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鸿途全文阅读正版:听英文有声书,收获在英语外(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20:30
接上篇)儿子在人人网他的日志和《立志要趁早》里分别介绍了几本他喜欢的有声书,通过这些文章,读者或许会真切感受到,听有声书给他带来了怎样的幸福感受,原文附上。

 

1、直冲天际的一根拇指

有部小说,唤作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银河系漫游者指南)。在所有我得幸聆听过的Audio Book(有声书)当中,这是最喜欢的一部;没有之一。这不是一本古典名籍,亦非什么名见于经传的伟人所著;它是Douglas Adams, 一名英国幽默类科幻文学作家笔下的系列丛书,整套不过五本,有声书也仅寥寥1GB;只不过,就在去年某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刚刚关上MP3,第十一次听罢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

何等文字,何等故事,竟有如斯魅力。

必须说明的是,这套小说我没有看过纸质版本,从刚认知起就是以有声书的媒介开始接触。而朗诵其Audio版本的不是别人,正是小说作者Douglas Adams自己。虽然是萍水相逢,但我依然很好奇一个造物主会如何诠释手下的人物脉络、辗转腾挪。这段孽缘,便从好奇启程。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打一开始,就不负其天马行空之盛名;主人公Arthur Dent是不列颠郊外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单身汉,天天徘徊于房舍和酒馆之间,靠花生米和爱尔兰威士忌聊以自娱。这种日子已经重复了不知多少年,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恐怕也会一直延伸下去——直到有一天,意外不期而至。

Arthur一如既往地面色微醺,从酒馆踉跄而出,一步一趔趄地朝自己小屋踱去。可是从行进方向处传来的隐约轰鸣让这个中年男子心下不免一阵激灵。等走到门口时,Arthur才猛然觉察:一台巨大的黄色推土机就停在自家草坪上,前端下垂着的翻铲随马达声而颤抖、跃跃欲试。他大呼小叫地奔向司机,透过车窗质问原委。对方则是一副爱答不理的困倦模样,让他去居委会自己打听,别来妨碍工作;政府要跨过他的住所修一条公路,这间屋子必须拆掉,必须拆掉。听不懂么?必须拆掉。

Arthur恼羞成怒却又百口莫辩,想到城市规划所那帮尸位素餐的官僚,淹水的政府档案室和文件柜上一脸茫然的蜥蜴,绝望和无奈顿时贯穿了胸膛。情急之下,Arthur心一横、腿一弯,干脆地躺在了推土机之前,打死也不动窝。他没有嗜好,没有女人,没有家庭,没有生活。他愿意和自己最后的所有物一起灰飞烟灭。

到这里,其实和中国许多话题性质的社会现象也不乏异曲同工之妙,按理说司机高喊着“XX领导负责!”然后就一马平川地开过去了;不过请务必记得:这是一部科幻小说,这是Douglas Admas永远不会罢手的幽默。

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Arthur,你在做什么。”

主人公一抬头,发现是经常在酒馆碰面的熟人,Ford Prefect。说是熟人,因为算不上朋友;Ford一直说自己是从Guildford来的落魄演员,整天手里攥着几本台词絮絮叨叨,不知所云。这时候,他脸上是一副奇怪的表情,不知是苦笑还是严肃。Arthur坐了起来。

“怎么回事?”

“哦,没什么大不了的,”Ford轻飘飘地接道,然后瞥了一下自己的手表,“大概还有60秒钟。“

“60秒钟?然后呢?”

“然后这个星球就毁灭了。”

仿佛是配合Ford的台词一般,天空中突然出现了无数条硕大且丑陋的宇宙飞船,每一艘都像变异的昆虫茧蛹、悬挂在光天化日的云端,每一艘都像巨大的学校巴士、涂抹着令人作呕的黄色。

<地球人,请注意>,震耳欲聋的声音响彻天际,<我们马上将开始执行清扫行动,请尽快处理好你们的事务;我重复,请尽快处理好你们的事务。>

当所有人还在傻愣愣不知所云时,声音再次降临:<银河交通规划所决定要修建一处星际轨道,而规定的轨道正好经过‘地球’所处区间,我们已经在星系居委会把通知招贴了很久了,你们早该得到消息。>话音未落,漫天的飞船纷纷伸出一些看起来就非常不好惹的钻头形物器,并在锥尖聚攒起一束束无比瘆人的强烈光线。

从第一艘飞船穿越天际的那一刻起,Arthur的下巴就已经失去了重心。然而Ford却一脸轻松写意的神情,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别怕,”他满脸慈祥地安抚Arthur,“学我的动作。”

Ford伸出手,冲着天空竖起了一根拇指。

“你这是要干什么?”Arthur半信半疑地效仿。

“我不是啥来自Guilford的演员,”Ford略带歉意地回道,“我其实是从猎户座Alpha星来的一个记者,正在地球给一本叫‘银河系漫游者指南’的杂志供稿。而现在,”他又看了看天上越来越粗的光束群,“你得跟我一起搭车。”

 就是这样的一个开头,不折不扣的神级展开,完全无视小说的惯例、读者的心情,无视一切合理的对话、常见的动机。小小的荒唐被拉扯到全宇宙的舞台上;官僚主义、嬉皮年代、摇滚、大麻、食物、战争、性、时间旅行、社会学、环境主义、“Lif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就是这样东一棒子西一榔头的叙述和一群脱线的人物,拼凑出了一个让人久久无法释怀的世界观和无数让人心仪的故事。死是相对的,可能性是绝对的;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让人讨厌的人和让人非常讨厌的人。通篇之间,没有任何昭然若揭的说教抑或是含沙射影的观点,只有Adams我自横刀向天笑的玩世不恭,配上一点点让人为之动容的七情六欲。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是出喜剧,它把丑恶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虽然在摧毁的同时可能会掺杂了些无辜的观众,但至少你作为一个局外人,依然看得舒心、笑得畅快。

在第一次听完第五本之后,我耳朵里回荡着意外的悲剧性结局一时没了反应:Adams怎么能留下这样的结尾?这不是他的作风。当我回过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开始在疯狂地搜索跟银河系漫游者指南有关的一切资料和消息。很快——也许太快——当我在Wikipedia的主页上看到了Adams的词条:Douglas Adams(1952-2001)的时候,之前踌躇满志的双手顿时没了力量。原来那1GB的声音虽然充满幽默、活力、抑扬顿挫,那声音的主人却一早便与世长隔。2001年,在美国一家健身房锻炼之后静坐休息的时候,Adams多年积下的心血管病一锤定音,把他从读者,从大众,从已经写到第11章的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第六部案旁,悄悄带走了。我很久没有那么难过地哭过,哭得仿佛泪迹都要在书桌上吃出字来,仿佛曹雪芹刚走,留下八十回残章在身后笑弄世人。

其实说到这里,都没有写到为什么喜欢这部作品。其实就算逼我讲,恐怕大半天也挤不出几个字来。我想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遇到某些作家,几部作品,让你找到阅读的理由,觉悟生活的快意。 Adams给了我继续前行的脚步声,虽然他自己却很耍赖地一骑绝尘。不过至少,无论何时何地、经受怎样的考验,我还记得那种被铺天盖地的飞船所包围时,向天空竖起一根挺拔拇指的帅气和洒脱。

愿你在漫游天际时,能寻得一处魂所归依的故里。(图39 H 2G2图)

 

2、恢宏大气的指环王

这是一部地位和名气大到不需要我介绍的作品。作者 J.R.R.Tolkien最初只是在一张空白的考试卷上瞎写着脑子里冒出来的小故事,怎料却成就了《魔戒》系列的最初作品:《Hobbits》(《霍比特人》)。此书一出版便广受好评,以至于编辑和读者苦苦哀求作者拿出续集,而托尔金自己仿佛也被中土的魅力俘获,答应下来后一写就是十六年。

虽然是五十年代就出版、成名的小说,但《指环王》在中国的普及却要晚于相比之下乳臭未干的《哈利 ·波特》。当然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有《魔戒三部曲》的译作出版,可是因为包装朴素、宣传不力一直没能畅销。其实,要没有《哈利·波特》在中国刮起一阵奇幻风,也没有史诗级别的改编电影在同一时期杀青,那么《指环王》将依然难有出头之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 J.R.R.Tolkien的作品一律属于“慢热”的类型。他有比 J.K.Rowling更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却没有 Rowling在故事之中埋伏诙谐笔墨的习惯;他有比 Dan Brown更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对宗教的理解,却没有《达 ·芬奇密码》中种种阴谋论、神秘组织、名人黑幕、性、尖端科技等吸引眼球的噱头。《指环王》不是老少咸宜的魔法故事,更不是充满悬疑的文化快餐。看托尔金的作品不是为了找乐子,而是为了膜拜文字的伟大。没有借助栩栩如生的插图,没有引用脍炙人口的经典,《指环王》以最单纯的文字便描绘出一块完全虚构的大陆。“中土”的背景,人类与兽人,恶魔和亡灵,矮人与机械,精灵和魔法……托尔金融和了北欧神话和自己的想象,创造了一个庞大到令人叹为观止的世界。“中土”里的许多概念成为了不朽的经典,被后人无数次引用。我们耳熟能详的,以《龙与地下城》为代表的奇幻小说,以《魔兽争霸》为首的电子游戏,无一不是起源于托尔金笔下的文字。他凭空编出了两种语言 Sindar和Quenya,而且据说写作《指环王》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想为自己的发明找一个归宿。精巧华丽的文字错落有致,融化在井井有条而又引人入胜的情节之中,听来真是荡气回肠,让人欲罢不能。

我家这套《指环王》的载体是一套CD。系列中每本书占十几盘的样子,每张盘上有一个小时左右的内容(图40 指环王有声书)。朗读者是一位嗓音低沉的资深演员,其音色用一个词形容,就是Rich。他时而做出老头睿智的嘲弄声,时而学矮人粗重的口气谩骂,时而悲叹,时而高歌,用一个声音把几百个角色演绎得风情万种。从小学四年级遇到第一部有声书读物《哈利波特与密室》开始,一直到现在聆听了上千个小时的书籍,我还从没听到过比这位大叔更能把握分寸的朗诵家。尤其是托尔金在故事里时不时穿插的大段民谣、诗歌等,此大叔都会货真价实地放声开唱;阿拉贡的磁性歌声、莱格拉斯的嘹亮嗓音、山姆的乡间小调……一律信手拈来,曲曲感人肺腑。坦白讲,没有他精彩的朗诵,《指环王》兴许不会给我留下如此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相对于《Lord of the Rings》电影气吞山河的特效,可歌可泣的成本,以及盆满钵溢的奖项,这部名著的有声书可谓是一穷二白,简约得让人心疼;可正是那些朴实无华的CD,而不是五彩斑斓的大荧幕,让我真正爱上了“中土”的世界,爱上了“魔戒”的传奇。

在“阅读”《指环王》之前,我更多是把它当成娱乐消遣去对待,殊不知几百万字下来,许多看法,许多懵懂,都被托尔金字里行间的一股凛然正气所打动,可谓振聋发聩。作者的挚友,《纳尼亚传奇》的作者 C.S.Lewis曾经对托尔金说:“神话是美丽的谎言。”托尔金回道:“不,它们不是。”他说:“真理就在其中,美、真实、荣誉……这些都是超越凡人的真理。人们知道那里有真理,但他们看不见。”他坚信,撰写、阅读神话是对生命最重要的真理的沉思。托尔金在自己的作品里从不畏惧某个人物过于“脸谱化”—其实很多所谓“脸谱”本身就来自经典如《指环王》的作品,所以这一弊病也无从谈起—反而,他笔下的主要角色大都敢爱敢恨。若非光明磊落,即是邪恶丑陋。而且虽然很多勇敢正义的人物遭魔戒蛊惑,一度被内心的黑暗所吞噬,但博罗米尔、弗罗多他们还是在最后的关头或凭自身意志、或逢机缘巧合而悬崖勒马,没有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事实上,托尔金没有让任何一个关键人物堕入黑暗;可在当今的畅销小说里,相反的情况正广泛而普遍地发生着。差别就在,后者希望用血淋淋的悲剧换来可读性从而增加销量,前者则承载了作者自己对正义的执著,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寥寥千字,远远无法概括《指环王》的博大精深。偷偷说一句,《Lord of the Rings》是美国高中生的必读篇目;它绝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故事书而已。看过,方知其妙。

 

3、鞭辟入里的《America》

相对于《指环王》,这本书少了很多人文气息;虽然如此,它在人文关怀上却高出前者一筹。此话怎讲?那就必须知道这本《America》的来历了。

首先,申明一些事实,任何人初见《America》这种牛烘烘的题目,第一反应可能都会认为这是某 White Elite坐在自己的大办公室里,策划如何连任议员职务时不慎呕吐出来的作品;而事实正好相反。这是一本秉承搞笑精神的书,这是一本政治讽刺题材的书。

本书作者名叫 Jon Stewart,但是担任编写工作的还有另一撮人: “the full cast on the Daily Show with Jon Stewart”。到这里,应该不难看出,此 Jon Stewart乃某电视节目 Daily Show的小头目,而这部《America》凝聚了他整个剧组的心血。问题是,很多人连 Daily Show是什么都没有头绪,更没兴趣探索 Jon Stewart是何方神圣了。之所以这般费尽周章一遍遍打他名字,是因为 Jon Stewart乃本人上高中以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偶像。如果把他其貌不扬,甚至与我有几分相似的面孔贴上来,也许有很多人会觉得面熟。这也难怪,毕竟 Jon Stewart是2006、2008两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主持。(图41 AMERICA有声书)(儿子终于在纽约见到了他的偶像,那是一个20万人的大集会)说实话,Jon在这种大型正式的节目上总显得有些拘谨,就仿佛李咏主持春晚,虽然观众看着亲切、听得高兴,却隐隐约约会感到一点格格不入。若要 Jon Stewart体现真正的魅力,还是必须在他自己的节目——Daily Show当中。这个神奇的电视节目,是美国 Comedy Central卫星频道上常青树一般的存在。十余年来,Daily Show几乎每年都在美国电视艾美奖(Emmy's)上夺得自己所属类型的桂冠。The Daily Show with Jon Stewart凭借主持人和记者恰到好处的插科打诨和鞭辟入里的审时度势,已然从最初的娱乐节目晋升为美国首屈一指的News Center(Fake)。据说大部分美国孩子懒得看新闻,而更喜欢从Daily Show当中发掘每日的新鲜事。每期 The Daily Show都汇总全球各地——美国为主——的焦点,然后用自己的说法把当中不近人情之处、荒唐之处、可圈可点之处一一道明。不得不承认,作为 Comedy Central这样以捣乱为基本精神的频道中的一员,Daily Show真真是在娱乐之外,有着令人刮目相看的教育意义。  

总之,这本书与其说是正规的文学作品,倒不如说是恶搞的产物。书模仿美国大学课本的形式写成,分为一个一个章节,每个章节之后还有补充资料和课上活动。全书的主题就是美国民主的演变史。从古代人到希腊人到罗马人,最后到美国,作者们大笔一挥就概括了几千年的历史。而谈到美国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有人说美国发明了民主,这种说法很显然是一种保守的低估。美国不仅仅发明了民主,还发明了自由和公正。  

听到这里我“噗”一下就喷了,虽然知道 Jon从来在口头上不饶人,但这句话很明显是在讽刺美国人动不动就拿民主说事,一提及“德先生”就如数家珍的行为。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对美国人神化那些 Founding Fathers(国父)的讽刺,对总统滥用职权的讽刺,对国会议员满脑子都是“连任连任连任”的讽刺,对最高法院在审判之前就已被党派和个人倾向决定了判决结果的讽刺……幽默的一种,就是用一本正经的语气去描述一件明显不合情理的事物。这种幽默手法在《America》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章节的开始,作者都会对美国民主的某种制度做出比较客观而完善的介绍,但很快就会听到 Jon用很正常的语气说了一句非常暗讽的话,比如上面那句,再比如:  

一个自由独立的媒体是良性的民主制度的根本,用来知会投票的公众与之福利相关的事情。他们为什么会停止这样做确实是一个迷,而且开始……

接下来就是令人捧腹的诙谐语言,其中你能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媒体人士,Jon Stewart在为这个国家的问题感到困扰。任何一句牢骚都不是无病呻吟;每一句讽刺更是切中要害。一遍听下来,我不但对美国的政府结构和权力制度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更直接认识到了这个庞大机器中的许多故障。在所有的有声读物里,《America》是我重复听次数最多的一部书——时间不长,内容丰富,而且每次听都有新的收获。那些入木三分的幽默剖析,那些针砭时弊的讽刺笑话,总令我不禁感慨。

但这类事情只可能发生在媒体自由的社会,什么时候我可以开始在我的家乡看到一点点的政治讽刺的言论呢?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够有一本集娱乐和教育意义为一体的《America》这样的书呢?

关于这本书的朗诵我还是只有一个字:棒。原因很简单:Jon Stewart在CD中亲自操着地道的纽约腔朗读了这部作品,而 Daily Show那几位和他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记者们也纷纷参与其中。其效果,就是一部剧场版每日秀的效果。试想平时只有二十分钟出头的优秀节目,突然被拓展到近三小时且质量不降反升,那该是怎样的一道听觉的盛宴!

美中不足的是,《America》实体书上很多异常有趣的图片和标注无法在有声书里还原,不过朗读者们亲切的声音以及时不时插入的应景音效可以最大程度弥补这些缺憾。

阅读《America》是一次完美的体验,最初的开怀大笑,中间的义愤填膺,到最后繁华落尽,内心深处难描难绘的感动。无论抱着什么目的去接触这本书,都不会有丝毫的遗憾。

 

4、最好的少年读物《暗物质三部曲》

我迄今为止读过的最棒的少年读物,没有之一。得过英国顶牛顶牛的Whitbread Book of the Year Award:一个哈利·波特作者J.K.Rowling一直想得而未遂的高水平大奖。虽然算Children's Book,但是His Dark Materials系列也被评为“最不像童书的童书”。因为其中关于人性、宗教、爱情和友谊的探讨确实超出了普通少年儿童理解或接受的范畴。但这并不妨碍该书让人看着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作者Philip Pullman从牛津Exeter毕业,其驾驭文字的能力也着实为母校争了把脸。他对于人物、场景、心理、动作的描写面面俱到,让我至今读来仍有深临其境的感觉。虽然故事的场景发生在一个个平行世界中,虽然书里不乏科幻、奇幻、哲学等五花八门的描写,我却无时不刻能感觉自己就在主角身边,伴她寻找Dust的根源,追随父亲的脚步,阅读不同的世界,面对不同的事物,见证战争与和平,经历悲欢跟离合……越接近书的结尾,我越感到刻骨铭心的不舍和难过。感觉一个好朋友要永远离去,感觉人生的一页要被无情翻过;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可见一斑……

    书的第一本The Golden Compass己然被拍成电影,反响不佳。说实话我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再拍一遍!第二本和第三本分别为The Subtle Knife,  The Amber Spyglass,名字都挺晦涩的但故事并非如此。有条件的人我强烈推荐购买His Dark Materials的有声书(Audio Book),因为旁白正是作者自己阅读,而且每个人物都有专门的演员配音,再加上美妙的音乐穿插,完全称得上是耳与脑的大快朵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