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大人我错了gl毁魅:家庭教育的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14:00

家庭教育的误区

 

编者按:为使我校今后的家长会开得更成功,使家庭教育更好地和学校教育相配合,特编写此材料赠学生家长,以指导其家庭教育行为。

教育是人类社会对其新生代从事教化培育的一种事业。在这一事业中,实施教育的机构,除学校外还有家庭和社会组织。特别在当代,家庭教育愈显重要,家教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可以说,孩子成人成才与否,关键在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能否取得最佳的配合。尤其对孩子成长进步造成不利影响的社会消极因素我们尚无法控制、排除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则更加“任重道远”。现在引起教育界有识之士警觉并关注的“道德教育‘5+2=0’现象”就形象地说明了社会对青少年的负面感染之大之烈。该现象意指:学校坚持道德的高标准,但与社会上存在的较为普遍的严重丧失道德的行为形成强烈反差;老师从周一至周五五天的谆谆教诲,往往被学生在一个周末两天所见到的社会现象全部抵消。不难想象,在社会正面教育功能弱化之际,家庭教育如果再得到不加强,其结果绝不美妙。

为父母者,一般都重视子女的身心发展及学习状况,很多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高,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注重提升自身的道德、文化、知识素养,学习、吸收现代教育理念,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优化家庭教育手段,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孩子的认知、情操、意志、行为全人格的发展。但也有部分家庭因其不良的生活环境的影响或以错误的教育方式施教,导致孩子学业不振,品行不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究其最初原因,主要是没有培养起孩子一定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孩子对学习不是抱自觉、主动、积极、认真、喜欢的态度,而是持被动、消极、应付、马虎、厌恶的态度;其次,没有树立起孩子正当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

一般说来,家庭不良环境或教育方法不当有十种类型。

(一)溺爱型。这类家庭多为“四二一综合型”家庭,他们不懂关爱子女的方式方法,父母视孩子为“小皇帝”、“小公主”、掌上明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娇宠溺爱,百般顺从,不惜一切供给高档玩具,精良食品,华丽服饰,对孩子几乎是有求必应,而不管要求是否合理。父母就象保姆一样什么事都替孩子代劳,为他们想好、做好,帮他们解决一切问题,孩子自幼便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平时对孩子不良行为表现和过失,既不严加责备,也不严肃对待,甚而不温言劝戒,孩子变坏了,反而袒护纵容,怨天尤人,指责学校和老师。虽说父母关爱是儿童人格发展的基石,但过度关怀,过分保护却使孩子个性偏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轨道,缺乏独立性,懦弱无能,自信心较低,意志也很薄弱。一旦离开家庭,稍遇困难,便一筹莫展;遭受挫折,则不知所措,社会适应困难;他们还外处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没有开拓精神和创造欲望;情绪易冲动,任性自私缺少爱人之心,对人不尊重无礼貌。

(二)打骂型。这类家庭望子成才心切,管教孩子“严”字当头,有过必惩,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才”,“棒下出孝子”的信条,往往把对孩子的要求演变成严厉惩罚。每遇子女考试成绩差或犯错便恨铁不成钢,轻者骂声不绝,重者拳脚相加。家长对待孩子态度生硬,方法简单,骂孩子时言语粗鲁,两代人缺乏感情交流,孩子自然压而不服,阳奉阴违,嘴上卖乖,心里不接受。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造成孩子心理自卑消沉,性格压抑被动,时常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往,遇事唯唯诺诺,态度消极畏缩,生活目标模糊且有厌倦心态。另一方面他们可能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逃课、逃学、出走,继而步入歧途。长大后在个性上如同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报载某中学一高中生,其父一贯管教较严,一日因家中600元现金遗失,怀疑是子所为,便拷打问讯,后又捆吊令其承认,在万般无奈之时,该生用铁锨砍死其父,写下遗书后服毒自杀。

(三)波浪型。这类家庭多为工人之家,对子女教育时紧时松,总趋势呈波浪型。学校召开家长会后,或者期中期末考试孩子成绩不理想,才深感问题不小,育人责任重大,这期间相应对子女要求严格,紧抓一阵,但平时只顾自己尽兴,嫌麻烦,对子女在校表现,成长事宜很少过问,即便顾及,也是浮光掠影式的。简言之,这类家长大都属于“秋后算帐”派,重视考试结果轻视忽略学习过程。岂不知,家庭平时从严要求,精心教育,持之以恒,子女就会学有进步,成绩上升,这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四)参照型。这类家长行为细节不检点,贪图吃喝玩乐,醉心花天酒地,生活无度甚至放荡,经常看一些低级庸俗内容不健康的影视、录像、书刊,家内寻常设酒场、赌场,猜拳喝酒有时让孩子代饮,以麻将聚赌孩子耳濡目染亦通此道,三缺一时拉其入伙。或者家长为人外世不诚实不正直,奸诈狡猾,如做卖买短近少两,以次充好,欺宰顾客,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参照仿效其家长的言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学校时便惯于抽烟,喝酒、赌博,出校后少有品行端正,正道直行的。

(五)默许型。有些农民之家,因其文化素养低,目光短浅,爱贪小便宜,对子女小偷小摸不及时制止,加以引导,反以孩子尚小自我安慰、默许其行。这些家长的孩子法制观念淡漠,不满于劳动所得,容易养成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天长日久,恶习难改,难免不滑入盗窃、抢劫的犯罪道路。还有一些小市民习气重的家庭,极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品德的变化,给孩子经常灌输遇事占上风不吃亏的思想,对孩子欺辱他人的行径和霸道作风反而认为是有本事予以默许、首肯,或者为孩子护短;当孩子吃了亏则一哄而上,得理不让人,不检回便宜不罢休。以这种方法教养的孩子,个性粗野蛮横,好争强斗狠,有市侩习气。

(六)迁就型。有部分少数民族和小商人家庭,因其家长自身受教育较少,做生意赚钱观念根深蒂固,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认为孩子读到小学或初中毕业(最多高中毕业)能识文断字计数会搞小本经营就可以了。他们在孩子未入校时跑前跑后,孩子一进校交给老师就像送进了保险柜,从此不闻不问,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是老师的事。当得知孩子课程理解困难,文化成绩低时,借口推脱他们不懂数学、语文,没法辅导子女,推卸教育责任;当子女违犯校纪被惩处或在校表现恶劣要求家长来校,一阵打骂教育便了事,再也无可奈何,只盼着子女不出“事”,混到初、高中毕业。这种学生多为学校“双差生”,生活没理想,心中无志向,属于“混世派”。个别学生在学校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到社会上更是野马脱缰、盗窃、伤害、吸毒、耍流氓无所不为。

(七)分裂型。这类家庭不是说不重视家庭教育,而是夫妻两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步调不一致,不能达成共识,自以为是,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指导子女的学习生活,对孩子的行为表现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往往有时因看法意见相左夫妻二人先发生冲突乃至吵架,子女则乘机钻空,谁向着自己谁的方法对已“有利”就倒向谁,就听谁的。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亲对子女管教较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袒护包容,孩子受“委曲”后就往爷爷奶奶外公姥姥那儿跑,祖辈居处成了“避难所”,祖辈们成了“保护伞”。孩子在那儿甚至几天不来,诉苦告父母状,老人们反过来又给孩子父母施加压力,这样一紧一松,一宽一严,使家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八)依赖型。这类家庭多为高收入领导干部家庭。有些干部由于受社会不正之风和党内严重腐败的影响,为谋一已私利,热衷于请客送礼,走后门,拉关系,投机钻营,自己小有权势便搞权钱交易。他们一方面无暇顾及子女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又隐隐约约透露出可利用手中权钱为子女找出路觅工作的信息。许多这类家庭子女于是在心理上依赖父母,在生活上好逸恶劳,在学业上不思进取,学习动机减弱,错误地认为当今社会有权有钱就是老大,他们爸妈手中的“印把子”、“钱袋子”会为他们换来“天上掉的馅饼”,他们信奉“读书无用论”,从小崇尚权势,崇拜金钱,迷信“关(官)系网”。同时也学会了办事找关系,遇事托人情,心往邪处想,足往歪处走。须明白,诸行无常,世事多变,权钱并非万能物,它们也有靠不住的时候,家长和孩子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家长不可以过分依赖权钱,子女不可以过分依赖家长。

(九)干涉型。有些家长能对孩子从严约束,但严而不当,严而过分,他们制定许多禁令,画框框,定调调,时时处处限制孩子的言行,不允许做这做那,孩子一有过失便训斥责备,他们必须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得超越父母的指令,这样不仅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逆向型,也使孩子很少有发散性思维,思想被禁锢被局限,做事没主意,容易听信别人,人云亦云,缺少灵气,严重影响了孩子将来的创造力。这类家庭有少数子女对父母的言语态度会产生反感,且滋生逆反心理,暗地里和父母交劲,亲子关系出现裂缝,一遇较大刺激便离家出走。

(十)认命型。这类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未从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当孩子经常不理解课业、学习不振、厌学逃学时,他们总是拿家庭情况与其相似而学业优良的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最后认定自己的孩子“不是学习的料”,于是对孩子失去信心,不愿在家庭教育方面多想办法,也再很少去学校找老师咨询,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凭孩子能学多少算多少。甚而迎合子女不想读书的心意而让孩子小学或初中未毕业就提早辍学,给孩子找份事干赚钱或参加劳动,尚自以为“知命”,有“先见之明”。

此外,双亲不和、祖母与母亲不和且经常吵嘴的家庭,家长行为不端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包括离异、单亲)家庭,父母一方长期不在家和重组家庭,重利轻才的家庭,生活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的家庭等都可能是导致家庭教育失败的渊薮。其实,更多的家庭教育之所以走向末路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属于混合型,是上述十种不当教育方法中其中数种的杂揉。

那么,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曾对北大、清华的60名高考状员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状员家长都属于温和、理解、民主型的。民主宽松的家教给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民主式的家长也对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高考状员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家长对孩子在学习上要求不怎么多,但在做人上要求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二是不要求孩子考多少分,不施加压力,只要尽力即可;三是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为此,有的家长不看电视甚至少说话;四是这些学生从小到大,因都没有或极少挨过父母打骂,故多自信少自卑。

台湾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张春兴研究发现,威信型父母能对子女进行最理想的管教,其家庭教育的基本态度是“严而不苛”。他们对子女明确订定合理的规范,而且要求子女遵守(如父母要求十二岁的女儿每天放学后按时做完当天的功课,否则不答应带她周末去游乐园)。他们善于跟子女沟通、交换意见,对子女的过失及时纠正,对子女的建设性行为给予鼓励,考虑子女的需求与意见,合情合理的承诺并落实;对子女的教育有计划。按照以上合于教育原理的举措施教,其子女行为特征是:自信心较强,情绪表现能自我控制,个性较活泼,与同学朋友关系良好,较能应对挫折,有好奇心,兴趣较广,生活有目标,读书用功,具有学业成就倾向。张春兴认为,从子女本身成长的主观需求看,为父母者必须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对子女的行为施以适当的管教。为此,他建议如下:(1)对孩子要求是他做得到的。要求孩子做好他能力所及的事,他努力做到之后会感到父母要求合理,会更加信赖敬重父母。努力之后的成功,将提升他继续追求成功的动机。(2)对孩子的关爱是他所需求的。一般父母提供给孩子物质上的享受远多于精神上的关爱,须知现社会新生代心理上的最大困扰,绝大多数是由于物质生活之外其他需求不能满足所致。因此,为父母者在对子女表示关心时,必须了解孩子的需求;属于情感的需求,绝不可用物质(如金钱)代替,否则有害于亲子关系。(3)对孩子奖惩是他所理解的。奖惩的教育价值,是藉由明确的奖惩标准,使孩子的行为由他律上升到自律。若孩子受奖惩后不知是何原因,奖惩就失去教育意义。

现代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新概念叫“亲职教育”,它的意思是:为父母者因时代需要,为求扮演成功的父母角色所接受的自我教育。家庭教育是父母教育子女,亲职教育是父母教育自己。按理,先有适合时代的亲职教育,而后才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因此我们提醒各位在给孩子买营养品吃的同时,最好给自己买一些心理学、教育学书去读。现代父母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此内容。当你了解并掌握了现代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观念、原理及方法后,你才能摆脱茫然,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对你的孩子进行科学、灵活、具体的教育。彼时的家庭教育才可能是成功而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