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o之复仇女神橙光游戏:发明篇-(杂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09:53
▲如何当一名大发明家?   发明究其含义,就是创造出新的机械、仪器、产品与操作方法。要做大发明家,就必须有重大的发明,有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或技术面貌的重大发明。   
发明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发明的突破口,就是在某个领域无视传统与常规,敢于设想,在人们屡见不鲜和习以为常的地方提出疑问,看出发明创造的必要性,通过努力实现错误的假说或偶然的观察而实现发明创造。因此,外行在发明上也有有利之处,只要他们敢于设想,大胆创新,是可以找到发明的突破口的。   
2.但作为一位多产的和优秀发明家,要掌握必要的相应知识,如物理、化学、机械、数学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收集大量有关资料与信息。   
3.提出发明构想或目标后,头脑必须灵活,观察必须敏锐,善于从科学研究和身边的事例与现象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窍门。例如,鲁班在思考制造新的伐木工具时,他的手不小心被带齿形的草割伤了。他立即从齿形草的形状与其锋利的刃的关系中,悟到齿形工具可用来伐木,于是发明了锯子。   
许多重大的发明都不外是遵循了一些基本的发明方法。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对作出重大发明大有种益。   
类比借用法。把生活或科学中某种类似的现象或原理运用到发明上来。   
英国医生弗莱明在做实验时,发现青霉素周围的葡萄球菌全部不见了。他想起英国民间盛行的用青霉治割伤的治疗方法,把这个情况与这个实验联系起来,决心尝试用青霉素作为杀菌药。后来他一举成功。   
组合法。把两种工具、功能或原理组合起来,成为新产品。例如,人们把近视镜和墨镜组合在一起,创造出变色的近视眼镜,大受用户欢迎。   
偶然发现法。对偶然发现的现象进行推敲,追根问底,找到新的原理与现象,从而作出发明。例如,工程师詹斯基在研究穿越大西洋的电话通讯时,偶然发现一种微弱而又稳定的天电噪声。他立即把握住这个问题不放,断定这噪声是外层空间的射电波引起的。他深入研究,创立了射电天文学。   
希望点列举法与校核目录法。前一种方法是把你希望发生的一种事情写出来,如希望下雨时自动关窗、希望温水保持在一定温度、希望遥控立体音响等,然后努力通过发明创造达到目的。   
  后一种方法:逐一列出某产品应具备的性能,如某种自行车应十分轻便,可在登山时折叠起来背走,在平坦路上行走迅速,又可在水上行走,然后找出使该产品具有这些性能的办法。   
  缺点逆用法。用新眼光打量每件事物,找出其缺点,然后设法加以克服。这便可作出新发明。   
  逆向思考法。先设想已发明出了新产品,然后一步一步推断它会有什么特点,再反过来推论它的原理,最后确定这个发明的具体步骤。   
  模仿(仿生)法。模仿某生物的某一器官或组织。例如,人们模仿鸟类的样子,造出了飞机,模仿蝙蝠的耳朵结构造出声纳。   
  改变形态法。改变物体的样子来作出新的发明。如人们把旧式伞改成可以折叠的,发明出折叠雨伞;把大座钟缩小,发明出手表,改变形态可以是由大变小,也可以是由小变大,也可以由方变圆,由直变弯,由无声音到有声音等等。   
  实验法。多做实验,同时不断观察;多作思考,从而作出新发明。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找了包括竹条、木条、铁丝在内的数十种材料作为灯丝,最后决定用钨丝作为灯丝。钨丝在高温下可发亮,而且可持续相当长时间,爱迪生是经过反复实验才得出这一结论的。▲发明与专利
为了推动发明及其应用,国家以法律形式把发明确认为专利。在一般意义上,人们在技术活动中作出的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创造和改进都属于发明;由国家和法律所认定的发明则与之不尽相同。专利法要求的发明有新颖性,仅指提出了尚未公开的或前所未见的技术方案,有时只要求在本国有这种新颖性,这与技术发展史上的前所未有是有区别的。专利法所说的发明的先进性是指新方案比原有技术有显著进步,而不是细微的改进。新颖的外观设计也受法律的保护,可取得专利,但通常不认定为发明。专利法在判别发明的实用性时,包含社会价值和国情的考虑,对于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对于药品、食品、核物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发明,一般不授予专利。 发明是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成果,专利把发明的商品属性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不得无偿占有的财产,从而保护发明者的利益。专利还要求发明者公开其创造成果以利于他人有偿使用,并把实施发明创造作为专利权人的法律义务,以促进技术信息交流和发明的推广应用。▲什么样的发明才是好发明
有时发明人在完成一项发明后不太肯定自己的发明价值,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不太高的发明,对它的价值更是怀疑。  事实上评价一项发明是否优秀,并不完全是单单从它的技术含量上来判断,因为有时在外行人眼里所谓的技术含量高的发明,其实在业内人士眼里它的创新程度可能远远不够,应用的价值也不大;而有时那些看似简单的发明创新程度却很高,应用的价值也很大,这样的发明却是高质量的发明。比如说曲别针的发明,即使在那个年代它的技术含量也是很低的,但它创新程度很高,应用价值大,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所以判断一项发明的优劣不那能完全看它的所谓的科技含量的高低,更要看它的创新程度和应用价值。
▲发明之道:不破不立等
 
破是什么?破就是完整的东西受到损坏变得不完整。由于思维的惯性,人们在不完整的东西面前,往往惋惜、牢骚、埋怨、自责等,然后就把不完整的东西丢弃到垃圾堆当废物处理掉。殊不知,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完整的东西有用武之地,不完整的东西也另有用途,只是人们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罢了。
  创新者对打破之后不完整的东西是另眼看待的。有人说打破了之后有很多窍门可以学,“不拆机器不知道组合的精妙”,这是对打破后学习的深刻总结;有人认为打破之后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整体的功能虽然消失了,某种功能却还存在,仍可以利用,或者将某个零件进行组合、改变、替代等,就有了别于整体的新意。发明无处不在,兴许就在打破了之后。例如,断鼻缝衣针成了接种天花疫苗的工具。人们都知道,接种天花疫苗,就可以预防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传染病天花。如何把这种疫苗有效地接种到人的身上去呢?当初人们遇到了两大困难:一是切口的深浅不好掌握,二是疫苗的总量难以控制。医生们一直在苦思良策,未能想出个好办法。有一天,一位接种天花疫苗的医生发现了一枚断鼻的缝衣针,使他想到了接种疫苗的问题。弄断了的针鼻是一把微型的金属叉子形状,用这个叉子蘸上疫苗,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缘故,这个疫苗就会附着在针的外面。而且无论怎样蘸、怎样拿,疫苗总量总是一定的。断了针鼻的叉子非常锋利,很容易刺进皮肤里,尤其是能自然定位到所需要的深度,不会造成伤害,划过后,皮肤收缩,疫苗就会全部留在里面。缝衣针断了针鼻,本是一个废针,可就是这个“破针”解决了接种疫苗的难题。
  再如,裁纸刀就是受到破碎东西的启发而发明的。日本一家公司的一个职员对刀特别感兴趣,老想发明一种价格低廉而又能永葆锋利的刀具,他每天在用刀时都十分用心地琢磨这件事。有一次他看到有人用破了的玻璃片刮木板上的油漆,当玻璃片刮钝了以后,就敲断一节,然后又用新的玻璃片接着刮。这使他联想到刀刃,要是刀刃钝了不去磨它,而把钝的部分折断去掉,接着又用新刀刃,那不是就能永葆刀具的锋利了吗?经过试验,他在薄薄的长刀片上留下刻痕,刀刃用钝了就照刻痕折一段丢掉,这样又有了新的锋利的刀刃,从而发明了前所未有的可长期连续使用的刀具——裁纸刀。
  不破不立乃发明之道,那么,如何在事物遭遇破坏之后获得新的发明灵感呢?
  首先,要在打破后找出规律。所谓规律,就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它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规律,人们可以认识它、利用它。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完整的东西有规律,打破的东西也不例外。由于习惯的原因,人们往往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要对打破的东西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一旦找出规律,就意味着有了新的发现,新的发明也就随即诞生了。如,丹麦物理学家雅科伯·鲍尔就是在研究打破后的东西中发现了“碎瓶定律”。瓶罐不慎被打破,有许多碎片,有大块的,有不大不小的,当然还有更小的碎片和碎渣。他将这些碎片按重量分类,有10-100克的,有1-9克的,有0.1-1克的。然后将这些碎片总量称一下,他发现,随着碎片大小等级的递减,每一级大小碎片的总重量都将增大约16倍,即大块碎片重量只有中等碎片的1/16之一,中等碎片重量又只有小碎片的1/16之一,依此类推。另外,鲍尔及其同事还证实,瓶罐之类物品碎片等级之间这种16左右的系数比例,只是根据破碎物的形状才发生变化,如玻璃棒打碎后的系数约为11,玻璃球约为40,它与破碎物品本身材料性质(如玻璃、陶瓷、石膏)无关。同时,测量这种系数不一定需要破碎物品的全部碎片。
  这种规律的奥妙虽然目前尚不清楚,但这种规律的用途已经显现:专家们应用它来恢复并不知道形状的物体的原貌,如考古工作者就可以先测出这些碎片的重量进而判断出该物体的形状。“碎瓶定律”给予人们的启迪远远超出了碎瓶的范围。
  其次,要在打破后看出新意。完整的东西损伤后变成了不完整的,从不完整的东西中看出新意,这正是发明者所应具有的素质,发明者与普通人的区别也在这里。建筑工人对破碎的玻璃看出了新意,垒墙时将玻璃插在墙头,防止坏人偷爬;拌灰浆的师傅对破碎的玻璃看出了新意,将它拌在水泥里制成水泥板,成了装饰品;更有设计高手对破碎的玻璃镜片看出了新意,将它贴在墙上变成“钻石”。例如,伊朗的德黑兰皇宫以“钻石”镶嵌而闻名遐迩,当初设计时,宫殿内壁用的是大尺码的玻璃镜子,等运到时却发现镜子破碎严重,设计师面对破碎的镜片,经过认真的思索,从破碎中看出了新意,别出心裁地把碎镜子打得更碎,然后将这些碎镜片按一定的图案要求排列组合起来,镶嵌在四壁和天花板上,意想不到的是碎镜片竟成了“钻石”,光和影的效果非常奇妙,皇宫比原先设计的更加璀璨夺目、豪华气派。为此,设计师这个变废为宝的了不起的创意倾倒了许多人,并被后人传为佳话。
  最后,要善于从打破中探究奥妙。面对破后的不完整,有的人往往懊恼自怨,也有的人顿足惋叹,这是认识上的片面性。正确的做法是:仔细地去研究,认真地去思考,勇敢地去探索,找出奥妙,从而发明出新的东西。例如,法国化学家别奈利克发明“安全防震玻璃”就是一例。1903年的一天,他在做实验时,不小心把一只装有硝化纤维的烧瓶掉到了地上,他心想这只又薄又脆的烧瓶肯定摔碎无疑了。但捡起来看时,他惊讶了!烧瓶摔裂出无数的裂纹,却没有掉下一块玻璃碎片,甚至烧瓶中的液体也没有一滴从裂纹中漏出来。面对破碎的烧瓶,他没有自责自己不小心,也没有惋惜盛有溶液的烧瓶,而是敏锐地觉察到其中有奥秘,于是决心探个究竟。经过研究,原来烧瓶装的硝化纤维液体蒸发后,瓶壁上牢牢地粘上了一层坚韧而又透明的硝化纤维薄膜,所以尽管瓶子摔裂了也不会出现碎片。别奈利克根据这个原理,在两层玻璃间涂上一层硝化纤维,然后再压紧玻璃,这样,一种即使震裂也不产生碎片的防震安全玻璃发明成功了。如果别奈利克对破碎的烧瓶不去探究奥秘,顺手将其丢入垃圾桶,也就没有今天应用广泛的防震安全玻璃了。
  
  我有奇想百千万 路丰柱
  
  我有时突然就产生奇想,想得似乎荒诞可笑,因而常有人讥讽嘲笑。我不在意这种尴尬,反而激发我下定决心,把奇想力争变为事实。世上许多发明创造源于科学幻想,我深信我的奇想有时会成为小发明的前奏。比如:我的“沙腌鸡蛋”想法产生之初,就受到家人的反对。
  腌蛋方法多种多样,我开醋店时按传统方法生腌,不料煮熟时乒乓开裂,很不好卖,听说泥腌效果最好,可是我们这里是粘土,清洗很费事。我就产生奇想,用沙腌怎么样?没想到事实超出了我的想象——不仅清洗容易,重要的是有沙的保护,杜绝了蝇虫叮咬,霉菌污染,经久不坏且日久蛋黄出油,蛋清不糟烂。又试着减少一半的盐的分量,正适合现代人低盐健康理念,咸淡适口,品质最理想。
  奇想意味着灵感来潮,灵感是愿望积累后进发出的火花,有一定的哲理和科学依据。奇想不能胡想,不能瞎想,要有科学基础,才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水到渠成,一念间使郁积的问题迎刃而解。
  一个人有了奇想也就有了动力,不因艰辛而退、不因挫折而弃、不因讥讽而犹豫、不因初败而告终。要树立起“差一步前功尽弃,努把力就是成功”的信念,往往披荆斩棘之后就是“柳暗花明”。
  在那缺柴少粮的岁月,又逢动乱年代,生活的艰辛、物质的匮乏,没有阻挠我的奇思异想,贫困饥饿中的我迷上了太阳灶。我根本无力制作,只能冥思苦想,却产生了奇想:用现有梨篓当木箱,铺一个棉袄保温,中间放一个生铁锅当灶膛,锅口、梨篓口各捆一块透明塑料布代替玻璃,在阳光下竟喜获110℃高温,于是联想到高温速成制酱。马上用小瓶装了甜酱放在里面,不料仅一天就成了黑酱。这一成就鼓舞了我,找来两个大小不同的纸箱,作成了简易太阳灶,开始实验速成黑酱。用酱馍馍也能一天晒黑,高兴地拿到城里副食厂找师傅们品尝,但得到的不是夸奖,而是“不像黑酱”,我这才尝出“苦甜没酱味”。原来,我让酱馍馍经糖化过程后就急急高温强迫变成了焦糖,忽视了酱的发酵分解。那时我家没有余粮,无法一次又一次实验,于是心甘情愿忙上加忙,找邻居给人家晒酱,经历了多少阴雨风云天气,数不清的积累,终于总结出一套制作“速成黑酱”的独特方法。
  我的奇想还在继续:塑料大棚在寒冷的冬季能获得春夏温度,将塑料袋折严让袋口更严密,加上保温能获得更高的积累温度。事实得到肯定,冬天三九天晴天能达到50℃,夏天三伏天在90℃以上,经过一年四季的探索,在不同天气一小时一观测一记录,经过多次实验,我终于发明了“多功能日光袋”。利用一个旧塑料袋做成的简单装置,竟然有快速晒酱、蒸馏、烘干浓缩、催红涩果等三十多种用途。
  奇想,是发明创新的初始力量。当然,奇想变成发明创新,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辛勤执著,才会喜结硕果。珍视心中每一个奇思异想,它们会让你的生活更加充实美好。▲一张一弛的发明之道再忙,也不能忘了休闲,尤其是搞发明创造的人,更应该把休闲牢记于心。发明创造的实践证明:越是忙中偷闲的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适当的休闲不仅无碍于工作,而且能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休闲就像处于两轮工作之间的弹簧,起着积蓄精力的作用。如果没有弹簧,工作与工作之间没有缓冲,工作起来就没有效率和朝气。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既包括严肃审慎的思索,也包括轻松愉快的休闲,二者不可偏废。强调适当的休闲,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条理由:
一、休闲的心情是一种愉悦的心情,愉悦的心情是做好各项工作,尤其是搞发明创造的基础。人的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情绪或情感方面的缺乏,会导致思维能力的障碍。人们都有这种感觉:每当自己感到心情愉快、心旷神怡的时候,世上万物仿佛也是喜气洋洋,快乐给生活添加了兴奋剂,给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表达,开辟了新途径,一些新的想法也会突然冒出来:反之当自己心灰意冷、抑郁或莫名惆怅时,世上万物顿时也变得狰狞可恶起来。这种时候不用说发明创造,就是正常的工作有时也往往出差错。有了愉快的心情,人们才会用欣赏的目光看世界,看出美好的希望;才能产生好奇心,爱动脑筋,乐于对新奇的事物进行探索,敢于和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调动所有的积极的因素,为既定的目标去奋斗。
休闲的心情是一种放松的心情,放松的心情是自由的心情,有人说发明就是心灵在自由状态下的无中生有,发明是自由状态下的产物。练气功的人在练功之前,首先要求放松,包括思想和身体上的放松,以便很快进入状态。搞发明创造的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只有有了放松、自由的心情,人们才会无所顾忌的去想去做。“我要做”和“要我做”,其结果是根本不一样的。从思维的角度来讲,有了放松的心情,有时候潜意识才能“凸”现出来。显意识和潜意识接了轨,就是一个最聪明的人。休闲时,显意识虽然不在继续思考问题,但是,由于前一段长时间的紧张思考和探求,对所要解决问题的内容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关的各种信息已经烂熟于心,在潜意识中一直保持着解决问题的愿望,潜意识无时无刻不在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一旦碰到的事物所包含的内容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和场合,都会触发灵感,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休闲的环境是触发联想的一种场所。人的爱好、志趣、习惯等不同,各人的休闲方式也有别:有的人喜欢钓鱼,有的人习惯散步,也有的人爱睡一觉,还有的人热衷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休闲场所的环境,都是工作时不接触或很少接触的场所,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让人触发联想。发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把要发明的事物与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要发明的事物是你头脑中设想的新事物,已有的事物是前人已经发明的事物,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就是发明。有人对吉利t型刀架、折刃刀片、微波炉等8件发明进行了调查分析,有7件是在休闲时受到环境的影响,触发灵感做出来的。其中吉利t型刀架是发明者想设计一种“刮不破皮肤的安全刀架”,因长期没有突破而苦恼,一次在野外散步时,看到农民使用的耙子受到启发而搞成功的:折刃刀片,即现在人们常用的裁纸刀,当时,发明者想搞一种“不用磨的刀片”,但不得其法。有一次,在路上见有人用砸碎的瓷片刮木板上的油漆受到启发而制出来的。
三、休闲的时候也是发明创造的一种机遇。机遇是事物发展偶然性的表现,不一定什么时间降临,有时,它在工作时间敲门,有时,它也在休闲时候光临。从发明创造的历史和现实来看,发明者在休闲时抓住了机遇而搞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史克林福斯海洋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在开发建造在暴风雨中不受摇晃影响的观测船时,动用了所有的知识法则,建造了各种实验模型,绞尽脑汁也没突破难题。一天,为了要松弛紧张的研究情绪,转换一下气氛,他到附近的湖泊去钓鱼,在钓鱼时,他受到“尽管水面大幅度地上下晃动,但细长的浮标却好像不受什么影响,仍保持原来的姿态”的启发,从而豁然开朗,设计出了 “flip”600吨海洋调查船。
无独有偶,山东省高密市的栾一,也是因钓鱼发明了“浮式潜水泵”。栾一的母亲是一位电机维修工,看见母亲修理烧坏的电机,发现以潜水泵最多。经过考察后得知潜水泵使用时是直接放在水底抽水,确切地说是放在泥里,因为几乎所有的池塘都有很多淤泥,淤泥会导致水流不畅,电机发热,很容易烧坏电机。找出了问题的症结,但当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栾一的业余爱好是钓鱼,每当钓鱼时心情放松,悠然自得,任由视线停驻在湖光山色之间,凉爽的清风拂面而来,疲惫的大脑也得到了舒解。有一次,钓鱼的浮标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发现浮标可以任意将鱼钓悬在水底任何一个位置上,他找到了解决潜水泵烧毁的办法,潜水泵的缺陷在于 “潜”,钓鱼浮标的优点在严浮”,用一个较大浮力的物体将潜水泵托浮在水面上,抽水时随水位的下降而下降,就可以彻底解决潜水泵的烧坏问题。“浮式潜水泵”就这样诞生了。
应当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人在休闲的时候都能触发灵感搞出发明来。问题的关键是看你能否做好准备,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这个准备就是长时间的思考问题,能否把要发明的事物装在心里,能否把要发明的事物与有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要想在休闲时有所发明,那就把问题装在心里,准备一块“敏感芯片”吧。 ▲“玩”出来新发明
 
  发明创造是人的一种特殊本能,用创造性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各种活动,是发明家内心的欲望和动力。而几乎所有的发明家,他们的活动之所以富有创造性,都在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许多人在休息活动期间也都善于联想和探索,或仿造、或改进、或更新,进而产生灵感。
  
  钓鱼——“冷冻法”
  
  巴察很喜欢钓鱼,而且很会钓鱼。他经常会去纽芬兰海岸,在冰封的海面上凿洞钓鱼,每次都大有收获。由于天气寒冷,钓上来的鱼放在冰上后马上会被冰冻起来。后来,他注意到,如果鱼身上的冰块不融化,即使搁上几天,鱼的鲜味也不会改变。
  巴察是个有心人,他进一步对肉和蔬菜进行冰冻试验,结果发现它们经过冰冻后也和冰冻的鱼一样,能够保鲜。随着研究的深入,他还发现,如果食物冰冻的速度和方法不同,它们冰冻后的味道和新鲜度也会有所差别。经过几个月的摸索,他终于成功研制了一种适合冰冻食物的方法。并在1923年8月申请了 “冷冻法”的专利,然后将该方法卖给了通用食品公司。
  
  眼镜片——望远镜
  
  1607年.在荷兰的密特尔堡小镇上,住着一位眼镜制造工匠利比赫斯,他靠着开眼镜铺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利比赫斯有三个孩子,他们经常拿家中的镜片当玩具。有一天,三个孩子拿着几只镜片正玩耍着,其中一个孩子两只手各拿着只眼镜片站在窗台上,两只手一前一后,使两只镜片重叠起来,然后闭上一只眼睛,好奇地通过两只镜片望着远方。猛然间,他发现远处的景物被拉到了眼前,看得十分清楚。他兴奋地把这一发现告诉了爸爸。利比赫斯听了之后, 学着孩子的样子去做,果然看清了远处教堂的尖塔。这引起了利比赫斯极大的兴趣。他反复地查看这两只镜片,其中一只是老花镜片,另一只是近视镜片。他发现如果老花镜片摆在前,近视镜片放在后,只要适当调整两只镜片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根据这一原理,利比赫斯经过一番研究,制成了一架简单的望远镜。这架望远镜只有一个30多厘米长的镜筒,里边装着一只老花镜和一只近视镜片,但它却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
  
  陀螺——来复线
  
  陀螺是一种形似海螺的儿童玩具,下面有铁尖,玩时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即可直立旋转。有的陀螺还利用发条的弹力使之旋转。
  1938年的一天,法国军官德尔文在观看孩子们玩陀螺。那上粗下细的陀螺一旦转动起来,就不容易倒下,即使陀螺有点偏心,也还是绕着中心轴线向前运动,尖头的旋转运动非常稳定。
  细心的德尔文看着看着,突发奇想,如果让子弹头在出枪膛后的飞行过程中始终保持旋转,不就可以让它始终保持一个方向稳定飞行了吗?于是他把枪管里的膛线改成了陀螺线,也称来复线,这样,子弹射击后一直高速旋转前进,不仅大大提高了射击精度,而且有效射程也增加了。
  1854年,英、法联军装备了这种新式步枪,在与俄军交战时受益匪浅。德尔文更是声名远扬,恩格斯还称其为“现代步枪之父”。▲关于发明的哲学思考
  人类的发明活动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以前。当我们祖先的双手不再用于移动自己的身体,而开始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时候,发明活动就开始了。这种活动一直沿续到今天,构建了缤纷的世界和辉煌的文明。
  今天的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一是在人类出现之前早已存在的自然世界,二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物质、精神世界。人们今天享受到的一切有别于自然界的东西,无一不是人类自己的发明成果。
  从人类结束漂泊的生涯,择地定居下来从事农业活动算起,到现在仅约500代人的时间。500代对所有的生命形态而言,都只是其演化历史中微不足道的一瞬间,即使最精细的生物学家也难以发现在这短瞬间物种的特征有何变化。对人类自己创造的世界而言,则完全不是这样。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已经难以想象500 代以前祖先的生活方式。
  有一只强有力的大手推动人类前进,逐渐远离自己的原点。这只无所不在的大手就是人类的发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任何重大问题的时候,如果把它们和人类的发明活动联系在一起来观察与思考,就会有新的感悟。
  一、发明与科学
  1.人类是先有发明而后才有科学的。发明为人类探索自然的科学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首先是生存条件。人类发明了必要的生存技术之后,才有可能从事其他的活动。在发明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为科学思维提供了素材。而科学的出现,最早也只能是在人类发明文字之后。人类是先有“术”,而后方有“学”的。
  2.缺少科学参与的发明活动必然过份依赖经验和机遇。因此,在科学诞生前,一些重大发明的出现往往需要漫长的等待。有时一项十分简单的发明需要等待若干个世纪。
  3.近代科学诞生之后,科学家相继揭示出自然界许多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对自然界有了更多的了解。人们应用所发现的规律,方才做出了对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可谓先有了真“学”,而后方有大“术”。
  4.发明往往又是科学探索活动的开路先锋。近代科学诞生的背景,是人们接受并实践了这样一种哲学观念: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发明实验装置和测量仪器则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5.科学的新成就为人类的发明活动搭建了宽大的平台。信息科学的进展正在推动经典发明向现代发明转变,并赋予它们新的内涵。
  6.科学的进展不断赋予人们开拓新事物的能力,科学探索与发明创造已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在充满生机的现代世界,很少有不关心发明的科学家,也很少有不懂科学的发明家。发明是使科学造福人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7.当代,人类探索活动的模式正在由树状结构向网状结构转化。科学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发明也正日益成为大众可介入的事业。
  二、发明与教育
  1、教育本身是人类最伟大、最成功的发明之一。最早的人类没有教育的观念,也没有人专门从事教育,每天为生存心力交瘁,人们最重要的事是劳作和战争。很久之后,才理解教育可以使人类的个体普遍获得人类整体在漫长的岁月里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教育才成为被社会认同的活动。
  2.教育的内容涵盖了人类在精神和物质层面上探索、创造、发明成果的总和。
  3.教育是用过去的经验教学生迎接未来的挑战,用过去的知识教学生解决未来的问题。教育必须发掘这些经验和知识中的创造性色彩。发明创造的观念、习惯和能力与知识传承具有同样重要的内容,而且可能更加重要。
  4.人们总是采用最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成果用于教育,当代的教育途径和方式正日益与日新月异的信息科学技术发明息息相关。
  5.目前,许多教材隐去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应用知识的方法,淡化了探索创造能力,丢失了学问中的精华;而教材中必须包括有关发明的知识,才算是传承了完全的、丰满的、真实的知识。
  6.教育目标的变化,知识的多元化,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教育事业本身必须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内容和对象同步变化,不断提出新理念、创造新方式。
  7,传统教育手段和观念的局限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类知识增长和更新的速度。探究性学习在教育过程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继承性学习将越来越居于次要地位,探究性学习要求由具有发明特征的创造性思维来指导。
  三、发明与企业
  1.企业成功的内在原因,在于能够掌握他人所不及的新技术,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深层需求。如果缺少必要的发明作后盾、作支撑,企业家的努力很可能是无米之炊,企业将会像一条单薄的小船在惊涛骇浪的商海中颠簸漂泊,不知终了何方。
  2.无论人们对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属性做过多少种界定,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以新技术为先导、为基础的一种后续经济活动。发明是第一次出现的新技术,而技术则是泛指已经被证实有效的发明。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发明,是现代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的可靠保障。
  3.企业的技术进步有两条途径,一是借鉴他人、出资引进,二是靠自身去发明创造。企业总是在利弊权衡之中选择其一的。在激烈的竞争中,可供廉价选择的技术越来越少,明智的企业家终究会将企业推向自主创新道路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壁垒,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专利制度则能保护并进一步强化这种优势。
  4.成功的企业不屑于参与平庸的竞争,他们往往采用人所不及的新技术发明赢得市场,不仅占有市场,还能培育市场,吸引公众购买前所未见的新产品,以获得超常的巨额经济回报。在商机、资源、信息共享的时代,发明的智慧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新发明已经成为征服新市场最强大的武器。
  5,发明家的智慧和企业家才干的融汇结合,是现代社会理想的智力资源配置模式。这将有助于发明家完善发明,又有助于企业家发现“新大陆”。
  6.现代社会中,从发明到产品再到市场所经历的时间越来越短。在许多领域,发明已经成为企业生产过程的第一道工序。在这种企业中,白领和蓝领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差别正在消失,各有千秋的发明家将会越来越多。
  7.企业的成功需要全方位的发明活动。不仅需要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和新结构,还需要新的质量保证体系、新的广告营销策略、新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手段。既需要技术发明,又需要社会发明。前者是面对自然界的发明,后者是面对社会的发明。
  四、有利于发明的因素
  人类每天都产生着创造性的构想,产生新构想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例如,自1790年美国实施专利制度以来,至今已有600万件专利。前100万件用了85年,后100万件只用了8年,在最近百年里平均每天产生300件专利。
  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至少有10种理由催生新的发明。
  1.创造是人的一种特殊本能。以创造性的方式关注和参与世界事务,几乎是所有人内心深处普遍具有的一种欲望和动力。
  2.社会存在着永无止境的多元需求。
  3.每一种已出现的物件和方法都存在改进的可能性。
  4.社会知识总量迅速递增,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
  5.在许多领域,科学的进步已使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从前无法企及的事情。
  6.现代技术的进展迅速提升了人类活动的水平,人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精确度行事。
  7.日益有效的信息交流,使人类的创造活动更易于相互激励、相互借鉴。
  8.在人类辞汇中,“发明”始终是一个积极的用语,种种发明的成功实例,不断地鼓舞人们介入发明。
  9.社会正逐渐形成促进发明的良性反馈机制。
  10.发明活动本身能够给予发明家崇高的奖赏,并产生强大的新动力。接受智慧的挑战,理想主义的憧憬,亲历科学之美,所有这些,对发明家来说都是至高的精神享受。这种神圣的崇高感受常常使发明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五、不利于发明的因素
  发明家头脑中的观念往往不容易被社会接受,不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几乎所有的发明家都在逆境中奋斗。真正成功的发明家不多,能够被人们使用的新发明也不多。许多国家的统计数字表明,能够实施的专利平均不到10%。
  在这个忙碌的世界里,不利于发明的因素也至少有10种。
  1.模仿容易,发明困难。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因循“最小阻力原则”,乐意选择模仿。
  2,发明虽是一粒有可能带来丰收希望的种子,但从播种到丰收需要经历漫长的耕耘过程。社会往往关注丰收,却漠视过程。发明家的智慧、精力以及他能够驱遣的财富,常常不足以支持他走完漫长的全程,性急短视的企业家不愿意在发明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投入。发明家常常难以度过最困难的时期,致使许多优秀发明半途而废。
  3.发明家思考的是未来的事,而市场只关注眼前的事。发明家经常在为“明天”做晚餐,今天却无缘享用;但常常晚餐还没有做好,饭铺就已经关张。
  4.几乎所有的先进技术,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都不怎么好用,因为工艺及配套技术尚未及完善。但往往却因企业家的短视和消费者的不宽容,致使许多具有重大价值的发明被拒之门外。
  5.现代发明已越来越是涉及科学、社会与人文的全方位活动,需要多种智慧和资源的参与;但许多发明家不是社会活动家,应对科学之外的问题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6.技术创新链条往往脱节,发明家与企业家之间常常缺少纽带和桥梁。
  7.教育过份关注继承,很少引导学生思索知识的源头,不重视培育探寻新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许多人从学校毕业之后,可能“学富五车”,对“创造”却十分陌生。
  8.人们习惯于把探求的失败与人生的沦落相提并论,常以一时一事成败论英雄,令许多人怕担风险,视探索为畏途。
  9,一些商业集团竭力抵制有可能损害自己利益的新发明,使发明家孤立无援。
  10.社会发展从本质上需要不断技术创新,然而社会有关各方的心理则易于趋向守旧,不愿意打破已有的技术平衡体系,新发明遇到的障碍往往不仅限于技术上的挑战。
  发明是思想世界的新物种,它的处境和自然界的物种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地球上现有生物种类数量远远小于曾经出现过的物种数量,在遥远的过去,大量物种已经消失在地球演化的历史之中。人类历史亦然,大量具有创造性观念的发明,还没有来得及被人们认识采用时已经夭亡。我们今天享受的物质文明,只是曾经出现过的发明中的一小部分。善待发明,人类能够享受得更多。
  优秀发明的产生十分艰难,需要有锐利的慧眼发现它,需要真诚的热情培育它,方得以使发明的种子能在现实世界里顺利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1999年1月4日,美国人约翰•布罗克曼在“边缘”网站上提出问题,征询答案:“过去2000年中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为什么?”学者们纷纷应答,展开了热烈而兴趣盎然的讨论。其中一个回答是:“如果发明很重要,那么更重要的必定是发明了某种社会机制,它能够确保新发明源源不断地涌现。”
  人类一旦开始能顺畅地发明想像中的每一样事物,而且世界也能伸开双臂热情理性地拥抱、审视它们,我们的星球也许会迎来另外一番景象。
标▲发明可在身边找寻世界实行专利制度已有300余年,围绕专利技术形成的应用技术行业数以万计,约占人类现有技术的90%。我们的生活被众多的发明成果所包围着,人们无不在享受发明创造带给社会的丰硕果实。
  
  一、发明创造,你我都可为
  
  说起发明,不少人的第一反应便是神秘甚至高不可攀,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或者是具有相当知识水平的人的事情。固然,知识面越广,融汇贯通的能力就越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越多,研发出高含金量发明的概率也就越大。但事实上,发明是有大有小的。发明既可以是具有划时代性的原创性基础发明,也可以是实施有益改良的小发明。
  在我国,自1985年4月1日实施专利法开始到目前为止,专利总量已逾300万件。其中,国人申请量占90%以上,以组合发明、改进发明为最多。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发明人不但发明热情高,还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从专利涉及的领域表明,我国发明人大多数是现有技术的创新组合,其中又以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为改良对象而申报小发明的居多。发明人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中不乏有古稀老人和稚幼儿童。
  创造学有两个基本原理:一是创造力人皆有之;二是创造力可以开发。因此,每个具有正常思维的人都具有创造力,都具有创新发明的潜质。这与学识的高低、社会地位的高低、从事行业的不同、性别及年龄大小等等都没有关系,尤其是不受学识或学历高低的影响。世界级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发明上千,很多发明具有开拓性和原创性,但他却是未上过小学的纯技工。无独有偶,曾经受“开水冲盖”现象启发而发明蒸汽机并引发工业革命的瓦特,也是个没上过学的纯技工。
  其实社会就是一个大学堂,她可提供所有学识的养料,是一切学识的活水之源。俗话说: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觅食之道。各显其能,量力而行,人人都具有做出这样或那样发明的可能。
  
  二、发明创造,观念正确很重要
  
  观念好比是方向,过程是无数细节。只有观念正确,细节才显得重要。南辕北辙,细节再周密也没有用。搞发明需要尊重前人的成果,并且要坚信创新永无止境。
  曾获得十余项发明并取得良好收益的上海人陈仲飞有两大思维理论,一是否定思维:不承认最好,只有更好;二是缺点排列法(实际是前一思维的自然延伸):既然没有最好,就一定有缺点在等待改进,于是将缺点排列并加以改进,发明由此产生。很多立志搞发明的人苦于找不到课题而无从下手,笔者认为陈仲飞的发明观念便是一扇通往发明殿堂的大门。我们每天都在与社会接触,我们也经常出入商场超市,时刻以挑剔的心态有备而去,同时关注着周围的人对各类产品性能的抱怨,一定会发现不少东西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发现了缺点也许就成功了一半。接下来便是如何改进和进行专利申报之类的事情了。
  人类是在不断否定、更新的过程中前进。当然,这个过程就是人们不满足现状、不承认最好并勇于挑战现实观念的直接体现。
  
  三、万事有捷径,发明创造也如此
  
  有句话我们经常听到:科学之路没有捷径可走。其实,那是告诫人们不要心存侥幸,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而是鼓励人们勤奋、勤劳、勤思。实际上,搞发明创造,也要走捷径,抄近路,找窍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简单的工艺流程取代繁杂的工艺流程,轻巧简洁取代傻大笨粗,便宜材料取代昂贵材料,节能多的取代耗能大的,环保好的取代污染大的,多功能的取代功能单一的等等。只要这种取代排除或减少了不利因素,那就是捷径,那就是进步,那就是发明创新的初衷和结果。
  
  1.将主要精力放在熟悉的领域
  一般来说,对于自己长期从事的领域或长期关注的某一件事情,出现灵感的概率是较大的。因此在这个方面多下功夫容易取得成功。我们很难相信一个没系统接受过it、生物、无线通信、高清电视、卫星通讯等高技术领域教育的人,会在上述领域申报或取得一个开拓性的发明专利。与其妄想歪打正着、一步登天似的好高骛远,还不如脚踏实地从自己熟悉的领域下手,避免劳而无功。虽然在专利申报的实践中有跨行业发明的情形出现,但从概率来说是较低的,其发明的含金量一般也不会太高。
  
  2.常带小本本,促成大事情
  搞发明创造,随身携带笔记本,确实是抓住灵感的好方法。人的大脑是台非常奇特的信息收发器。接收信息、思索、思考都可控,唯独灵感的产生不可控。灵感的产生是随机的,不知什么时候“蹦”出来。而这稍纵即逝的灵感往往又是最有价值的智慧火花,抓住了灵感也许就抓住了机会。灵感的闪现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种情形:①无意识或睡眠状态。此时由于没有清醒状态下自我评判标准的约束,思维像脱缰野马狂放不羁、任意驰骋,将平时循规蹈矩不可能出现的想法加以组合形成千差万别的关系,便极有可能产生梦寐以求的破解之术。②受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激励启发。这实际是一种联想,这种联想有时是相近的,有时却又是完全相反的。③在毫无准备下的突然闪现。这是平时大脑储存的信息在无意识状态下转变到有意识的表现,其中只有不到1%的内容最终转变为真正的认知。无论在哪种情形下,灵感的来临,都有一个特点,即来去匆匆。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将它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形成完善的方案。麦克格莱迪经常是在刮脸时产生灵感,他的反应是立即放下剃须刀,将闪现的灵感记下来。不懈的努力终于使他成为人工动力飞机的发明人;阿塔瑞公司的创始人诺兰·布什纳尔在沙滩上漫无目的地拍打沙子获得灵感,立即像发疯似的返回休息地记下冒出来的奇特想法,从而发明了世界上最畅销的游戏软件;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次突然在脑海里闪现出绝世佳句,由于没及时记录,事后再也回忆不起,只得哀叹“作诗火急追亡捕,情景一失永难摹”。
  一个发明的形成,往往离不开灵感的启迪和帮助。而捕获灵感及时记录,在整个发明过程中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递交专利申请前最好先查新
  获得专利的前提具备三性。专利法也没有明确规定递交专利申请的同时必须要出具新颖性检索报告。虽然如此,若申请一旦“撞车”,又废马达又废电的局面将会产生。一般来说,新颖性较之创造性和实用性更难把握。很多发明人冒出一个点子后,非常自恋地认为自己构思奇特,因而激动不已,便容易产生一种“没那么巧吧”之类的偏执侥幸心理。事实上,专利“撞车”的事时常发生。
  由于实用新型不需要进行实审,条件相对宽松,加上授权时间较短,费用也较低,因此很多发明人偏爱申报实用新型。也恰恰由于这个原因,实用新型的“撞车” 几率大大高于发明专利。若一项实用新型事实上已“撞车”而申请人又不知道,就算侥幸获权,在未转让或产品未面市之前,无人理睬。但一旦转让并让产品上市,就很难逃过无效宣告和侵权指控。有效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的方法便是事前查新。其实查新还有个好处就足可以增加转让时的底气和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及增强受让方的信心。不过,也有发明人为了尽快得到申请号,确定申请日,先提交申请,过后再查新,若丧失新颖性便就此作罢。这种方式实际上有赌运气的成分了。
  发明,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词汇。当我们选择了这个词汇,就注定了要与艰辛为伴。但当我们的努力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为人们带来了方便或愉悦,社会也会给予精神和利益的回赠。作为发明人,首先要感谢的是生活,因为生活向我们提出了太多需要改进和发明的要求,我们才因此有了契机与热情;同时也因为生活向我们发出了太多的肩迪和暗示,我们才有可能将模糊的闪念变为有利于社会的发明。▲发明是“改”出来的  发明,是“改”出来的。其理由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很多新的发明都是在已有发明的基础上改进之后得来的;二是发明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所谓改,主要指的是改变,把不方便改成方便,把落后改成先进,把旧模样改成新模样等等,只要改的比原来进步,就是发明。如,有人只改动了一点结构就搞成了发明:上海宝钢运输部电器维修车间工人孔利明,在载重车的启动马达上钻了一个小孔,解决了启动马达容易被离合器片粉末堵死烧坏的问题,使该零件实现了国产化,当年为宝钢节支148万元;再如,有人在煤饼上戳了几个小孔也搞成了发明:山东德州一家煤栈里的炊事员王月山,用煤粉捏了几个大煤饼,在上面均匀地戳了几个孔,结果火烧起来很旺,煤也节省不少,他发明的“蜂窝煤”在各地风行起来。类似这方面的例子俯拾即是:如,如有的人将吹改为吸,发明了“吸尘器”;有的人将圆改方,解决了漏斗透气的问题;有的人将卷笔刀由刀削笔改为笔削刀,更加安全等等。不同的产品是这样,即使同一件产品,也是经过不断地改进才逐渐完善的。如,同样是铅笔,有人加上橡皮,改成了“带橡皮的铅笔”;有人加上一个机械装置,改成为“自动铅笔”;有人用纸将铅芯卷起来,成了“纸铅笔”;有人将单色改成了双色,成了“双色铅笔”;有人改变了铅芯的成分,成了能在各种表面书写的“特种铅笔”;还有人将直的笔杆改成可弯曲的,成了“可随意弯曲的铅笔”等等。改的过程就是发明不断完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发明就是“改”出来的。
  如何“改”出发明来?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在“改”字上多动脑筋,做到想改、敢改和善改。
  首先,要有想改的思想。想改,是改的前提。要时时刻刻地想,一心一意地想,有了强烈地想改思想,才会有欲望、兴趣、牵挂、主动性。有了想改的欲望,才会发现需要改和怎么样改的问题;有了想改的兴趣,才会在灵感来临时及时抓住不让它溜走,才会发现想改的发明课题做不完;有了想改的牵挂,才会对要改的事物产生感情,把问题装在心里;有了想改的主动性,才会积极出击,在“鸡蛋里头挑骨头”,在“改”字上多动脑筋。如,小产品大王宾达一直想着要发明一种不会让瓶内物品腐败的瓶塞,用了几年工夫收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瓶塞,包括软木塞、饮料瓶塞、药瓶塞等600多种,并且一一标出其优点,经过反复比较试验,终于发明了被广泛使用的垫木片的冠状金属瓶盖。正因为宾达有了想改的思想,才会对不起眼的小小的瓶塞感兴趣,对瓶塞产生了兴趣,才会对各种瓶塞有牵挂,有了牵挂,才会花费几年的时间去收集瓶塞,主动对那么多的瓶塞逐个进行研究,最后取得成功。
  其次,要有敢改的勇气。敢改,是改的关键。只有敢改才能使我们摆脱控制性观念的束缚,让思维的翅膀自由飞翔,使我们超越常规式思考的限制,让创造的轮子活跃运转:只有敢改才能为实现理想去行动、去实践、去尝试,而实际行动才是验证想法的试金石。天涯何处无芳草?但“芳草”需要积极实践者去发现和寻找。发明,需要的是敢字当头的勇者,而不是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的懦夫。如,荣获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就是一个敢字当头的“敢改家”。单就技术上讲,研究杂交水稻首先要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他既没有见过,中外资料也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敢字精神是不行的。袁隆平在烈日下,在茫茫稻海中,寻找了16天,终于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第二年共检查了14000多个稻穗才找到了6株。从6株开始,经过3年的时间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袁隆平有了敢改的精神,才能对经典理论产生质疑,去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水稻;有了敢吃苦的精神,才会在烈日下奋战16天:有了敢探索的精神,才会从上万个稻穗中寻找到了6株;有了敢连续作战的勇气,才做到了只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等等。
  再是,要有善改的方法。善改,是改的基础。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找准切入点。掌握了要领,抓住了关键,问题便迎刃而解,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就是这个道理。如,静电复印机是美国发明家卡尔森于20世纪40年代发明的。开始,他以“人工复写”为发明模特,多次试验均遭失败,后来他检索专利文献,发现已有人研究过,大都采用化学原理,他决定不走他人的老路,于是他改用把化学原理置换成光电效应原理的研究,把光电效应与静电学原理结合起来,选准了切入点,终于获得成功;二是要运用巧妙的方法。巧妙的方法有时表现得很简单,当人们把事情做得十分复杂的时候,常常是由于不得法,或者是智慧还没真正发挥出来,只有方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显出巧妙。如,第十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大赛的一等奖,是湖南、的一个五年级学生发明的“犁耙板”,是一种 “斜进式双刀装置”,把“犁”和“耙”两项工序合为一次完成。在犁板上安上刀,在犁翻坯的同时,刀子划破坯,做到了一举两得;三是要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即使有再好的技术也是“闲置的货物”。如,1969年,美国首次载人登月成功,其载人飞行器——阿波罗ⅱ号飞船展出,日本专家在考察阿波罗工程后感叹说,阿波罗工程中的每一项技术,没有日本没有的,但日本只是没有美国人的登月目标。而有明确的目标就能采取要达到目标的各种手段,为实现目标执着的全力以赴,最终把聪明变为发明。如,被达尔文赞誉为“举世无双的观察家”的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观察雄槲蚕蛾“求婚”的过程,花了三年时间,当快要取得成果的时候,雌槲蚕蛾“新娘”却不巧被一只螳螂吞食了。法布尔毫不气馁,从头再来,又整整观察了三年,才取得结果。他的执着精神让人敬佩,所写的10卷巨著《昆虫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四是要与众不同。只有与众不同,才能跳出已有和现有的框框,出现“柳暗花明”的新境地。要做到与众不同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改材料、改结构、改成份;可以改形状、改大小、改长短、改高矮、改肥瘦、改粗细;也可以改次序、改位置、改温度、改时间;还可以改颜色、改气味等等。如大家都向东航行到达印度的时候,哥伦布却由向东改为向西航行,最终抵达并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在大家都降低二极管中的不纯物浓度以制造出更好的二极管的时候,江畸玲於奈博士却增加不纯物的浓度,从而最终发明了隧道二极管等等。▲发明有时很简单发明创造不神秘,只要我们掌握了发明创造的基本方法,就可能有发明创造。发明有时很简单,只是我们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发明有时很简单,甚至简单的让你惊叹:一支铅笔本来是园形的,变成六角形,就成了不易滚落地的铅笔;在包装盒上戳个小孔,就有了防潮功能,成了防潮盒。汤勺的另一半冲上几个小孔就成了多功能的勺了。如此简单,我们要拍拍自己的脑袋想一想,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怎么没想到。发明虽简单,但能做出发明的人就不简单。一是发明者思想不简单,有头脑,凡事会思考,且善于思考,摆在我们面前的同样一件物品,我们经常习以为常,不会去仔细琢磨它的优缺点,一些问题也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大多数人也并不会认真对待,寻找答案,探索真谛,发明就从我们身边溜走。甚至科学家也有这类遗憾:法国化学家维勒,在科学发现上很有成就,他发现过铝和铍两种化学元素,并从无机物中合成了两种有机物——草酸和尿素,为举世瞩目,可是他在创造发明上也有过失误。1830年,维勒在研究墨西哥出产的一种褐色铝矿石时,发现了一种带红色的金属化合物。开始,他猜想这可能是一种未知新金属,打算进一步分析下去,但不久便转念一想,这种金属也可能是铬,因为铬的化合物大多呈红色。因此就没有创根究底,而轻易把它放下不管了。可是,事有凑巧,此后不久,瑞典年轻的化学家肖夫斯特姆,也发现了同样的褐色铅矿石和同样红色金属化合物,开始他也以为是金属铬,但没有轻易作结论,而是继续割析矿石的化学成分,从中提炼出一种黑色粉末来,他一时还弄不清这种黑色粉末的成分,便向老师柏齐利阿斯求教。柏齐利阿斯是瑞典著名的分析化学家,对学生的发现也很重视。在老师的指导下,肖夫斯特姆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便用瑞典民间传说中的一位女神的名字vanadinm来命名它,称它为“钒”。
发明有时很简单,因为,客观上存在着解决问题的一些巧妙办法或者一些简单窍门,这可以从科技史上看,有些发明十分简单,可以给我们以启示。有些发明甚至是由于一时的失误或不小心而导致,真有些让人捉摸不透。贝奈第斯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春天的时候,他在进行一项新的实验,一不当心,把一只瓶子弄到了地上,他赶紧去拣,竟发现瓶子没破,只是有许多裂缝。在回家路上,他发现一场车祸中碎玻璃把周围人的脸都划破了。他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那只摔在地上没碎的瓶子,它为什么不碎,于是又急忙跑回到实验室不想回家了,对这只摔不碎的瓶子发呆,终于想到了这只瓶子装过不同的液体,嗯,问题出在所装的液体上,于是,他又重新配制药水做试验,终于有了新的发明,世界上第一块高效的防震玻璃被贝奈第斯发明出来了。
尽管发明有时很简单,但我们也不能盲目自大,以为发明可以信手拈来。首先,我们对发明的了解太少了,什么是发明,怎么样算完成了一项发明,完成了一项发明后该怎么样申请专利保护等,需要我们学习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二、要掌握一些发明的方法,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事半功倍,发明创造的方法很多,我们不能一下全面掌握,但是学习和掌握一些常用方法还是必要的。三、要勤动手,好动脑,从小培养自己对发明创造的兴趣,一个好的发明总是在动手实践,动脑后构思下创造出来的,而有了一定的成果,就更能鼓励我们继续发明创造。
发明有时真的很简单,愿我们中小学生个个成为小发明家,将来成为大发明家,为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自己的贡献。 例如我们对下面排列着的100种不同的事物,给它们都编上号,请你闭着眼睛任选两个号,而后对选上的这两种事物进行组合,看谁组合出来的事物更有创意。
圆珠笔、钢笔、毛笔、文具盒、笔套、钥匙圈、书包、书、自行车、滑冰鞋、雨伞、雨衣、手表、闹钟、电视机、电话、电扇、吸尘器、桌椅、手电筒、台灯、电熨斗、收音机、耳环、戒指、锁、铅笔、香水、门铃、音乐电路板、汽车、收音机、火车、地铁、机器人、电脑、点心、水果、香皂、毛巾、手帕、火机、香烟、拉链、计算器、梳子、钳子、生日蛋糕、照相机、螺丝批、眼镜、乒乓球、足球、篮球、网球、剪刀、菜刀、温度计、香水、布娃娃、被子、碗、盘子、花瓶、尺子、圆规、量角器、冰箱、空调器、开关、洗衣机、钱包、帽子、钉子、螺丝、螺母、锅、暖水瓶、矿泉水、饮料、书签、钢琴、弹簧、磁铁、指南针、地球仪、气球、听诊器、血压计、手套、相册、手机、船、风筝、刮胡刀、垃圾箱、电池、鸡蛋、游泳圈、小提琴。▲发明本无意,妙想偶然来
  许多震惊世界的发明尿来都是从“偶然”中得来。近期的美国《连线》(Wired)杂志,评选出十项轰动全球的偶然发明。
  1.威而钢(Viagra,俗称“伟哥”)
  
  帮助男士重振雄风的药物——威而钢,发源于英国威尔士小村庄Merthyr Tydfil,当时美国辉瑞制药厂在此开发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药物。经过5年努力,“辉瑞”科学家们最终得到了一个令他们满意的化学物——“西地那非”(Sildenafil Citrate,即今天我们所说的威而钢)。
  1991年,“辉瑞”第一次用“西地那非”进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试验,不过试验结果并不理想。在这次试验中,一个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引起科研人员的注意,就是接受临床试验的男性病人,几乎全部出现“勃起”现象。
  通过近一步分析试验发现,“西地那非”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不大,但它对男性病人的副作用——“产生勃起”却非常明显。这时,“辉瑞”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按照既定目标继续改良“西地那非”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之用;二是把“西地那非”改用做治疗性功能障碍之用。1998年7月,“辉瑞”选择后者,终于正式推出了这种蓝色小药丸——威而钢。
  
  2.迷幻药(LSD)
   1938年,瑞士化学家艾伯特·霍夫曼(Albert Hofm—ann)研制出一系列麦角酸衍生物中的第25种化合物——麦角酸酰二乙酰胺(LSD-25,简称LSD)。霍夫曼合成这种化合物的初衷,是想用来治疗一种早期流传于欧洲的怪病,但是在动物身上试验后效果并不明显。医生对其疗效甚感怀疑,于是该药物一直被搁置。
  1943年,霍夫曼决定重新研究LSD。一天,正在实验室工作的霍夫曼不小心将一些LSD药粉洒落到手上,很快他便感到有些头晕,于是,赶紧骑上自行车回家休息。事后,据霍夫曼描述:“回家路上,我视野所及的所有东西都摇摆不定,仿佛从凸透镜中看事物一般,我感觉好像走不动了,只是机械地蹬着车子……回到家后我躺在床上,开始陷入一种并不愉快的迷幻状态:眼睛明明闭着,却发现光线耀眼得让人很不舒服,稀奇古怪的图像源源不断地涌向我眼前,在某些时刻,还仿佛感觉到自己飞了起来……”大约过了2个小时,这种迷幻状态才渐渐消失。
  起初,霍夫曼认为那是因为正在服用的一种氯仿溶剂所致,又尝试着吸入一些,但却毫无反映。于是,他开始把怀疑的目标转到LSD,并谨慎地服用了0.25毫克,30分钟后,那种迷幻的混乱状态又出现了。
  认识到LSD可用于治疗的可能性后,1947年,Sandoz制药公司生产并出售了第一批LSD药片,成为当时已知的药力最强的幻剂。
  
  3.伦琴射线(X-rays)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WilhelmRontgen)正在实验室内进行电子撞击金属物体后产生射线的研究实验,当他更换实验器材时,赫然发现自己的手骨被投影到一面墙壁上。
  原来这是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所致。之后,伦琴将这种来历不明的射线称为X射线(因为在数学中人们习惯用“X”代表未知数)。X射线的发现,不仅揭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序幕,也为医学界带来了新的希望,伦琴因此成为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4.青霉素(Penicillin,又译盘尼西林)
  
  1928年9月的一天早晨,苏格兰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像往常一样来到实验室。实验室内一排排架子上放满了玻璃培养器皿,分别标签着:链状球菌、葡萄状球菌、炭疽菌、大肠杆菌等——这些都是有毒的细菌,弗莱明收集它们,是在寻找一种能够制服它们、并把它们培养成无毒细菌的方法。
  当弗莱明来到靠近窗口的一个培养器皿前,他皱起了眉头,原来,这只贴着“葡萄状球菌”标签的器皿忘了盖盖子,里面所盛放的培养基发了霉,并长出一团青色的霉花。他的助手赶紧说:“这是被杂菌污染了,让我倒掉它吧。”弗莱明没有马上把它交给助手,因为,他发现在青色霉菌的周围,有一小圈空白的区域取代了原来生长的葡萄状球菌。
  后经试验证明,这是因为新生长出的青色霉菌分泌物将葡萄状球菌杀灭的缘故。1929年6月,弗莱明把他的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并把这种青色霉菌分泌的杀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5. 人造糖(Artifil Sweeteners)
  
  一天,在俄国化学家法利德别尔格的生日晚宴上,一位朋友突然喊道:“哟,好甜的香酥鸡块啊!”另一位朋友也接着说:“我从没吃过如此美味的甜牛排!”夫妻俩疑惑不解,因为两人在烹饪时从没加入任何糖。
  客人走后,法利德别尔格舔了舔自己的手指,顿时全明白了:“原来甜味是从这儿来的,一定是实验室里哪样东西将手‘染’甜的。”翌日,法利德尔格一件一件地检查实验用过的器皿,结果发现,该甜味和煤焦油有关。1879年,法利德别尔格在美国获得了发明糖精的专利权。
  而另外两种人造糖——环璜酸盐(Cycla-mate)和阿斯巴甜(Aspar-tame)则是医学研究中的副产品,它们的诞生想必也应该归功于那些忘记洗手的科学家。
  
  6.微波炉(MiCrowaveovens)
  
  二战时,美国工程师珀西·斯宾塞(Percy Spencer)在测试用于雷达装备的微波辐射器(磁控管)时,偶然发现装在口袋中的巧克力棒融化了。他猜测这是因为磁控管发射的微波烤化了巧克力所致,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微波炉因此诞生。
  
  7.白兰地酒(Brandy)
  
  由于法国地理环境优越,适合葡萄生长,中世纪时,法国已成为最大的葡萄酒出口国。但由于葡萄酒的酒精含量低,以当时的运输条件,它根本无法经受得起长途跋涉,往往在半途中就已经变质。
  为解决这一难题,法国人采用了“双蒸法”,即把白葡萄酒蒸馏两次,将酒中的水分尽可能地蒸馏掉,提高酒精含量,以便运输。到达遥远的外国后,再兑水稀释复原成白葡萄酒;那些被蒸馏两次的白葡萄酒便是最早期的白兰地。
  稍有化学常识的人都清楚,即使将白葡萄酒蒸馏两次,其酒液仍应该是无色透明的,与我们通常所喝的带有金黄色的白兰地不同。的确如此,最初的白兰地也是五色透明,仿如清水般,它变成现在的样子,实属偶然。
  1701年,法国卷入西班牙一场战争中,使得白兰地出口销量大跌,堆积了大量存货,人们不得不将存货统统装入木桶(由橡木制成)内储存。打完仗后,解甲归田的战士惊奇地发现,储存在橡木桶内的白兰地变得更香更醇,还少了辣味,并带着晶莹通透的琥珀金黄色。酿制者们为这一偶然发现欢欣雀跃,随后,使用橡木桶便成为酿制白兰地的重要环节。
  
  8。硫化橡胶(VulcanizedrUbber)
  
  在美国人查尔斯·古德伊尔(Charles Goodyear)发明橡胶硫化的工艺之前,没被硫化过的橡胶不仅对外界温度变化敏感,而且在遇到高温时就会变得又软又粘,还容易被拉断,气味非常难闻。
  1839年,古德伊尔因为藐视法庭不肯作证而被判入狱,被关期间,他曾被派去厨房当助手。一天,正在厨房工作的他突然看到一块被火熔化的橡胶,此时,他脑中立即闪出一个灵感。出狱后,古德伊尔便用高温和硫磺来处理橡胶,以增强橡胶的硬度。这种橡胶遇热也不会变软,成为车胎很好的材料。
  
  9,橡皮泥(Silly Puny)
  
  上世纪40年代,苏格兰工程师詹姆士·赖特(JamesWright),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通用电器公司实验室中用试管做混合物试验。他偶然将硼酸和硅树脂油混合在一起,使它们“聚合”。
  当赖特从试管中吸取这种胶粘性混合物时扔了一些到地上,令人惊异的是,这种物质竟然从地板上弹跳起来。之后,赖特决定要为他的发明寻找一种实际用途,1950年,橡皮泥在纽约国际玩具展中初露头角。
  
  10, 炸薯片 (Potato Chips)
  
  发明薯片并非厨师的突发奇想,而是为了发泄不满。1853年夏天,乔治·克拉姆(George Crum)在美国纽约著名度假胜地萨拉托加的月亮湖旅馆餐厅当厨师,这是一家高级餐厅,就连提供的法式炸马铃薯条,都必须按照标准的法国尺寸制作。
  一天,一位顾客抱怨拉姆的炸薯条太厚,气愤之余,拉姆有意把其余的马铃薯切成薄片再炸,想不到,这种“泄愤食品”竟一跃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零食。
标签:发明故事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发明!吸取消费者的智慧来开发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小商品,是日本许多中小企业的经验。生活用品厂家总是密切注视着消费者的要求,有的则以有奖竞赛的形式来募集众多消费者的小发明。发现能为己所用,厂家不惜重金购买。如近年来,带凹格的地板在日本的家庭中颇为流行,但普通的刷子不易将入凹格里的灰尘刷净。有位家庭妇女从猫吃饱后的舌头可以舔净碟盘的现象得到启发,发明了这样一种特殊的刷子,即在手上面垫上海绵就可以像舌头一样把凹格里的灰尘“舔”净。经过试验,果然十分有效,日本静岗县的一家工厂买下了这项发明,投入生产后,新产品供不应求。而那位发明新刷子的主妇,每月也可以从工厂领取15万日元的发明奖。▲学会观察思考,善于发现发明课题     搞发明首先要选定课题。选定课题的关键,是学会敏锐、精细的观察,从而善于发现问题。
    在我们身边,总有些不方便、不顺手、不满意的事物。应该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问题的症结:哪儿不方便?哪儿不顺手?怎么会让你不满意?发现了问题所在,就有了发明课题。
    在发现问题这个环节上,孩子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敏锐。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应该是最美好的,因而能在成人司空见惯之处发现瑕疵。当然,要发现问题还必须有足够的勇气,这勇气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应该引导孩子们树立这样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当今世界上没有一种事物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每一项成功的发明,都同时又是尚未完成的发明。就是说,一切事物毫无例外地都还须变得更好!既然每一种事物都可以改造,发明课题自然就俯拾皆是了。发明创造正是萌发于对现状的怀疑,成长于对现状的挑战。
    寻找发明课题,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科学的思路。如:
    (1)缺点列举
    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发现其缺点,再设法改进缺点。例如:
    不断铅的卷笔刀──传统的卷笔刀容易绞断铅心,发明者将刀片削铅心的部分锉掉后,使卷笔刀削木头、不削铅心。在刀架上贴一小块砂纸,磨铅心用。
    棱颈漏斗──传统的圆颈漏斗的圆颈正好把瓶口塞严,灌注液体时容易冒气泡。改成棱颈后,就留出排出空气的缝隙,防止冒气泡。
    (2)希望列举
    根据学习、生活或生产的需要,大胆提出希望,并设法实现。例如:
    自动定时浇花装置--假期全家外出旅游,家中的盆花无人照顾,需要自动定时浇花装置。设定3天浇1次,调节滴水的速度,使其3天正好滴满水桶。桶里水满后,左右失去平衡自动翻倒,将水倒入水槽,再沿水管流入每个花盆。
    (3)挖掘潜力
    挖掘现有事物的潜力,改进后增加新的功能。例如:
    星图伞--在雨伞上印星空图案,既美观,又可作为认星的教具。
    (4)偶然发现
    抓住偶然事件的触动、启发,深入思考,引出发明课题。例如:
    粉笔制蜡笔--粉笔不小心碰倒了蜡烛,蜡油浸入彩色粉。用浸了蜡油的粉笔在纸上一划,其效果比蜡笔好得多由此发明了优质蜡笔--粉笔制的蜡笔。
    (5)信息论证
    在广泛获取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充分论证发明的需要和可能,由此确定发明课题。例如:
    充气太阳灶--首先从环境、通信、交通和能源等人类共同面临的大课题中确定了研究方向:能源。再在能源中选择了最清洁、最丰富的太阳能。在大量信息的比较中排队了箱式、伞式等太阳灶,选择了气压形式薄膜太阳灶。通过对有关原理、造价、功能和材料等资料的分析,最后选择了综合性能最优异的充气式太阳灶。
    把一块圆形透明塑料薄膜和一块圆形真空镀铝反光塑料薄膜边沿热压在一起,形成气囊撑在铁环上,充气,反光膜会形成抛物面型太阳灶。
    鉴于中小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他们的发明选题宜从身边最熟悉的事物中寻找。如:①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找;② 把发明创造引入各项综合实践活动,不要满足于模仿,应力求创新;③ 在已有的青少年小发明中找自己有兴趣的选题,精益求精,再次创新,搞出新的设计方案;④ 在自己熟悉的生产、劳动中找,设计或改进工具、农具或方法。▲搞发明应该把问题装在心里搞发明的人,要把问题装在心里。只有把问题装在心里,才能时时、处处、事事想着发明;只有把问题装在心里,才能满腔热情,积极投入到要搞的发明中去:只有把问题装在心里,才能千方百计,勇往直前把发明搞出来。
把问题装在心里的人,是“机遇”寻找的“对象”。机遇是什么?打个比方说,机遇是一位你不认识的“灰姑娘”,她要寻找把问题装在心里的“白马王子”。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所谓有准备,就是心里装着问题的人。那些心里从不装问题的人,即便和机遇陌路相逢,也会擦肩而过。很多人埋怨没有机遇,那是因为他们心里没有问题。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他看到水壶里的蒸汽顶得壶盖吧嗒吧嗒响而想到的。那么看到水壶里的蒸汽顶得壶盖吧嗒吧嗒响的,何止千千万万?为什么别人就想不到呢?那是因为瓦特把问题装在心里很长时间了。为了创造让“机遇”选中的条件,你就要把问题装在心里。
把问题装在心里的人,是“种子”需要的“土壤”。植物的种子只有播在土壤里,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同样,发明的“种子”只有种在“把问题装在心里的人” 这样一块“土壤”里,才会结出发明的硕果。心里装着问题的人,其“土壤”里具备了发明的种子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发明的“种子”一旦播进去,他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一切知识储备与经验积累就会集聚起来,使思维细胞空前活跃,为发明“种子”茁壮生长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观测船的诞生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史克林福斯海洋研究所,立下开发建造在暴风雨中不受摇晃影响的观测船的题目,研究人员动用了所有的知识法则,建造了各种实验模型,绞尽脑汁却一无所获。一天,一位研究人员去钓鱼,细长的浮标抛向水中,浮标的末端部分垂直地静立在水面上。这时一艘汽艇开来,激起很大的水波涟漪。这时他仔细观察浮标时,尽管水面大幅度上下晃荡,但细长的浮标却好象不受什么影响,仍保持垂直的姿态。他脑海中灵光一闪,于是一艘海洋观测船诞生了。浮标的上下晃荡现象,不知有多少钓鱼的人看过多少次,但因为他们的心里没有装着观测船这个问题,没有“土壤”,自然不可能有所作为。
把问题装在心里的人,是方法“诞生”之源。人们的心里装着问题,就有了牵挂,就会积极发掘内在因素,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第一个方法不行,会再想出第二个, 当第二个方法也不行,就会再想出第三个第四个。只要问题没解决,方法就会不断的涌现,直到找到了最恰当解决问题的那个方法为止。笔者的发明“机械行走装置”就是设想多种方法之后,才在“骑马式健身器”的基础上搞成的。我们应该对问题持有包容和欢迎的态度,因为问题给我们的创造力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把问题看成发明的机会,把问题装在心里,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给予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没有专利就没有发明人的未来    中国专利制度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实施成就显著。近年来,申请专利的人越来越多,前些年在国家专利局上海代处申请专利没人排队,现在经常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有时半天都排不上,其它地方的专利申请量也大增。发明人越来越清楚地明白,在日益健全的法制社会,没有专利就没有发明人的未来。虽然在哪国申请专利就在哪国获得专利保护,但在中国获得专利有世界性意义,可以阻止其它国家的人就同样的发明创造获得专利。
    专利可检验发明人的才能和运气,更重要的是,专利还可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我们有了发明创造,如果在未申请专利的情况下向有关部门或有关人士提出,很可能被他人认为是“建议”或“设想”,甚至还有可能被戴上“设想很好,但还有待完善”的帽子。因此而浪费聪明才智的发明人不在少数。由于某些建议或设想无需进行创造性劳动就能转换成技术方案,有技术方案就有可能获得技术成果或专利。很多人不知道,根据专利法,当一项发明创造已完成,所谓“有待完善”的内容只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附加技术。我们只要在建议和设想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就能获得可以让全世界都承认的专利权。在我们中国,通过申请专利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人越来越多,发明人获得几十万元专利转让费已不是新闻。
    发明朋友对复杂技术不要有顾虑,绝大部分高价值专利只是对现有技术的小小改进,或者仅仅是一个部件的局部发明。这就是专利可以让我们站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原因。爱迪生就是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的人。其实,爱迪生很少做开拓性的发明,他绝大部分发明都是在已有的产品基础上不断改进而成。电灯的发明是爱迪生发明生涯的顶峰,他决心研究电灯时,世界上已有数十位发明家在进行电灯的研究,甚至有人已经搞出电灯了,只是还没申请专利。
    发明价值的大小不在于技术的繁简程度,越是复杂的发明越难实施;相反,那些简单的小发明倒是很容易快速获得经济利益的,有些人搞小发明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留心处处有“发明”  拿破仑有句名言:“没有机会,那是庸人的逻辑。”机会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只有时刻做好准备的人,才能立刻看到并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发明家不一定是非常聪明的人,更不一定是知识特别渊博的人,但一定是“有心人”。当多数人对某件事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时候,总有一些性格特别的“有心人”觉得奇怪,喜欢刨根问底,穷追不舍。如果一个人时时做“有心人”并善于动手,那他就很有可能成为“发明家”。
  
  稍加“留心”发明了天线
  
  谁能设想:现代人没有广播、没有电视、没有手机,该怎样生活啊!谁能设想:现代军事离开雷达、没有通讯和遥控,“仗”还怎么打啊!卫星和飞船会“听”话吗?其实,这一切都归功于无线电,没有无线电,就没有现代文明社会。
  20 世纪这项伟大的发明,其发明人是谁?科学史上有两个版本。欧美认为是伽利尔摩·马可尼(guglielmo marchese marconi,1874~1937年),而前苏联则只承认波波夫(1859~1906年),形成了一桩发明权的“公案”,争论了半个多世纪至今没有定论。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二人倾其毕生,为探索无线电奥秘各自所做出的伟大贡献。1909年11 月,35岁的马可尼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名垂青史,但一直得不到沙皇腐朽政府的支持,只活了47 岁、1906年患脑溢血突然去世的波波夫,作为“天线”的第一发明人,也一直受到后世的敬仰。
  前苏联的这位天才科学实验者,1894年就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无线电接收机。他用自己改进成功的“金属屑检波器”做实验时,注意到接收电波的距离,比平时有明显增加,便好生奇怪。他留意有一根导线碰巧接触到了检波器,就把导线移开,结果意外发现接收电波的电铃不响了!再把导线搭上去,电铃又响了起来!他索性把导线连接在检波器上,另一头接地,结果实验距离大大增加!波波夫这一次的“留心”观察和试验,成为无线电发明史上的重大事件。那根被他搭在检波器上的导线,就是世界上第一根无线电“天线”!
  没有天线,无线电就失去了“耳朵”。今天在我们尽情享用无线电给现代人类带来的各种方便和愉悦时,我们一定不会忘记这位处处留心并精于实验,给无线电长上“耳朵”的人。
  
  伦琴“留心”来历不明的射线
  
  一位留着大络腮胡子、目光深邃的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konrad rontgen 1845~1923 年),是1901 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他发现了x射线,拉开了20 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序幕,引发了医疗技术的大革命。应用这种射线,人们可以不用开刀,就看得清楚人体内部的骨骼和器管。
  然而,x 射线的发现,却是“处处留心”的结果。1895 年他在研究阴极射线引发起的荧光现象时,为了防止外部光线干扰阴极射线,就把放电管用很厚的黑纸包上。当他用心观察高真空状态下的放电管时,意外地“旁视”到2 米外,“互不相干”的氰化钡荧光屏一闪一闪地发光,放电管停止放电,这种荧光也就停止了。
  伦琴没有忽视这一奇怪的现象。他反复试验做出判断:氰化钡荧光屏上一闪一闪的荧光,肯定不是放电管中的“阴极射线”的作用,因为“阴极射线”在空气中的作用距离只有几厘米,一定是放电管放电引起的!
  伦琴改变试验条件,把二者距离拉开,屏上依然有荧光发生。这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便沿用数学上未知数用x 代表的做法,把这种神秘的能穿过空气起作用的不知名的“光”,起名叫“x 射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把这种未知名的射线,命名为“伦琴射线”。
  
  汉字也有“小写”和“大写”
  
  从1978 年到1996 年,作者从事汉字输入技术的研究已经18 个年头。此间,作者把“不必为汉字专门制造键盘,在标准键盘上实现字根拼形组字”,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可是,“一多一少”一直是设计中最大的困惑:汉字多,键位少!成千上万个汉字,即使按“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分解出来也有200~600 个“字根”,就算把这么多的“构字单元”分配到26 个字母键上,每个键上也得有10~20 个啊!
  于是,必须先解决“相容性”:让一个键上能容得下许多个字根!作者带领助手抄录了12 万张卡片,经过百万次“组合试验”,在把字根总数减少到200个的同时,进一步研究,看哪些字根可以与另一些字根“和平共处”成为“一家人”!后来,就有了5 个区,每个区5 个位,共25 组字根的“字根键位图”,也就有了现在千百万用五笔字型打字的人耳熟能详的“王旁青头戋五一……言文方广在四一”这样的“字根歌”!
  然而,仍有个难点一直困惑着作者。这就是“纟鱼钅门车贝马……”这些最常用的“字根”,都有简体、繁体之分。若是把它们对应的繁体“纟鱼钅门车贝马……”都和简体放在“同一个键”上,将来在输入“简体和繁体混合”的字集时,红~红、钉~钉、财~财、驰~驰……编码自然完全相同,必然使“重码字”大量增加!若是试图把这些“繁体字根”和它们的“简体字根”放在不同的键上呢?且不说不可能有那么多个键,就算是有,把简体“贝”放在m 键上,繁体“贝”却在另外一个键上,岂不是难记又难用?重码太多与字根安排的规律性、易学性,难以得兼!困惑难解!在26 个字母键上,长期找不到答案!
  1996 年秋天,我走在纽约皇后区flashing 大街上,在五颜六色的繁体汉字商店标牌之间,我一下子留心“medonald’s”这个牌子:一个牌子上有大写字母,又有小写字母!哈!岂不是有了!这不明明就是告诉我:同一个键位上,既可以有“简体字根”,又有“繁体字根”吗?你要打简体就用“小写字母”输入,你要打繁体就用“大写字母”输入!比如:xa →红,xa →红;yn →记,yn →记……。如此简单,一个留心,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一构想,既满足了“简体+繁体”字根同一键位不异位的需要,又使得简体与繁体输入有不同的编码,大大地减少了重码!自此,汉字也像英文字母那样,有了 “大小写”:小写→简体,大写→繁体。作者很快将这项设计申请了发明专利。在获得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的“大一统五笔字型”软件中,处理的“简体+ 繁体”汉字共计27533 个,就可以方便地用大小写字母,分别输入汉字的“繁简体”!
  
  治理办公室里“饮水机”这个致病之源
  
  2002年作者在空军总医院输液打点滴,躺在床上下意识地看着药液一滴一滴地滴进玻璃泡中。我留意药液瓶子里进入空气时,一群群气泡从下而上,经过药液进入瓶子底部。这个有趣的“进气——冒泡”的过程,使我顿生疑惑:气体进入干净的药液,哪儿的空气啊?当然是病房里的空气!干净吗?就算不是传染科,也很值得怀疑!
  
  
  另外,留心办公室里,特别是酒店里到处都有的“饮水机”,不也是一样吗?空气一旦进入饮水瓶,必然污染原本干净的水!存放两三天不用完,进入水中的病菌按“几何指数”繁殖增加,生出异味、发绿、长毛,都在所难免!人饮用这样的水,能不生病吗?可谓是致病之源!也许酒店为了防止空气污染致病,天天换新瓶新水,那岂不浪费惊人?
  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作者发明了“气囊式防污染输液和饮水机”等几项专利。这一组发明的原理很简单:在饮水瓶灌装水之前,事先在瓶内预装一个很薄的“中空没气的薄膜气囊袋”,在一个特制的瓶口上,将“进气管”接通“气囊”,将出水管通过瓶盖上从水里引出去,“气—水”分离,既不影响往瓶内进气,又使得气体不与饮水有任何接触,达到防空气污染的目的。这样的饮水瓶开口使用以后,放上两个月,也保证不会被污染变味,因为进入的气和水根本不接触。
  纵观古今中外所谓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天才发明,都是这些伟大发明家们时时留心、处处留心的结果。现实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无数的未被发掘的发明“金矿”,只要你肯做个“有心人”,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百折不挠,“有心栽花花会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发明家。▲许立言和张福奎的12个聪明方法
我国研究者许立言和张福奎提出了如下“12个聪明方法”:
加一加 能在这件东西上添加些什么吗?
减一减 可在这件东西上减掉些什么吗?
扩一扩 把这件东西扩展会怎样?
缩一缩 让这件东西缩小会怎样?
变一变 改变一下形状、颜色、声音、气味会怎样?改变一下次序会怎样?
改一改 这件东西存在什么缺点需要改进?
联一联 把某些东西或事物联系起来能达到什么目的?
学一学 模仿其它事物的结构会有什么结果?学习它的原理、技术又有什么结果?
代一代 有什么东西能代替另一些东西?
搬一搬 把这些东西搬到别的地方,能有其它用处吗?
反一反 一件东西、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横竖、里外颠倒一下,会有什么结果?
定一定 为解决某问题或改进某东西,需要规定些什么吗?▲运用三角形进行想象力训练    1.图像记忆训练法为什么要记忆图像或画面?因为画面充满了细节。语言是单层次的,而图像是多层次的,语言式的记忆只有抽象的要点,没有细节。所以你要在文字思考之余,训练自己的图像思考力。怎样训练图像思考或者图像记忆力?方法是重新演练你的本能,把图像思考的能力找回来,你可以:每天晚上用15分钟时间,回忆白天发生的一件事情,用图像思考把它回忆一遍——记住,要一幕一幕地回忆;如果看了一场电影,睡觉前试着在脑中“重放”一次,尽可能地仔细,最好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就是一个彩色宽银幕。一开始,你可能会为图像思考的缓慢而感到不耐烦,但是请不要放弃,这些训练不是要用来取代语言思考,而是唤回你的本能,用来帮助你弥补文字思考的不足。2.反手刷牙训练法有了观察的能力,有了细节的记忆,你还要对抗“习惯”,反手刷牙就是培养你对抗习惯的能力。然后,你就可以把“反手刷牙”训练带进工作里,开始想这些问题:我做这项工作已经很长时间了,每天都是这样办的,能不能改变一下方法呢?我每次总是把甲类的工作交给张三去办,把乙类的工作交给李四去做,是不是可以给他们俩换个机会呢?我们一向相信这样做广告是对的,可是这真的对吗?还是仅仅出于一种习惯?除了我们一向采用的行销渠道之外,我们还有另外的途径接触到消费者吗?3.科幻小说训练法了解科幻小说的写法对我们的创意有什么帮助?科幻小说是“因果文学”,这是科幻小说家波尔的话。在“假如”这一部分,它容许我们做各种违反事实、违反常规、违反习惯的假设;进入到“会怎么样”这一部分,我们才由前提出发,开始推理,得出各种可能性来。当我们的“思维”里有了“假如”的余地,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被极大地解放出来,不再受事实和习惯的约束。4.字词观察熟练法字词观察(wordwatching)是个非常有趣,但却鲜为人知的方法。把一些语言进行组合,往往会得到很不一样的东西。创意者不会放过语言,因为他知道语言是“创意中的创意”。当他看到街上的招牌、报纸的新闻或分类广告时,他看到的不仅是文字,还会看到生活的改变,也就是创意的结果。案例亚洲小天王周杰伦的歌词写得非常好,唱歌时的吐字也很有特点,他由于挖掘了当代年轻人的喜好而获得了成功。上海“一茶一坐”餐厅是一个品茗休闲的好去处。其总经理林盛智先生对“一茶一坐”理念的诠释是:“一茶一坐是现代都会型茶餐饮,是时尚与专业的结合,讲求的是一茶之心、一坐之缘。希望通过一杯茶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人与大自然之间架起桥梁,在坐下来品茗的瞬间,诠释出每一刻的幸福快乐。”因此,“一茶一坐” 不是纯粹的茶座或餐厅,而是要营造家的温馨与归属感,是自在的生活空间。现代都市的年轻人在一天紧张工作后,可以尝试将整个心灵托付给雅韵悠悠、茶香缭绕的空间,让茶的清香洗涤浮躁、烦恼和所有的坏心情。一杯茶、一颗心、一瞬间、一份缘。 5.重新定义训练法一个人的认知每天都在改变,整个社会的认知也在改变,但社会的变化是渐进的、缓慢的、不惹人注意的。案例如果你是一个早上卖豆浆的人,你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豆浆、油条做得好吃,而且能降低成本,招揽顾客?如果你是一个供应早餐的人,你的问题就是:我可以卖咖啡、油条、豆浆和煎饼的组合套餐吗?如果你是一个为早上外出人士供应方便、快捷食品的人,你的问题就是:即使豆浆店是最方便、最快速的进餐之处,但还是有很多人来不及吃,你是不是可以设计一种容器,让人们在车上享用早餐?或者,你更进一步,让顾客一边吃早餐,一边坐车去往办公室,即有没有“早餐巴士”的可能?6.反分析训练法分析是同中求异,在别人看起来相同的东西中找到其中不一样的地方。反分析则是异中求同,对两种不相关的东西找到其共同的地方。反分析训练法要求你每天花5分钟时间,试图找出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共同之处,比如杯子与苍蝇有什么相关之处?另外再花3分钟时间,为两个事物找到一个有用的或者有趣的组合。7.刺激反应训练法刺激反应训练法的基本原则是:任何观念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即使是听起来很愚蠢的观念;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先不要对任何观念做任何评判,无论是否诉诸言词,也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主要目的是求取观念的“量”,高品质的创意往往会随后出现;鼓励“搭便车”,在别人的观念之上衍生出新的观念; 鼓励参与成员大胆设想一种观念的反面内容。案例做一个小游戏,甲说一个词语,乙要立即说出它的反面或者相关的词语。甲:我在跳伞。乙:开飞机。甲:我在开飞机。乙:运动手。甲:我在运动手。乙:抽筋。甲:我在抽筋。乙:医院。甲:我在医院。乙:氧气瓶。……8.德鲁克式提问训练法德鲁克在担任公司顾问的时候,会推开客户带来的各种疑难杂症,然后问: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要去做?你现在正在做些什么?你正在做的跟你想要做的有什么差别?德鲁克不去理会过去发生过多少问题,他只问你现在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跟你想要做的事情有没有什么差别。很多顾客带着问题而来,回答了这四个简单问题之后,就自己带着答案回去了。案例我们公司规定,去董事长办公室请示问题的时候,同时要带着三个答案或者解决方案去。公司不应当是一个产生和制造问题的地方,而应当是每个人都在思考、寻求解决方案的组织。      为了培养你的创意,下面再给出6个不错的建议:多看童话、童谣,多听童言童语;多看科幻故事;多看漫画和笑话;找“非我族类”的人聊天;不要轻易否定;故意连接不相关的事物。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除了创意,还要有行动力。当你拥有一些创意的时候,你只是觉得可以这样做,这时更重要的就是行动力——把你的创意付诸行动。如果只有创意,没有行动力,创意永远不会实现。所以不要忽略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情,要亲自动手去做,将好的创意变成实际行动。案例肯德基的创始人哈兰·山德士在发现了炸鸡的秘方之后,曾到处去寻找合作者,却屡屡遭到拒绝。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到底,最后获得了成功,使肯德基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炸鸡连锁店。河南有一个工人,喜欢动脑筋,也喜欢动手。他发现汽车在晚上行驶的时候灯光的亮度不好调节,如果开大灯会刺痛对方的眼睛,开小灯自己又看不清楚前方的路况。于是他做了一种新型的车灯,这种车灯能够自动调节亮度的强弱,从而保证夜间开车的安全。他有了这个创意之后,立刻去找汽车代理商合作,凭着这个专利赚到了很多钱。一、对行销创新的认知1.创意就是致富的知识货币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说:“在个人电脑这个行业,创新就是成功之路。”所以我们看到电脑体积越来越小、存储量越来越大、运行速度越来越快,任何东西都在不停的创新。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就要建立能够促进创新的环境,而创意就是致富的知识货币。案例全球最大的现代化办公设备制造商施乐公司,1990年业绩曾出现巨大的滑落。为了扭转形势,施乐公司采用了非传统的方法,它们设立了一个由12岁到18岁的青少年组成的智慧库,作为协助公司求生存的途径之一。“我们并没有专注于任何创造的结果,而是侧重于创造一个环境,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在最单纯的状态下抓住这些青少年的思考方式、行为和反应。”因为年轻人想到的东西可能是最新鲜、最特别的,所以智慧库不是由博士生或企业家组成,而是由一群青少年组成。一家创新公司的特征就是“很少有答案,可是经常有问题”。所谓好的问题,有三个关键点,分别是:如果要跟上形势的发展,你必须问正确的问题;如果要超越对手,你必须问正确的问题,并找出正确的答案;如果要保持领先,你必须在正确的时间内问正确的问题,并找出正确的答案。案例如果迷你裙在20年前进入中国市场,肯定不能赚钱,因为当时没有人敢穿;如果20年前在内地经营珠宝店也不能赚钱,因为当时的人们还没有购买力,而现在珠宝市场越来越红火,可见只有在恰当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才能赚钱。创意就是致富的知识货币。只要有创意,到处都会有商机。商人面临的阻碍和困难往往非比寻常,不管是什么样的麻烦,只要能够乐观面对、冷静迎战,都可以想出轻松回击的办法。如果眼前出现危机,就让脑袋多转几个弯,自然就会想出绝妙的好点子,让人生更加精彩。想出新点子的人,在他的点子没有成功之前,别人总说他异想天开.
▲孙子兵法: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陕、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 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仍为之势,以佐其处。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面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面备之,强面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来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筭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筭少也。多筭胜,少筭不胜,而况于无佁筭!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军民生死安危的主宰,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的。
因此,必须审度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双方的谋划,来取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所谓政治,就是要让民众认同、拥护君主的意愿,使得他们能够做到死为君而死,生为君面生,不害怕危险。所谓天时,就是人才济济昼夜晴雨、寒冷酷热、四时季节的变化。所谓地利,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区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势对于攻守的益处或弊端。年谓将领,就是说将帅要足谋多智,尝罚有信,爱抚部属,勇敢坚毅,树立威严。抽谓法制,就是指 军队组织体制的建设,各级将吏的管理,军需物资掌管。以上五个方面,作为将帅,都不能不充分了解。充分了解了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求得对战争情认识: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吧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一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吧一方武器坚利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这一切,就可以来断谁胜夜谁负。
若能听从我计谋,用兵打仗就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假如不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就必败无疑,我就离去。
筹划有利的方略已被采纳,于是就造成一种态势,辅助对外的军事行动。所谓态势,即是依凭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活机变,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打,却装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处进攻,却装作要打远处;即将进攻远处,却半夜作要攻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进攻他;敌人力量雄厚,就要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力强盛,就暂时避其锋芒;敌人易恕暴躁,就要折损他的锐气 ;敌人卑怯,就设法使其骄横;敌人休整的好,就设法使其疲劳;敌人内部团结,就设法间离他。要在有防备处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所有这些,是军事家指挥艺术的奥妙,是不能事先呆板规定的。
开战之前就能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获得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获得胜利的条件缺乏。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足、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依据这些来观察,那么胜负的结果也就很明显了。▲▲什么是灵感
灵感就像爱。
天地有爱,万物化音。
人间有爱,纠缠变化。
    
    灵感是什么?
    灵感就像滴答滴答的钟表声,它总在走,总在响,总在你耳边,但是你不特别去听,就听不到。
    灵感是什么?
    灵感就像一群人在说话,乍听很吵,什么也听不到,但是当你专心听其中一人说话的时候,别的声音就成为背景。你可以用你的心从杂音中理出清晰的意义。
    灵感是什么?
    灵感就像爱,天地有爱,万物化音。人间有爱,纠缠变化。
   
    爱总在我们身边,关怀总在我们四周,默契总在我们之间。你活在爱中,却无感觉。但是只要你静下来想,就发现四处都是爱...
   
    灵感是什么?
    灵感无所不在,只要你去倾听、去过滤、去寻找、去感触,你必然有灵光一闪的感动...所以哪个才叫做灵感!▲灵感的产生机理
  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当发明人遇到难题时,实际上也就是在一时找不到一个关键的、恰当的发明元素或发明元素之间的理想结合方式时,就会形成一个想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强烈愿望,随着愿望的不断加强和长时间的思考,在大脑皮层中,就产生了一个不断增强的神经生物电脉冲信号,这个生物电脉冲信号就会顺着思维的趋势,在大脑中不停地游动传播(即便不再思考这件事时,该生物电信号依然在大脑中波动),当遇到某种外因的激发时(或在睡梦中思维受人的显意识支配减弱时,生物电脉冲就会冲破固有的思维条框限制),思维产生大跨度跳跃,一下子发现与某一事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发明元素)之间的潜在联系,使原有的电脉冲信号得到加强,产生兴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产生了思维的火花)在瞬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性突破口,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将项目发明成功。
  概括起来说,灵感的产生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产生跨越,找到发明元素之间之间隐性的 、潜在的联系 ,一下子找到解决问题突破口的过程。
  爱迪生说发明使有99%的努力+1%的灵感构成,实际上正式这1%的灵感决定了一项发明的成败,说灵感再发明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可达到99%也不算为过。▲美国科学家解开大脑之迷:灵感是这样产生的
美国科学家最近宣布,他们首次通过研究揭示出了大脑产生“顿悟”的独特机制。
  千百年来,“顿悟”作为人类解决科学和其他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基本得到广泛认可。它具有一些与常规解题方法不同的特征,比如说“顿悟”前常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阶段;灵感突如其来的时候,自己往往并没有意识到在想问题,事后也无法说清究竟是怎么得到答案的。
  然而,大脑在“顿悟”过程中的工作机制是否与用常规办法解题时不同,在科学上一直不甚清楚。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二者在认知机制上完全一样,差别主要在于人们的主观感受强烈程度上。美国西北大学和德雷克塞尔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以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顿悟”其实和大脑不同寻常的工作方式有关。   科学家们在4月号网络学术刊物《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上介绍,他们让18名研究对象玩一种字谜游戏,内容是找出一个单词,使它能与列出的其他3个不同英文单词搭配,分别重新组合成三个有意义的新词。每名研究对象在解题过程中都需要报告他们经历过的“顿悟”般时刻。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技术对研究对象大脑活动和脑电波的监测显示,“顿悟”的出现与大脑右半球颞叶中的前上颞回区域有密切关系。当研究对象“顿悟”出答案时,这一区域活动明显增强,并在“顿悟”前0.3秒左右突然产生出高频脑电波。通过常规方式获得答案的研究对象则没有这些情况出现。
  科学家们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顿悟”的产生有赖于大脑神经中枢独特的活动机制,这一机制为大脑“顿悟”时的独特认知过程提供了支持。他们推断,前上颞回区域能促进大脑将看似不相关的信息进行集成,使人们在其中找到早先没有发现的联系,从而“顿悟”出答案。
  科学家们称,新研究首次表明,大脑独特的计算和神经中枢机制导致了灵感降临的那些“突破性时刻”。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莱尔德评论说,新结果是他所见到的有关“顿悟”最具原创性的研究之一。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则认为,新研究结果有助于消除笼罩在人类创造性思维过程之外的神秘色彩。▲引发灵感时常用的基本方法
 
①观察分析。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观察分析。观察,不是一般的观看,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去观看和考察所要了解的事物。通过深入观察,可以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可以从表面上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点。在观察的同时必须时行分析,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②启发联想。新认识是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与新或已知与未知的连接是产生新认识的关键。因此,要创新,就需要联想,以便从联想中受到启发,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③实践激发。实践是创造的阵地,是灵感产生的源泉。在实践激发中,既包括现实实践的激发又包括过去实践体会的升华。各项科技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需要的推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就促使人们去积极地思考问题,废寝忘食地去钻研探索,科学探索的逻辑起点是问题。因此,在实践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引发灵感的一种好方法。
④激情冲动。积极的激情,能够调动全身心的巨大潜力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激情冲动的情况下,可以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提高记忆力,加深理解力。从而使人产生出一般强烈的、不可遏止的创造冲动,并且表现为自动地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行事。这种自动性,是建立在准备阶段里经过反复探索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激情冲动,也可以引发灵感。
⑤判断推理。判断与推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推理由判断组成,而判断的形成又依赖于推理。推理是从现有判断中获得新判断的过程。因此,在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对于新发现或新产生的物质的判断,也是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过程。所以,判断推理也是引发灵感的一种方法。
上述几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引发灵感的过程中,不是只用一种方法,有时是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交叉运用的。▲大喜大悲更能激发灵感
    俄罗斯科学院大脑研究所通过研究发现,在消极或者积极的情感刺激下,尽管大脑皮层兴奋和工作的范围不同,但都能激发大脑的创造力,强烈的情感刺激能够影响创作的过程。      科研人员发现,虽然积极和消极的情感刺激能够使人出现不同的感觉,大脑皮层兴奋的部位也不同,但对大脑创造力的影响基本相似。一方面,它们都能促使大脑选择单词的速度和数量增大;另一方面,情感的爆发也影响▲▲什么是智慧,哲学智慧是如何起源的   一个人做事很有方法,我们就说这个人做这事很有智慧。方法有知识形态的方法,比如形式逻辑就是有知识形态的方法,数学工具也是有知识形态的方法,所谓的思维运动,就是一种信息与另一种信息进行作用,生产新的信息的反应,催化这种信息反应的知识就是属于方法。比如我们通常是用数学工具来描述具体的信息,然后用数学来推导信息,这数学语言就是推导具体信息的催化剂或方法。
    除了有具知识形态的方法,人还有本能的无形的方法。就象练武功一样,真的高明的武功是达到无招式的境界。于是具体的有知识形态的方法,还不能算是最高智慧,人对事物本质的没有什么知识形态的悟性,或者说敏感性是属于无招式的智慧。     一个系统结构是如何变的?自然环境导致系统的功能发生变化,系统功能足够的变化激发系统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环境,系统功能,系统结构三位一体。系统本质,系统势能(或称势功能),上层环境也是三位一体。系统结构要发生变化,先是系统功能要变化。对称地,系统本质要发生变化,先是系统势能要发生变化。系统功能变化,有两个源泉,自然环境提供物质,而系统的结构提供组织。系统的势能变化,也有两个源泉,系统本质提供物质,上层环境提供组织。
对于人的大脑意识系统来讲,这个系统的势能部份就表现为人的本能的无形的智慧。这就是说人的大脑意识要发生进化,首先是这个智慧发生增长。智慧增长有两个源泉,一个是大脑意识应当提供物质,提供脑能量。脑能量从何而来,部份精神分裂而来,也就是作为人的精神的基础本质的欲望心理发生分裂释放出很多的脑能量。这些脑能量要通过精神的上层本质,即不成熟的哲学理念引导向上,去与精神的上层环境接触。这些被引导向上的脑能量就成为智慧势能的物质基础,而脑能量最终要上升为智慧势能,还要人的精神系统的上层环境的引导。
    当人的智慧势能得到足够的提高,下一步就是发展人有大脑精神之本质质量。这个过程与系统功能促进系统结构发展相对称。系统结构要获得发展,有两个发展来原,一个是系统功能的物质提供,另一个是系统上层结构的信息引导。系统的本质要获得发展,也有两个发展来原,一个是系统的势能的引导,另一个是系统下层结构的信息提供。
人的大脑意识系统的本质就是哲学意识,就是本体论知识与方法论知识。这个知识要发展,就要有先期发展的智慧势能的引导,还要有低于哲学本质的具体知识的信息提供。 明确了上述原理,我们就知道人才是如何成长的。
    第一吃精神上的苦,激发出脑能量来。与此同时,要有大德修养,要有崇高的理想与信仰,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这种大德性的哲学本质就能将人精神受苦产生的脑能量引
导上来。这好比物体要有更高的引力势能,首先要有足够的动能,其次这物体要向上运动。有了脑能量,又有大德修养,人类的上层环境就自然会引导这个人,会将它的脑能量引导为智慧势能。这好比引力场的存在,从信息上引导了向上运动的物体,使其动能变成引力势能。
有了智慧势能后,下一步就是提高人的意识质量,先是提高人的意识本质量。(质量是如何来的,就是先有势能量,也即不稳定的质量场,这个质量场先初步形成,后才是质量形成,如果大家会举一反三,就知道引力动质量是如何来的,进而也可以知道引力静质量是如何来的)也就是将原先的大德性的哲学意识,凝聚为大道性的哲学思想。
要获得大道性的哲学思想,光有智慧还不行,要有足够的亚哲学知识。我们国家的不少民间学者,智慧不错,但是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太差,所以它们创立的哲学就不是最先沿的不是最先进的。
当哲学知识健全了,那么就可以以哲学知识为引导者,以更实际的社会科学知识为材料,来建立社会科学的理论,也就是健全精神意识的上层质量。