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地主难当txt:感受春之脉动 聆听时代足音——经济日报记者“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回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19:46:19
感受春之脉动 聆听时代足音
——经济日报记者“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回顾
冬去春来!当温暖的阳光照进寒冬,春的气息让人意气风发。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春节期间,经济日报参与“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的70多位记者活跃在新闻采访一线,在20多个省区市采访了1000多名基层干部群众。这是一场让群众当主角的特殊采访,一个新闻工作者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特别春节,一段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落实“三贴近”的特色假期。
写百姓生活,为时代放歌。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年初,到基层去!到一线去!20多天过去了,记者们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冰雪的清香,带着海风的湿润,带着新春的喜悦,从各地归来……
记者们用笔记录,用心思考,220多篇饱含深情的一线报道,有通讯,有图片,有见闻,有感悟。深入基层,记者们目睹了伟大祖国最新最美的画面,聆听到伟大时代奋力前行的脚步声。记者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正是无数普通劳动者的勤劳与勇敢、创造与奉献,描绘出这画面,坚定了这脚步!
最平凡的奋斗 凝聚最非凡的力量
在辽阔的土地上,记者们触摸到一股厚重、持久而伟大的力量。每个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的奋斗奉献,在寻常生活中的发热发光,犹如万涓成流,凝聚起奔腾浩荡的非凡力量,推动我们的祖国奔向文明富裕的明天。
——这力量在火花四溅的炼钢炉旁跳跃,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飞扬,在繁忙有序的生产线上轮转。在包钢炼铁厂,记者秦文竹在喷着热气冒着火星的高炉前,看到炉前大班长孔德礼被炉内喷出的水溅湿了全身;在邯钢炉台上,甲班值班工长靳德旺工作了15年,也在高炉前过了15个春节。在江西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建设工地,200余名建筑工人春节奋战一线,来自湖南的陈师傅对记者赖永峰说,“春节虽然不能与家人团圆,但只要想到是建设城运会场馆,心里就特自豪!”在江西龙南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家玩具出口生产企业,老家在四川的工人张日房主动留守在生产线旁。
——这力量在养路工人的号子里喊响,在车站员工的坚守中弥漫,在码头工人的忙碌中挥洒。在内蒙古,1月30日一早,记者周琳乘车行至大风呼啸的通辽至霍林河铁路线390多公里处,听见热火朝天的号子声响彻四野,一群清除积雪检查钢轨接头的养路工人正在劳作,周琳说,他永难忘却霍林河工区工长景玉明眉毛上的冰霜和脸颊两侧的冻伤斑;在陕北,除夕夜的欢歌笑语让遥远的毛乌素沙漠充满温馨,而在沙漠边缘的太中银铁路的鲍渠车站,柴明亮却是惟一当班的工作人员,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夏先清,“妻子和孩子来车站陪我过节了,这是我工作17年来第4个一家团聚的除夕夜,工作在车站,这里就是家”;在江苏,正月初二,记者杨颖在连云港港口认识了集装箱装卸五队五班长戚延龙,从2001年开始,他的春节全是在码头上度过的。
——这力量在飞机的舷窗外翱翔,在海轮的船窗外荡漾,在列车的车窗外流淌。农历腊月廿九,记者董庆森在CA1139次航班上采访了乘务长杨健,已经7年没有在家过年的她说,“为让更多旅客平安返乡,我们的辛勤付出很值得”;大年三十,记者李治国连线中国海运属下“新威海轮”的政委卜连祥,他刚历经78个小时航行到达广州南沙港,24小时之后又要启程,58岁的卜连祥已经与海为伴近40年;同天晚上,Z12次武昌至北京西列车的广播员田莲芬第13次要在大年夜出乘,她的丈夫丁建生是武汉客运段的一名列车长,列车启动前,田莲芬收到了丈夫的短信,“临时接到添乘任务,不能送你上车了,儿子你照顾好。”
——这力量在边防连营地的歌声里回荡,在民兵哨所的小岛上生根,在交通协管的路口上川流。
在新疆军区霍尔果斯边防连,大年三十,记者孟宪江、王新伟、牛瑾、张静与边防战士一起包饺子、迎新年,“站在哨楼向远眺望,霍尔果斯口岸的灯火明亮,祖国雄伟的西大门,处处都是新景象……”战士们齐唱连歌《霍尔果斯我可爱的故乡》;在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记者杨颖认识了坚守开山岛25年的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和他的妻子,王继才说,“这些年我只在家过过四五个春节。每天早上6点多开始巡逻,看管航标、测风仪,维护岛上的营房,一年四季都是如此”;在山东省济南市泉城路和趵突泉北路交叉路口,4位交通协管员挥动指挥旗疏导车流,岗组长荣若恭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近10年。
——这力量在供暖工人的忙碌中炽热,在老护林员的深情中浓郁,在山区电影放映员的奔波中绽放。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月28日的最低气温达零下26摄氏度,记者乔文汇走进南岗区下夹树街120号锅炉房,只见侯玉林和娄堂国正忙着将燃煤投送进锅炉,“快过年了,我们还得加把劲,让老百姓的屋子更暖和”;在黑龙江省宝清县郝家村,凛冽的寒风没能阻挡护林员盛周德的热情,61岁的老盛从1985年开始看护这片林,记者周颖一陪他在林区行走,他说,“看着小树苗茁壮成长,最终绿树成林,心里不知道有多痛快”;在湖南省石门县太平镇,电影放映管理站放映员邓继林的到来增添了小镇的喜庆,几十年来,他的三轮车在沟沟壑壑间碾了不知道多少遍,兔年春节,他要跑遍13个村庄。
——这力量在抗旱一线龟裂的土地上发芽,在乡土中国丰富的生活里抽穗,在设施大棚茂盛的果蔬间丰收。大年三十,天刚蒙蒙亮,记者夏先清跟着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闫家寨村村民张志强直奔地里。套管,紧箍,接续,摆布,试水。哗、哗、哗……清澈的井水从水管里喷出洒到地间,浸润着麦苗。张志强说,“我现在管理5口井,目前已灌了700多亩地。政府部门对抗旱特别重视,采取了好多措施呢!”在新疆额敏县酒花村,1月29日,村民刘杏枝坐在电脑旁,联上互联网,搜索打瓜的市场行情和发展动态,他说,村里一半以上的人都购买了电脑,安装了宽带,在家里上网查看市场信息。在河北省平泉县黄土梁子镇梁后村,正月初三,记者于泳走进大学生“村官”王继成管理的蔬菜大棚,为更好带动百姓致富,大学生“村官”与当地蔬菜种植公司合作,建成4个蔬菜大棚,每个大棚每年的纯利润可达2万元,能解决30多人的就业问题。
——这力量在乐于助人的真情中温热,在慈善事业的爱心中升华,在关爱他人的善意中传递。在新疆,乌鲁木齐不少私家车的后视镜上都系着一条绿丝带,1700位私家车车主加入了“用绿丝带温暖乌鲁木齐2011之冬”公益行动,他们不收取任何费用将搭车者送至目的地。在浙江,由省慈善总会等举办的“慈善年夜饭”温暖开席,春节期间,义工在西湖边为环卫工人送围巾,几天后再去贵州送图书和衣服。在重庆,巴南区姜家镇文石村大学生“村官”李朝阳来到留守儿童徐高飞的家,为他带来《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作为礼物,为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节日的快乐,巴南区126名大学生“村官”与他们结对牵手、共迎新春。
最贴心的关怀
承载最暖心的幸福
在走近基层的日子里,记者们体验到一种朴素、真实而温暖的幸福。这幸福来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豪感,也来自百姓安居乐业的稳定感;来自勤劳致富的成就感、保障有力的安全感,也来自风雨同舟的认同感。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个个欢喜的眼神,一句句感恩的话语,都是这幸福的印章。
幸福,在增产增收的农民脸上乐开了花。
农村好政策成为农民致富的“定心丸”。在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西营子乡,2月10日,记者张允强走进农民王奇志的蔬菜大棚,2008年乡里开始推广设施农业,帮助王奇志申请到助农贷款,加上县里支持的8000元补贴,王奇志盖起两座大棚,逐渐走上了富裕路。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南泥湾村,村民马世佛承包了12亩土地,全部种植玉米,去年收入达到3万多元,“我家还有退耕还林用地18亩,每年政府对每亩补助180元。再加上养殖业的收入,日子越来越宽裕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二工镇头工村,富裕起来的边城农民纷纷购新车、买新房、搬新家,村民李春高兴地说,“这几年我在政府扶持下发展外向型设施农业,已经连续5年增收了,要感谢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好政策啊!”
先进的种植技术成为农民致富的好推手。在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渡江镇莲塘村,正月初五,记者刘志奇来到林晨辉的草莓大棚里。林晨辉种植草莓已有3年,每亩纯收入可达4万元,他说,“多亏镇里科技扶贫干部和县农业局的技术人员指导我改良肥料提高产量,并帮我拓宽了销售渠道。”正月初七,记者郑明桥来到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洪北农业示范园区,见到在大棚中度过了13个春节的高级农艺师邹方益。春节期间正是西甜瓜育苗的关键时期,邹方益总在第一线和农民同甘共苦,西甜瓜每亩平均收入近3000元,成了农民致富的新门路。
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农民致富的守护者。“水泥路修到了咱家门口,下雨天再也不会两腿泥了。”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裴家营村村民薛福德说的路,是村里与外界连接的一条主干道。去年9月,村里修起了这条长1200米、宽8米的水泥路。以前外地客商嫌路不好不进村,现在他们都抢着来村里收购农产品。“大红灯笼高高挂,照出西林新面貌,水进农家不用挑,告别黄土烂泥路……”在甘肃景泰县芦阳镇西林村,正月初四晚上,一首村民自己填词的景泰民间小曲拉开了自办晚会的序幕。村党支部书记王廷贤说,“这几年我们村的主干道全部硬化,自来水也实现入户,群众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幸福,在生活有保障的群众心里扎下了根。
受灾群众开启了温暖安定的新生活。在北川,农历小年,记者祝惠春采访了刚搬进新房的彭清华。彭清华说,“这是大家地震后告别板房生活,住进新房的第一个春节。新房子、新生活、新希望,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在玉树,正月初二一早,记者马玉宏来到地震灾区结古镇次仁扎西的帐篷里,桌子上摆满了手抓羊肉、风干牛肉和各种水果、糖果、干果。次仁扎西高兴地说,“帐篷外冰天雪地,帐篷内温暖如春。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为我们送来了救灾帐篷,入冬前又为我们配备了棉帐篷、火炉和燃煤。”行走在结古镇的街道上,记者马玉宏看到已经封顶的红旗小学、州藏医院等新楼房格外醒目。
边疆人民过上了舒适安康的好日子。在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区延安路街道71岁的维吾尔族大娘古丽·毕亚,带着2岁的小孙子在公交车站等车。协管员把古丽·毕亚大娘和小孙子接到车站旁边的便民服务车上御寒,还送上热水。古丽·毕亚大娘说,“他们想得真周到,我们心里热乎乎的。”春节期间,乌鲁木齐警备区的1000名民兵和100余台巡逻车在主要街道、社区、车站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在广西,记者金晶和童政走进平果县龙江新城小区普通务工人员李英菊家中,半面墙上的照片记录着幸福生活的点滴。龙江新城是平果县专门为进城务工人员兴建的保障房住宅小区,“68平方米的房子才花了5万元。”李英菊说,“考虑到我行动不便,政府安排我们住一层,还在我们家门口修了斜坡,进出都很方便。”
祖国大地唱响了和谐温馨的协奏曲。在黑龙江,正月初三,哈尔滨市道里区清河湾小区的回迁户孙宇斌乐呵呵地把记者齐东向领进新家,“以前住平房要取暖,木柈和煤块是主要‘年货’,今年堆满阳台的年货全是吃的用的玩的。对联、福字以前想买都没地儿贴,今年每屋贴一张,就是图个喜庆。”在河北,记者张虎来到唐山市丰润区低保户孙淑英的家,2008年社区按政策把孙淑英纳入低保范围,每月有300多元的低保金。孙淑英拉开冰箱高兴地说,“你看肉、菜都有,什么都不缺。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才能有今天的好生活!”在山东,济南市商河县全力推进饮水安全工程,孙集乡康家村村民康德春难掩喜悦,“祖祖辈辈喝苦咸水,如今和城里人一样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在湖南,临澧县杉板乡牛六村的农民吴传喜逢人便说,“党的政策就是好,为参合农民免费体检、建健康档案,这个‘健康礼’真是送到了我们心窝里!”
幸福,在时代变迁的新鲜事儿里结出了果。
乡村超市刷卡购物。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村里买面条都能刷卡付费。如今,田东县的乡镇和村里共安装了自动取款机11台,农户惠农卡覆盖率已达到85.6%,转账电话已覆盖53%的行政村。广大农户既是农村金融服务改革试点的参与者,又是受益者。有着30年贷款经历的村民黄锦永说,从前贷款要花一个多月,现在只需要两三天,“这些年,我贷款办砖厂、开饭馆,赚了钱又盖新房、买新车,农村信贷让我的日子越过越好!”
农家旅馆网上接单。在河北省西柏坡村头的农家旅馆里,闫文翠向记者陈静讲述了自己的故事。2002年,她用东拼西凑的80万元,盖起西柏坡村最大的旅馆,现在旅馆年收入达到10万多元。20年前,闫文翠的母亲用小推车卖茶水时,整个西柏坡只有两处景点,而现在已有10余处。如今,闫文翠的儿子开设了家庭旅馆的网站,并到旅游论坛发布信息,招揽“生意”。从卖茶水到上网找客源,闫文翠家祖孙三代人的故事正是西柏坡红色旅游发展的缩影。
打工青年开车返乡。在赣南老区兴国县,开着自己的轿车回家过年成为打工青年的一种新时尚。长冈乡大塘村的张慧贤兄弟俩每人开了一辆广州本田车回到家乡。兄弟俩起初在一家服装厂做简单的缝制活,张慧贤以其勤奋朴实成为车间主管,他业余学习服装设计,随时关注行业动态,后来当上了生产经理,弟弟张铭贤则成为设计主创人员。2002年,一直为别人打工的兄弟俩大胆决定——自己创业。如今,他们的制衣厂已经有员工100多人。
老年公寓喜迎新春。正月初一清早,记者董庆森来到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北郊的温泉老年公寓。85岁的郭彩秀老人在此居住已近8年,她每天早上按时做保健操,下午打牌、散步,生活非常悠闲。老人笑着说:“刚开始也是回家过年,但是回家后和儿女们的作息时间不一样。我在老年公寓生活规律,回家住反而感到不习惯。好在这里离市区不远,儿女们来看我也很方便。一会儿孩子们会过来接我,我们一起去饭店吃顿团圆饭。”
最深入的采访
启迪最深刻的感悟
“无论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发生了怎样变化,向群众学习、以群众为师的优良传统不能变、不能丢。”从乌鲁木齐、石河子、塔城、伊犁一路走来的记者孟宪江感觉收获沉甸甸,“新闻工作者要通过走近基层、走近群众,学习群众吃苦耐劳、踏实务实的精神,学习群众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品质,摒弃浮躁、净化心灵,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赤诚奉献作为人生追求。”
在这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采访活动中,参与“新春走基层”的每位记者都感受到了内心的充盈。
大爱无言。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无私关爱,让我们感激不已。1月30日,记者夏先清夜宿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南泥湾村村民马世佛的窑洞。当晚零下20摄氏度,马世佛怕记者受寒,夜里多次添加炉火。记者夏先清说,“我们关注群众,群众关爱我们,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这种纯朴真诚的情怀,千金难换。”
大音希声。人民群众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坚守,让我们钦佩万分。当记者杨颖见到坚守开山岛25年的王继才、王仕花夫妇时,她被深深地震撼了,“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他们25年如一日?”王继才说,“工作交给我,我就要尽职尽责。”“新闻工作者更要热爱本职工作,在岗位上始终如一,创造业绩。”记者杨颖如是说。
大美无痕。人民群众在灾后重建中的互助互爱,让记者们感怀至深。对已有4次到四川灾区采访经历的记者刘畅来说,感受最深的便是互助互爱的力量。1月23日,都江堰市的吴昊如愿搬进安居房,搬家那天不仅有亲人朋友相助,还有许多素未谋面的网友捐款捐物。刘畅说,“灾难过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相扶以行,共建家园,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采访过程中,在与群众鱼水情深的情感纽带里,记者们激情满怀、不畏吃苦、不怕受累、不顾疲劳,扑下身子深入了解民情、社情和国情,把人民群众的可亲、可爱、可敬凝结成文字、定格成图片,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更多的人。
浓浓的乡情,并未阻挡记者们采访的步伐。2月2日,大年三十,新疆伊犁河谷冰封雪裹,滴水成冰。在新疆军区霍尔果斯边防连,记者王新伟、孟宪江、张静、牛瑾与官兵一起包饺子、唱战歌。《说句心里话》一曲未了,平生第一次在外过春节的记者牛瑾已是泪流满面,就在边防哨所,这个“80后”的姑娘坚毅如军人,在零下28摄氏度的冬夜与官兵一道站岗执勤。
寒冷的天气,并未冻僵记者们创作的双手。1月26日,农历小年,童政、金晶、赵妍3名记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连续走访多名群众,并用相机定格他们的欢乐。回到住处,记者金晶、赵妍才感受到冬日湿冷的滋味。没有取暖器,她们只好买个热水袋,一边取暖一边坚持写稿。短短9天,广西老区行采访组共发回16篇报道。
繁忙的日程,并未超越记者工作的极限。从大年三十开始一直在报社值守夜班的刘志奇,还没来得及睡上一个囫囵觉,正月初四直飞江西采访现场。一天、两天、三天……一篇、两篇、三篇……十余天时间,刘志奇发回十多篇稿件。没能好好陪伴家人,刘志奇心里也有深深的愧疚。
身在基层人心暖,年年春色倍还人。“新春走基层”活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一次普通的采访。记者们深入基层,接了“地气”,饮了“活水”,开拓视野,提升境界,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新春走基层,带给记者广阔生动的舞台。“更多的记者有机会扎下来、沉下去,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地交流,这是一个学习、成长的难得机会。”记者殷陆君说,“基层一线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干劲十足,新闻报道应给予更多关注,新春走基层正提供了这样一个广阔的舞台。”
——新春走基层,带给记者扎实深入的作风。参加“新春走基层”对刚刚走上新闻采编岗位不久的向萌触动很大。“基层群众的朴实真诚深深感动了我,更让我深深地爱上了那片土地、那些乡亲。”向萌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主动、更加密切地联系群众,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用手中的笔,忠实反映他们的愿望和心声。”
——新春走基层,带给记者清新鲜活的文风。春节返乡的记者林火灿,发现周围乡镇熟悉中更带着陌生,一系列变化让他目不暇接。“记录这些变化,需要清新的文风。”林火灿说,“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一线的新闻,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淳朴味道,新春走基层让我更加注意用百姓鲜活的语言,报道鲜活的人与事。”
——新春走基层,带给记者艰苦奋斗的精神。2月5日,在遭遇冬旱的山东省枣庄市,记者马洪超来到田间地头,与村民一道抗旱保苗。“到了抗旱现场,农民兄弟对每一株麦苗的重视,对每一滴水的珍惜,让我永生难忘。”马洪超动情地说,“这次采访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艰苦奋斗精神的真谛,有利于我今后更加脚踏实地地工作。”
——新春走基层,带给记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节日中的工矿企业依旧机器轰鸣,人员齐备;在嘉兴南湖,春节假日依然活跃着为民服务‘红船服务队’……”记者吴佳佳说,“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感受到这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力量的震撼。新闻工作者必须联系实际、贴近群众,这要求我们多走基层,常走基层,乃至常在基层。”
在陕北老区奔走3000余公里的记者夏先清,写下这样一段体会,“基层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劳动成果,是社会前进与发展的力量之源。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根在基层,根在一线,只有始终自觉地坚持‘三贴近’,只有牢牢地、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之中,才能写出真正符合时代需求和人民期待的好作品。”
牢牢地、深深地扎根于基层,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这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共同的心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语音朗读放大缩小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