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剑圣红衣之辱小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措施与趋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40:04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明确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重要政策和措施。当前,我国的科技发展与创新事业进入新阶段。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R&D支出进入快速增加阶段,R&D投入强度达到中等国家水平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R&D支出增长快于GDP的增长速度。2000-2006年,R&D支出平均每年增长22.4%。2006年,全社会R&D支出为3003亿元,占GDP的比例达到1.42%。科技投入呈现以下特点:
研究开发投入总量进入世界前列,研究开发强度达到中等国家水平。我国是经济总量大国,GDP居世界第四位,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6年,我国R&D总投入为3003亿元,居世界第五位,R&D支出占GDP的比例超过1.4%,达到中等国家水平;人均R&D投入较低,约228元/人,不到30美元/人。
企业R&D投入增长速度快于政府的R&D支出增加,企业成为R&D活动的主体。2001-2006年,政府研究开发投入占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的比例从33.4%减少到24.7%;企业的R&D支出占全社会的比例从57%上升到69%。目前,我国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份额高于欧美水平,低于日本、韩国。
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了研究开发执行主体多元化,R&D支出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企业不仅在R&D投入方面占主导,而且是R&D支出的主要执行者。2006年,企业R&D经费支出额占全社会R&D经费总额的71.1%。科研机构R&D支出比例大幅下降,从1987年的55%降至2006年的18.83%,但占全社会的份额仍大于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大学研究开发支出的总量大幅度提高,从2000年的76.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76.8亿元,2005年和2006年占全社会R&D的比例为10%和9.2%,低于多数发达国家。
R&D以试验开发为主,技术储备不足。科学研究支出总量增加,但占R&D的比例下降,基础研究支出比例较低。“九五”以来,我国的科学研究支出(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但未恢复到“九五”初期的水平。“十五”期间,我国科学研究总支出增长较快,从2000年的198.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72.65亿元,增加了将近两倍;基础研究支出平均年增长速度为24.5%,略高于R&D支出年增长22.4%的速度,其占R&D支出的比例基本保持在5.3%-5.9%之间。但是,随着试验开发投入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支出占R&D的比例明显下降,从“九五”初期的33%降至“十五”末的26%,2006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的比例分别为5.19%、16.8%和78.01%。
大学和科研院所都偏向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我国的大学以应用研究为主,试验开发和基础研究支出接近。2006年,大学的研究开发投入中,基础研究占25%,应用研究占49.56%,试验开发占24.63%。各级政府所属研发机构(不包括转制科研院所)的R&D支出中,试验开发支出为53.45%,应用研究占34.59%,基础研究支出仅占11.96%。
科技人员总量大国,人均小国,缺乏科研和创新领军人才。2005年,我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413.15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为279.78万人,分别居世界的第一和第二位。但按经济活动人口平均的科技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仅为53人/万人和36人/万人;按全国人口平均的科技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仅为31.4人/万人和21人/万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377.47万人;近些年,海外留学生回流速度地加快,但我国依然缺少科学研究的领军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技术发展正在从引进技术和模仿为主转向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相结合
随着技术能力的增加,技术引进的重点从进口设备转向直接引进技术。技术引进合同中技术费用的比例逐年增加,从1991年的14%增加到2006年的67%。据统计,1999-2005年,我国共签订引进技术合同50000项,合同金额超过1000亿元,其中技术费用的平均比例为57.6%。
外资企业带入大量技术。2000-2005年,外商企业引进技术金额占全部引进合同金额的40%-45%。
技术的对外依赖程度开始下降。随着国内R&D支出的快速增加,技术对外依存度指标较大幅度下降,从1999年的67%,降至2006年的37%。国内R&D支出与引进技术合同的技术费用比例从1999年的1.06倍增加到2006年的2.5倍。
技术需求和供应增加,国内技术交易活跃。随着R&D和创新活动活跃,技术交易合同金额快速增加,从2000年的65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818.2亿元,平均年增长35%。企业是交易的重要主体,2006年,企业购买技术成交额占总成交额的83.9%,内资企业占企业购买技术交易额的77%。交易的技术档次提高,单项合同技术价值提高。交易合同数量下降,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大幅增加,从2000年的27万元增加到88.3万元。技术研究开发外包和创新服务增加,技术交易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为主,2006年,技术开发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金额分别为717.1亿元和695.1亿元,共占各种技术交易合同金额的77.67%。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技术成为交易的热点领域,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技术合同金额分别占36%和16%。
企业逐步成为R&D支出的主体,以改进创新为主
企业的R&D支出占全社会R&D支出的比例从1987年的30%增加到2006年的71%。目前,企业创新活动有以下特点:
企业R&D支出中,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企业自筹为主。据统计,“十五”以来,工业企业R&D投入中,大中型企业R&D投入超过70%,这其中,国有控股企业的支出约占48%,三资企业的支出占27%。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支出中,政府投入占3.2%,企业自筹资金占87.6%,金融机构贷款占7.7%。
企业技术条件提升较快,部分企业已具备较好创新基础。少数企业掌握了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大部分企业处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改进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阶段,多数行业的关键和领先技术仍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不少行业的领先企业从引进技术或生产线开始,经过较长时期的消化和积累,已具备基本的改进创新能力。涌现出一批依靠创新提高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中兴、海尔、中星微等等。
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创新机制。随着企业所有制形式多样化,民营企业的比例增加,国有企业不断健全治理结构,参与市场竞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发展机制已基本形成,企业的创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市场引导。企业创新的目的和动力来源于对创新的预期收益,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对未来市场和收益的预期,从而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创新活动。
制度创新改善了企业激励机制,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面临不同的问题。总体看,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逐步改善,内部管理不断加强,部分企业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如,国资体制改革后加强了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制度,改善了企业激励机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面临的创新环境问题不同。国有企业的主要问题是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不利于创新的方面;民营企业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获得公平竞争环境,如,银行资金的获得和市场准入等。
知识产权发展进入战略转型期
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数量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但与主要知识产权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达到中等收入国家以上,但执法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等问题。总体来看,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相对先进,但管理和执法水平不高,实施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薄弱,政策和机构的协调性亟待提高,地区和产业的知识产权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进入了知识产权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其主要特征是:
知识产权的主动保护期。我国技术发展阶段正在从以仿制和引进技术为主,转向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相结合;部分行业的产品结构从低端向中高端转移,企业和产业发展正面临激烈的知识产权挑战。维权成本高,侵权成本低,假冒、侵权的主要受害者是国内企业。因此,实施知识产权制度和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我国加入WTO和解决国际知识产权纠纷的要求,更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激励创新,提高企业、产业和地区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
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建设期。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从政府到企事业单位都缺乏灵活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在与外国企业知识产权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需要加强全社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建设。
知识产权活动进入活跃期。我国知识产权数量快速增长,但质量有待提高。2001-2007年,国内专利申请逐年增长,授权专利从2001年的99271件增加到2007年的301632件,发明专利的比例从5.42%增加到10.59%。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第五位,PCT专利申请进入世界前10位;各类商标申请总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进入世界前8位。企业维权意识增加,国内外知识产权诉讼案增多。与外国专利相比,我国的知识产权质量仍有差距。尽管我国于2005年进入了国际专利申请量的前十位,但是我国公民申请国际专利不到2%。我国虽然已经成为商标大国,但是世界知名品牌很少。
投入和贸易对知识产权数量的拉动期。一方面,我国的专利数量与研究开发投入的关系密切,研究开发投入越多,知识产权的数量越多;另一方面,外国专利申请数量与进出口贸易相关性强,特别是与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密切相关。
步入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的高投入期。适用人才严重短缺和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成为制约我国运用知识产权能力的重要因素。在短期内建立较完善的知识产权实施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政府和企业都需要大量投入。
外部高压期。在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知识产权成为发达国家与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竞争的重要工具。我国是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成为发达国家的关注焦点。国外政府和企业纷纷对我国政府施加压力。
科研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以科技与经济结合、科研机构与企业结合为目标,我国不断进行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第一个阶段的改革重点是减少财政补贴,促进科研院所与市场和企业结合,鼓励科研人员创业。一是通过削减大批冗员,淘汰不合格的科研机构,精简了国家科研力量,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节约了有限的公共资源;二是将大量本应专门为企业服务的科研机构与政府脱钩并入企业,增强了企业研发力量;三是激发了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研究效率有所提高,研发的市场导向增强;四是造就了一批有一定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对科研院所实行分类改革。根据隶属关系和功能,科研机构分为三类,一是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的研究机构,二是公益性研究机构,三是产业技术应用研究机构,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采取不同体制,第一类和第二类科研机构保留事业单位体制,国家财政给予相对稳定支持;一大批隶属于产业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转制为企业化经营或变为企业。
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区域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在中央的引导下,以地方为主建立了区域创新服务体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五”期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快速发展。从1999年的110家,增加到2005年的534家,在孵企业40639家,累计毕业企业15931家。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主要从事咨询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人才和技术中介以及培育科技型企业等。2006年全国共有生产力促进中心1331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到128家。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总投入为12.34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入9.57亿元,占总投入的77.6%。根据2006年的统计,1327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共服务103167家企业,为企业增加销售额752.07亿元,使社会增加就业人数108.9万人。
促进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一方面,科技部与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在大学和科研院所设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以加速技术转移、促进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结合,开展共性技术的开发和扩散、推动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另一方面,以地方为主建立技术交易市场,为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据对19家不同类型的常设技术交易市场调查统计,共促成技术交易31500项,成交总金额982亿元,其中,技术成果交易350亿元,技术产权交易442亿元。
我国已成为研发国际化的重点地区
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资源的全球流动和组合,研究开发国际化的速度加快,范围扩大。1993-2002年,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的R&D支出从300亿美元增加到670亿美元,占全球工商业R&D的份额从10%增加到16%。跨国公司研究开发国际化的主要动因,一是使新产品和新工艺适应东道国市场需求为主;二是降低研究开发成本;三是扩大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因此,跨国公司R&D活动向成本较低,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较高,具有创新条件的地区流动。
跨国公司的R&D活动向少数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成为重点地区。1996-2002年,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工商界的R&D支出份额从2%上升到18%,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2004-2005年对全球R&D开支最大的公司所作的调查表明,有半数以上的被调查企业在中国、印度和新加坡开展R&D活动;在中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外国公司数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这一势头将继续扩大,我国已成为跨国公司未来海外R&D活动的首选地,居美国、印度之前。因此,应有效利用研究开发国际化的机遇,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和创新。
外资企业成为我国研究开发投入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来,科研、技术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快速上升,外资研发机构的数量大幅增加,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创新活日益活跃。2005年,外资企业的R&D支出约占我国大中型企业R&D支出的19%(含港澳台资企业,约为26%);在高新技术行业大中企业中,外资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占44%;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从2003年的2.6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亿美元,年增长率约26.7%,位于各行业前列。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至2006年底,外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发机构近1000家。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研发机构正处于转型阶段。目前,我国外资科研机构的主要特点:一是外资研发机构以独资为主,有些开始与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成立合作研发机构。如,1997年通用汽车中国公司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组建了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汽车设计和开发中心——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二是一些跨国公司将分散的研发机构整合成研究中心,作为其全球研发基地。如微软、摩托罗拉、爱立信等都在我国成立了研究院。三是在我国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大都进行一些适应国内市场需要的技术开发。近些年来,有些研发机构增加基础性研究,开展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项目R&D活动,将在我国的R&D机构纳入跨国公司全球R&D链。四是跨国公司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少数开始向内地发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