坏,将无据可依。如将田黄的所谓三大特征:石皮、萝卜纹、红筋作为鉴定田石的重要依据,则只能作为鉴定部份好田黄的重要依据,如作为鉴定一切田石的依据,必出差错。因为有的田石,这些特征并不明显,亦使无据可依。如将田石呈透明或半透明状作为鉴定依据,但有的浓度高的田石都呈不透明状。可见这些显相因素,都具有可变性,只能是辅助因素,在主要因素起作用时,它将起推波助澜作用。在鉴定田石明是非、辨真伪目的达到之后,有的因素可以转换为田石优劣鉴定的主要依据。对于鉴定田石的主要因素,前人已经认识到,虽然反映在他们的著作中只有只言半语,却已道破真缔。如近人章鸿钊《石雅》中说:“首德而次符”。这里所说的“德”并不是指质地,质地仍然是“符”,质地为可见之物,皆为相,相皆为“符”。何为之“德”,所谓“德” 者,乃“道”也,道是以语言阐述不清楚的本质规律。诚如老子如云:“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是说,可以说的“道”,已经不是所指的“道”,而是由道反映出来的质相,可见章鸿钊已深知真缔,却点到为止。鉴赏家们天天手中揣摩着田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步由表及里地认识到质性的存在,但由于无法以语言论明白,不得不再退出来,再由田石的质性所反映出来的各种质相特征如温、润、凝、腻、细、结等方面去入手,将之称为“六德”,这里所说的“德”,已经不是不可言之“德”,而是假名之德,但又不是完全的表相,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质相。其中温、润、腻是通过直观与感悟来实现的,而且感悟的成份更大。从这三个特征来说,更属质的范畴。所谓“温”,即“久经蕴藏在土里,有出土之气,或曰为宝气,即使是新出的田石也宛如旧石⑩,这点,能凭感悟而得出。近年来,有田石鉴赏家林文举先生用可见性光源测试法,检验出田石六德中“温”的存在:“各色田石,即使是白田或黑田,灯下透照石心皆泛黄泛红之光,宝气灿烂”⑾。从而大大提高了田石鉴定的准确性。这是他多年实践而发现的。所谓“润”即久浸水中,有如“露之欲滴”,“石里生泉⑿。所谓“腻”,即如久经泡入油中,肌里油溢。细、凝结也是直观感觉,还是以直观分辨来实现的成份大。所谓“细”,即指组成的分子极微,极小,如婴肤。所谓“凝”即凝灵成冻状,清澈如镜。所谓“结”,即指分子结构紧密,结实如铁。在六德中,“温”是最主要的。它接近田石质性,有了它,田石便可宝气灿烂。

4、如何把握鉴定田石的质性因素
要把握田石的质性因素,须靠观相与感知的结合,观相是常规思维完成的步骤,感知是灵感思维完成的结论。两种思维本来是格格不入的,常规思维是人们习惯的逻辑思维推理法,是一种量变思维,它的表现形式是,不管对待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过程,如认识过程、做的过程。具体到鉴定上,须从表相入手,逐步深入,罗列出许多表相特点,用这些特点比较鉴别,最后推出结论。一步错了,步步错。有时条件不具备,依据不充足,只能存疑待考,其优点是一步一个脚印,有根有据;缺点是永远也推不到不可见性的本质上。感知是灵感思维作用下的一种质变的判断,人们对鉴定例证无数次的体验、认识中,积累了雄厚的量变信息,由量变到质变,量变因素多了即会产生质变的、潜在的物质能量,在运用熟练时,大脑的思维就调动这种能量,这种能量就在舜间,自动化地完成鉴定任务。当一接触到鉴定物品时,即与鉴品的质性能量信息发生共振,免去逻辑推理的过程,直接得出结论。鉴定的结果正确与否是一刹那间的事,它的速度与思维同步。然而,有时鉴定却是错误的,原因就是平时积累的量变信息本身发生自身干扰,使错误的信息干扰了正确的信息,使提炼错了的信息与其它不同质性的信息发生了共振,导致了鉴定的错误。由于量变信息常规思维的自身干扰,不能上升为质变信息,不能与物体的质性信息发生共振,凭主观推理法推出结果,有时也是不能避免错误的。所以说,能否把握鉴定质性因素,关键在于能否将平时在常规思维作用下积累的量变信息是否准确,量变到质变信息转换是否熟练。换句话说,即平时能否运用灵感思维,也就是直观思维(常规思维下的反思维)去思维问题。

田黄石的质性信息和其他鉴品的质性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潜在信息,在常规思维作用下,则需要一层一层去剥,剥在最后,非以灵感思维捕捉不可,否则不能避免错。如灵感思维运用的熟练时,就能自如地把这个潜在的质变信息转换为显信息调动出来,发生共振,从而达到鉴定正确的目的。

田石的假冒与辨别

1、用“掘性坑头石”冒充。掘性抗头石俗称坑头田,因属独石,又产于坑头溪口附近的砂土中,是一种未成熟的田石,略有蕴藏在泥土中的温润,细度也极近田黄,润度与亮度与田石无异,由于酸化较透,极似下坂田黄。萝卜纹略显齐直,呈水流纹状,或牛毛纹状。可见石质比较结脆。优秀者“价值与三坂田等同⒀”。较差的坑头田,人们通常称掘性坑头石,外形棱角突出、多无皮、酸化层薄,色外黄而内淡,灯照之泛白色,若如解石为方印材,如同水坑石然。无萝卜纹或似棉花团状纹,山石气重且含砂砾者。因无地热养之,缺少氧化作用,温润度自然也差,不能作为田石价而购之。

2、用“掘性高山石”(鲎箕田)冒充:该石为掘于砂土中的高山石,分有二种,一为淡枇杷黄,多为民国二年产,一为熟栗黄,前者光泽似田,后者色相似田。外有淡黄色的薄皮层,因山地干燥表皮的铁质酸化程度无法与田石相比,质地大多腻而通明,但松软温润度远不及田黄,亮丽度亦差,无宝气溢出感,萝卜纹呈粽粒状,但田黄的粽粒状比较溶化,掘高山的粽粒却呈未溶化状,且粗而显露,如橘囊纹。偶有绵砂或红点。色泽外表一层似田石,内则泛白,有红格,色鲜如血缕⒁,且干燥,又时伴有原矿产的岩层色格,不若田石红格,多显褐黄或赭黄色,且较沉稳而湿润。虽有一定收藏价值但远不及田黄。

3、用“鹿目格”冒充。鹿目格俗称鹿目田,产于寿山都陵坑附近的砂土中,距尼姑寮不远。为块状独石,比重大。多色暗如桐油黄,少数也有灰、黑、白者,肌理通常皆浑浊不透,质粗而干涩。常裹黄皮,多薄,亦有带乳白色皮者,不透明。皮下的带霜红粉状色晕,且多含砂钉。裂格多为纵横交错之大格,也有材大而无格的。唯质温、润可混田石。三十年代曾开采,一一批鹿目格间有萝卜纹,但为牛毛状纹,与田石各种萝卜纹都不似⒂,不难辨。藏家购买鹿目保值者,多与雕工联系起来,如有林清卿,周宝庭,林文举等名师雕刻者,上等的鹿目将比值于中等田黄。

4、用“碓下黄石”冒充碓下坂田。碓下黄石当地石农为商业的需要,称其为碓下坂田,它确实产于碓下地段,但是它是一种不甚透明、质硬而涩的石材,无皮,无萝卜纹,亦无裂格,质色如糖粿黄田,比重在2.9以上,在手中有死沉之感,肌质中含有虱卵状白泡点。

5、用“掘性都成坑”冒充。掘性都成生于土中,亦有萝卜纹,石贾每用以充下坂黄,有的黄金黄都成偶有红格,质地细腻也偶有如鹿目的石皮,近似田石。分辨这类石材时,一是看温润度,掘性都成温润度差于田黄。二是看纹路,掘性都成之纹为曲而细之水流状、绵絮状纹,与萝卜纹不同。掘性都成皮黄心淡,有的泛灰色,不若田黄质里泛红。掘性都成的特点是山石气重,质结而坚,肌理多杂而不纯,时有细小的白杂点,不难分辨。

6、用“贴岩都成坑”冒充。贴岩都成坑其贴岩石的一面极凝灵润泽,但温润及凝腻度不够,局部有疏网状萝卜纹,由于其处于贴岩,仅一面凝灵似田石,渐向里色泽渐浑。不难辩认。但以都成坑论价,高于鹿目格,与中等田石相似。

7、用“蛇匏”冒充。蛇匏为近似掘性都成的独石,一般肌理呈灰白色,似白田,但通灵度差,质地多不纯,含有杂色渣点,或白砂点,山石气重,比重大于白田,其里泛灰白,不难辨认。

8、用“贴石黄高山”冒充。四十年代产者甚佳。该石亦如贴岩都成坑然,贴石一面较凝灵,色栗黄而明朗,似田石,深入一、二公分则近米糠黄,无萝卜纹,背面反而有萝卜纹,但颜色不一,是其破绽,一见即知。

9、用“芦荫”冒充。芦荫为掘性独石,酷似田黄,但色泽灰暗,质地燥结而微坚。

10、用“溪蛋”冒充。溪蛋产月洋溪中,外观略似田石,无皮,无红格,无萝卜纹,质地属芙蓉石性,其里泛白。与田石有明显区别,不难辨认。

11、用“善伯洞”冒充。善伯洞本为矿洞名称,有部份结晶体,温润通灵,似田黄冻,故有以将其加工雕刻后冒充田黄石者,该石无石皮,属山石,致细观察,肌里多含金属细砂点及粉白色浑点,俗称“花生糕”不难辨认。

12、用“牛旦黄”冒充。牛旦黄俗称牛旦田,块状。主要产旗山南麓的溪底及田地土中,质地略明润,但粗糙,外裹黄色或黑色的石皮,这点略似田石。肌里无萝卜纹,不通灵,隐有细白点,比重大,易辨识。

13、用“黄冻”冒充。黄冻本为水坑冻石,如枇杷黄,质地通灵,易与上坂田黄相混,鉴别的主要根据是黄冻无石皮,色泽表里一致。温润度逊之。细辨即知。

14、用“老坑黄高山石”冒充。在老坑高山有栗黄色者,亦有纹,但与萝卜纹不似,较松而宽。久经油浸,亦润。但质松而粗。凝、润、腻不够。

15、用“白水黄”冒充。白水黄为高山石,质硬不通透,有的白水黄有黑皮者,肌里也有层纹,却不似萝卜纹,有碎裂纹,却不似格纹。当地石贾骗极外行人用之,极易辨。

16、用“白高山冻”冒充白田。白高山冻有的有萝卜纹,多作粽粒状,或水流纹状,质松,乏温、腻结,可辨。

17、用“民国二年白高山石”染色冒充。该石有萝卜纹者,极似田石之不规则网状纹。用黄连或藤黄水煮之,能似桂花黄田,但常有不透明之硬块,质坚。同时缺温润、腻度。易辨。

18、用“太极头石”冒充。该石质晶莹透澈。有红、黄、白诸色。往往以黄、白色再染色,借其有萝卜纹状的纹路骗人。

19、用“高山荔枝冻”冒充。荔枝有萝卜纹,将白荔枝染色,然坚脆,温、凝、腻度不够,近年在广交会上见有冒充者,售数万元一条。

20、用“高山牛角冻”冒充黑田。牛角冻本属水坑石,色黑中带赭,通明而有光泽,偶然肌里有格,也有水流状的萝卜纹,较密而直,黑田的萝卜纹弯曲而较松。质乏温、润、腻度,细审之也不难辨认。

21、用“连江黄”冒充。连江黄产寿山东北部之金山顶,外地人称干黄,连江人及青田人称山黄,色黄质硬多裂,肌里显现有直纹,不通透。清时便有北京商贾常赝田黄石贩售。其属脉状矿石,无砂矿共有特征,石质存在根本差别。易辨。

22、用“金狮峰独石”冒充。该石产于金狮峰,有黑色裹皮,较之田石的乌雅皮更加乌黑、厚密、无萝卜纹,不通透,质地粗糙干涩,山石气重,易于辨识。

23、用“房山石”冒充。产于北京城西之房山,石贾取之以色料泡煮后,以冒田黄石。质松,无纹,乏温、润、腻度,易辨认。

24、用“黄色朝鲜石”冒充。近二十余年以该石冒充者不少,多在台湾、香港市场,近见在广州、北京出现。该石细嫩,而凝润,半透明,色艳而迷人。朝鲜有网状萝卜纹,也有牛毛纹者作平行状,即一方印章者两面有平行纹,另两面则无纹,也不似田石的萝卜纹。易辨识。

25、用“富矿石”冒充。近年来多以青海富矿石冒充者不少,富矿石为黄色的软石,色艳迷人,但较薄,不到二厘米厚,两面为平面,夹有白石皮,一般雕高浮雕,硬度约在1.5度,用指甲能划动。

田黄九德

细:乃粗之反。田黄石的组成分子极为细微,用肉眼或一般的放大镜看不到其组成颗粒,细则匀净,这是一切美玉宝石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结:为松之反。指田黄的组成分子极为紧密。石结则坚实耐用,不易碰伤,雕刻花纹或治印不易模糊,不易蹦坏;石结则光泽正、亮、好,石质粗松光泽则黯然不正;石质若细而结,入手则有滑感,反之则粗涩格手。

温:乃凉之反。田黄石埋藏于寿山溪旁的田土里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年,早期可能还有温泉浸泡,入手有温和之感,不似水坑之石,或其它蕴藏条件较差之石,入手不如田石温和,有的甚至有阴凉之感。

润:为干之反。田黄石因长期受寿山溪水的浸渍,石质很滋润,不干燥,不脆,抚之宜手,刻之不易碎裂剥落。

洁:乃杂之反。即田黄石的组成分子极为纯净,没有什么“虱卵”、“花生糕”、“金砂地”等杂质,看上去非常纯净可爱。

嫩:为老之反。田黄石的上品,如田白、橘皮红、黄金黄等,其质地皆如婴儿之肤,柔嫩可爱。而劣质田黄或其他下等印石,则有老、干之病,观之、抚之则生人厌恶之感。

腻:乃枯寡之反。如久泡油中,石质油性好。油性好则石性较稳定,小的碰伤以手抚摩即可愈合。油性差则干寡枯涩,不但欠美感,而且易生裂痕或白点。温润细腻则如玉女之肤,美妙异常。

凝:洁、结而润者即为“凝”,乃黯浊之反,呈冻状或半透明。凝之甚者,即为晶莹、全透明。田黄石一般呈微透明或半透明。

灵:为滞涩之反。上品田黄有灵气,有天生宝气,如有生命之光在闪动。但这种光同时又是内敛的、蕴藉的,没有火气,没有夺目炫耀之气,没有浮华虚躁之气,没有市井烟火俗气。这种宝光也就是田黄的灵魂之光了,如与鉴藏者的心灵感会,则更为赏心悦目。

田黄有九德。具八、九德者,为上品田黄,如黄金黄、橘皮红、橘皮黄等;具五至七德者,为中品田黄,如桂花黄、鸡油黄等;四德以下者,为下品田黄,如桐油地、蕃薯黄、肥皂黄等。“九德”也可用于品评其它印石的石质,具六德以上者可谓上品印石;具三至五德者,为中品印石;具一、二德者,为下品印石:一德不具,乃石之最贱者,不入品评之流。 7y102 发表于 2009-3-30 10:20

 

7y102

用户组: 主编

积分: 14818

威望: 6144

金钱: 7213 金币

12#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引用——陈泯老师《田黄辨伪浅谈》

寿山田黄石
附件 20071222_c4c80cb9d9bfbf65629ciApwEsCMP7ir.jpg (24.63 KB) 2009-1-14 15:44

DSC05137.JPG (57.29 KB) 2009-1-14 15:44


掘性坑石,许多人把它当作田黄
附件 l2.jpg (62.66 KB) 2009-1-14 15:48

l3.jpg (66.12 KB) 2009-1-14 15:48



桃花冻----像不像田黄?
附件 20076614132071.jpg (41.04 KB) 2009-1-14 15:53





荔枝冻-----似乎有田黄的味儿
附件 200743016364042.jpg (87.83 KB) 2009-1-14 15:55



几块高山黄---非常像田黄
附件 6e3d0d42-eb9d-4558-84bc-24a0a45c4ceb.jpg (86.8 KB) 2009-1-15 15:42

57b193ef-682e-4ae0-a7bb-5d9761aa934d.jpg (58.27 KB) 2009-1-15 15:42



许多收藏和投资寿山石的人都晓得这样一个情况,即寿山石中的田黄价值最高,当然赝品也最多。投资收藏的人知道田黄增值快,奸商同样也知道这样的道理,于是各类假田黄在他们的技术手段处理后,不断魔术般地制造出来,而且还就此衍生出了一门新技术“田黄染色做皮秘籍”,据说这种技术解决相当一部分懒人的社会再就业问题,如此想来,也真是功德无量啊。
不过假的终归假的,笔者特搜集了一些图片,假不假,一看便知。


此图是寿山高山石染色后的假田黄,颜色斑驳陆离,深浅不一。


此图是寿山鲎箕石染色做假田黄,虽然里面有萝卜丝,但是外面染的水平很差,颜色不均匀。


此图染色和做皮比较高明,但是肉的部分颜色过于凝重,基本少有田黄润酯的感觉,要不是表面打蜡和油,情况更糟。


此图石料是外省市,可能是昌化黄或连江黄或河南黄或什么黄,市场上用外省石头冒充田黄比较普遍。


此图的石料经过加热染色后,石质中出现类似田黄的红格,一看染色的效果很假。


此图的假田黄市场上比较常见,颜色染得很深,而且雕工很差,所以一定记住:好石配好工,田黄的东西雕工都是很好的,雕工差的基本不是田黄。


此图中的假田黄疑似石粉熔制压模做成的,虽然黄,但是雕工很差,一看就不是田黄的工。


典型染色的,颜色重,没有田黄的六德,唯一的就是黄,也不是什么好黄。


此假田黄的做皮很假,白皮部分,很浮,里面的沁色稍微靠谱。


此田黄一看就知一二,大概是树脂合成的那类,虽然看着透润,但是比较轻,而且关键的是雕工极其差劲。


又是染色的,如果细看,染色的边缘颜色要重于中间,如果从底部磨一下,那么可以看到沁色的痕迹,外部深黄,里面是石质原色。


做皮染色的有有一个田黄,颜色像是红烧肉,肉色深重,没脂没凝没润。


这个假田黄的皮做的是可以,真是“银包金”,但里面的金很干很涩。


这皮做的够黑,黑乌鸦的皮,不过还是太假,过犹不及,功夫还得练练。


典型的染色,颜色过渡很不自然。


石料加热变裂,之后沁色,出红格,表面酸处理出白皮,总之很假。


比较精湛的做皮和染色的假田黄,福建福州这样的样品到处都是,而且买的人还真多,有意思。

最后还是看看真的田黄,虽然是小件,但田黄的特征很明显了,大家不妨比较。







鉴别田黄的三点要求:         1.色。既然是田黄,直观的第一眼就应当是它的颜色———“黄”。田黄的“黄”要求黄得浓艳俏丽,黄得娇美醒目,黄得明朗神采,如同金子般的灿烂。如果外面有包裹着的皮质层,如“银包金”、“金包银”、“乌鸦皮”等品种,也应当要求色差大,黄白分明,黑黄清晰。
  2.质。田黄的品质高低优劣一般以“六德”作为标准,即细、洁、温、润、凝、腻。上品的田黄可集凝结、脂润、通透、纯净、细腻为一身,宝光四溢。握于手中,如同婴幼儿的肌肤,温嫩细润无比。同时,上品的田黄纹理要美,有萝卜丝纹,格路要少而浅淡,如生有皮质层,应求薄而质细者为佳。
   3.形。石材或印章以高大方正为优。但田黄“无根而璞”,出土时均为椭圆状。如果是椭圆形,则应尽量取饱满、浑圆、规矩,长、宽、厚比例协调的为好。
  另外雕功对田黄的价值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师的工艺师的雕功价值1.5万-2万/两,普通的工艺师的工艺也能达到每两1万元。由于田黄价值昂贵,所以一般采用薄意雕,以减少石材损失。

附件 48359742148090.jpg (118.67 KB) 2009-1-16 11:23
7y102 发表于 2009-3-30 10:33

 

7y102

用户组: 主编

积分: 14818

威望: 6144

金钱: 7213 金币

13#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田黄石的成分


地开石  
  地开石是一种含羟基铝硅酸盐矿物,它与高岭石珍珠石的成分相同,但晶体的结构有所不同。这叫同质异像。地开石的晶体为片状,晶体集合体通常也很细小。属粘土类矿物。我们熟悉的寿山石鸡血石等贵重石材,其主要组成物质其实就是地开石。
  地开石是从优质明矾石原料提取而来;它比明矾石更有活性从而是制造高效低碱,混凝土外加剂首选原料。主要用低碱膨胀剂和高标准的外加剂使用。
        地开石的摩斯硬度多在2.6左右,密度在2.5-2.7之间,以2.62居多。

  化学成份:180目筛余量: < 8%
   三氧化二铝: 25%-30%
   三氧化硫: 11%-13%

田黄的主要成分之一叶腊石的成分分析
叶腊石

  叶蜡石是粘土矿物的一种,属结晶结构为2∶1型的层状含水铝硅酸盐矿物。化学结构式为Al2[Si4O10](OH)2,理论化学组成为Al2O328.3%, SiO266.7%,H2O5.0%,分子式为Al2O3.4SiO2.H2O。

  叶蜡石是低温热液蚀变形成的粘土矿物,属单斜晶系,晶体结构高度无序。

  叶蜡石质地细腻,硬度低(1-2°),密度2.65-2.90g/cm3,耐火度>1700°C,绝缘、绝热性好,化学性能稳定,只有在高温下才能被硫酸分解。

  叶蜡石矿石常呈淡黄、乳灰白、灰绿等颜色,若含铁的氧化物或汞,则呈现褐红或血红色。蜡状光泽、有滑感,常为致密块状、叶片状,变种具放射状。

  自然界纯叶蜡石矿物集合体产出很少见,一般都由类似的矿物呈集合体产出。矿石以块状为主,也有土状和纤维状的。主要伴生矿物为石英、高岭石、水铝石、绢云母、黄铁矿等

田黄石的主要成分之一伊利石的成分分析 伊利石
  伊利石是一种类似云母的有层状结构的粘土矿物,也被称为水白云母。
  伊利石的片状或条状的晶体非常细小,它们一般呈现给我们的是土状。因为含有杂质,伊利石一般为黄、褐、绿等颜色,但如果纯度高则应为白色。
  很多伊利石是由白云母钾长石风化后变成的,并且伊利石还会再变成其他粘土矿物。
  伊利石可以作为陶瓷原料,也可以用在化妆品塑料制造中,纯度高的还可以用在造纸工业中以及其他喷镀、防辐射等等工业生产上。




田黄主要成分之一高岭土成分分析
化学组成为Al4[Si4O10](OH)8、晶体属三斜晶系的层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名称来源于最早发现的著名产地中国江西景德镇的高岭村。属 1:1型的结构单元层的二八面体型结构。由于堆叠中结构单元层间的相对位移,便构成了不同的多型。高岭石是一层重复的多型,两层重复和六层重复的多型分别称为地开石和珍珠石。结晶度良好的高岭石成有序结构,一般呈假六方片状晶体(见图高岭石(电子显微镜下照片16000X));结晶度差的多是b轴无序的高岭石,外形呈椭圆形或不规则状。高岭石通常呈致密或疏松块状的集合产出。白色,含杂质时呈米色。底面解理完全。解理面显珍珠光泽,块状的则光泽暗淡。摩斯硬度2~2.5,比重2.60~2.63。高岭石是组成高岭土的主要矿物成分,可以通过风化作用沉积作用和热液蚀变作用形成。高岭土多呈白色,细粒具分散性、可塑性、高粘结力和高耐火度。中国很早就利用高岭土作陶瓷原料,而欧美各国主要用作造纸填料涂层。高岭土在油漆和橡胶工业中用作填料,煅烧高岭土用作聚氯乙烯填料。高岭土还可作耐火材料,以及用于生产水泥、半合成催化剂、合成分子筛化肥农药载体,制取氯化铝和聚合铝作净化水质的材料、在缺少铝矿资源时还可作炼铝的原料。中国高岭石的著名产地有江西景德镇、江苏苏州、河北唐山、湖南醴陵等。世界其他主要产地有英国的康沃尔和德文,法国的伊里埃,美国的佐治亚等。 7y102 发表于 2009-3-30 10:40

 

艺海初涉

用户组: 导演

积分: 34014

威望: 14523

金钱: 15504 金币

14#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好资料,学习了 艺海初涉 发表于 2009-3-30 11:08

 

7y102

用户组: 主编

积分: 14818

威望: 6144

金钱: 7213 金币

15#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localimg=400,41]2[/localimg][localimg=400,41]2[/localimg]

附件

20090311_2c80fdf8431b45419918udI4jI4C2d2i.gif (15.69 KB)

2009-3-30 11:17

7y102 发表于 2009-3-30 11:17

 

7y102

用户组: 主编

积分: 14818

威望: 6144

金钱: 7213 金币

16#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鉴定田黄石的真伪【中央台】
田黄石是寿山石中比较贵重和贵重的石种。鉴定田黄石的真伪现在主要靠:看外观、靠手感和科学仪器的鉴定。
田黄石上的这些红色的线条叫做红格或红筋。
田黄石是由从高山岩上分离出来的石头滚落到溪里,在被埋入到农田中形成的。石头从山上滚落时内部难免会因为撞击而产生裂缝,裂缝又在泥土中受到一些微量元素的侵蚀就会形成红色或其它颜色的经纹。

但是同为产地在福州市连江县的连江黄也会有这种筋格。因为只要石头受到外力影响出现裂缝,在有机会被埋进土中或落到水里,时间一久就会形成有颜色的筋格。寿山石中的独石和掘性石也能形成红筋。

独石是寿山石中一个较大的种类。它是指一块石头因为自然原因脱离矿脉,经过长时间的地质变迁而形成的石块。田黄石和掘形石都属于独石。产在寿山溪流域的独石是田黄石。
产在矿洞附近或上下一点的山谷是掘性石。田黄石的质地更加温润细腻。

而且田黄石经过切割,打磨后根本看不到这些经纹,所以经纹并不是鉴定田黄石的最主要特征。
石皮是指石头受外界环境中其他微量元素的长期侵蚀,而在石头标便上形成的一层外皮,所以石皮是田黄石另一个外观特征。同样寿山石种的独石和掘性石都可能带有石皮。所以也不能单凭石皮来鉴定田黄石。
萝卜丝纹也是田黄石的一个特征。但是其他高山石也会有类似的萝卜丝纹。所以必须综合查看红筋、石皮、萝卜丝纹这三个外观特征才能比较准确的鉴定出田黄石的真伪。
高山石与田黄石的质地完全不同,所以凭手感是鉴定田黄石的第二个方法。
将田黄石放在手中一触一摸会有一种凝的感觉,就象将硬的年糕纳在手中那种滑尔不腻的感觉。
根据最新的科学仪器鉴定,田黄石主要由地开石和珍珠陶石组成。田黄石的比重是2.52-2.9之间是寿山石中仅次于芙蓉石的石种。将两块同样大小的石头放在手中,田黄石会感觉更沉一些。
把玩寿山石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石头放在桌案榻几旁时时的把玩。经常把玩寿山石的人手上和脸上的油就会在石头上形成一种油脂层,行话叫包浆。时间越久包浆越厚,寿山石石质越稳定,它呈现出来的味道也更淳厚。如果没有时间经常把玩,我们可以用一些动植物油和矿物油来养护寿山石,以便让石头更加滋润。
经过了1500多年的历史变迁,寿山石形成了开采、雕刻、赏玩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它身上还呈现了中国几千年来泱泱不息的人文传统。每一块寿山石都是一方不同的天锭,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风景。每一个人每一块石头之间也都在时刻演绎着只属于他们自己的多姿多彩的故事。
寿山石终。 7y102 发表于 2009-3-30 13:47

 

7y102

用户组: 主编

积分: 14818

威望: 6144

金钱: 7213 金币

17#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田黄石雕异兽书镇纸





清宫旧藏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3.2公分,纵:5.4公分,横:6.3公分。

    除了砚材,美石也是文房清玩之一,美石中的寿山石,更受到明清文人的赞赏。其中,又以田黄石最受推崇。寿山在福建福州北郊,以产光泽晶莹、脂润如玉的寿山石著名。这种石材是上好制印材料,用以治印,硬度适中,能充分表现印文的优美典雅,篆刻家认为可供奏刀,鉴赏家赏鉴印文之余,也喜爱石材本身的色泽变化与透明度。

    寿山石的第一品是埋藏在田里的「田石」,分为黄、白、红、黑四色,以黄色最名贵,即是「田黄」石。「田石」质地温润可爱,或微透明,或半透明,肌理隐现萝卜丝纹者佳,历来有「石帝」、「石中之王」的称号,自清代以来,极负盛名,而「田黄」石之价可与金玉相埒,所谓「一两田黄一两金」,当地民谣还说:「黄金易得,田黄难求」。

    寿山石的第二品是产于地势较低或近溪流的「水坑」类石,即以透明度见长,所谓「水坑上品,明泽如脂」;产于高山的「山坑」类石,也出产具透明度的冻石;两者都相当名贵。作为一种美石,寿山石开采之源已不易查考,但是至少在西元五、六世纪时的南朝,当地已有人采用寿山石代替玉材,雕制「石豚」作为丧葬器。  

    此后,当地一直视寿山石为一重要石雕质材;元、明之时,寿山石成为重要的石印材,并且逐渐出现名师巨匠,杨玑为其中之一。这件寿山石未刻印的一面侧壁阴刻行书「玉璇」边款,「玉璇」就是杨玑的字,他是明末清初福建彰浦人,擅长雕刻印纽。清初周亮工《闽小记》中记述杨玑所做准提像时说:「运刀之妙,如鬼工。」

附件

清 田黄石雕异兽书镇纸.jpg (38.26 KB)

2009-3-30 13:52

7y102 发表于 2009-3-30 13:52

 

7y102

用户组: 主编

积分: 14818

威望: 6144

金钱: 7213 金币

18#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田黄石鉴定中的纹·格·硬度
田黄石萝卜丝纹的形成,大体上和线格的形成是一样的过程,是在地壳变迁、脱离母体到达小环境过程中、移动撞击造成总体内核的伤痕,又经过在小环境、长期孕育而成的。具体表现形式大约六种:1\网状、2\水流状、3\棕粒状、4\橘瓤状、5\丝棉状、6\萝卜丝状,总称,萝卜丝纹!
为什么田黄石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因为它的硬度适宜雕刻,运刀自如、形同书写。它的硬度大约二至三摩氏度,我们用的铜钥匙大约硬度三度以上,能把田黄石点出白印,有极少数用指甲可划出白色迹痕,指甲的硬度大约二奌五度,所以田黄石的硬度大约二至三摩氏度!
田黄石的格,实际上就是裂纹,纹的形成是在六千多万年前脱离母体后、运动过程中遭到撞击、也就是相互碰撞,所留下的伤痕。经过小环境的长期滋育,有的成了红线格、有的成了黑线格、有的是土格。这种色的不同、是现在小环境造就的! 7y102 发表于 2009-3-30 13:54

 

7y102

用户组: 主编

积分: 14818

威望: 6144

金钱: 7213 金币

19#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田黄石雕刻大师林清卿
林清卿

  (一八七六~一九四八),福建福州市西郊凤尾乡人。夙嗜诗书画,师从寿山石雕“西门派”高手陈可应学习薄意雕刻。他天资聪颖,刻苦钻研,未弱冠就小有名气。自感艺术功底薄弱,为了专攻薄意,带着更大志向,暂放雕刀,转而拜师学习水墨画,从中领会中国画的笔意、章法和画理。后又从古代石刻和画像砖中寻找灵感。历时五年,学有所成,自觉融会贯通之后,才又重操旧业,专攻薄意,并将其推上巅峰。林清卿用他的天才与勤奋,开创了薄意艺术的崭新风貌,他集国画艺术和古代雕刻精华于石雕刻意艺术之中,是近代最杰出的薄意艺术大师。被称为“西门清”。龚纶《寿山石谱》赞其“精巧绝伦,真能用刀如笔,在杨玉璇、周尚均二家,别开生面者。”当时著名国画家熊文镐见到他的作品,曾惊叹道:清卿画石非人之画纸所能及也,是石以画传者。

  林清卿的薄意(印边浮雕)刻得很静,富有书卷气,可以让人读出诗意。无论繁简皆注重画理,讲究笔墨。而且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鱼虫无所不精。人物雕刻,他尤喜以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民间故事为题材,诸如东篱采菊、踏雪寻梅、米颠拜石、羲之爱鹅、达摩面壁、竹林七贤、八仙过海、香山九老等等。雕刻山水,他喜选用裂纹较多的石料,视曲度势,惨淡经营:或描绘万里晴空、落日归帆;或表现重峦叠嶂、密林深溪;或刻划浮云绕树、飞泉出涧。宛如意境幽远的山水画。四时花鸟,他多选梅雀争春、荷塘鸳鸯、黄菊雏鸡、群仙献寿等,于清润中见艳丽。更耐人寻味的是草虫小品:数根芦苇、几叶翠竹、双蝶飞舞、蜻蜒婷立,寥寥数笔,尤见精神。其色质洁净纯正的佳石,因构思巧妙更锦上添花。遇多裂瑕疵,能利用石之纹理及裂痕,配以花卉、山水,工巧天成。因材施艺,巧掩瑕疵,是其艺术的又一特色和成就。陈子奋《颐谖楼印话》评价他的薄意“花卉之妩媚生动,虽写生家罕能及。山水竹木,亦静穆深厚。难得在利用石之病,而反见天然”。观赏过他作品的人,都会有同感:凡石料的色泽愈杂、裂纹愈多,他的构思就愈精妙。 7y102 发表于 2009-3-30 14:09

 

7y102

用户组: 主编

积分: 14818

威望: 6144

金钱: 7213 金币

20#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寿山石田黄石雕刻
寿山石品种很多,按产地划分,主要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田坑石产于溪边水田,产量最少,石质最佳,水坑石产于溪涧水洞之中,山坑石散布于山峦溪野。田坑又称田石,质地温润可爱,颜色从外到内由浓渐淡。田坑石按其颜色不同又分为"田黄"、"田红"、"田白"、"田黑"等品种,其中田黄石色黄如枇杷,质韧而坚,素有"石中之王"的美誉。清朝历代皇帝在天坛祭祀的时候,都要供上福建寿山的田黄石,因为田黄石所含的"福(建)、寿(山)、田(黄)"三个字极为吉利。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清朝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御玺就是用寿山田黄石刻的。因为田黄石稀有珍贵,所以福州民谚有说"黄金易得田黄难"、"一两田黄三两金"、"田黄上两、价比黄金"等等。
  寿山石中还有水坑石和山坑石。水坑石多呈晶莹透明状。富有光泽,其中"坑头石""冻油石"、"水晶冻"、"鱼脑冻"、"黄冻"等品种,质地优良,开采不易,亦甚名贵。山坑石中名目很多,有80多种。
  寿山石雕是天然造化与艺人智慧的结晶,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雕刻技法。寿山石雕表现技法主要有圆雕、镂空雕、链雕、镶钳雕、浮雕、透雕、微调、线雕、薄意雕等。薄意雕是寿山石雕特有的表现技法,它融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于一炉,追求线条的流畅性,往往是几刀几笔带过,与其说是雕刻不如说是在石头上绘画。
  在雕刻艺术上,寿山石雕讲究"相石取巧",就是根据石料的形状、色彩和纹理等特点进行构思,因势造型,因材施艺,因色取巧,使自然色相和奥妙神工浑然一体。寿山石雕的最大特点是巧色的利用,寿山石有十多种颜色,色彩非常绮丽,艺人们雕刻之前要经过一番相石的过程,这相石的过程就是要看它表面的形状和颜色进行初步构思,刻进去以后出现其它颜色还要进一步地构思。寿山石雕不仅具有边创作边构思、巧色利用非常好的特点,而且强调不要拼接,一般好的作品是没有任何拼接的,整块石头原来什么样刻出来基本上是什么样,都是纯天然的。
  在历史上,寿山石雕艺术分成东门和西门两大流派,东门派主要集中在福州鼓山后屿一带,西门派主要集中在福州洪山一带。据史料记载,到了清朝同治年间,潘玉茂、林谦培继承杨玉璇、周尚均的雕刻手法,各自发展形成了东门、西门两大艺术流派。潘玉茂、林谦培的传人林元珠、林文宝、郑仁蛟、林清卿、黄恒颂、林友清等都继承发展了寿山石雕艺术。林文宝创作的各种印钮千姿百态,自成风格;郑仁蛟吸收其它雕刻的长处,使圆雕人物动物别具一格;林清卿独僻溪径,将中国画融入薄意雕刻,精妙绝伦。总的来说,东门派艺人讲求造型伟岸,善取巧色,刀法矫健,作品玲珑剔透,精巧华丽,雅俗共赏;西门派艺人善于因材施艺,巧掩瑕疵,刀法圆顺,追求传神意韵,作品造型饱含古朴,给人以品味交流的空间。
  通常在一块寿山石上,有红、黑、黄、青等数种颜色,相互交错成自然斑纹。艺匠们根据石块的形状、色泽和纹理进行构思和艺术加工,雕刻成人物、走兽、山水、花鸟、果蔬、海味等陈设欣赏品和印章、文具、烟缸、水盂等实用工艺品。制作时先凿打出粗坯,剥出大体轮廓,然后用手凿深入刻划,最后经修光、磨光、上腊而成。制作一件作品,少则费时几天,大的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由于这些原因,寿山石雕的社会影响面极广,具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鉴赏家与收藏家的好评。如今,福州的寿山石雕除了各种类型圆雕及图章外,还与脱胎漆器、象牙雕刻相结合,制成各种屏风、围屏、挂联等,远销北美、西欧及东南亚各国,深受欢迎。 7y102 发表于 2009-3-30 14:11

 

7y102

用户组: 主编

积分: 14818

威望: 6144

金钱: 7213 金币

21#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著名田黄鉴赏家王敬之谈田黄
收藏投资田黄,最头疼的是什么?当然是真伪问题。据说,目前古玩市场的田黄,十有八九都是赝品,尤其是重量在100克以上的田黄,其真伪就更加值得怀疑。
        怎样辨别田黄的真伪?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也令很多收藏者感到头疼。为了解开收藏者关于田黄的种种困惑,记者走访了当前国内著名的田黄鉴赏专家王敬之先生。
   田黄鉴定难
   记者:现在想要收藏、投资田黄的人越来越多,但赝品、真伪问题似乎也越来越严重,给人的感觉是田黄收藏市场似乎十分混乱。
   王敬之:是的。随着田黄价格的飙升,一些商贩开始用假冒伪劣的石头欺骗藏家,给田黄收藏市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更可怕的是,一些所谓的专家有的将自己收藏的石头包装成田黄,出版专著;有的人频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将自己包装成“田黄专家”,将一些根本不是田黄的劣石吹成田黄,以牟取暴利。严重地侵害了收藏者的利益,也扰乱了田黄的市场。
   记者:我们知道一个说法叫“无皮不成黄,无格不成黄,无纹不成黄”,这个说法是不是鉴定田黄的一个通用标准呢?
   王敬之:可以说这是一个标准,但并不绝对。我在福州就看到许多无皮无格的田黄,都是田黄中的珍品。有一句话叫“千种玛瑙万种玉”,其实田黄也是种类繁多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要不然就不会那么难鉴定了。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王敬之:这要从田黄的形成原因说起。我们知道田黄只在福州寿山村能找到。寿山村旁有一座山叫“高山”,高山下面有一条小溪,叫坑头溪。凡是坑头溪流经的水田之中就有田黄的出产。因为是田里出产的黄石头,因此就被称为田黄。
  盛产寿山石优质品种的高山,是一座锥形山峰,在地震及风雨剥蚀的运动中,一些石头就从高山上滚落到田里。但它们进入田里的路径不同,各自生成的小环境就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可能一样,有的田黄有皮,有的田黄就不一定有皮,“无皮不成田”的说法,就不能绝对化。“无格不成田”则更不能绝对化了。所谓“格”就是裂痕,是高山石在滚入田中时与其他石头碰撞出现的裂痕,如果没有被碰撞,就不可能出现裂痕,没有裂痕岂不更好,难道非要有裂痕才行?所以在鉴识田黄时不必死抱着“无皮不成田”,“无格不成田”不放,当心漏失宝贝。
  但有一点可以说是绝对的,就是“无纹不成田”。因为,从高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头必须要经过坑头溪溪水的浸泡才可能成为田黄,而田黄的纹就是在几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浸泡中形成的。田黄的纹是一种“萝卜纹”,因为田黄的纹路就像我们平常吃的那种长条白萝卜的纹路相似。上等的田黄可以看到它的萝卜纹有一种绵密欲化的感觉。
   记者:那就是说萝卜纹是辨识田黄的一个绝对标准?
   王敬之:应该这么说,田黄必须要有纹,但有纹的不一定就是田黄。因为有一些原生矿它不需要水的浸泡本身就带有纹路,但你不能据此就认为它是田黄。
   田黄优劣之别
   记者:田黄产地有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之分,这是如何划分的呢?各个产地所产出的田黄有什么不同?
   王敬之:出产田黄的地方必然是坑头溪流经的水田。从坑头溪的源头起,到与大段溪汇合的地方为止,称之为上坂。这时两条溪水交汇,溪名也改称为寿山溪。寿山溪往下又与一条叫大洋溪的溪流交汇,这一段称为中坂。寿山溪与大洋溪交汇之后,往下就称为下坂了。关于碓下坂,过去溪中因为有水碓,故称碓下坂。现在水碓已不存,统称为下坂了。寿山溪也就几公里长,下坂两边也多是山石,所以整个出产田黄的地方也就是一平方公里左右。
  一般说,上坂出产的田黄比较通透,颜色也较浅。中坂产的田黄,比较温润致密,颜色也鲜嫩,是标准的田黄。下坂产的田黄较为粗硬,颜色较深。在这三个坂中,中坂的田黄是最好的,其次是上坂,下坂的田黄最差。
   记者:不过我也曾听人说,在下坂发现过成色非常好的田黄,并不亚于中坂,这是怎么回事呢?
   王敬之:我也曾听寿山当地的石农这么说过。但是,下坂出现好的田黄并不是下坂本身泡出的。这些好田黄其实是溪水将上坂、中坂的田黄冲到下坂去的。
   记者:为什么三个坂产出的田黄石会不一样呢?
   王敬之:问题主要是出在坑头溪的水质上。坑头溪水在田黄生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寿山石是田黄的母石,而寿山石是从高山上滚落下来的。但是,这些滚落下来的石头不可能仅往坑头溪一个地方跑,它们还会跑到高山脚下的其他地方,如大段溪流域,但是,除了坑头溪流域外,其他流域从来没有挖出过田黄。这就证明了,坑头溪水对田黄的生成至关重要。
  据当地的石农讲,坑头溪的水是很“利”的,早些年人们开采的白色高山石滚到坑头溪之后,经溪水的浸泡外表就会变黄,如果将其锯开,会发现里面还是白的。田黄的母石是产于高山的优质寿山石,在数百万年前经地震或风雨的剥蚀滚到了山下,又因水土的流失将这些寿山石埋进了土里,寿山石中所含的某些矿物成分在土壤、溪水及有机酸的蕴藏浸泡之下,产生了变化,最终变成了莹润凝腻的田黄。可以这么说,田黄是坑头溪水经数百万年“泡”出来的。你看,高山石的原矿,都是五彩缤纷的混合色彩,而田黄则不管是黄田、红田、白田、黑田还是灰田,都是以黄为主基调,这就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它们受到的共同影响坑头溪水的浸泡。
  同样的,上坂、中坂和下坂的田黄质地有区别,也与浸泡的坑头溪水多少有关。上坂田浸的是100%的坑头溪水,水中的微量元素过于饱和,所以将石头浸泡得较为通透。而中坂因为大段溪的汇入,使坑头溪水变为50%,这时的溪水微量元素较为适中,非常适合田黄的生成,所以这里的田黄就大多具备了“细、结、温、润、凝、腻”的“六德”,是高质量田黄的产地。而下坂,又因为大洋溪的汇入,坑头溪水的含量变成25%,水中的微量元素不足,在浸泡中力量不够,所以下坂的田黄显得不够通透,色泽也差。知道这一点对于辨认田黄有很大的作用。
  至于坑头溪水中究竟含有哪些对田黄的生成十分重要的微量元素,这是我一直想要研究的课题。我曾多次想到坑头溪源头,到各坂的水坑中去取些水化验,寻找科学数据。但这种研究需要在久旱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但偏偏福州这个地方雨水充裕,所以研究一直没能成行。
   传统鉴定与科学鉴定
   记者:田黄的赝品现在可谓层出不穷,田黄石鉴定就显得十分重要,您是这方面的权威,能简单介绍一下田黄的鉴定方法吗?
   王敬之:田黄鉴定的理论是不断完善的。成书于1933年的《寿山石谱》,作者龚纶,他首次介绍了:“田黄石的产地,散在寿山乡一带水田底古砂层上,然非凡属寿山乡之田皆出田石也,其田不经寿山溪灌溉者,既隔丘上下竟无所产”。龚纶先生讲的寿山乡,就是今天的寿山村。
  在龚纶先生的著作里,他还首次言明了田黄的产地分上、中、下和碓下四坂,以及各坂所产田黄的大致特征。但是他并没有细讲田黄如何鉴定,所幸的是他将“上上”的田黄与寿山其他名石作了比较,他说寿山石中能与田黄“差可比肩者:芙蓉坑、都成坑、坑头冻三者而已。然,坑头冻得其莹澈无其温粹;都成坑似其温粹欠其凝腻;芙蓉坑得其凝腻,逊其莹澈”。在这里龚纶先生实际上给我们界定了“上上”田黄的标准,即兼具“莹澈、温粹、凝腻”于一身。
  龚纶先生之后,张俊勋先生于1934年出版了《寿山石考》,他除了重申“以其田有无受溪水的灌溉为田石有无之标准”及“中坂最贵”之外,还将田石的产地打乱,在颜色上分出高下,其标准为“色首橘皮黄,次金黄、桂花黄、熟粟黄”。他还首次提出了田黄“中牵萝卜纹”这一重要特征。
  在这之后的1939年,陈子奋先生出版《寿山印石小志》将各坂所产的田黄作进一步的说明,“上坂近坑头,所出田黄质灵而色淡,仿佛黄水晶”;“中坂则质嫩而色浓,可为田石之标准”;“下坂地接连江,在都成坑下,质凝腻多作桐油色……。”(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都成坑和连江相差好几公里,陈先生可能是误记了)。陈子奋先生还指出:“田石质极嫩,中有萝卜纹,间生红格或裂痕,乡人所谓无格不成田也”。“色分黄、白、红、黑四种”,和田石有“黄皮、黑皮、白皮”。
  陈子奋先生是福州近现代著名的金石家,较之龚纶、张俊勋二位先生而言,他对田黄的认识,投入更多的自身实践,因此,他的著作更具影响力。在《寿山印石小志》中,他第一次较全面地提到了田黄“中有萝卜纹”“间生红格或裂痕”,而且还会有黄、黑、白色的石皮。这就是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所谓“无皮不成田”,“无格不成田”和“无纹不成田”的三个鉴定田黄的标准。
  1982年,又出版了一本研究印石的著作,对田黄的鉴定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这就是石巢先生的《印石辨》。在该书中,石巢先生首次提出了田黄“细、结、温、润、凝、腻”的“六德”标准,并解析了田黄萝卜纹的六种表观形式。我认为在田黄的鉴定中石巢先生的贡献是巨大的,因为他将一些抽象的形容变成了具体的描述。
  此外,当代还有许多研究者如施宝霖、陈石、林文举等都在他们各自的著作中对田黄的鉴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田黄的鉴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田黄鉴定理论的形成,应该是归功于石巢先生。
   记者:听说现在也能通过科技手段来鉴定田黄?
   王敬之:田黄的科学鉴定早在1987年时就有人提出来了。在其后的许多年里一些地矿学家通过红外光谱对田黄的矿物成份分析研究,认定田黄的矿物成分有的是纯净的地开石或珍珠陶石。但是大部分田黄为复合性,含微量伊利石。这一点非常有意思,寿山石中只有田黄会含有微量伊利石。因为考虑到田黄的传统鉴定受人为因素太多,希望有一种科学的办法能够对那种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传统鉴定有一种制约。现在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已出台田黄鉴定的“国标”,田黄必须是地开石或珍珠陶石。
   记者:也就说通过科技手段鉴定为“地开石”或珍珠陶石那就是田黄?
   王敬之:当然不能这么说。我在这儿要强调一点:田黄的矿物成分必须是地开石,但矿物成分是地开石,却不一不定是田黄。地开石涵盖的范围太广了,比如昌化黄石也是地开石。
   记者:那是不是说科技手段还是要和目测结合起来呢?
   王敬之:是的。应该是有经验的目测鉴定人员和有一定分辨能力的矿物检测人员联手合作,开出鉴定证书,才能保证田黄鉴定的权威性。
   寿山田黄与昌化黄石
   记者:您刚才讲到的昌化黄石,现在很多地方也称为“昌化田黄”。这跟我们平常说的田黄是一回事吗?
   王敬之:关于这件事的争论几年前就开始了。我很久以前就在相关媒体上有过这样的言论,就是认为昌化黄石最好还是不要叫做“田黄”。因为“田黄”是特指福建寿山村出产的黄石。其实,昌化黄石也很精美,昌化黄石可以说是鸡血石的本家。昌化黄石中有一种很美的品种叫田黄鸡血,其精美的程度不亚于田黄,完全可以给自己另起一个美丽的名字,没必要非得要跟“田黄”分一杯羹。我曾经跟昌化当地的人开玩笑,给他们的黄石起了一个名字叫“玉山黄”。如果都叫田黄这涉及到一个知识产权的问题。
   记者:那么,昌化黄石和田黄怎么分辨呢?
   王敬之:昌化黄石为什么不能叫做田黄,就是因为它缺少田黄生成的二次环境,它没有经过坑头溪水的浸泡。它虽然也有皮,有纹,但跟田黄比,它的皮显得更厚而僵。它的纹不是因为溪水的浸泡才形成的,而是矿石原生的,所以没有田黄萝卜纹那种绵密欲化的感觉,而是一块一块的。此外,昌化黄石也缺少像田黄冻那样的极品,我们把一块非常好的昌化黄石和田黄相比,只能相当于中等成色的田黄。
  原载《中国收藏》2007年2月号 7y102 发表于 2009-3-30 14:14

 

中视微风.

用户组: 制片人

积分: 50301

威望: 18722

金钱: 23030 金币

22#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无皮不成黄,无格不成黄,无纹不成黄


无格~~无纹~~更好~~

据当地的石农讲,坑头溪的水是很“利”的,

早些年人们开采的白色高山石滚到坑头溪之后,

经溪水的浸泡外表就会变黄,

如果将其锯开,会发现里面还是白的

中视微风. 发表于 2009-3-30 15:19

 

7y102

用户组: 主编

积分: 14818

威望: 6144

金钱: 7213 金币

23#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引用:
原帖由 中视微风. 于 2009-3-30 15:19 发表
无皮不成黄,无格不成黄,无纹不成黄


无格~~无纹~~更好~~

据当地的石农讲,坑头溪的水是很“利”的,

早些年人们开采的白色高山石滚到坑头溪之后,

经溪水的浸泡外表就会变黄,

如果将其锯开,会发现里面还是白的。

: ...
7y102 发表于 2009-3-30 15:52

 

秦史黄

用户组: 编导

积分: 6211

威望: 2522

金钱: 2993 金币

24#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秦史黄 发表于 2009-3-30 16:12

 

雾里观人

用户组: 总监

积分: 131204

威望: 41750

金钱: 57748 金币

25#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雾里观人 发表于 2009-3-30 16:23

 

复兴论坛网友

用户组: 游客

积分:

威望:

金钱: 金币

26#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复兴论坛网友 发表于 2009-3-31 16:11

 

中视微风.

用户组: 制片人

积分: 50301

威望: 18722

金钱: 23030 金币

27#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大块头的在明代前~~

多被做成印纽方章喽~~

皮都没有喽~~

专家只能玩剩下的小萝卜头了~~

皮 纹 格 俱全~~

呵呵~~

中视微风. 发表于 2009-3-31 17:31

 

中视微风.

用户组: 制片人

积分: 50301

威望: 18722

金钱: 23030 金币

28#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纹】~~~

是固有的~~

寿山石也有无【纹】的~~

其滚入田坑也不会有【纹】~~

例如~~寿山冻石~~

中视微风. 发表于 2009-3-31 18:35

 

7y102

用户组: 主编

积分: 14818

威望: 6144

金钱: 7213 金币

29#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鉴别田黄的三点要求:         1.色。既然是田黄,直观的第一眼就应当是它的颜色———“黄”。田黄的“黄”要求黄得浓艳俏丽,黄得娇美醒目,黄得明朗神采,如同金子般的灿烂。如果外面有包裹着的皮质层,如“银包金”、“金包银”、“乌鸦皮”等品种,也应当要求色差大,黄白分明,黑黄清晰。
  2.质。田黄的品质高低优劣一般以“六德”作为标准,即细、洁、温、润、凝、腻。上品的田黄可集凝结、脂润、通透、纯净、细腻为一身,宝光四溢。握于手中,如同婴幼儿的肌肤,温嫩细润无比。同时,上品的田黄纹理要美,有萝卜丝纹,格路要少而浅淡,如生有皮质层,应求薄而质细者为佳。
   3.形。石材或印章以高大方正为优。但田黄“无根而璞”,出土时均为椭圆状。如果是椭圆形,则应尽量取饱满、浑圆、规矩,长、宽、厚比例协调的为好。
  另外雕功对田黄的价值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师的工艺师的雕功价值1.5万-2万/两,普通的工艺师的工艺也能达到每两1万元。由于田黄价值昂贵,所以一般采用薄意雕,以减少石材损失。
     老坑高品质的田黄石现在已达15000元每克,数量之少价格之高收藏之难,令很多藏家望石兴叹··· 7y102 发表于 2009-3-31 20:55

 

朱旺龙

用户组: 制片人

积分: 52498

威望: 22033

金钱: 24910 金币

30#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请朋看看我这块小章有田黄特点吗?

附件

DSC03626.JPG (188.3 KB)

2009-3-31 21:04

DSC03631.JPG (211.62 KB)

2009-3-31 21:04

DSC03633.JPG (189.05 KB)

2009-3-31 21:04

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