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主受文高H:企业大学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16:30

企业大学比较

来源:《学习型中国》杂志 2011-05-16 18:01:36

  一、摩托罗拉

  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每年都会有一个总裁和员工的面对面问答,大家济济一堂,可以随便提问。有一次一名员工问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总裁、马来西亚籍华人赖炳荣:“在摩托罗拉也有一些工作表现差的员工,对待这样的员工我们该怎么办呢?”赖炳荣说:“我们就培训他,帮助他从后进变为先进。”

  据记者了解,将自己的培训部门称之为大学的企业还不多,摩托罗拉就是一个。摩托罗拉大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她所涵盖的内容使这所大学变得独特和神奇起来。许多中国企业的老板就打电话给摩托罗拉大学(北京)校长姚卫民:我们想将自己的管理人员送到你们的大学里去培训,我们给钱。这样的电话几乎每星期都有,姚卫民只好向他们解释:摩托罗拉大学要么培训自己的员工,要么培训合资企业、供应商、分销商、客户及政府官员,因为摩托罗拉大学“不以赢利为目的。”好一个摩托罗拉大学,将教育办到了这个份上!

  摩托罗拉大学,摩托罗拉公司的培训机构,总部在伊利诺伊州,全球有14个分校。每年教育经费约在1.2亿美元以上,这不亚于国内名牌大学全年的教育经费投入。美国政府曾提出,企业用于教育的资金占工资总额的比例不应低于1.5%,摩托罗拉的比例却高达3.6%。摩托罗拉公司是这么计算这笔账的:在3年内,每投入1美元的培训费就会产生30美元的产值。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账,摩托罗拉大学给企业带来的凝聚力和品牌价值更是无从计算,因为大家都知道,摩托罗拉公司有一个摩托罗拉大学。

  摩托罗拉在中国的大学成立于1993年,这所大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天津生产基地的培训中心,另一部分是在摩托罗拉北亚总部北京的一所写字楼里。

  1997年摩托罗拉大学在中国提供了共27000学日的培训课程,包括170种不同的科目,其中150门课是用普通话讲授的。摩托罗拉要求所有员工每年最少接受40小时的职业培训。

  挂在脖子上的6个问题

  在摩托罗拉大学(北京校区)校长姚卫民脖子上挂了大大小小六个牌子,这六个牌子其中有员工身份卡、饭卡、顾客完全满意卡等等,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张卡是IDE卡,IDE的英文是IndividualDignityEntitlement,这张卡代表了任何一名摩托罗拉员工具备的6个最基本的权利,摩托罗拉人(Motorolans)形象地称这张卡为尊严卡,它跟一张IC卡大小,上面非常简单地用英文写着6个问题,这是员工每个季度要问自己、问公司的六个问题,这六个问题是:1.您是否有一份对于摩托罗拉公司的成功有意义的工作?2.您是否了解能胜任本职工作的行为并且具备使工作成功的知识?3.您的培训是否已经确定,并得到适当的安排以不断提高您的工作技能?4.您是否了解您的职业前途,并且它会令您鼓舞,确实可行,而且正在辅助行动?5.过去的每30天来,您是否都获得中肯的意见反馈以有助于改进工作绩效或促成您的职业前途的实现?6.您个人的情况。例如性别或文化背景是否得到正确的对待而不影响您的成功?

  “这6个问题中的第3个问题是专门针对培训的。培训在摩托罗拉是权利也是义务。每个员工有权利在每年年初和主管协商培训内容,多年来实施的是每人每年40小时。多数员工完成了这个时间,许多都超出了这个水平。员工在培训上很积极,常常是满足不了培训的要求。如果某个员工达不到40小时最低要求,就可能会向主管提出来。”姚卫民说员工多参加培训没有错,不完成培训他的主管必需有个说法。

  在摩托罗拉,每位新员工要接受一星期的培训。而真正最重要的培训是在工作中提出来的,因为那时的培训会非常有针对性。

  姚卫民说:“我们有一个全球email系统,到一个固定时间就会给员工发email,告诉你IDE时间到了。培训有一个流程:每年员工和自己的主管一起要做一个个人发展规划和个人绩效管理,这是同一个表格,相当于个人承诺。每个人都要做这个计划,从公司的战略,从自己的企业部门,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部门要实现什么,然后对个人来说要达到什么,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培训。在每年的表格上,这40个小时,老板和员工会一起定下来,管理项目几小时,技术培训几小时,销售培训几小时。每个季度的IDE问话实际上就是考核,考核自己,也考核主管。到年终对六个问题做总结,这就是绩效管理的一部分。”

  如果你是一名中国本地化的经理,得到的培训机会就会非常多,有些会有30天以上的培训,还会有一些海外培训。摩托罗拉将经理分为刚走上岗位的和更高级别的,针对不同的经理,会有不同的培训。例如初级经理有LEAD(LeadershipEffectivenessAcceleratedDevelopment)培训,高级经理有CAMP(ChinaAcceleratedManagementProgram)培训。

  摩托罗拉将尊重个人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印在牌子上挂在脖子上,这种细微和具体虽然很容易实现,但是每个季度贯彻,每个人问公司又扪心自问,确实显示了一种管理上的诚意。因为我们看到许多公司在管理制度上可谓非常完备,也很考虑个人感受,但是那些文件从公布之日后就一直放在铁皮柜里,看不见的文化和看得见的文件是脱离的,这种管理上的虚置,久而久之会形成不信任文化。
大家都来参加四类培训

  摩托罗拉大学名目繁多的培训课程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管理、质量、技术及市场与营销。

  管理培训:摩托罗拉的一个既定政策就是要使在中国的管理本土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摩托罗拉大学设了“中国强化管理培训”课程(CAMP),它把数年的管理经验浓缩为10个月的培训项目。

  在中国强化管理项目中(CAMP),有前途的中国员工被推荐出来,以15名学员为一班,接受5段共10个月的培训。培训主要在课堂上及工作中进行,也包括在中国各省和海外的实习培训。毕业时,学员将接受了一系列的技能训练,包括管理、领导才能、交流、行政、认知和技术能力等方面。

  为了满足首次加入管理层的一线经理的管理技能培训之需,摩托罗拉大学与大中华寻呼机部一起设计了LEAD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包括课堂培训、岗上培训和工作项目完成,以此来发展学员的管理技能。

  此外,摩托罗拉大学还为公司的各级管理人员们提供时间不等的短训班,例如“全球经理人员讲座”,旨在帮助经理们掌握国际贸易动态。“摩托罗拉经理”是另外一个为期一周的培训,意在把公司中层经理培训为具有远见卓识和创造性的领导人才。

  摩托罗拉大学还在各地开设各种专业培训班,包括财务、人力资源和公共关系等培训,这些培训都是为了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管理技术而设置的。

  质量控制培训:摩托罗拉大学的质量课由基本和深化两部分课程组成,主要讲述技师控制标准程序和系统。质量培训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建立“顾客完全满意小组”,这组学生将解决摩托罗拉在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他们在一起工作,通过使用摩托罗拉解决问题六步骤,发扬团队精神,倾力协作,研究并实施具体解决方案。最好的小组将参加摩托罗拉国家级、地区级及全球等不同级别的“顾客完全满意竞赛”。由于这些小组每次解决现行的问题,因而这些“顾客完全满意组”几年之中已经为摩托罗拉节省了上百万美元。

  技术培训:摩托罗拉大学不仅提供在室内的培训,每种类型的培训还都包括实际参与,技术培训尤为如此。技术培训主要面向那些在摩托罗拉工作的技术人员、提供服务者、设计者和工程师以及其供应商和合资企业的伙伴。天津培训中心与天津工厂在一起,主要特长是技术,拥有理代化的技术培训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一个独立学习实验室和一个一流的可编程自动文字识别实验室。除了技师和工程师,摩托罗拉大学还培训员工使用办公室电脑和各种软件工具。摩托罗拉对顾客的培训更加“无微不至”,大学专门派培训人员到合资公司供应商所在地上门进行培训,而且还培训了90名本地的培训教师来承担当地的培训课程,颇有些科技下乡的味道。

  市场和营销培训:摩托罗拉坚信“任何一个销售摩托罗拉产品的人必须经过良好的培训”。因此,摩托罗拉对全球各地的分销商也经常进行培训。摩托罗拉的泛培训文化,渗透到所有与其业务有关的企业和组织中。

  摩托罗拉大学特别为中国政府合作伙伴设计了两种培训课程。在过去的三年中,原电子工业系统的50名管理干部参加了为他们专门设计的为期三周的“摩托罗拉高级管理课程"。此外,摩托罗拉还提供了“管理人员海外培训课程”,请中国政府推荐的中级管理人员去摩托罗拉海外机构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地考察培训。

  在中国华东地区,公司为南京邮电学院学生开设教学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发现有潜力成为公司雇员的人才。另外,公司还在中国内地的不少中小学校和大学中设立了各种类型数额不菲的奖学金,专门用来扶持奖掖那些品学兼优的学子。

  摩托罗拉大学的许多培训显然是“为他人做嫁衣”,但是仔细揣摩这个博大的培训理念,你不得不钦佩摩托罗拉高瞻远瞩的眼光,这种泛培训理念从某种程度上是摩托罗拉在与事业相关的企业和人建立一种信任和共识,让他们熟悉摩托罗拉文化,认同摩托罗拉。其实,所有的培训都与摩托罗拉有关培训不仅是"换岗"后的再教育。
二、GE中国的克劳顿村

  在不同人的眼睛里会看见不同的GE(通用电气公司)。

  经济学家看到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集团,从飞机发动机、发电设备到金融服务,从医疗器械、电视节目到工业塑料无所不包;华尔街金融家看到一个证券市场的百年传奇,它是道琼斯工业指数在1896年设立以来,唯一至今仍留在指数榜上的公司;企业家们看到一本管理百科大全,它是杰克韦尔奇精心造就的企业标杆。

  而在GE员工的眼里,更多的时候它是一所学校,一所包罗万象的企业大学。据说,财富500强里,有170多位CEO是从这所学校毕业出去的,GE因此被誉为"CEO的摇篮"。同时,它在纽约的全球教育培训中心"克劳顿村"也因其重视领导力培养而声名大振。

  但剖析GE就会发现,它在人才培养上的成就,并不在于出了多少CEO,也不在于克劳顿村的讲坛上大师云集,而是建立起的一套结合个人发展的培训层级体系:从基层员工到高级经理人,处于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人才都能够在这里获得自己的所需。

  现在,GE正将这套成熟运转了多年的培训体系移植到中国来,并且,在这个销售收入仅占全球业务比重2%、人数仅占全球总员工数3.5%的地方,建立了它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发展培训中心。GE希望藉人才储备战略,拉开其在中国扩张的序幕。

  肩负这一使命的GE中国首席教育官白思杰(Jeffrey C. Barnes)说,全球化的体系,配合本土化的方式,中国的员工将在有效的培训中尽快成长。

  首席教育官:双向桥梁

  首席教育官(Chief Learning Officer)即使在GE也是个只有两年历史的新词。2002年,负责GE全球经理人培训与发展的集团副总裁鲍伯科卡伦,兼任了初创的首席教育官一职,他的工作地点就在克劳顿村。从那以后,这个职位开始在一些区域的组织里设立。

  2003年4月,GE中国迎来了它的第一位首席教育官白思杰。"以前,GE曾经陆续在中国引进过一些针对高层的管理课程。但得到的反馈是,如果我们希望这里能够像期望的那样成长,必须要更认真、更系统地来做教育和培训的事情。"为GE工作了20年的白思杰回忆说。当时一项关键的动议,就是在中国设立首席教育官,直接负责当地的人才培养以及领导力的发展。从组织结构上看,白思杰需要同时向全球的首席教育官科卡伦和GE中国的CEO孙礼达汇报工作,这一点,便于让中国的人才发展储备计划与全球战略顺利接轨。

  在培训、人力资源和国际管理方面都拥有丰富经验的白思杰,对在新兴的中国市场上获得这个职位显得兴致盎然:"GE并不是在所有的地方都设有这个职位的,是我们在中国的扩张带来了特别的需求。"在一些发达的市场上,比如伦敦,GE做得更多的是为员工提供工作任务和时间,让他们接受在职培训。而在中国,因为希望加快员工的成长进程,GE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比较早期的职业生涯中,就能获得更多的培训。

  "所以我们建立了中国的克劳顿村,一个全球化的大课堂,我的任务就是找到适合的人,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培训。"白思杰形容说,他把自己看作是一座双向的桥梁,既把GE的文化带到中国来,同时,确保年轻的中国市场也给GE增添一些新鲜的内容。
培训结构:两条腿走路

  白思杰领导的发展培训中心,既然有"中国的克劳顿村"之称,其对于后备管理梯队培养的意义可见一斑。事实上,培训中心负责的最主要工作,正是各种领导力发展项目。另一方面,在培训中心成立之前,GE的11个业务集团都已先后进入中国开展业务,它们也各自担负着与本业务相关的各种培训。

  各业务集团在中国发展的规模差别很大,相应地,培训开展程度也不同。比如,来自GE消费及工业产品集团的销售经理徐琦就曾不无羡慕地表示,医疗和高新材料两个业务集团"做的培训特别全"。但共同点是,培训中心成立之后,每个业务集团的培训都获得了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可以大步流星地"两条腿走路"。

  GE高新材料集团的大中国区培训和发展经理陈峥霞,平时就在培训中心里,和白思杰领导的专业培训团队一起上班。"除了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外,Jeff(白思杰的英文昵称-作者注)也是我的老板。"陈峥霞认为这样的安排,加强了两方面的紧密合作。

  分工:加入GE两年多时间的徐琦,一共去过四次培训中心,上了四门培训课:"合同法、沟通、非财务人员的财务培训、创造客户价值的销售技巧,大概每半年左右一次。"徐琦回忆说,"而像六西格玛、产品线培训这些都是在办公室里做的内部培训,那是挺频繁的。"

  事实上,GE关于培训的分工很明确。所有的业务集团都有自己的专职培训人员,内训侧重在各自的业务领域;而培训中心则侧重在跨业务领域,是"大家能够分享的那些东西",白思杰解释说。"大家能够分享的东西",除了最重要的领导力培训外,还包括让每位新员工尽快融入GE文化的入职培训"GE and ME";帮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提高效率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如演讲技巧、沟通技巧、内部项目管理等;以及为不同客户提供的系列培训项目。

  在业务集团一方,除了医疗和高新材料等少数几个大集团,有能力操作自己的领导力项目和职业发展课程外,多数提供的还是产品介绍、市场信息分享、行业分析以及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并会根据新出现的业务变动需要,及时组织相应的课程。比如产品涨价,就会有谈判技巧的培训去配合。

  陈峥霞负责的,是高新材料集团在大中华区近1,000人的培训工作,主要的目标对象是市场销售以及部分工厂制造方面的员工。她的日常工作非常繁忙,每年组织两次大型的商务人员集中培训,还要经常到各地的工厂或办事处去协调安排:"我的年度计划是要尽可能覆盖到更多的人,让每个人在一年当中至少都能获得一次机会。"

  协作:GE在美国本土有一个培训委员会,参加的人包括克劳顿村的负责人和各业务集团的培训经理们。在中国,虽然并没有这样一个正式的机构,但是双方的协作同样紧密。"中心的培训资源有哪些,每个培训师的专长是什么,我都非常清楚,有需要的话,我就会联系他们到外地去出差,他们还帮助我们的员工成为合格的培训师。"陈峥霞说,"不过,最重要的支持是,中心每年给我们提供员工培训发展的系统计划,类似于一个指导方针。"

  值得一提的是,GE的培训中心既是一个支持机构,同时又是一个独立的成本中心。各业务集团为员工申请课程,或邀请专职培训师到集团授课,都要支付相应的费用。这种模式避免让中心的课程脱离实际,成为空中楼阁。白思杰因此把这些培训经理看作自己最大的客户:"我们会保持经常的交流,我会参加他们的会议,会见各个业务集团的负责人,试着了解他们的人才需求。"另外,他还从培训经理那里,拿到各个级别领导力培训项目的候选人名单。"因为培训中心并不了解业务集团的具体情况,哪些人适合参加什么培训。而他们有人才库的储备,会提出合适的人选。"

  此外,业务集团之间也有很多的资源分享。比如设计一个销售课程,陈峥霞会向兄弟业务的同事咨询相关的培训素材,组织了好的培训课也经常互相介绍。最近,陈正准备推荐一些员工去参加医疗业务自己开发的一个领导力培训。"医疗在各个业务集团里,对培训的力量投入是最大的。特别是管理类和市场销售类课程都非常不错。"陈峥霞觉得,GE本身的组织庞大,并不一定有成文规定要求大家如何协作,很多时候是靠文化而不是制度去催生一些好的东西。

  在这种互补配合之下,GE一般不需要把员工送去参加培训机构组织的外训。只有当某项需求特别集中,而内部没有合适课程时,才会挑选一些培训师到公司来集中授课,当然这个过程也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和试听程序。
培训对象:适当的时机适当的人

  从培训中心到业务集团,GE有能力提供各种领域的培训,但并非所有员工都可以自由选择所有的课程。除了每位新员工必须参加的入职培训,以及功能强大的在线培训网站Elearning上大部分课程对所有人开放之外,员工选课大多需要获得直接经理的批准或提名。"在适当的时机,为适当的人,提供适当的培训"是GE的管理层,人人挂在嘴边的一句名言。

  结合个人发展:如果在GE调查最受欢迎的课程,你很难得到一个集中的结果。"创造客户价值的销售技巧"、"六西格玛"、"非财务人员的财务培训"、"演讲技巧"等等,不同的人给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答案。"我们正在努力做的一件事,就是让员工接受的培训与他职业发展正确地相匹配。"白思杰这样解释说。在GE,不是要每个人坐在那里对着一堆培训课目录,选择A或B,而是鼓励员工说出自己的发展需要,将培训与个人的发展计划联系在一起。

  和很多企业一样,每年年底,GE的员工也需要进行年度的绩效评估,这个工作被称为"C阶段"。特别的是,每个人都要在这个时候,与自己的直接经理讨论个人发展计划,并初步拟定下一年度需要参加的培训。任职高新材料集团客户市场关系总经理的杨忠伟认为,这种做法使培训更加有效:"分析员工目前在哪一个阶段,应该提升到哪一个阶段,这中间的差距在哪里。我们再一起看看GE的课程里,有哪些是能够帮助他弥补这个差距的。"

  "这是争取培训最好的机会。"徐琦每年在这个时候一般都能为自己确定两三项培训内容。

  事实上,员工能够争取的还不仅如此。因为正如白思杰所说,GE一直很明确的是,在回答"如何解决员工的发展需要"这个问题时,可以选择的答案应该有很多种。除了培训,经理也可能建议员工参加一个志愿者活动,或者推荐他去承担一个更有挑战性的工作。"C阶段的讨论中,经理和员工有时候都要用到一些谈判技巧。"在飞机发动机集团领导着一个技术团队的王鹏,在与员工的沟通中不断体会到这一点,"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机会。部门关于培训的预算毕竟不一定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所以这是一个需要综合整个团队短期和长期发展计划的工作。"

  在员工个人发展计划中,有关职业发展技能方面的培训需求,获得经理的批准,并同意支付课程费用之后,员工就可以参加。但涉及到领导力的培训,还有更加严格的挑选方式。

  梯队层级体系:每年的C阶段,另外需要做的一件事是对员工的排名,共分为9个等级。这项工作,直接与领导力接班人计划相关,被认为具有领导潜能的人将在这时获得提名。"领导力课程只是对表现最优秀的那20%的员工开放。"白思杰肯定地说。

  领导力培训在GE历史悠久,克劳顿村的领导力发展项目从50年代就开始建立,多年来形成一套完善的需求层次体系,什么样的层级适用于什么样的领导力项目都有详细的安排。每级领导力项目都是一个"包",涵盖了财务、人力资源、管理、GE价值观等等各种课程,历时两个星期到一个月不等。白思杰在中国肩负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把这套体系顺利地移植过来,确保能够为GE在中国的发展建立起一个管理梯队(见附图:GE的领导力培训体系)。

  "在GE,如果听说哪个同事最近参加了某个领导力项目,大家就会默认为,他接下来有可能获得公司某种提升。"杨忠伟这样形容领导力培训与职位升迁的关系。

  与一年几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不同,在GE,适当的领导力培训频率是每一年或每两年一次,每一步都切准员工的职业发展步伐。还是那句名言"在适当的时机,为适当的人,提供适当的培训",即使是有领导潜质的优秀员工,GE也不希望他们过早地接受某项培训。比如员工在没有成为经理的时候,不能参加新经理发展课程;同样,只有一名经理已经获得了几年的管理经验之后,才有机会接受中级经理培训,以加速领导技能的发展。
另一方面,GE也认为,学员必须有一定的基础去了解这个课程,才能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其他人。"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做案例分析,这特别需要学员们的层次大体相当,如果一个2年经验的经理和12年经验的经理一起上课,效果可想而知。"白思杰举例说。

  筛选评估机制:从PB到SPB层次的领导力课程,员工一般获得了直接经理和人力资源经理的共同批准后,就可以参加。而从SPB向上继续发展,都需要经过正式的提名过程。"越向上层的领导力课程,公司的投入越高,受训的员工会有更多海外学习或管理项目的机会,所以一定是被确定有发展潜质的人才会获得提名。"安防业务的亚太区市场战略副总裁贺璁强调。

  但被提名,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可以获得培训机会,有时还需要通过层层面试或360度评估反馈的方法进行筛选。其中,越到中高级的课程,因为被提名的人越少,所以不一定需要面试,而是要求包括员工自己、直接经理、同事、下属以及客户在内,共8到12个人,对候选人做全面的360度评估。这个名单由候选人与直接经理一起拟定,然后由他自己对各人发出邀请,每个人在系统里面完成之后,会返回给候选人一个无记名的综合结果。只有高于一定的分数,候选人才能正式获得培训资格。

  不同级别的领导力项目,问卷会根据不同的能力模型来设计。经常问到的问题,包括沟通能力、变革领导能力、影响力技巧、辅导技巧等。"并和GE的价值观挂钩。"经常参与360度反馈的陈峥霞指出,符合GE价值观,是GE培养领导人的底线,也是每个级别领导力课程中一个逐层推进的组成部分。

  培训内容:全球化+本土化

  颇为大气的现代派圆弧主楼,周边点缀着中国特色的小桥流水,建筑风格的中西合璧折射出GE中国培训中心的思路。

  培训中心的工作是站在GE总部的层面,因此它开设的绝大部分课程,都是GE在全球通用的,特别是领导力发展的核心课程对一致性的要求更高。克劳顿村近年来也在对原有的很多课程进行整合和规范。现在,每一门课程背后都有一些质量控制人员,他们一方面对培训内容进行把握,另一方面在考核内部培训师方面拥有生杀大权。

  "比如说,几年以前,我们有45个不同版本的Coaching(教练)课程。在布达佩斯的培训师,和上海的培训师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术语和技巧。现在我们努力制定一个标准的GE版本,做到在程序、术语和训练方法上都是同样的。"白思杰的理想情况是,让不同国家的经理人受到相同的训练,就不会产生不必要的沟通误解,那么今天员工在中国接受培训,明天让他到匈牙利去工作也同样能够胜任。

  对中国员工来说,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也是向全球化靠拢的重要一步。东方的古典文化让人们学会安静地思考,理顺逻辑后给出答案;而西方文化则鼓励讨论,教人们边想边说,那是另一种寻找答案的方式。这种对比,常常让白思杰觉得中国员工在课堂上过于安静了:"他们习惯了传统的中国式课堂,老师说出所有的答案,学生做笔记。而在GE的课堂上,老师们只是更多地推动讨论。"所以,他指出,尽量让别人知道自己思考的过程,中国员工才能真正适应全球化教学。

  另一方面,GE也在重视为中国的课程注入本土化内容。"我们需要在某些领域寻找更为精深的本地案例,提炼出课堂上能够利用的材料。"白思杰解释说,在这一点上培训中心经常会要求员工的帮助,比如和一些业务负责人面谈,了解当地员工的需要。此外,在培养课程导师时,白思杰也偏爱那些兼有国际化和本土化经验的GE内部人员。

  业务集团的培训课程在本土化方面则走得更远,几个有实力的大业务集团都会根据内部需要自行设计课程。例如,高新材料集团的商务培训课程,就是陈峥霞和自己的同事们一起设计的:和不同级别的人开展讨论,从一线的销售,到区域领导人,到业务集团的最高层,了解业务客户关注的要点,综合他们对培训的各种期望,然后组织培训师资源做出议程,并不断地反馈修改,"通常需要四五轮过程。"

  全球化的方法,配合本土化的素材,GE凭借这一点,正在为人才的全球流动打下基础。
培训方式:咖啡冰沙式的混合培训

  十一个业务集团,一万多名员工,如果都采用课堂培训的方式,在组织效率上会带来很多麻烦;而培训与工作之间的时间冲突,也是挺让员工们头疼的问题。杨忠伟对一年多以前的一次领导力培训还记忆犹新:"培训让人兴奋,但也非常辛苦。白天上课,做案例,晚上才能处理大量的电子邮件,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从厦门调到上海来负责一个大型项目的王鹏,两年来只去培训中心集中上过一次"加速改变的流程",而在厦门时,"一年差不多有七八次的培训机会。"

  这种现状让GE决定对Elearning网站投入更多。这几年,因为在线培训便于普及也能够节约成本,很多企业都在推行内部的学习网站,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自我学习需要很大的决心和自律,另一方面,即使花很多时间进行在线培训,员工还是会有"饥饿感"。GE的做法是,把不同的培训方式混合起来,称为"咖啡冰沙"。

  混合培训,既有课堂,也有e课程。事实性的培训课都会上传到网上,员工可以自己根据个人发展的培训计划去选择。先自学一遍理论概念,课堂上就以互动交流和案例分析为主,提高了效率。"我可以自己控制什么时间去学,也可以随时在上面做测试。"王鹏很喜欢这种弹性设计,现在他每个星期都要花五六个小时的时间在网上自学,也要求自己的员工经常使用Elearning。

  混合式培训的思路,也同样体现在GE培训的其他方面。与现在流行的各种培训课程类似,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之类的培训手段与案例分析、行动计划制定等穿插在一起,增添了课程的互动感和真实感。此外,最有特色的是,在领导力项目中,员工都会被要求综合利用学习的课程,完成一个真实的项目。

  杨忠伟参加的那次亚太区部门经理培训,为时两周。"包涵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主题是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领导力。我们要利用学到的内容,去做一个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项目。"当时,他的任务是和来自印度、韩国、日本等不同国家的学员组成一个团队,研究如何整合家电业务和工业系统业务,通过之间的资源互补,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会,或者是降低更多的成本。

  "这个整合需要涉及到客户、渠道、人力资源等很多方面。在项目的最后,把两个业务的负责人都请来,像咨询顾问那样提出我们的观点和建议。"让杨忠伟感到特别兴奋的是,过了不到半年时间,GE宣布将这两项业务正式合并。"那当然不仅仅是我们这次项目的结果,但是大家都非常兴奋。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的是每个人的综合能力。"

  培训之后:回味你的自助餐

  培训效果的评估是每个公司都关心的问题,事实上,这也是最难操作的一环。

  在GE,知识类的培训一般都有Pre-test(训前测试)和After-test(训后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上完课以后效果如何。而针对技能类的培训,则更重视沟通和反馈。常规做法是,每个课程之后都有调查评估,让员工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意见,是否愿意继续接受这类培训,是否愿意推荐给别的同事等等。此外还经常组织培训师本人不出席的Focus Group(小组访谈),获得一个综合反馈意见。

  以往从事市场工作的陈峥霞,曾经的工作习惯是每做一个市场项目,就要评估它的投资回报。"但是从培训的角度,往往是很难评估的,"陈峥霞渐渐意识到。培训效果一方面不能在短期体现,另一方面很难把它单列出来,很多时候这是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的。比如一部分来自课堂培训,一部分是在职培训,还有直接经理的辅导等等。"所以最后效果如何,是计划、选人、培训一系列工作的总和,关键还是做到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合适的培训。"

  事实上,除了课程本身的内容,培训的某些价值更体现在课程以外,这部分的效果更加无法衡量。在培训中心的使命中,最后一条写明:"促进最佳实践在GE不同业务部门间的分享和传播"。几乎每个GE员工在这方面都有自己的体会。有些课程结束后,学员之间互相寄语作为送给彼此的礼物。"有些中肯的意见,让我至今受益。"杨忠伟说,培训不仅给11个业务集团提供了横向的了解或者跨文化的沟通,有时候更是员工建立关系网络的良机。
"参加培训就像选用自助餐。如果不做挑选每样都拿,你会吃得非常饱,但这些东西根本不能很好地消化。"白思杰比喻说,"培训也是这样,我们在课程上会带来许许多多的信息,我希望人们找到最喜欢的那么几种,是你愿意去运用的。试图简单化一些,你才能更好地吸收。"

  "能够给员工的工作带来帮助,这样的培训就是好的培训。"白思杰最后一语中的

  三、爱立信

  爱立信中国学院马晋红院长是爱立信人才策略中被重用的本土化经理人之一。她介绍说:“商务和技术的本土化,是爱立信急需提升的素质。我们需要有一条思路和培训体系,以满足中国公司的发展,提高本土化进程。”

  作为典型的北欧公司,爱立信公司的战略核心永远是市场效应与社会形象并存。爱立信中国学院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爱立信中国学院与国内10余所大学和多家国外学院合作,开办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20多个学科,形成了技术和工商管理一体的综合培训体系,完全抛弃了传统意义上技术培训的范畴。

  在爱立信中国学院所授的课程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除此之外,学院还与国外的电信运营商合作为中国的同行们提供许多先进经验。另外,爱立信中国学院还与国内外的培训公司、大学以及一些咨询公司合作。

  马晋红说,“企业学院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培训机构,培训最终使爱立信员工成为经营者、技术开发者等多种角色于一体的爱立信员工。

  在培训机制中,人力资源部门与爱立信中国学院分开运作。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更多的内部沟通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内部沟通部在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上更灵活.通过刊物,制作各种灵活的课件、网络FLASH在公司内部传递,从而从整体上产生公司凝聚力。

  爱立信中国公司各部门培训费用在年度预算的3%左右,这是跨国公司中比较高的比重。对于爱立信中国学院的课程,各部门分别支付费用,以保障爱立信中国学院发展,并对开拓中国通信市场提供更多的支持,而内部沟通部则获得公司全体费用支持。目前,两方面预算均处于增长之势,以保障中国市场在爱立信整体战略中的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爱立信也在丰富培训机制。从1997年至今,爱立信已在多家高校设立奖学金,建立研究基地,以增加人才吸引力。

  以培训实现软公关

  1999年12月,对于中国电信业来说是个划时代的日子。中国第一批信息管理硕士毕业。毕业生们大部分是电信系统的高级经理们。当时业界评价:这是爱立信中国学院为我国电信业作出的一个贡献。同时,也是爱立信中国攻略的一个高招。

  注重为合作伙伴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这也是爱立信中国学院与其他企业大学不太一样的地方。他们的理解是:“培训成为协助开拓市场,在中国建立和推动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手段,以本土化培训带动本土化市场。”
爱立信中国学院总经理马晋红则说,“爱立信的MBA班只是爱立信提供培训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帮助我们的客户、运营商和政府机构更多的了解西方的先进知识。据悉,爱立信中国学院的 MBA班,是1997年爱立信与挪威管理学院和复旦大学合作开办的,所请的教授都是来自这两个大学。”中国学院是本着回报行业的心态成立的,我们考虑的是中国技术上与世界相差不大,但是客户没有相应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手段,而当时教育市场也处在转型时期,更多的人进入重新学习的行业。

  IBM培训体系

  IBM有着极其出色的员工培训体系,在公司的新员工培训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无论你进IBM时是什么颜色,经过培训,最后都会变成蓝色。”这意味着,每一名进入IBM的员工都会在经过培训后,接受IBM统一的价值观。将“蓝色血液”注入所有“新蓝”的思维中,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蓝色精灵”,成为“蓝色军团”的一部分。

  IBM公司每年用在员工培训上的投资非常巨大,约占到每年营业额的1%-2%。

  在郭士纳执掌IBM的9年间,郭士纳一贯倡导提高教育质量,不久前创立了一个教学委员会,用以制定特殊政策建议来解决美国目前面临的教育危机。从1996年到2002年,他担任由美国的州长和商界领袖创立的、旨在提高美国公共学校的学术标准的Achieve组织的联合主席。在IBM,他开创了重塑教育计划,支持学校改革。目前通过这个计划,公司同21个州和校区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这些州和学校使用IBM的技术消除教育改革中的主要障碍,改善学生的表现。他曾于1994年合著《重塑教育:美国公共学校的创业精神》一书。

  IBM的新员工培训按照新员工的职属不同被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业务支持的员工,主要指行政管理人员,即Back-Office;另一类则是对销售、市场和服务人员,占公司员工的大多数,称为Front-Office。

  四、微软不为自己培养人才

  “千人IT人才培养工程”由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主办,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培训学校具体承办,旨在对企业软件开发人员和有志于从事软件开发行业的爱好者进行系统化及基于项目应用实战的培训,塑造并提升其软件开发的工作能力。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以组织实施者的身份主动参与到这个培养过程当中。

  据了解,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计划招聘1000名市场销售服务人员。但是,这些参加“微软平台.NET应用技术人才培训”却不是微软聘用的目标人才。左京允副总经理告诉记者,这些学员学成之后,有可能进入微软。但是,绝大部分学员还是进入到其他IT企业。按照国外发达国家的收入比例,微软做服务器收入1元,那么微软合作伙伴的收入将在8至9元。不过,目前国内的比例非常低,估计只有1比1.5。因此,微软希望通过培训推广微软平台.NET应用技术。如果软件人才分布到各个集成应用公司,那么将形成一个大的软件环境,则有利于促进微软平台.NET应用技术在国内的快速发展。
五、惠普

  惠普目前在中国有商学院及IT管理学院、37个服务中心、220个金牌服务网点,同时我们有在上海、北京、大连的软件中心。

  四类员工

  第一类员工现在可能表现比较差,但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我们把这类员工列为可培养的人才;

  第二类是现在表现比较好,同时也有发展潜力的员工,我们把这类员工归类到明日之星;

  第三类员工现在表现是中上,同时发展潜力也是中上的,我们认为他们是一群可靠、实干的员工;

  第四类员工不仅现在表现差,同时又没有发展潜力,我们认为这种人是公司应该注意的并对其提供忠告的。

  第二、三类是培训重点

  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训练课程的方式,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方法。

  第二种是教导。教导就是说员工的部门经理必须是他的导师。

  最后一种是岗位锻炼。比如说我们谈到培养国际人才,如果这样的人老是放在中国,没有机会接触到全球的环境,当然也很难培养出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所以送到国外一两年积累经验再回来这样对他是有好处的。比如,对于一些关键人才我们采取轮调的方式,在部门之间、公司之间互相轮调。拿我自己当例子,我来惠普公司至今已将近23年的时间,从暑期实习生开始,后来成为正式员工,从工程师开始,我担任过分公司销售业务、分公司经理等多个职务,平均一两年就换一个工作岗位,我认为这对我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我为自己有如此丰富的工作经历感到高兴。

  六、丰田公司--岗位轮换培训

  日本丰田公司对于岗位一线工人采用工作轮调的方式培养和训练多功能作业员,提高工人的全面操作能力。通过工作轮换的方式,使一些资深的技术工人和生产骨干把自己的所有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年轻人。对各级管理人员,丰田采取5年调换一次工作的方式进行重点培养。每年1月1日进行组织变更,调换的幅度在5%左右,调换的工作一般以本单位相关部门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