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媳妇:差生心理诊断与原因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5:20:50
九江学院心理学教授-王经忠
差生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这项事业是开创性的事业,这条道路,注定是艰难的。需要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开拓。
我以为,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我们有“三心二意”。“三心”,就是爱心、事业心和责任心;“二意”即“一心一意”,“全心全意”。
做任何工作,都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事差生教育就必须了解差生的形成规律、教育规律以及差生的教育和转化规律。
一、什么是差生?
差生是智力正常的青少年,由于环境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个体不良的“配置”,从而导致学习、品行等诸方面长期落后,且这些落后又融合在一起,交互作用,需要特殊教育的一类学生。理解这个定义,必须把握:1、差生是智力发展正常,大脑和神经系统无器质性疾病,并且与一般学生享受基本一样的文化、生活和工作环境,只是由于一些不良因素消极因素的影响,才使其成为学校教育中的落伍者、后进者。但是他们可以通过特殊的教育途径,得到教育与转化,恢复到一般状态。这里必须区别智力发展落后和智力落后两个概念。教育者不可以随便给他们乱贴标签。2、差,只是一种结果。差生的形成,一定有原因。每个差生形成的具体原因不可能一样,但是一般说来,差生诸方面的落后,是各方面消极因素融合、沉淀的结果。这就跟人们感冒一样,感冒病毒存在于我们周围,但是有的人抵抗力强,不会得病;而有的人抵抗力弱,就染上了。差生的形成有外在消极因素和内在消极因素的“总和”,“沉淀”,“差”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这也给我们差生转化指明了方向。3、差生的“差”,很少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的。学习差,自卑,反抗,逃离社会正常生活,行为越轨,品行差,他们是互为因果的。因此,这告诉我们,差生的转化必须综合治理。同时也说明,我们可以找一个突破口,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的择差教育,就是在学生脱离课堂学习的轨道,从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入手,达到纠正差生的品行的目的;从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入手,达到改善差生的学力差的毛病,从而为他们将来的继续学习提供帮助。
二、差生的心理诊断与鉴定标准
“心理诊断”这一概念是上世纪初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和医学家西蒙Th.SinDn提出来的。它首先应用于医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以后逐渐推广到学校教育领域。许多老师把差生比作得了“病”的孩子,为了了解和把握孩子“疾病”的症状、病因以及病情发展趋势,人们就用这个概念来对差生进行判别和区分,从而达到教育转化差生的目的。这种方法,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差生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差生的需要是不相同的。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他的差,还要看到他们差的不相同。另外一个要注意的是,差生也不是什么都差,差生也会有闪光点,教师不能一叶彰目,不见森林。
三、差生形成的外因分析
(一)学校:差生的萌芽区
差生之所以是差生,首先是在学校中表现出来的。应该指出,在差生形成的诸多因素中,其中关键因素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促进大多数学生得到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许多差生。而且,只要应试教育不改,差生甚至是多数。所以,有人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话两个意思,我们的教育,使几乎所有人都面临失败,失败是最后的结果;另一个意思是,学校教育的失败。爱因斯坦曾指出:“由于经济生活现代化的发展,作为传统和教育的传递者的家庭已经削弱,因此,比起以前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赞赏学校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学校教育客观上也造就了许多差生?
正像马卡莲柯所说:“我深信,男女孩子们所以成为违法或者‘不正常的人’,都是由于受了‘违法的’和‘不正常’教育的缘故。正常的教育、积极的教育和具有一定目的的教育,能很快地使学生集体变成完全正常的集体。任何天生的犯过失的人,任何天生不良性格,是绝对没有的。”学校教育有功,也有过。这些我们必须进行检讨。
1、教育思想失误。长期的应试教育,结果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失败的总是大多数。这样,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对学习彻底丧失了信心,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以及社会的舆论中,成了差生。差生为数不少。这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
2、教育政策失误。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激烈的竞争,使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学生负担特别沉重,大量的学生不堪重负,逃避教育。此外,班级规模过大,教师无法针对性因材施教,教师也疲于应付,差生只好被打入另册。
3、教育内容的失误。教材量大、要求偏高、课时偏紧,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理解上出现困难。只好生吞活剥,前面理解不透,后面自然就跟不上趟。
4、教育方法失误。枯燥的说教,空洞的指责,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的玷污,都使学校教育的信度下降。
5、班主任工作的失误。班主任缺乏爱心,没有工作热情。教育思想短缺,教育方法不当。对一些差生不去做耐心的工作,还拒之门外。
二社会:差生的发生区
成人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把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逐步内化成为个人特质,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学校、家庭其实都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不良影响,对青少年往往更有诱惑力。
1、社会风气不正。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2、社会规范失调。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出现道德沦丧,精神滑坡。
3、社会教化不力。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
4、社会文化失范。消极文化导致是非颠倒、良莠不分,丧失羞耻感、荣辱观。
5、社会导向的失误。经商热、赚钱风、“脑体倒挂”、“读书无用论”蔓延,腐蚀青少年。
6、社会信息污染。人类信息量的激增,难免鱼龙混杂,香花与毒草并存。
此外,不良社会舆论、失调的社会责任意识等因素也是造成差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三家庭:差生的变化区
家庭的不良教育与不良环境是差生形成的又一基础。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孩子的第一个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既是人成长发育的温床,又是塑造情感、意志,形成品德和个性的场所。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定势作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是调整学校教育、净化社会影响的温床,而不良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往往会使青少年学生形成顽固的不良品德的习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创伤,从而会加剧他们各方面的不良。因家庭原因造成学生后进的大致有九种情况:
1、家族不睦,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婚;
2、父母长期因病无力照顾孩子或早亡;
3、父母远隔两地工作或双职工工作太忙,对孩子无力照顾或放任不管;
4、老人或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一味袒护孩子的过失,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5、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使孩子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甚至采取棍棒教育;
6、父母教育要求不一致;
7、对孩子的要求有片面性,或者只关心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品德表现;或者只要求不做错事,而不是鼓励积极进步;
8、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某些错误思想认识和不良行为的影响:
9、家教无所遵循,完全没有计划性,也没有必要家规,平时零敲碎打,出了问题乱抓一气。
1、家庭缺陷。心灵造成创伤,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导致越轨形为产生。
2、父母管教方式不当。放任、溺爱袒护、高压暴力,形成双重人格,走向犯罪。
3、家庭环境恶劣。叫骂、训斥、无情对待、不信任、受侮辱等,家里学习生活造成困难。
4、父母期望失当。望子成龙,急功近利,高标准,严要求,给学习生活产生压力,适得其反。
5、父母自身形象不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不良品德和行为产生合理感。
四同伴群体:差生的发展区
青少年时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同伴群体中度过的,由于同伴群体是他们以自己的标准、爱好和经验所构造的,因而有特殊的关系和文化,构成了“同伴文化”同伴团体中心理与社会意识、社会行为或表现的总概括,它反映着同伴团体的心理特征、社会价值观、习惯、兴趣和追求。由于同伴文化是团体中所有成员的共性的体现,这就迫使他们的一切行为与同伴们的行为保持一致性,产生从众现象,否则,就会遭到同伴们的谴责,甚至被逐出他们的小群体,产生“众叛亲离”的感觉,并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使青少年学生在行为上趋于从众。
四、差生形成的内因分析
外因是诱发原因,但是内因应该说也重要。同样的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外因,造就了不少优生,也产生了差生。这说明,差生形成原因中,有内在的因素。
一思想意识;差生的触发因子
差生在学习、品行等诸方面的落后现象,决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与他们思想意识的错误有密切关系。人的行为是有思想推动的,行为出现问题,一定是思想发生偏差。
1、逆反心理。一般说来,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于直接刺激的事物所做出的同正常状态下性质相反的反应。这种心理青少年容易滋生,但差生反抗意识更强,更容易发生。
2、思想方法畸形。
3、道德观念模糊。
二智力因素:差生的基础因子
1、注意障碍。
2、记忆障碍。
3、观察障碍。
4、想象障碍。
5、思维障碍。
这些智力障碍,概括起来就是,差生既不是全都天生愚笨、智力落后,也不都是像一般学生那么正常。
三非智力因素:差生的人格因子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学生智能的开发、技能的训练比较重视,而对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却很少加以注意。
1、动力障碍。动力机制是激励人们为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内因。在向差生的转变过程中,动力机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包括学习的目的性、成就动机、交往动机等等。
2、意志障碍。青少年往往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差生的意志力包括缺乏自觉性,缺乏自制力和恒长性。
3、情绪障碍。伴随认识过程产生的情感体验对认识活动具有直接促进或抑制作用。情感可直接转化为动力,使学习活动具备“能源”,同样,也可以使学习者丧失求知欲望,给学习活动带来“阻力”。包括对现实的态度冷淡,对家长采取封闭和回避态度,由丧失自信心和自尊心滋长自卑感,直至自暴自弃。
4、性格障碍。学生性格障碍集中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包括爆发性,心情易变性,即行性,自我显示性,多动性,缺乏意志性,粘着性,过敏性,强迫性,自我不可靠性,抑郁性,无力性。
5、行为习惯障碍。
德育没有单行道
——兼与陶宏开教授商榷“解救”之说
卢洪生
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为此制订了关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纲要》、《决定》,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系统的要求与措施,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的担子之重,责任之大。尤其是目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更有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
在我40年的从教生涯中,担任班主任31年,几乎是天天在与青少年的厮磨接触了解之中。青少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思想变化快,起伏大,对新生事物有特有的兴趣,易情绪化。这就必然导致了德育工作的多样化、复杂化。因此,青少年成长时期的思想教育问题并非是单极的,而是多极的;不是速决战,而是持久战。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如此。用“德育没有单行道”来表述这种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恐怕一点也不过分。
一、问题不仅仅是“网瘾”
我国当前所进行的改革开放,让大批有志的青少年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他们胸怀壮志,与时俱进,有追求,敢拼搏,乐于吃苦,善于思考,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辛酸,显示了人生的价值,是时代的主流。他们与祖国、与人民、与时代息息相通,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改革开放的欣欣向荣,才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希望与未来。
但大潮中,有的人把握不了方向,有的堕入了浊流,有的溺水身亡,有的撞上了暗礁,有的中途退却,这就是辩证法。这就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重任所在。不是吗?有的青少年憧憬致富,但不想艰苦奋斗创业,于是迷恋上了赌博、偷窃、抢夺;有的听说改革开放,于是盲目欣赏追求西方的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专挑黄色的钻;有的听说不读书的也成了“大款”,于是或弃学经商或误入传销陷阱,或参与撒谎诈骗。诸如此类,不一而是。而一旦当这些达不到目的之时,有的逃学旷课,有的混迹江湖,有的弑父弑母有的祸害他人。真有点触目惊心。就因为这样,有的父母呼天喊地,痛不欲生;有的群众惊慌失措,惶惶不安。而作为德育工作者,有的人不去主动挑起教育青少年的重担,不去寻求探索教育青少年的方法,却一味地指责这些青少年“不学好”“学不好”,甚至以成绩、以分数划线,对其歧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今天,居然重蹈南辕北辙的故事,不能不说是德育工作、教书育人的悲哀。
而“悲哀”还不止于此。在目睹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不和谐的诸多现象的时候,有人还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忽视德育工作的多样性,认为最严重的问题只是为青少年“戒掉网瘾”的问题。湖北有位自我标榜为美藉的陶宏开教授就是这见木不见林者之中的一个代表。陶教授既不谈这些青少年的“五爱”教育问题,也不谈前途理想教育;既看不到这些青少年好逸恶劳的恶习,也不谈因此而导致的恶果,只是大谈什么“解救网瘾孩子”。在他看来,当前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似乎就是“挽救网瘾孩子”。也许因为陶教授到美国走了一趟之后忘记了“国情”,那么,质问陶教授,那些四川、湖北误入传销陷阱的大学生是染上了什么“网瘾”?那些跪在街头以“失学”、“辍学”名义装成乞丐的孩子又是染上了什么“网瘾”呢?北大出走的博士生该不是也染上了“网瘾”吧?那些擅自离校背着父母老师混迹盲流的孩子都是因为有“网瘾”吗?还有马加爵之流呢?他们都因为是有“网瘾”吗?够了,陶教授,用不着再举例了。同“网瘾孩子”一样,他们尽管是青少年之中的少数人,但这些人的问题,应该说主要问题不在“网瘾”,稍有认识能力或分辩力的人都应该清楚与正视这一点,别说是从美国回来的陶教授了。
事实证明,德育工作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网瘾孩子”问题,德育工作的任务也不仅仅是“救救网瘾孩子”。
诚然,上网成瘾,确实是青少年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陶教授也确实为挽救网瘾孩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工作实践,有他的著作为证。但这仅仅是广大德育工作乃至全社会的教育青少年工作任务之一。人们绝不可以为这就是教育青少年的宏伟工作的全部。那种以个别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部,以现象代替本质的认识,不仅不符合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实际,也是有悖于辩证法的。
二、德育没有单行道
正因为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纷繁复杂、错综多变,因此要求教育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方法,创新德育工作。
大凡有过德育工作经历的同志,都不会忘记我们常在开展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历来都是号召和倡导有的放矢、百花齐放的。在中华民族遭受到列强凌辱时,号召青年“救亡图存”、“到敌人后方去”;在新中国开始经济建设时,号召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祖国“一穷二白”的时候,号召青年“振兴中华,匹夫有责,从我做起”,“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所有这一切,无不在昭示广大青少年,无论何时何地,要把心系祖国、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作为人生的第一要务,从小就要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的良好品德。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开展学政治、学历史、学英雄模范、讲英雄故事;以黄继光为榜样为祖国献身,以雷锋为榜样为人民服务;以钱学森为榜样报效祖国;以张海迪为榜样,身残志坚;以孔繁森为榜样舍小家,为大家;以任长霞为榜样,忠实践行“三个代表”思想……,所有这些教育,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心里,有课堂教育的记忆,有影视教育的感染,有故事会的熏陶,有学习班的培训,有红旗下的宣誓,有黑板报上的决心,形式多种多样,不胜枚举。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都为培养教育青少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殊途而同归。就像陶宏开教授为挽救有“网瘾”的孩子一样,千方百计,不辞辛苦,不计得失,使不少孩子重获新生。
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陶教授在宣扬推介弘扬自己的德育工作方法时,却容不得别人的创新教育方法,在自己的著作中对别人的教育模式与创举横加干涉指责,甚至无中生有地编造材料恶意对别人中伤,以为只有自己才是“唯一正确”的,别人的德育工作模式与教育途径都是离经叛道的,这就不仅有失教授风度,更是对德育工作扭曲与霸道。
据笔者实地与多方了解,江西庐山办了一个“择差助优训练中心”,专门招收那些在学校“不想学,不愿学,不学好,学不好”因而被学校“请”出去了的学生,对他们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教育模式与途径,不仅为社会消除了隐患、分担了责任,也为家长解除了痛苦,为学生点燃了生命之光,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肯定与赞誉。可是自以为很有创新精神的陶教授却不问青红皂白对此大肆诋毁与攻击,就像这个训练中心抢了他的饭碗,占了他的风头一般,真有点令人痛心!不知这是美藉陶教授从美利坚合众国带来的理念呢,还是他本人对德育工作的社会性与多样性一窍不通。也难怪,美藉教授30分钟可为孩子戒掉网瘾,他怎么会容忍别人要一个月乃至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转变一个“问题学生”呢?
稍有教书育人经历的人都知道,思想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工作,不仅需要多条渠道、多种方法,而且需要持久地、耐心细致的大量工作,有时甚至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与韧劲。把思想德育工作描绘成“点石成金”,魔法的陶教授,你可以吹显自己“30分钟为孩子戒掉网瘾”,却不知道别人在为教育青少年倍尝艰辛啊!倘若你真的明白了德育工作的艰辛与艰巨,任重而道远,又何至于对别人指手划脚、乱泼污水呢?
历史与现实证明,德育工作事关青少年成人成才,事关祖国的前途与希望,是百年大计,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家长、学校的重视,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重视;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方向,更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德育工作不是权宜之计,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没有单行道。那种以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可以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观点,那种自以为是,反对改革创新的行径,对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此,我想对江西庐山择差助优教育训练中心的同志们进一言:你们敢为人先,为社会分担一种责任,开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路,家长和全社会在感谢你们。一个新事物的产生难免要遭遇挫折与非难,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